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的概念和界定

合集下载

城市群

城市群

城市群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1—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

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演变关系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演变关系

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演变关系
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城市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演变关系。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和核心区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都市圈是指由主城市及其周边的几个城市组成的一个紧密联系
的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都市圈的形成与城市的规模、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都市圈的发展可以提高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促进城市间的经济协作和竞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城市群是由多个都市圈和城市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紧密协作和共同发展的区域。

城市群的形成与城市的规模、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间的经济协作和竞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可以看出,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演变关系。

城市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而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间的经济协作和竞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 1 -。

世界城市群

世界城市群

世界城市群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群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世界各地的城市开始形成密集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成为了经济、社会、文化和交通等多方面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着重探讨世界城市群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什么是城市群?城市群是由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地理接近性的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成的集合体。

这些城市群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通常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信息通信网络等相互联系。

城市群具有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活跃、基础设施完善、资源优势互补等特点。

世界城市群的特点1. 经济中心:世界城市群常常是全球经济中心。

这些城市群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企业,以及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人口密集:世界城市群的人口常常众多,居住在这些城市群的人口往往超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人口的聚集使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面临着更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

3. 多样性与包容性:世界城市群由于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此在民族、文化和宗教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为城市群带来了创新、文化交流和共生的机会。

4. 交通便捷: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通常非常便捷,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信息通信网络等。

这为人口流动、货物流通和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

世界城市群的分类1. 世界一线城市群:这一类城市群一般包括多个全球经济中心,如纽约、东京和伦敦等。

这些城市群集聚了世界顶级企业、金融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对全球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2. 全球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集聚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如香港和旧金山等。

它们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经济影响力,是重要的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

3. 国家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由一个国家内的多个城市组成,如巴西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构成的东南三角洲城市群。

国家级城市群常常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 辨析
(3)都市圈特征
1)李国平(2004)提出都市圈的三个特征: 在景观上和都市连为一体的城市化区域; 在通勤等日常生活方面和都市联系紧密的区域; 从经济活动以及流入人口等方面和都市关系密切的区域。 2)陈建军 王国正(2009) 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 拥有范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除中心城市外的众多其它城市; 区域内各城市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社会、
国内对城市群集现象的称呼也比较混乱,出现许多不 同的叫法,如都市区、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密集区、城 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大都市带、大都会区等。
本文: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和都市带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 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 辨析
(1)城市地域概念的界定形式 • 城市地域概念通常有三种界定形式: • 行政地域、景观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2)都市区概念起源 • 1910年美国首先定义了都市区的概念,“都市区”
经济职能分工,具有较强的一体化倾向。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 辨析
(1)界定原则 • 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范围界定的五项原则: • 1)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 2)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和都市区; • 3)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都市
区之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 4)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 • 5)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且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 断裂点公式:
• 距离衰减效应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 辨析
(2)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区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一词来源于英文“Metropolitan Area”,也译为大 都市区。
精品
1.1都市区概念
(3)都市区的定义 • 周一星:都市区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
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 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 • 宁越敏(2003):大都市区是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它 是由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与之有密切 联系的县域组成,中心城市是核心区,周边县域是边 缘区。
精品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精品
2.都市圈
精品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精品
2.1都市圈概念
(2)国内研究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2002)对都市圈概念和空间
规划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都市圈” 是指一 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 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 的圈层式结构。 李国平(2004)在所著《首都圈》一书中,将都市圈 定义为:跨越城市界限而和都市在景观上连为一体 或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
精品
2.1都市圈概念
• 郭熙保,黄国庆(2006)给出的都市圈定义: • 城市化发展到相当阶段时出现的,以一个或少数几
个大型城市为中心,以圈域内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次 中心或节点,辐射周边腹地区域,依托发达便利的 交通、通信网络,经济联系紧密,具有较高城市化 水平和一体化特征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态。

城市群和都市圈名词解释

城市群和都市圈名词解释

城市群和都市圈名词解释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两个涉及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合的地理术语,用于描述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关联性。

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略微不同的定义。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
城市群通常指的是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紧密相连、交流频繁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是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交通便利等因素。

城市群的范围可以包括主城区及其卫星城市、郊区和相邻的城镇。

在一些国家,城市群也可能包括了一定的农村地区。

城市群的概念强调了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互动和协同发展。

●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
都市圈是指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的城市、郊区和相邻地区组成的地理范围。

都市圈是一个更广泛的地区概念,通常包括了与核心城市有紧密联系的城市和地区。

都市圈的范围可能更大,覆盖更多的城市和相邻地区。

都市圈的形成与城市化、交通网络和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定义和划分可能有所不同,这些概念的具体涵义可能会根据地理、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因素而有所调整。

这些术语
通常用于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等领域。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ppt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ppt

1.2都市区界定
(1)常用方法与指标 • 结构与形态 • 功能的方法 • 学者们多以中心地的人口规模大小、外围地区的非
农劳动力比例和整个地区的GDP中来自非农产业的 部分的比例,这三个指标作为为界定都市区范围的 标准。
1.2都市区界定
• 关于都市区范围界定的数学模型,其基础是城市地 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包括基于引力模型的断裂 点公式和距离衰减效应。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2.都市圈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职能分工,具有较强的一体化倾向。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1)界定原则 • 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范围界定的五项原则: • 1)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 2)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和都市区; • 3)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都市
区之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 4)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 • 5)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且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3)都市圈特征
1)李国平(2004)提出都市圈的三个特征: 在景观上和都市连为一体的城市化区域; 在通勤等日常生活方面和都市联系紧密的区域; 从经济活动以及流入人口等方面和都市关系密切的区域。 2)陈建军 王国正(2009) 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 拥有范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除中心城市外的众多其它城市; 区域内各城市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社会、

初中地理教材详解——城市群与区域经济

初中地理教材详解——城市群与区域经济

初中地理教材详解——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城市群和区域经济是初中地理教材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是随着城市与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研究对象。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一、城市群城市群,是由若干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地区。

城市群往往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与其形成密切联系,并在空间上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集群。

这种集群不仅体现了城市的规模和定位,而且还反映了不同城市间的相互联系、资源共享和经济互补。

中国的城市群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这些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群的规模与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一方面,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形式,能够打造“超级城市”,促进中心城市的同时促进周边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群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指某个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企业、机构和人口在内。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顾及了区域内的各种因素,如城市、农村、经济和文化等,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某个区域的经济状况。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过程,在不同的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因此需要根据区域内各种资源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如何利用地域、经济、科技等优势,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区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研究热点。

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政策引导、投资扶持和技术支撑等方式,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强化区域间的联系与协作,实现区域经济的积极整合。

总结:城市群与区域经济是初中地理教材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这两种模式的出现,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全方位地反映了各种资源与要素的互动关系。

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加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城市群发展与协同效应分析报告

中国城市群发展与协同效应分析报告

中国城市群发展与协同效应分析报告引言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变得越来越紧密。

中国城市群发展与协同效应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协同效应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城市群的概念与特征城市群的定义城市群是指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地理区域内,由数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特的人口和经济空间结构。

城市群中的城市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协作,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整体。

城市群的特征1.人口集聚:城市群区域内有大量的人口聚集,形成密集的人口分布。

2.经济集聚:城市群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经济资源,形成强大的经济集聚效应。

3.交通联络: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交通联络便捷,形成了便利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通道。

4.城乡一体:城市群区域内的城市与农村地区相互依存,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5.功能互补:城市群内的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功能上互补,形成了分工合作的局面。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南部,由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组成。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珠三角城市群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之一。

珠三角城市群在制造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流入。

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由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组成。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享有“全球工厂”和“人才高地”的美誉。

长三角城市群在投资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和人才的关注。

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位于中国北方,由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组成。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也是中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京津冀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1.都市区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都市区、长三角都市区、都市区、都市区、-义乌都市区、都市区、都市区等。

2.大都市带概念:大都市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围,有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逐渐紧密连成一体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一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大都市带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等。

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该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希(Boswash),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都市连绵带,沿着大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

北端城市为波士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心,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黑文、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延伸970km,宽50-160km,面积约为13.9万平方公里。

据美国《幸福》杂志1977年的统计,美国50家最大商业银行中的28%,50家最大人寿保险公司的42%,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的33%,50家最大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大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大都市带。

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大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心地。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在濑户海沿岸和北地区所形成的日本最大的大都市带。

这个大都市带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20%,居住人口达6000余万,集中了日本50%以上的人口,远远超过美国东岸的大都市带,人口密度也比后者高出3-4倍。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94.7 86.7 71.8
常州市区
97.2 91.2 90.7
90.2 77.3 79.5
常熟市 张家港 昆山市
江阴市 宜兴市
溧阳市 金坛市
吴江市
太仓市
96.3
95.0
83.5
84.3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2)南京都市圈 • 也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以南京为龙头,成员 城市有: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 州市、芜湖市六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下辖的 盱眙县、金湖县。
•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1.2都市区界定
(2)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 区范围的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采用劳动力的非农比 重、人口密度及中心县到外围地区的通勤率三个指标 。 规定中心地人口规模应大于5万人,外围地区非农劳 动力比例大于75%或绝对数大于1万,人口密度50人/ 平方英里,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的地域可称之 为都市区。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 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 包含周边100 公里左右的区 域,地跨苏皖 两省,面积达 43236平方公 里,覆盖人口 约2600万人。 2011年总GDP :14678亿元 扬州
滁州
镇江
南京

城市群研究进展-顾朝林

城市群研究进展-顾朝林

研究背景
很显然,相关城市群发展越来越成为政府决策人和科学家重 点关注的问题,作为城市群理论研究的支撑学科——城市地理学 及其城市地理研究工作者,有必要强化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研究, 为国家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服务。本文重点进行城市群研究进展的 综述,为相关的城市群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内 容
一、“城市群”概念的来龙去脉 二、城市群的国外相关研究 三、城市群的国内研究 四、城市群相关理论研究 五、中国城市群空间划分研究
(二)城市群的区域经济研究
1、城市群的系统研究
城市群作为一种地域组织源于一个城镇化区域里相邻城市的相互 作用,即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普遍的产物。
年代 1980年代末 1989年 1992年 2001年 2006年 相关事件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城市密集区 李世超最早进行城市群专门研究,从介绍戈特曼的城市带理论 入手,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城市带的相关内容。 姚士谋等出版《中国的城市群》一书,对城市群进行了定义。 按照城市分布的地域范围与规模等级划分城市群类型 姚士谋修订城市群定义 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列入超大型城市群
1、城乡过渡区
1991年加拿大城市地理 学家麦吉用城乡过渡区 (Desakota)表示这种出现 在人口密集的热带地区,处 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 带,借助于城乡间强烈的相 互作用,以劳动密集的工业、 服务业和其它非农业的迅速 发展为特征的地区。 ——描述亚洲大城市连绵区 的空间结构。
2、扩展型大都市区
研究背景
2008-2010年国家密集颁布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
多数是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 效生态经济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 海经济带等地。 《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杨伟民表示,中国城市化要走以城市 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按特大城市群、 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边 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 别的城市化方针。

城市群

城市群

主要内容:城市群的概念(名词解释、城市群病、中国实例)、城市群形成(分类、国情)、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区别、成渝城市群、两会上关于成渝城市群的规划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以安岳为成渝之心,以遂宁为成渝北弧中心城市,以内江为成渝南弧中心城市,以成遂渝、成安渝等交通线为纽带,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地理区位四川盆地、成渝地区核心城市成都、重庆主城成渝之心安岳北弧中心遂宁南弧中心内江核心城市城市群英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名词解释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例如:长株潭城市群。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中文“城市群”(城市圈)为中国大陆地区自1990年代以后常用的地域经济用语,1994年5月版《结构论》(上海、北京图书馆,1991-19 93年曾邦哲论文集)用了“城市群”来分析大河流域与湖泊、海岸交汇区域形成的亚文化圈城市网络,提出长江、黄河的上、中、下游城市群,美国的东西海岸线、五湖区与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欧洲的城市群与著名大学网络等地缘文化学。

城市群

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 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 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 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 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 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 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 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 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 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 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 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 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 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 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2.都市圈的概念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 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 这些大城市群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区域内城市高度 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 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区域。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 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东京、大坂、名古 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 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 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 据一个或两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 命名。 陈耀认为都市圈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核 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人员的通勤率一般不低于15%, 也就是周边城市的人员流动至少有15%流向中心 城市;第二,周边城市的货物交易量中,至少有 75%要向中心城市流动。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

城市群地理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若干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相互关联、联系密切,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功能的城市集群。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空间组织和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城市群的概念由发展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学者提出,主要用来描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互动和影响关系。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密切的产物,对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城市群的形成原因1. 地理条件:城市群的形成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地理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人文地理条件主要指交通、通讯、能源等人文要素。

这些地理条件对城市群的分布、结构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经济条件:城市群形成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加强,形成城市群。

3. 政治条件:政治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治条件主要包括国家政策、行政管理、区域规划等制度和措施对于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影响。

4. 文化条件:文化条件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内在因素。

文化条件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传统等文化要素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城市群的特征1. 空间集聚: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较短,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比较密切,形成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

2. 产业集聚:城市群内部的产业结构较为集中,城市之间的产业互相依存,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3. 人口聚集: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交流频繁,形成一定的人口聚集效应。

4. 资源共享:城市群内部的资源互相共享,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较为均衡,形成一定的资源共享效应。

5. 功能互补: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功能互相补充,城市之间的功能互相融合,形成一定的功能互补效应。

6. 生态互动:城市群内部的生态环境互相影响,城市之间的生态互动较为密切,形成一定的生态互动效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群崛起成为一种趋势。

而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相邻,陆地面积虽然不大,却是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经济地带,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是中国现代综合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发展建议。

一、城市群的概念及现状城市群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依存的城市组成的地区。

城市群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往往不止一个市或省份,沿海城市群比内陆城市群更为多样化、更具竞争力。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镇江、泰州、宿迁,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台州、丽水,上海市。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20%,并不断增长。

城市群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优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为其发展带来了天然的优势。

经济发展、社会资源的共享是城市群的主要优势之一。

1.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上海、宁波、杭州三大城市协同发展的中间地带,其地理优势已经或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条件也非常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高铁的普及使城市群之间的通达更加方便,使得这个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区位、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

江苏省下辖9个地级市,各有所长,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浙江省的制造业是全国出口的主要来源,特别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纤等工业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则在金融、贸易、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省一市在经济上的这种互补性,打破了地理障碍,不仅实现了互利共赢,而且也丰富了发展浙江和江苏的重要资源。

城市群的名词解释

城市群的名词解释

城市群的名词解释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城市群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策略之一。

城市群由多个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成,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城市网络,以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为特征。

本文将探讨城市群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一、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指由多个城市以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空间集合体。

这些城市之间通过流动的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质进行紧密联系和合作,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城市群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和资源的共享,使其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中形成一种协同效应。

二、城市群的特点1. 地理接近:城市群内的城市通常相对接近,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凑的空间布局。

这种地理接近促进了人口、资金和物质的流动,并且方便了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经济互补:城市群内的城市往往有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色,形成了一种经济上的互补关系。

这种互补可以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益,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

3. 资源共享:城市群内的城市共享一部分资源,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这种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城市群内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4. 指标协同:城市群内的城市通常在规划和发展指标上进行协同,共同制定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

这种协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并推动城市群实现一体化发展。

三、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意义1.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群内的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专业化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也可以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

2. 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群内的城市通常有着相似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共同塑造了城市群的形象。

城市群的形象对吸引投资、人才和旅游至关重要,可以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

3. 优化资源配置:城市群可以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区的概念及界定
如何估算中国城市的规模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中的新 问题。 中国的城市属于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包含城市化的市 区和农村地区,大多数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因此, 中国城市规模的分级一直采用市区非农业人口这一指 标。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市区非农业人口这一指 标已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城市的规模。其原因在于: 一是中国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大量的县改为“区”或 “市”的建制,但这些新设的区或市的城市化水平仍 较低,不能把所有人口都计为城市人口; 二是中国城市中包含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未 包括在各城市年度户籍人口统计之列,因此,在计划 经济时期建立的非农业人口这一指标已无法反映城市 真正的人口数量。
(3)多核心离散型 ) 东莞(见图2-d)和中山 两个城市均由县直接升 格为地级市,其数百万 人口分布在市域内的数 十个建制镇中,不存在 明显的中心城区。同样, 林业城市伊春市尽管设 有市辖区,但市辖区是 在彼此分离的镇上设立 的,也属于此类型。
中国大都市区的总体特征
按上述方法界定,2000年全国大都市区共有117个, 约占全国设区城市数的43%,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 市和地级市113个。除西藏首府拉萨外,其他所有省会 城市均达到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这充分说明我国大 都市区发展已初具规模。 2000年,中国大都市区的城市化水平高达到83.5%, 其人口为1.99亿,占全国总人口12.43亿的16.1%,大 都市区内的城市人口为1.67亿人,占全国城市总人口 的37.2%。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区有53个,总人口 为1.5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
如,杭州市大都 市区仅由6个市 辖区构成,因外 围的萧山和余杭 两市2000年时城 市化水平不高, 分别只有40%和 36%,因此不能 成为杭州都市区 的外围县。
非标准都市区
(1)主副双中心市分 ) 离型
这类大都市区存在着两个在 空间上彼此分离的中心市, 如营口、银川、包头、鸡西、 东营、赤峰、泰州和咸阳等 城市。这类城市多是在其市 政府驻地形成一个较大的人 口核心,而在其外围临近区 域由于大型厂矿企业或重大 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了 卫星城市,设成了新的市辖 区。如,东营市大都市区由 南北两个市辖区组成、南部 的东营区是政府驻地,北部 的河口区是胜利油田主产区 (图2-b)。
北京、天津、廊坊、唐山、 秦皇岛 沈阳、鞍山、抚顺、本溪、 辽阳、营口、大连 济南、青岛、淄博、潍坊、 烟台、威海、 福州、莆田、泉州、厦门、 漳州 成都、资阳、内江、自贡、 重庆(市区和毗邻县市) 郑州、开封、洛阳、新乡、 焦作、济源 西安、咸阳、铜川、宝鸡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 长春、吉林 武汉、鄂州、黄石 长沙、株洲、湘潭
用“五普”数据界定中国大都市 五普” 区
本文以设区城市作为界定我国大都市区的基本 对象,其原因是设区市一般为人口规模较大的 城市,数据选用五普分县汇总数据 。 设区城市的区、县级行政单元可归为三种类型: ①全部人口都为城镇人口的市辖区,又可以分 为两种亚类,一是传统的老城区,二是受郊区 化影响,人口密度超过1500人/平方公里的近 郊区;②含有部分乡村人口的市辖区,③含有 较多乡村人口的区、县(县级市)。
中国设区城市的区、 表1 中国设区城市的区、县分类
区、县类 型 城区 近郊区 远郊区
人口性质 全部为城镇人口 部分为农村人口 大部分为农村人口
都市区中的 性质 中心市 外围县
以上海为例
2000年在上海20个区县中有13个区的所有人口 都为城镇人口,由此组成上海大都市区的中心 市。在这些区中,除了通常认为的11个中心城 区外,还包括宝山、闵行两个人口密度超过 1500人的近郊区。位于中心市外围的嘉定、松 江和金山三区,城市化水平都达到了70%左右, 达到了外围县的标准。而青浦、南汇、奉贤和 崇明等四个区县因城市化水平低于60%,尚不 能划入上海大都市区的范围。
上海、苏州、无锡、南京、 杭州、宁波等16个市
广州、深圳、佛山、江门、惠州、 珠海、东莞、中山、肇庆
82.28 42.88 37.05 24.61 35.33 23.03 33.15 26.79 16.55 17.41 11.62 11.81 12.39
58.23 68.95 59.12 63.92 49.83 43.64 44.10 33.50 43.28 51.66 51.93 72.48 40.92
中国大城市群的界定和作用
宁越敏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 2008年,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55个,城市化水 平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8年的45.68%。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受城市化和郊区 化的共同影响,以中心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区 县存在紧密交互作用的都市区成为我国城市化 的新形式,并出现了由若干个都市区组成的都 市连绵区,即通常称之为的城市群。 鉴于都市区是城市群的基本组成单元,而中国 官方并无对都市区的界定,因此,本文首先对 都市区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界定城市群,进 而分析中国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态势。
(2)中心市与外围县整合 ) 型
一些城市,如呼和浩特、大庆、 吉林、牡丹江、东营、十堰等, 因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将中 心城区与郊区县进行合并重组, 导致市辖区面积过大,人口密度 未达到1500人/平方公里的标准, 因此不存在城市化地区,当然也 不存在符合本文定义的“中心 市”。这时,大都市区就由城市 化水平达到60%以上的市辖区 (县)组成,且城市人口达到50 万以上。以上几个大都市区的城 市化水平均达到70%以上,与标 准大都市区的总体特征保持一致。 如,呼和浩特市在2000年行政区 划调整过程中,将原郊区拆解与 城市中心三区进行重新组合,调 整后四个区都纳入了部分乡村地 域(图2-c)。
长江三角洲、珠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辽 中半岛、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吉林、中 原地区、闽南地区、成渝地区等10个地区均有 两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以及一批人口在 50万-100万的都市区,这些都市区沿交通干 线相互连接,形成了彼此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 济联系的城市群。此外,武汉、长株潭、关中 等三个地区虽无两个人口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 但核心都市区的人口超过200万人,加上区内 的其他都市区,也形成了城市群。这样,中国 大陆合计有13个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共包括65 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
美国的界定:都市区指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 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 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郊区化阶段后的产物, 在空间上表现为在中心城市建成区的外围还存 在着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乡交错地带。 中国学者中周一星最早提出中国“都市区”的 界定标准: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业人口在20 万以上的地级市可作为都市区中心市;外围县 要满足全县非农产值达到75%以上和非农劳动 力比重达到60%以上两个条件 。

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各大城市群的经济集聚度与变化
大城市群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唐 辽中南 山东半岛 闽东南 成渝 中原 关中 哈大齐 长吉 武汉 长株潭 2000年 年 77.27 71.01 60.04 76.29 57.09 77.75 45.95 37.74 67.35 66.88 64.99 38.84 32.25 2007年 年 79.59 83.48 66.70 88.59 57.05 75.82 50.64 41.79 55.50 68.15 58.61 41.72 37.70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 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 进出口总额 (%) 实际利用外资 (%)
长三角 18.09 15.50 33.24 44.10
珠三角 10.26 8.75 28.07 18.38
京津唐 7.51 7.28 12.68 14.34
总计 35.87 31.54 73.99 76.82
中国城市群的分布
中国大城市群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经济的重心 2000年,13个大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 为5.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8.25%。 2007年,各大城市群生产总值达到了 15.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 61.32%,经济集聚度进一步上升。
2007年长江三角洲、珠三角、京津唐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大城市群
城市
总人口 (百万)
占所在区 域①人口比 重(%) 60.77 50.31 41.12 58.83 39.27 67.55 29.38 29.37 46.79 48.05 43.36 19.85 19.59
城市化率 (%)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唐 辽中南 山东半岛 闽东南 成渝 中原 关中 哈大齐 长吉 武汉 长株潭

变化幅度(百分点) 变化幅度(百分点) 2.32 12.47 6.65 12.30 -0.04 -1.93 4.69 4.04 -11.85 1.28 -6.38 2.88 5.45
谢谢! 谢谢!
2000年,在全国263个辖区城市中(含4个直辖 市),共有94个城市的市区人口达到大都市区 “中心市”50万人的标准。其中50个城市具有 大都市区的完整结构,即拥有中心市和外围县。 另有44个城市属于无外围县的都市区,即只有 人口达50万人以上的中心市,没有符合要求的 50 “外围县”,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下辖的区 县面积较大,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 且城市化水平低于60%。 总体上看,以上94个都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均已 超过70%,已基本实现城市化,因此把它们称 之为标准都市区。
伴随中国城市化的转型和发展,以非农指标界 定都市区的方法其局限性日益明显。首先,非 农化指标更多地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工业化水 平,而不能充分反映该地的城市化水平,更不 能反映外围县以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 我国的城市化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珠三角、 长三角等地的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城市化水平, 如2000年长三角苏锡常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均 不到60%,而非农产值比重高达80%以上。因 此,用非农指标方法界定的都市区和都市连绵 区会存在偏高的估计。其次,该界定标准没有 反映一个地方外来流动人口的情况,导致对该 地常住人口的低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