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九单元溶液本单元分为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本质上是相关的。
课题1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专题2关注物质的溶解度,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极限。
通过活动和探索,学生可以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溶解的理解。
课题3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在本单元的三个主题中,主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了解溶液,主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极限,主题3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一定量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
这三个主题密切相关,并逐渐深化。
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1.溶液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除课文外,在“材料”和“拓展主题”栏中增加了一些内容,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材中也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
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和探索中完成的,引导学生在“讨论”、“调查研究”、“练习”、“家庭实验”等活动中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
课题1溶液的形成本主题包括“溶液”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两部分。
当两种不相容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它们可以形成一种称为乳液的混合物。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经常遇到。
乳化不是溶解,但由于其含量少,要求低,所以将其附在溶液的背面,以便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上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问题探讨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要点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公式教具、学具准备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新课引入同学们,夏天,你们在父母的陪同下喜欢游泳吗?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同学们,夏天你们在父母的陪同下喜欢游泳吗?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活动与探究探究实验。
(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①鸡蛋在水中漂浮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
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次序清水量加入的食盐量鸡蛋小结1250 g不放食沉?浮?2250 g1匙(约5克)沉?浮?3250 g2匙(约10克)沉?浮?4250 g3匙(约15克)沉?浮?…………②硫酸铜溶解于水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编号溶液颜色清水量硫酸铜的质量溶液质量23归纳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4.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5.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课时)- 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 讨论溶质、溶剂和溶解的关系。
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1课时)- 分析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 探讨温度、溶质粒子大小和溶液的浓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课时)-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分析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原因。
- 讨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 浓度的计算方法(2课时)- 讨论浓度的概念。
- 掌握质量百分比、体积分数、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
- 能够计算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溶质的摩尔量和溶液的浓度。
5. 溶液的分类和性质(2课时)- 分析溶液的分类。
- 探讨酸碱盐溶液和氧化还原溶液的性质。
- 练习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
四、教学方法1. 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利用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溶液的特性和性质。
3.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1.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2.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3. 设置相关练习和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溶液的定义、特点和性质,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溶液这一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编号: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年 月 日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主备人课 题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上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问题探讨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要点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公式教具、学具准备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备注第二课时引入新课名称 质量分数过氧乙酸 40%水 55%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子的过程啊?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
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新课讲解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
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1 计算;2 称量;3配制;4 装瓶,贴签。
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板书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16%=8 g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8 g=42 g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3.掌握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1.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2.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3.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你在水中加入一些盐后,你发现盐会迅速消失,表面的水变得咸咸的,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4.2 知识讲解(20分钟)4.2.1 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溶液,溶液的特点以及溶液与悬浮液、乳液、凝胶的区别。
然后介绍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的颗粒结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等。
4.2.2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分别介绍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4.2.3 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解释溶解度的含义,介绍常用的计量单位,例如克溶解质/升溶剂、摩尔溶解质/升溶剂等。
然后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质粒子大小等。
4.3 实验演示(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将不同温度的水分别加入相同量的糖中,观察并记录糖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
再通过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4.4 小组讨论与总结(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以下内容: 1. 溶液和其他三种混合物的区别; 2.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3. 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然后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共同总结与讨论。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并写一篇小论文报告。
2.进一步探讨溶解度的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溶解度对于医疗治疗的重要性。
六、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复习课堂内容;2.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七、板书设计溶液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溶液的特点- 溶液与悬浮液、乳液、凝胶的区别- 溶解的条件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 溶质的概念- 溶剂的概念- 溶液的概念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溶解度的含义- 计量单位- 影响因素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和溶液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了解了溶解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影响因素。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备课方案_4145
第九单元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观点.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有的溶剂.3.知道一些常有的乳化现象.4.研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5.认识饱和溶液的含义.6.认识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7.掌握一种溶液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8.初步学会配制必定质量分数的溶液.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杂的综共计算.1.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察看、记录、剖析实验现象.2.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经过实验研究认识“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经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4.经过练习必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经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杂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侧重要的应用.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有问题,建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点.2.经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平常现象,如 :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觉化学对改良生活和促使社会发展的踊跃作用.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认识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宽泛联系,认识学习化学的最后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说,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照,而对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共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联合.因为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贮备,才有益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 .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能够为学习后边的知识打下基础.比如 :对于酸、碱、盐溶液的有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所以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 1 溶液的形成》是对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此中波及溶解过程 ,包含溶液的形成 ,溶质、溶剂、溶液的观点 ,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这一课题主假如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别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系统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成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观点 ,为此后的教课做准备 .《课题 2 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中心睁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经过活动与研究,认识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观点,能够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课题 3 溶液的浓度》主要环绕溶液的浓、稀,即必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睁开 ,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观点,并联合这一观点进行简单计算, 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题 1 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 2 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 3 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必定量溶液中终究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亲密有关,逐渐深入 ,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切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单元包含 8 个实验、 2 个研究 .对此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课建议以下:《课题 1 溶液的形成》中 [ 实验 9-1]内容和操作简单 ,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所以可以把要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说和溶液、溶剂、溶质观点的成立上.[ 实验9-2] 和 [实验9-3] 是固 -液、液 -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联合生活经验并充足利用书中供给的图片剖析溶解状况 .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 ,有的物质不溶解 ,学生会产生疑问 ,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观点会有帮助.[ 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指引学生察看乳化现象 ,可与溶解现象对照,剖析时应注意两者是不一样的.[研究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应由学生经过思虑 ,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供给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依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丈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有关方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拓展学生思想,让学生去思虑在没有或许不用温度计的状况下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经过研究 ,一方面能够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经常陪伴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商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查验自己设计的方法 .《课题 2 溶解度》中 [ 实验 9-5]和 [实验 9-6]学生经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现象 ,来得出饱和溶液的观点.[ 研究 ]——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 ,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绘制曲线其实不困难 ,可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差别,这一点学生易惹起混杂 . [ 课外实验 ] ——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增强指导,供给一些必要品 ,鼓舞学生着手试一试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中 [ 实验 9-7]因为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许换成其余有色晶体( 如:红糖 )成效会更好 ,或许在此设计问题议论 :怎样加速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 9-8]是一个定量实验 ,应严格依如实验要求进行.教材 43 页图 9-19 表示了配制必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剖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 ,各步骤的操作要求 ,比如 :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而后再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实时纠正并剖析可能产生的不一样影响.【要点】1.成立溶液的观点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怎样指引学生从微观角度剖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3.成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观点.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观点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必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杂的综共计算.【难点】1.成立溶液的观点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乳化和溶解的差别.3.怎样指引学生从微观角度剖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4.溶解度观点的形成.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观点的引入.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杂的综共计算.1.本单元的课题1、2 的有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简单惹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让学生把平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讲堂中来,以此来促使教与学的双向互动.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必定的难度,因为前方出现过《物质构成的神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指引 ,其次要借助多种教课手段,采纳适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 :能够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联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 学生对于定性问题(比如 :物质溶于水后能够形成溶液 )比较熟习 ,可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 或溶解度 )却极少思虑 ,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此后,再经过学生的亲自参加活动研究和议论,也不难理解 .4.对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乏味,没有丰富的活动研究和实验来陪伴,能够考虑设置与生活实质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激动 ,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 ,将要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质问题上,这样既有益于知识的稳固 ,又解决了问题 .比如 : 能够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有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 ,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 ,用同样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仍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认识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习的事物(如: 平常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研究实验贯串始末 ,利用四个研究实验,经过实验——察看——剖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课中,一直把生活实质和讲堂教课联系起来 ,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质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 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固性这些特点时,能够组织学生议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污浊现象时为何不可以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经过思虑,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 ,而后依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经过活动和研究,一方面能够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陪伴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在剖析中指引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 2 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自参加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课过程 .在做 [ 实验9-5]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能否有限度,必须确立“必定量溶剂”和“必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 ,多半物质的溶解都有必定的限度 . 认识了这两点 ,学生就比较简单理解, 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类特别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 ,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假如条件改变 ,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了.此外在成立溶解度的观点时,必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一样的温度下、不一样的溶剂里 ,溶质溶解的状况 ,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观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状况 ,简单介绍三种状况就能够了,可不用深究 .而气体的溶解度与平常生活有着特别丰富的联系 ,比如 :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舞学生把化学知识和平常生活中碰到的实质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互相沟通 ,在沟通中掌握和稳固知识 ,比如 :酷热的夏季 ,鱼为何经常会浮出水面?翻开汽水瓶盖时 ,经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由是什么 ?《课题 3 溶液的浓度》内容环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睁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观点 ,而后利用这一观点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观点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下手 ,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经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大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详细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概可分为三类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配制必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要点是能正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所以在练习中要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必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 ,能够联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试试自己着手,总结并概括配制必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2 课时课题 2溶解度 2 课时课题 3溶液的浓度 2 课时实验活动 5 必定溶质质量分数的1 课时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单元复习教课设计 1 课时。
初中化学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中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够理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
3.能够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4.能够利用实验方法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观察。
二、教学内容:
1. 溶液的概念及组成要素
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溶液的饱和、稀、浓
4. 溶液的制备与性质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念的理解、影响因素的掌握、实验方法的运用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试管、试剂、滤纸、玻璃棒等
2. 实验器材:滴管、烧杯、量筒等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溶液的概念及组成要素,引导学生对溶液的认识和理解。
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区分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3. 实验操作(3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并观察其性质变化。
4. 复习与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六、课后反思:
通过此次集体备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化学溶液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
2.学习溶解、溶剂、溶质的概念及区别。
3.学习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的定义及特点。
4.了解固液、气液、气固、液液等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5.学习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应用。
重点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基本概念的运用。
2.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教学方法:1.学生讨论发言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盐溶于水时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盐在水中能溶解彻底,形成透明无色的溶液。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的课是关于溶液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呢?Step 2 理解基本概念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索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区别,并归纳总结。
2.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引导学生清楚溶液是什么。
Step 3 饱和溶液1.造成饱和溶液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2.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判断一下饱和溶液是不是稳定的。
3.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制备饱和溶液。
4.合并讨论学生的实验结果。
Step 4 浓溶液和稀溶液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索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及特点,并归纳总结。
2.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制备浓溶液和稀溶液。
Step 5 溶解度1.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利用示例让学生区分固液、气液、气固、液液等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2.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了解溶解度的计量单位。
Step 6 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了解溶解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亲和力等。
2.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固液溶解、气溶胶、液滴等的形成。
Step 7 总结归纳1.让学生归纳汇总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性概念的确立。
Step 8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Step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教案集体备课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学生分组完成提出问题学生画图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纠正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
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九章溶液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九章溶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的:1、了解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
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3、了解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区别及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4、了解物质形成溶液时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实验用品:试管(8);水,酒精,植物油,碘,高锰酸钾,氯化钠教学过程:[演示实验]:四支试管,各加10ml水,分别加入泥沙、蔗糖、植物油、食盐。
[板书]:悬浊液:不溶固体+液体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现象:先浑浊,静置,分层[板书]:乳浊液:不溶液体+液体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现象:乳状浑浊,静置,分层[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现象:液体任何一处浓度一样、条件不变,无论多久,不会分离。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是固、液、气三态(分别举例)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水是常见的溶剂)[板书]:溶液=溶质+溶剂[讲述]:1、溶液的用途:利于化学变化:能进入微粒间隔中,速度加快动植物生理活动:养料要消化,变为溶液才能吸收,氧气、二氧化碳要溶在血液中循环制医药溶液:如注射液、眼药水2、悬浊液:医疗上把不溶于水的药物配成悬浊液,如青霉素、钡餐再如:熟石灰粉配成悬浊液刷墙3、乳浊液:把不溶的固体或液体农药配成乳浊液或悬浊液喷洒,药液散失少,附着多,均匀,使用时间长[板书]:相似相溶:碘几乎不溶于水却溶于酒精、汽油;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溶于水;水和酒精能以任意比互溶,不能配出它们的饱和溶液。
[讲述]:乳化作用-----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
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所以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洗涤剂的水洗。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共5课时)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应用,了解它们的作用和原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调查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3.拓展作业:
-阅读与溶液相关的化学史料,了解溶液研究的发展过程,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4.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顺利进行。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共5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组成和特点,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学会使用浓度概念描述溶液的组成,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的计算方法。
3.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搜集有关溶液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原理,进行课堂分享,增强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沸点、凝固点等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课堂上与同学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情感态度作业: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时安排本单元总共包含3个课时,建议每个课时安排为40分钟。
•第一课时:溶液的分类和性质•第二课时:浓度和溶解度•第三课时: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并能够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将溶液进行分类。
2.掌握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3.学会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溶液的分类和性质2.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3.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教学难点1.溶液中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2.溶液配制和稀释的实际操作技巧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教材2.道具和实验器材:溶液制备和稀释实验所需材料、浓度计算实验所需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溶液的分类和性质1.上课导入(5分钟)–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溶液?–学生回答,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2.导入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向学生介绍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师解释溶液的定义,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常见溶液的分类和性质,包括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等。
4.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溶质和溶剂的变化。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解答。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浓度和溶解度1.上课导入(5分钟)–教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澄清疑惑。
2.导入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向学生介绍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师解释浓度和溶解度的定义,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并给出相关的公式和实例。
4.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进行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练习。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解答。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分类;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液的配制方法。
2.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性质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注意作业书写的规范性和清晰性,便于教师批改和反馈。
3.提交作业前,请学生认真检查,确保解答正确、表达清晰。
4.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要认真对待教师的批改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溶解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现象的欲望。
1.溶液的概念:教师讲解溶液的定义,强调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举例说明溶液的组成。
2.溶液的分类:介绍溶液的分类,如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固态溶液等,并举例说明各类溶液的特点。
3.溶解度: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结合溶解度曲线进行讲解。
4.溶液的配制:介绍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包括计算、称量、溶解等步骤。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3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3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2学情分析在本课题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定量地认识溶液,体验研究物质的定量方法,并进行基本的化学计算训练。
学生学习本课题所需的“百分比”“百分数”等数学基础知识,理解“质量分数”不会有困难。
但是化学计算是应用化学概念和原理的计算,学习的重心准确理解、正确分析计算问题的化学原理、过程上。
因此,在溶液质量分数的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学会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在本课题中,学生易出现下列两种错误认识:1、将未溶解的溶质计入溶液和溶质的质量;2、将不同密度(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混合时,采用原溶液体积之和,作为混合溶液体积。
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加以强调,结合实例重点提醒、纠正。
3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生产中的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课题3.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喝糖水吗?(喜欢)那现在假设有两杯等量的水在这里,我一杯里加1勺糖,另一杯加2勺糖,完全溶解后两杯糖水的甜度一不一样?(不一样)哪杯要甜些?(放了2勺糖的)这时候我们就认为这两杯糖水的浓稀不同。
那么如果要在化学中定量地表示出这些溶液的浓稀,又该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要在课题3 重点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
(展示PPT)2【活动】【实验】课本42页实验9-7【实验】下面我们先来看课本42页的实验9-7: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g、0.5g、2g无水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第九单元《溶液》集体备课稿.
第九单元《溶液》集体备课稿教材分析1、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中经常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化学反应,其中有一些就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学生接触到的一些试剂,如稀硫酸、盐酸等,它们本身就是溶液;在基本操作训练时,也常碰到有关溶液的问题。
本单元让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一些溶液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很必要的。
在下一单元将要学习酸、碱、盐及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而这些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
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2、本单元分三个课题,它们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法指导1、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感受化学的应用价值2、注意总结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3、运用对比、归纳等研究方法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学用具教学用品:烧杯、玻璃片、玻璃棒、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到比例和百分比的转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的挑战。
(3)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图表阅读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2.教学目的: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为新课溶液的形成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可逆性等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发现溶液的形成规律。
-利用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重难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的困难。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准备充足的教学辅助工具,如溶解度曲线图表、计算模板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创建学习平台,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和在线答疑,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汽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汽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吗?它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作业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创新观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教学设计(共5课时)
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课题一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常识及教师讲解,识别溶解现象,说出溶液、溶剂、溶质、乳浊液的概念。
2.通过对溶液的学习,能表示溶液、溶剂、溶质三者的关系,说出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特性。
3.通过探究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指出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4.结合生活常识和乳化的概念,列举洗涤剂能洗去油渍等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课本【实验9-1】~【实验9-4】,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并报告实验现象。
2.通过物质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探究实验,学习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得到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本p30活动与探究,认识到物质的溶解,是扩散和水合的物理化学过程,并伴有能量的变化。
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的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后才能被根部吸收。
体会到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点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探究固态NaCl、NH4NO3、NaOH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洗涤剂洗去污渍等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1.对溶液概念、特征的理解。
2.溶液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探究相结合教学媒体多媒体、传统实验教具(试管、滴定管、药品)、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特征: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
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二、乳浊液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案例群展示案例群展示封闭体系开口体系课题2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教师对概念的讲解及课本中相关的实验,说出饱和溶液、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含义。
2.通过对饱和溶液知识的学习,区分溶液的饱和程度和不饱和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学生分组完成提出问题学生画图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纠正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
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
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 ↓升高温度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分析归纳,课件演示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学生观看齐声朗读学生猜想学生实验教师实验学生观看深化探究,激活思维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学以致用,趣味延伸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法将其检验出来吗?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现在问题来了!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学生回答观察学生完成作业学生:(议论纷纷学生讨论阅读回答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提问引入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出溶解度,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问:我们怎样理解溶解度呢?你能找出关键词吗?理解:条件是定温度标准是100 g溶剂状态是饱和状态单位是克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
“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编号:授课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课题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上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问题探讨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要点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公式教具、学具准备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新课引入同学们,夏天,你们在父母的陪同下喜欢游泳吗?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同学们,夏天你们在父母的陪同下喜欢游泳吗?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活动与探究探究实验。
(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①鸡蛋在水中漂浮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
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学生回答:喜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盐份多,浓度大分小组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次序清水量加入的食盐量鸡蛋小结1 250 g 不放食沉?浮?2 250 g 1匙(约5克)沉?浮?3 250 g 2匙(约10克)沉?浮?4 250 g 3匙(约15克)沉?浮?…………②硫酸铜溶解于水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编号溶液颜色清水量硫酸铜的质量溶液质量123归纳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
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
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
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
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解答过程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通过对以上两个实验的探究,共同归纳小结。
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学生单独完成此练习。
掌握解题格式和方法。
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出示练习: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
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本节课小结: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布置作业: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 mL 内含:12.5克葡萄糖 5%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开始思考、回忆板书 设计第一课时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
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 +100 g =500 g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