岩性描述

合集下载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钻孔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1、板岩:黄褐色,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方解石、炭质等,结晶程度差,尚保留较多泥质成分,具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多呈薄层状,质地较坚硬,锤击声较清脆;锈染较严重,强风化;2、千枚岩:银灰色,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细粒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在片理面上有小皱纹构造,呈薄层至中厚层状,质地较硬,节理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3、砂岩:棕、黄色,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及粘土矿物等,砂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胶结物为硅质,质地较坚硬,锤击声较清脆,弱风化;4、灰岩:灰色、灰白色,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其它矿物成分有粘土矿物、石英粉砂、铁质微粒等,碎屑结构(晶粒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可见方解石脉;弱风化,锤击声脆,岩质较硬,未见有溶蚀现象;5、片岩:灰白-灰-灰黑色,矿物成分主要有绿泥石、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等,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薄层状(层厚3-50mm)构造,岩石蚀变较弱,局部见脉状和不规则脉状碳酸盐化和硅化;质地较硬,弱风化;6、白云岩:灰白色,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常混入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粘土矿物,细粒或中粒结构,块状、角砾状、砾状结构,性脆,硬度小,用铁器可划出擦痕,岩石表面可见刀砍状痕迹,节理裂隙发育,锈染较严重,弱风化;7、辉绿岩:深灰、灰黑、灰绿色,由辉石、基性长石组成,辉绿结构或次辉绿结构,粒度较小,节理裂隙发育,有石英岩脉填充,呈碎块状,弱风化;8、花岗岩:黄色带粉红、灰白色,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半自形粒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质地坚硬致密,节理裂隙较发育,弱风化9、泥岩:棕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质地松软,固结程度较页岩弱,重结晶不明显;结构极细粒,肉眼无法辨认颗粒,层理不如页岩发育,节理裂隙发育10、砾岩:红褐色,30%以上由直径大于2mm的颗粒碎屑组成,碎屑组分主要为岩屑,有少量矿物碎屑,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物质等,粒径2~10mm,泥钙质胶结,圆棱-浑圆状,磨圆度较差11、凝灰岩:颜色以灰白色为主,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性描述——精选推荐

岩性描述——精选推荐

岩性描述一 灰岩与白云岩浅灰色-青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 颜色为浅灰色-青灰色 层厚大于1米 细晶结构 厚层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微晶-细晶方解石 约占90%左右 其次为白云石 含量小于10% 另含少许泥沙质。

表层致密坚硬 地貌上形成明显的陡坎或山峰 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 裂隙面可见方解石细脉充填。

灰色-青灰色砂屑白云质灰岩 颜色为灰色、青灰色 偶见深灰色 手摸砂感强烈 具砂屑结构 中厚层状或厚层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泥晶-粉晶方解石组成 约占80%左右 其次为砂屑 约占10% 白云石及少许泥质成分占10%。

方解石脉较发育 颜色为灰白色 脉宽约10-15cm不等 局部地段具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或铁染现象。

因风化淋滤钙质流失的缘故 表层颜色变为土黄色 常见连续的陷坑或凹槽。

浅肉红色钙质白云岩 岩色风化面呈浅肉红色 新鲜面呈白色-浅肉红色 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占95% 其次为方解石及次生方解石 约占5%。

白云石多呈自形晶 或泥晶、粉晶。

呈亮晶、粉晶结构 厚层块状构造。

微晶生物屑砂屑含白云质灰岩 生物屑-砂屑结构 生物屑占30% 内碎屑占55% 胶结物占15%。

砂屑成分主要为泥晶灰岩 胶结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泥质 为亮晶 粒径在0.02mm左右。

断层构造角砾岩 风化面为褐黄色、土黄色 新鲜面为青灰色 角砾状结构 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青灰色白云质灰岩、深灰色灰岩、砂屑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 其次为石英岩、火山岩等 砾石含量占40-70%以上。

胶结物成分以钙质、泥砂质为主 少许铁质 约占30-60% 胶结方式为接触式胶结。

砾石大小不等 一般为1-4cm左右 大则可达10cm以上。

砾岩呈棱角状 砾径小的具一定的磨圆度 无分选性 固结成度较差,为典型的断层构造角砾岩特征。

白云岩 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

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

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 滴稀盐酸 5% 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岩浆岩部分: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岩石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灰白色。

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斜长石灰白色,半自形-自形,板状,粒径1-4mm,含量46%;钾长石浅肉色,板状,大小2-4mm,含量15%;石英:它形粒状,粒径0.5-3mm,含量21%。

角闪石:半自形-自形长柱状,分布均匀,定向分布,粒径1-3mm,含量13%;黑云母:半自形片状,分布均匀,定向分布,含量3%;少量磁铁矿和副矿物含量约2%。

黑云母花岗岩1:浅灰红色。

中粒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由黑云母、长石、石英构成。

另有少量角闪石、榍石、磁铁矿等。

黑云母黑色,板状,大小约1-2mm,有一组极完全解理,玻璃光泽,含量约10%。

角闪石黑色,短柱状,长约2mm左右,可见纵向的平整解理面,玻璃光泽,含量约5%。

长石灰白色或浅肉红色,粒状或宽板状,大小3-5mm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55%。

石英灰白色或烟灰色,粒状,大小约1mm左右,有时聚集成团,油脂光泽,含量约30%。

榍石褐黄色,平行四边形自形晶,粒度小于1mm,磁铁矿黑色粒状,呈星点状分布黑云母花岗岩2:浅肉红色。

中粒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由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构成。

长石以浅肉红色为主,部分浅灰白色,粒状或厚板状,大小2-4mm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60%。

石英烟灰色,透明粒状,大小1-2mm为主,有时聚集成团,含量约30%。

黑云母黑色或墨绿色,板片状,大小1-2mm,珍珠光泽,含量约10%。

黑云母斜长花岗岩:浅灰白色。

中粒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构成。

斜长石灰白色,少数略带淡红、淡蓝色调,板状或粒状,大小3-5mm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67%。

石英烟灰色或淡灰色,粒状,粒度较细,约1mm左右,油脂光泽,含量约25%。

黑云母黑色板状,大小2-5mm,一组极完全解理,薄片略带褐色,珍珠光泽,含量8%。

中细粒碱长花岗岩:岩石风化强烈,多呈砂状,新鲜面肉红色。

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

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

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1. 引言地质勘测报告是对勘测区域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关键文件。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地质勘测中的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

2. 地层分析地层分析是指对地层的划分和分类,以及地层的时代和岩性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2.1 地层划分根据勘测区域的岩层特征,将地质剖面绘制成区分明确的地层单元。

地层单元的划分依据包括岩性、颜色、化石组合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因素。

2.2 地层分类根据地层的岩性、形成环境、年代等特点,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群、地层系、地层组和地层段,以更好地理解地层演化的过程。

3. 岩性描述岩性描述是对勘测区域中不同地层的岩石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和分类的过程。

3.1 岩性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性质,将不同的岩石划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主要类别。

每个类别下还包括不同的亚类和具体的岩石类型。

3.2 岩性特征描述针对每个岩石类型,描述其颜色、质地、结构、矿物组成等特征,并结合有关的图例和剖面图进行详细说明。

同时,还应描述岩石的风化特征、断裂和节理等地质构造特征。

4. 结论通过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我们对地质勘测区域的地质情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可以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5. 参考文献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资料:1) 张三, 李四. 地质勘测与矿产地质学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 王五, 赵六. 地质学导论[M]. 科学出版社, 2015.3)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Report on Geotechnical Survey[M]. China Geological Press, 2018.感谢您阅读本报告,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300种岩性描述

300种岩性描述

安山玄武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紫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辉石斑晶,粒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橄榄石,粒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角闪石斑晶,大小1-3mm,含量%。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紫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角闪石,长柱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辉石斑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角砾结构,斑杂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棱角状、次棱角状,碎屑粒度变化大,在2-64mm之间,分选性差,含量>50%;填隙物为小于角砾的凝灰质,其中岩屑约占%,晶屑约占%,玻屑及火山灰等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集块熔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集块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集块及少量角砾为主,总计含量10-75%。

集块成分及角砾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其中集块大小在64-mm,含量%,角砾含量%;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或块状构造,总计占25-90%。

安山质集块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集块结构,块状构造或斑杂构造。

火山碎屑物主要为安山质岩屑,多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在64-mm,含量>50%;填隙物为较集块小的岩屑、玻屑、晶屑及火山灰等,其中角砾级碎屑约占%,凝灰级碎屑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角砾熔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绿色,角砾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角砾及少量凝灰质为主,总计含量10-75%。

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大小在2-64mm,含量%,凝灰质以岩屑及晶屑等为主,约占%;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构造,总计占25-90%。

岩性描述1

岩性描述1

素填土:红褐色、褐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砂、泥岩块石组成,土石比5:5,碎块石一般粒径30~300mm,最大粒径850mm,访问回填3年左右。

粉质粘土:黄灰、褐色,软塑~可塑状,质较均一,切面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摇震无明显结构变化,为残坡积土。

泥岩:红褐色、灰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为主,局部砂质含量较高,夹多层、薄层泥质砂岩及灰绿色砂质条带,中厚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

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局部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质软,不均,岩芯多呈长柱状、短柱状,局部块状,岩芯一般节长5~25cm,最长岩芯45cm。

砂岩:灰色、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岩屑等,钙质胶结为主,局部泥钙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细中粒结构,局部夹有薄层褐色泥岩团块。

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质较软~较硬,不均,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

岩芯一般节长5~25cm,最长岩芯45cm。

砂质泥岩: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含少量长石、石英、云母、岩屑等,泥质结构为主,局部泥质粉砂质结构,层状构造,砂质含量不均,夹多层薄层砂岩及泥质砂岩。

强风化带岩质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质软~较软,不均,岩芯呈短、长柱状,少量块状。

泥质粉砂岩:黄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粘土矿物等,泥钙质胶结为主,局部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夹有砂质泥岩透镜体.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呈碎块状、散砂状;中等风化带岩质软,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长柱状,少量碎块状。

杂填土:红褐色、灰褐色,稍湿、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砂泥岩碎块及砼块、砖块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组成,硬杂物含量约10~30%,一般粒径50~150mm,最大粒径400mm,访问堆积3~5年左右,为无序抛填而成。

卵石:灰色、黄灰色、深灰色,稍密~中密,卵石含量50~70%,成份主要为火成岩、变质岩、石灰岩,一般粒径30~80mm,最大粒径250mm,多呈次园状,,分选差,级配中等。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卵石土:杂色:稍密,潮湿~饱和,卵石母岩主要矿物成份为微风化的石英砂岩、石灰岩、花岗岩等,主要填充物为中粗砂及少量粉质黏土,卵石含量约20~30%,粒径约20~120mm,磨圆较好,呈圆形、亚圆形,分布均匀,级配较好,为冲洪积成因。

砂岩:灰白~浅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碎片,钙泥质胶结,局部含泥质较重,其中:27.45~28.00m,岩心破碎,呈短柱状、碎块状,岩质较软,为强风化带;28.00~28.50m岩心较完整,呈长~短柱状,岩质较硬,为中等风化带。

泥岩: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其中:30.10~33.80m,岩心破碎,呈短柱状、碎块状,岩质较软,为强风化带;33.80~39.20m岩心较完整,呈长~短柱状,岩质较硬,为中等风化带。

杂填土:杂色,主要由建筑碎石,砂泥岩碎石及粘土组成,结构松散,稍湿,碎石粒径约20-120mm,含量25%-40%,为人工堆填而成,堆积时间约半年以上。

粉质粘土:紫红色,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表层富含植物根系,为残坡积成因。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1、棕色富含油粉砂岩 (S3): 含油部分..色,不含油部分..色,含少量细砂,泥质胶结,疏松,加HCL-。含 油较饱满,较均匀,含油面积…染手,原油味浓,含油部分滴水不渗,呈珠 状。荧光干照呈棕黄、黄色,荧光滴照呈棕黄色。原油颜色较浅,油质轻。 岩屑呈颗粒状及散砂状。 2、棕褐色油浸粉砂岩 (S3): 含油部分以棕褐色为主,少量棕灰色,不含油部分呈…色。含少量细砂,泥 质胶结,较疏松。含油较均匀,但不饱满,略染手,具原油味,含油面积…, 含油部分滴水微渗一渗,呈馒头状。萤光干照棕黄~淡黄色,三氯甲烷浸 泡溶液呈浅棕黄色。原油颜色较浅,油质轻。岩屑呈颗粒状、散砂状。 3、灰色油斑粉砂岩 (S3): 含油部分颜色棕黄色,不含油部分颜色为灰色。含少量细砂,泥质胶结,较 疏松。含油不均,呈斑块、条带状分布,不染手,可闻到原油昧,含油面积..含 油部分滴水渗入。荧光滴照亮黄色。加HCI- , 岩屑呈颗粒状及散砂状。 4、浅灰色油迹粉砂岩 (S3): 含油部分棕黄色,不含油部分灰色。含少量细砂,泥质胶结,较疏松。含油 岩屑约占定名岩屑15%左右。分布不均呈斑点、斑块状分布,可闻到油味,不染 手,滴水浸入。萤光干照淡黄色,三氯甲烷浸泡溶液略具淡黄色。加HCl +, 岩 屑呈颗粒状及散砂状。 5、黑褐色油浸中砂岩 (Ng): 含油部分…色,不含油部分…色.成份以石英为主,少量长石及暗色矿物。 含较多细砂及少量粗砂,次棱角~次园状,分选中等。泥质胶结,疏松。含油 较饱满,均匀,含油面积…,不染手,原油味淡,含油部分滴水不渗,呈珠状。 萤光干照暗棕色,三氯甲烷浸泡溶液呈棕黄色。原油呈黑色,稠,油质重。岩 屑多呈凝块状。 6、褐灰色页岩 (S3):
局部见灰色泥质斑块。较致密,加HC1+, 岩屑呈团粒状。 37、浅灰色灰质砂岩 (S2): 成份分主要为石英,少量长石及暗色矿物。砂粒以细砂为主,含少量粉砂。

(完整版)各种岩性描述(130种)

(完整版)各种岩性描述(130种)

(完整版)各种岩性描述(130种)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l.颜色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

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

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

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

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

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

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

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

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P2CP1第一段:由河床相,湖沼地层交替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砂质岩为主,粉砂岩次之。

底部河床相砂岩,中细粒结构。

P1T3-4 第三段第四带:由过渡相为主的沉积旋廻所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砂质岩为主。

含煤7—14层,其中较稳定可采一层(1号煤层),较稳定至不稳定可采一层(2号煤层),不稳定可采一层(0号煤层)。

含动物化石3层,主要有舌形贝、戟贝、长身贝等,此为海百合茎及炭蚌、海螺等。

植物化石较少,常见有:大羽羊齿、细羊齿等。

P1T3-3 第三段第三带:纯陆相含煤旋廻。

中上部以泥岩为主,下部以砂质岩为主,但变化较大。

含煤14-19层,多为煤线且不稳定,仅局部可采。

本带以不含动物化石为特征,含植物化石丰富,常见的有大羽羊齿、细羊齿。

其次为瓣轮木、带羊齿、古乌毛厥、脉羊齿等。

P1T3-2 第三段第二带:由浅海相、过渡相、湖沼相地层交替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为主,次为粉砂岩和砂质岩。

化石以正常浅海相的线戟贝和泻湖相的舌形贝组合为主,共见14个动物化石层,垂直分带较明显。

舌形贝主要分布于本带上部,线戟贝多分布于下部。

主要化石有:腕足类:舌形贝、线戟贝、小戟贝、线纹长身贝。

瓣鳃类:炭蚌粟蛤、燕海扇、裂齿蛤。

腹足类:海螺。

海百合茎:次园海百合茎。

植物化石多富集于本带上部,以大羽羊齿、细羊齿、古乌毛厥为主。

含煤12-19层。

其中较稳定可采2层(8、9号煤层),较稳定至不稳定可采一层(10号煤层),不稳定可采三层(6、6+1、7号煤层)。

P1T3-1 第一段第一带:以浅海相为主,夹过渡相,湖沼相地层交替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为主。

动物化石由下往上种属和数量均有增加,上部尤为丰富,特别是海百合茎和长身贝类最为常见。

其次瓣鳃类、腕足类、戟贝、舌形贝等也常见。

偶见大羽羊齿、细羊齿、带羊齿等。

含煤7—13层,除11、12号煤层为较稳定至不稳定可采、不稳定可采煤层外,其他均为煤线。

P1T2 第二段:正常浅海相地层组成。

岩性以泥质岩、粉砂岩为主,夹砂质岩,未见含煤。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浅红色中粒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风化面为灰红色,新鲜面为灰白、浅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为中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为钾长石浅肉红色,自形板状,大小约10-50mm,解理面宽平,玻璃光泽,分布不均匀,平均含量约10-15%;基质主要由长石、石英和暗色矿物黑云母等组成,斜长石灰白色,板状或粒状,大小3-5mm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15-20%;钾长石浅肉红色,板状,大小约3-4mm,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60%左右;石英无色透明、粒状,大小多1mm左右,颗粒较大者形成斑晶,无解理,油脂光泽,有时聚集呈团,含量约20-30%;黑云母褐色,一组极完全解理,片状,大小1-3mm 左右,珍珠光泽,含量约5-8%。

浅红色细粒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风化面浅灰色,新鲜面浅红色,细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构成。

钾长石:浅肉红色,半自形宽板状或板柱状,玻璃光泽,具有卡氏双晶,大小0.5-2mm为主,少量(1-3%)在2-4mm之间,含量约50-55%;石英无色,它形粒状,油脂光泽,大小以0.5-2mm为主,少量(2-5%)在2-4mm之间,含量约20-30%;斜长石为灰白色,解理发育,玻璃光泽,粒状,含量15-20%;黑云母黑色或暗褐色,片状,集合体大小1-3mm,绿泥石化,含量约5%左右。

岩石具绿泥石化,节理细密发育。

浅红色中细粒正长花岗岩浅红色中粒正长花岗岩浅红色粗中粒正长花岗岩:风化面浅灰色,新鲜面浅红色,粗中粒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构成。

钾长石:浅肉红色,半自形宽板状或板柱状,玻璃光泽,具有卡氏双晶,大小2-5mm为主,少量(3-5%)在5-7mm之间,含量约50-55%;石英无色或烟灰色,它形粒状,油脂光泽,大小以2-4mm为主,含量约25-30%;斜长石为灰白色,解理发育,玻璃光泽,粒状,含量15-20%;黑云母黑色或暗褐色,片状,集合体大小1-3mm,绿泥石化,含量约1-3%左右。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岩性描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岩性描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岩性描述地质勘察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岩石、矿物、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科学方法。

在进行地质勘察时,地下岩层岩性描述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质勘察中地下岩层岩性描述的意义、方法和技巧。

一、地下岩层岩性描述的意义岩性描述是地质勘察中对地下岩石的实质性特征进行记录和描述的过程。

准确地描述地下岩层的岩性对于进行地质勘察、工程建设和资源勘探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岩性描述,可以了解地下岩层的物理和力学特性,为勘察和工程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

此外,岩性描述还能够帮助地质学家推断地下构造和地质历史,为寻找矿产资源提供指导。

二、地下岩层岩性描述的方法1.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进行地下岩层岩性描述的基本方法。

勘察人员需要亲自到达现场,仔细观察地下岩石的颜色、纹理、结构和均质性等特征。

通过观察,可以判断岩石的成分和类型,并对其密度、硬度、风化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裂缝、节理等进行初步评估。

2.取样分析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取样分析是进一步了解地下岩层岩性的重要手段。

勘察人员需要采集岩石样品,并对其进行物理、化学和显微镜分析。

物理分析可以获得岩石的密度、磁性和声速等参数;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和成因;显微镜分析可以观察岩石的细微结构、矿物组分和成因特征。

3.地球物理勘察地球物理勘察是辅助地下岩层岩性描述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震勘探、地电勘探、重力勘探和磁力勘探等技术,可以获取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和空间分布信息。

地球物理勘察能够较大程度上补充实地观察和取样分析的不足,提供全面、准确的地下岩层岩性数据。

三、地下岩层岩性描述的技巧1.准确记录准确记录是进行地下岩层岩性描述的关键。

勘察人员需要详细记录地下岩石的各项特征,包括颜色、纹理、结构、均质性、含矿物组分等。

记录时应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并尽量避免使用模糊的词汇和主观评价。

2.系统分类地下岩层岩性描述需要进行系统的分类。

勘察人员可以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纹理等特征,将其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不同类别。

岩性描述及蚀变类修改版型

岩性描述及蚀变类修改版型

岩性描述及蚀变类修改版型1.岩性描述一第四系(0— 2-4 米)腐殖土:黑色,由腐殖土、植物根系及少量碎石组成。

残破积:黄褐色,由砾石、碎石、砂及亚粘土组成。

砾石、碎石含量约占 %,砂约占 %,亚粘土约占 % ,碎石粒径0.5—6厘米之间,亚粘土为黄褐色,砂主要为中细砂组成。

二满克头鄂博组2 流纹质凝灰岩岩石颜色为浅灰色--灰白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晶屑和火山灰组成。

晶屑主要为长石,其次为石英,粒径大小在0.5—1毫米之间,约占岩石的5%--10%、火山灰颗粒细小,占岩石的70%左右。

岩石普遍具有轻微(绿帘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

(注意:黄铁矿化向矿体逐渐增多)3 流纹质玻屑岩屑凝灰岩:颜色为黄白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50%左右的玻屑,30%左右的岩屑,5%左右的晶屑,15%左右的火山灰胶结而成。

玻屑、岩屑为流纹质,晶屑为斜长石及少量的角闪石等。

(玻屑、岩屑的含量占20-80%,叫玻屑岩屑凝灰岩)岩石具弱黄铁矿化,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

4 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流纹质凝灰岩岩石颜色为灰绿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晶屑和火山灰组成。

晶屑主要为长石,其次为石英,呈棱角状,粒径大小在0.5-1毫米之间,约占岩石的5-10%,火山灰颗粒细小,占岩石的70%左右。

岩石普遍具强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

黄铁矿化普遍发育,呈半自形—它形细粒结构,集合体呈团块状、细粒浸染状和细脉状。

岩石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填充石英脉或方解石脉,脉宽约1—5毫米。

5 硅化、黄铁矿化流纹质凝灰岩岩石颜色为灰绿色,变余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由晶屑和火山灰组成。

晶屑为长石,其次为石英,粒径大小在0.5—1毫米之间,约占岩石的5%,火山灰颗粒细小,占岩石的70%以上。

岩石普遍具强硅化,局部见有石英细脉。

黄铁矿化普遍发育,黄铁矿呈半自形—它形细粒、集合体有团块状、细脉状。

6 . 凝灰质砂岩(二版可印选其一)版一,深灰色、灰绿色,中-细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岩屑、砂屑组成,岩屑为凝灰质,砂屑为长石及石英等、岩石具弱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岩性描述顺序

岩性描述顺序

岩性描述的基本顺序:
(1)岩石的颜色
为岩石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
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
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
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
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
一般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描述顺序。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
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
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砂岩范本:
肉红色长石石英砂岩
岩石呈肉红色中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

砂质成分:长石(30%)、石英(20%)
胶结物:硅质胶结
矿化蚀变…...。

岩性的描述

岩性的描述

岩性的描述在原始资料的检查审核过程中,发现一些术语、组词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再学习,进一步提高原始资料质量,提交优质地质报告。

一、岩石的分类主要划分为三大类岩石,在岩性描述时要抓住各类岩石的分类,以及它们的特征。

(一)沉积岩主要分三大类,即陆源沉积岩、内源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

1、陆源沉积岩(1)碎屑岩:主要有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

(2)泥质岩:主要有泥岩、页岩和粘土岩,粘土岩以含主要粘土矿物,又分为高岭石粘土岩,水云母粘土岩,蒙脱石粘土岩等。

2、内源沉积岩(1)蒸发岩:主要有石膏、硬石膏、石盐岩、钾镁盐岩。

(2)非蒸发岩:主要有镁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硅质岩。

(3)可燃有机岩:煤、油页岩。

3、火山碎屑岩主要有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二)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

以S i O2百分比含量划分为:★1、酸性岩类即花岗岩——流纹岩类。

S i O2含量高,一般为65~70%以上。

2、中酸性岩类即花岗闪长岩——英安岩类。

S i O2含量达62%以上。

★3、中性岩类即闪长岩——安山岩类。

S i O2含量52——62%。

正长岩——粗面岩类。

S i O2含量同上,碱质高,N a2O含量达4.6%,K2O达5%。

粗面岩为斑状结构,基质为粗面结构,即长条状碱性长石斑晶和微晶成近平行的流状分布。

4、碱性岩类即霞石正长石——响岩类。

S i O2一般<56%,碱性含量高,N a2O达5—11%,K2O达4—12%,习惯上称碱性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似长石多是含钠的种属,以霞石为最常见。

(镁铁矿物)。

响岩——斑状或无斑隐晶质。

★5、基性岩类即辉长岩——玄武岩类。

S i O2含量45—52%,镁铁增加(40%),主要为辉石、橄榄石、黑云母,角闪石。

玄武岩常见气孔状,杏仁状构造。

★6、超基性岩类即橄榄岩——苦橄榄岩类。

S i O2含量<45%,以镁铁矿物为主,苦橄岩呈黑色、灰绿色,致密块状,有气孔和杏仁构造。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观测点概述:沟名、植被覆盖率、自然坡度、坎高、观测点性质(岩性观测点还是断层观测点)1、火成岩描述:颜色、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结构、构造、节理发育程度、岩体风化程度、岩石硬度、锤击声、风化情况及风化层厚度。

节理产状。

节理特征。

eg:G1:该点位于XX沟脑处,南侧坡脚下,自然坡度30°,植被覆盖率40%,坎高3m,出露加里东期花岗岩。

现描述如下:γ3:肉红色、灰白色,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角闪石、云母为主,其中石英含量较高(哪种矿物成分较高,决定了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如果能观察清楚,须写明,比如云母含量高的话,岩质普遍偏软)。

中粗粒(分为细、中、粗、伟晶,按照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粒度)和肉眼下可辨别的程度,可将岩浆岩的结构划分为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微粒结构,颗粒直径<0.1mm,大于2cm的伟晶结构)结构,块状构造,岩石节理较发育,岩体较破碎。

弱风化,岩质坚硬,锤击声脆。

J1:N50E/40S,L>5m,d=0.2m,微张,泥质充填。

J2:NS/E,L>10m,d=0.2~1m,密闭。

2、沉积岩描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情况、结构、构造、层间结合力,层间填充物。

节理产状。

节理特征。

岩体风化程度、岩石硬度、锤击声、风化情况及风化层厚度。

Eg:G2(砂岩):该点位于XX沟脑处,南侧坡脚下,自然坡度30°,植被覆盖率40%,坎高3m,出露侏罗系砂岩。

现描述如下:J2:灰色、灰黄色,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其中长石含量较高(哪种矿物成分较高,决定了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如果能观察清楚,须写明,比如云母含量高的话,岩质普遍偏软),钙质胶结(一般钙质胶结的岩石较硬,泥质胶结较差),细砂质(分为细、中、粗、伟晶,按照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粒度)和肉眼下可辨别的程度,可将岩浆岩的结构划分为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微粒结构,颗粒直径<0.1mm,大于2cm的伟晶结构)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层间结合力较差,层理面常见泥质充填,岩体节理发育,岩体破碎。

300种岩性描述

300种岩性描述

安山玄武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紫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辉石斑晶,粒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橄榄石,粒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角闪石斑晶,大小1-3mm,含量%。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紫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角闪石,长柱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辉石斑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角砾结构,斑杂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棱角状、次棱角状,碎屑粒度变化大,在2-64mm之间,分选性差,含量>50%;填隙物为小于角砾的凝灰质,其中岩屑约占%,晶屑约占%,玻屑及火山灰等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集块熔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集块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集块及少量角砾为主,总计含量10-75%。

集块成分及角砾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其中集块大小在64-mm,含量%,角砾含量%;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或块状构造,总计占25-90%。

安山质集块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集块结构,块状构造或斑杂构造。

火山碎屑物主要为安山质岩屑,多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在64-mm,含量>50%;填隙物为较集块小的岩屑、玻屑、晶屑及火山灰等,其中角砾级碎屑约占%,凝灰级碎屑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角砾熔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绿色,角砾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角砾及少量凝灰质为主,总计含量10-75%。

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大小在2-64mm,含量%,凝灰质以岩屑及晶屑等为主,约占%;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构造,总计占25-90%。

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第四系(Q4):颜色为红色、土黄色,主要由红色、灰色粘土、细砂、卵石等组成,局部夹有机质。

其成因类型为残积、坡积、冲积和淤积层。

白垩系下统(K2n)新鲜面呈紫红色,风化面呈灰褐色,岩石呈砂状,砂砾状结构,似层状构造;岩性为一套砖红色的含砾砂岩、砂砾岩,偶见夹有青灰色、灰紫色、灰绿色的细砂岩、砂砾岩,发育较好的斜层理为。

砾石成分以火山熔岩为主,变质岩次之。

含砾砂岩中,砾石含量约10%左右,砂砾岩中含砾30~50%左右。

砾石分选性差,砾径大小不一,一般为1~3cm,大者在10~20cm以上。

大部分为棱角至次棱角状,少数为次圆状。

碎屑成分主要有长石、石英,粒径一般1~2mm,分选性和滚园度较差,胶结物为泥砂质、铁质等。

胶结比较疏松,属基质式胶结,定名为紫红色中粗粒砂岩。

鹅湖岭组上段中心亚相—碎斑熔岩(J3e2-2c)新鲜面颜色为灰色略带浅红色,风化后呈灰白、黄褐色,风化面常呈疙瘩状。

碎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碎斑总量可占全岩60%左右。

碎斑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

基质呈显微花岗结构,普遍含有花岗斑岩、似片麻状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砂岩、熔灰状碎斑熔岩等角砾。

砾度10~20cm,亦有几十厘米,含量约5~10%,岩块大多呈棱角状,只有花岗斑岩、似片麻状花岗岩有撕裂状等形态。

角砾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岩石中经常可见一些团块状黑色电气石集合体,单体呈柱状,长度一般2~3cm。

鹅湖岭组上段中间喷溢亚相—熔灰状碎斑熔岩(J3e2-2b)新鲜面颜色为灰色略带浅红色,风化后呈灰白、黄褐色;岩石呈碎斑状结构,碎斑总量可占全岩60%左右。

碎斑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

基质呈显微花岗结构,普遍含有花岗斑岩、似片麻状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砂岩、熔灰状碎斑熔岩等角砾。

砾度10~20cm,亦有几十厘米,含量约5~10%,岩块大多呈棱角状,只有花岗斑岩、似片麻状花岗岩有撕裂状等形态。

钾长石的次生变化主要是泥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化面呈棕褐色,新鲜面红棕色。

水平层理发育,单层厚0.2—0.6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一般细层厚0.8—2.5cm。

粉砂结构,碎屑粒度(0.06-0.004)mm。

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有微小颗粒砂感。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75-80)%,白云母(10-12)%,长石(5-6%)。

石英呈灰白色,呈微小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含量较高,在阳光下呈鳞片状反光极为明显;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微小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好,多呈次圆—次棱角状。

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合体产出。

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滴稀盐酸轻微起泡),含量约(2-3)%。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高岭石,含量约(5-10)%粉砂质泥岩风化面呈红棕色,新鲜面呈红褐色。

泥质-粉砂结构,手触之有轻微粗糙感。

粘土质质点占90%以上。

以刀切之则呈平滑切面,断口呈贝壳状。

主要为块状构造。

风化后见有页理构造,沿层理面能剥成薄片状。

泥质岩的物质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碎屑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碎屑,均呈粉砂混入其中。

石英、长石均呈显微颗粒状,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云母碎屑呈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在阳光下呈鳞片状反光极为明显。

见有其它非粘土、非碎屑物质,包括石膏。

其中,石膏呈白色粒状,呈薄层状产出,层厚1-3cm。

砾岩砾岩:灰绿-紫红色,中-粗-细砾状结构,粗砾256-64mm占30%,中砾64-4mm占40%,细砾4-2mm占30%,分选性较差,磨圆度次圆-次棱角状。

砾石成分中砂岩占60%,灰岩占10%,脉石英占10%,板岩占10 %,花岗岩占10 %,粉砂岩占5%,砾岩占5%。

泥岩风化面为浅灰绿色,新鲜面为棕褐色;页理不发育,厚层状,单层厚1- 2 m;岩石为泥状结构,雨痕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90%),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5 %)、长石(3 %)、云母(2%);岩石质地较软,用手触摸具滑腻感,刀切面较光滑,断口呈贝壳状。

细砂岩风化面呈棕红色,新鲜面灰褐色。

水平层理不发育,单层厚 1.2—2.0m;。

细砂结构,碎屑粒度(0.25-0.08)mm。

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有细小颗粒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50-75)%,长石(8-10%),白云母(风化面为浅灰绿色,新鲜面为棕褐色;页理不发育,厚层状,单层厚1- 2 m;岩石为泥状结构,雨痕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90%),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5 %)、长石(3 %)、云母(2%);岩石质地较软,用手触摸具滑腻感,刀切面较光滑,断口呈贝壳状。

5-8)%,见少量绿泥石(3-5)%。

石英呈灰白色,颗粒细小,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好,多呈次圆—次棱角状。

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合体产出。

风化面呈棕红色,新鲜面棕红色。

水平层理发育,单层厚 1 — 2 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

粉砂结构,碎屑粒度(0.05-0.006)mm。

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有微小颗粒砂感。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70-75%,白云母10-12%,长石6%-8%。

石英呈灰白色,呈微小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含量较高,在阳光下呈鳞片状反光极为明显;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微小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好,多呈次圆—次棱角状。

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粉砂岩风化面呈棕红色,新鲜面红褐色。

水平层理不发育,单层厚0.8— 1.4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一般细层厚 5 —10cm。

粉砂结构,碎屑粒度(0.06-0.004)mm。

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有微小颗粒砂感。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5-75)%,白云母(12-15)%,长石(5-6%)。

石英呈灰白色,呈微小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含量较高,在阳光下呈鳞片状反光极为明显;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微小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好,多呈次圆—次棱角状。

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合体产出。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高岭石,含量约(5-8)%。

胶结物主要为氧化铁(呈红褐色)。

含砾粗砂岩风化面棕红色,新鲜面呈褐红色。

水平层理中等发育,单层厚度 1.2 —1.5 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一般细层厚0.8— 2.0 cm。

粗砂结构,碎屑粒度(2-0.5)mm,分选性较好,较好(次棱角状)。

块状构造;手触之具有极明显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0-70)%、长石(12-15)%,少量云母(5-8)%。

其中,石英多呈颗粒状,棱角有磨圆现象,表面灰白色,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此外,石英颗粒因受氧化铁浸染而呈灰黄色。

石英颗粒在新鲜断面上可见油脂光泽。

长石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局部可用小刀剥离为薄片。

岩石中见较多角砾,主要为石英颗粒、长石颗粒、粉砂岩角砾。

其中石英呈颗粒状,粒径(6-8)mm,棱角有磨圆现象,表面灰白色/烟灰色,少量石英颗粒因受氧化铁浸染而呈灰黄色,其新鲜断面上可见油脂光泽。

长石颗粒粒径(1-3)mm,多为肉红色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较低;角砾粉砂岩碎屑呈浅棕红色,粒径(2-5)mm。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高岭石,含量约(5-8)%。

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含量约3% 粗砂岩风化面棕红色,新鲜面呈褐红色。

水平层理中等发育,单层厚度 1.2 — 2.0 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一般细层厚0.8— 2.0 cm。

粗砂结构,碎屑粒度(2-0.6)mm,分选性较好,较好(次棱角状)。

块状构造;手触之具有极明显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0-75)%、长石(12-15)%,少量云母(5-8)%。

其中,石英多呈颗粒状,棱角有磨圆现象,表面灰白色,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此外,石英颗粒因受氧化铁浸染而呈灰黄色。

石英颗粒在新鲜断面上可见油脂光泽。

长石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局部可用小刀剥离为薄片。

岩石中见较多角砾,主要为石英颗粒、长石颗粒、粉砂岩角砾。

其中石英呈颗粒状,粒径(6-8)mm,棱角有磨圆现象,表面灰白色/烟灰色,少量石英颗粒因受氧化铁浸染而呈灰黄色,其新鲜断面上可见油脂光泽。

长石颗粒粒径(1-3)mm,多为肉红色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较低;角砾粉砂岩碎屑呈浅棕红色,粒径(2-5)mm。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高岭石,含量约(5-8)%。

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含量约4% 含砾中砂岩:风化面呈浅黄绿色,新鲜面呈黄绿色。

水平层理中等发育,单层厚度8—12m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细层厚度不一,一般单层厚5—8mm。

中砂结构,碎屑粒度0.45-0.3mm,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较明显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纹层状。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0-70)%,长石(7-10%),白云母(5-6)%,见少量绿泥石(2.5-4)%。

石英呈灰白色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长石分选中等,磨圆度较差,多呈次棱角状。

碎屑中白云母呈片状、鳞片状,黑色、深褐色;另见有少量绿泥石,呈灰绿色土状集合体产出。

基质多为粘土物质,主要为绿泥石,含量约(7-8)%。

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滴稀盐酸轻微起泡),含量约(3-5)%。

中砂岩:风化面呈浅灰绿色,新鲜面灰绿色。

水平层理中等发育,单层厚度15- 30cm;因颜色和粒度变化显示厚度不一的细层,细层厚度不一,一般单层厚0.5 - 3mm。

中砂结构,碎屑粒度(0.5-0.25)mm,大小均一,砂粒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手标本触之具较明显砂感,具贝壳状断口。

块状构造。

矿物碎屑主要为:石英(60-75)%,长石(5-8%),白云母(3-5)%,见少量绿泥石(2-4)%。

石英呈灰白色颗粒状,常因胶结物浸染及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使表面光泽暗淡,或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显灰黄色;长石放大镜下可见呈颗粒状,呈肉红色者为钾长石,玻璃光泽,多风化成高岭土,颗粒表面变得不光洁,略带浅土黄色,硬度也降低,见少量斜长石,白色,玻璃光泽,表面少见污染,较光洁,常被绢云母、碳酸盐矿物交代,而略带浅灰色或浅灰黄色,透明度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