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的礼仪习惯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中国古代各种礼仪

中国古代各种礼仪
中国古代各种礼仪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此外,还有揖让、长揖、拱、顿首、稽首等礼仪。
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尊卑有序与仪式庄重

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尊卑有序与仪式庄重中国古代的礼仪之邦:尊卑有序与仪式庄重中国古代是一个以礼仪为核心价值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尊卑有序与仪式庄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种精神文化传承了数千年,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析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原因和特点。
一、古代中国礼仪之邦的形成1. 礼仪思想的根源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形成,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权威,并通过礼仪来体现。
儒家提出了"仁爱"的理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通过礼仪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2. 统一中央政权的作用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形成,还与统一中央政权的存在密不可分。
古代的中国历经了诸多朝代更替,但在每个朝代,都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来统御全国。
中央政权的存在,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明确的层次和秩序,同时也为形成礼仪之邦打下了基础。
二、尊卑有序的表现1. 君臣之间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君臣之间的尊卑有序。
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视为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百官则需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向皇帝行礼,以示对皇帝的敬重和顺从。
这种尊卑有序的关系,不仅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也彰显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 长幼之间在中国古代社会,长幼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尊卑有序的原则。
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者在家庭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全家人必须遵守尊长的意愿和规定,以维护家庭的和谐。
同时,长辈也要依照礼制来对待晚辈,互相尊重、关心和理解。
三、仪式庄重的体现1. 宗教仪式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广泛,各种宗教仪式也是礼仪之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皇帝每年会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表达对天神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此外,寺庙建筑的宏伟和庙会的盛况,都是中国古代宗教仪式的重要体现。
2. 礼俗习惯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仪式和礼仪活动。
婚礼、葬礼、宴会等场合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庄重而庄重。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
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
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
“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
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
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礼仪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礼仪,这使得中国的礼仪文化独具特色,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商务交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等方面。
一、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讲究仪态得体、规矩谦和。
坐席次序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嘉宾的地位和年龄,安排座位次序,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传统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用餐时,人们会注意用筷子的技巧,以及适量吃饭,不浪费粮食。
此外,热情好客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特点,主人会不断向客人夹菜、敬酒,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淳朴礼貌。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流时,人们通常会行鞠躬礼,或者使用尊称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与其他人交谈时,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都是中国人在交际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此外,握手也是中国交往礼仪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通常握手时要用右手,并给予适当的力度和时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传统上,在拜访亲友时,人们会带上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心。
另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比如守岁、放鞭炮等,这些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礼仪。
在总结中国的礼仪文化时,我们看到礼貌、尊敬以及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的方面。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相处的追求。
有着礼仪文化的中国人民一直都十分尊重他人,注重待人接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并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

中国传统礼仪大全导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礼仪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谦和有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观念。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知识,让我们一起了解和传承这些古老而珍贵的礼仪传统。
1. 尊老爱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礼仪准则。
尊敬长辈、关爱年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在家庭中,孩子要孝敬父母、长辈,尊重他们的意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
而长辈们也会教育后辈们要守礼仪、尊敬长者,这种亲情、尊重的传承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大特色。
2.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中国古代,师徒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关系,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要悉心教导学生。
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互信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核心。
即使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理念仍然体现在教育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 谦和有礼中国传统礼仪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离不开谦和有礼的待人之道。
在交往中,要懂得谦虚、礼让,不自以为是;待人要有礼貌,尊重别人的感受和看法。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交场合,谦和有礼的态度能够增进人际关系,传递正能量。
结语中国传统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素养,它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礼仪,让其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我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礼仪,我们不仅能够增进个人修养,更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承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礼仪传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谐!。
中国传统美德文明礼仪

中国传统美德文明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美德与礼仪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以及文明礼仪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部分:传统美德的内涵与价值观1. 仁爱:中国传统美德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便是“仁爱”。
这一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提倡待人以诚、宽容、友善。
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国人具备了慈善、关爱他人的美德。
2. 孝顺: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对家庭和长辈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人注重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与照料,这一品质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强调家庭团结和家族秩序的价值观。
3. 诚信:诚信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注重言行一致,讲究诚实守信,这在商业交易和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诚信的实践使人们能够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与实践1. 社会交往礼仪:中国人讲究规矩、讲究礼貌。
在社交场合,中国人注重以礼待人,尊重对方,并重视礼仪的细节。
比如,见面时要问候长辈或上级,双手递交礼物等。
这些礼仪的实践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2. 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国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吃饭时需懂得招待客人的礼仪和注意就餐的规矩。
比如,对客人的尊重体现在让客人先吃饭、递菜等方面。
餐桌礼仪体现了中国人文明素养和人际交往的细致关爱。
3. 节日庆典礼仪: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中的礼仪也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传统和价值观。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走亲访友、拜年等,这些礼仪形式象征着人们的祝福和好意。
第三部分: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的现代意义与发展1. 弘扬传统美德:尽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但传统美德的弘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传承不仅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的礼仪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所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用于指导人们的言行举止,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礼仪具有较为严格的规范和仪式,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生活,包括社交、婚丧嫁娶、宴饮、服饰等。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统治者展示威望和权威的重要方式。
因此,古代礼仪通常以尊卑有序、等级分明为基础,并注重仪式的庄重和正式。
古代社交礼仪要求人们在互动中表现出尊重和谦和的态度,包括尊称与被尊称者的称谓和礼节,以及交往中遵守的规范。
例如,见面时要行礼致意,遵守正式的问候礼仪,如鞠躬、拜访等。
另外,古代社交礼仪还包括宴请礼仪,如宴席的座次安排、用餐的顺序等。
婚丧嫁娶是古代礼仪中重要的部分。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婚礼具有非常庄重的仪式,包括聘礼、迎亲、婚宴等环节,以及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
而丧葬礼仪则包括告别仪式、丧服、祭祀等环节,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
古代服饰礼仪也非常重要,人们的着装和穿戴常常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下,人们要穿戴不同的服饰,以示身份和地位的区别。
古代服饰礼仪还包括头饰、鞋袜、饰品等方面的规定。
总的来说,古代文明的礼仪是一套复杂严谨的行为规范,涉及到人们的各个方面的生活。
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衣着、饮食、出行和生活习俗。
首先,衣着方面,中国古代对穿着有严格的规定,特别是服饰的颜色、样式和材料的选择。
“五礼”之一的吉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对穿着规定最为严格的礼仪之一,人们要尽量选择红、黄、黑等颜色,避免白色和花色。
其次,饮食方面,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礼仪规定。
特别是在祭祀和宴请宾客时,讲究的是食品的摆盘、敬酒的顺序、食物的摆放位置等。
此外,古代饮食还讲究营养搭配,孔子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原则,被誉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行方面,中国古代出行时,人们都有特定的交通工具,并且要遵守交通规则。
步行时,要尽量不打搅他人,以免引起冲突和危险。
生活习俗方面,古代礼仪制度强调家族与传承,注重孝道和亲情。
还有中国的婚姻、祭祀、宗教等方面的礼仪,例如祭天、祭地、宗庙祭祀、军礼、诞生礼、成年礼、飨燕饮食礼仪等,都需要人们严格遵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强调和谐与尊重、道德与教化、秩序与稳定、家族与传承等价值观,对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套丰富而庄重的礼仪制度。
它包括了诸多方面,例如宴会礼仪、婚礼礼仪、葬礼礼仪、官场礼仪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1. 人际交往方面: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尊重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于亲密或冒犯对方。
要尊重长辈和上级,并用适当的称谓称呼他们。
2. 用餐礼仪:在用餐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筷子使用方法,避免夹取食物时发出声响。
在宴会上,要遵循主人的指示,不要先下手为强,要等待主人开始吃饭后才开始进食。
3. 身体姿势:要保持优雅的姿态,不要翘二郎腿、摆弄手指等不雅动作。
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个人形象,穿着得体,不穿露骨或过于暴露的服装。
4. 礼品赠送:在给别人送礼时,要注意礼品的包装和质量,避免送出不雅或不合适的礼品。
另外,要用两手递交礼物,并表示谦虚和感谢。
5. 约会礼仪:在与异性进行约会时,要注意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边界,不要逼迫或冒犯对方。
要注重言谈举止,不要说粗话或不雅语言。
6. 葬礼礼仪:在参加葬礼时,要表现出庄重和哀悼的态度,穿着得体,不要穿着过于鲜艳或夸张的服装。
还要注意遵循葬礼程序,不要做出不尊重或不合适的行为。
这些只是中华传统礼仪的一部分,中华传统礼仪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问,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学习和领会。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礼仪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仪式、规矩、习俗和行为规范等,用于规范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和社会道德行为。
在我国,礼仪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习俗,这些礼仪习俗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尊老爱幼、崇敬祖先、重视头衔等传统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修身自律、追求和谐、尊重人伦等道德准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从古代延续至今的礼仪文化。
1. 尊敬长辈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孝道”,即尽孝之义,尊敬和孝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和长辈亲属。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尊敬长辈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之一。
年长者在家庭中权威很高,年轻人必须遵从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为了“孝敬”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家庭宴请等场合,年轻人常常要向长辈磕头行礼,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谢意。
2. 传统婚礼传统的中国婚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和新娘会分别向父母行三个鞠躬礼,表示敬重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于抚育、支持和关爱的感激之情。
同时,婚礼中也会出现对于长辈亲友的敬意表达,如家长敬烟、拜堂礼等传统元素。
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婚礼形式,但仍有一些人坚持传统习俗,弘扬中华文化。
3. 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指人们之间互相赠礼,以表示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尊重。
在中国,送礼、接礼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行为。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日常的交往中,人们会互送礼物,例如春节期间亲属之间的压岁钱、老板向员工发放年终奖等等。
在送礼的过程中,礼物的种类、价值、包装等都需要讲究,以体现对于对方的尊重和真诚。
4. 饮食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饮食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代,饮食礼仪非常繁琐,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细节上的礼仪不再必要,但基本的饮食礼仪仍然需要遵循,例如餐前洗手、勿用手指夹取食物、不乱放碗筷等。
【学习经验】中国礼仪的表现形式

【学习经验】中国礼仪的表现形式中国的礼仪表现在尊老爱幼、礼貌待人、仪容仪表和言辞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重“礼仪”而著称。
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
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中国礼仪。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
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
中国礼仪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
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
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
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
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
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
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
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
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
中国“礼仪之邦”的来历

中国“礼仪之邦”的来历在中国礼仪文化的讲究是一直以来的传统,从一开始的单纯的讲究祭祀方面,一直到封建帝王用礼仪来规范约束天下,划分等级。
而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那么这个称号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留学网为您一一解答!中国礼仪之邦的由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重“礼仪”而著称。
古代时,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看到这里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礼仪为美德,以至于人们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英国的坦布尔、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
坦布尔认为孔子学说是一部伦理学,涉及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众道德和私人道德。
他说:“政府无道德,老百姓无法安居乐业;老百姓无道德,政府无法安定与正常运转。
”伏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常实际。
他们由于有如此鲜明的学术取向,被他们的同胞戏称为“欧洲孔子”。
孔子毕其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此他要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
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洲得到很多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其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
由此亦可令我们相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誉,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肯定。
在我国历史上,礼仪规范出现得很早,商朝的时候就有礼仪了。
当然,那时候的礼仪还比较粗疏,比较简单。
总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礼,是祭祀神灵的规范,与社会学范畴的伦理还未挂上钩。
到了周朝,“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原来周人比之他们的祖先商殷人来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把礼纳入实用的范围(“尚施”)。
当然,他们还不至于先进到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在“事鬼神”的同时又与鬼神拉开距离(“远之”);于是这“礼”便成了人间社会之礼,这“仪”也就是人际交往实用之仪。
在西周时,礼仪为社会划定等级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规定好人们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场合所必须恪守的准则等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
“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
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
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
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
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弘扬民族精神,遵章守纪,做合格的跨小学生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遵章守纪,做合格的跨小学生同学们,当你听到雄壮的国歌声响起的时候,你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受呢?你有震撼,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心情吗?当你看到我们的军人、运动员在国歌声中热泪盈眶的时候,你也有这样的冲动吗?我想你们肯定也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感受,这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啊!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呐喊,是四万万生命在呐喊:我们不愿做奴隶!这是爆炸,是团结的力量在爆炸: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有多少人在这咆哮声中赴汤蹈火,有多少人在这呐喊声中冲锋陷阵,又有多少人在这爆炸声中贡献了一切。
中国八个字忠孝礼仪原文

中国八个字忠孝礼仪原文摘要:一、介绍中国八个字忠孝礼仪的来源和意义二、详述忠孝礼仪的具体内容三、强调忠孝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四、呼吁传承和弘扬忠孝礼仪文化正文: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八个字忠孝礼仪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这八个字分别代表了忠诚、孝顺、礼仪、仁爱、诚信、宽容、谦逊和自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忠孝礼仪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忠,即忠诚,是指对国家、民族、家庭、事业的忠实和敬重。
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忠诚就被视为为人处事的根本。
在家庭中,忠诚表现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工作中,忠诚表现为尽职尽责,敬业爱岗。
孝,即孝顺,是指尊敬、奉养父母,以及尊敬祖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顺父母被视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家庭中,孝顺表现为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体贴父母的辛劳;在祭祀活动中,孝顺表现为祭拜祖先、传承家族文化。
礼,即礼仪,是指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礼仪包括礼貌、礼节、仪式等,是人们相互尊重、友好交往的表现。
礼仪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关系到国家的形象。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风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礼仪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在家庭中,忠诚孝顺是维系家庭和睦、传承家族文化的关键;在社会中,礼仪规范则是促进人际交往、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虽然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忠孝礼仪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忠孝礼仪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其次,忠孝礼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忠孝礼仪为基础,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最后,忠孝礼仪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中国为“礼仪之邦”。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二,处世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中国行礼礼仪种类

中国行礼礼仪种类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
行礼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人们通过行礼来表达尊重和感谢之情。
本文将介绍中国行礼礼仪的种类。
一、鞠躬鞠躬是中国最基本的行礼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在鞠躬时,人们通常保持站立姿势,然后从腰部向前弯身,同时将视线放低,以示尊重。
鞠躬的角度可以根据场合和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角度越深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程度越高。
二、揖揖是一种比较正式的行礼方式,常在重要场合或对长辈、上级进行示敬时使用。
揖的动作较为庄重,行礼人将左掌放在胸前,右手自上而下斜着向前伸出,示意对方受到尊重和礼遇。
被行礼人则予以回揖,以示回应和感谢。
三、双手合十双手合十是一种常见的宗教礼仪,在佛教、道教等信仰体系中被广泛采用。
该行礼方式将双手合十放在胸前或额前,并向前稍微弯腰,表示虔诚和敬意。
双手合十也常在祭祀和纪念活动中使用,以示对神灵或英雄的敬仰。
四、敬酒敬酒是一种特殊的行礼方式,通常用于庆祝和感谢的场合。
在敬酒时,行礼人会端起酒杯,并将其高举至对方的眼前或面前,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和祝福。
对方则会接过酒杯,微微鞠躬,以示接受和感谢。
五、献花献花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哀思的行礼方式,常用于官方或个人的纪念活动中。
行礼人将鲜花整齐地摆放在特定的位置,或者亲手将花束献给受礼人,以示对逝者或者事物的怀念和敬意。
献花是一种安静而庄重的行礼方式,寓意着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敬仰。
六、红包红包是一种特殊的行礼方式,通常在节日、婚庆和其他喜庆场合使用。
行礼人将一定金额的钱装在红纸包里,并亲手送给受礼人,以示祝福和祝福。
红包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代表着对对方的祝福和祝福,也寓意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友情。
总结:中国行礼礼仪种类繁多,每种行礼方式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和象征意义。
这些行礼形式都以尊重、敬意和感恩为基础,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盼望能够关心大家!中国传统礼仪文化1.用膳礼仪尊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其中很明显的体现在用餐礼仪上。
开头用餐时肯定是长辈先动碗筷。
而且吃饭时,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
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2.行走之礼古人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肯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行走在路中间,应当靠边行走;站立不行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见面之礼古人对见面时所行的礼仪也很重视,有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拱手礼为最一般的见面礼仪,双手合抱,置于胸前,立而不俯。
作揖也是双手抱拳,拱起按下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跪拜礼为古代下级向上级,平民向官吏所行之礼,较为常见。
现今也只在偏远乡村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4.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仆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支配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2,以和为贵的思想;3,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光宗耀祖的这种思想意识既是合理的,又是必定的。
由于父母者,人子之本源。
人长大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所以具有合理性。
另外一个方面,它有肯定的必定性。
必定性是说在中华大地上,它有一种自然的导向,光宗耀祖就等同于为国尽职。
第一点,国与家的内涵,古代中国几千年来是家国同构,家与国合二为一,假如由现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长,但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看有一种特别特别的现象,这个特别的现象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中国人的礼仪规矩书

中国人的礼仪规矩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礼仪文化,在社交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礼仪规矩是人们遵循的一种准则,它不仅体现了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态度,还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中国人的礼仪规矩。
在中国人的礼仪规矩中,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长辈交流时,要注意尊称的用语,如对父母双方分别称为“爸爸”、“妈妈”或者“父亲”、“母亲”,而不是直呼其名。
此外,还要遵循长辈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决策和观点。
在家庭聚餐中,年长者坐在主位上,其他人要等长辈先开始用餐后才能用餐。
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对待客人也是中国人的礼仪规矩中的重要内容。
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要热情地接待,并提供食物和饮料。
在客人离开时,主人要送客到门口,并表示欢迎再次光临。
对待客人要热情友好,体现了中国人的待人之道。
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也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
比如,在交谈中要注意尊重对方的隐私,不要问一些过于私人的问题。
另外,在用餐时,要注意用餐礼仪,如用筷子时要避免直接刺向他人,不要大声嚼食或发出声音。
这些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在中国人的婚礼礼仪中,也有着一系列的规矩。
在结婚仪式上,新郎要先迎接新娘,然后双方一同拜堂。
在接亲过程中,新郎要先敬茶给新娘父母,表示尊敬和感谢。
而在婚宴上,新娘要穿着婚纱,新郎要穿着礼服,二人要共同举行敬酒仪式,向亲友表达感谢之情。
这些礼仪规矩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婚姻的庄重和祝福。
中国人的葬礼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葬礼上,人们要穿着素服,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悼念。
在拜祭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依次敬献酒水和食物。
葬礼期间,亲友要表达对逝者家属的关怀和慰问,表示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
中国人的礼仪规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无论是尊重长辈、待客有道,还是在社交场合中的言行举止,亦或是婚礼与葬礼上的仪式,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
而我们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更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的机会,所以学习社交礼仪、提高礼仪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礼仪修养礼貌大学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
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站姿:女人的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微分开,脸上带有自信,也要有一个挺拔的感觉。
坐姿:正确的坐姿是你的腿处于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个膝盖一定要并起来,不可以分开,腿可以放中间或放两边。
行姿:正确的行姿是: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轻轻地方在两边,轻轻地摆动,步伐要轻。
蹲姿:正确的方法应该弯下起盖,两个起盖应该并起来,不应该分开的,臀部向下,上体保持直线,这样的蹲姿就典雅优美了。
仪表礼仪 1.化妆要视时间场合而定。
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能允许工作妆(淡妆)。
浓妆只有晚上才可以用。
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不要化浓妆,否则在自然光下会显得很不自然。
2.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
由于文化、肤色等差异,以及个人审美观的不同,每个人化的妆不可能是一样的。
切不可对他人的化妆品头论足。
3.吊唁、丧礼场合不可化浓妆,也不宜抹口红。
发型与服饰礼仪 穿礼服:女士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穿礼服时,可将头发挽在颈后,显得端庄、高雅; 穿连衣裙:如果穿V字领连衣裙,就可将头发盘起,如果穿外露较多的连衣裙,可选择披肩发或束发; 穿西装:因西装给人以端庄整洁的感觉,发型也要梳得端庄、大方,不要过于蓬松。
交往礼仪,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如何称呼、介绍、握手、交谈等都有许多礼仪规范需要遵守。
我们在交往礼仪上存在很大的误区,这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交往礼仪的重要性。
握手的顺序 在社交场合中,握手作为一种礼节,其顺序根据握手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身份来确定,社会地位高者、年长者、女士、主人享有握手的主动权。
朋友、平辈见面,先伸出手者则表现出更有礼貌。
握手的规矩 握手作为见面时的一种礼节,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和要求。
戴手套的男士握手前应脱下手套,放好或拿在左手上,再和人握手。
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不可左手右手同时与两个人相握,也不宜隔着中间的人握手。
不妨等别人握完再伸手。
男女握手时,女士只需要轻轻地伸出手掌;男士稍稍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即可,不能握得太紧,更不要握得太久。
握手时,应友善地看着对方,微笑致意。
切不可东张西望,漫不经心。
在社交活动中,熟悉和遵守握手的规矩,与人打交道时方能够做到应付自如,彬彬有礼,以便建立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
谈话时切忌唾沫四溅。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
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
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
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
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第一,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第三,进餐时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第五,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
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六,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七,最后离席时,必须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谢。
通过以上提到的礼仪,我们就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礼仪修养对于我们的必要性。
礼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整个社会良好的文明风气都是靠每个人堆积起来的。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所以我们要实践,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
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
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
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礼仪修养的提高,不用多久,我们整个社会、国家的礼仪素质都会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礼仪之邦,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
论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一种无声的人际交往语言,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质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对我们的学习,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它是我们个人发展、事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
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
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
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礼仪也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挚深厚的友情.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我自己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风格和道德品质。
礼节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管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体现。
社交是一门技术,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人如果不懂一些礼节的话,会闹一些笑话,这还是小事.就是怕你无意做出的事,对别人来说,是一种侮辱,这怕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约定熟成的,这是各民族礼仪文化的一个共性. 中华民族大都热情好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对来客,不管是预约好的,还首先是拜访做客的基本礼仪做客有不同情况:初次登门拜访,老朋友串串门,应邀赴约聚会,有事求助于人等等,因而礼也稍有不同,不过无论何种情况,作为客人的身份一样,都要为主人着想,客随主便,少给主人带来不便有些需遵循的大致相同的礼节。
同样在赠送反面也要讲究礼仪,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很注重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
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
因此,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
客观上讲,送礼受时间、环境、风俗习惯的制约;主观上讲,送礼因对象、因目的而不同。
所以,赠送礼品也是一门艺术。
赠送,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成功的赠送行为,能够恰到好处地向受赠者表达自己友好、敬重或其他某种特殊的情感,并因此让受赠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
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求人、或联络感情等等。
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
实际上,最好的礼品应该是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耐人寻味、品质不凡却不显山露水的礼品。
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总的说来,学习好社交礼仪,灵活应用社交礼仪是一种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金正昆《社交礼仪》马上要走出学校,融入社会,社交礼仪在以后的生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位从小就要求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讲理懂理要从自身做起,且不说要发扬,至少要继承这中华名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素质,以礼相待,使自己在这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保持应有的绅士风度,能在和人交往中保持着愉快的交往方式,而不是因为一些基本社交礼仪细节而毁坏别人多自己的印象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张名片 文明友好的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尊重,可以在和谐的交往中得到友谊,在自己奋斗之路上,遇到挫折亦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从而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 正确的礼仪方式让人对自己有了第一印象,就像别人接过名片了解了对方第一信息一样首先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分,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增加了“人和”的筹码,别人乐于接受有教养的人,可以让别人带着轻松的心情交流,促进双方友好往来为下一步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要做一个能给别人好印象的人,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学会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理解自己!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瓶润滑剂 交往是一种互动过程,不当的礼仪会造成气氛尴尬,而友好恰当的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障碍,起到和对方互动的作用俗话所说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就从侧面反映出懂得礼仪的好处良好的礼仪方式可以与人舒心的相处,别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热心,使对方心里感到温暖!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座桥梁沟通你我,从自己做起!用热心的利益方式切断隔阂,是敲开心门的敲门砖,打开心门的钥匙;是建立交流,连接双方心灵的桥梁 礼仪要从小处做起,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在交往过程中,别人可以从微小的礼仪中观察一个人的品德能力,以小见大,就知道个人能力如何了 见面的时候哪怕是小小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向人愉快地打招呼,也是提升生活乐趣的一种礼节形式相反,若对熟人不打招呼,或者不回答别人打的招呼,形同陌路,态度冷漠,则非常失礼 小细节小礼节可以展示自己的以下的面貌,以微笑为例: 微笑,自然大方,真诚友善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1、表现心境良好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2、表现充满自信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积极向上,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3、表现真诚友善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4、表现乐业敬业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说明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克尽职守如在服务岗位,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 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或娇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视作"参与社交的通行证" 所以,正确的礼仪姿态可以展示自我,表现出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为人处世观要做好,很难,但是不做,那就是失礼!用好了,是一剂良方,用得不当,就变成一副毒药!正确的礼仪可以向别人展示你的人格魅力,而不当的礼仪方式会让你受到失礼的强大“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