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合集下载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作者: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先生前不久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此语一经微博转发便立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

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今天的大学生为何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使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在培养大学生时避免功利主义成为其指挥棒?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碰到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就受到过此种挑战。

20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在“大萧条”危机的挑战下,生存成了美国大学教育的头等理念。

美国大学教育开始走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哈钦斯在1929年入住美国芝加哥大学时就毫不留情地批判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入歧途,各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理念充斥其间,学校学科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学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这几乎就是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了。

哪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首先,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最热的就是最好的。

从九十年代的法学学科到今天的经济学科,仿佛市场最缺乏的人才就是大学最应该培养的。

这就像是一个陷入沙漠深处的旅人,眼睛看见哪里仿佛有绿洲就认定哪里一定有水,但在很多情况下他所看见的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

长此以往,在这种误区中越陷越深,最后渴死的一定是凭借感觉寻找绿洲的“旅人”。

其次,当今的高校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培养大学中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直接推手。

在当今大学的校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组织——团委。

它直接控制着学校中各种社团的活动,名义上的指导实际上是控制。

正像中国人民大学陈伟副教授前不久在博客中所写的那篇文章一样(/s/blog_4acafcd70100tsv1.html)“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我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

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多次对80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

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原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原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原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篇(一):高考作文:社会责任感第一篇:社会责任感不知何时,这样一句话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与我无关”。

于是,光天化日之下,有人抢劫行凶,肇事逃逸,你低头匆匆而过,“与我无关”,明哲保身为好;于是,雪灾、地震的捐款中一毛不拔,助学救贫的基金你一分不捐,与我无关嘛!然而,真的如此吗“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先生的警戒之言回响耳畔,“与我无关”不,你并非生活于真空的瓶子之中,世态冷暖、国家兴衰与你息息相关。

“与我无关”不过是懦夫自保的借口,不过是麻木者自我安慰的理由;在道义与责任的拷问下,这些搪塞之辞就如阳光下的积雪,转瞬即逝,根本立不住脚。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果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愿。

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或许你又会说,我对于社会不过是一粒沙,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滴水,平凡无奇。

国计民生的大事,我的努力不过九牛一毛,雪灾、地震的大难,我的付出也不过杯水车薪,无力回天。

然而,朋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也会变得重如泰山。

你的一小步,对于社会就是一个飞跃,为什么不把自己纳入社会这架机器,发挥自己的作用呢或许我们很难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子孙,我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了应有的贡献,我无愧于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疾苦为已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鲁迅先生登上了二十世纪的巅峰,祓除苦痛,医治创伤。

当他身披“民族魂”的大旗远去时,华夏的青史上也早已刻下了他的功勋。

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导读】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一语惊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大,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芮成刚被带走后,有人狂欢,有人叹息,有人喝彩,有人补刀,一个被忘却的词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重新回到我们面前。

开着捷豹、阿玛尼的西装、俊俏的面庞、剪裁细腻的发型、流畅的英语、出入高级场所、喝着拉斐,同时又极度没有同理心,为了利益牺牲立场,这些似乎都是的标签。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一语惊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大,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利己主义不罕见,中国人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关键在于“精致”,“精致”并不只是外在的考究和形式的SMART,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折射---- 他们非常精于享受生活,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和舒适,并总能精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提升和改变,精于打算和布局,给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精致的…..所有的精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甚至,连外在充满“正能量”的公益、简朴、乐善好施等也是被精致地策划出来,真假难辨。

那么,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当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那些道貌岸然贪污腐败的官员,还是商场上的精英阶层,是那些意见领袖大V们,还是丧失节操的专家学者们?2000年前的以色列,也有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当时的法利塞人,即社会的知识精英,熟读圣经经典、每日非常虔诚,他们的精致体现在繁文缛节的宗教仪式和信仰生活层面,他们甚至用锥子扎一下羊皮卷,就知道扎住了哪个字,他们不仅精致,还非常自义,他们会用“放大镜”挑剔和审判他人的罪,以此显示自己的敬虔和高尚。

当我们都在喊骂的时候,当我们在数算别人罪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会有种“自义”------我的立场是对的,我再怎么样,也不会如何如何......到这种地步。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主义者精致的利⼰主义者,这个词语出⾃北京教授钱理群之⼝,说的是这样⼀群⼈:他们屈从于⾃⼰⼈性中的利⼰本能,利⽤⾃⼰的⾼智商,以及对于社会规则的深刻理解,通过表演、包装、精算、钻营的⽅式,来达成⾃⼰的⽬标,实现个⼈利益最⼤化。

⽐如那位不远万⾥归国投毒的黎⼩姐,便是个典型的案例。

美国的医⽣说了,她的病情不严重,居家隔离就⾏,她还是决定横穿北美,远渡回国,为的是更⼤的安全,以及更便宜的治疗成本。

起飞前吃了退烧药,落地前两个⼩时,才告知空乘真相,这时飞机已经准备降落,⾃然是不会返航了。

同时也尽到了告知责任,这样可以避免受到规则的惩罚。

你看我已经主动坦⽩,并没有隐瞒病情啊。

为了防⽌感染⾃⼰的丈夫和⼉⼦,将座位特意选得相隔很远。

处⼼积虑,精打细算,从头到尾,每⼀个操作都闪烁着精致的利⼰光芒。

精致的利⼰主义者投射出⼀种扭曲的、狡诈的、背离社会的⼈性。

⼈性是什么?⼈性是指⼈类所具有的⼼理共性,我们把这种共性解读为欲望,吃饱、穿暖、性爱、健康、安全、荣誉、受到尊重、⾃我实现等等。

从⽣存的⾓度来说,⼈有任何需求都是合理的,所有的欲望都没有原罪。

⼈类的⼀切⾏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的各种欲望。

⼈性的⼆个本质从来没有变过:⼈是⾃私的,以及⼈是趋利避害的。

利⼰主义是个中性词,受⼈性本能驱使,⽆可厚⾮。

但我们并没有沦为欲望的野蛮奴⾪,变成彻底的利⼰主义者。

⼀是因为完全的⾃私不是个体的最佳选择,更好的选择是兼顾他⼈利益,达成持久共赢。

⼆是因为有各种社会⼿段在束缚我们的过度欲望,道德、伦理、规则、法律等等,将我们⼼头的猛兽牢牢锁住。

合理地安置⾃⼰的欲望,是⼈类这种社会性动物在漫长的权衡博弈后,做出的优化选择。

个体必须让渡⼀部分利益给他⼈或集体。

客观来说,所有⼈都是⾃由的。

你有⼀副⼤脑,有能够活动的四肢,可以随你的⼼愿和能⼒,做任何事情,做⼀切你认为能够让你利益最⼤化的事情。

你可以因为向往美好的⽣活,追寻学习的机会,或者其他什么理由,选择移民海外,异国留学。

“精致利己主义者”低龄化的规避

“精致利己主义者”低龄化的规避

“精致利己主义者”低龄化的规避作者:黄小玲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年第12期摘; ; 要伴随着我国物质资源的丰富、不同阶层享有的社会资源差异的扩大,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人数在增多,低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

教育界可以从利用纪律和规范,减少学生校内的物质差异;丰富学生评价体系,定时设立实践活动;教会学生责任归属与个人义务;分析班级内部流行文化的弊端,消除庸俗观念的影响四方面来规避“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低龄化。

关键词利己主义低龄化德育“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说法来自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番言论。

钱教授将“精致利己主义者”定义为:“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1]而在目的的追求上,他们和“粗糙”的利己主义者不同,他们更重视与自己有关的利益,也希望通过圆滑、老道的手段,更“漂亮”也更隐蔽地攫取更大的利润,因此精致利己主义者对社会的危害也更大。

钱理群教授后来在其他采访中曾经提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出现是各个教育环节塑造的[2]。

精致利己主义不仅仅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还表现在对个人能力肯定的偏激追求、对教师认可的过度重视、对物质享乐的过分夸大、对责任负担的回避和推卸等多个层面。

一、“精致利己主义者”产生的环境原因“精致利己主义者”低龄化的趋势是由社会、家庭、学校、价值观教育等多方面力量造成的,而具体影响“精致利己”观念在学生群体中蔓延的因素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群体中物质条件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最能引发学生之间攀比的因素来自于物质资源的不均衡[3]。

在现实中,不少家庭条件良好的学生更乐于向同伴展示自己拥有的新玩具、新文具,也更乐于向同学分享自己物质层面的见闻(如海外游学)等。

这种物质条件的不均衡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一般物质比较充足的学生更容易抱团分享新玩具,而物质条件相对一般的学生有时会通过资源交换(借作业、借上课笔记)等等行为来交换玩具使用权。

这种情况导致班级内部文化生态的不均衡,引发学生“精致利己”行为。

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一辩稿

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一辩稿

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大家好,今晚我方的观点是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有利于个人发展。

精致利己主义者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提出来的,精致的意思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价值。

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

精致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下面是我将论述我方三个观点。

第一,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能更好的规划人生以促进个人发展。

大学生合理的规划可以使人生目标更明确,可以减少前进的盲目性。

而精致利己主义者善于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规划,可以更好的把握自我发展方向,减少步入社会后走更多的弯路,不断的朝着目标努力。

有了合理的规划,目标会更加明确,也会增强对学习与实践的动力,对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查报告显示,只有约0.9%的大学生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77%大学生甚至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与当今大学生普遍迷茫的现状相比,精致利己主义者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并会更坚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不断去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

第二,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

精致利己主义者会更加熟悉社会规则,懂得维护人际关系,能更充分的对资源进行整合,懂得去权衡利益的轻重,可以很大程度上让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

例如马云早在大学时期,便已经是学生会主席。

在任职期间,自己举行的活动总是资金不足,但马云会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去外借各种设备,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更能保证在最少损失的程度下,合理动用各种资源。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学习到要如何更好地与人打交道、更好地适应社会。

正是这种适应社会的能力,让马云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让他在社会中能更好的立足,并创立下阿里巴巴,将整个集团运营得有声有色,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走向了世界的前列。

第三,大学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更有利于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约束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揣着明白装糊涂 什么也不说的“聪明人”

揣着明白装糊涂 什么也不说的“聪明人”

揣着明白装糊涂什么也不说的“聪明人”当大清国走上这条悲剧之路的时候,我们说,难道就没有明眼人看出这条路通向何方,究竟该怎么走吗?事实并非如此,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才不会没有。

只是,当他们看出了方向,当他们身处高位,他们虽然知道,但就是不说。

钱理群先生定义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是对他们最好的描述: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看得清楚,但为了他们的位置,他们的利益,他们是不会说出来的。

如果非要举两个例子的话,那么,第一个,是林则徐。

蒋廷黻先生曾明确的阐述过这个问题:“林则徐是慢慢觉悟的。

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

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

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

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

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

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

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

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

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

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

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不敢抱太大希望了。

他们说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不但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不行。

北大钱理群教授演讲时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正源于此。

有人为这个词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

的确,利己并没有错。

但是极端利己并通过知识伪装自己的人就可以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为他们提供了伪装的平台,使他们愈发的“精致”。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将“宁人负我,毋我负人”奉为圭臬。

他们并不存在奉献意识,“社会责任”不曾在他们的字典中出现,他们跟也不相信情怀,甚至对情怀拥有者进行嘲讽和奚落。

十二年寒窗苦读,一举考入名校。

进入名校的学生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他们更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拥有更好的平台,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但他们往往把这些机会仅当做自己人生的跳板,却没有想到回报社会奉献国家,更多的人一有机会便选择移民。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前央视主持人芮成钢。

2014年7月在媒体圈,芮成钢被带走的消息引发了一阵骚动,曾经的媒体人、知名微博博主五岳散人这样描述了他对于芮成钢的印象:“与这位主持人在各种活动上见过几次,最为接近的一次是头几年美国大使请客吃饭,一桌人都准时,他迟到,来了也并不与其他人打招呼,直接就开始与大使交流,别人很难插上话。

对他这种完全没有礼貌的行为不爽,但英文确实好,远比我等流利。

”国内某知名网站曾评价说:“芮成钢反映了中国当下年轻人的一种人群的代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标签的“精英”,但是却缺乏了最基本的同理心。

他们只为强者代言,从来眼里没有弱者,这种人,是某种体制下的宠儿,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一直是宠儿,但是我知道的是,我不欣赏他们。

”。

【优质】精致利己主义者表现-精选word文档 (4页)

【优质】精致利己主义者表现-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精致利己主义者表现篇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我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我见上大学以来,经常会看到各种对于中国大学现状的批判,有的是切中肯綮,有的则显得过于理想化。

在这些文章之中,经常会引用钱理群先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名词来批评现在的大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

最初我也觉得这句话一针见血,但后来看到很多文章用这句话指责大学生一心一意只想找个好工作,没有专心于科研和社工等事业,我又觉得有一些不对。

因为“精致”本身就是个褒义词,而看的书多了之后,也知道“利己”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物质繁荣的力量源泉,更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在道德上虽谈不上高尚,但也不算恶劣,现实生活中更是非常常见,不至于到了如此激起人共鸣的程度。

于是我特地去找了一下钱老的原话:“我们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

”原来钱老的形容里,除了“精致”,还有“绝对”二字,将其删去,意思自然差别很大。

就好比“颜控”对应了人爱美的天性,无可厚非,而加上“绝对”,将颜值作为判断人的唯一标准,则显得过于浅薄甚至会伤害他人。

而“绝对的利己主义”固然很贪婪,但是在“精致”的外表下,毕竟还是要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事情,以达到“投资”的目的,比如说要做科研需要文章的证明,找工作需要项目、社会活动的证明,继续深造需要成绩的证明等等,要拿到这些证明,都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才能从同龄人之中脱颖而出。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横行社会?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横行社会?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横行社会?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退休的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内,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网友及不少学者对这个观点褒贬不一,争议甚大。

象牙塔如此,那么当学子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又究竟能不能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那些“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1、杜拉拉出处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杜拉拉是一位草根出身的外企普通白领,有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职业的一代”的标本式特点,做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行政助理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经历着职场的跌宕起伏。

起初她是个职场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却发现付出与所得并不像自己预期的那样成正比。

经过策略调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争取、迎合,甚至是钻营之后,终于坐到了人事行政经理的位置上。

疑问之一利己主义是否能与利他主义相统一?杜拉拉在职场上迈出的第一步调整步伐是她与上司玫瑰之间的关系。

玫瑰的管理方式专横、粗暴、干涉性过强,给杜拉拉在执行上带来很多困难。

杜拉拉没有选择投诉或抱怨,而是积极地站在玫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尽量给玫瑰带来便利感。

在这样的调整之下,玫瑰逐渐对她放权了。

同样是利用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杜拉拉在职场上一路都得到领导的青睐,并得以一步步往上走。

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提供给对方所想要的。

只要把利他和利己的先后顺序搞清楚了,利己主义也可以很好地利他。

2、安迪出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刚进顶级时尚杂志《天桥》的女助理安迪初入职场时与杂志社的其他女孩的时尚扮相对比鲜明,在杂志社里显得非常的格格不入。

为了让主编满意,为了更好地融入环境,为了更好地工作,调整着自己外表的同时也调整着自己的工作方式,并最终得到主编的赏识,由第二助理变成第一助理,并获得了去巴黎时装周的机会。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先生曾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这段话流传很广,而且很切中某些教育与社会之弊:我们传授的,是各种高等知识,我们培养的,是看似优秀、实则乡愿的‚精英‛。

窃以为,鲁迅的概括更精准:‚做戏的虚无党。

‛唯利己,故不将任何公共价值放在眼里心上,唯精致,故通晓如何做戏,如何配合。

揣着明白装糊涂,又将糊涂装扮成万分明白,到最后说不定自我催眠,入戏太深,真就信了。

犹有可说者,是钱老师这段话,时间点不是很清晰。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在他们大学毕业时,便已培养成型,抑或大学只是埋下了发芽的种子?这些人与权力的关系,是权力适逢其欲,还是权力本身有腐蚀性?。

浅论精致的利己主义

浅论精致的利己主义
所谓的利己主义,是指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而利己主义者则有着以追逐个人名利作为人生目的的信条。人们对利己主义的讨论还没有停歇,北大教授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一时间众说纷纭,对该观点的理解和评价层出不穷。
首先,从利己主义本身来看,利己主义是一个中性词。人在做出选择时或多或少都带着利己主义的思想,人都有成为利己主义者的自由,“利己”本身是带有其合理性的,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维护、欲望得到满足,是千百年来人类刻在基因里的原始本能。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利己主义与自私自利等词联系在一起,究其本质还是因为只从完全的利己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了他人利益的受损,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利己主义的反感。事实上我们在做出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个人利益,也需要考虑规章制度、舆论道德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的“利己”行为只要不“损人”,都不会受到伦理道德的谴励人们去做的事。
钱理群教授在利己主义者前加上“精致”这个形容词,很明显是贬义的、批判的。钱教授说出的这番话是针对北大的学生们来说的,北大的学生们相较于别人拥有更好的资源,比别人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更可能成为利己主义者。然而这种“利己主义者”是经过头脑包装,这些人高智商、更懂钻营,却占有更多生产资料、过度追逐外部奖励,却较少地可能得到周围人的监督和道德上的谴责,更有甚者还能把私己行为包装成美德,引发道义滑坡。
但是当从一个阶层的角度来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不那么友好了。钱教授批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质上是在批判中国这群受过最好教育的精英阶层的利己主义,一个人的利己主意可能没有什么,但是若是一个阶层(即使是一个企业)的精致利度贴吧等案例就在向我们展示一群人的“利己”思想是有多么可怕。万维钢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一文中就认为,其实中美两国的顶尖大学都在培养同一类知识精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颇为淡薄,也不愿为社会活动多付出,自顾不暇,“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进入社会以后,对社会没有大的作为,而国家花大力气培养精英的目的也没有达到。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钱教授的批判不无道理。

盛行的“精致利己主义”

盛行的“精致利己主义”

70人与事·社会广角盛行的“精致利己主义”文/本刊记者 杨皓“精致利己主义”这个词近年来突然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别人或自称为“精致利己主义者”。

“利己主义”这一似乎不怎么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也在慢慢赢得自己的市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老口号倒是显得有些魔幻与愚钝。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争论历来属于哲学或社会思想范畴,注定了它们很难界定出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倒是反观社会对于这些思潮的接受程度,或许能对当今时代有些新的认知,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何为“精致利己主义”2012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 “‘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按照钱理群教授的提法,精致利己主义者参照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然人性论,实质是利用现实条件达到利己以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

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着很高的智商和教养,其所做的一切事情在表面上看来都是合情、合理、合法和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有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做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取潜在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

由此观来,精致利己主义更像是利己主义的隐藏表现形式,在单纯的利己过程中,更追求一个较好的名声。

上述对精致利己主义者做出的描绘,比较贴合现实环境。

接下来我们试着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剖析一下“精致利己主义”。

“精致利己主义”由“精致”和 “利己主义”两个词组成。

先说“精致”。

“精致”一词与“野蛮”“原始”相对,这是根据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界定的。

随之变化的还有教养、文化水平、消费水平等等,所以“精致”一词更多的表述一种时代特征,此乃现代化最优利己主义的表现形式。

再说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作为人类的本能欲望之一,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

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素材

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素材

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素材
案例一:
钱理群教授的一个学生,上课时坐在第一排,总能及时地对他的课程内容做出反应,这让他感到非常亲切。

下课后,这位同学会跑过去跟他交流,把他上课的内容讲得头头是道。

自己的课能被学生理解透,钱教授非常高兴。

如此一次,两次,三次,他对那位同学的好感倍增。

第四次的时候,那位学生提出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为自己去美国留学写一封推荐书。

钱教授爽快地答应了,然而写完之后那位学生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案例二:
说一个大学里真实的事,一个大四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担心自己有一科成绩影响保研,为此,找到他们系主任,让其帮忙支招,并表示只要保研成功,就报考这个老师的研究生,后来,保研名额下来了,他认为是自己本身够,老师也没帮什么忙,就去报其他老师的研究生了,当然人为自己想,很正常,但他没有和这个老师有任何交代,其实随便找个理由,比如说更想研究另一个领域的问题,和老师这么诚恳说下,谁都能理解,他却没有这么做,这件事给老师的印象相当不好,感觉自己被学生利用了,后来这位老师由系主任提升为院书记,做国家大项目的机会多了,这位同学有点后悔当初没选这个老师当导师!。

2022届高三月作文“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2届高三月作文“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2届高三月作文“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

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则材料呈现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应该是使天下归仁,也就是创造一个具有普遍善意的美好世界。

这种追求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超越性关怀,超越现实的障碍,超越对个人自我命运的关怀,把视线投向外部世界,关注他者的命运和福祉。

这种超越性关怀也即我们常说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这种关怀是以利他为主的。

这是一种浓厚的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

第二则材料: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2400多年前到1200多年前,从曾子的提出到杜甫的身体力行,我们看到儒家所提倡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和发扬,特别体现在读书人身上。

第三则材料: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

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十大特征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十大特征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十大特征原标题: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十个特征:愿意吃亏的,不一定就是厚道人做一个组织最怕的,就是组织的核心成员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早是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提出的,后来传播的很广,利己主义不是坏事,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一个组织是很坏的。

中国式众筹的一些规则就是尽可能减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出现,特别是核心治理层!众筹涉及到一群人的直接利益,这种矛盾我们看到的更多。

纯粹项目众筹还好,因为有利益主体,谁多谁少很清晰。

而咖啡馆这类的平台型众筹,因为没有利益主体,这个问题就会很有意思。

今天分享我过去五年看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十个特征,也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一些观察,不一定正确,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一般都特别愿意发声,说的一定会比较多,做的不一定少,但是一定是为了自己。

只埋头做事情的人很少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第二,他们一般很在乎也很善于包装自己,所以他们形象一般都会很完美,让组织里的人感觉他们非常在乎大家的利益,表现的也都比较大方。

但是一旦你和对方深入合作,走的比较近的时候,你会发现对方非常的自私,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受损,受损的一定是别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

比如在其中一个众筹项目中,一个人经常给众筹项目出钱出力,但是和他共事的人会私下抱怨对方控制这个项目采购,表面上给大家带来利益,其实最后都变成自己的利益。

他们的利益获得有很大的伪装性,一般只有极少数几个和他深度共事的人才会发现,其它的人都会觉得是好人,这点特别可怕。

第三,遇到一个真心为组织服务的人,他们总会表面上为组织考虑,名义上都是帮助你帮助组织来提供各种建议,真实就是挑刺,其实目的就是不想让你把事情做成。

当然,如果你是他们自己人就单说。

第四,当组织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嘴巴上说的一般都会比较多,实际出力的会很少,往往还会制造麻烦。

第五,他们从组织往往获益很多,但是嘴上一定说是自己也不想参与,但是组织需要他们。

实际上是他们觉得组织对他们有好处,一定包装成:为了组织的利益他们才会这么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作者: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多次对80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

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

我1956年中学毕业考大学,当年大学招生人数比中学毕业人数要多,我们那一代人不存在应试问题。

再早几年,我想蔡恒平他们那个时候,可能也不存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你们恰好碰到了,两个东西都给你们遇上了,这是这一代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现实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就业问题给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正是这一严峻的现实,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论调,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澄清。

这里我想谈谈对大学教育和就业关系的四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大学就业难,确实暴露了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大学应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的更新调整。

这是大学教育改革必须有的一个内容。

第二,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在哪里。

在我看来,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素质的问题。

很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有许多批评,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听一听这样的批评。

他们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是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一个是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还有知识面太狭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

而这种精神素质问题,就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后果。

正是因为这样,大学教育就应该补这个课。

中学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你们这些毛病,这些弱点应该在大学里弥补,大学不仅仅使你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技术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现代公民。

如果不着眼于这一点,只是按职业知识、技能的要求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么,你们中的许多人就很有可能在中学成了应试机器,到大学又成了就业机器,这样来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且不说会影响自己一生的长远发展,单就个人生命而言,也太委屈自己了。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就业问题的看法,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

我们常说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个社会有什么特点呢?就是职业转换很快,很少有固定一个职业的人,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不断有一些新的专业、新的课题、新的职业出现。

这使得每个人必须不断变换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现代知识、信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这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们那个时代分配到哪里,就永远不动了,一辈子做这个事儿。

现在不行,它是不断变换的。

你们可以问问蔡恒平这些师兄,他们从北大毕业以后换了多少职业。

他们现在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不是在北大学的,但北大训练了他的基本观念、能力,他们就能不断地变换自己,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变化着的需要。

这就是说,未来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对人才是有自己的要求的,简单地说,它要求两种能力,一方面,应变能力要强,一方面创新能力要强,这是新的人才观。

如果你过早的只顾及某一个职业,某一方面的训练、过分狭窄的训练,就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素质的竞争,一个学养的竞争,一个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

因此仅仅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为自己设计一个全面的发展的规划。

在我看来,大学里,除了我刚才说到的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要成为现代公民之外,至少应该具备三大能力。

一个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包括中外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利用文献、工具书等能力。

第二,研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第三是思维能力,具有开阔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思维能力。

具备了这三大能力,你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强了,可以不断变化自己的工作和社会角色,这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如果大家放弃这一点,只一味追求眼下的市场需求,把自己的视野、知识面、能力训练弄得非常狭窄,那么即使取得了一时之效,可能找到了一个工作,但是底气不足,在持久竞争中迟早要被淘汰。

所以我要提醒在座的诸位,你们已经吃够了应试教育的苦了,在应试教育之下,你们的学养、素质已经非常的狭窄了,如果在大学里再浪费大好时光,再只关注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对自己长远发展的培养,那你是目光短浅,你要抱恨终生。

第四个方面,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具体技能培养的问题,但我觉得只要在工作之前进行训练就行了,大家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终身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理念。

具体的培训是可以通过训练班来解决的,不是在大学里来解决的。

大学适当开一点这种课我也不反对,但大学主要的,我想还是我刚才所提到的两方面的发展,一个是作为人的现代公民的全面发展,一个是基本能力的培养。

否则的话,眼光狭窄地把我们的大学办成一个职业培训班,那可能再度耽误大家,而且可能整个地耽误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

这是我去年感到沉痛的第一条新闻。

大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才尖子?第二条新闻也让我吃了一惊。

说新生未入学,家长和学生就忙成一团,通过一切途径,找各种关系以求打点、照应。

据说很多大学生,还没上大学,就开始打听,大学英语课,是某某老师教的?哪个给分数高?团委和学生会哪一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不是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还没进学校就开始打听这些消息。

据说有一个没有正式报到的新生,把学校里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

这真让我目瞪口呆。

公关思维、搞关系思维,已经渗透到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这是不能不引起警戒的。

因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和我们北大是有关系的,人们经常说北大是全国的尖子的集中地,北大要培养尖子,要培养精英。

我自己并不一般地反对精英,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更重视非精英,更重视普通的学生。

正像鲁迅所说,可能有天才,但是没有泥土就没有天才;而且,“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但是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培养精英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或者我们每个同学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样的尖子?这个问题是更加重大,也许是更加严峻的。

我现在恰好对这些尖子学生非常担心——当然不是全体——但是相当一部分尖子学生,也包括北大的尖子,让我感到忧虑。

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是上次我在北大中文系演讲时所提出的,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

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坦白地说,我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学生,甚至觉得这都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典型,是可以作为一种文学的典型来加以概括的。

下面就是我的文学概括,并不具体指某一个人。

比如说吧,一天我去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他对我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我开始讲课。

在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对教学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讲到哪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就是说他听懂我的课了,我很高兴,我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

下课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来,说“钱老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对我的课大加赞扬,但我总是有些怀疑,他是否真懂了,不过是吹捧而已。

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我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都听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

而且老实说,老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我对这个学生有了一个好感。

如此一次,两次,三次,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

到第四次他来了:“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请你给我写推荐书。

”你说我怎么办?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

于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这就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资本家”,投资收获了我的推荐信,然后就“拜拜”了,因为你对他已经没用了。

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

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

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

问题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体制所欢迎的,因为他很能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