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古籍精品原文】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ce2c2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5.png)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孟子》原文的详细翻译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目录1. 孟子简介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3.2 公孙丑上3.3 滕文公上3.4 离娄上3.5 万章上3.6 告子上3.7 尽心上3.8 告子下3.9 尽心上3.10 滕文公下3.11 离娄下3.12 万章下3.13 告在下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爱民,倡导王道政治,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品质。
2.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3. 哲学思想: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我完善。
4. 教育观念: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启发式教育,提倡“不言之教”和“存心养性”。
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孟子在此段中批评了梁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八年级第二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八年级第二学期国学《孟子》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7b100fff00bed5b9f31db0.png)
八年级第二学期国学《孟子》原文
第二十一课
治天下以仁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身正天下归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第二十二课
吾何为不豫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人各有所长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第二十三课
仁德者无敌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下》
仁为君之本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第二十四课
第 1 页共1 页。
《孟子》全文及翻译〖八〗
![《孟子》全文及翻译〖八〗](https://img.taocdn.com/s3/m/6d5b022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3.png)
《孟子》全文及翻译〖八〗离娄章句下【原文】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译文】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去世在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
周文王出生在岐周,去世在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
这两个地方相距,有一千多里地;时代的距离,相隔一千多年。
而在中国实现他们的志向,就象有信物一样吻合,先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所估量的情形却是一致的。
”【原文】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译文】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自己坐的大马车载行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
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独木桥;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马车的大桥,人民就不会忧虑徒步涉水了。
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务,外出时使行人避开道路也是可以的,又怎么能去把行人一个个渡过河呢?所以,治理国家政事的人,要讨每个人的欢心,时间也不够用啊。
”【原文】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
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雠。
寇雠何服之有?”【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看待自己的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强盗仇敌。
《孟子》原文
![《孟子》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c2cb5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6.png)
《孟子》原文展开全文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子原文及注释译文
![孟子原文及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d491f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f.png)
古诗《孟子》原文及注释、译文原文:孟子宋代 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注释:孟子:名轲 约公元前的年约公元前年),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市)人。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四处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 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传》)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
魂魄:古时谓人的精神灵气。
人死后,魂升于天,魄》于地。
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
招:招魂。
唐人李商隐 奠相国令狐公文》:圣前夫子,廉前伯夷。
浮魂沉魄,公其尚之。
遗编:指 孟子》一书。
风标:风度,品格。
举世:世上所前的人。
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
史记孟子传》: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治平四年九月戊戌,招安石为翰林学士。
神宗谓吴奎曰:安石真翰林学士也。
奎曰:安石文行,实高出于人。
神宗曰:当事如何?奎曰:恐迂阔。
神宗弗信,卒招用之。
安石 答孙少述书》云:某天禀疏介,与时不相值,生平所得,数人而已。
故:固,毕竟。
斯人:此人,指孟子。
寂寥:寂寞。
唐明皇之妃江采蘋 谢赐珍珠》: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收起(的的)。
译文:古代圣贤的孟子早已去世,他的魂魄也无法招回,只前他的遗作永世长存。
每次阅读其经典,就能想见他生前的风度与品格。
不怕被人视作迂腐,因为前孟子安慰自己,从而让寂寞的灵魂充满活力。
孟子全文及注解
![孟子全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dd14df9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b.png)
《孟子》全文及注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於沼上顾鸿□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U9F08。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子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U9F08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U9F08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於时数口之家可以无□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6f283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1.png)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孟子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孟子三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孟子三章》全文。
第一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斯益矣,达斯益矣。
”。
第二章。
孟子曰,“其为人也,若让于天地,若让于鬼神,如何其不善?故曰,‘无不善也。
’”。
第三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善之心,人皆有不善之心。
夫能去人之不善,自当为善人矣。
”。
《孟子三章》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在穷困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修身养性;在达到成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造福天下。
在穷困的时候,是可以得到益处的;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
第二章。
孟子说,“人类生来就应该尊重天地,尊重鬼神,怎么会不善呢?所以说‘人人都是善的’。
”。
第三章。
孟子说,“人都有不善的心,人都有不善的心。
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
解读与分析。
《孟子三章》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善恶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孟子指出了在穷困和达到成功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行善,以及行善的益处。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应该去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在第二章中,孟子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和鬼神,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相符合,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
而在第三章中,孟子再次提到了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应该努力去除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应该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去行善,尊重天地和鬼神,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三章》中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诲。
《孟子》原文
![《孟子》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f8dc2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2.png)
《孟子》原文2017-08-21 10:21 来源:六道香文化.《孟子》第01章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三则全文和解释
![孟子三则全文和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43bb7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1.png)
孟子三则第一则原文:孟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孟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注释:讷,迟钝。
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敏,敏捷。
主题思想:告诫我们做人不要太浮躁,不要只说不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第二则原文:孟子曰:“齐景公有疾,孟子往问之。
公曰:‘老矣,病且不愈,恐将不胜,愿有所告。
’孟子对曰:‘有志气者,老而益壮。
’公曰:‘善哉!吾不能自得之,使吾以孔丘为师,安得不善乎?’”译文:齐景公有病,孟子前去问候他。
齐景公说:“我老了,病又很重,恐怕会治不好了,希望得到您的一些忠告。
”孟子回答说:“有志气的人,年老而更加有志气。
”齐景公说:“好哇!我不能自已获得这个道理,假使我以孔丘为师,怎能不善呢?”注释:胜,能忍受。
安,怎能。
善,好。
主题思想:做人要有骨气和韧性,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保持志气和壮心。
第三则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曰:“然。
”曰:“由也,闻善学者必出入。
”勾践曰:“何谓也?”曰:“礼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夫人无为求生以害仁,有为求死以成仁。
”勾践曰:“说此何谓也?”曰:“子谓固有撞几欲尽其志者乎!”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一些技巧。
”宋勾践说:“是的。
”孟子说:“通过游说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能学有所成。
”宋勾践问:“这是什么意思?”孟子回答说:“礼记上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不求生存而损害仁义,却为了成全仁义而甘愿牺牲生命’。
夫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义的,却有为了求死而成全仁义的。
”宋勾践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孟子继续说:“比如说那些一心只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注释:谓,告诉。
语,告诉。
然,是的。
由也,通过游说可以。
必出入。
必定会受益匪浅。
害仁。
损害仁义。
为求死以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而甘愿牺牲生命。
固有。
一心只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何谓也?什么意思?说此何谓也?告诉我这话是什么意思?固有撞几欲尽其志者乎!一心只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2b946b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9.png)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ac9962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b.png)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怒。
教之道,贵以专心。
昔者吴人尝试子言:君子不信邪说,不贱言辞。
夫大人者,言语信行不拔于中,于群丧失信义,教之至也。
虞人诘子言曰:圣人不我以言贵我;我以言效圣人,吾何以教之?
曰:圣人不以言贵子,民以言贵子,实识其渐。
民以言贵子,习以效圣人,则无德之人众矣。
子之德若无所为也,又何教焉?
父母生子,教之以儿礼。
父母于子,闻言不以善恶是非干。
父子之道,琐琐然后舍。
孟子翻译如下:
人的本性最初是善良的,人的性情相近,随着后天的习惯而逐渐远离。
如果没有教导,人的性情就会转为偏向恶劣。
教育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导。
古时候吴国的人曾问孟子说:君子不相信邪说,不轻视言辞。
孟子回答说:真正的大人物,他的言语和行为都是忠实不变的,在众人中丧失了信义,他接受的教诲是极高的。
虞国的人质问孟子说:圣人没有把言语看得很高重,怎么能够高重我所说的话;我把言语当作效仿圣人的,我凭什么去教导别人?
孟子回答说:圣人并不是把言语看得很重要,是人们把言语看得很重要,实际上是从人们的逐渐认识去判断的。
如果人们把言语看得重要,习以效仿圣人,那么无道德的人就会变得很多了。
如果你的德行好像是无可作为的,又怎么去教导别人呢?
父母生下孩子,要用儿礼来教导。
父母对待子女,听到言辞不会涉及到善恶是非。
父子之间的道德关系是琐碎的,然后舍去。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上)](https://img.taocdn.com/s3/m/ec2b775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c.png)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全文注释及译文(离娄章句上)《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离娄章句上本篇开始出现短章,长篇大论减少。
内容涉及政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以论“仁”的为最多。
全篇原文共28章,本书选14章。
【第一章】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文】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8)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9)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释】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
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墨子大。
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
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
文言文孟子三章
![文言文孟子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0e10a01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31.png)
文言文孟子三章《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如下: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 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淫》1.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5d3449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8.png)
《孟子》全文注音翻译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11e78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6.png)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孟子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528263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a.png)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五马分尸,可为寒心哉!”孟子曰:“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利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义者无难。
王欲得天下,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子欲孝,而亲不待;子欲悌,而兄不待;子欲忠,而君不待;子欲信,而友不待;此五者,君子所以庇其身也。
不仁不义,而可以庇其身者,未之有也。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其所待者近,则必有所归。
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孟子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与之谋曰:‘吾闻之也:‘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今天子无道,诸侯力政,不仁不义而可以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今吾狄人所为,非仁义也。
吾闻之也:‘仁者无敌。
’吾欲以仁义伐之,何如?’众曰:‘善。
’遂起而攻之,狄人亡去。
大王之仁,盖有如此。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仁者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孟子曰:“昔者齐景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行仁政,可乎?’孔子对曰:‘有诸?’景公曰:‘吾欲招怀天下之民,而天下之民归我,为之奈何?’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欲为仁者,必先自正也。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可杀,未可也;诸大夫皆曰可杀,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0b2cce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9.png)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孟子三章原文
![孟子三章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019e0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5.png)
孟子三章原文如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以上是孟子三章原文。
接下来是对每一篇文章的详细回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讲述了如何从困境中成长并获得成功。
它强调了面对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因为这些经历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技能。
文章通过列举历史上伟大人物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
这些人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的磨练之后才取得了成功。
这也说明了逆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人变得更加坚强。
因此,“生于忧患”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讨论了政治策略和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了道德原则的重要性以及遵守这些原则所带来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公孙丑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公孙丑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滕文公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滕文公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十三节
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五节
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七节
第二十八节
第二十九节
第三十节
第三十一节
第三十二节
第三十三节
第三十四节
第三十五节
第三十六节
第三十七节
第三十八节
原文
梁惠王章句上
作者:佚名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尽心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第二十一节
第二十二节
第二十三节
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五节
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七节
第二十八节
第二十九节
第三十节
第三十一节
第三十二节
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目录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梁惠王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遗:遗弃,抛弃。
梁惠王章句上
作者:佚名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第九节
万章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告子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告子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离娄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第二十一节
第二十二节
第二十三节
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五节
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七节
第四节
第三十三节
第三十四节
第三十五节
第三十六节
第三十七节
第三十八节
第三十九节
第四十节
第四十一节
第四十二节
第四十三节
第四十四节
第四十五节
第四十六节
尽心章句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第二十一节
第二十二节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译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第二十一节
第二十二节
第二十三节
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五节
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七节
第二十八节
第二十九节
第三十节
第三十一节
第三十二节
第三十三节
万章章句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