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列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等。

2.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应用。

3.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让学生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并检验答案。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回答问题的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在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在课后作业环节,要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4. 在教学评价环节,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目标1. 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 研究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能够运用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 学会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探究规律、逻辑推理、分解问题、分类讨论等。

2. 研究并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 提供多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对问题解决策略的关注和兴趣。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探究规律、逻辑推理、分解问题、分类讨论等。

帮助学生理解每个策略的含义和思考方式。

3. 实例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演示不同的策略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

4. 练活动设计一系列练活动,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可以包括分析图表、推理判断、解决实际情境等,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5. 总结和归纳对本节课所学的策略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策略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对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使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或综合评价等方式。

六、教学资源教材、黑板、彩色笔、练题、实物物品等。

七、教学延伸优秀学生可进行更高难度的问题解决活动,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本单元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因此我会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

本教案是针对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的详细规划。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第七单元的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掌握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周长和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剪刀、彩纸等。

学具:学生每人一本教材,一份练习册,一把尺子,一张纸。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如书本、桌子、电视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2. 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彩笔标出它们的边长、对角线等,并讲解它们的性质。

3. 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以长方形为例,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即周长=2×(长+宽)。

让学生随堂练习计算几个长方形的周长。

4. 讲解面积的计算方法:以长方形为例,讲解面积的计算方法,即面积=长×宽。

让学生随堂练习计算几个长方形的面积。

5.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方形的性质:1. 对边平行且相等2. 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性质:1. 四条边都相等2. 四个角都是直角周长计算方法:周长=2×(长+宽)面积计算方法:面积=长×宽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图形1:长方形,长5cm,宽3cm图形2:正方形,边长4cm答案:图形1的周长=2×(5cm+3cm)=16cm,面积=5cm×3cm=15cm²图形2的周长=4×4cm=16cm,面积=4cm×4cm=16cm²2. 题目: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测量它们的边长,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全套教案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类,知道四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本单元的新知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在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等活动中,促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对周长已经具备感性的认识,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学习,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密切相关。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概念的宝贵资源。

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才能有助于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要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的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变化规律,从中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四边形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

它们的形状比较简单,特征比较明显,应用也十分广泛。

正方形是表示面积单位的形状,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则是其他平面几何图形计算方法的基础。

本单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三段教学如何运用四边形及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边形教材第79页的内容。

1.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通过辨一辨、找一找、画一画、连一连、说一说等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难点:探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

课件。

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从中找一找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

师: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平面图形——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平面图形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图。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先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直的)让学生在直观的比较中发现四边形的四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第1课时 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 、教学例1。

(认识四边形)(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

(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

(给四边形分类)(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生独立操作)(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3)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第2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教学目标1. 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问题分析的方法。

2. 理解和应用数学问题解决的技巧。

3. 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训练。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

通过研究和练,学生将能够应用这些技巧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课程安排教学步骤第一课:问题分析的方法1. 引入课程内容,介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问题分析的方法,包括读懂问题、理清思路、找出关键信息等。

3. 通过例题演示问题分析的过程。

4. 练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巩固问题分析的方法。

第二课:算式推理和运算符的应用1. 复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算式推理的方法,包括找规律、推导等。

3. 引导学生应用算式推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4. 引入运算符的应用,讲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5. 练解决带有运算符的数学问题。

第三课:图表和图形问题的解决1. 复前两节课的内容。

2. 讲解图表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读懂图表、提取信息等。

3. 引导学生应用图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4. 讲解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认识图形、测量等。

5. 练解决带有图表和图形的数学问题。

第四课:文字问题的解决1. 复前三节课的内容。

2. 讲解文字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理解问题、列式和运算等。

3. 引导学生应用文字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4. 练解决一些文字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技巧,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和作业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扩展活动1. 组织数学问题解决小组竞赛,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2. 邀请学生分享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参考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四则混合运算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乘法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运算速度慢、错误率高、对运算定律理解不深等。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并理解运算定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2.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展示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作业,以便进行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两位数乘一位数。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聚焦模型本质,发展空间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数学教育获得全面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图形与几何”这一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领域作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是训练和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平面空间图形的认识与计算的重要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的建立一般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可以在观察与操作中培养空间观念,也可以在探索与思考中,理解与掌握中,在应用与实践中去提升、发展、巩固空间观念。

在对这一单元进行整合教学时,我们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寻找整合点,确定关键点,策划分布点,最后落实分布点。

我将从以下几个版块来进行详细阐述:单元分析(一)扣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长方形和正方形》属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认识的内容。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

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认识,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个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

所以本单元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量感、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围绕教材,关注知识生成“四边形”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和特征的构建是螺旋式的,层层递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加深认识,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贯穿在人教版“图形与几何”领域里,内容编排如下所示。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3. 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图片,周长计算公式卡片。

2. 学具:直尺、圆规、剪刀、彩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物,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引导学生运用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例演示,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 操练: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心得。

4. 应用:设计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3. 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提高题: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

3. 拓展题: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其他性质,如对角线、面积等。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2节 【第一课时】 认识周长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2节 【第一课时】 认识周长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认识周长》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例子能够应用周长的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周长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人教新课标》2.教具:计算器、白板、彩色粉笔3.资料:周长计算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周长的概念。

•提出问题:你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什么理解?周长是什么?如何计算周长?2. 学习新知(15分钟)•介绍周长的定义:周长是封闭图形的边界长度。

•讲解计算周长的方法:根据不同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3. 练习(20分钟)•学生进行周长计算练习,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带领学生一起解决周长计算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解决方案。

4. 拓展应用(10分钟)•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更复杂的图形,让学生尝试计算其周长。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展示解题成果。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化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共同评价。

五、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周长计算练习题。

2.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如何利用周长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周长的概念展开,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积极,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以上为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认识周长》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1节 【第一课时】认识四边形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第1节 【第一课时】认识四边形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节【第一课时】认识四边形一、教学目标1.认识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能够辨认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

3.能够用文字和图片描述四边形的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辨认四边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认识不规则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分类和性质。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粘贴纸、图片等。

3.教学环境:教室需要整洁、宽敞,保持安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引出“四边形”的概念。

2.探究(15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课桌、椅子等日常生活中的四边形,并分类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如四条边、四个顶点等。

3.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或彩色粘贴纸展示各种四边形的图片,讲解各种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

4.练习(20分钟)–学生进行练习,根据图片判断四边形的种类并说出理由。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找出生活中的不规则四边形,并描述其特征。

5.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化四边形的认识和分类方法。

五、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四边形分类习题。

2.利用手机或其他工具,拍摄周围环境中的四边形,写出特征描述。

六、教学反馈1.记录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探究四边形的能力等。

2.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下堂课的教学方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学生能认真学习,掌握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电子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电子教案

单元计划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1、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如单元主题图,通过学生喜爱的“游乐园”情境,出示五个与分数学习有关的小情境,并且后面一些例题的情境也是从主题图抽取出来的,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给出分数的概念后,即刻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分数大小。

2能力。

3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1、把这4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念介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思路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2. 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理清问题:仔细阅读问题,搞清楚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 分析问题:将问题分解为较小的部分,思考每个部分的解决方法。

- 尝试不同方法:试着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找到最有效和合适的方法。

- 反思总结:解决问题后,回顾整个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

- 团队合作:与其他同学一起解决问题,相互讨论和分享想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每个策略的作用和意义。

3. 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尝试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解答。

4. 游戏练: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5. 总结提升: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分析问题、尝试不同方法和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情况。

2. 练作业评价:布置一些有关解决问题的练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策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研究反思评价:让学生写一篇反思文章,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感悟和经验。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 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以上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安排。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长方形是一个有四条边的四边形,其中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一定相等。

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它的四条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我们将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度、边长、对角线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识别和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3. 能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的纸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比如课本、桌子、电视等等。

你们能找出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吗?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我们通过模型和图示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

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我们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

5. 应用: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方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一定相等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七、作业设计答案:(1) 长方形,因为它的相对边长不相等。

(2) 正方形,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

答案:(1) 周长:20cm,面积:60cm²(2) 周长:36cm,面积:1296cm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们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并尝试应用这些性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1、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2、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3、选择拼图法使周长最短。

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掌握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学会选择拼图法,使得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6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四边形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

2、通过找、涂、分、围的活动,建立四边形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过四边形的抽象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内在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区分辨认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发现并比较认识四边形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与学法: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第二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例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直观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能从图形中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观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间概念的认识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发现法。

学生: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课件、方巾、长方形的纸、剪刀、三角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迁移引入在下面的图中,哪些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展示)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订正。

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你注意观察了吗?国旗有几个直角呢?有几条边呢?她是什么形状呢?二、探索新知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带着学生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用教棒指一周。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对于一位数乘一位数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进行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时,容易出错,对运算的规律和技巧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理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演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的计算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掌握加减法的运算,对一位数乘一位数有一定的理解。

3.教学资源:教学PPT、黑板、粉笔、练习题、学习小组划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有35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如35×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计算规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

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本单元安排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其目的也是如此。

编排特点如下: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

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单元课时安排:约 5课时第一课时(总第66课时)教学内容:P91的主题图,P92的例1和例2,P93的做一做的1题,练习二十二的1、2题。

教学要求:1、结合主题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2、通过例1和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师:同学们,暑假到了,老师带着一群孩子来到公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玩得可开心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看第91页的主题图。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优秀教案教学内容:四边形的特征教学目标:1.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如辨一辨、找一找、画一画、连一连、说一说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重难点: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难点:探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实物,从中找一找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

老师说:“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种平面图形——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探究新知: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平面图形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图。

老师问:“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

”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老师继续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先独立观察,然后同桌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老师说:“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让学生在直观的比较中发现四边形的四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小结: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巩固应用:1.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如数学书的封面、门、窗、电脑屏幕等。

2.画一画。

教师让学生使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包括边的长度和角度的大小,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拓展延伸】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更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观察它们的特征是否符合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研究了这节课的内容,你都知道了哪些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知识?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辨认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这两部分的研究,各自有些独立,学习流程也大体相似,之间的过渡也较一般。课后我重新又进行了设计,教学完一位小数并总结出规律后(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先进行几个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对应口答练习,然后让学生猜想百分之几又可以表示成什么样的小数,之后再通过两位小数的研究过程去验证刚才的猜想。这样就将两部分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也更能体现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念。
3、最后有一处练习过渡得不好,“日记”出现的有些生硬。语言上应该好好斟酌一下。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教学内容
笔算小数的减法。

修改
材料出处
http://
中文域名:
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作业及板书设计)
说说0.29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0.8()0.08 1.2()1.3 54.26()50.12
说说你是这样想的?
总结方法
3、学生试练。
2.5○2.3 8.6○8.9 0.23○0.53 3.22○1.28…………
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分数0.01米
2、引导学生说出2厘米与1米的关系
3、引导学生说出7厘米与1米的关系
4、引导学生说出0.04与1的关系。
5、自由地说说0.06、0.03的意义
6、讨论:32厘米如何用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
二、(1)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
0.25 0.07 0.84 1.25 101.29
4、引导学生说出0.4与1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类,知道四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本单元的新知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在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等活动中,促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对周长已经具备感性的认识,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学习,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密切相关。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概念的宝贵资源。

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才能有助于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要把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的素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变化规律,从中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理解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要经过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形成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关概念没有给出严格意义的定义,对平行四边形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也没有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教学时应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不要任意提高要求。

1四边形.............................................................. 1课时2周长................................................................ 1课时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四边形。

(教材第79~82页)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情景图和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认识四边形。

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件、方格纸、直尺。

师:图形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由图形组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形的世界。

1.教学例1。

师: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在小组里说一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学生观察这些四边形,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四边形的特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认为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生:四边形都有4条直的边。

生:四边形都有4个角。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自己画出一个四边形吗?学生尝试画四边形;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2.教学例2。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有什么特点。

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吧!生1: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2: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生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

……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观察、操作的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师: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A类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2)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是长方形。

(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4)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 )(考查知识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力要求: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B类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长方形?(考查知识点:长方形的特征;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2)√(3)✕(4)√B类9个长方形教材习题教材第79页“做一做”1.课桌的表面、手帕、黑板等。

2.教材第80页“做一做”1.2.略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七”1. (1)�√(2)✕(3)✕2. 长方形:①④⑦正方形:②⑥平行四边形:⑤3. 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

4. 6厘米 4厘米 5厘米 5厘米 5厘米5. 略6.7. (1)6(2)62(3)28. 略1.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

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观察数学课本、图片是什么形状的,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 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两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两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铺垫。

周长。

(教材第83、第84页)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件、皮尺、树叶、各种图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教师可准备一些物品和图形)投影出示:请各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个你们喜欢的物品或图形。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1.理解周长的含义。

(1)谁知道周长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样的长度。

找同学分别到前边指一指物品或图形的周长。

(2)总结周长的含义。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2.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独立思考。

(1)出示:这个钟表的周长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①用直尺量。

找一个学生试量,感知直尺不能量出这个圆形钟表的周长。

②先用绳子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实际操作,感知此方法的可行性。

③用米尺量。

在钟表上作一个记号,把钟表在米尺上滚一圈,就能知道它的周长。

(2)出示:①学生分小组思考、实验,怎样用手中的工具量出它的周长。

②汇报交流,用绳子先围,再量。

(3)出示:说一说怎样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分别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4)出示:你能知道它的周长吗?把每条边都量出来,再加在一起。

(5)出示树叶,这个树叶的周长你们能知道吗?先用绳子围一圈,再用尺子量绳子的长度就可知它的周长。

3.小结:刚才我们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像一些比较特殊的图形,我们需要借助绳子才能量出周长。

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明确认识图形的周长,探索得出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几条边的长度相加】A类1.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2.动物锻炼身体:一片长方形草地被分成A、B两部分,小牛和大象要分别绕A、B两块草地跑一圈,它们跑的路一样长吗?(考查知识点:认识周长;能力要求:能正确认识图形的周长)B类1.小明的妈妈买来15米花边,想把自己家长3米,宽2米的床单装饰得更漂亮一些,你说小明妈妈准备的花边够吗?2.小亮和小刚赛跑,裁判员宣布比赛路线:小亮沿图(1)长方形的边线跑,小刚沿图(2)的边线跑。

小刚着急地说:“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他长。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说裁判员公平吗?到底谁跑的路程远呢?(考查知识点:周长的计算;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第1、2、3、4、5幅图形是有周长的,第6幅图形是没有周长的;因为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2.它们跑的路一样长。

B类1. 3+2+3+2 =10(米) 10米<15米答:小明妈妈准备的花边够用了。

2.他们跑得一样远,裁判员很公平。

因为图形(1)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条长边与两条宽边的和;图形(2)中有4段线段我们不知道各自的具体长度,所以不能把围成图形(2)的6条线段长度相加;这就需要我们把图形(2)中两条线段进行平移(如图所示),这样就可以知道图形(2)的周长其实与图形(1)的周长相等,也就是说他们跑的路程一样远,裁判员是公平的。

教材习题教材第83页“做一做”略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1. 第1、2、3、5幅图是封闭图形。

描线略2. 180+100+150+20+80=530(米)3. (1)周长一样。

(2)周长不一样;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比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