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小结要点

合集下载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汇编]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汇编]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汇编]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及其应用的学科,它的发展与实际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以下是测量学的知识点总结:1.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的特性所引起的误差,它的产生与仪器的制造、调整、使用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随机误差则是由于测量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所引起的误差。

对于同一组人员和仪器测量同一物体,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机误差的大小是相同的。

2.测量单位测量单位是描述物理量大小的标准。

在国际上有国际单位制(SI),其中温度单位是开尔文(K),长度单位是米(m),质量单位是千克(kg),时间单位是秒(s),电流单位是安培(A),物质量单位是摩尔(mol),发光强度单位是坎德拉(cd)。

3.测量仪器测量仪器是指用于测量各种物理量的工具,如测角仪、测距仪、测速仪等。

测量仪器应当选择合适的仪器,保证测量结果精确。

4.几何测量几何测量主要包括测量长度、角度、面积和体积等基本几何量和平架测绘、高程测量和曲线测量等。

5.大地测量大地测量主要包括测定地球各种物理量,如经度、纬度、高程、重力等,并建立相应的地图、地形图和坐标系。

6.遥感测量遥感测量主要是通过航空、卫星等方式获取遥感信息,用数学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地图几何坐标的测量,以及对地面覆盖、地表形态与地球物理信息的定量研究。

7.海洋测量海洋测量主要是通过进行航海、航空或卫星测量,获取海洋中各种物理量和地质构造信息,并用于海底地形测量、海底沉积物特征研究、海盆历史演化、海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地震测量主要是用于探测和研究地震现象,如观测地震波、地磁场和电磁场等,提供地震预测和灾害防治方案,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大一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大一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大一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学期间,测量学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学科,它所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各种测量方法、测量仪器、误差处理等。

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测量学的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将总结一些大一测量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测量学的基本概念测量学是研究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测量学的核心是测量,即以一定量纲度量物体的物理量或几何量的过程。

二、测量误差的种类和处理方法在测量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误差,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仪器误差等。

系统误差是指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或环境影响而引起的不确定度,可以通过校正或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

随机误差是指测量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任意性,可以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

仪器误差是指测量仪器本身存在的误差,可以通过校准或更换仪器来解决。

三、常见的测量方法在测量学中,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法、间接法和比较法。

直接法是指通过测量被测量物体本身的物理量或几何量来得到测量结果,如用直尺量取一段长度。

间接法是指通过测量多个物理量或几何量,然后运用某个公式或关系来求解所要测量的量,如用速度和时间计算位移。

比较法是指将待测量与已知准确量进行对比,求解出测量结果,如秤重。

四、测量仪器的分类和使用方法测量仪器根据测量原理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长度测量仪器、角度测量仪器、力学测量仪器等。

在使用测量仪器时,需要按照其使用方法来进行操作,包括选择合适的量程、使用正确的操作手法,避免外界干扰等等。

五、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在测量学中,对于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平均值的计算、标准差的求解、误差分析等等。

此外,还需要运用一些统计学方法来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如频率分布图、回归分析等。

六、实验报告的撰写在进行实验时,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是必不可少的。

实验报告通常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等内容。

测量学 总结

测量学 总结

第一章:绪论1、测量学:本质是定位——确定地面点在某一参照系中的位置的科学。

又被称为测绘学,其现代定义为:研究与地球有关的基础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管理、利用的科学与技术。

2、大地测量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较大的区域甚至整个地球,需要考虑地球的曲率。

3、传统大地测量学:建立国家大地控制网,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研究关于地球重力场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4、大地控制网:是为研究地球有关的各种科学服务的,其作为大范围空间定位的统一参照系统,也是施测地形图的重要依据。

5、遥感:是指以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机、热气球、车、船、活动高架等为遥感平台,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根据不同物体对波普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用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经处理分析后识别目标物,并揭示其几何物理性质。

6、工程测量学:工程建设中的所有测绘工作统称为工程测量学。

7、水准面:静止的水面因为处处与重力方向(也叫做铅垂线方向、铅垂方向)垂直,水不会流动,所以是等位面,也称水准面。

8、大地水准面:水准面有无穷多个,其中一个与假设静止的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延伸至大陆内部形成封闭曲面,这个特殊的水准面称之为大地水准面。

9、大地体:被大地水准面包裹的形体称为大地体。

10、总地球椭球体:与大地水准面最接近的地球椭球。

11、基准面、基准线:定位所需要的基准,即参考标准。

测量外业工作采用的基准面和基准线分别是水准面和与之垂直的重力线,而业内计算采用的是总椭球面或参考托球面作为基准面,采用与椭球面处处垂直的法线作为基准线。

12、大地坐标: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以椭球面作为基准面,以法线作为基准线,统称为大地坐标。

13、大地高:一般地面点不着椭球面上,则地面点沿过该点的法线到椭球面的距离,即以椭球面为基准面的高程,叫做大地高。

14、地理坐标:用经度、维度、大地高表示一点位置的大地坐标系是在球面上建立的,所以称为球面坐标系,也称地理坐标系。

(即:建立于大地水准面的坐标系,称为大地坐标系)15、正高(绝对高程、海拔高度):地面点沿着该点的重力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测量学知识总结

测量学知识总结

测量学知识总结测量学是研究如何准确地度量和描述事物和现象的科学。

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测量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从而支持决策和判断的制定。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测量学的主要概念和原则。

测量的基本概念包括:1.测量对象:被测量的事物或现象。

可以是物体的大小、重量、温度等,也可以是人的心率、血压等。

2.测量目的:测量的目的是了解事物或现象的真实情况、比较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或发现隐藏的关系。

3.测量指标:用于描述和度量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和特征的变量。

可以是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等。

4.测量工具:用于测量的设备或仪器。

例如,尺子、天平、温度计等。

测量的基本原则包括:1.准确性:测量结果应尽可能接近真实值。

准确性可通过重复测量和检验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来保证。

2.精确度:测量结果应具有一致性和重复性。

精确度也可以通过重复测量来评估,比较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3.可重复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应当能够得出相似的结果。

可重复性是评估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

4.确切性:测量结果应当明确、清晰地表达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和特征。

因此,测量结果应精确到一定的位数,并使用适当的单位和标准。

5.校准:测量工具应根据标准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测量误差:由于各种原因,测量结果可能与真实值存在偏差。

常见的测量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测量方法、仪器或操作者引起的固定偏差,而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引起的不一致性。

2.有效数字:为了表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我们需要使用适当的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是指测量结果中的可靠数字,它们与被测量的属性和特征相关联。

3.不确定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是由于测量误差造成的。

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的度量,它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根据测量误差的大小和稳定性,可以估计和表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测量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个部分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进行测绘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测量学的分类:1、按研究对象可以分为:普通测量学:小区域;地球:大地测量学 2、按测量的技术手段来分:航空摄影测量:应用航空摄影像片来测绘地形图。

卫星遥感测量:应用卫星技术到测量中 3、按测量的应用有:工程测量学: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测量科学。

各种测量学都是以普通测量学为基础的。

三,测量学的任务:1、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实地测量,将小区域地面的形状和大小按比例测绘成图,以供生产和建设使用(提供技术资料)。

2、将图上规划和设计好的工程或建筑物的位置,准确地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

1/ 183、测定整个地球形状和大小,作为测量计算和研究地壳升降、大陆变迁、海岸线移动等问题的依据。

总的概括:把地形图测绘出来,竣工图测绘出来。

四,在园林中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小区域内地面形状和大小的测定方法;进行这种测量工作时所用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测量成果的整理和图的绘制方法(底图和竣工图)等。

五,测量的基本工作:包括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程测量及制图。

为了提高测量工作的精度,必须遵守三个原则:a 在测量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 b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 c 在程序上,先测控制点,后测碎部点。

第二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一,直接量距(直线定线):当丈量的 A、 B 两点间距离较长或地面地势起伏时,为了使尺段沿直线方向进行丈量,就需要在 A、 B 两点间的直线上再标定一些点位,这一工作就称为直线定线。

直线定线的方法一般采用目测定线。

有三种情形:(一) A、 B 为地面上互相通视的两点(二)过山岗直线定线(三)过山各直线定线二,间接量距:光学测距(视距测量)和光电测距补充:距离丈量分为直接量距与间接量距:直接用各种尺来量距是直接量距。

间接量距包括视距测量与光电测距三,距离丈量的一般方法:(一)平坦地面的距离丈量整尺法:D=nl+q 其中:n:为整尺法段数,即手中的测钎数; l:为尺段长度; q:为余长(二)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丈量距离的地面是倾斜的,倾斜面的坡度比较均匀时,用斜量法。

大一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测量学知识点总结测量学是工程学和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学科,涉及到各种测量方法和技术。

在大一学习测量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

以下是对大一测量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测量学概述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运动等特征的学科,是工程实践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它包含了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的产生和途径以及测量结果的精度评定等内容。

二、测量误差与测量精度1.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方法、仪器设备等原因导致的固有误差。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仪器校正等方法减小。

2. 随机误差:测量重复进行时,由于各种随机因素产生的误差。

随机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

3. 准确度与精度: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接近实际值的程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重复性的好坏程度。

三、线性测量与非线性测量1. 线性测量:测量对象的特征与测量结果成线性关系。

线性测量可以采用简单的直线关系公式进行计算。

2. 非线性测量:测量对象的特征与测量结果呈现非线性关系。

非线性测量需要采用曲线拟合等方法进行计算。

四、坐标系与坐标转换1. 直角坐标系:以一条水平线和一条垂直线为基准构建的坐标系。

直角坐标系常用于平面测量。

2. 极坐标系:以一个原点和一个极轴线为基准构建的坐标系。

极坐标系常用于圆形或球面上的测量。

3. 坐标转换:将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点转换为另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点。

五、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1. 测量仪器:包括测量尺、卡尺、测量仪等各种用于测量的工具和仪器设备。

2. 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杆试法、三角法等各种用于获取测量结果的方法。

六、全站仪的使用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全自动的测量仪器,具有测量角度和距离的功能。

它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地形测量等领域,能够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

总结:大一测量学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基本的测量原理和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产生和减小方法,熟悉坐标系和坐标转换,以及熟练运用各种测量仪器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是测量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总结:
1. 测量的定义:测量是通过比较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未知量的过程。

2. 测量的目的:测量的目的是获取准确、可靠、可重复的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

3. 测量的基本要素:测量包括被测量对象、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三个基本要素。

4. 测量的误差:测量中存在着各种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
是由于测量仪器或方法的固有缺陷引起的,而随机误差是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
因素引起的。

5. 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
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6. 测量的单位:测量结果需要使用适当的单位来表示,例如长度可以用米、厘
米或英寸等单位。

7. 常见的测量方法: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比较测量等。

8. 测量数据的处理:在测量中,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
整理、筛选、统计和图表展示等。

9. 测量的不确定度: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测量结果通常伴随着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的范围或可信度的度量。

10. 校准和验证:测量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这些是测量学的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更具体的问题,
可以继续提问。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一、测量学的定义和任务1、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括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科学。

它是一门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应用的科学。

2、测量学的任务测定将地物和地貌的位置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和精度测绘成地形图,供工程建设和规划设计使用。

测设将图纸上设计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大地水准面设想处于完全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向陆地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

2、地球的数学模型地球椭球体为了便于测量计算,通常用一个非常接近于大地水准面,并可用数学公式表示的几何形体来代替地球的形状,这个数学形体就是地球椭球体。

参考椭球体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大地水准面最为密合的地球椭球体称为参考椭球体。

三、地面点位的确定1、地理坐标天文地理坐标用天文经度和天文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

大地地理坐标用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2、平面直角坐标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利用高斯投影的方法,将地球表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为了避免横坐标出现负值,在横坐标上加 500km。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在小区域范围内,不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四、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1、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2、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布局上“从整体到局部”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在程序上“先控制后碎部”五、水准测量1、水准测量原理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读取竖立于两点上的水准尺读数,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2、水准仪和水准尺水准仪的构造望远镜水准器基座水准尺的种类直尺塔尺3、水准测量的方法闭合水准路线测量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支水准路线测量4、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待定点高程的计算六、角度测量1、角度测量原理水平角测量原理地面上一点到两目标的方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所形成的夹角称为水平角。

大二测量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大二测量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大二测量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测量学是大二地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地理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本文将对大二测量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测量学的定义、分类、测量误差、仪器校准、地理坐标系统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学的基础知识。

一、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测量与测量手段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理要素的测量和测绘、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测绘工程的计量与监控等方面的问题。

测量学是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

二、测量学的分类测量学可以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地理测量学和工程测量学两大类。

地理测量学是以地球表面上各种地理要素的测量为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形状的测量、地理坐标的确定、地理量的测定等。

工程测量学是以建设工程为主要应用对象的测量学,包括土地测量、房屋测量、道路测量等。

三、测量误差测量误差是测量中无法避免的,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仪器、人员、环境等因素引起的固定的偏差,如零点误差、定标误差等;随机误差是在一定误差范围内随机出现的误差,无法预测和排除。

四、仪器校准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采用校准方法对仪器进行精密度检验和误差修正。

仪器校准的步骤包括准备标准、对比测量、误差计算和仪器调整等。

常用的仪器校准方法有水平仪校准法、全站仪校准法等。

五、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是用来描述地球上一个点的位置的方法。

常见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和投影坐标系统。

经纬度坐标系统是以地球自转轴为基准的,利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一个点的位置;投影坐标系统则是将地球的曲面投影到平面上,常见的投影方法有圆柱投影、圆锥投影和平面投影等。

六、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测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测量中,会获得大量的测量数据,需要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工程测量小结

工程测量小结

工程测量小结工程测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作为一名测量人员,我认真完成了我的工作,并且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这里,我想简要地总结一下我的工程测量经验。

一、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任何工作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也是工程测量的前提和基础。

1.熟悉图纸:在测量之前,我们需要根据工程图纸确定好各种类型的控制点、测量点以及测量方法。

2.检查测量仪器:我们需要确保所有的测量仪器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包括电子测量仪、自动水平仪、全站仪等。

同时,还需要检查各种标尺、尺子等辅助工具是否准确。

3.确定天气条件:天气是工程测量中需要重视的一个因素,因为不同的天气条件会对测量精度造成影响。

在进行测量的时候,需要选择合适的天气条件进行测量。

二、控制点的建立控制点的建立是工程测量的核心和基础。

控制点的打设确定了整个测量的基准系和坐标系,关系到整个测量的准确性。

1.精度要求:在建立控制点时,我们需要根据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控制点的布设。

例如,对于高精度要求的测量,控制点的布设应该要密一些,保证精度的同时需要保证控制点的覆盖全面。

2.控制方法:控制点的建立有多种方法,主要分为全站仪控制和电子测距仪控制两种。

在选择控制方法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控制点的数量、坐标系的分配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

三、测量工作控制点建立之后,就可以进行实际的测量工作了。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有:1.测量顺序:根据难易程度,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测量的顺序。

可以先从简单的点开始测起,这样既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又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测量精度:精度是工程测量的核心。

我们需要通过对每一个点进行多次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校验,保证精度的一致性。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整个测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分组处理,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使得计算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

四、固定数据测量完成之后,我们需要通过固定数据的方式,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工作的进行。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第一篇:测量学知识点总结(范文)测量学知识点总结预览: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

测定、测设两部分内容测定是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或成果,将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规划设计及科学研究使用。

测设(放样)是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按要求的精度,把设计图纸上规划好的建(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标定在实地上,作为施工依据。

1954年北京坐标系,新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现用)独立平面直角坐标:一般将坐标原点选在测区的西南角,使测区内的点坐标均为正值。

一个城市只应采取一个统一的高程系统。

俩点间高差与高程起算面无关现逐步归算至全国统一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1、地球的自然表面2、地球的物理表面——水准面3、地球的数学表面——旋转椭球体面铅垂线:重力的方向线称为铅垂线—基准线水准面: 任何一点都与重力方向相垂直的面。

或水在静止时的表面。

水平面:与水准面相切的平面。

大地水准面: 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并向大陆岛屿延伸而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测量基准面地球椭球体: 椭圆绕其短轴旋转而成的旋转椭球体,又称地球椭球体。

地面点位的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须由三个参数来确定,即该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投影位置(x,y)和该点的高程H。

测量坐标系与数学坐标系的区别:坐标轴不同;象限旋转顺序不同地面点的高程(1)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简称高程,用H表示(2)相对高程: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或假定高程。

(3)高差:地面两点间的高程之差,称为高差,用h表示。

高差有方向和正负。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平面坐标:半径10km范围内• 高程:影响大,一般超过200m即需改正测量工作的程序1、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2、碎部测量:以控制点为依据,测定控制点至碎步点之间的水平距离,高差及其相对于某一已知方向的角度来确定碎部点的位置。

测量学总结

测量学总结

测量学总结测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度量和评估的科学,准确而可靠的测量对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测量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涵盖了物理、生物、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测量的种类和应用、测量误差的来源以及测量结果的解释等方面进行总结。

**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测量对象的属性、测量方法的选择以及测量结果的解释。

测量对象的属性包括数量、质量、时空以及其他特征,测量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在选择测量方法时,需要考虑到准确性、可靠性、效度以及可操作性等因素。

测量结果的解释则需要考虑到因果关系、相关性以及可能的误差来源等因素。

**测量的种类和应用**测量可以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类型。

直接测量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者使用测量仪器对特定属性进行测量,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间接测量则是通过测量对象的其他属性来推断所需测量的属性,如通过测量光的折射率来推断透明物体的密度。

不同的测量类型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物理学中,测量可以用于研究粒子的质量、电荷等属性;在心理学中,测量可以用于评估人们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等;在经济学中,测量可以用于衡量经济增长、失业率等指标。

**测量误差的来源**测量误差是测量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由多种因素造成。

测量误差的来源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仪器或者操作者的偏差引起的误差,它在多次测量中是恒定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随机误差则是由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引起的误差,它在多次测量中呈现出随机分布的特点。

在测量中,可以通过多次测量、重复实验以及校准仪器等方法来减小误差,并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测量结果的解释**测量结果的解释是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一环。

在解释测量结果时,需要考虑到结果的显著性、误差范围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显著性是指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通过假设检验等方法进行判断。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测量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测量学知识点总结1.学习测量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地形图测绘、地形图应用和工程建筑施工放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测绘学科是为了研究测定和描绘地球及其表面的各种形态的理论和方法3.大地测量学是一门研究和测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重力场和地面点位置及其变化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4.大地测量方法几何法物理法卫星法5.铅垂线整个地球质量产生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即重力,重力方向线即铅垂线6.水准面液态受重力而形成的静止表面7.大地坐标系又称地理坐标系,是以地球椭球面作为基准面,用首子午面作为参考面,用经度和纬度两个坐标值作为表示地面点的球面位置8.高斯正形投影在高斯投影中,由于能使球面图形的角度和平面图形的角度保持不变,且示二者具有相似性,因此又称为高斯正形投影(由椭球面转化为平面的地图投影方法)9.坐标转换地面上同一点的大地坐标、空间三维直角坐标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之间可以根据其数学关系进行坐标换算10.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11.假定高程又称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假定高程起算面(水准面)的垂直距离12.高差地面上两点的绝对高程或相对高程之差13.测量的基本原则局部上,由整体到局部;次序上,先控制后细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14.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和高程控制测量,由一系列控制网组成15.基本观测量高差距离角度16.青岛水准原点高程72.2604m(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7.水准测量基本原理利用水准仪提供一条水平直线,对竖立在两地面点的水准尺进行瞄准和读数,以测定量地面点的高差18.中间法水准测量使前视后视的距离保持大致相等,是水准测量的基本原则,称为中间法水准测量19.水准仪的构造测量望远镜水准管(或补偿器)支架基座()20.目镜调焦使十字丝清晰;物镜调焦使物象清晰21.用水准仪测量的步骤粗平瞄准精平读数22.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不需要精平23.双面尺法测量第二章24.角度测量是确定地面点位的基本测量工作之一,分为水平角观测和高度角观测25.垂直角在同一个铅垂面内,某方向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角值范围为0°~±90°仰角角值为正,俯角角值为负26.水平角使空间两相交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构成的角度0°~360°27.天顶距视线与垂直向上的铅垂线之间的夹角0°~180°28.经纬仪分为光学经纬仪(利用几何光学器件的放大、反射。

测量学总结

测量学总结

测量学总结引言测量学作为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旨在总结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常见测量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来源与处理方式,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测量学的要点。

测量学基本概念测量的定义测量是指通过观测或实验,对被测量对象的某个特性进行判断和确定的过程。

测量单位测量单位是测量中用来表示被测量量大小的标准。

测量结果的表示测量结果通常以某个数值表示,同时需要注明数值的大小以及与之相关的不确定度。

常见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方法是根据被测量对象的特征,直接使用测量仪器或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例如,使用尺子测量长度、使用天平测量质量等。

间接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方法是通过测量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间接获得被测量对象的特征。

例如,使用三角函数关系测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距离。

计算测量方法计算测量方法是在已知测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来获得被测量对象的特征。

例如,使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来计算距离。

组合测量方法组合测量方法是将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计算测量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种测量手段综合获得被测量对象的特征。

测量误差定义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对象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分类测量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系统本身的不准确性或偏差引起的误差,其在多次测量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仪器的刻度不准确、测量环境的温度变化等。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误差,其在多次测量中无规律可言。

例如,人为操作不精确、测量仪器的微小波动等。

误差的来源误差的来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测量仪器:仪器的不准确性、刻度的不清晰等;•测量环境: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测量对象:对象的形状、材料等不确定因素;•人为因素:人为操作的不精确性、个体差异等。

误差的处理方式对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处理:•校正仪器:通过校正仪器的刻度,减小系统误差的影响;•重复测量:多次测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发现和消除误差源:通过分析误差来源,找出并消除误差的根本原因;•使用合适的测量方法:根据被测量对象和测量目的,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减小误差的产生。

《测量学》学习心得标准(四篇)

《测量学》学习心得标准(四篇)

《测量学》学习心得标准学习《测量学》这门课程,我深感到了其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测量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按照以下标准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注意到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测量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测量和测量误差。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测量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方法,用量纲来描述并确定被测量对象特性的过程;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对象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后,我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测量学的相关内容。

其次,我也研究了测量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测量的对象、方法和技术,以及评价和控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测量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误差理论、测量精度评定、测量数据处理、测量仪器和测量系统等方面。

这些内容涵盖了从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到测量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

此外,我还关注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测量过程的可重复性原理、精密度原理、准确性原理和稳定性原理等。

这些原理是测量的基础,也是判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依据。

同时,测量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和非接触测量法等多种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原理和方法,我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最后,我还对测量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

测量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测量工作。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测量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测量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图像测量技术和虚拟测量等。

同时,测量学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比如精度要求的提高和测量过程的自动化等。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测量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对测量技术和人才的需求。

测量学总结

测量学总结

测量学总结1. 引言测量学是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精确测量和准确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在各个领域中,准确的测量是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因此掌握测量学的知识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常用测量方法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进行总结和概述。

2. 基本概念2.1 测量的定义测量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用具体数值来表征或描述对象的一个过程。

在测量中,需要确定测量对象、测量目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等关键要素。

在进行测量时,需要考虑到准确度、精度、重复性等指标。

2.2 测量的分类测量可以按照测量对象的特性、测量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的领域进行分类。

按照测量对象的特性,可以将测量分为线性测量、角度测量、温度测量等。

按照测量方法的原理,可以将测量分为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

按照应用的领域,可以将测量分为物理测量、生物测量、地理测量等。

3. 常用测量方法3.1 直接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是指通过直接读数方式来获取测量结果的方法,其特点是简单、快捷、直观。

常见的直接测量方法有:刻度尺测量、游标测量、卡尺测量等。

3.2 间接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是指通过多个测量参数的组合或计算得到测量结果的方法。

它适用于无法通过直接测量获得准确结果的情况。

常见的间接测量方法有:三角测量、反射测量、光学测量等。

3.3 无损检测方法无损检测是指在不破坏被测物体的情况下,通过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或性能来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

无损检测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工程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有: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测量中,获得了一系列测量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可靠的结果。

数据处理和分析是测量学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数据的整理、筛选、计算与解读等过程。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整理与清洗、异常数据处理、数据插值与外推、数据滤波与平滑、数据转化和归一化等。

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均值与标准差分析、频率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测量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6页文档资料

测量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6页文档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测量学的定义:测量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个部分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进行测绘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测量学的分类:1、按研究对象可以分为:普通测量学:小区域;地球:大地测量学2、按测量的技术手段来分:航空摄影测量:应用航空摄影像片来测绘地形图。

卫星遥感测量:应用卫星技术到测量中3、按测量的应用有:工程测量学: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测量科学。

各种测量学都是以普通测量学为基础的。

三,测量学的任务:1、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实地测量,将小区域地面的形状和大小按比例测绘成图,以供生产和建设使用(提供技术资料)。

2、将图上规划和设计好的工程或建筑物的位置,准确地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

3、测定整个地球形状和大小,作为测量计算和研究地壳升降、大陆变迁、海岸线移动等问题的依据。

总的概括:把地形图测绘出来,竣工图测绘出来。

四,在园林中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小区域内地面形状和大小的测定方法;进行这种测量工作时所用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测量成果的整理和图的绘制方法(底图和竣工图)等。

五,测量的基本工作:包括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程测量及制图。

为了提高测量工作的精度,必须遵守三个原则:a在测量布局上,由整体到局部; b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 c在程序上,先测控制点,后测碎部点。

第二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一,直接量距(直线定线):当丈量的A、B两点间距离较长或地面地势起伏时,为了使尺段沿直线方向进行丈量,就需要在A、B两点间的直线上再标定一些点位,这一工作就称为直线定线。

直线定线的方法一般采用目测定线。

有三种情形:(一)A、B为地面上互相通视的两点(二)过山岗直线定线(三)过山各直线定线二,间接量距:光学测距(视距测量)和光电测距补充:距离丈量分为直接量距与间接量距:直接用各种尺来量距是直接量距。

间接量距包括视距测量与光电测距三,距离丈量的一般方法:(一)平坦地面的距离丈量整尺法:D=n·l+q其中:n:为整尺法段数,即手中的测钎数; l:为尺段长度; q:为余长(二)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丈量距离的地面是倾斜的,倾斜面的坡度比较均匀时,用斜量法。

测量学实验总结

测量学实验总结

测量学实验总结导言测量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领域,涉及实验测量和数据分析。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测量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总结我在测量学实验中的学习和体验,并分享一些有关测量学的重要概念和技巧。

实验一:测量误差与精度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测量误差和精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精度则是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进行多组测量并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量,我们能够评估测量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实验二: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学方法,用于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使用回归分析工具,拟合实验数据并计算相关系数,来判断所测量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这个实验帮助我们了解了回归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三: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度量,与测量误差相关。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测量进行了实践。

通过了解和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并提出适当的措施来减小不确定度。

实验四:实验设计与可靠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评估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通过设计恰当的实验流程、控制变量和重复实验,我们能够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我们还学习了适用的统计方法和分析工具。

实验五:测量仪器的校准测量仪器的校准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仪器校准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使用校准曲线来改正测量结果。

通过实际进行仪器校准和测量,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校准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正确使用校准曲线进行数据修正。

实验六:实验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实验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是测量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何绘制合理的图表和图像,并掌握了有效清晰地撰写实验报告的技巧。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还加强了科学写作的能力。

水准测量小结

水准测量小结

水准测量小结水准测量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它主要用于确定测点之间的高度差,从而绘制出地面的高程图。

经过本次水准测量实验,我对水准测量的原理、仪器和操作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首先,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基于地球的弯曲表面。

测量过程中,需要在被测点和基点之间设置中间测点,以便获取更精确的测量结果。

在测量时,先测量基准点的高程,然后根据基准点与中间测点之间的高差确定中间测点的高程,最后再根据中间测点与被测点之间的高差确定被测点的高程。

其次,水准测量中常用的仪器有水准仪和测量杆。

水准仪是一种可以测量地面高差的仪器,它的主要部件包括水平仪、望远镜和调整脚。

测量杆是一种用来测量高差的标尺,上面刻有毫米刻度,通过望远镜观察杆上的刻度来确定高差。

操作流程方面,首先需要确定基准点和被测点,并在中间位置设置中间测点。

然后,在基准点上放置水准仪,通过调整脚使仪器水平。

接着,望远镜对准测量杆上的刻度,并通过水平仪调整仪器的水平度。

测量结束后,记录下基准点的高程。

然后,移动水准仪到中间测点,通过调整脚使仪器水平,并记录下中间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高差。

最后,将水准仪移动到被测点,通过调整脚使仪器水平,并记录下被测点与中间测点之间的高差。

根据这些高差数据,可以计算出被测点的高程。

在实际操作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仪器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我在调整水准仪水平度和观察测量杆时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不断调整才能获得准确的高差数据。

其次,天气状况对测量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高温天气会导致仪器膨胀,需要进行修正。

此外,测量杆上的刻度精度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测量过程中要保证仪器和杆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通过本次水准测量实验,我对水准测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测量原理、仪器和操作流程。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实际操作中要注重技巧和经验的积累,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相信,在进一步的实践和学习中,我会不断提高水准测量的技术水平,为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工程测量小结 (2)

工程测量小结 (2)

工程测量小结工程测量作为土木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保障工程安全、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就从工程测量简介、测量技术和方法、测量仪器和设备、测量数据处理、工程应用案例、测量精度与误差、测量质量控制以及测量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对工程测量进行一次全面的小结。

一、工程测量简介工程测量,顾名思义,是对工程项目进行实地测量,收集相关的空间、位置、形状等信息,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工程测量不仅涉及土木工程,还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地质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其精准度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二、测量技术和方法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工程测量的核心。

常见的测量技术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等。

角度测量主要利用经纬仪等仪器,通过观测目标点的方向来确定角度值。

距离测量则可以通过钢尺、测距仪等工具来实现,其中测距仪又包括光电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多种类型。

高程测量则通常利用水准仪进行,通过观测水准线来确定地面点的高程。

三、测量仪器和设备测量仪器和设备是进行工程测量的重要工具。

现代工程测量中常用的仪器有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等。

经纬仪用于测量角度和方位角,水准仪则用于高程测量,测距仪和全站仪则可以同时测量距离、角度和高程,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测量设备如无人机、激光雷达等也逐渐被引入到工程测量中。

四、测量数据处理测量数据处理是将实地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测量数据处理涉及数据的整理、计算、校核等多个环节。

其中,数据的整理是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等操作,使其便于后续的计算和分析。

数据的计算则根据具体的测量目的和方法,采用相应的公式和算法进行计算。

而数据的校核则是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比、验证等手段进行数据的检查和修正。

五、工程应用案例工程测量在各类工程项目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学小结要点第二章1、水准面,水准面的特性。

2、大地水准面,及其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

3、测量外业依据的基准线和基准面。

4、地球参考椭球,总地球椭球。

5、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及其定义。

6、测量工作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异同,绘图说明。

7、7、1949年以后,我国采用的三种大地坐标系。

8、高斯投影,为何要分带,如何分带。

9、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何建立。

10、距离改化,方向改化。

11、地球上某点的经度为东经112°21′,求该点所在高斯投影6°带和3°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

12、地面点P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值:x=3102467.28m,y=20792538.69m。

问:(1)该坐标值是按几度带投影计算求得?(2)P点位于第几带?该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P点在该带中央子午线的哪一侧?(3)在高斯投影平面上P点距离中央子午线和赤道各为多少米。

13、绝对高程、相对高程。

14、水准面曲率对水平距离、水平角及高差的影响。

15、子午线收敛角,磁偏角。

16、方位角,坐标方位角。

习题:1、根据“1956年黄海高程系”算得地面上A点高程63.464米,B点高程44.529米。

若改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则A、B点高程分别为多少?2、已知A点的磁偏角为-1°35′,子午线收敛角为-7°25′,A点至B点的坐标方位角为269°00′,求A点至B点的磁方位角。

第三章1.误差产生的原因。

2.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

3.偶然误差的特性。

4.证明一,证明二,证明三(白塞尔公式)。

5.标准差,中误差,极限误差,相对误差,各适用于何场合。

习题:1、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有何区别?什么情况下用相对误差?什么情况下用绝对误差?2、相同观测条件下,对同一个量进行了若干次观测,问:这些观测值的精度是否相同?3、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同一个量进行了若干次观测,问:能否认为误差绝对值小的观测值的精度,较误差绝对值大的观测值的精度要高?4、某三角网共有30个三角形,测算得各角度闭合差:+0.5;-0.6;-0.8;-1.0;+1.4;+l.7;-1.8;+2.1;+2.5;-2.7;-2.8;+3.2;+3.6;-4.0;-4.2;-4.8;+5.3;+5.9;+6.1 ;+6.8;+7.5;-7.9;+8.5;-9.1;-9.8;+11.3;+12.9;-15.6;+18.8;-21.0,计算每个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

5、用检定过的钢尺多次丈量长度为29.9940m的标淮距离(此值可作为真值),得结果为:29.990,29.995, 29.991, 29.998, 29.996,29.994, 29.993, 29.995,29.999, 29.991,(单位:m)试求一次丈量的中误差。

6、已知X=L1+L2,Y=(L1+L2)/2,Z=X²Y 。

L1、 L2中误差为m,求X、Y、Z的中误差。

7、圆半径R=50.03m,中误差m R=±2.7mm。

求圆周长的中误差。

8、观测某三角形α、β两个内角,测角中误差均为±20″,计算第三个内角γ的中误差。

9、量得某矩形建筑场地,长度a=80.240m±0.008m,宽度b=40.080m±0.004m,求面积及其中误差。

10、用钢尺丈量两段距离,S l=120.63m±0.061m,S2=114.49m±0.073m,求S3=S l+S2,S4=S l-S2的中误差和相对中误差。

11、用直尺在1∶500比例尺地形图上量取A、B两点间长度6次:57.8mm、57.4mm、57.6mm、57.5mm、57.4mm、57.7mm。

求:(1)AB长度的算术平均值。

(2)一次量取值的中误差。

(3)AB长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4)相应于AB线段的地面长及其中误差。

12、今欲量测一线段AB的长,要求量测9次的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9≤±0.1mm。

问一次量测的中误差m应小于多少毫米?13、对某段距离进行了六次同精度丈量,其结果为:133.643m、133.640m、133.648m、133.652m、133.644m、133.655m,试求:(1)该段距离的最或然值。

(2)观测值的中误差。

(3)该距离最或然值的中误差第四章1.水准测量原理2.视准轴3.水准管轴4.视距丝5.视差6.水准仪的使用习题:1、试绘图说明水准测量的原理。

2、将水准仪置于D、N两点之间,在D点尺上的读数d=1585mm,在N点尺上的读数n=0465mm,试求高差h DN,并说明d、n两值哪一个为后视读数。

3、有AB两点,当高差h AB为负时,A、B两点哪点高?高差h AB为正时是哪点高?4、水准测量时,转点的作用是什么?尺垫有何作用?在哪些点上需要放置尺垫?哪些点上不能放置尺垫?为什么?5、水准仪是如何获得水平视线的?水准仪上圆水准器和水准管有何作用?其水准轴各在什么位置?7、何谓水准器的分划值?水准器分划值与水准器灵敏度有何关系?8、8试述三、四等水准测量在一个测站上的观测程序。

有哪些限差规定?9、9水准仪有哪几条主要轴线?水准仪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10、何谓水准仪的i角?用公式并绘图说明i角对读数和高差的影响。

11、水准测量时,为什么要求后视与前视距离大致相等?12、交叉误差对高差的影响可否用前后视距离相等的方法消除,为什么?水准测量作业时,若仪器旋转轴能严格竖直,观测高差中是否存在交叉误差的影响,为什么?13、三、四等水准测量中,为何要规定用“后、前、前、后”操作次序?14、施测一条水准测量路线时,为何要规定用偶数个测站?15、水准路线往返观测有何好处?能消除或减弱何误差影响?计算题:●已知水准仪i角值-6″,当水准管气泡居中时,视准轴是向上还是向下倾斜?●已知某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其i角值为+40″。

将仪器置于A点测定m、n两点间的高差,A点至两点的距离分别为S mA=100m,S An=80m。

问:i角对高差h mn的影响为多少毫米?(算至0.1mm)●B两点相距80m,水准仪置于AB之中点,得A点尺上读数a=1.246m,B点尺上读数b=0.782m;将仪器移至AB延长线上的C点,BC长为10m,得A点尺上读数a'=2.654m,B点尺上读数b'=2.278m。

试求:(1)该水准仪的i角值。

(算至0.1″)(2)水准仪在C点时,A点尺上的正确读数。

(算至毫米)●某水准仪符合水准器水准管分划值为40″。

若气泡影象不符合的差距为0.6mm,问:这将对相距100m水准尺上的读数带来多大的影响?(算至0.1mm)●经检定,某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水平面上投影的交角为10°,圆水准器分划值为8′。

测量相距120m的AB两点间的高差,若安置仪器时,气泡偏离中心1mm,问:由于交叉误差的影响可能产生的最大误差是多少●水准尺倾斜对水准尺读数有何影响?设水准尺竖立不直而对读数产生的影响不得超过0.5mm,问读数为lm,2m,3m时,水准尺倾斜的最大角度各为多少?(算至1.0′)●设一测站前、后视水准尺均未竖直,倾斜角均为3°。

已知前视读数为1174mm,后视读数为2364mm,问因水准尺未竖直而对所测高差有多大影响?(算至0.1mm)●设施测一条水准路线时水准尺未能竖直,其倾斜角的平均值为2°。

已知测得该水准路线的高差为14m,试求在该高差中因水淮尺未竖直所产生的影响。

(算至0.1mm)●若规定水准仪的i角应校正至20″以下,问:这对前、后视距差为20m的一个测站,在所测得的高差中有多大的影响?●今用水准仪对相距75m的A、B两点,用两次仪器高的方法测得两次高差,即h1AB=a1-b1,h2AB=a2-b2。

若欲使此两个高差之差不得超过±3.0mm,试求每个高差的中误差和各次读数(即a1、b1、a2、b2的值)的中误差。

第五章1、水平角,绘图说明用经纬仪测量水平角的原理。

2、竖直角,为什么测竖直角时可只瞄准一个目标?3、经纬仪测角时,若照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两目标点,其水平度盘读数是否相同?若经纬仪架设高度不同,照准同一目标点,则该点的竖直角是否相同?4、何谓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观测时如何消除视差?5、安置经纬仪时,对中和整平的目的是什么?若用光学对中器应如何进行?6、角度测量为何要正、倒镜观测?7、简述测回法的观测步骤,及其各项限差要求。

8、何谓竖盘指标差?如何计算和检验竖盘指标差?9、会计算表5-2,表5-5。

10、水平角观测的误差有哪些?11、试述钢尺尺长方程式中各符号的意义。

12、绘图说明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何谓直觇?何谓反觇?13、普通视距测量计算公式中两个cosα的作用。

14、今用同一钢尺丈量两段距离。

一段距离的往测值为126.78m,返测值为126.68m。

另一段距离的往测值为357.23m,返测值为357.38m。

试问这两段距离的测量精度是否相同?若不相同,哪段距离的精度高?第七章1.控制测量的目的是什么?2.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3.何谓控制点、控制网、控制测量?4.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有哪些?5.控制测量的一般作业步骤。

6.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7.何谓坐标正、反算?试写出计算公式。

导线布设形式有哪几种?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8.何谓三联脚架法?它有何优点?其外业工作应如何进行?9.经纬仪闭合导线近似平差过程,并指出附合导线近似平差过程的不同之处。

10.何谓交会定点?11.常用的交会定点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前方交会、后方交会、侧方交会、测边交会)12.余切公式推导过程。

13.危险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