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弦河-调弦口-华容河的形成-《长江志》
历史上荆江河段的河道变迁及原因
历史上荆江河段的河道变迁及原因作者:吴梦琪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蜿蜒型河段从整体看处在不断演变之中。
从平面变化看,随着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
就其整个变化过程看,河弯在平面上不断发生位移,并且随弯顶向下游蠕动而不断改变其平面形状。
本文立足于方志资料,对各时期荆江河段的变迁历史进程,对荆江河段的河流地质作用及河谷地质结构进行分析,讨论关于属于蜿蜒型河段的荆江河段的河道演变原因。
关键词:荆江;河道变迁;河流作用长江出三峡,在宜昌进入中游后,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河谷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两岸不再是“猿声啼不住”了,而是进入“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
由于长江进入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以,这段河道通称荆江。
荆江从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长423公里。
其中又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
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所以,这里有了"九曲回肠"的说法。
1、荆江的变迁历史随着云梦泽的消亡,荆江堤防系统形成后,荆北通江的口穴先后被堵塞,与荆江的联系被切断,形成堤内独立的内荆河水系。
荆南地区穴口相应增多,相传北晋时杜预开凿调弦口华容河,东晋至南朝时形成沧水匡,南宋时出现太平口、虎渡河,后于1853年和1870年先后形成藕池、松滋二口。
另据地貌形态反映,广兴洲及君山一带也曾出现分流,因部分已湮塞,构成今三口分流的荆南网状水系。
自全新世以来,荆江地区经历了古湖泽的衰亡与洞庭湖的扩展;由荆北分流转向荆南分流;泥沙的沉积中心亦由荆北云梦泽转向荆南洞庭湖的巨大变化,形成新的水系格局。
顺治《江陵志余》之《志陵陆》“金堤”条提到,五代高季兴修筑金堤后,“江势改徙,堤迁于外”。
光绪《荆州府志》记,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郝穴下十里处修建了周公堤,并立一碑,碑南半里堤外旧有三闾祠,六七十年后,“圮于江中”。
华容河(调弦河)形成与江湖关系
华容河(调弦河)形成与江湖关系南朝时代,华容河是一条汇集桃花山南部和西部山洪,由南向北从三封沙猪港起,向西汇集板桥港、蔡家港,经凉台湖、李家湖、黄湖,过王家垱、五田渡、何家垱,最后于焦山河(今又名调弦河)注入长江的一条小溪河。
唐宋时期,随着云梦泽的消亡,荆江两岸筑堤围垸工程迅速发展,江水水位抬高,下荆江洪水漫过荆南洲滩,沿华容河溪河洪槽向南漫流,这是华容河形成的初期。
公元1535年,陈公堤溃决,从荆南洲滩漫流的洪水从焦山河处沿华容河洪槽南下,冲跨官垸、安津垸、蔡田垸,在万庾镇处分东、西两支南下。
东支经石山矶至县城治河渡处分为东南、东北两支,东北支基本上沿原溪河经三封寺镇入采桑湖;东南支至麻里泗处再分支后入西湖,南下赤沙湖。
西支洪道经塌西湖、蔡田湖至坛子口后再分支,入赤沙湖与白泥湖。
清咸丰十年,藕池河形成,华容河的西南流被迫转向东南流,1910年堵塞麻里泗河口的故道。
1935年华容河北支新河冲开,北支主洪道沿南堤拐折向东南,经罐头尖汇董田沟支流,向东旗杆咀入东洞庭湖,形成今日华容河的南北支。
1958年,因围挽钱粮湖,堵死天井山南麓的山水外泄,为撇洪、运输、灌溉的方便,从三封寺潘北闸处开挖华洪运河,至洪山头拖船道,全长12.07km。
自此之后,华容河形成了分泄长江洪水、纳塌西湖、蔡田湖、赤眼湖、东湖、华一水库渍水入东洞庭湖的局面,并维持至今未有变动。
华容河是由调弦口向洞庭湖分泄长江洪水进入洞庭湖的通道,调弦口是荆江河段最下一个分流口。
调弦口于1958年冬经湘、鄂两省协商后建调弦口闸堵口,除遇特大洪水需按两省协议分洪外,一般情况下不扒口过流,按两省协议,当调关下游监利水位达33.93.0m(85黄海,下同),根据水情预报,水位将继续上涨,有可能超过34.5.0m 时,需扒口行洪。
正常年份仅接纳本地降雨产流,集雨面积1679.8km2 。
华容河(湖北境内名调弦河)自调弦口,沿桃花山西麓蜿蜒南行12.0km进入湖南省华容县境,在华容县城以下分为南北两支,转而向东南流,北支长23.7km,南支长24.9km,于罐头尖汇合后,再东流进入岳阳市君山区,经六门闸汇入东洞庭湖。
长江中游干流宜昌-螺山河段水沙量变化分析
长江中游干流宜昌--螺山河段水沙量变化分析许明一(河海大学 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210098)摘要:根据1954-1960年,1981-1987年,长江中游干流六个水文站(宜昌、长阳、河溶、监利、城陵矶、螺山)的水量水沙实测资料,进行水沙量变化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荆江裁弯工程,江湖关系发生了变化,80年代出入洞庭湖的水沙量均比50年代有所衰减,洞庭湖淤积速度有所减慢,但荆江防洪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关键词:长江中游 径流量 输沙量 水量平衡 洞庭湖Analysis about the water-sand balance changes of Yichang-Luoshan river reach of middle courses of Yangtse RiverXu Ming-yi(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1954-1960 years and 1981-1987 years water-sand real-surveyed data which are abstracted from 6 hydrometric stations (Yichang station, ChangYang station, Herong station, Jianli station, Chenglingji station, Luoshan station), we try to analyse the water-sand balance changes of middle courses of Yangtse River. From the result of analysis we can conclude some conclusion. Because of the Jin River cut-bend proj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Dongting Lake and Yangtse River occurred changes, and the water-sand volume in and out the Dongting Lake of 80 years which compare of 50 years all decrease. And the speed of filling up in Dongting River slower than before, but the condition of controlling flood in Jin River still can not be allowed optimism.Keywords:Middle courses of Yangtse River Runoff Sediment dischargeWater balance Dongting Lake江湖关系在长江中游防洪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
华容河(调弦河)
华容河(调弦河)
华容河(调弦河)原本是汇集桃花山溪水,北注长江的小河,史称“生江口”,后与向南流入洞庭湖另一条溪水连通,形成了完整的河道,千古流淌。
华容河北起湖北石首市调关镇,经万庾镇茄务港进入华容县城,再到君山区钱粮湖镇旗杆嘴,流入洞庭湖,全长60.2公里,其中华容县境42.5公里。
春秋时期伯牙、钟子期以琴知音的故事传说,与它的源头调弦口有着直接的关系。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经注》对华容河就有记载。
华容河是华容人北通长江,南达洞庭的主要通道。
华容县的城关、万庾、治河渡、麻涅泗、潘家渡和君山区的钱粮湖等一批小城镇、墟场以此赖以生存发展。
沿河两岸100多万人口,200多万亩农田山水,不断发展的工商企业,经营收获,全靠它调蓄控制,给人们带来过多少财源祜祉。
摘自《华容六十年》华容县史志办公室 2009年。
荆江南岸 几条有故事的河道
荆江南岸几条有故事的河道作者:黄发晖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6年第10期长江出三峡后,经宜(城)枝(江)河段就进入了著名的荆江河段。
在荆江南岸,分布有松滋河、藕池河和调弦河,三条河道的长江河口分别为松滋口、藕池口和调弦口。
这几条河流在沟通长江与洞庭湖、荆江防洪安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松滋河记忆说到松滋河,就不能不说松滋、不能不说松滋口。
松滋有着十分独特的历史。
查阅有关松滋的历史,有一段十分简洁的表述:“松滋地域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
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
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庐江郡之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部分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至今。
”这一段话,告诉了我们这样几个信息:2200多年前,松滋这个地盘叫高成;1980多年前,高成被裁,并入现在的公安县;1670多年前,来自庐江郡松滋县的一大批流民躲避兵乱,来到了当时称为乐乡的地方生活,于是,这批来自战争沦陷区的移民就“侨置”在这里,这片土地也就开始叫松滋了。
查询“侨置”一词得知,这是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
也就是说,当时应该有两个“松滋县”。
这另一个“松滋县”就在与湖北松滋相距千里的安徽宿松。
早在公元前184年(西汉高后吕雉统治时期)这里就设松兹侯国,隶属庐江郡,与现在的湖北黄梅同属一郡;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县;许是西汉平帝刘衎钟情于水的缘故,元始五年(公元5年)将“松兹”改为“松滋”。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也就是那批流民侨置到湖北261年后,庐江郡的松滋县更名为宿松县,并一直沿用至今。
宿松,既含有对旧松滋的怀念,也意为湖北松滋的源头。
换句话说,中国历史上曾经在260多年时间里,相隔千里的两地,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松滋县”。
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
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洞庭湖区的江湖关系作者:郭辉东一、荆江河道的形成与变迁据《荆江大堤志)(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所载的史实表明,荆江河道形成与变迁的大致情况是:荆江统一河床形成的时间,在学术上仍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为复旦大学袁激方的(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演变初探)和1982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前者云:“荆江统一河床,早在先秦业已形成”;后者云:“战国时代……已经形成。
”这两种说法基本一致,但记述却都比较简单。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复旦大学张修桂在(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一文中所阐述的观点,该文认为:荆江统一河床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漫流阶段、三角洲分流阶段和统一河床形成阶段,经历了由西向东逐渐形成的过程,即首先是在江陵境内,其后是在石首、监利境内的形成过程。
史前时期,荆江尚未形成明显的河床形态,那时江流在今湖北江陵县边缘进入浩瀚的古云梦泽,然后以漫流形式向东南倾注。
至周秦两汉时期,由于江水所携带的泥沙在云梦泽长期沉积,以致首先在水泽西部形成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并在洲上发育了分流水系。
当时在这块三角洲上,古荆江水系呈扇状向东扩展,汇注云梦泽。
由于受新构造运动自北向南倾斜下降的影响以及倾斜力的作用,扇状分流水系的主汛道,逐渐迁移至三角洲的酉南边缘,从而形成江陵以下上荆江的明显河床。
此时,下荆江地区则尚处在高度湖沼阶段,洪水季节主流横穿湖沼区至城陵矾与洞庭湖诸水相会。
至魏晋时期,因北岸水系继续分泄泥沙的结果,荆江三角洲在向东继续延伸的同时,迅速向南扩张,迫使位于石首县东北境内的云梦泽主体向下游推移,自此荆江在石首境内始摆脱漫流状态,逐步形成河床,其形态发展到南北朝时已极为清晰。
而这一时期监利东境的荆江河段,则依旧横穿云梦泽向东南方向漫流。
到唐宋时期,云梦泽完全解体演变成若干星罗棋布的小湖沼,自此监利境内的荆江河床最后塑造完成。
荆江自形成明显河道以迄于今,历经河型上的沧桑之变,但其基本流向与流路却是比较稳定的。
近代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及其整治
近代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及其整治本文在概述古代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与影响的基础上,着重讨论近代150年来,长江中游蜿蜒型河道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分汊型河道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其演变特点和趋势,提出相应的整治意见,可供今后长江流域的综合整治参考。
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长江泥沙日渐增多并沿程堆积,导致沿江湖泊萎缩、消亡和再分配,分流河道淤塞、归并和消失,干流河道水位抬高、洪水过程日益加剧,浅滩时现、航道淤浅、港口淤废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长江的综合治理,业已迫在眉睫,已引起各方面的普遍重视。
通过综合整治,长江河势的控制,将有希望按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峡工程的兴建,对于控制长江上游来水来沙、减轻中下游洪涝灾害,必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长江综合治理的一个关键性工程。
鉴于三峡工程时限长,在其完成的过程中,中下游的局部整治仍是经常性的任务,即使在三峡工程完成之后,中下游河道也将在新的水动力条件下,按一定规律产生新的调整与变化;更何况如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再现,中下游河势的动荡变化,也非三峡工程可以全部解决。
因此,研究最近一百多年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近代演变特点与趋势,可为寻找今后河道演变规律,进行最有效的综合整治,提供最新最直接的背景资料。
一、古代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总趋势与影响概述从先秦至1840年的长江,其中下游河道演变的总趋势是:分流淤塞、河道缩窄、曲率增大。
这一趋势给长江沿程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在分流畅通、江面开阔、河道顺直的历史早期,史书明确记载长江的洪水过程极不显著;而在分流淤塞、江面缩窄、弯道发展的古代史后期,长江的洪水过程日益加剧,中游荆江水位,在近5000年内,则因此大幅度上升,其升幅竟达13.6米之距。
古代长江演变的这一总趋势,给沿程湖泊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
由于泥沙的长期充填,一些古老的大湖泊萎缩、瓦解、消亡;由于沿程地势的沧桑变迁,又造就了一些新的湖泊于新的低洼地带。
云梦泽是先秦时期江汉平原地区最大的吞吐型湖泊,方圆900里,它对长江上游来水来沙起着十分显著的分洪调节作用。
第四章 历史时期湖泊水系变迁(荆江河床)
《长江图说》下荆江河曲图
自宋代以后,迅速向河曲型转化。清朝时期,下荆 江继续在人工筑堤围垸的支配下,又受到松滋分流之 水沙涌入洞庭湖的顶托作用,终于发育成典型的九曲 回肠式河床。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洞庭湖)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面积2740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二 大淡水湖。它不仅承受湘、资、沅、澧四水 的全部径流量,还能分蓄长江自四口(即松 滋、太平、藕池、调弦,调弦口已于1958 年堵塞)的来水,对长江洪水起着重要的调 蓄作用。但是长江带来的泥沙,每年达2.62 亿吨,而从城陵矶排出的仅0.73亿吨,即每 年有近2亿吨的泥沙淤积湖底,使湖床每年 约抬升4厘米。有专家称洞庭湖不久将消亡。
2、魏晋至北魏
江沱分流量平衡,故东晋南朝之后,江 又称外江,沱又称内江。内江流量逐渐增大 的结果,使沮水东折的流路被江水袭夺,于 是江水逼近江陵城下,威胁江陵的安全。东 晋开始沿江北岸创筑金堤,同时逼沮水南下, 原来江、沮之间滩地被流水冲断,形成了许 多沙洲。于是,江陵城南的北江这个分汊河 道出现。沮水遂改在今江陵西南李家埠 (BU)附近入江,后又逐渐西摆,至万历以 前西移今枝江县江口一带入江。
荆江大堤
矶:突出江边的岩头或小石滩。
(一)上荆江河床的演变
江陵以上的荆 江河段,发育在长 江出峡后的冲积扇 上,河道呈分汊河 床形式,随着江心 洲的南北摆动,主 汊河床交替演变。 近千年来,分汊河 床逐渐演变成分流 水系。
1、先秦两汉
长江出三峡后,至枝江、松滋两县进入 冲积扇平原地区,由于摆脱两岸山地的约束, 河流比降陡减,河床中沉积一系列的沙洲, 长江开始形成分汊河道,南支为主泓道称江, 北支为汊道称沱。江沱之间有许多沙洲,其 中以百里洲为大。江、沱约在今松滋涴市会 和后,又东流至江陵南,接纳了自北而南、 折而东流的沮水(今沮漳水)。沮水东流, 接纳了阳水。可见这时江陵县南的北江尚未 形成。
华容河综合治理工程情况简介
华容河综合治理工程情况简介华容河自湖北石首市调弦口分泄长江洪水入东洞庭湖,跨湖北、湖南两省,全长60.5km,其中湖北12km,湖南48.5km,流域面积1679.8km2,堤防总长165km,其中湖北24km,湖南141km。
保护耕地82万亩,人口近100万人。
华容河承担两岸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和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等重要功能。
1958年华容河上游调弦口、下游旗杆咀处堵坝建闸,华容河成为季节性内河,冬春枯水季节河道断流,泥沙淤积逐年加剧。
目前,华容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堤防标准低,险工隐患多,河床淤积严重,行洪不畅,防洪治涝安全无保障;二是华容河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不达标,两岸居民饮水安全无保障;三是水资源季节性严重短缺,每年9月至次年4月,沿河民民只能饮用河内严重污染的死水;四是洲滩发展,杂草从生,钉螺密集,血吸虫病流行。
鉴于以上情况,华容县水利局多次向湖南省水利厅、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反映情况,要求对华容河实施综合治理,解决华容河水资源季节性短缺,水质污染,血吸虫病泛滥等问题,并于2006年争取到了华容河整治水利血防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疫情最严重、人口最密集区域的血吸虫病威胁。
2007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将洞庭湖综合治理列入国家水利建设重点项目的请示》(湘政[2007]24号),同时,水利部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洞庭湖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报告》,提出了近期要做好洞庭湖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有关工作,2007年底,国务院领导批示:应将洞庭湖综合治理作为水利建设重点项目列入规划。
为此,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了《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报告》与《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并通过了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审查,其中,华容河综合治理工程列入了洞庭湖区河(洪)道治理工程的范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加固、新建长江调弦口泵站、新建华容河出口旗杆咀排水泵站、疏浚河道等工程,规划投资约2.4亿元。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1 荆江概况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迄洞庭湖出口―城陵矶。
荆江全长347.2km,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
上荆江为微弯分汊河型,长171.7km;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性河型,长175.5km。
北岸沙市上游有支流沮漳河入汇。
南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调弦口于1959年建闸控制)分流入洞庭湖。
洞庭湖接纳四口和湘、资、沅、澧四水后于城陵矶入汇长江。
见图1。
枣林岗N 董市洲芦家河浅滩三八滩沙市区金城洲江口枝江市(马家店)江口洲洲荆埠河荆42观音寺荆堂学柳条洲杨家脑火箭洲北闸太平口陈家湾监利县铁牛矶文村夹马羊洲江郝穴麻布拐大堤荆142龟乌洲松滋口突起洲南长荆63南五江新沙洲荆135公安县(陡湖堤)洲蛟子渊荆3 黄水套干新厂北碾子湾白洲天星洲季家咀塔市驿八十丈洪山头熊家洲观音洲荆河脑八七姓姓洲洲关洲藕池口枝城堤鱼尾洲向家洲调弦口调关反咀城陵矶七弓岭荆江门石首市岳阳市藕池图1 荆江河道平面图2 荆江河道演变概述1990年代后,受长江上游建库、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江干流宜昌站来沙量大幅度减少。
2021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一方面三峡上游来沙继续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大量的泥沙被拦截在库区,使得下泄沙量大幅度减少。
2003~2021年枝城、沙市、监利三站年均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相差较小,而三站同期年均输沙量比这以前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约77.3%、82.3%、70.8%。
1990年代来,上荆江河势总体基本稳定,变化较大位置处于沙市弯道、突起洲汊道段,1998年后,三八滩逐渐冲刷萎缩,突起洲主流线频繁摆动,2002、2021年文村夹先后发生2次大的崩岸险情。
下荆江局部河段演变剧烈,石首弯道北门口主流线逐渐南移,北碾子湾顶冲点下移,乌龟洲右缘逐渐崩退,局部河势的调整造成崩岸时有发生,如石首河段的古丈堤、向家洲、鹅公凸,监利河段的铺子湾、天字一号、团结闸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崩岸险情。
华容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华容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作者:顾自强俞艳高飞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36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水需求大幅度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确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3条红线。
结合华容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对华容河流域水质现状进行监测,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华容河现状水资源量可以满足流域用水要求,但华容县城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理。
关键词华容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质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6-13007-03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owns,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demand has a big increase, and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central file NO. 1 put forward three red lines in 2011 which has confirmed the most stric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Huarong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tatus quo,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quality of Huarong River valley was monitored and the single factor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monitoring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uarong River status quo of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iver basin water, but Huarong County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quality have been serious threats to residents' health, so we need to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for governance.Key wordsHuarong River; Water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Water quality日益突出的水资源短缺以及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
江湖流量分配变化导致长江中游新的洪水形势
江湖流量分配变化导致长江中游新的洪水形势发表日期:2004-11-18 浏览人数:106 作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来源:水利工程网评论0条1 江湖流量分配的巨大变化长江枝城至城陵矶段称为荆江。
其中枝城到藕池口为上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段为下荆江。
在荆江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等四口通过分流河道(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分泄江水入洞庭湖,与四水来量汇合,然后通过城陵矶再汇入长江。
由于19 59年调弦口建闸控制,此后实际只有三口入湖。
由于洞庭湖特别是分流河道淤积,减缓了坡降,使口门段淤积,流速减缓,从而减小了其进口流量。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荆江三个裁弯(1967年至1972年先后施实了中洲子、上车弯人工裁弯及发生了沙滩子自然裁弯)导致干流河床发生大量冲刷,吸走了部分原本进入三口的流量。
两者结合起来,自50年代以来使三口入湖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使荆江特别是下荆江径流量出现了相应的大幅度增加。
导致了江湖关系发生了大幅度变化。
有关各站平均年径流量变化经消除水文系列波动和平差处理后的结果[1],如表1。
从表中看出如下几点:第一,1981~1994年进入三口的年径流量已由1951~1958年的1460亿m3,减少至697亿m3,即减少了763 亿m3,合减少52.6%。
第二,其中藕池河则由1951~1958年的746亿m3,减少至1981~1994年的187亿m3,即减少了559亿m3,合减少了7 4.9%。
第三,径流量减少,并不是自裁弯后开始。
事实上从表中看出,1959~1966年较19 51~1958年已减少了155亿m3。
当然这种减少主要是藕池河造成,它减少了127亿,占全部减少的81.9%。
下荆江径流量加大763亿m3,是很大的数,它相当于一条半黄河或一条半汉江的年水量。
这个数字是消除水文系列波动和误差后的数值。
否则如按实测值[2]则198 1~1994年较1955~1966年监利年平均径流量加大940亿m3。
调弦古镇话知音
调弦古镇话知音伯牙与钟子期知音之遇的故事,千古流传,石首调弦口,也因此而闻名。
在这里,留下了伯牙与钟子期的诸多印记,不仅有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生动故事,更有以北宋《太平寰宇记》为代表的二十多部古代历史志书的记载,还有一个个融入生产生活的鲜活地名,这些无不展示着知音故事原发生地的风采。
在历史古籍文献上,清晰的记载着石首调弦口的知音故事,并且明确的记录着故事发生的人物、地点、事件以及纪念物等要素,翻开北宋年间官修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上面记载着“调弦亭在县东六十里,相传伯牙鼓琴于此”,后又有明代《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湖广图经志书》、《湖广总志》、《荆州府志》等记载,在石首调关镇,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发展链,调弦口闻琴遇知音、伯牙口会琴结知音、调弦河赠琴别知音、流水口断琴祭知音。
故事中的人名和琴曲名称,在当地固化成为一个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地名,如调弦口、伯牙口、流水口及高山岭、调弦河、伯牙渠等等。
伯牙调弦遇知音的地方,原本是一条无名山溪小河的入江之口,土人俗称“江口”,这条小河是汇集桃花山西麓雨水的溪河,因常年不竭,生生不息,汇入大江,故又名“生江口”,郦道元《水经注》中“生江水、生江口”即此,生江水流量不大,只能通行小舟,且秋冬雨少致河水流量甚微,三国归晋后,杜预大将军镇守荆州,为平吴定江南,将“生江水”拓深展宽,漕运大船及水军战舰得以通行,并可直达洞庭而避长江之险,当看到入河口有现成的“调弦亭”作为“航标”,遂将新河命名“调弦河”。
调弦亭的修建或在三国时期,《石首县志》记载孙权曾射箭于调弦口,此民间故事中提到了调弦亭。
当年,钟子期在伯牙离别之后,浓烈的怀念之情常常在心中泛起,每每在集市上卖完柴火之后,都要来到江口独坐,似乎在聆听着什么,有一天到了中午,仍然没有离去,一个熟识他的老掌柜见此问到:“子期,你怎么还不回去吃饭啊”,子期回答说“我在听琴,都忘了已经中午了”,老掌柜仔细看了半天,很纳闷的问,“哪有人弹琴,哪有琴声,不就是流水声吗?”子期说“你再听听”,老掌柜再听了听,这流水高低起伏的韵律,还真如琴声一般。
华容河综合治理方案初探
L in kt IJa —t n,HU Ka—h is i ( u a yr P w r ei s tt,C agh 4 00 ,H n n hn ) H nnH do& o e s nI tue hn sa 10 7 u a ,C ia D g ni
Ab ta t n a cr a c i h i icn id n d gr ntewae o o t l d f o o t lo ao g R v ra d te sr c :I c od n ew t tes f a thd e a esi td gc nr od c nr fHu rn ie h h n g i n h oa l n o n
b r me trifre n ,cn tu t gd an g u ig sa o tr e s ay re gn v rc a n l ae r se rm ak n enoc me t osr c n ria e p mpn tt n a v ret r ,d d ig o r e h n e ,w trt frf i i i u f i n a o
术经 济论证 和 方案 比选 ,推荐加 固堤 防、 河 1建排 水泵站 、河道 疏浚 、 引江济 河 、污水 防 治等 综合 治 : 7
理方案 ,该方案较符合 实际情况、投资省 、能较好地提 高华容 河防洪能力、保障饮用水安全 ,以及修
复 河流 的生 态功 能 ,实现人 水和 ;治理方案
维普资讯
水利水电技术 第3 8卷 2 0 0 7年第1 0期
华 容 河 综 合 治 理 方 案 初 探
李建坤 ,胡恺诗
( 南省水 利水 电勘 测设 计研 究 总院 ,湖 南 长 沙 4 00 ) 湖 107
【 要】 针对华容河防洪治涝中的严 重隐患、水资源季节性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等突 出问题 ,通过技 摘
调弦口分洪和华容河防洪问题模拟与分析
调弦口分洪和华容河防洪问题模拟与分析刘晓群;向朝晖【摘要】通过华容河实测地形数据,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数值模型,进口调弦口设置可控制分洪遭遇不同的华容河初始水位,考虑六门闸出口不同的出流条件,以华容县城防洪为重点,分析了调弦口闸分洪后华容河防洪问题.不同的分洪流量下华容县城达到防洪水位的时间为1~6 h,在调弦口分洪前,应最大限度降低华容河水位;调弦口分洪900 m3/s时,洪水位在华容县城附近将超过堤顶形成漫溃.现仅有灌溉引水功能的调弦口闸无法承担分洪1440 m3/s的任务,非闸控条件下分洪华容河两岸无法确保分洪安全;在可控制分洪流量的条件下,华容河现有的河道泄流能力最大不超过980 m3/s.考虑到三峡水库运用后1954年型洪水荆江不需要分蓄洪,调弦口分蓄洪任务应予以调整.【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27【总页数】3页(P186-188)【关键词】调弦口分洪;华容河防洪;模拟分析【作者】刘晓群;向朝晖【作者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7;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华容河是自荆江南岸四口之一的调弦口分流长江的河道,流经湖北石首市和湖南省华容县、岳阳市君山区,流域面积1 679.8 km2,其中湖北531.0 km2,湖南华容县1 148.8 km2。
华容河流域是长江—洞庭湖间平原河网区的一部分,自调弦口在湖北石首市沿桃花山西麓蜿蜒南行12.0 km进入湖南省华容县境内,再南行18.0 km后,在华容县城以下分为南、北两支,北支23.7 km为主流,南支24.9 km,两支在罐头尖汇合,南北两支中间为新华小垸,属于国家级蓄洪垸钱粮湖大垸的一部分;再经君山区钱粮湖农场于六门闸注入东洞庭湖,以北支算华容河全长60.78 km。
受进口调弦口闸、出口进东洞庭湖的六门闸调节,一般情况下近似哑河。
历史上荆江河段的河道变迁及原因
河 流 以 其 巨 大 的 水 流 能 量 作 用 于 河 床 及 两 岸 ,不 停 地 侵
蚀 、搬 运 两 岸 及 河 床 的 物 质 ,并 于 合 适 的 地 点 沉 积 ,改造着河
床 和 河 岸 的 形 态 。这 就 是 河 流 的 地 质 作 用 。
河流的侵蚀作用、搬 运 作 用 、沉积作用在河流的演变中扮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各种形态。各种河道形态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
规律。弯 道 河 段 的 侧 向 融 作 用 ,纵 向 働 作 用 仅 在 局 部 河 段 出
现 ’从河道的形态上表现河曲及弯道河段发育。搬运作用主要表
现为从凹岸搬运至凸岸沉积,从上游滩搬运至下游。
如 果 说 河 流 的 地 质 作 用 是 河 流 演 变 的 动 力 ,那 么 河 谷 地 质
关 键 词 :荆 江 ;河道变迁;河流作用
长 江 出 三 峡 ,在 宜 昌 进 人 中 游 后 ,穿 过 夹 江 对 峙 的 虎 牙 山 、 荆 门 山 ,河 谷 突 然 变 得 开 阔 起 来 ,两 岸 不 再 是 “猿 声 啼 不 住 ” 了 ,而 是 进 人 “楚地阔天边,苍茫万顷连”的大平原。由于长江 进人平原后流经古荆州地区,所 以 ,这段河道通称荆江。荆江从 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矾,全 长 4 2 3 公里。其中又以 藕 池 口 为 界 ,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 道 ,全 长 240公里 的 堤 岸 其 实 只 有 8 0 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 这里绕了 16个大 弯 ,所 以 ,这 里 有 了 ”九 曲 回 肠 "的 说 法 。
1、荆 江 的 艇 历 史 随着云梦泽的消亡,荆 江 堤 防 系 统 形 成 后 ,荆北通江的口 穴 先 后 被 堵 塞 ,与 荆 江 的 联 系 被 切 断 ,形成堤内独立的内荆河 水 系 。荆 南 地区穴 口 相 应 增 多 ,相传北晋时杜预开凿调弦口华 容 河 ,东晋至南朝时形成沧水匡,南宋时出现太平口、虎 渡 河 , 后 于 1853年 和 1870年先后 形 成藕池、松 滋 二 口 。另 据 地 貌 形 态 反 映 ,广兴洲及君山 一 带 也 曾出现分流 ,因部分已湮塞,构成今三口分流的荆南网 状 水 系 。 自全新世以来,荆江地区经历了古湖泽的衰亡与洞庭 湖 的 扩 展 ;由荆北分流转向荆南分流;泥沙的沉积中心亦由荆 北 云 梦 泽 转 向 荆 南 洞 庭 湖 的 巨 大 变 化 ,形 成 新 的 水 系 格 局 。 顺 治 《江 陵 志 余 》之 《志 陵 陆 》“金 堤 ”条 提 到 ,五代高 季 兴 修 筑 金 堤 后 ,“江 势 改 徙 ,堤 迁 于 外 ”。光 绪 《荆 州 府 志 》 记 ,雍 正 十 一 年 (1733年 ),在郝穴下十里处修建了周公堤,并 立 一 碑 ,碑南半里堤外旧有三闾祠,六七十年后,“圮于江中”。 考古发掘也证实了河道的南移。1953年斗湖堤江边挖出一 方嘉靖年间的墓碑,其上注明,墓 地 距 江 /連 远 。由于受新构造 掀斜运动和科氏力的影响,荆 江 水道由北南迁。当于墨山受阻 后 ,因荆江水位上升,又向南分流,演变程序系以沙市为顶点, 由荆北转向荆南,从 雜 至 清 代 麵 了 顺 时 针 70。的旋转。 历史上这里的河道摇摆不定,但 永 远是千折百绕。密布的 蛇 曲 影 响 了 航 运 , 1967年 至 1969年 ,有 关 部 门 把 中 洲 子 和 上 车湾的两处蛇曲人工裁弯取直,河道缩短了 5 8 公 里 ;此后蛇曲 又 发 生 了 自 然 的 裁 弯 取 直 。如 此 一 来 ,曲曲折折的荆江蛇曲消 失了。 除了古人在书籍文献中记录到了靖江河道的变迁, 今人在 荆江的研究上也解释了有些古洲已随河道的南迁而靠岸成陆。 据周凤琴先生研究,由于受到由西北向东南的掀斜运动和地球 自转的科氏力等影响, 水 流 向 南 汇 聚 ,沙市河段经历了由东北 向 西 南 的 迁 移 过 程 ,北 部 洲 滩 相 继 游 长 成 陆 。李 长 安 先 生 也 同 意 历 史 时 期 荆 江 河 道 不 断 南 迁 ,但 他 认 为 南 迁 的 原 因 在 于 桐 柏一大别山掀斜隆 升 ,而非传统的科氏力。无论 原 因 为 何 ,河 道南迁是大家认可的事实。 2 、荆江河段变迁的原因
洞庭湖的变迁
洞庭湖的变迁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的文字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目前的洞庭湖,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河网,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1959年调弦口封堵以后为三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来水来沙,通过洞庭湖调蓄后在城陵矶注入长江。
1、面积与容积的变化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33.5米计,下同)。
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
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
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2、入湖泥沙淤积量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 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
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
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
洞庭湖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底平均淤高了1.7米,年均淤高3厘米多,淤积最厉害的澧水尾的七里湖最大淤高13米,完全淤积成了平原,作为湖泊从版图上彻底消失,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区淤积而成的洲土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湖面因此迅速萎缩,湖容急剧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只有初期的56%。
3、洞庭湖的人工围垦在湖区的浅滩荒州上围成的民堤堤内洲滩经过耕作,渐渐变成肥沃的良田熟地,范围大的有几万亩,小的也有几千亩,里面有村庄、集镇,看上去与普通的村庄并无不同,这种地方,在湖南、湖北的平原湖区叫“垸”。
这种民垸,到2 0世纪40年代,最多时仅湖南部分就将近1000处,垸堤总长6000多公里。
1949年后,由于修堤并垸,进行围垦,以扩大耕地面积,仅五十年代,洞庭湖即萎缩了1209平方公里。
杜公运河——华容河
杜公运河——华容河(古运河)杜公运河,今称华容河(湖北称调弦河),长江调弦口江流入湖河道,位于石首市、华容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280),驻襄阳大将军杜预率师灭吴后,做平定江南的各项准备。
杜预调查发现,洞庭湖北岸有一条小河夏水与长江干流十分接近,但不连通,如果将它与长江贯通.则可大大缩短白荆州入洞庭湖的路径,并且相对对安全隐蔽且利于航行。
于是,开凿了湖南境内的第一条运河——调弦河,同时疏浚夏水。
《晋书·杜预传》载:“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唐宋以前,荆江之水浩浩荡荡经捌弦河进入洞庭湖,不仅缓解了水患,而且还给两岸百姓带来了航运灌溉之利。
至南宋年间,偏居一隅的宋宁宗赵扩欲以江南之力抗御金兵中原之师,下令在荆楚之地挽湖建垸,并将湖区民田收归官府,为抑制水患,调弦穴口奉命堵塞,不料被堵塞的调弦河、华容河不仅没有为民众带来幸福和安宁,反而因为长江流水不畅,导致江水冲垮堤坝,席卷村庄。
元大德七年(1303),重开调弦等四穴,以杀水势。
明洪武年间(1368~l398),调弦穴口复被泥沙潭塞,两岸的堤防也百孔千疮。
明隆庆年间(1 567~1572),浚调弦口,复通华容河;清末至民国期间,变迁加剧,民国20年(1931)方城垸东堤溃决,华容河沿南堤拐至贯头尖成为现今主洪道,流入华容县境蟠龙山,经五田渡、万庾、华容县城(又分一支经麻浬泗、三叉河、鱼口、层山至贯头尖)、猪头山、潘家渡至旗杆嘴(六门闸)汇人东洞庭湖。
1958年,围垦钱粮湖,北堵石首调关镇调弦口,东堵旗杆嘴,兴建六门闸,截断华容河北通长江,东入洞庭的通道。
至1959年冬,南下的长江水被调弦口闸封住,调弦河、华容河成为内河,河段严重淤塞,几乎失去调水蓄水功能。
1980至1982年,修建六门闸船闸,恢复了华容河至东洞庭湖的直达运输,船闸一次可通过两艘l50吨级分节驳,设汁年通过能力46万吨。
(蒋响元 ,湖南古代交通遗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岸扬水与南岸疏华容河不能混为一谈,单疏扬水不能通零桂之漕,扬水与零桂是南
北异向。
还有另一记述,说杜预开调弦口之后,几经湮塞,几经疏通,直至元代通了
之后,漕运繁忙,河道较为稳定。
另一种论点:桃花山的山洪从东向西汇流到山坡
脚,坡脚,即现在华容河一带,逐渐构成沟溪,在没有堤防限制时,水流可以汇集在
湖北石首 湖南华容 洞庭湖水系 考证
关于调弦河(华容河)形成
节选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编著的《长江志》
调弦口(华容河口)何时形成,有过一些史书记述。元代林
元《重开古穴碑记》称“古有九穴十三口”,但所述不详。
有一种说法:调弦口是西晋
杜预所开。《大明一统志》(成于15世纪中叶):“华容河西晋杜预所开,以通郴桂之
漕。北源江水南达洞庭。”康熙《湖广通志》:“华容河西晋杜预开,水泄长江之险,外
上津湖、蹋西湖一带,洞庭湖水位低时,南流入湖;也能有少量山洪可流入下荆江。
该沟溪可以说是华容河的原始基床。迄至堤圩发展,加上人工为漕运的疏浚,华容
河逐渐形成。水系的整理演变加速,当在1860年藕池决口之后,调弦河,是四口河
道中最小的。据调查,数百年来一直比较稳定,属于窄深型河槽,无断流记述。到
20世纪中,华容河从湖北省的调关至湖南省的六门闸,全长50余公里,在华容县城
以下分为南北二支。调弦口的水文记录始于1926年,记载的1935年实测最大流
量为1 970立方米/秒,1954年最大为1600立方米缈(瞬时洪峰);年均人湖水量
115亿立方米,为枝城站年水量的2.5%,最大入湖水量为1 954年的153.6亿立方
米;年均分沙入湖量1060万吨,最大为1958年的1310万吨。1958年经两省协商
同意,于1959年汛前堵塞了调弦口,并协议规定在监利水位到36米,预报上涨将
招讨36.57米时,在调弦口扒口分洪。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江务局编,
《长江志》 卷四 治理开发(上) 第一篇 防洪,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调弦口 调弦河 华容河-《长江志》
通零桂之漕。”近代学者认为后志引自前志。《晋书·杜预传》中所载:杜预“开扬口
(荆北),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泄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有学者据以提出杜
预所开是江北扬水,不是现在的调弦口。作为本篇《长江志·防洪》的附录,这里不
作详考,也不作定论。
从《晋书》“内泄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来看,杜预开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