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现象雷电
雷电放电特点
雷电放电特点
雷电放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大气中的静电积累而引起的。
当云层中的正负电荷分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之间的电场强度会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导致电荷之间的放电。
这种放电现象就是雷电放电。
雷电放电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电压:雷电放电的电压非常高,可以达到数百万伏特甚至更高。
这是因为云层中的电荷积累非常多,导致电场强度非常大,从而产生高电压。
2. 高电流:雷电放电的电流也非常大,可以达到几十万安培甚至更高。
这是因为放电时电荷之间的电势差非常大,导致电流非常强。
3. 高温度:雷电放电的温度也非常高,可以达到几千度甚至更高。
这是因为放电时电荷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导致温度升高。
4. 瞬间性:雷电放电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几毫秒甚至更短。
这是因为放电时电荷之间的电势差非常大,导致电流非常强,从而使得放电时间非常短。
5. 巨大的能量:雷电放电的能量非常巨大,可以达到数百万焦甚至更高。
这是因为放电时电荷之间的电势差非常大,导致电流非常强,
从而使得放电能量非常大。
雷电放电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自然现象,它具有高电压、高电流、高温度、瞬间性和巨大的能量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雷电放电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雷电放电对我们造成的危害。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云层内部产生静电荷分离,形成电场而引起的。
当云层内部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闪电是极为强大的自然力量,能够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自然界中,雷电有着多种形式。
下面将介绍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云地闪云地闪是指从云朵中发出的闪电直接击中地面。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当云层内部产生了强大的静电荷分离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带负荷区域和一个带正荷区域。
当两个区域之间的距离足够近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一道从云朵中直接射向地面的闪电。
第二种:云空闪与云地闪不同,在云空闪中,闪电并没有直接击中地面,而是在空气中产生了放电现象。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两个带荷体之间距离较近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形成一道强烈的电弧,从而产生亮光和声响。
第三种:地空闪地空闪是指从地面向云层中发出的闪电。
当地面上的物体受到云层中带负荷区域的作用时,就会形成一个带正荷区域。
当这个带正荷区域与云层中带负荷区域之间的距离足够近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一道从地面射向云层的闪电。
第四种:球状闪电球状闪电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天气现象。
它是一种呈球状或椭圆形的光球,在空气中飘浮着,并且能够持续数秒钟甚至数分钟。
球状闪电通常在雷暴天气过后出现,它具有很高的温度和能量,并且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结语雷电是一种非常神奇和强大的自然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
了解雷电的基本形式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雷电天气,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雷电放电_精品文档
雷电放电雷电放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电荷释放过程。
当云体内部的电荷分布不均匀时,由于电势差的存在,云体之间或云体与地面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强度时,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电离并形成电流通道,导致电荷从云体或地面释放出来,形成闪电。
雷电放电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云电荷的分布、预放电、起电、辐射、回击。
首先,在云体内部,由于空气流动和水雾颗粒碰撞等因素的影响,电荷逐渐分布不均匀。
然后,当云体内的电场强度足够大时,会出现预放电现象,即先导通道的形成。
接着,由于空气中的电离现象开始增强,导致电流从云体释放到地面,形成起电。
在起电的过程中,闪电会沿着先导通道辐射出来,形成明亮的闪电光。
最后,闪电以回击形式返回云体,完成一次完整的放电过程。
雷电放电的能量非常巨大,一次闪电放电可释放出数十亿焦耳的能量,这可以让空气的温度瞬间升至上万度,造成周围空气的猛烈膨胀和爆炸,产生了巨大的声音和光亮。
闪电还会导致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臭氧和一氧化氮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对大气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雷电放电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雷电放电是天气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观测雷电放电的频率、位置和强度等参数,可以提供气象预测、天气监测和气候研究等方面的数据。
其次,由于雷电放电产生的高温、高压和电流等特点,闪电会对人造物体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如果闪电击中建筑物、树木、电线或其他物体,会引发火灾、爆炸和损坏等事故,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安全。
此外,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强电磁场也可能对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等造成干扰。
为了防范雷电放电带来的危害,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雷措施。
首先,可以在建筑物、电线和通信塔等高大物体上安装避雷针和避雷网,用来引导和吸收雷电放电的能量。
其次,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高地、孤立的树木和水面等容易成为闪电击中点的区域。
此外,还可以通过监测雷电放电的频率和位置,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雷电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它是由于空气电荷不平衡而产生的电弧放电现象,具有强烈的能量和致命的威力。
雷电对人类和建筑物造成的损害十分巨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分类及防御概述。
一、雷电分类1. 云间放电云间放电是指云与云之间发生的电荷平衡现象。
云层内的水滴或冰晶在向上或向下移动时,由于摩擦而释放出电荷,在云层上方或下方形成电场,产生电势差。
当电势差超过某个限制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2. 地面放电地面放电是指在大气电场作用下,地面附近物体与地面之间发生的放电现象。
当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大气的电荷量不平衡时,就会产生电荷流动,形成电场。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1. 避免露天活动在雷电天气中,避免在露天活动或者高海拔山区等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活动,切勿在广场等空旷的地方停留。
2. 安全躲避当遇到雷暴天气时,要尽快躲避到安全的地方,避免被雷击。
在室外时,不要躲在树下、电线杆下、高楼上、开放式建筑物中等遭受雷击风险高的地方,要尽量躲到建筑物的内室或者遮蔽物下。
3. 建筑物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包括安装避雷针以及接地装置,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也要考虑到抗雷电能力。
避雷针的作用是将建筑物顶部的雷电引入地下,并在接地处通过接地装置释放。
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管道也需要通入地下接地系统,形成有效接地。
4. 保护电器在雷暴天气中,要将重要的电子设备和电器设备断电,并将其从电源中拔掉。
对于一些不能断电的电子设备,如计算机、电话等,应该使用防雷保护器或者UPS等设备来保护它们。
总之,雷电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自然现象,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雷意识,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雷电知识简介
雷电知识简介1.1 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雷云产生的。
形成雷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2、大气中的空气形成温度差,以使潮湿的空气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
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的。
1.2 防雷区的划分1.2.1 防雷区的划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雷电电磁厂的危害程度),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图1-1 雷电分区保护示意图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LPZ2: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进一步的衰减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交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罩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经过这些交界面。
图3-1是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SPD(Surge Protect Device):浪涌保护器的英文简称,公司内也叫做防雷器,用于保护设备接口免受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坏。
在本文中,统一将SPD称为防雷器。
1.3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
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1.3.1 雷暴日为了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采用年平均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打雷闪电的原理
打雷闪电的原理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在大气中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它的
产生与大气中的水汽、云层、气温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来详
细了解一下打雷闪电的原理。
首先,雷电的产生与云层中的水汽密不可分。
在大气中,水汽
会逐渐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层。
当云层中的水滴在上升过程中遇到
冰晶时,会发生冰雹的形成。
在云层中,上升和下降的气流形成了
静电场,使云层带正电和负电。
这时,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会不断
积累,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闪电。
其次,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气温和气压有关。
在炎热的夏季,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增加,云层也会更加厚密。
这时,云层中
的正负电荷的分布会更加明显,电场强度也会增加,从而增加了雷
电的发生几率。
此外,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气流有关。
当冷暖气流相遇时,会产生大气的不稳定性,形成了云层内的对流运动,使得云层内部
的正负电荷更加分明,电场也更加强烈,从而促进了雷电的产生。
总的来说,雷电的产生是由大气中的水汽、云层、气温、气压和气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这些因素达到一定条件时,就会引发雷电的产生。
因此,我们在雷电天气时要尽量避免在露天活动,以免受到雷电的伤害。
以上就是关于打雷闪电的原理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自然现象。
雷电发生原理
雷电发生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在大气中由于天空静电积累导致的电荷放电现象。
雷电的发生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即雷电。
雷电的形成主要与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之间的碰撞引发的静电效应有关。
当云层中有水滴或冰晶碰撞时,会产生电子和正离子,从而形成一个带电的体系。
这些带电颗粒在云层内部的运动过程中,会分别向上和向下运动,形成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
在云层中,正离子会向上移动,而电子则会向下运动,形成了云层的正电荷区和负电荷区。
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区与地面上的负电荷区之间形成电荷差时,就会形成电场。
这个电场的强度会越来越大,直到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一次雷电放电。
雷电通常是从云层中的一个高亮区开始,这个高亮区由于电场强度非常大,导致局部空气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这时,等离子体中的电子和离子会被电场强烈加速,形成一条电流通道。
电流通道沿着电场强度最强的路径向地面方向扩展,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雷电闪电。
当电流通道最终接触到地面或其他物体时,就会造成一次剧烈的放电现象。
这种放电会伴随着闪光和巨大的声音,同时会产生非常高的温度和电压。
这种电压的释放会导致周围空气快速膨胀,形成巨大的气体爆炸声,即我们所说的雷声。
雷电现象的发生通常发生在暴风雨、雷雨天气或者山区等地。
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更容易积累大量的静电,并且容易形成强大的电场。
此外,雷电也会对人类、动植物和建筑物等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在雷电天气来临时注意防范,避免在露天活动,尽量待在室内以确保人身安全。
总结一下,雷电发生的原理是由于大气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不平衡所致。
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的碰撞会导致电子和正离子的产生,形成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一次剧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同时,雷电也带来很大的危害,我们应该对其保持警惕,避免在雷电天气中进行露天活动。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
雷电的四种基本形式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形态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基本形式:云到地闪电、云内闪电、地面放电和球状闪电。
云到地闪电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种闪电形态。
它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正负电荷的分离,电场强度逐渐增大,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气分子被电离形成电流,穿过空气中的电阻,形成一道强大的电流。
这种电流离开云朵,穿过大气层,最终与地面建筑物或者树木等物体相连,形成一道明亮的闪电。
云内闪电指的是云层内部发生的闪电。
它的形成过程与云到地闪电类似,但是其路径不同,主要是在云层内部。
云内闪电通常被云层内部的水滴、冰晶反射和折射,从而形成了一些美丽的闪电弧,被人们称为云闪。
地面放电是一种地球表面大气电荷的自然释放现象。
它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区域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电流,形成一道短暂而明亮的闪电。
球状闪电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闪电形态,它通常出现在雷暴云团中,形成过程和云到地闪电类似,但是其形态是球状的。
球状闪电通常能够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形成一些奇特的形态,被人们称为“天上的火球”。
总的来说,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形态多样,每一种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形态特征。
了解雷电的形态和特征,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避免在雷电天气中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失。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中电荷的释放和移动所产生的强大电流。
它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电荷的不平衡,导致电荷的积累和释放,从而形成雷电现象。
一、雷电的形成雷电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电荷的不平衡。
在大气中,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互存在的,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
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1. 云层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云层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冷却凝结成云滴,云滴之间会发生碰撞,使得云滴带电。
由于云层中的气流的作用,云滴会在云层中上升和下降,形成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布不均匀。
2. 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在云层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会相互吸引,使得它们在云层中积累。
正电荷会集中在云层的上部,而负电荷则会集中在云层的下部。
3. 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布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会影响地面附近的电荷分布。
地面上的物体也会带有电荷,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导致电荷的积累。
4. 电荷的释放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通道进行释放。
这个过程就是雷电的形成。
二、雷电的运作原理雷电的运作原理是由于电荷的释放和移动所产生的强大电流。
当云层中的电荷释放时,会形成一条离子通道,这条通道会导致空气中的分子离子化,形成电流。
1. 电荷的释放当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通道进行释放。
这个过程就是雷电的形成。
电荷的释放会产生强大的电流,形成闪电。
2. 电流的传导电荷的释放会形成一条离子通道,这条通道会导致空气中的分子离子化,形成电流。
电流会沿着离子通道传导,从云层中的电荷释放到地面上的物体。
3. 电流的热效应雷电产生的电流非常强大,会产生巨大的热效应。
当电流通过空气中的离子通道时,会使空气瞬间升温,形成高温等离子体。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的产生原理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产生原理主要涉及到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
的变化。
在大气中,水蒸气和气态颗粒物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碰撞,产生电离现象,使得大气中出现了正负电荷的分布。
首先,雷电的产生需要一个合适的条件,通常是在大气中出现了强烈的对流运动。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和气态颗粒物被对流运动带至较高的高度时,它们会遇冷凝结成云。
在云内部,水滴和冰晶会不断地碰撞,摩擦产生静电,使云内部的电荷不断积累,形成了正负两种电荷的分布。
其次,云和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的变化也是雷电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云内部的
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个电场,而地面上也会受到云中电荷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电场。
当两者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即雷电。
最后,雷电的产生还受到地面环境的影响。
当地面上出现了一定的导电体,如
高耸的建筑物、树木等,它们会增强地面电场,加速了雷电的产生。
此外,地面上的一些特殊地形,如山顶、高原等也会对雷电的产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雷电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大气中的电荷分布、电场
强度的变化以及地面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预防雷电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因此,对雷电的产生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雷电的防范意识,减少雷电带来的损失。
雷的自然现象
雷的自然现象雷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经常出现在雷雨天气中。
雷雨是一种充满电荷的大气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云层内部的水蒸气与冰粒子的碰撞摩擦,进而形成电荷的分离。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雷电放电现象。
雷电放电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自然现象,它以强烈的光和声音表现出来。
当云层内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临界值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
放电过程中,电荷会沿着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的导电通道迅速释放,形成一道强大的电流,同时伴随着闪电和雷鸣声。
雷鸣声是雷电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它是由于放电过程中空气被高温瞬间膨胀引起的。
雷鸣声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放电的能量有关,一般来说,电流越强,雷鸣声就越大。
雷鸣声的声音通常呈现出持续的隆隆声,有时还会伴随着爆裂声,给人一种震撼力强烈的感觉。
闪电是雷电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光现象,它是由于放电过程中电流通过空气时,空气被高温电弧瞬间加热而发光。
闪电通常呈现出一道强烈的亮光,其颜色多为白色或蓝白色。
闪电的形状多样,有时呈现出分叉的形态,有时则呈现出弯曲的形状。
闪电的持续时间很短暂,一般只有几十毫秒,但其强烈的光亮足以照亮整个天空。
雷暴是雷电放电现象的集合体,它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雷暴一般发生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常常伴随着大风、暴雨和冰雹等其他天气现象。
雷暴天气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其破坏力很大,常常会造成树木倒伏、建筑物受损以及电力设施故障等问题。
雷击是雷电放电对物体造成的直接破坏,它是雷暴天气中最具危险性的现象之一。
当雷电放电过程中,电流沿着导电体传导时,如果碰到了人体、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就可能造成雷击。
雷击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力,可以引起电击伤、烧伤甚至死亡。
因此,在雷暴天气中,人们应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雷是一种充满电荷的大气现象,它通过雷电放电来释放电荷,产生强烈的光和声音。
雷电放电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自然现象,它在雷暴天气中经常发生。
雷暴天气一般伴随着大风、暴雨和冰雹等其他天气现象,具有短暂但破坏力大的特点。
雷电基本知识
雷电基本知识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常常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
了解雷电的基本知识对于人们预防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雷电的形成原因、分类、特点以及安全防范措施。
一、形成原因雷电的形成是由于云层中存在大量的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在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当云层中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云与地面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造成雷电。
二、分类雷电可以分为云地闪、云云闪和地云闪三种类型。
1. 云地闪:云与地面之间产生放电,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云地闪的路径通常是从云底部开始,向地面延伸,同时伴有明亮的闪电和巨大的雷声。
2. 云云闪:云与云之间发生放电。
这种类型的雷电通常出现在大型雷暴云中,云与云之间的闪电远比云地闪弱。
3. 地云闪:地面与云之间产生放电。
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雷电较为罕见,但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如沙尘暴或火山喷发时,地云闪可能会发生。
三、特点1. 闪电:雷电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闪电,它是由于电荷释放而产生的强光现象。
闪电通常伴随着巨大的雷声,而闪电的形态可以是直线、分叉状、弧形等各种形状。
2. 雷声:雷电产生时,由于电流通过致密的大气,会产生巨大的声响,称为雷声。
雷声的声音强烈而深沉,经常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3. 电磁辐射:雷电释放的强大电磁辐射是雷电危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人体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危害。
四、安全防范措施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人们应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避免户外活动:在雷电天气中,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露天空旷的场所。
如果无法避免必须外出,请选择高大的建筑物或车辆作为避雷对象。
2. 远离高大物体:雷电通常会选择最高最突出的物体进行放电。
在雷电天气中,要远离高大的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以减少雷击的风险。
3. 就地躲避:如果被困在室外,远离高大物体,蹲下来,让身体尽量接触地面,将身体卷曲成一个球状,以减少雷击伤害。
打雷是什么原理
打雷是什么原理
打雷是由于云层中带有电荷的颗粒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差异引起的自然现象。
雷电主要是静电放电的一种形式。
当云层内湿度较高时,水蒸汽会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在云层内,不同云粒之间以及云和地面之间存在着电荷的分布。
云层内部的颗粒会因为空气流动和碰撞而产生静电,使一些颗粒带负电荷,一些带正电荷。
当云通过过程中产生强烈上升气流时,带电颗粒随着气流上升,形成了带正电荷的云顶和带负电荷的云底。
同时,在地面上,由于大地的绝缘性质,电荷被留在地面上,形成了与云层相反的电荷分布。
当云底带有负电荷的云和地面上带有正电荷的电荷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电击放电。
电流从云底逐渐向地面传输,形成了云与地面之间的电流通道。
这个通道中的气体会被加热至非常高的温度,达到数万摄氏度以上,形成闪电。
闪电通道中的电流导致周围空气被加热并膨胀,形成了闪电放电时所伴随的雷声。
由于电流通常以极高的速度通过通道,电流的快速加热导致周围空气迅速膨胀,产生激动的压力波,就像是一次爆炸一样,从而产生了听得到的雷声。
打雷的原理主要是基于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差异和静电放电产生的电流通道。
同时,闪电引起的气体膨胀和压力波也是形成雷声的原因。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中电荷的释放和移动所产生的强大电流。
它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着正负电荷的分离和积累,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云内电荷分离、云间电荷分离和云地电荷分离。
1. 云内电荷分离雷电通常发生在云层中,云内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和冰晶,当云中的水蒸气和冰晶碰撞摩擦时,会使电子从冰晶上脱离,形成负电荷,而冰晶则带有正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导致云内形成了正负电荷分布的区域。
2. 云间电荷分离云间电荷分离是指不同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现象。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电荷分离。
通常情况下,地面带有正电荷,而云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会导致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3. 云地电荷分离云地电荷分离是指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离现象。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电荷分离。
通常情况下,地面带有正电荷,而云带有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离会导致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
二、雷电的运作原理雷电的运作原理主要涉及到电场和电荷的相互作用。
1. 电场的作用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它是一种物理场,具有方向和大小。
当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场时,电场会对电荷产生作用力。
由于地面带有正电荷,云带有负电荷,所以电场会使云中的负电荷受到地面的吸引,而正电荷则会受到云的排斥。
2. 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作用力。
当云中的负电荷受到地面的吸引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负电荷向地面移动。
而地面上的正电荷则会受到云的排斥,也会向云移动。
当电荷移动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三、雷电的危害和防护措施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1. 避免在雷雨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在露天场所,如高山、河流、海滩等。
关于雷电的介绍
关于雷电的介绍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中。
雷电是由云层中产生的巨大静电荷引起的,当这些静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在云与地面之间或云与云之间发生放电现象,产生闪电和雷鸣声。
雷电通常发生在云层内部或云层之间。
当云层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闪电。
这些闪电会在短短几毫秒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产生强烈的光和声效果。
雷电的能量非常巨大,可以达到数千瓦到数百万瓦的功率,甚至可以点燃树木或建筑物。
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每年都会造成许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雷电发生时,人们应尽量远离高大的物体,避免站在露天场所,尤其是在雷暴天气中,不要在户外活动,以免被雷击。
此外,还要避免使用电器设备,以免被雷击导致电击伤害。
雷电虽然具有危险性,但也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惊叹。
许多文化中都有关于雷电的神话和传说,人们往往把雷电视作神灵的力量,代表着力量和能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雷电被视为天地之间的连接,象征着阴阳调和和生生不息的循环。
除了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外,雷电还对自然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雷电的能量可以改变大气中的化学成分,产生臭氧和一氧化氮等有益物质,有助于净化大气。
此外,雷电还可以激发植物生长,促进
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的来说,雷电是一种神秘而又危险的自然现象,它既具有破坏力,又给人们带来了启发和惊叹。
在面对雷电时,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己,同时也要学会欣赏雷电的壮美和神奇。
希望人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雷电的力量,与自然和谐共处。
雷电产生原理
雷电产生原理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产生原理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冰
粒子和气体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雷电的产生过程非常复杂,
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云。
当气温下降到露点以下时,水蒸气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这些云通常是由冰粒子和水滴组成的,它们在云中不断碰撞和合并,逐渐增大。
接着,云中的冰粒子和水滴会不断上升和下降。
这种上升和下
降的运动会使云中的冰粒子和水滴带电。
通常情况下,云的上部带
正电荷,而下部带负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会导致云与地面之间产生
电场。
随后,云中的电荷会引发云与地面之间的放电。
当云与地面之
间的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闪电是由云中的正负电
荷之间的放电产生的,它会释放巨大的能量,产生强烈的光和声。
最后,闪电的释放会导致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发生瞬间的加热和
膨胀,形成雷声。
这种雷声是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受到闪电释放的能
量影响,产生的爆炸声。
总的来说,雷电的产生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冰粒子和气体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它的产生过程涉及到云的形成、电荷的分布和放电等多个环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
对于雷电产生原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对天气预测和防雷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雷电产生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雷暴是指在大气中形成了巨大的电荷,当这些电荷被释放时,就会产生闪电。
雷电可以分为正常雷电、暗雷电、离地闪电和间歇电。
正常雷电是指自云层间冰霰等负电性颗粒运动到地球表面的过程中,空气中的电子发生沿着离子径向移动的过程。
当这些离子在地面或水面上与其中的离子或原子碰撞时,就会产生闪电放电。
【1】通常情况下,正常雷电主要发生在雷暴云内部,是一种常见的雷电类型。
暗雷电通常发生在云中,而不是地面。
这种闪电比正常雷电更难观察到,但它们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暗雷电可以带来极大的危险,因为它们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离地闪电是指闪电从云层中向地面释放,它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伞状的电流。
这种闪电是最危险的类型之一,因为它们往往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致命。
间歇电是指两个云中形成电荷不平衡时,发生的一种介于正常雷电和离地闪电之间的闪电。
这种闪电在云层中来回移动,有时也会与地面上的正常雷电相连。
为了解决雷电带来的危险,人们研究出了一系列的防雷措施。
最常见的是使用避雷针。
避雷针是一种通过金属针尖将云层中的电荷释放到地面或水面上的装置,从而减少雷电的危害。
另一种防雷措施是通过提前预警来避免雷电的危害。
目前,许多国家都配备了雷达系统,用来监测雷暴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以便及时通知居民采取避雷措施。
一些建筑物和设施也配备了专门的防雷系统,用来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这些系统通常由导体材料和避雷设备组成,以确保在雷电发生时,建筑物和设施内部的电荷能够安全地释放到地面上。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为了减少雷电带来的危险,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防雷措施,如使用避雷针、提前预警和建造防雷系统。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财产,减少雷电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2】。
雷是怎么形成的
雷是怎么形成的雷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在大气中以强烈的光、声和电现象形式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
它是由于大气中的强电场和强电离现象引起的。
那么,雷是怎么形成的呢?一、雷的形成雷的形成是由于云层内部的冲击和电离过程产生的。
一般来说,形成雷的条件包括:1. 气温:在云层内,当气温下降到冰点以下时,水蒸气会凝结成冰晶。
当冰晶形成云层时,会产生雷暴现象。
2. 湿度:云内的湿度越高,冰晶的数量就越多,形成雷云的几率就越大。
3. 上升气流:水蒸气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会迅速升至云层高度。
当不同温度和湿度的空气相互碰撞时,会产生电荷的分离。
4. 极性: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之间的碰撞会导致电子的转移,形成正、负电荷的区域。
5. 电场:当云层中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某个临界值时,会发生电击放电,产生闪电。
二、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是雷暴时大气中发生的电击放电,一般表现为电流沿着云间、云地之间或云内部分距离的路径流动。
雷电的形成过程如下:1. 云冲击:当上升气流运送水蒸气上升到云层时,水蒸气会迅速凝结成冰晶或水滴。
当冰晶或水滴在云内碰撞时,会产生静电。
2. 电荷分离:在云层中,冰晶和水滴之间的碰撞会导致正负电荷的分离。
正电荷聚集在云层上部,负电荷聚集在云层下部。
3. 极化建立: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建立起强大的电场,电场强度逐渐增大。
4. 闪电放电:当云层中的电场强度达到闪电发生的临界值时,电子会以极高的速度从云层下部移动到云层上部,形成电流,从而产生闪电。
5. 雷声产生:当闪电发生时,会产生剧烈的热膨胀和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快速扩张和收缩,形成大声的雷鸣声。
三、雷的危害和防护雷电对人类和物质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来减少潜在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防护方法:1. 避免露天活动:在雷暴天气中,人们应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特别是靠近高耸物体的地方,如树木、电线杆等。
2. 寻找安全避雷地点:如果无法避免在户外活动,应寻找安全的避雷地点,例如建筑物内部、车辆内部等。
雷电知识介绍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其能量十分巨大如果物体或设备被击中所造成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雷电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和地电压反击四种。
直击雷:是带电云层(雷云)与建筑物、其它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之间发生的迅猛放电现象,并由此伴随而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或机械力等一系列的破坏作用(遭雷劈)直击雷的电压峰值通常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电流峰值可达几十KA乃至几百KA,其之所以破坏性很强,主要原因是雷云所蕴藏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其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us到几百us)就释放出来,从瞬间功率来讲,是巨大的。
(电流量进入身体达到18-22毫安(mA)时,会引起呼吸肌不能随意收缩,致使呼吸停止,产生严重窒息)感应雷:是指当雷云来临时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尤其是导体,由于静电感应,都聚集起大量的雷电极性相反的束缚电荷,在雷云对地或对另一雷云闪击放电后,云中的电荷就变成了自由电荷,这些高负荷雷电脉冲、电压及电流,以电磁波形式无规则释放,从而导致雷区域1~5公里范围内(视雷电波强度而定)所有带金属的导线(如高空架设天线、有线电视电缆、通信电缆、供电系统电缆等),在瞬间内感应到相应强度的脉冲电压及电流,这些电流沿着电器设备上的各种电源电线或信号电缆进入电器设备内部,在雷击电压超过电器设备额定抗电压的瞬间击坏内部器件;主要原因是由于连接在电器上所有电线电缆所带的电压高低不等,高电压就会往低压冲去,形成电流,从而将电器设备局部击坏,造成整个设备系统瘫痪,严重时甚至把整机击毁,甚至触及到人身安全。
雷电波侵入:是指由于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对雷电的传导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雷电波侵入的方式通常有三种:其一是直击雷击中金属导线,让高压雷电波以波的形式沿着导线两边传播而引入室内;第二种是来自感应雷的高电压脉冲,即由于雷云对大地放电或雷云之间迅速放电形成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他们在各种电线中感应出几KV到几十KV的高电位,以波的形式沿着导线传播而引入室内的;第三种是由于直击雷在房子或房子附近入地,因其通过地网入地时,在地网上会发生数十千伏到数百千伏的高电位,这高电位通过电力线的零线、保安接地线和通信系统的地线,也是以波的形式传入室内,并沿着导线传播到别处,殃及更大范围。
下雨为什么会打雷
下雨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会打雷1、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雷电现象。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
2、雷雨云由一大团翻腾、波动的水、冰晶和空气组成。
当云团里的冰晶在强烈气流中上下翻滚时,水分会在冰晶的表面凝结成一层层冰,形成冰雹。
这些被强烈气流反复撕扯、撞击的冰晶和水滴充满了静电。
3、其中重量较轻、带正电的堆积在云层上方;较重、带负电的聚集在云层底部。
至于地面则受云层底部大量负电的感应带正电。
当正负两种电荷的差异极大时,就会以闪电的形式把能量释放出来。
为什么下雨天会打雷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
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
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
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
下雨前为什么会打雷打雷是一种自然现象,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
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
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
这就是雷声。
为什么下雪天还会打雷呢?电闪雷鸣,是夏天常见的天气现象,而下雪一般都在冬天,这是两种绝然不同的天气现象。
但是,只要某时某地的天气具备了既能下雪又能打雷的条件时,这两种绝然不同的天气现象就能同时出现。
在冬天,当天空阴云密布,高空云层中的气温在零度以下时,云中的水汽就凝结成雪。
雪花从云中落下来时,如果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较高,雪花就会融化成为雨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奇观闪电飘忽不定、绚丽、强烈、致命、神秘、浪漫。
有时像圣诞树、蜘蛛网、喷泉一样壮观。
每一次闪电都是不同的,就像人的每一张脸都不同。
暴雨·雷电·彩虹雷电瞬间的惊艳智利柴滕火山喷发时的闪电奇观[组图]目前已有许多证据显示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着雷电天气,但科学家对引发此现象的原因尚有不同意见。
这是5月2日在智利南部查纳拍到的照片中,闪电正在划破被柴滕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笼罩的天空。
自然现象——雷电【雷电是什么】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
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
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 0万安培。
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
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
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
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
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雷电的种类】雷电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型雷、云闪四种。
其中直击雷和球型雷都会对人和建筑造成伤害,而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云闪由于是在两块云之间或一块云的两边发生,所以对人类危害最小。
直击雷就是在云体上聚集很多电荷,大量电荷要找到一个通道来泄放,有的时候是一个建筑物,有的时候是一个铁塔,有的时候是空旷地方的一个人,所以这些人或物体都变成电荷泄放的一个通道,就把人或者建筑物给击伤了。
直击雷是威力最大的雷电,而球型雷的威力比直击雷小。
【雷云的形成】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
科学家们对雷雨云的带电机制及电荷有规律分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试验,积累了许多资料,并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些论点至今还有争论。
1. 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大气中存在这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雨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的带正电,内层比外层的电势差约高0.25V。
为了平衡这个电势差,水滴就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
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的被上升的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2. 冷云的电荷积累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
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
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①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在云层重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也不会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
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就马上冻结称冰粒。
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
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高。
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
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冰屑,随气流飞到云层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留在云层的中下部。
②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
由于经常有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潜热,它的温度一般比冰晶高。
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离子(O H-和H+),离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
由于霰粒与冰晶接触部分存在着温度差,高温端的自由离子必然要多于低温端,因而离子必然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
离子迁移时,带正电的氢离子速度较快,而带负电的较重的氢氧根离子则较慢。
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就出现了冷端氢离子过剩的现象,造成了高温端为负,低温端为正的电极化。
当冰晶与霰粒接触后,又分离时,温度较高的霰粒就带上了负电,而温度较低的冰晶就带上了正电。
在重力和上升气流的作用下,较轻的带正电的冰晶集中到云的上部,较重的带负电的霰粒则停留在云层的下部,因而造成了冷云的上部带正电而下部带负电。
③水滴因含有稀薄盐分而起电出了上述冷云的两种起电机制外,还有人提出了由于大气中水滴含有稀薄盐分而产生起电机制。
当云滴冻结时,冰的晶格中可以容纳负的氯离子,却排斥正的钠离子。
因此,水滴冻结的部分带负电,而未冻结的部分带正电(水滴冻结时是从里向外进行的)。
由于水滴冻结而成的霰粒在下落的过程中,摔掉表面还未来得及冻结的水分,形成许多带正电的小云滴,而冻结的核心部分则带负电。
由于重力和气流的分选作用,电正点的小滴被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霰粒则停留在云的中、下部。
3. 暖云的电荷积累在热带地区,有一些云整个云体都位于0℃以上区域。
因而只含有水滴而没有固态水粒子。
这种云叫暖云或水云。
暖云也会出现雷电现象。
在中纬度地区的雷暴云,云体位于0℃等温线一下的部分,就是云的暖区。
在云的暖区里也有起电过程发生。
在雷雨云的发展过程中,上数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起作用。
但是,最主要的带电机制还是由于水滴冻结造成的。
大量观测事实表明,只有当云顶呈现纤维状,丝缕结构时,云彩发展成为雷雨云。
飞机观测发现,雷雨云中存在以冰、雪晶和霰粒为主的大量云粒子,而且大量电荷的积累即雷雨云迅猛带电机制,必须依靠霰粒生长过程的碰撞、撞冻和摩擦等才能发生。
【闪电是什么】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
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
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
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千米,但最长可达数百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
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
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
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
你在看见闪电之后可以开动秒表,听到雷声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来除所得的秒数,即可大致知道闪电离你有几千米。
【闪电的类型】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
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
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
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许多公里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
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
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袭击的时间】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
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岛,是最易受到闪电袭击的地方。
据统计,爪哇岛有一年竟有300天发生闪电。
而历史上最猛烈的闪电,则是1975年袭击津巴布韦乡村乌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当时死了21个人。
【雷电发生的频率与特性】在任何给定时刻,世界上都有1800场雷雨正在发生,每秒大约有100次雷击。
在美国,雷电每年会造成大约150人死亡和250人受伤。
全世界每年有4000多人惨遭雷击。
在雷电发生频率呈现平均水平的平坦地形上,每座300英尺高的建筑物平均每年会被击中一次。
每座1200英尺的建筑物,比如广播或者电视塔,每年会被击中20次,每次雷击通常会产生6亿伏的高压。
每个从云层到地面的闪电实际上包含了在60毫秒间隔内发生的3到5次独立的雷击,第一次雷击的峰值电流大约为2万安培,后续雷击的峰值电流减半。
最后一次雷击之后,可能会有大约150安培的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达100毫秒。
经测量,这些雷击的上升时间大约为200纳秒或者更快。
通过2万安培和200纳秒,不难计算得到dI/dt的值是每秒10^11安培!【雷电的危害】闪电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
他们每3个人中有两个幸存。
在闪电击死的人中,85%是女性,年龄大都在10岁至35岁之间。
死者以在树下避雷雨的最多。
苏利文也许是遭闪电袭击的冠军。
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员,曾被闪电击中7次。
闪电曾经烫焦他的眉毛,烧着他的头发,灼伤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抛到汽车外面。
他轻描淡写地说:“闪电总是有办法找到我。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
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
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跟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雷电灾害在中国也有不少,最为严重的是广东省以南的地区,东莞、深圳、惠州一带的雷电自然灾害已经达到世界之最,这些地方也是因为大气层位置比较偏低所造成的影响。
纽约是雷电灾害最多的地区在近几年更是明显加强,我国的东莞近最为严重,雷电所带来的经济亏损在夏季5-8月之间,东莞当季的GDP比例亏损度接近6%,上千万的经济亏损,也是一大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区域。
多起雷电伤人事件在东莞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达到了全世界雷击人事件最频繁,最多的地区。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雷电受灾重区之一。
【防雷击须知】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
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所以应严加防范。
一、雷击易发生的部位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本等;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