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真题

中国传统文化真题

中国传统文化真题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物态文化方式文化精神文化)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西周_代,_秦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科举制。

5.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武功”拓疆期,后为利用“文治”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科举制─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9.周易揭示了阴阳两者之间关系的无穷变化。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本体,即“世界本原”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周敦颐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具体,后一个“马”指的是抽象。

15.宗教历史可分为自发宗教(或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现世实用和平宽容政教分离。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译经、⑵融合儒道思想、⑶佛教世俗化、⑷自创宗派。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诗化的倾向乐观的精神含蓄蕴藉之美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情_,一是景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累世不断;⑵体裁多样;⑶官修私撰,百科之首_;⑷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⑸_鉴戒垂训,以史鉴今。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心物对应_。

23.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有三种:娱乐音乐泻泄音乐“真乐”。

24.中国艺术“意”主要表现有意境和气韵追求变化飞动之美_。

25.整一性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古代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现代生活的启示

古代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现代生活的启示

古代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现代生活的启示人生哲理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一个文明的传承。

而在古代文化中,人生哲理是生命的指南针,引导着人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为人类的成功实践提供灵感和指导。

今天,我们探究一下古代文化中的人生哲理,如何为现代生活提供启示。

1.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他认为,自私、残忍和暴力都是不道德、不人道的行为。

他字(汝南)子思,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四端(仁义礼智)”、“五常(仁义礼智信)”和“性善论”。

这些思想方面,涵盖了人性、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人的天性,表明人的本质是好的。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天性被善恶二分的道德观和社会环境所影响,导致许多的道义堕落和道德败坏。

反之,只要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性,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做出正面的价值判断,做出正面的价值创造,从而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现代社会,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多,而孟子的“性善论”恰恰能够在这种竞争中对社会提供一种洞察力。

现代社会呼吁人们将自我超越,知道并艰难依附于更大的集体中,成为奉献于社会责任和基于道德标准的个体。

这种思想,也是孟子的“性善论”在现代社会的生动体现。

2. 墨子的非攻墨子是战国时期的知名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非攻”这种独特的思想。

墨子是儒家思想学派以外的一种流派,成为了“墨家”。

墨子的思想具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非攻”是墨子提出的一种思想,它相信和平和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团结一心,相互关爱,并拒绝任何战争和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他极力主张,把世界上的强大国家和弱小国家维持在一个公正和平等的平台上。

如此,就能大约减少社会的伤害和各种不必要的消耗。

现代社会发展非常快速,在这种快速变动的环境四一页,我们容易被各种社会问题所摧毁。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法国)卢梭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

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

试论“性善论”对古代法制的影响

试论“性善论”对古代法制的影响

试论“性善论”对古代法制的影响作者:周京儒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3期摘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源头,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善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儒家、法家、道家对此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最典型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老子的“性无善恶论”。

这三种观点都自成体系,有其理论依据,但取得主流形态地位的学说,却会对国家的政治、法制,甚至是民族文化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而“性善论”随着儒家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后,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了积善成德、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也让中国古代的法制充满了“伦理”与“人性”的光辉,但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人治”的道路。

关键词:“性善论”;法制;人治宋时发明火药,却在近代被人以枪炮打开国门;明时资本主义萌芽,却在晚清被资本主义的国家瓜分地盘。

是什么在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是什么样的思想让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追根溯源,西方文明的原点是古希腊,从《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公元后《圣经》的原罪论,而中华文明的思想源头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再到后来儒学确立了主流地位。

前者重视法律,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后者重视礼教,相信人性本善。

人性的善恶之争是否会影响到法制的建设,从而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在政治、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较少,例如郝铁川教授《“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郭忠教授《论中国传统性善论和法治的兼容性》等都提出了人性论和法治之间的关联性,但这种关联性究竟得失几分、利弊几何却各有看法,本论也试从思想的确立、法制的演变来探讨这种内在联系,并总结自己观点。

一、从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性善论主流地位的确立性善论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从百家提出人性之争到理学的盖棺定论,这一段时光不仅是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也是人性论从士大夫阶层达成共识并深入到百姓的过程。

可以说,这种主流地位的确立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民族的选择。

与儒家性善论不同,先秦法家不相信人性本善论述类文本阅读

与儒家性善论不同,先秦法家不相信人性本善论述类文本阅读

与儒家性善论不同,先秦法家不相信人性本善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儒家“性善论”不同,先秦法家不相信人性本善,他们认为趋利避害、好逸恶劳、贪生怕死乃人之本性,也是犯罪的唯一根源。

与此同时,他们更不相信礼教道德可以收到改善人性而致天下大治的功效。

所以为维持社会秩序,在政治姿态上应当表现为取法排礼,具体到刑事政策即是以恶止恶、以杀止杀、以刑去刑的重刑主义。

商鞅提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他在秦国的实践就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治民这一问题,即“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另一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从荀子那里继承认识人性求诸自然的进路的同时,又探索以往法家在治国治世方面所提出的理论,并从道家“人法自然”的思想中获得了启示,提出了一套更为详善的治理思想。

韩非子的治世之道可概括为赏、罚二字,或者说刑、德二柄,只是两者之间不可等而用之,需要置于不同等的位置上,并且应该以罚为主、以赏为次,以重刑为核心、以德礼为辅助。

二、结语历史地看,传统中国政治实践的反复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无德任刑”或者“弃刑任德”都会导致社会动荡与统治失败。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调节器,是为政者进行国家治理的有效工具。

在终极目标上,它和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具有一致性,只是它们在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

要想使它们各自实现其独立主体的品格和价值,得到真正的发展,就决不能相互替代或使某一项役使另一项。

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历史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借古思今。

现代化的法律相对于传统的法律,虽有着一系列更完备的属性,如对、自由、平等、权利精神的贯彻对科学理性的追求,对血缘网络的瓦解等。

但是,现代化的法律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法律文化传统依然能为现今社会提供大有裨益的参考价值。

譬如,传统法律中的录囚制度、对老弱病残妇幼者的恤刑制度、对死刑特别慎重的会审制度等,均具有“仁”的因素,这对机械化和功利化的现代社会及其法制而言,并非没有一点积极意义。

《大学之道》 课后练习(含答案)

《大学之道》 课后练习(含答案)

《大学之道》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凡有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C.若火之始然D.与越人水战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

D.凡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凡:所有。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021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2单元儒道互补孟子见梁惠王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2单元儒道互补孟子见梁惠王版含答案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孟子见梁惠||王孟子(约前372 -前289) ,名轲 ,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动乱 ,社会更加动乱不安;同时 ,思想也更加活泼 ,正是 "百家争鸣〞的时代 .所以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 ,另一方面又有所开展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同时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剧烈交锋中 ,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 ,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被称为 "亚圣〞 .孟子曾仿效孔子 ,带着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 ,之后 "退而与万章之徒 ,著?孟子?七篇〞 .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其学说的出发点为 "性善论〞 ,提出 "仁政〞 "||王道〞 ,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 "四书〞 .与论语一样 ,?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开展 .?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 ,?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 ,气势磅礴 ,议论锋利、机智而雄辩 .一、注音叟.________ 庶.人________ 万乘.________ 弑.君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见⎩⎪⎪⎨⎪⎪⎧孟子见.梁惠||王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各抒己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交⎩⎪⎨⎪⎧上下交.征利 饥冻虽切 违己交.病 请息交.以绝||游 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台隍枕夷夏之交.夺⎩⎪⎨⎪⎧不夺.不餍 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而⎩⎪⎪⎨⎪⎪⎧不远千里而.来 亦有 "仁义〞而.已矣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 五十而.知天命 功成而.弗居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不远.千里而来 ____________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 苟为后.义而先.利 ____________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____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以何利吾国 ____________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____________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五、积累名句||王何必曰 "利〞 ?____________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___________ . 爱人者 ,人恒爱之;________ ,________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富贵不能淫 ,________ ,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 .答案:一、sǒu shù shènɡ shì二、见:动词 ,拜见 动词 ,见面 代词 , "见〞前面的名词是 "见〞后面的动词的受事者 ,译为 "我〞或 "他〞 助词 ,表被动 名词 ,看法 通 "现〞 .交:副词 ,互相 副词 ,并 ,一起 名词 ,交往的人名词 ,指盟约名词 ,交界夺:动词 ,夺取动词 ,强行改变动词 ,耽误而:连词 ,表修饰助词 ,表限制语气连词 ,表承接连词 ,表并列连词 ,表转折连词 ,表并列连词 ,无意义连词 ,表转折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远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得到好处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后;以……为先名词活用为动词 ,讲求仁义;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后四、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省略句 "有以〞引起的固定句式 , "有……的方法〞五、亦有 "仁义〞而已矣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敬人者人恒敬之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根底稳固1.以下加点的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上下交征利..征利:求取利益B.万乘..之国万乘:一万辆兵车C.苟为..后义而先利苟为:如果 ,假设D.不夺不餍.餍: "餍〞通 "厌〞2.以下加点的 "见〞字 ,与 "孟子见梁惠||王〞中的 "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未得与项羽相见.D.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3.以下语句从句式角度看 ,与 "何以利吾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今已服矣 ,又何求焉B.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C.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D .夫晋 ,何厌之有4.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有 "亚圣〞之称 ,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 .B .?孟子?共七篇 ,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 "四书〞 .C .孟子把道德标准概括为四种:仁、义、礼、智 .并认为在这四者之中 ,仁、义最||为重要 .D .孟子的 "性善论〞认为 ,尽管社会各成员之间有分工不同和阶级||的差异 ,但人性却是同一的 .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 ,完成5~9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 ?亦有‘仁义 ,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 ,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 ,而已矣 ,何必曰‘利 , ?〞5.以下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王)何必.曰 "利〞 必:必然 B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方法 C .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 (杀|害 ) D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6.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何.以利吾身大||王来何.操 C.⎩⎪⎨⎪⎧万乘之.国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何以.利吾家夫夷以.近 那么游者众7.以下语句从句式的角度 ,与 "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 .此三者 ,吾遗恨也 .C .何以利吾国D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8.以下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 ,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 ,并不是一己私利 ,这从 "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 .孟子答复的 "大||王何必说‘利 , ?只要说‘仁义 ,就行了〞 ,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 ,说之以 "仁义〞之利 .C .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 ,孟子才说以 "仁义〞之大利 ,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 .孟子认为 ,讲 "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 ,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 ,因此 , "仁义〞足以立国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 !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0~14题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对曰: "||王 !何必曰‘利 , ?……||王亦曰‘仁义 ,而已矣 ,何必曰‘利 , ?〞梁惠||王①曰: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②与刃 ,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 "以刃与政 ,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曰: "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 ,且人恶之;为民父母 ,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 "晋国 ,天下莫强焉. ,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 ,东败于齐 ,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 ,愿比死者一洒之 ,如之何那么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税敛 ,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孟子见梁襄||王③ .出 ,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孰能与之 ?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 ,那么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 ,沛然下雨 ,那么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 ,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 ,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 ,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 ,即魏惠||王 ,曾迁都大梁 ,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 ,被周天子和各国成认为诸侯国 ,称三家为三晋 ,所以 ,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梃 ,木棒 .③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 ,名嗣 ,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10.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地方:土地方圆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D.其如是 ,孰能御.之 ? 御:抵挡 ,阻止11.以下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油然.作云②沛然.谁能御之B.①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②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杀人以.梃与刃D.①晋国 ,天下莫强焉.②就之而不见所畏焉.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直接表达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以刃与政 ,有以异乎②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③省刑罚 ,薄税敛④仁者无敌⑤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13.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孟子认为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 ,马房里有健壮的马 ,可是老百姓却忍饥挨饿 ,这种做法与驱赶兽类去吃人没有区别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 (杀|死 )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 ,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 ,向孟子询问对策 ,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 ,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 ,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孟子用禾苗七八月间遇雨旺盛成长无人能阻止来比喻实施仁政 ,实施仁政就像天降大雨一样 ,百姓引颈而望 ,其国|家统一天下势不可挡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寡人之身 ,东败于齐 ,长子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解析:D项 ,餍:满足 .答案:D2.解析:A项 ,见:显现 .B项 , "见〞与例句同 ,拜见 .C项 ,见:会面 .D项 ,见:发现 ,看到 .答案:B3.解析:所给例句是介词的宾语前置句 ,与之相同的是C项 .A、D两项是动词的宾语前置句;B项是一般疑问句 ,没有前置现象 .答案:C4.解析:B项 , "北宋时期朱熹〞错 ,应为南宋时期 ,是朱熹使孟子的地位在南宋得到了迅速提升 .答案:B5.解析:A项 , "必〞的意思是 "一定〞 .答案:A6.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都做代词 ,做宾语 ,译为 "什么〞;C项结构助词 "的〞/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 ,用/连词 ,表并列 .答案:B7.解析:例句为判断句 .A项 "有以〞引起的固定句式 , "有……的方法〞;B项 "者、也〞标志的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中宾语前置 , "以何〞;D项 "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 "不知句读 ,不解惑〞 .答案:B8.解析:A项 ,说法不当 ,虽然梁惠||王说的是 "利吾国〞 ,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因为在封建社会 ,国|家是君主的国|家 ,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答案:A9.解析:第(1)句重在句式的翻译 ,注意其语气 .第(2)句重在文言实词的翻译 ,注意 "交〞"征〞的含义 .第(3)句重在词类活用 ,注意 "后〞 "先〞的特殊用法 .答案:(1)老先生 ,你不远千里而来 ,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 ,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 ,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 .10.解析:B项 ,修:学习 ,研究答案:B11.解析:A项都是形容词词尾;B项 ,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修饰;C项 ,连词 ,来/介词:用;D项 ,兼词 ,相当于 "于是〞 "于之〞/句末语气词 .答案:A12.解析:①是孟子为了引起仁政的发问 ,②是引用孔子的话和观点 ,⑤是孟子评价梁襄||王的话 .答案:D13.解析:C项 "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 ,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 ,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答案:C14.解析:(1)句翻译重点 "为〞 "恶〞 , "恶在〞为宾语前置句 .(2)翻译重点 "东败于齐〞为被动句 , "焉〞为兼词 .答案:(1)作为百姓的父母官 ,施行(政|治) ,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 ,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2)等到传到我手中 ,在东边被齐国打败 ,我的长子也牺牲在那里 .参考译文:孟子答复道: "大||王 ,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 "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答复说: "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 (杀|死 )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 "用刀子 (杀|死 )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答复: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 ,马房里有健壮的马 ,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 ,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食 ,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 ,施行(政|治) ,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 ,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大概没有后代吧 ! ,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 ?〞梁惠||王说: "我们晋国 ,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 ,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 ,东边被齐国打败 ,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对此我深感耻辱 ,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复道: "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 ,少用刑公众号:惟微小筑罚 ,减轻赋税 ,(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 ,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 ,在家侍奉父兄 ,在外敬重尊长 ,(这样 ,)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 ,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 ,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 ,(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 ,谁能跟大||王对抗呢 ?所以说 ,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孟子进见梁襄||王 ,出来后 ,对人说: "(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 ,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 ,我答复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 ,‘谁能统一天下呢 ?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 ,‘谁会归附他呢 ? ,我又答复:‘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 ?当七八月间发生干旱 ,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 ,下起大雨 ,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如果这样的话 ,谁能阻止它呢 ?而现在天下国君 ,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 ,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 .如果真能这样 ,人民归顺他 ,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 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讲解】孔孟思想以善论为基础,仁为灵魂,礼为躯体,中庸与权变为调控器,有机构成伦理政治学说系统。

“仁”是贯彻全部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并被以为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人性变坏,是后天环境所致,因此主张适应自然,经过教育实践与生活磨练来恢复善性,这是一种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联合。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资料一:所谓“人性论”,实质上就是对于人的本性、实质是什么的理论。

它是社会伦理、政治、宗教、哲学等各样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卢梭以前说过:“人类的各样知识中最实用而又最不齐备的,就是对于‘人’的知识。

”假如我们“不从认识人类自己开始”,我们就不可以认识社会的各样问题。

这就是说,一定从研究人开始去研究各样社会现象。

今日我们展开人性论研究,不单有助于加深对人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将推进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 摘编自莫法有《试论中西哲学史上人性论之差别》) 资料二:孔子的“性邻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经过“性”与“习”的比较阐述了人性的先本性,以为人性在实质上就是人所拥有的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不是任何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尔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属于“习”的范围。

可是,孔子并无明言人性的内涵,也没有将人性问题直接限制在道德的范围以内,使得人性问题成为道德问题的重要内容。

孔子将“性”与“习”相对比,从“性”与“习”的实质区其他维度说明人性的先本性,这是其高妙之处。

假如没有“习相远”作参照,仅言“性邻近”,是看不出人性的先本性的,至多只好得出人性的相像性以致同样性的结论。

( 摘编自陆建华《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 ) 资料三:对于孔子所言的人性的先本性、人性的与生俱来的实质,儒家后学的孟子和荀子也是赞成的。

孟子曰:“形色,本性也。

”( 《孟子·悉心上》) 即以为身体与面貌是天生的,有以先本性来解读人性的实质的意味。

性善论

性善论

性善论基本概念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典故《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做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性善和仁政》阅读答案及解析

《性善和仁政》阅读答案及解析

《性善和仁政》阅读答案及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性善和仁政罗汉①纵观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性善”“仁政”学说。

②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大家熟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也是表达性善的经典名句,体现了人人所具有“性善”的本能。

③孟子的“仁政”学说,继承孔子的“德治”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的疾苦摆在国家和君王的前面。

孟子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施行仁政,必然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国家也可长治久安。

在《孟子》一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孟子语重心长地劝说君王:“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可惜他周游列国,从未得到任何君王的真正采纳。

④不过,儒家的治国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太宗李世民听取“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忠告,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和周边少数民族联合,才实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历史上其他的繁荣盛世,如“光武中兴”“康乾盛世”等,莫不得益于统治者施行仁政;相反,残暴无道的君王,等待他的命运只有灭亡。

⑤“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依据。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之心,古代圣王正因为有此之心,才能体恤百姓,施行仁政。

⑥“性善”与“仁政”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性善是基础,仁政是推恩。

只有二者融为一体,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政治才能清明顺遂,国家才会富强昌盛。

(摘编自《青年文摘》,有删改)(1)下列关于孟子“性善论”的主张,不恰当的一项是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C.“仁者无敌,王请勿疑”D.“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述孟子“性善论”主张更有说服力。

浙江省历年高考试卷中《论语》题汇编

浙江省历年高考试卷中《论语》题汇编

【注】易:修治,耕种。
(《孟子•滕文公上》)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 分)
答: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 分)
答:
-8-
19.【2015.北京】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
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 子贡属于________。(2 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 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 分) 答:
-6-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5.【2012.福建】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 回答。(6 分) 答: 16.【2013.福建】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 章句上》) 【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 分)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

孟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观点出自以下哪部著作?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B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法治B. 人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3.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什么为先?A. 权力B. 财富C. 民心D. 武力答案:C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哪一篇?A.《梁惠王上》B.《滕文公上》C.《离娄上》D.《公孙丑上》答案:A5.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所认为的“性”是指?A. 性格B. 人性C. 性别D. 性行为答案:B6.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A. 培养技能B. 培养道德C. 培养财富D. 培养权力答案:B7. 孟子主张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什么?A. 人际关系B. 人民的和谐C. 人与自然的和谐D. 人与社会的和谐答案:B8.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国家至上D. 社会至上答案:B9.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什么?A. 名利B. 权力C. 道德D. 财富答案:C10. 孟子认为,一个人在面对不义之财时应该如何做?A. 接受B. 拒绝C. 犹豫D. 无视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

答案:善2. 孟子主张的“仁政”包括了“____”和“义政”。

答案:德政3.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____”为先。

答案:义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中,强调了“____”的重要性。

答案:教育5. 孟子认为,君王应该以“____”为重。

答案:民心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缺失。

2. 孟子的“仁政”主张有哪些具体内容?答案:孟子的“仁政”主张包括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推行德治,提倡教化,以及重视道德修养等。

现代文阅读答案“孟子道性善”,以...

现代文阅读答案“孟子道性善”,以...

现代文阅读答案“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

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

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

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

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

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

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

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

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

‛‚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现代文阅读答案‚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

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

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

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

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现代文阅读答案‚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

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

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

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

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24.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

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

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

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

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以至于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事巧妙,开篇入题,简单的一句“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B项,“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错误,原文中“神农氏接照八卦图式制作器具,他的贡献在于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将自然世界改造成人工世界”只能体现从自然到人工的过程;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才能体现“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C项,“作者运用引言和类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错误,由原文“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可知,作者运用了引言进行论证,类比论证的手法于文无据。故选C。
A。 道家及阴阳家认为本然的自然性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但他们也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
B. 通过周公对礼乐传统的努力之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终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缘由,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幻想而存在。然而,在今日,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日,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当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建呢?回答无疑是确定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样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化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酷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日,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酷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特别珍贵的同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允、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心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允。
由原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样的。……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酷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随意识的来源”分析可知,我们今日应当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选修课后练习三十五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选修课后练习三十五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选修课后练习三十五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仁,人之安宅也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C、是非之心,智之端也D、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恶乎长(zhǎnɡ) 馁(něi)也慊(qiè)于心B、塞(sāi)于天地间闵(mǐn)其苗揠(yà)苗C、畎(q uǎn)亩傅说(yuè) 胶鬲(ɡé)D、拂(fú)乱拂(fú)士曾(zēnɡ)益【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苦其心志A、苟为后义而先利B、饿其体肤C、劳其筋骨D、空乏其身【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乎长。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此之谓大丈夫。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答案】:。

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济宁市联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济宁市联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济宁市联办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13-15题。

(15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孟子和荀子虽然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两人在人性方面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总的来说,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

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探讨却有可能得出一些于我们有益的结果。

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

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特别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属性。

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主要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方面的属性,而否定道德性。

孟子则不同,认为人有两种不同的性,但他论性善只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

并且,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大厦。

荀子认为自然的、与生俱来的、不能学习亦不能效仿的那些东西才是“性”。

荀子给“性”下了这么一个界定,我们便明白了荀子和告子一样,他提出“性恶论”是以自然属性作为立论基础的,他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的。

另外,荀子认为一个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人的生活环境不能由人随意选择,因此,人都要受环境的制约。

而圣人能于环境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以增进自身的修养,能改变自身的素质以成圣成贤。

以自然之性作为立论基础,一步步对“性恶论”进行论证,以及强调后天的个人努力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构成了荀子“性恶论”的全部。

孟子主张性善,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皆可为尧舜。

荀子主张性恶,也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途之人可以为禹。

虽然两种理论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但都肯定了无论是达官贵人、正人君子,甚至是贩夫走卒、斗魈小人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成为尧舜禹,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杭州市某校2021学年-有答案-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浙江省杭州市某校2021学年-有答案-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浙江省杭州市某校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苦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
如果说西方是沿着防范人的恶来设计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话,中国则是按照性善论来展开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法律理念的。

中国在战国的时候也曾发生过一场争论,讨论到底性善还是性恶。

法家主张性恶,儒家主张性善,主张性恶的主张法治,主张性善的主张人治。

一开始是法治胜利了,因为秦始皇信仰法家学说。

但是恰恰是相信法治的秦王朝15年就灭亡了,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启示——搞法治是不行的,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性善观念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这种性善到了南宋更加强化了,出现了一本启蒙读物——《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观念有密切的关系,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治理国家就不靠法律,主要靠统治者榜样示范、以身作则,靠统治者的这种良心来治理国家。

孟子说治理国家是不难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说你不是爱自己的父母吗?你把自己爱父母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父母身上。

你不是爱自己的孩子吗?那么你把对自己孩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孩子身上。

所以中国的官员就有另一个称呼——父母官。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治理国家就变成了道义模式。

儒家的模式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正心开始,心先要正,然后要有诚意,善于分辨事物,之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的人治论根源是对人性的一种善的假定。

大家可能说,人是善良的,但是总得承认社会上总是有人不善,儒家解释说凡是人性不善的就不是人,儒家很简单地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君子,一是小人。

而小人就是禽兽,孟子说,“小人,禽兽也。

”真正的人是君子,不是人的就是小人。

其实在一个社会里相当一部分人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他是一个中间状态,但是儒家认为不可能,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你要么当君子,要么当小人,小人不是人。

人生下来不可能就当小人,但是君子要求高又当不了,所以没有办法就当伪君子。

有时候会感到很奇怪,中国一方面是儒家讲仁者爱人,但是儒家的刑法又非常残忍,比如凌迟,千刀万剐。

你还会发现一些儒家代表人物,一旦当了官以后根本不是爱人,而是杀人不眨眼。

孔子当了鲁国的司寇就杀少正卯;王阳明也是杀人不眨眼;曾国藩是儒家代表人物,也是经常杀人;朱熹迫害自己的政治对手,手段非常残忍。

这怎么解释?儒家说因为那些人都不是人,要用非人道对非人。

孟子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人是善良的。

一个小孩子快掉到井里,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去伸手抓他。

这是孟子提出的证据。

还有一个人性善良的证据是,任何一个人白天做尽了坏事,晚上躺到床上,月朗风清,想到白天做的事他就觉得不安。

你说这怎么能证明呢?中国的儒学家不论证,他会举例子,举两个例子就证明了。

西方文化重论证这一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欠缺。

性善论一成立就为中国古代的人治、德治提供了基础。

(节选自《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
1.下列对“性善论”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性善论”在中国并非一开始就居于主导地位。

B.“性善论”其实是对人性的普遍真理的假设。

C.儒家的“性善论”施及的对象和范围都是有条件的。

D.如果没有“性善论”,中国古代就不会有人治、德治。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秦王朝的灭亡,为性善观占主导地位提供了机会。

B.在作者看来,伪君子是儒家学说对人们教育的结果。

C.儒家代表人物杀人的行为说明其观念中对待“人”和“非人”判然不同。

D.作者对孟子以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是不以为然的。

()
3.根据文意,作者对于“性善论”持怎样的看法?(3分)
答:
答案:
1.D
1.B
1.①“性善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治国方式。

②“性善论”有一定的副作用。

③“性善论”的论证并不充分有力。

答案解析:1.假设关系不成立,故错。

1.判断错误,“伪君子”只是儒家学说造成的负面效果,并非有意教育的结果。

1.每点1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