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解剖知识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2.腱鞘与滑膜囊 (1)腱鞘
踝部腱鞘分布于其前部、前内侧部、前外侧部后部 前部腱鞘有:胫前肌腱鞘、坶伸长肌腱鞘及趾伸长肌腱鞘。 前内侧腱鞘有:胫后肌腱鞘、屈坶长肌及屈趾长肌腱鞘。 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共有一鞘。 后方有:跟腱鞘。
2.腱鞘与滑膜囊
(2)滑膜囊
外踝皮下囊:位于外踝与皮肤之间。 内踝皮下囊:位于内踝与皮肤之间。 跟骨皮下囊:位于跟骨后面皮下。 胫骨前肌腱下囊:位于胫骨前肌与第一楔骨之间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二、关节 1.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即踝关节 (1)组成:胫骨的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腓骨的外踝关节面 距骨滑车的关节。 完成踝背伸与跖屈。
(2)韧带
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 ):
由大量成束的纤维构成,可大致分为浅层和深层两层纤维。起
于内踝止于距骨、跟骨、舟骨。被胫后肌覆盖中、后部分韧带
。
三角韧带
。
跟腱囊:位于跟骨后面与跟腱之间。 蚓状肌囊:位于足蚓状肌各肌腱于跖趾关节之间
向前移位。 (2)距腓后韧带: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 (3)跟腓韧带:在踝关节中位限 制足内翻活动
距腓前韧带
距腓 后韧带
跟腓韧带
跟腓 韧带
2.跗骨间关节
(1)距跟关节:距骨下面的后关节面与跟骨的后关节面构成
,故又名距下关节,属微动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有一些强韧的韧带 连结距跟两骨。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PPT课件
可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活动
。 (3)跟腓韧带:在踝关节中位限 制足内翻活动
距腓前韧带
距腓 后韧带
跟腓韧带
跟腓 韧带
2.跗骨间关节
(1)距跟关节:距骨下面的后关节面与跟骨的后关节面构成,
故又名距下关节,属微动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有一些强韧的韧带连 结距跟两骨。
胫骨、腓骨
3、伸肌上、下支持带
伸肌上支持带:又称小腿横韧带, 呈宽带状位于踝关节上方,连于胫 腓骨下端之间。深面有两个空隙, 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胫前血管 和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拇长伸肌 腱、趾长伸肌腱和第3腓骨肌。
伸肌下支持带:又称小腿十字韧 带,位于踝关节前方的足背区,外 侧附于跟骨外侧面,内侧端分叉附 于内踝及足内缘。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 之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 和第五跖骨头着力点 的下方。
的重要组织。
2.腱鞘与滑膜囊 (1)腱鞘
踝部腱鞘分布于其前部、前内侧部、前外侧部后部 前部腱鞘有:胫前肌腱鞘、坶伸长肌腱鞘及趾伸长肌腱鞘。 前内侧腱鞘有:胫后肌腱鞘、屈坶长肌及屈趾长肌腱鞘。 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共有一鞘。 后方有:跟腱鞘。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足部静脉
足部的深静脉:均与相应的同名动脉伴行 。 足部的浅静脉:在皮下组织中构成形式不
定的静脉网。 足背静脉网:收集足背的静脉血,其两端
沿足两侧缘上行,分别接大隐静脉和小 隐静脉
39
40
41
42
足部神经
坐骨神经下降至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及 腓总神经。 胫神经进入足底后分两终支:足底内侧 神经及足底外侧神经 。 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二支 下行入足 。
45
46
47
踝前区
踝前部的深筋膜增厚形成支持带,并向 深部发出纤维隔,附着于骨面,形成骨 纤维性管。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呈横置的“Y”形 ,向深 部发出两个纤维隔,围成三个骨纤维性 管。
48
踝前区与足背
49
50
踝后区
踝管:内踝后下方与跟骨内侧面之间的深 筋膜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它与内踝、 跟骨内侧面之间共同构成踝管。由前向 后依次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 后动、静脉及胫神经;拇长屈肌腱 ‘
拇展肌 拇短屈肌
拇收肌
趾短屈肌 跖方肌 蚓状肌
骨间跖侧肌
骨间背侧肌
小趾展肌 小趾短屈肌
足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起点 跟骨前端的上面和外侧面
止点 拇趾近节趾骨底 第2-4趾近节趾骨底
跟骨、舟骨 内侧楔骨
第2、3、4、跖骨底
跟骨 跟骨 趾长屈肌腱 第3-5跖骨内侧半
跖骨的相对面
跟骨 第5跖骨底
拇趾近节趾骨底
20
外侧纵弓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2个跖骨构 成。 外侧纵弓的最高点在骰骨,其前端的承 重点在第V跖骨头。内侧纵弓较外侧纵弓 为高。 主要由腓骨长肌健、足底长韧带及跟骰 足底韧带等结构所维持。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足部血管和神经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要点一
下肢静脉曲张
要点二
下肢神经病变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液 回流障碍。为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运动量,以增强下肢肌肉泵的功能 ;-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睡觉时 适当垫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
下肢神经病变是由于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引起的。为预 防下肢神经病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 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 加强下肢肌肉锻炼,以增 强肌肉对神经的保护作用;- 注意保护下肢关节,避免 关节炎症等病变对神经造成损伤。
05
足部保健与康复
足部骨骼和关节的保健与康复
1 2
跖骨和趾骨
骨折
足部骨折常见于跖骨、跗骨和跟骨等部位。预防骨折 需要加强足部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采取以下措 施:- 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增强骨骼密 度和强度;- 进行负重锻炼,如散步、跑步等,以增 强足部骨骼的支撑能力;- 注意跌倒的预防,保持地 面干燥、平整,避免从高处跳落等高风险活动。
足部肌肉和肌腱的常见疾病及预防
03
足部的功能与运动
足部骨骼和关节的功能与运动
足部骨骼构成
足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组成,支撑和承载身体重量。
关节结构与功能
踝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等关节协同运动,实现足部多种运 动形式。
足部肌肉和肌腱的功能与运动
肌肉组成与功能
足部肌肉分为内在和外在肌肉,协同收缩产生足部运动。
肌腱结构与功能
肌腱系统
足部的肌腱系统包括韧带和腱膜,它们为足部提供了支撑和稳定性,并连接 肌肉和骨骼。
足部血管和神经的解剖概述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六、特殊结构
1、踝管:踝后区的深筋 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 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屈 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 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 踝之间围成踝管。 踝管有四条通道:①胫骨 后肌腱②胫后动、静脉和 胫神经③趾长屈肌腱④拇 长屈肌腱
2、踝穴
踝穴是胫腓骨下端 (内、外踝)形成的 空隙,容纳距骨。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踝、足部解剖
一、骨骼 二、关节 三、韧带 四、肌肉 五、神经 六、血管 七、特殊结构
一、骨骼
腓骨下(外踝) 胫骨下(内踝) 跗骨(7块) 跖骨(5块) 趾骨(14块)
内踝
外踝
1、跗 骨
跗骨相当于腕骨,共7 块,主要功能是支持 体重。包括距骨、足 舟骨、内侧楔骨、中 间楔骨、外侧楔(xie) 骨、骰(tou)骨和跟骨。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和 第五跖骨头着力点的 下方。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二、关节 1.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即踝关节 (1)组成:胫骨的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腓骨的外踝关节面 距骨滑车的关节。 完成踝背伸与跖屈。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包括三角韧带、距腓后韧带等,主要作用是限制 踝关节外翻。
距舟关节韧带
包括距舟韧带、跟舟韧带等,主要作用是维持距 舟关节稳定。
足部肌肉和韧带的功能
维持足弓高度
足底肌肉和韧带能够维持足弓高度,从而保护脚底的血管和神经 免受压迫。
支撑和行走
足部肌肉和韧带能够协调脚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使人们 能够正常行走和站立。
神经功能
足部神经的功能是感受刺激、传递信息并调节肌肉运动和血 管舒缩,以维持足部的稳定和平衡。
05
足部发育和变异
足部发育过程
胚胎期足部发育
足部在胚胎期第一个月 开始发育,由三个胚芽 逐渐形成三个足弓,随 后逐渐分化出五个足趾 和足底肌肉。
新生儿足部发育
新生儿足部已经具备了 基本的足弓结构,但仍 处于不断发育过程中, 需要良好的外界刺激以 促进足部发育。
保护关节
足部肌肉和韧带能够保护脚部的关节,减少关节磨损和受伤的风 险。
04
足部血管和神经
足部血管
动脉
足部的动脉主要从股动脉、髂外动脉和胫前动脉发出,负责为足 部提供含氧血。
静脉
足部的静脉分为深静脉和浅静脉,浅静脉主要收集皮肤和皮下组 织的血液,深静脉则将血液输送回心脏。
微血管
微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网络,它们为足部的组织提供营养 和氧气。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尽量减少步行和 跑步的时间和强度。
保持足部卫生
定期清洗足部,保持干燥,避免感染。
足部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药物来缓 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物理治疗
包括冷敷、热敷、按摩、针灸等 ,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炎症。
足部解剖学(一)图文详解
足部解剖学(一)图文详解足为人体中唯一和地面连续接触的组织,所以足部需要有足够的缓冲力来吸收重量完成适应地面的空间力,同时足部又需要坚韧的力量来完成快走或者跑步的推动力,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有人说人类的祖先是蠕虫类,然而更有资料考证、大家更愿意接受的是人类的祖先是猴子或大猩猩!人类从爬行到直立大约经历了600多万年,源于大脚趾的进化、足部骨性结构的改变、直立、双手拇指对掌功能的进化,才有了今天我们聪明的智慧。
所以人类对于足部的进化和功能是现在康复运动中重点研究的对象,足部的骨骼结构与手的骨骼结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前臂的桡骨和腿的胫骨都和一些小骨骼形成了重要的关节,而手腕的豆状骨和足部的跗骨像轴承中的钢豆一样,对于关节连接处的联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手腕的掌骨和足部的跖骨像各自远端连接的跖骨和指骨又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足部软组织踝关节的支持带是位于踝关节的组织纤维带,是由增厚的深筋膜形成的,主要的作用是固定肌腱,防止单束绷出。
伸肌上支持带:处在胫小腿关节的前上方,包绕着胫骨前肌前肌腱、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和第三腓骨肌腱。
伸肌上支持带比较宽大,在脚踝的周围走行。
伸肌下支持带:呈y形状从根骨的分叉绕过踝部到达内踝和足舟骨,位于胫距关节的前方,也别称“小腿十字韧带”主要包绕着趾长伸肌和第三腓骨肌。
腓骨肌上支持带:位于小腿和根骨的外侧,也是深筋膜的延伸,该支持带受损可让我们的肌腱不稳定。
腓骨肌下支持带:与伸肌下支持带延续,与腓肠肌肌腱和腓骨短肌肌腱结合并进入足部。
屈肌支持带:在脚的内踝前上方,长方形状、包裹着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前方延续为足背深筋膜、后侧延续至足底腱膜,同时屈肌支持带与胫骨内踝、跟骨形成的骨纤维性管道为踝管。
足底筋膜足底筋膜位于脚底跖面的细长纤维束,从脚后跟一只延伸到脚趾,跨度很大,是由致密的胶原纤维组成,基本都是竖着排列,垂直方向附着在趾长屈肌和趾短屈肌之上,两侧方向延伸至第一趾骨和第五趾骨之上,其中,中央部分最为厚实、坚韧,起自于跟骨结节的内侧,足底筋膜的内测部分较薄,覆盖拇展肌,近端延续于屈肌支持带。
足部的解剖(PPT课件)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2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3
足部动脉
小腿的腘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4
胫后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5
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足背动脉,分支为: 1、足底深支 2、第1跖背动脉 3、弓状动脉,出现率占34.72% 4、跗外侧动脉 5、跗内侧动脉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9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0
跗跖关节
跗跖关节又名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 的底构成,可作轻微滑动及屈、伸运动。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11
跖骨间关节
由 I-V跖骨底毗邻面构成。连结紧密,活动甚微。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26
小腿肌的位置、名称、起止点和作用
位置 前群
外侧群
浅 层 后 群
深 层
肌名称 胫骨前肌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腘肌 趾长屈肌 拇长屈肌 胫骨后肌
起点 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
腓骨外侧
股骨内、外侧髁后面 胫骨比目鱼肌线和腓骨
后面 股骨外侧髁的外侧份 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
2020-12-09
足部的解剖
36
足底动脉弓
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 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 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 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足部骨骼解剖PPT课件
足骨
足骨包 括跗fu骨⑺、 跖zhi骨⑸和趾 骨⒁三部分
跗骨位于足骨近侧部, 相当于手的腕骨,共7 块。分三列,近侧为相 叠的距骨和跟骨,中间 列的舟骨,远侧列的第 1~3楔xie骨和骰tou骨。
距骨位于跟骨上方,分为头、 颈、体三部。前部为距骨头, 前面有关节面与舟骨相接。 头后稍细部分为距骨颈。颈 后较大部滑车。
跟骨位于 距骨的下方, 前端为一鞍状 关节面,与骰 骨相关节,后 部膨大,叫做 跟结节。
SUCCESS
THANK YOU
2021/3/22
跟骨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后三个关节面,与距骨下面相 应关节面构成关节。内侧面的前上部有一突起,支撑上方 的距骨,名载距突。
舟骨呈舟状,位于距 骨头与三块楔骨之间。 舟骨的后面凹陷接距 骨头,前面隆凸与三 块楔骨相关节。
第5跖骨底向后 外伸出的骨突, 叫做第5跖骨粗 隆。
趾骨14块,形 状和排列与指 骨相似,但都 较短小。
除拇趾为两节外,其他各趾均 为三节。为近节趾骨、中节趾 骨、远节趾骨。每节趾骨与指 骨相似,分为趾骨底、趾骨体 及趾骨头,顶端为趾骨滑车三 部分。远节趾骨末端粗大,称 为趾骨粗隆。
SUCCESS
THANK YOU
2021/3/22
距骨滑车,前宽后窄, 与胫骨下关节面及内、 外踝关节面构成踝关 节。
距骨滑车,前宽后 窄,与胫骨下关节 面及内、外踝关节 面构成踝关节。
距骨滑车,前 宽后窄,与胫 骨下关节面及 内、外踝关节 面构成踝关节。
距骨体和头的下面,有前、中、后3个关节面, 分别与跟骨上面的相应的关节面相关节。
骰骨呈立方形, 位于跟骨与第4、 5跖骨底之间, 内侧面接第3楔 骨及舟骨。
足部解剖学知识点总结
足部解剖学知识点总结
1.骨骼结构
足部的骨骼结构包括脚踝、跖骨、跗骨和趾骨。
脚踝由腓骨和胫骨上端组成,这两根长管状骨在下端形成了跖骨和跗骨之间的关节。
跖骨是组成脚掌的5个骨骼,而跗骨是组成腿部和足部之间的联合骨。
趾骨则是组成脚趾的骨骼。
2.关节
脚踝关节是由胫腓关节和跖跗关节组成的复合关节。
在行走和跑步时,脚踝关节承担着身体重量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强度。
另外,趾间关节和跖趾关节也是足部中最重要的关节之一。
3.肌肉、肌腱和韧带
足部包括多个重要的肌肉,如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这些肌肉共同协调工作,使足部的活动更加灵活。
此外,肌腱和韧带也起着支持和稳定足部的重要作用。
4.足弓
足弓是足部骨骼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由横弓和纵弓组成。
横弓由跖骨和跗骨组成,而纵弓由趾骨和跖骨组成。
足弓的稳定性对于支撑整个身体重量和吸收地面冲击力都非常重要。
5.神经和血管
足部包括很多神经和血管,它们负责向足部的肌肉和组织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
足部的神经和血管布局非常复杂,需要仔细的解剖学知识才能够理解。
总之,足部解剖学知识是非常广泛和复杂的,对于理解足部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足部解剖学知识也是诊断和治疗足部疾病的重要基础。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对足部解剖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足部的静脉
胫前静脉
伴随胫前动脉,收集足部 前部的静脉血,将血液回 流至心脏。
胫后静脉
伴随胫后动脉,收集足部 后部和足底的静脉血,参 与血液循环。
小隐静脉
位于足的外侧,收集足外 侧的静脉血,汇入腘静脉 ,参与下肢的静脉回流。
足部的神经分布
胫神经
起源于坐骨神经,沿胫骨后下行,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它还为足底皮肤提供感觉神 经支配。
日期: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汇报人:
目 录
• 足部概述 • 足部骨骼解剖 • 足部肌肉解剖 • 足部血管和神经解剖 • 足部常见病理及临床治疗
01
足部概述
足部的结构和功能
骨性结构
足部由26块骨头组成,包括跗骨 、跖骨和趾骨。这些骨头通过关 节和韧带连接,形成复杂的骨性 结构,为足部提供稳定性和支撑
足部的动脉
胫前动脉
是足部的主要动脉之一,供应 足部的前部和足背。它起源于 腘动脉,沿胫骨前肌下行,为
足部提供重要的血液供应。
胫后动脉
起源于腘动脉,供应足部的后部和 足底。与胫前动脉一起,为足部提 供充足的血液供应,确保足部的正 常功能。
腓动脉
分布于足的外侧,供应足外侧肌肉 和皮肤,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一 起,共同维持足部的血液供应。
。
软组织结构
足部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 韧带和关节囊等。这些软组织协 同工作,使足部能够完成各种运 动功能,如背屈、跖屈、内翻和
外翻等。
血管和神经
足部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为 足部提供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足底的血管和神经特别丰富,形 成足底弓,以减轻行走时的冲击
和振动。
足部的临床医学重要性
01
足部的解剖学研究方法
下肢解剖学探究腿部足部和脚部的骨骼和肌肉结构
下肢解剖学探究腿部足部和脚部的骨骼和肌肉结构在下肢解剖学中,腿部、足部和脚部的骨骼和肌肉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支撑和运动我们的身体,使我们得以行走、奔跑和进行其他各种活动。
本文将深入探讨腿部、足部和脚部的骨骼和肌肉结构。
一、腿部骨骼结构腿部的骨骼主要由股骨和胫骨组成。
股骨是人体最长且最强壮的骨骼之一,在大腿骨折中往往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骨骼。
胫骨则位于股骨的内侧,是另一根重要的骨骼。
胫骨通过结节与膝关节相连,并与腓骨相连于踝关节。
二、脚部骨骼结构脚部的骨骼由26个骨头组成,这些骨头分为脚腕骨、跖骨和趾骨。
脚腕骨包括距骨、舟骨、三角骨和块骨。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脚部提供稳定和支撑。
跖骨位于脚掌的前部,相互连接形成了弓形结构,起到吸收和分散身体重量的作用。
趾骨是我们脚部的末梢骨骼,它们允许我们进行灵活的运动。
三、腿部肌肉结构腿部的肌肉结构非常复杂,它们负责我们腿部的各种运动和动作。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腿部肌肉。
1.股四头肌股四头肌是大腿前部最大的肌肉,由股直肌、股薄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四个独立的肌肉组成。
它们通过股骨上的髌骨和髌韧带与胫骨相连,起到支撑膝关节和大腿的作用。
2.腓前肌腓前肌覆盖在小腿的外侧,它由腓骨肌肉与腓骨短肌组成。
腓前肌的作用是屈脚和提踵。
3.胫骨前肌胫骨前肌位于小腿的内侧,它起到屈髋关节和伸膝关节的作用。
它通过胫骨前肌腱与脚背的跖屈肌相连。
四、足部肌肉结构足部的肌肉结构主要分为脚背肌群和趾屈肌群。
脚背肌群包括胫骨前肌、胫骨长肌和胫骨趾肌。
它们都起到控制足背运动的作用。
趾屈肌群由伸趾肌和腓后肌组成,可以促使我们的脚趾弯曲。
五、结论通过对腿部、足部和脚部的骨骼和肌肉结构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支撑和稳定,还使我们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动作和活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腿部、足部和脚部的保健,避免损伤和疾病的发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动的自由。
足部解剖知识
(一)足骨骨得构造包括骨质、骨膜、骨髓等部分。
骨质就是骨得主要部分。
骨膜就是一层致密得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紧贴在骨得表面。
含有丰富得血管,淋巴管与神经等,对骨得营养、生长与感觉起重要作用。
骨髓分布在髓腔与骨松质内,有造血功能。
足骨共26块,分为附骨、跖骨与趾骨。
1、附骨。
位于脚得后半部,共7块: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就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她得跗骨;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得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得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②第二跖骨;③第三跖骨;④第四跖骨;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得中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得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得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块。
包括: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得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在足部可摸到得明显骨性标志:(足内侧)——内踝;舟骨粗隆(内踝前约2.5厘米处);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头(第一跖骨近拇趾得一端)。
(足外侧)——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头。
(足底)——跟骨结节(脚跟下方);跟骨载距突(内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第1一5跖骨小头;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足弓)——一跗骨与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得弓,称为足弓。
主要得弓就是足内侧得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与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得重量。
基本脚位知识点总结
基本脚位知识点总结脚位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足部解剖学、脚位的种类、制作过程、使用方法、调整和维护等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一、足部解剖学1. 足部骨骼结构:足部骨骼由踝关节、跖骨、跗骨、趾骨等组成,这些骨骼之间通过关节连接,形成了足部的支撑结构。
2. 足部肌肉和韧带:足部的肌肉和韧带对于支撑和稳定足部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趾屈肌、趾伸肌、踝部肌肉和跟腱等。
3. 足底解剖结构:足底有着复杂的解剖结构,包括足底骨间关节、足底筋膜、足底肌肉等,这些结构对于足部的支撑和运动至关重要。
4. 正常足部形态:了解正常足部的形态特点对于设计和制作脚位至关重要,正常足部应该有着适当的弓形、足弓的支撑功能以及趾部的适当弯曲。
二、脚位的种类1. 矫形鞋:矫形鞋是一种用于改善步态、支撑足部、纠正足部畸形的矫形器材,根据足部的情况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包括矫形拇外翻鞋、矫形内翻鞋、足弓支撑鞋等。
2. 矫形矫正器:矫形矫正器是一种针对足部畸形进行矫正的器材,常见的矫形矫正器包括足弓支撑器、矫形拇外翻矫正器、足外翻矫正器等。
3. 鞋垫/足弓支撑器:鞋垫和足弓支撑器主要用于支撑足弓、缓解足部疼痛以及纠正步态等问题,根据足弓形态和支撑需求可以进行定制。
三、脚位的制作过程1. 测量: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足部进行测量,包括足长、足宽、足弓高度等方面的测量,以及对足部畸形的测量和分析。
2. 设计:根据测量结果以及医生的诊断和矫形师的专业知识,设计出合适的脚位方案,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结构和功能特点。
3. 制作:根据设计方案进行脚位的制作,通常包括材料的裁剪、热成型、粘接、缝制等过程,确保脚位的质量和适配性。
四、脚位的使用方法1. 穿戴:将脚位正确穿戴在患者的足部上,根据脚位的类型和功能进行正确的穿戴方式,确保脚位能够发挥作用。
2. 步态训练:根据脚位的设计目的进行步态训练,帮助患者逐步适应脚位的支撑和矫正作用,纠正步态问题。
足部解剖知识
(一)足骨骨的构造包括骨质、骨膜、骨髓等部分。
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
骨膜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紧贴在骨的表面。
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对骨的营养、生长和感觉起重要作用。
骨髓分布在髓腔和骨松质内,有造血功能。
足骨共26块,分为附骨、跖骨和趾骨。
1、附骨。
位于脚的后半部,共7块: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他的跗骨;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②第二跖骨;③第三跖骨;④第四跖骨;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的中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块。
包括: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在足部可摸到的明显骨性标志:(足内侧)——内踝;舟骨粗隆(内踝前约2.5厘米处);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头(第一跖骨近拇趾的一端)。
(足外侧)——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头。
(足底)——跟骨结节(脚跟下方);跟骨载距突(内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第1一5跖骨小头;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足弓)——一跗骨和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
主要的弓是足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神经血管疾病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神经血 管病变,表现为足部感觉异常、疼痛、溃 疡等症状。
VS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 表现为肢体远端缺血、疼痛、溃疡等症状 。
05
足部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平片
足部的X线平片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骨骼的结构和形态,发现骨折、脱位等病变。
负重位X线
在足部负重的情况下拍摄X线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情况。
CT检查
CT扫描
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的细节,对 于足部骨折、骨肿瘤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具有重要价值。
3D重建
通过CT扫描的数据,可以进行3D重建,生 成立体图像,更直观地展示足部骨骼的结 构和形态。
MRI检查
02
足部解剖
前足解剖
跖骨
是足部的主要承重骨骼,承受大部分的体 重。
籽骨
位于大脚趾下方,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 。
趾骨
包括大脚趾和其他四个较小的脚趾,它们 是脚部抓地和行走时的主要活动关节。
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
这些关节允许脚部进行弯曲和伸展运动, 使脚可以适应不同的地面条件。
中足解剖
楔骨
位于跖骨和骰骨之间,提供额外的 支撑和稳定性。
(医学课件)足部的解剖
2023-11-05
目录
• 足部概述 • 足部解剖 • 足部神经与血管 • 足部疾病与病变 • 足部影像学检查 • 足部治疗与护理
01
足部概述
足部结构与功能
足部结构
足部由骨、关节、肌肉和韧带组成,是人体重要的支撑和运 动器官。
足部功能
足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吸收震荡、保护足底血管和神 经以及参与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的构造包括骨质、骨膜、骨髓等部分。
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
骨膜是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薄而坚韧,紧贴在骨的表面。
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对骨的营养、生长和感觉起重要作用。
骨髓分布在髓腔和骨松质内,有造血功能。
足骨共26 块,分为附骨、跖骨和趾骨。
1、附骨。
位于脚的后半部,共7 块:
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他的跗骨;
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
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
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
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
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 块,自内向外依次为:
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
②第二跖骨;
③第三跖骨;
④第四跖骨;
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的中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 块。
包括:
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在足部可摸到的明显骨性标志:(足内侧)——
舟骨粗隆(内踝前约2.5 厘米处);
第一跖骨粗隆;
第一跖骨小头(第一跖骨近拇趾的一端)。
(足外侧)——
外踝;
第五跖骨粗隆;
第五跖骨小头。
(足底)——
跟骨结节(脚跟下方);
跟骨载距突(内踝下2.5 厘米,距骨下方);
第1 一5 跖骨小头;
第1一5 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
第2 跖骨基底部
(足弓)——一
跗骨和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
主要的弓是足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二)足部的关节关节是两骨之间的一种连接,其结构包括:
①关节面:两骨互相接触的面,多为一凹一凸;
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将关节密闭;
③关节腔:关节囊与关节面之间的密闭隙。
腔内为负压,可使两关节面密切接触,
内含少数滑液以减少摩擦。
④韧带:增加关节稳定性,限制关节过度活动。
足部的关节有:
①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小腿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构成。
有内侧韧带,
连接内踝、舟骨、距骨和跟骨。
外侧韧带连接外踝、距骨和跟骨。
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为弱,常因足过
度内翻而引起损伤。
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②跗骨间关节,包括:
距跟关节(距骨与跟骨);
距跟舟关节(距骨、跟骨与足舟骨);
跟骰关节(跟骨与骰骨),与距跟舟关节又构成跗横关节。
③跗跖关节:由三块楔骨、骰骨与五块跖骨底构成,属于微动关节。
④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作屈伸运动。
⑤趾间关节:各节趾骨之间,可作屈伸运动。
(三)足肌
足肌属于骨骼肌。
每块肌均有一定形态、构造和血管供应,受神经支配。
如支配肌的神经受损
伤或病变,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发生瘫痪,肌的血液供应受阻,可引起肌的坏死。
肌长期不活动,则
萎缩或退化。
 l、足背肌
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为伸第2至4趾。
②拇短伸肌一一由跟骨至拇趾,作用为伸拇趾。
 2、足底肌
①拇展肌一一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外展拇趾。
②拇短屈肌一一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屈拇趾。
③拇收肌一一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内收拇趾。
(外侧群)
①小趾展肌一一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展小趾。
②小趾短屈肌一一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屈小趾。
(中间群)
①骨间跖侧肌一一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为内收第三至五趾。
②骨间背侧肌一一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用为外展第二至四趾。
③蚓状肌一一由趾长屈肌腱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展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
④趾短屈肌一一由跟骨结节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
⑤跖方肌一一由跟结节至趾长屈肌腱,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
(四)足部动脉
小腿的国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
胫后动脉又分为:
①足底内侧动脉:较小沿足底内侧前行;
②足底外侧动脉:自脚跟内侧斜行至第五跖骨底再弯向内侧,在第一跖骨底附近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称为足底动脉弓。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
③足背动脉:发出分支分布于足背和趾背,并发出足底深支参加足底动脉弓。
足背动脉位在浅表,在两踝之间(系鞋带处)可触及其搏动。
④足底动脉弓: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
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五)足部静脉
1、足部的深静脉,均与相应的同名动脉伴行。
2、足部的浅静脉:在皮下组织中构成形式不定的静脉网,多处发出吻合支与深静脉吻合。
&n bsp3、足背静脉网(弓):收集足背的静脉血,其两端沿足两侧缘上行,分别接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①足内侧缘经内踝前方上行接大隐静脉,再上行入股静脉;
③足外侧缘经外踝后方上行接小隐静脉,然后上行注入国静脉。
(六)足部淋巴
足外侧淋巴管及足深部淋巴管均上行注入国淋巴结,再上行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足内侧淋巴管上行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再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七)足部神经
坐骨神经自能部下降至国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两者分别下行进入足部。
1、胫神经从内踝后方进入足底后分两终支:
①足底内侧神经:经拇展肌深面至趾短屈肌内侧向前,分布于足底内侧肌群及皮肤。
③足底外侧神经:经拇展肌及趾短屈肌深面,至足底外侧向前,分布于足底肌中间群、外侧群及外侧皮肤。
胫神经损伤可引起:
①运动障碍: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内翻;
②感觉障碍:小腿后面及足底感觉迟钝或丧失;
③足畸形:因小腿肌前群及外侧群的牵拉,足呈背屈外翻状态(“仰趾足”)。
&n bsp2、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二支下行入足:
①腓浅神经经踝关节前方下行至足背,分布于足背及第2-5趾背侧相对缘皮肤。
②腓深神经经踝关节前方到达足背,分布于足背肌及第1至2趾背面相对缘皮肤。
腓总神经损伤可致:
①运动障碍: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
②感觉障碍:足背及趾背感觉迟钝或消失;
③足畸形:“马蹄外翻足”。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