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我国债市券种结构的国际比较与调整方向
.
4
%
,
保
进 入 新 建 立 的银 行 间债券 市 场
。
我 国债 券 市 场
9
持 了 白 2 0 0 5 年 以来企 业 债务工 具 发 行量 和 发 行次 数
de el v opmen s o h on m aret Ac or n o h ri e,l alg er m en on t ft e b d k . c dig t t e a t cl oc ov n tb ds, n cilbo s a on na i o p a e i f an a nd nd n  ̄ ncalc r or t
由人 民 银 行核 准 发 行
380
。
.
短 期 融 资券 和 中期 票 据 则
成为
199 5
年
。
5
月的
327 6
国债 期 货 风 波
.
国债期 货
20 0 8
年三 种债务 工 具 共 发 行
.
市场被 关闭 市场
,
19 9 7
年
月
商业 银 行 退 出 交 易 所 债 券
,
次
,
发行 量
8435 4
.
亿元
同 比 增长 6 6
( 一)债券的券种结 构
18 年 .国务院决定每年发行一次 国库券 ,标志 1 9 着我 国债券发行重新恢复 。18 年开始 ,国内一些企 4 9 业 向社会和内部职工发行企业债券 。18 5年 ,中国工 9
商银 行
、
中国 农 业 银 行 发 行 人 民 币 金 融 债 券
、
。
此后 国
i f an ig f it sw i b hef ses o ig e n cn acli l e t a t t ie l grw n elmen si t n Chia’ nd mare Go e me t o d l t eama r atb t ss ae n Sbo kt v r n n swi si b j r u h r n b l l l op , i t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三篇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三篇篇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1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分析中国现阶段的证券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各个相关行业的发展。
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证券市场中非常重要的子市场,起到深化金融结构改革、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发行的总额不断增大,市场的交易主体不断的增多,对我国社会资金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但我国债券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体系尚未完善、各项制度也不健全。
1.1债券发行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与股票发行市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把债券发行市场同股票发行市场相对比就会发现依然存在一些差距。
20XX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就达到94家,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筹集资金,但是其规模远远大于债券发行市场。
1.2我国交易债券市场层次丰富,债券品种多样,供投资者选择的空间很大债券的交易市场按市场层次可分为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
场外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的柜台交易市场。
银行间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大宗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是场外交易市场,实行报价驱动交易方式。
银行的柜台市场,也是场外市场,主要交易品种是国债。
其特点是便捷、分散、覆盖面广,是对上述两个市场的有益补充。
场内市场为XX证券交易所和XX证券交易所,实行报单驱动交易方式。
主要交易品种有国债、一般企业债和可转换公司债。
1.3银行的“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在国有银行还没有真正转变为商业银行的情况下,拖欠银行贷款所可能受到的惩罚并不是很重,况且银行为追求账面利益最大化,可以对还不了贷款的企业继续贷款,使该企业通过归还旧的贷款和利息等种种方式实现账面盈利。
基于此,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无论是在借款还是还款条件上,其预算约束都远远小于发行企业债券直接面对广大债权人的硬约束。
这样,企业获得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就比发行债券还本付息的压力要小得多。
1.4相对于股票而言国债交易不活跃,市场流动性差我国企业债券一级市场发展比较缓慢,致使二级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交易所挂牌交易数量不多,场外交易也不发达。
国内外国债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为 国 家债 券 。 国家 债 务 论 强 调 国债 的财 政 性 质 , 即 国债 是 国 家 财 政 为 了筹 集 资 金 而 向社 会 公 众 借 款 所 形 成 的 债 权 债 务 关系 , 是 某 个 时 间 国 家 财 政 必 须 还 本 付 息 的一 笔 债 务 。从 这 个 意 义上 说 , 国债 是一 个静 态 概 念 。 国 家债 券 论 则 将 债 券 视 为 一种 特 殊 的证 券 , 可 以转 让 和 流通 。 从 这个 意 义上 说 , 国 债 是 一个 动态 概 念 。理 解 国债 的概 念 . 就要 将 上 述 两 种 观 点 结 合起来。 因此 , 国 债 既 体 现 了 债权 债 务关 系 , 又 承 担 着 重 要 的 金融功能。 二、 债 券 种 类 的 比 较
( 4 ) 中长 期 固定 利 息 债 券 : 一般发行期限分为三年期 、 五 年期 、 十年 期 、 十五年期以及三十年期 . 分 为 贴 现 发 行 和按 票 面 利 率 固定 发行 。 ( 5 ) 中长 期 指数 连 接 债 券 : 它 的 发行 期 限 一 般 有 五 年 期 、 十年期 、 十五 年 期 以 及 三 十年 期 。 它 发 行 时 参 考 的 是 欧 盟 统 计 局 公 布 的 物 价综 合 指 数 , 每半年支付 一次利 息 . 在 每 次 支 付 前 会 根 据 持有 期 内的 物 价 重 新 估 值 . 如果 当 时 物价 下 跌 ,
( -) 意 大 利 国债 品 种 与 分 类
意大 利 的 国债 发行 分类 方 式 多 种 多样 . 如 果 按 发 行 期 限
的 长短 来 分 . 最短为 3 个月。 最 长则可达 3 0年 。具 体 分 为 零 息 债券 、 中期 零 息 债 券 、 7年 期 浮 动 利 率 债 券 、 中 长 期 固定 利
中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比分析
中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两国财政状况的异同。
在预算收入对比分析中发现,美国预算规模较大,而中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财政支出方面,美国在社会保障和医疗等领域支出巨大,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多。
债务情况对比分析显示,美国债务规模高于中国,但中国债务增速较快。
在财政健康状况对比分析中,美国财政状况较为脆弱,中国财政状况相对稳健。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美政府财务状况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然后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财政状况,为两国政府财政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比分析、预算收入、财政支出、债务、财政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建议、展望、研究局限性、后续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政府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着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财政政策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改革压力。
中美两国政府的财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经济的总体情况和国家治理水平。
通过对中美政府的预算收入、财政支出、债务情况和财政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国政府的财政状况,为国际经济政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中美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深入分析两国的财政状况,发现其中的异同,并对这些差异进行解读,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中美政府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两国的经济实力和治理水平,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合作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中美政府的财务状况,揭示两国在财政收入、支出、债务和财政健康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引言国债是指国家政府发行的债务工具,用于筹集国家财政支出和项目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债规模逐年增加。
本文将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我国国债规模在国际上的地位。
国债规模概述中国国债是指由中国政府发行的债务工具,分为国内债和国际债两种形式。
国内债是指发行给国内投资者的债券,而国际债则是指发行给国际投资者的债券。
国债规模通常以发行量为衡量标准。
国债规模国际比较1. 中国国债规模的发展历程中国国债规模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债规模较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需求的增加,国债规模开始逐年增长。
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国债规模迅速扩大。
到2019年,中国国债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2. 国际上的国债规模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债规模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中国国债规模在世界上排名前列。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
3. 国债规模对经济的影响国债规模的扩大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国债规模的增加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国债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负债的风险。
当国债规模过大时,可能会增加国家负债风险,对经济稳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4. 国际债务管理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债务国家,面临着国际债务管理的挑战。
随着国债规模的增加,如何有效管理债务,防范风险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政府应加强债务管理,提高透明度,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确保国债规模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债规模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
国债规模的扩大对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负债的风险。
中国政府应加强债务管理,确保国债规模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财政支持。
参考资料:无。
政府债务规模的国际比较及决定因素研究
的研 究也 支持李嘉 图等价性 文献 所暗示的关于预期 寿命影 响的理论假 说 , 预期 寿命 对 国债 负担 率存在 着显著 且稳健 的正影响 , 预期寿命越 长 , 府债 务就 越 大。本文 政 还 发 现 政 府 支 出规 模 、 货 膨 胀 率 和 实 际利 率 对 政 府 债 务 规 模 也 存 在 显 著 且 稳 健 的 通
实质性影响, 会挤 出投 资和 资本。B r (9 4 在 O G框 架 中引入跨代利他 动机 , ar 1 7 ) o L 人 们对下一代 的关心把有限寿命 的个 人 的计划 期链接起 来 , 府债 务不会 对 经济产 生 政 实质 影响。而在 R msy 12 ) a e (9 8 的无 穷期框架下 , 预算赤 字和政 府债务对私 人部 门的 行为完全 没有 影响。可见, 随着人们计划期的延长, 政府 债务 对经济运行 的影响会减
尹恒 : 北京师范大 学经济 与工 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 ma :ye g b u e u c ; E i h n @ n .d . n 叶海云 : 汉大 学高级 l 武
研 究 中 心 。 本 文 的 研 究 得 到 国 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的 资助 . 目号 7 3 3 0 。 作 者 感谢 北 京 师 范 大 学公 共 项 00 0 3 安 全 系统 分 析 与 政 策 研 究创 新 基 地 的 帮 助 。
响。
现代 政府债 务理论 的两个发展弓起 我们 的注 意。首先是 关于政府债 务是 否影响 l 实质经济运行 ( 李嘉 图等价性是 否成 立) 的争论。Da n ( 95 运 用个人 有 限寿命 i mo d 16 )
我国国债规模控制及国际比较
债规模 的扩张, 国债偿还高峰期的借 新 在没有 国债发行 时, 而 国债规模 为零 , 也就 国家综合负担率监控债 务规模 , 提议将该
还 旧压 力 则 进 一 步 加 剧 了这 一扩 张 趋 势 。 不存 在 国债 的 外在 影 响 或效 应 。 随着 国债 控 制 线 定 为 7 %  ̄7 % 。财 政 部 国 库 司 0 5 面 对 这 种 情 况 , 些 人 感 到 忧 虑 , 为 我 的发行及其规模的扩大 , 曲线达到拐点 (o 4 通过研究发现, 一 认 在 20) 许多 国家 已超 出了
、
国 债 的 适 度 规模 理 论 分 析
经 营 对 资 金 的 需 要 , 应 影 响居 民 消 费水 债 效 应 的 关 系 , 际上 体 现 的 是 国债 规模 便 是 在 上 述情 况 下 , 些 国 家 的 财 政 支 付 不 实 这
平 的逐步提高, 即要尽量避免国债 发行对 与 经 济 增 长 的关 系 , 因为 国债 规 模 过 大 导 能力和经济运行状 况也未 出现大 的问题 。
企 业 投 资 或 居 民 消 费 的挤 出 , 障 市场 体 致 经济 的 衰 退 。许 多 经 验 性 材 料 告 诉 我 因此 , 于国债规模 的警 戒性指标 , 保 关 只是 系 的正 常运 行 ; 二) ( 国债 发行 额 应 与财 政 们 ,越 过 A 点 之 后 国 债 正 效 应 的下 滑 曲 起 警 戒 作 用 的一 般 性 经 验 指 标 , 不 一 定 并 承 债 能 力 相 适应 , 免 损 害财 政 收支 的长 线 是相 当 陡 峭 的 , 快 便 是 落 入“ 务 陷 与其 他 各 国 的 具体 情 况 吻 合 , 别 是 难 以 避 很 债 特 期均衡 , 防止财政 陷入债务危机。一般 来 阱 ” 阶段 。 的 适应 对各 国某个特 定时期 国债 适度 规模 说, 国债 规模超过合 理的限度 , 是不利 于 二、 国债 规 模指 标 分 析 的判 断。 单从某一指标不足 以得 出国债规 经 济 增 长 或 发 展 的 。 对此 , 多 人 都对 此 许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增税 、 预算 盈余 或 举借 新 债等 方 式来 筹借 的。 由于
我 国 财 政 收 支 状 况 一 直 未 出 现 根 本 好 转 , 够 用 于 能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9520 年 《 19 、05
1 影 响 国 债 规 模 的 因 素
偿还债 务本息 的手段 大体只剩下 借新债 还 旧债一种 办法 了 。特别 是 在 19 9 4年 开 始 不 再 向银 行 借 款 或 透支后 。 国中央政府债 务本 息的偿还 , 我 都是 以借新
Oc. 0 7 t2 0
我 国国债规模 国际比较 分析
乔 伟
000) 10 0 ( 呼和浩特市财政局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摘 要 : 章 在 分 析 影 响 国 债 规 模 因素 的 基 础 上 , 出 国 债 的 发 行 规 模 要 适 度 , 时 给 出衡 量 国 债 文 提 同 适 度规 模 的 主 要 指 标 , 且 进 行 了 国 际 指 标 分 析 。 并 关键词 : 国 ; 中 国债 规 模 ; 际 比较 ; 国 国债 发 行 中 图 分 类 号 : 8 0. 1 F 3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 9 1 2 0 ) 9 0 0 — 0 1 0 -- 2 ( o 7 1 — 0 6 3 6 在信 用经济 高 度发 展 的今 天 , 某 种 需要 而 举 为 债 已成 为 十 分 普 遍 的 经 济 现 象 。 与 此 同 时 , 国 在 各 实施财政 政策 的过 程 中证 明 了 国债 具有 经 济 效应 , 而且 , 财 政政 策 实施 中具 有重 要 的功 能。其 表 现 在 为 国债 具 有 弥 补 财 政 赤 字 、 集 建 设 资 金 和 调 节 经 筹 济 的 功 能 。通 过 发 行 国 债 来 弥 补 财 政 赤 字 , 政 府 同 采 用 增 税 和 向银 行 透 支 的 方 式 弥 补 财 政 赤 字 比较 而 言, 以发 行 国债 的 方 式 弥 补 财 政 赤 字 , 般 不 会 影 响 一 经 济 发 展 , 能 产 生 的 副 作 用 也 较 小 。举 借 国 债 弥 可 补 赤 字 只 是 临 时 性 的 , 大 建 设 规 模 才 是 国 债 发 行 扩 的 主 要 目的 , 当经 济 处 于 萧 条 时 期 , 项 功 能 的作 用 这 就越 来 越 明 显 了 。 事 实 上 , 债 是 对 GDP 的 再 分 国 配 , 映 了 社 会 资 源 的重 新 配 置 , 财 政 调 节 的一 种 反 是 重 要 手 段 。 另 外 , 债 不 仅 是 财 政 政 策 手 段 , 是 金 国 也
我国债券市场与美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
我国债券市场与美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中国债券市场和美国债券市场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券市场之一、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国债券市场与美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
1.市场规模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十年里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总规模超过13万亿美元。
与此相比,美国债券市场规模约为41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债券市场。
2.债券种类两个市场中的债券种类基本相似,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机构债、企业债等。
不同的是,中国债券市场中有特别的债券类型,例如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
3.市场参与者美国债券市场的参与者较为多样化,包括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外国机构投资者等。
而中国债券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在该市场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4.市场开放度目前,中国债券市场正努力提高市场的开放度,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入。
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出台,包括推出债券通和市场准入等。
然而,与中国相比,美国债券市场具有更高的开放度,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
5.市场流动性美国债券市场因其庞大的规模和高流动性而备受投资者的青睐。
而中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影响了其吸引力。
6.市场风险虽然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庞大,但其风险相对较高。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市场风险,例如加强监管和提高违约成本。
相比之下,美国债券市场的风险更为稳定可靠。
7.收益率美国债券市场的收益率通常较低,但风险相对较小。
而中国债券市场的收益率相对较高,但风险也相应地较高。
总的来说,中国债券市场和美国债券市场都是重要的国际债券市场。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庞大且快速增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流动性和风险。
与之相比,美国债券市场规模更大、风险更小、流动性更高。
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提高,它有望更好地与美国债券市场竞争和合作,进一步发展壮大。
中国债券市场总量,各分类 -回复
中国债券市场总量,各分类-回复中国债券市场总量,各分类中国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融资和投资功能。
债券是一种有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通常由政府、企业或金融机构发行。
根据不同的发行主体和债券特征,中国债券市场可以被分为多个分类。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债券市场的总量。
根据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债券市场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债券市场总量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态势。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债券市场的各个分类。
首先是国债。
国债是由中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属于最安全的债券品种之一。
国债一般按照到期年限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通常可以作为安全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
第二是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是由中国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主要用于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
金融债券一般按照发行主体不同可以分为银行间债券和交易所债券。
银行间债券是指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的债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交易便利性;交易所债券是指在中国债券市场上市交易的债券,具有较好的市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第三是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是由中国企业发行的债券,主要用于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企业债券一般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债券、民营企业债券和外资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的风险相对较高,但收益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债券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四是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是由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主要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融资。
地方政府债券一般按照发行渠道不同可以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具有地方政府信用担保和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承诺,相对安全性较高。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分类外,中国债券市场还有其他次级债券和特殊债券。
次级债券一般指信用等级较低的债券,风险较高。
特殊债券主要是指面向特定投资者、特定项目或特定资金用途发行的债券,如可转债、可交换债等。
透析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
透析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摘要: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日益扩大。
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
同时,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以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来衡量国债规模,认为目前我国国债规模已经偏大,对目前国债规模应持谨慎态度。
文章最后提出一些措施,以防范国债规模风险。
关键词:国债规模;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国债风险防范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被各国用以调节经济。
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加大了国债的发行力度。
事实表明,近几年的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国债对GDP增长贡献如下:1998~2002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是1.5%、2%、1.7%、1.8%和2.0%.与此同时,加大国债发行力度使得国债规模迅速扩大,5年来我国累计发行国债22577.6亿元(加上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总量达到29177.6亿元),平均每年发行4515.5亿元,年均增长28.56%,2002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更是创下5946.30亿元的历史新高。
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
一、国债规模现状分析从世界各国管理国债规模的实践来看,一般都采用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国债负担率来判断一国的国债规模是否合理。
(一)国债依存度(二)国债偿债率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了国债发行规模与财政收入是否相适应。
这一指标越高,表明以前所发国债对财政形成的压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从表1中可以看到,1994~2002年我国国债偿债率分别为:6.65%、12.56%、17.09%、21.04%、22.74%、1566%、11.59%、11.74%和13.05%.很多学者都主张我国的国债偿债率应控制在8~10%,可见我国的国债偿债率已经超过了公认的安全线。
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比较分析
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比较分析金融市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在发展水平、监管机制、金融产品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主要金融市场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了解。
一、美国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最发达、最具活力的金融市场之一。
其特点是市场化程度高、创新性强、监管完善、产品丰富多样。
美国金融市场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等多个交易所,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产品广泛交易。
美国还拥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如美联储、美国国债、高盛等,对全球金融体系具有重要影响力。
二、日本金融市场日本金融市场是亚洲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其特点是以银行为核心、间接融资为主导,金融机构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日本股票市场以东京证券交易所为主,债券市场由日本债券交易所承担。
日本的金融市场发展稳定,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但也存在着低利率、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三、英国金融市场英国金融市场是欧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特点是以伦敦为核心、国际化程度高。
伦敦证券交易所是英国主要股票交易所,拥有众多上市公司。
英国金融市场还包括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
伦敦金融城集聚了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四、中国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是亚洲最大的金融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主,A股和B股是主要的股票交易品种。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庞大,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
中国还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
五、德国金融市场德国金融市场是欧洲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特点是金融机构众多、监管严格。
德国证券交易所是德国的主要股票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德国债券市场为主。
德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成熟,金融服务质量高,是欧洲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重要合作伙伴。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在不断发展壮大。
精细的市场划分、科学的监管机制、高效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
财政赤字与国债的关系【关于财政赤字政策和国债问题的国际考察】
财政赤字与国债的关系【关于财政赤字政策和国债问题的国际考察】1998年,为应对于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外贸出口下降、总供求失衡的影响,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999年继续运用这一政策刺激内需。
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的扩大,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议论。
财政赤字政策的利弊、衡量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大小的指标,财政赤字与债务累积的后果等问题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目前,研究这些问题的主要目的,已不是解决短期的财政政策问题,而是涉及在“十五”期间财政政策应作何种选择。
带着上述问题,我们于1999年上半年,在法国巴黎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非成员国经济处,以及OECD相关局处的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一、OECD中绝大多数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内,经常运用财政赤字政策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求得社会稳定。
到1998年,OECD中的意大利、比利时和希腊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100%;接近100%的国家有日本、加拿大;这一比重在50%-70%的国家有奥地利、丹麦、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荷兰、英国、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占40%左右的国家有冰岛、挪威、澳大利亚;只有韩国和卢森堡两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比较低。
1997年前后,OECD国家开始减少赤字、降低政府债务占GDP比重。
绝大多数OECD国家根据经济预测,制定中期计划,力争在1999-2021年间,使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都有所降低,只有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重相对于1998年还会有所提高,预测日本的政府债务要由100%以下提高到100%以上。
在最新一期的《OECD经济展望》一书中,对OECD几个主要国家的政府赤字和债务占GDP 比重下降的趋势进行了两年的估计和预测。
这些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占GDP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加入欧元体系的国家受到马约的限制,要达到将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控制在3%以下,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控制在60%以内的要求,为此许多欧元体成员国家采取了新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
中美债券发行比较分析
中美债券发行比较分析债券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债券市场发展状况和发行规模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美债券发行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国债券市场的特点和动向。
一、债券发行规模比较中美两国债券发行规模差异巨大。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美国债券市场规模远远超过中国,截至2024年底,美国债券市场规模达到45.9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债券市场规模的半壁江山。
而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为16万亿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规模的1/3左右。
可以看出,美国债券市场规模较为庞大,远超中国。
二、发行主体比较在发行主体方面,中美两国的债券发行主体有所不同。
美国的债券市场以联邦政府为主体,由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并由美联储负责监管和托管。
此外,美国还有各个州和地方政府、公用事业公司、企业等发行债券。
而中国的债券市场更加多元化,发行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
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逐年递增,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行品种比较在发行品种方面,中美两国债券市场也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发行品种包括国债、政府机构债、地方政府债、公司债等。
其中,国债是美国债券市场的核心品种,由美联储发行和托管,是全球最重要的避险资产之一、中国的债券市场发行品种也较为多样化,包括国债、金融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ABS等。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还陆续推出了绿色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创新品种,丰富了市场选择。
四、发行方式比较在发行方式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差异。
美国的债券市场以公开招标方式为主,投资者通过竞价参与债券发行。
而中国的债券市场主要以发行申购和协议存量两种方式为主。
发行申购是指发行人发布申购公告,投资者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申购。
协议存量方式是通过商务谈判,发行人与投资者协商确定债券的发行价格、利率等条件。
此外,中国债券市场还有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种发行方式。
我国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及国际比较
财政收入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财政收入 40000 20000 0
500000
450000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GDP 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
我国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及国际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概况 2011年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情况 我国财政收入的国际比较
1980年以来的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在经济总量不 断扩大的同时,财政收入总量也随之扩大。财政收入1980年仅 为1159.93亿元,;1999年就突破了10000亿元,达到11444.08亿 元;2009年上升到68518.30亿元,是1978年的60.5倍;其中财政 收入年均增长17.28%,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6.0%。可 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额从1980-1994年较为缓慢,一是国 内生产总值基础较小;二是财政收入增长率较低,除少数几年 财政收入增长率在20%以上,其余各年都在20%一下。19942009年财政收入增长额度呈现出明显的放大,尤其是1998年以 来,在明确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之后,随着财政税收管 理能力的加强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我国财政收入保持 了一个较快的增长,与上年相比,财政收入1998年增长了32.4%, 2008年增长了20.0%,2009年增长了19.6%。从总量上看,我国 财政实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
9854
8777 10030 12464 14732
46.6
40.3 20.1 25.4 29.6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论文一、国债市场运行现状目前,对国债市场运行现状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有不同看法。
本文认为,我国国债运行现状良好,具体分析如下:(一)政府频出助推债市2002年上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及有关措施对于推动国债发行,支持国债市场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央行下调存款利率。
年初,央行实施了自1996年5月以来的第8次降息。
此次降息源于刺激经济的需要,同时对国债现货市场形成直接利好,各券种纷纷以上涨作为回应。
2、短期内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淡出。
目前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这对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一个巨大压力。
因此,不能以短期的财政收入平衡或赤字规模大小作为决定积极财政政策是否退出的依据,特别是要防止积极财政政策过早地淡出可能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3、净价交易顺利推出。
根据有关决定,2002年3月25日起沪深证交所开始试行国债净价交易。
这一交易方式有利于判断国债的市场利率,解决了市场走势的不连续性问题,也使交易佣金、交易经手费等均有所下降。
4、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平静登场。
2002年4月初,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
这一举措的积极意义不言自明,但由于利率偏低和存在价格波动风险,本期国债发行并没有出现火爆场面,这说明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依然存在被投资者逐渐认可的过程。
5、市值配售助推市场利率走低。
在大资金的热捧下,国债现券市场终因其本身容量小、品种结构不健全等问题而不堪重负,在2002上半年,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在短期内猛降至历史最低位。
在新股按市场配售政策出台之前,我国同业拆借和回购市场交投活跃的一个主要动力,是来自申购新股的资金需求,每当新股发行接二连三、市场资金面紧张时,3天、7天的回购利率会升至5%以上。
新股发行实行二级市场市值配售后,同为拆借和国债回购在申购新股方面已失去用武之地,以往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市场周期性喷发的强烈的短期融资需求从此终结。
对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相关问题分析
对当前我国国债规模相关问题分析作者:崔保平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21期摘要:我国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弥补财政赤字,帮助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国债发行规模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国债的发行量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现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以及对国债相关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国债规模影响因素防范措施一、引言通常而言,国家发行国债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措国家建设资金、偿还旧债以及帮助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国债的解释为:由国家统一发行的财政债务。
国债的发行不但能够有效的刺激经济发展,帮助经济政策的施行,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货币的流动性以及更好的进行对外贸易管理等。
从1981年我国第一次发行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就呈现出了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
国债发行规模的增加虽然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带来了国债偿付风险。
二、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分析严格来说,国债的发行规模是和我国居民储蓄呈正比的,这正好说明我国居民应该是国债的购买主体,国债资金的来源就是居民的储蓄存款,而居民的储蓄存款也为国债的发行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另外,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较强的还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该国的GDP,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时,其国债的发行规模也会相应的有所增加。
根据一般理论我们认为国债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保持同步的,所以国家国债的发行规模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应该是GDP。
同时国债的发行规模也和国家当年的GDP水平呈现出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最后,国债的发行规模与国家财政赤字绝对值成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在过去的财政学理论中,国债都是被看作为财政赤字的别名。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国债筹集资金主要就用于财政赤字的弥补。
由于我国过去一直以来都是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造成了国家财政赤字较大,财政收支入不敷出,因此国债的发行主要就是为了弥补财政上的收支差额。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摘要:债券市场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底债券市场的规模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整个债券市场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笔者就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谈谈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债券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一、中国债券市场概况(一)发展历程回顾我国政府于1981恢复对国债的发行。
早期我国债券交易一度分散于地方性债券交易中心、柜台交易中心以及后期成立的证券交易所。
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和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国债由国家强制分配。
1996年,我国国债市场上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违规事件,中国当时最大的证券公司因为万国证券的风投问题而倒闭。
,其他诸如武汉交易所、天津交易所等都出现了各种程度的风险。
上述种种不利因素迫使我国政府不得不重视债券市场的发展问题,建立一个统一、健全和透明度更高的债券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199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银行间债券市场。
同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此后我国政府逐步加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证券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标准券回购制度仍然存在比较大的缺陷,导致当时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2004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债券市场逐步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更加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
总体而言,当时债券的发行总量不足5万亿元,并且以国债、地方债、中央银行票据、金融债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显得比较落后。
(二)发展现状我国债券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不完善,可以说是零起点,发展到现在初具规模。
大体来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速度与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基本一致,而债券凭借其自身的优势,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
我国债券市场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金融债券和信用债券,其发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对我国国债应债能力的比较分析
对我国国债应债能力的比较分析
张支南;周红梅
【期刊名称】《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02)004
【摘要】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同时也带来了国债规模的快速增长.结合我国国债发行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指标,分析我国的应债能力,对确定合理的国债规模,化解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张支南;周红梅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5
【相关文献】
1.债法领域改革与施行规范的调整——以德国债法和我国台湾地区债法修改施行法为参照 [J], 贺栩栩
2.论凭证式国债应债来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张雁南
3.应债资金来源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的实证检验 [J], 崔治文;管芹芹;王蓓
4.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置现状及市场化处置机制探索——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美元债违约重组为例 [J], 贾阳
5.1998年国债应债能力及1999年国债购买潜力分析 [J], 丁德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债规模国际比较分析
【摘要】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急剧膨胀。
本文引用国际上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国债规模的四项指标,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些指标状况,对我国的国债规模进行了理性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了关于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一些基本结论。
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债规模进一步膨胀,因此,不免使人们产生了一些担心:现有的国债规模是否过度了?这样的国债规模是否会造成沉重的偿债负担从而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发展?这是学术界和实际决策部门普遍关注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要对此作出理性而准确的回答,不但要对中国现在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未来的走势作出准确的分析,还要通过对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
下面,本文就通过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来分析一下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及合理走势。
一、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国际比较。
国债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范畴,它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判断与确定一国的国债是否适度不能仅仅看国债本身的绝对值,它不能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应债能力与财务负担状况,而必须用被国际上公认并经常使用的指标和经验数据来对各国的国债规模进行考察,并依此对中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
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年度GDP;(2)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
/GDP;(3)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4)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
前两个指标是从国民经济大局角度考察国债规模,而后两个指标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来考察国债规模的。
对于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具体比较分析如下:
(一)对国债负担率的比较。
从理论上讲,国家财政支出的需求压力和偿债能力、居民收入和储蓄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和国债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约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因素。
但这些因素集中在一点,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
换句话说,影响国债规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那么,考察国债的相对规模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债负担率。
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都有大幅度的扩大,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规模(国债负担率)都几乎翻了一倍,不过,在经济发达程度相近的国家中,债务规模有很大差别。
有的国家的债务规模只相当与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国家超过了120%(比利时)。
而发展中国家的国债负担率则大都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
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并在与国外的这一指标进行比较时,不能仅看数量上的对比关系,还必须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则有可能对我国的国债取向产生误导:其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债负担率亦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
1980年仅为1%,1990年为4.8%,1995年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长的势头非常的迅猛。
其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基础之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应债能力
比较强。
而中国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发展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国家的财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门的各种预算外收入,也仅为20%左右。
因此,从整体上讲,我们对债务的承受能力比国外要相对弱一些,债务负担率不能简单的和国外进行对比。
其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国债的累计规模之所以年能达到今天这样高低水平,是上百年累计下来的结果。
而我国举债的历史不长,从1981年发行第一批国债至今,也不过20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国债规模按目前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余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0%左右)就很可能会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甚至会赶上有着较长举债历史的西方发达国家。
其四,各个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债务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进行债务规模的国际比较时,,要充分考虑到其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般的,证券市场越发达,对国债规模的承受能力也将越强。
一美国为例,1995年的国债余额约为3.6万亿美元,国债负担率达51%,但由于美国政府债券市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政府债券市场,美国政府债券的发行一直较为通畅。
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债券是证券市场中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数证券中介机构和美国居民都青睐政府债券,而不是其它金融工具。
因此,虽然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到1998年仅有8.2%,但考虑到我国的财力集中程度和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因素,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在近期内不易过高。
(二)、对借债率的比较。
国债借债率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GDP 的比率。
它反映了当年GDP对当年国债增量的利用程度。
西方发达国家的借债率一般在3%…10%,而中国的借债率1994年是2.5%,1998年是4.09%,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与借债率较低的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等相比,也要低2-3个百分点,这说明从国民经济全局来看,我国的年度国债发行规模还是存在一定的空间的。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从1994年起,中国的国债增长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大体在25%--30%,远远超过了GDP8%左右的增长速度,所以,借债率这一指标肯定还将不断攀升。
而大多数国家的这一指标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的状况,维持在8%左右,只有日本、英国和西班牙等少数财政陷入困境和失业率较高的国家在90年代初出现了较快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