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石铭》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中的《官箴》与《戒石铭》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中的《官箴》与《戒石铭》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中的《官箴》与《戒石铭》作者:王全营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17期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贪官,也有不少廉吏;有过官场腐败的岁月,也有政治清明的时期。

从两汉到明清两千多年间,既有官员写下警句警示自己远离贪腐,也有朝廷颁布法规惩贪奖廉。

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在中国历史上廉政建设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官箴》与《戒石铭》。

先说《官箴》。

2014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公生明,廉生威。

”执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两点: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洁不廉洁。

这两点说起来简单,要做到就不容易了。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专家多有解读,此处不再重述。

“公生明”三字在清代曾被刻在府、州、县衙门大堂前的“戒石”上。

“公生明,廉生威”六字连用,据学者考证,最先是由明代弘治年间泰安知州顾景祥刻立于州衙的《官箴》,全文36字:“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意思是:下属敬畏我不是因为我的严厉而是因为我的廉洁,老百姓尊重我不是因为我的才能而是因为我办事公正;为官廉洁下属自然不敢怠慢,办事公正老百姓就不敢欺骗官府;秉公办事才能明辨是非,廉洁自律才能树立权威。

这36个字对官吏而言可以说是字字警钟,句句药石。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广东连平人颜希深做泰安知府时,拓了数张《官箴》碑拓片,将其作为为官箴言传给他的子孙。

后来颜希深祖孙四代每履新职都要带着碑文拓片上任,并刻石立于衙门,以时时警戒自己。

颜希深历官至湖南巡抚;其子颜检,历官至直隶总督;其孙颜伯焘,历官至闽浙总督;其曾孙颜钟骥,清末历官至浙江布政司。

四人在《清史稿》中均有传。

颜希深及其后裔虽然身居高官,都能以廉洁自律,没有因为贪墨受处罚,被誉为廉吏。

历史上除了顾景祥的《官箴》外,还有多位官员写有不同内容的官箴,这里不再介绍。

再说一下《戒石铭》。

《戒石铭》是指刻在石碑上的铭文。

中国古代在府、州、县衙门大堂前刻有警戒官吏铭文的石碑,始于北宋。

解读京山戒石铭

解读京山戒石铭

解读京山戒石铭解读戒石铭刘俊二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们一行几十人,在原京山四中张东富主任的带领下,去京山郊区的空山洞游玩见学。

回程时由于我是最后一个迟到上车的,张主任说了一句:天下美景多的是。

说起空山洞,在京山县几乎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境地。

但是旁边约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楼馆(暂且叫它小楼馆吧),记得的人应该不会很多。

馆前竖了一块碑,汉棣①书写碑文如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共四句,题曰:戒石铭。

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今天要说的不是京山县的碑刻戒石铭,而是手书纸板的戒石铭(见下图)。

这是一幅从日本漂洋过海来到我身边的戒石铭,它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会逐步进行解读。

京山县楼馆前碑刻戒石铭现存手书戒石铭注:①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解读戒石铭▪正文(一)这幅纸板戒石铭主体分三部分。

一是标题和正文,二是题款,三是印章。

通篇由四句十六字组成,汉棣书写在宣纸上,纸张自然泛黄,且有些许虫洞。

(见开篇第一章原文)先说标题和正文。

何为戒石铭。

通俗的说法是,把起告诫作用的文字刻在石头上面的铭文,叫做戒石铭。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

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

牌坊无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称为"戒石坊"。

尽管名称不同,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故通称"戒石铭"。

戒石铭正文。

戒石铭本意是古代戒饬官吏的令箴①,戒石铭全文源自五代后蜀君主孟昶②所撰《颁令箴》③,每句四言,共二十四句,九十六字。

叶县县衙的概况

叶县县衙的概况
宋太祖赵匡胤首倡。宋王朝建立后,他总结后蜀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取后蜀主孟昶《戒谕辞》中四句,令全国各级官员作为诫谕。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国。到了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宋高宗颁黄庭坚所书写的太宗御制《戒石铭》于郡县,命长吏刻之庭石,置于座右,以为晨夕之戒。从此,黄书《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大衙,流传日广,成为官场上的名言警句。元、明、清未有更易,但形式上有所变化。宋人将《戒石铭》碑置于座右,明人则置之甬道,并在碑阳镌“戒石”两个大字,到了清代前期,又将《戒石铭》以碑亭形式移置于大堂正中甬道,“戒石”二字也被“公生明”三字所取代,后又将立石改为牌坊,仍照石刻字样书写铭文。《戒石铭》的设置,有取古人“刻于盘盂,勤于几杖,居有常念动无过事”之意,是封建皇帝对地方官员申明约束,使其感激自励,远罪迁善的一种手段。立于大堂前,使署内人员于出入之间,特别是审理案件时举目可望,以达到时时自省的效果。但实际上,这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碑刻,只是一纸空文,挡不住一些官员对利益的强烈欲望,虽然历代有杖责、流放、枭首甚至剥皮等对贪赃枉法者的处罚,可贪赃枉法者依然不少。很多人眼中看的是戒石铭,但心中想的却是声色犬马
县衙大堂东侧为吏、户、礼科房,西侧为兵、刑、工科房,是中央政权六部的缩影。此外,在大堂两侧还有东库房、承发房等机构。东库房具体负责财务收支。承发房则主管文件来往转送、档案保管等业务。我国古代官署衙门中,大堂为县衙审理案件的主要场所,大堂两侧科房则是县衙主要办事机构。
由县衙大堂屏风两侧往后,即进入宅院,即县衙居官之所。宅门和仪门一样平时关闭,只在有上奉来客时才打开迎送。二堂中间明柱上有“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楹联一幅,堂中悬匾额一方,上书“清慎勤”三字。二堂东侧为会文馆、西侧为会武馆,是县令接待上奉文武官员的场所。二堂又起着穿堂的作用,中间设4扇屏门,也是专为接待上级客人而特设的。由屏风后出为三堂,三堂又名知县廨,为知县的办公室。两侧厢房为近身师爷及随从的办公场所。三堂后有后花园,园内有供奉守印大仙的大侧祠一座。

徒具虚名的“戒石铭”

徒具虚名的“戒石铭”

年) 下令在全 国挑 选1 岁 以上 、2】 他 3 f 岁以下 美女入 宫 ,
廉 明” 一类的 匾额 ,但 事 实却是 ,古代的 大部 分官吏是
引起 全 国 的 大骚 动 。 不 少人 家 害 怕女 儿 被 选 中 而 急 于托 从 来不受那些约束的。 ( 闫子琦 刘鹏九 刘晓明 )
7 人民 坛 6J 论
镀 记
予一人 而 已,非群工庶尹之得分其责 窃 、敲 诈 也越 来越 方便 。
也 ” , 与 天 打 交道 的 只 能 是 天 子 一 人 ,
责 编/ 杜凤娇
而 且 “ 天 ,而念 天之 所 鉴 者 ,惟 的 胃口也越 来越 大 ,行 贿 、贪污 、盗 时 , 大 太 监 刘 瑾 被 抄 家 时 , 发 现 敬
仪式 ,并带领僚 属 宣读戒石 铭 内容 戒石铭 的设 立 ,对 是 昏君不得人心的最后结局。
为数 不多的奉职 守法的官 吏 ,也 确 实起过积极作 用 历
宋 太 宗 为 刷 新 吏 治 , 亲 颁 戒 石 铭 于 府 州 县 ,苦 苦
史上 的 包拯 、 海瑞 、况 钟 、 于成 龙 等 ,就 是 由 于 为 民请 告 诫 地 方官 ,以戒石 铭 约 束 自己, 而他 自己却 贪酷 如
命 、伸张正义、勤政廉政 、为民造福而名垂青 史。
故 。 当时就有人在 其戒石铭 下又 附上四 句话 日: “ 尔俸
但 是 ,不 能不 看 到 ,对 于 大部 分地 方 官 来说 ,虽 尔禄 ,难 称难足 ;民脂民 膏,转吃 转肥 ;下民易虐 ,来 也 立 了戒 石 ,却 只 是 一种 欺 世 盗 名 的标 榜 而 已 ,做 的是 的 便 著 ;上 天 难 欺 ,他 又 怎 知 ? ” 这 就 是 古人 对 戒 石 铭

大奉打更人诗词

大奉打更人诗词

《大奉打更人》中的诗有哪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诗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

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

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

后人用来警戒百官,虽只有16字但表现可见一斑,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

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2、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967~1028),钱塘人。

北宋诗人。

他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

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久远的咏梅绝调来。

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

《山园小梅》这首诗它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一首名诗。

林逋是北宋初期的一个诗人,他的字叫做“和靖”,人们称他林和靖。

他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

他写了很多歌颂梅花的诗歌,其中《山园小梅》是非常突出的一首。

3、题龙阳县青草湖原文: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戒石铭”的心跳

“戒石铭”的心跳

“戒石铭”的心跳作者:孙恒杰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9年第06期清代学者朱象贤曾在《闻见偶录》中写道:“大堂之前俱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予考旧典,此名戒石。

所刻十六字,乃宋太宗赐郡国以戒官吏,立于堂前。

”戒石所刻十六字,属于古代诸多“官箴”之一种。

古代统治者为维护政权,特颁制“官箴”,用以劝诫规范官员,促使其公正用权,从政为善。

殊不知,在宋太宗颁制之外,这十六个字的首创者却是后蜀国君孟昶。

孟昶即位前期,大展文治武功,颇有作为。

他亲政之初,“于朝堂置匦,以通下情”;清除不法故将,抑制权臣,加强集权,并作“官箴”颁布各地。

宋太祖后来从中摘取十六字,作为“戒石铭”颁示天下。

他励精图治,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兴水利,重农桑,致国泰民安。

此外,他还爱好文艺辞赋,令人在石头上刻《论语》《尔雅》《周易》《尚书》等十经,历时八载方告竣。

963年除夕,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可惜的是,孟昶以“官箴”制约百官,他自己却渐渐骄矜自得,贪图享乐,不思国政。

他下令在全国挑选20岁以下美女入宫,不少人家唯恐女儿被选,急于托人嫁女,时人称为“惊婚”。

官吏仿而效之,导致政风败坏。

孟昶怕热,他在摩诃池上建水晶宫殿,以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

四周墙壁不用砖石,而以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

殿内罗帐锦被,极尽奢华,就连溺器也用珠宝制成,号称“七宝器”。

964年,宋军兵临成都,孟昶自缚出城请降,被押往汴梁,不久去世。

后来宋太宗以后蜀的经验和教训为镜鉴,将孟昶所制“官箴”去粗取精,删繁就简,选用其核心之四句十六字颁示天下,令各州县刻石置于公堂座前,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神宗年间,黄庭坚出任泰和县令,曾手书太宗所颁“戒石铭”,刻石立于堂前。

至今,黄庭坚手书“戒石铭”碑刻仍珍藏在江西泰和县博物馆。

答《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

答《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

答《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作者:衡志义来源:《文物春秋》2012年第04期【关键词】清代;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摘要】本文对《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一文就直隶总督署大堂前复建的“公生明”牌坊提出的异议进行了反驳,回顾了当年复建的史料依据和专家意见,并从官箴的设立、衙署建筑布局等方面引述史料,论述了复建的理由,认为该文作者所提出的论点、论据均是旁证和推理,难以服人。

《文物春秋》2011年第5期登载了一篇题为《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以下简称《小考》)的文章,对现直隶总督署大堂前复建的“公生明”牌坊提出异议,并举出不少衙署实例加以佐证,证明原直隶总督署大堂前没有“公生明”牌坊。

该文主要是针对《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署》一书所言“一般官府大堂前均有这一设施”的说法加以否定的。

鉴于此书的三位作者中,黎仁凯教授已故去多年,傅德元教授侨居海外,只有我一人尚在保定,特出面对“公生明”牌坊的修建过程加以说明,并对《小考》所提出的对“公生明”牌坊的否定论据给予答复。

保定直隶总督署是1986年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直接提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这项修复工程,1991年直隶总督署刚开始修建时,国家文物局派单士元、朱家、罗哲文、杜仙洲、杨伯达、于坚、王宏钧及河北省文物局原局长张志、省古建筑研究所所长孟繁兴、高级工程师赵辉等十几位中央和省内知名专家来现场论证和指导修复工程。

经专家详细查看后,一致认为这座衙署保留着元、明、清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当场拍板决定“中路建筑保持现有格局不动”,只是将后来改建或增修的部分拆掉,恢复原貌。

至于大堂前“公生明”牌坊和大门外旗杆的修复,当时没定下来,要求继续查找史料依据,等以后清理地面时,查看地基后再做决定。

会上指定古建筑专家杜仙洲老先生指导修复工作,责成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出实测图和施工设计图,并派高级工程师赵辉常年驻保定督导施工工作。

《才色无双》之——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才色无双》之——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约965年),五代后蜀主孟昶之妃,青城(今四川都江堰)人。

五代十国女诗人,代表作《花蕊夫人宫词》。

花蕊夫人自幼能文,尤长于诗。

以才色入选蜀宫,深得孟昶宠爱,赐号花蕊夫人。

唐代诗人王建著有《宫词》百余首,花蕊夫人拟之,也写有大量宫词。

比如王建有一首:“御厨不食索时新,每见花开即若春。

白日卧多娇似病,隔帘教唤女医人。

”花蕊夫人则写到:“厨船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列近臣。

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

”虽为模仿,也能出新。

孟昶少年继位,不知人间疾苦。

再加中原多乱,蜀地闭塞。

十年不见干戈,一派歌舞升平。

孟昶贪图享乐,好打球走马,又为方士房中之术。

大建宫苑,广征美女。

花蕊夫人能从数千宫女中脱颖而出,不只是才色过人,更加心思缜密,善体人意。

孟昶日日佳肴,渐渐地对平常所吃的东西心生厌恶,不能下箸。

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自制“绯羊首(酒骨糟)”、“月一盘”等进御,孟昶很是喜欢,对其愈加宠爱。

花蕊夫人酷爱牡丹和芙蓉,孟昶为其在宫中辟“牡丹苑”,沿城遍植芙蓉花。

牡丹开时,孟昶与花蕊夫人宴集群臣,赏花游玩。

每值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如同铺满锦绣。

“芙蓉城”因此得名,成都也被称为“蓉城”、“锦城”、“锦官城”。

孟昶虽于治国理政上乏善可陈,却也并非一无是处。

袭位初期,颇用贤能,整顿吏治,劝农兴教,一时倒也边境祥和,国内阜安。

孟昶“好学能文”,曾主持刊刻儒家经典,还针对吏治腐败撰写了《官箴》:“朕念赤子,旰食宵衣。

托之令长,抚养安绥。

政在三异,道在七丝。

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所得,风俗可移。

毋令侵削,毋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人父母,罔不仁慈。

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颁布各郡县。

后被宋太祖摘其四句为《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令郡县刻石置于公堂座前。

其后从宋到清,历代州县衙门多刻此四句。

孟昶于文学上也非泛泛之辈,尤其是其自撰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230《漱华随笔》清·严有禧

230《漱华随笔》清·严有禧

《漱华随笔》清·严有禧●序唐啖助谓《左氏》博采当世文籍,太史公尤好采择异闻,则说部固史材也。

且其事其言足昭法戒,史或不载,好古之君子,必录而不遗,亦所以佐史之穷也。

惟是记录之难,其繁芜无当者无论矣。

或传闻异辞,择焉不精;或有意抑扬,词多失实。

非所以征信也。

观察严公,世其家学,见闻该博,所记《漱华随笔》,卷帙不繁而语皆征实,盖其慎也。

又其大旨,义归惩劝,是又将自为一史矣。

公平生著述甚富,宦辙所至,其所设施与所奏记议论,当世利弊得失,表章古人忠孝节义之行,一皆见之于文,既详且核。

其文章光明磊落,直追配前贤,法皆得而读之。

《漱华小品》,盖公奉讳里居键户谢客时所记录。

异时求文献之足征,皆将于是乎。

在惜乎其未得与于史事也。

乾隆十七年五月六日,安平陈法。

●卷一◎采访遗书乾隆六年奉上谕,从古右文之世,务访遗编,今内府藏书已称大备,但近世以来著述日繁,如元、明诸贤,以及国朝儒修,研究六经、阐明性理、潜心正学、醇粹无疵者,尚不乏人,虽业在名山而未登天府。

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采访,不拘抄本、刻本,随时进呈,以广石渠、天禄之储。

圣主崇儒右文,超越前代,于此可见。

◎会试移期明张凤翼有会试移期议,谓会试定于二月,盖以太祖定鼎金陵,地在大江之南,得春为先。

今建都北京,远三千里,宜移在三月,一便于云贵士子,二减衣裘、防闲较易,三誊录无呵冻之苦,四归家无闸河运舟之阻云云。

时未及行,至乾隆甲子科场后,经御史范咸条奏请会试改期三月著为定例,部覆未准,特旨允行。

皇上体恤士子之意可谓至矣。

◎夹带怀挟怀挟夹带之弊,近科以来日盛于前,彼此效尤,恬不为怪。

乾隆甲子七月,经副都御史励宗万条奏,请严搜检,上可之。

临场特派大臣监视,果搜出怀挟夹带数十人。

兵部侍郎舒赫德因奏请变通科场规制,内云:古之用人者,询事考言,是以功罪有征。

今之时文,徒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其不足以得人者一也。

墨卷房行,转相抄袭,肤辞诡说、蔓衍支离,止图弋取科名,其不足以得人者二也。

宋太宗颁布《戒石铭》,全文仅十六字,却说明了一个道理

宋太宗颁布《戒石铭》,全文仅十六字,却说明了一个道理

宋太宗颁布《戒石铭》,全文仅十六字,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宋太宗赵光义曾颁布《戒石铭》,全文仅四句,短短十六个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戒石铭》原出自五代蜀主孟昶的《官箴》,共有24句96个字,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的四句,以《戒石铭》的名称颁于州县,并敕令勘石立于各衙署大堂前。

当各州主县令坐堂理事时,即可见此十六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又称为《御制戒石铭》。

两宋及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它直接、明白无误地告诉每一个官员——你是由百姓的血汗养活的。

也许有些理论认为,官员从皇帝那里领俸禄、吃皇粮,便与皇帝一起成为统治阶级,进而剥削人民。

但是,根据宋太宗的《戒石铭》,我们至少可以说,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宋太宗用这十六个字清楚地告诉各级官员:你们不是我赵光义养活的,而是天下的老百姓养活的!并且,这十六个字,不仅仅是官员们自己能天天看到,那些到各个衙门办事的老百姓也能看到。

因此,它时刻敦促每个官员要体恤百姓,要认真为老百姓办实事。

这样的《戒石铭》是不是也可以立在今天每个政府的大门口,或者是立在每个官员的办公桌前,时时看到这样的字,官员的内心总会有所触动吧?宋太宗的《戒石铭》比较实事求是,一方面确定官员是由民众的血汗养活,另一方面他也很清楚,拥有权力的官员,在力量上比“下民”要大许多。

因而,官员要想虐待百姓,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于是,宋太宗说出了一句“上天难欺”,至于他所说的这个“上天”,不清楚是指皇帝本人,还是指老天爷。

不管宋太宗所说的“上天”所指何物,但它都表示人间一定是有公道存在的。

我国历史上做同样事情的皇帝还不止宋太宗一个,南宋的宋理宗也写过《训廉铭》和《谨刑铭》。

他们都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当官的家肥了,老百姓就穷了,当官的不守法,愧为知识分子啊。

即使是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那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广东广州第五中学18-19学度高二下年中考试-历史(文)

广东广州第五中学18-19学度高二下年中考试-历史(文)

广东广州第五中学18-19学度高二下年中考试-历史(文)〔60分钟,总分值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此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云:“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A、实行分封制以拱卫王室B、实行宗法制维护政治联系C、在诸侯国实行王位世袭制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依存2、《商君书》中载:“食贱那么农贫,钱重那么商富。

末事不禁,那么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那么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其主张在中国后世的历代王朝中A、被奉为差不多国策B、被视为异端邪说C、起积极作用D、起消极作用3、右图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经驻守阳陵将领的兵符。

铜质虎形,中分为二,上有十二字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该兵符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君主专制②青铜工艺③郡县制④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王夫之据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A、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废除世袭制实行三公九卿制D、废除世官制实行察举制5、西汉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前不预知,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这说明当时的丞相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C、已失去了皇帝对他的信任D、开始同意外朝官对其的监督6、〔迁都洛阳后〕高祖〔即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以下关于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一事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改革面临着较大阻力B、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决心坚决C、当时掌权的事实上是冯太后,孝文帝此举实属无奈D、太子恂是旧势力的重要代表7、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答《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

答《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

“ 戒石 铭 ” 碑帖 复制 而成 。复建 的这 座牌坊 肯 定不 是原 来 的样 式 ,我们 热切 盼望 能找 到 当 年 直隶 总督署 “ 生明 ” 坊 的老 照片或 文字 公 牌 资料 , 以做进一 步 的修改 复原 。
时 8 岁) 2 来总督署做 回忆性 的描述。阮老先 生 对 总 督 署 大 堂 的陈 设 及 与 衙 署 相 关 的史 料, 讲述了很 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 中也谈 其 到了大门外有旗杆 、 照壁 , 大堂前有四柱三顶 的 “ 生 明” 公 牌坊 。考 虑到 只凭他 一个 人 的 回 忆不 能作 为修缮 的依 据 ,不少 专家仍 持谨 慎
态度 。经请 示北 京故 宫文 物专 家朱 家潘 老先 生 , 老说 :你 们可 以到孔 府去 参观 , 朱 “ 孔府 和 总督 是平级 的衙 门。” 结果 到孔 府一看 , 中 其
至于( 、 一文中对“ ( 考》 / J 公生明” 牌坊提 出 的否 定观 点 , 认 为理 由是 不 充足 的 。 我 其一 , 该文认 为“戒石 ’ ‘ 是只针对府州县 官员说 ”此说法不全面。《 , 戒石铭》 是宋太宗 御笔 刻石 颁示 天下 官吏 的戒令 ,其戒 文 虽是 从 五代 后 蜀孟 昶 的《 令箴 》 颁 中摘 录 的 , 已 但
于全 国各衙 署 中。 中可 以看 出 , 从 经过 诸多朝
藏 家吴 占良先 生献 出 的一张 收藏 多年 的衙署
代 的实 践 ,官箴 ”这种 防 范优先 的道德 自律 “
21. 0 4 2
答《 保定直隶总督署 “ 生明” 公 牌坊小考》
支曲_一
与制度 约束 相结合 的模 式 , 助 于澄清 吏治 , 有 防范与 减少 贪腐行 为及 渎职犯 罪 ,具有 自律

读《戒石铭》有感

读《戒石铭》有感

读《戒石铭》有感作者:王明志来源:《学子·教育新理念》2016年第01期这是一篇古代警戒为官者清廉的铭文,原文产自中国湖北,古楚地的京山县。

该县有名胜景地“空山洞”,洞前石壁,赫然镌刻着十六个的大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壁刻并非古代真迹,而是从日本“舶来”的中国古迹的仿品。

《戒石铭》的文字,原出在后蜀,由谁人所作,无从可考,只是到了宋代已经广为流传,再后来又渐不为人所知。

到了明嘉靖年间,有个叫罗向辰的县令,是个主张清廉为官的人,又将此文复刻于县衙之上。

而后就在再也没了消息。

“不知怎么的,其拓片竟传至日本,日本二本松市据此拓片将十六个字刻于一块巨石上,称为《戒石铭》,日本为官者必诵之记之”。

后来,也不知怎么的,日方得知此“舶来”的文字,源自中国楚地京山,故二本松市与京山县结为友好城市,并建楼阁以纪念之。

《戒石铭》旧时拓片,又在故土重新绽放光彩。

具此,确实让国人感慨系之!这方《戒石铭》,虽几经沉浮,即使流落异国他乡,也能落地生根,倍受尊崇,这绝非是历史的偶然。

《戒石铭》包含着一个朴素的真理,而只有真理,才能够有这样的时空穿透力和敲击人心的震撼力。

渴望清官,憎恨贪官污吏,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人民意愿。

《戒石铭》,名为戒石,实则戒官,就是告诫那些为官者,不要忘记是百姓养活了你,你的工资奖金,均来自百姓(即纳税人)的血汗,劝君不要当贪官污吏。

这种思想,在人类社会史上无疑是个很大的进步。

民意不可违,天理不可欺,纵观历史跌宕起伏,贪官污吏拖累到头,终是千夫所指,没有一个是好结果的。

《戒石铭》失而复得,并没白走一回,也给国人带回来新的思考。

对《戒石铭》的态度,正是清官贪官的分水岭、试金石。

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朝那位县令,敢于把铭文高悬于县衙之上,警示自己努力做个清官;获得拓片的那个日本人,勇于把铭文公之于众,刻于石上,让“为官者必诵之记之”,警钟长鸣,都是正确的为官之道,是应该效法的榜样。

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

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

两宋石刻书迹拓本要录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南宋初期刻置的《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简称《御制戒石铭》或《戒石铭》。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5、王应麟《玉海》卷31等记载:绍兴二年(行32)六月癸巳,诏有司摹黄庭坚所书《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勒诸坚琨,以“墨本”(碑拓本)颁行郡县守令,命刻之庭石,置诸座右。

《宋会要辑稿》“崇儒天•御书赐勋戚”条将此事系于绍兴二年七月一日之后,并提供了两点重要信息:一是,绍兴二年诏有司摹黄庭坚所书《御制戒石铭》成,“碑石于尚书省龛立”;二是,尚书省衙门内立龛护存的“祖本”《御制戒石铭》拓为墨本的所行颁赐,鉴于“驰驿而颁”之不便,只是赐付五使,其余州县则由礼部颁降。

又,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据引龚颐正《续稽古录》,认为绍兴二年六月颁行的《戒石铭》“用金书”(即碑刻书迹填金),可能仅指置立于尚书省龛内的祖本之碑。

检诸文献,结合传世石刻拓本可知:绍兴二年六月癸巳(五H),高宗亲下御札诏摹刻黄庭坚所书《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七月癸酉(十五日),吕颐浩、秦桧、孟庾、权邦彦等四人联名题记;而后,加题“太宗皇帝御制”6字篆额。

因此,“祖本”之碑必定刊成于绍兴二年七月十五日之后;当时各郡县依诏而据颁行墨本摹刻,也定在绍兴三年(亚33)乃至稍后。

当时郡县刻石者,文献记载中有绍兴府、建康府、常州、湖州、严州、福州、道州、梧州等处,可惜经历兵火,至明朝初期已经多数不存。

迨至近代,有拓本传世者以道州、梧州二本为常见,其余各地之本鲜见。

惜乎,连同民国间仍见碑石存世的道州(今湖南道县)、梧州(今属广西)二种在内,南宋《戒石铭》原碑均已湮没。

本期介绍者是当年覆刻于广南西路的梧州《戒石铭》的晚清旧拓,绵连纸本(整纸无拼接),软片,全纸纵仃5cm、宽96cm(左右碑栏宽86cm);又,另小纸浮签一条“《梧州戒石铭》,绍兴三年”。

参据国家图书馆藏拓(各地6794,通纸数据184cmx95cm)以及寓目其他“梧州本”图像,本拓上下部各失拓约5cm。

黄庭坚写戒石铭

黄庭坚写戒石铭

送行,并一直送到郊外。

可见,张孟男虽然有点“傻”,但在人格上却光明磊落。

张居正做了宰相之后,为了拉拢张孟男,培养自己的势力派系,就擢升他为太仆少卿。

可张孟男对宰相的厚爱,似乎很麻木,还是傻里傻气的,一点也不感恩戴德,依然不巴结不攀附张居正。

张居正为此很气恼,于是就一直压制张孟男,不予他升迁。

后来,张居正倒台,张孟男因为与张居正没有任何瓜葛,反而被升迁为南京工部右侍郎,后来又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再后来,张孟男官拜南京工部尚书,又改任户部尚书,这可是当时国家最高的财政长官。

当时的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却储备耗竭,张孟男任户部尚书后,国库所存的粮食只能维持两年的需要。

张孟男勤恳操劳,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使得国库的存粮可以满足七年之需。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张孟男上奏朝廷,请求免除矿税,神宗皇帝不听,非常恼怒。

由于当时的矿税非常沉重,民怨很大,张孟男忧国忧民,便再次写成奏疏,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五月三十日前嘱咐其子呈上,上疏后的第二天,张孟男就去世了。

张孟男草遗的上疏有数千言之多,他极力陈述赋税过重的害处,他说:“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

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

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张孟男既有治国之才,又一生清正廉洁,他不攀附权贵,又敢于直言,即使在弥留之际,仍惦记朝廷大事,足见他对皇帝的忠心。

他去世后,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明皇帝,称赞其一生的清忠之气。

皇帝甚为感动,于是下诏,追谥张孟男为太子太保。

张孟男这样的“傻瓜”,他不攀权贵,不考虑个人的仕途,不要个人的荣华富贵。

正因为他如此看重自己的人格,他才没有与高拱、张居正有任何牵连,这反而使得他仕途顺风顺水,走了官运,并得到清忠之名这样的美誉。

黄庭坚写戒石铭□刘晓雪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湖州。

一年前,一心沉湎诗学的黄庭坚寄了两首诗给时任徐州知州苏轼,以示敬仰求教之心,苏轼读后大加赞赏,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世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

读《戒石铭》有感

读《戒石铭》有感

读《戒石铭》有感
戒石铭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古装作品,影片讲述了一名齐国指挥官受齐景公宠爱,与雄赳赳的儿子琥金共赴战场的故事,其中满含着深厚的人性情感,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作为戒石铭的粉丝,我从中深受启发。

我相信,我们都是某种形式的戒石铭,拥有人性中最美好的善良和怜爱,跟随自己最珍视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捍卫我们深藏内心的正义光环。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受到令人担心的诋毁,可从内心深处传出的依然是真实而恒久的友谊和情谊;有时,我们犯下大错,但并无改变的,却是内心里的高尚情操;有时,我们失败在喧嚣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磅礴的希望,持之以恒地追求着高尚的目标。

另外,像齐景公宠爱侍儿琥金,表达出了一份最深切而又最温暖的父爱,让我们想起了家庭里正在倾注着的真情实感,它给了我们一份力量,让我们敢于追求真爱,把自己的信仰、希望和理想融入家庭中心。

共赴战场,又给我们展现了一种荣誉和义气,而这决不会被时间考验。

戒石铭里的美好,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依然可以发现,它总是及时提醒着我们,在每一次情绪低落中,不忘慈爱精神,宽恕别人,以及拼搏创造自己的未来,一如既往,满怀鼓舞地前行。

法律故事:《戒石铭》的由来与传播

法律故事:《戒石铭》的由来与传播

《戒石铭》的由来与传播人们对《戒石铭》可能不会陌生,它是自北宋起在全国各州县衙门外竖立的一块石刻,上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是中国法制史和廉政史上的重要文物。

但由于它最初的作者孟昶是五代后蜀的亡国之君,因而也使得它的由来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

说起孟昶,最为后人所熟知的,大概就是他的“七宝溺器”了。

据欧阳修《新五代史》记载:孟昶“君臣务为奢侈以自娱,至于溺器,皆以七宝装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也记载:“太祖(赵匡胤)平蜀,孟昶宫中物有宝装溺器,遽命碎之,曰:自奉如此,欲求无亡得乎?”但也有人认为这一记载是出于政治的原因,将孟昶妖魔化,把他描绘成了一个以声色犬马自娱的人。

宋代野史《五国故事》中就说孟昶“寝处惟紫罗帐、紫碧绫帷褥而已,无加锦绣之饰。

至于盥漱之具,亦但用银,兼以黑漆木器耳。

每决死刑,多所矜减。

而俭止一身”,显然与《新五代史》的记载不同。

另据《新五代史》记载:孟昶曾“多采良家子以充后宫,枢密副使韩保贞切谏,(孟)昶大悟,即日出之,赐(韩)保贞金数斤”。

看来孟昶也能够闻过则改,至少不是一个昏君。

更为重要的是,孟昶为政也颇有可称道之处。

《蜀梼杌》称他“自袭位,颇勤于政,边境不耸,国内阜安”。

并称赞其“戒王衍(前蜀王)荒淫骄佚之失,孜孜求治,与民休息,虽刑罚稍峻,而不至酷虐,人颇安之”。

他很赞赏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作风,并努力仿效;他也很注意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豪强,整饬吏治。

当时一些将相大臣都是他父亲的故旧,他们依仗权势,横行不法,夺人良田,占人家产。

孟昶即位后,便将其中罪大恶极者逮捕法办,杀一儆百。

宰相张业手握军政、财政大权,对百姓横征暴敛,并在家中私设监狱,滥用酷刑,“蜀人大怨”。

孟昶设计将他捕杀,为国除了一害。

为了督促、勉励地方官吏奉公守法,孟昶以箴言的形式,亲自撰写了一篇《官箴》(又名《令箴》),颁发给境内各州县,作为为官守则,这就是后世《戒石铭》的蓝本。

“戒石铭”摭谈

“戒石铭”摭谈

“戒石铭”摭谈
杨洪立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在湖北京山县政府院内,立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着十六个大字:“尔
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戒石铭”。

相同的石碑在江西泰和县也发现一块,名为《御制戒石铭》,字为黄庭坚题写。

【总页数】1页(P62)
【作者】杨洪立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
【相关文献】
1.徒具虚名的“戒石铭” [J], 闫子琦;刘鹏九;刘晓明
2.中国古代廉政建设中的《官箴》与《戒石铭》 [J], 王全营
3.读《戒石铭》有感 [J], 王明志;
4.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 [J], 方爱龙
5.想起了“戒石铭” [J], 董柏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几句

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几句

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几句话出自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所作的《戒石铭》。

原文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由今往后,立此良规。

毋渝此志,毋俾废弛。

故今告知,切莫轻忽。

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言出法随,凛如霜露。

凡我僚友,铭诸肺腑。


《戒石铭》原为北宋太宗赵炅,鉴于历史上一些君主因不注意俭朴而招致败亡的教训,于淳化三年(992)颁诏刻此石为戒,颁置于州县衙门。

要求官员们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为百姓办事。

黄庭坚对这一古代遗规表示了极大的赞扬和肯定,同时对古代官场中存在的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鞭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 多 精 彩 请 点 击 这 里 访 问
谢 谢 观 赏
HR 2013.11.12
戒京 石山 铭县 碑政 记府 》戒 (石 后铭 半碑 段阴 文刻 字《 )重 建
日本旧二本松藩「戒石銘碑」拓本(二本松市和湖北 京山市为友好城市,缘起就是戒石铭)
宽延二年(1749),日本国福岛县二本松藩王丹羽高宽所立,位于该市霞城公 园内。此碑乃藩政官员的座右铭。其后被谱成歌曲,政府公务人员每日上班前 须吟唱,据云至今仍不辍。1935年,日本政府将戒石铭碑定为“国史迹” 。
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
直隶总督和各路官员进入大堂办公,必先经过此牌坊,“公 生明”三个字,用来儆诫自己谦恭尽职,公正廉明。
“公生明”牌坊背面刻“御制戒石铭”,黄庭坚书。
七铭湖 年碑北 为,省பைடு நூலகம்知碑京 县为山 罗重县 向立政 辰。府 刻原大 于碑门 县于内 衙明侧 甬嘉立 壁靖有 。三戒 十石
以此诫谕地方官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
宋灭蜀后,宋太宗鉴于前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 史教训,将《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 )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把诗人黄庭 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明 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故有 “戒石亭”之称。清人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称为 “戒石坊”,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公生明”作为 官场箴规,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谓“公生 明,偏生暗”,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即抬头 可见,以提醒其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六吁 泽 朝 恭 夫 碑嘻 斯 振 勤 民 字! 民 兴 , 为 四兴 , 中 则 邦 言利 民 华 吏 本 二除 强 , 治 , 韵弊 以 改 清 本 ,, 共 革 而 固 七激 济 开 政 邦 八浊 绪 放 举 宁 九扬 业 , ; ; 品清 , 腾 奉 励 官, 夫 达 公 精 五正 锦 经 克 图 夜身 绣 济 已 治 三直 之 , , , 思行 神 攀 则 国 。, 州 跻 事 祚 是众 龙 康 业 恒 为邪 骧 庄 兴 昌 记自 于 , 而 。 。息 东 国 民 若 ,方富苏其 一焉而。廉 十,膏今洁
河 南 开 封 府 《 戒 石 铭 》 碑
《戒石铭》碑文
河南叶县县衙
河南叶县县衙
河 南 叶 县 县 衙 《 戒 石 铭 》 碑
宋此 高碑 宗在 建武 炎夷 二山 年, 刻原 ,立 黄于 庭崇 坚安 书县 。衙 。
“公生明”“廉生威”两座碑铭坐落于昆山市区亭林公园内四棵苍劲的松柏之间。 其中,公生明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由昆山其时县令董正位捐建。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 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 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 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 年)亲撰《颁令箴》24句: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手动翻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黄庭坚书《戒石铭》
文厘黄 物米庭 管,坚 理宽所 所 书 。厘《 米御 ,制 今戒 存石 江铭 西》 省。 泰碑 和长 县 35
132
据清代光绪年间编著的《泰和县志》载:“本蜀王孟 昶所作,宋太宗摘其四句,令天下郡县皆刻石置公署 之前,复以小亭,长吏坐则正对之。高宗绍兴二年六 月,复颁庭坚所摹本于郡县,令长吏刻石置坐右。” 黄庭坚,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字鲁直, 号山谷,九江市修水人。“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 家。”他曾任过江西泰和县令,任上三年恪尽职守, 关心民瘼,两袖清风,轻徭薄赋,写下了《上大蒙笼》 《劳坑入前城》等同情民生疾苦诗多篇,另有脍炙人 口的《登快阁》。 现存的这块《戒石铭》碑,为清代光绪八年泰和县令 陈凤翔依旧拓本重刻,讫今也已120多年了。
背题“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廉生威碑由昆山市纪委、 监察局全体共产党员于2000年7月捐款刻建,背题“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 在册,功德在民”。
“戒石铭”讲的是官与民的关系,用今天的话说,是讲 公务员与老百姓的关系。同时,也是讲领导干部的权力与 物质待遇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懂得和牢记自己享 有的“俸禄”,都是老百姓提供给你的,如果你以为老百 姓好欺负,那就错了。 所谓“俸禄”,用孟昶的话说,就是“民膏民脂”, 此话挑明了官员权力责任与享有待遇的关系。所谓“下民 易虐”,也道出一个基本现实:历朝历代的老百姓总是处 于弱势群体,总是逆来顺受。如果说“上天难欺”是讲官 吏多行不义必将遭到惩罚,那么为官一任,就要老老实实 造福一方。换言之,“上天”神圣而不可侵犯;“上天” 象征着真理和法理,代表着老百姓的最高利益。“上天” 是悬在官吏头上的一把剑:监察你守规守矩,知方知圆; 你若欺压百姓,将天理难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