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荡秋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荡秋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荡秋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七册·第五单元童心---《荡秋千》。
【教材分析】《荡秋千》是一首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反应仡佬族儿童生活情境的童谣,结构方整而短小。
歌曲是2/4拍,一首三乐句结构的单二部曲式。
第二部分首句与第一部分的首句同尾换头,其余两个乐句完全一致。
旋律为五声D宫调式。
第一段的第一个乐句有着鲜明的个性,曲调质朴流畅,口语化的旋律平稳而亲切,第二乐句词曲营造的意境浑然一体,旋律上的两个大跳,把秋千“上下来回”荡来荡去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荡秋千》,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快乐有趣的童心世界,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歌曲的高低起伏以及二拍子节奏表现的“荡秋千”形象,并唱出荡秋千的感觉。
找出音乐中重复的旋律并体会其作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秋千的形象及旋律进行的特点。
通过多次聆听启发引导让孩子们能够分辨歌曲重复的乐句。
让孩子们多次练唱歌曲,达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能用愉快的情绪、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高低起伏以及二拍子节奏表现的“荡秋千”形象,并唱出荡秋千的感觉。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音乐律动,拉近师生距离通过音乐律动表演,调动课堂气氛。
师生互动,导入课题二、寓教于乐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聆听歌曲体会歌曲情绪2、多次聆听,学习新歌(1)再次聆听歌曲,体会荡秋千时一上一下的韵律感(2)有节奏朗读歌词(3)教师示范演唱,设问:歌曲总共几个乐句?(4)用“啦”哼唱旋律,找出相同的乐句(6)学唱歌曲,师唱旋律生填歌词(7)生填歌词,完整演唱。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1)表现歌曲快乐的情绪(2)表现歌曲紧张激动的情绪(3)带着快乐、激动紧张的心情完整演唱三、创造表现(1)加入加衬词“哟哟”和“嘎吱嘎吱”为歌曲伴奏3、拓展延伸(1)聆听歌曲《打秋千》比较与《荡秋千》在情绪、旋律、演唱形式上的异同(2)创编表演《打秋千》四、完美结课师:愉快的荡秋千的时光就要结束了,老师祝愿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愉快而又难忘的童年。
荡秋千教案及反思
荡秋千教案及反思荡秋千教案及反思1《荡秋千》是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的结论。
由于是实验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工具的准备,我在实验室借来了铁架台、钩码,为实验的进行打好了基础。
在实验前我还有些顾虑,因为实验肯定有误差,所以在第一个环节,我本看来是想让两个同学和我一起来荡钩码,结果由于用力不一样,实验失败。
于是我调整为自己荡,把绳子抬高,轻轻撒手,这样力度一样,所以第一步成功,但在数荡的次数时,由于绳子摆的幅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数错,但大部分同学数的还可以,因此第一个实验绳长15厘米,钩码为10克、20克、30克,荡的次数都是16次左右,都相同。
第二个实验是钩码相同,绳长不同,经过试验,绳子最长的荡的次数最少,绳子最短的荡的次数最少最多。
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这两次试验,都是进行了六次,通过两个实验得出了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绳子越长,荡起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起的次数越多。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只有老师的准备,才会有学生对课堂的精彩发现。
荡秋千教案及反思2【活动目标】1、感知AB两段不同的音乐,感应AB曲式。
2、尝试乐器演奏,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
3、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1、道具准备:彩色沙巾若干、手摇铃人手一个、配套音乐和挂图。
2、情感经验准备:有观察云的经验。
【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同时讲诉白云在天上一会一个样,一会儿变成什么,一会儿变成什么和白云乘着风在天上飘动的故事,让幼儿感知音乐。
二、音乐律动。
1、个别体验:A、教师带着幼儿坐下或跳跃,空手抓白云的动作。
B、跟着音乐,前后、左右摇摆。
2、两人一组牵手。
在听到A段音乐是请幼儿到处逍遥的走动,当听到B段音乐的时候就请幼儿面对面或背靠背坐着,左右摇晃三、造型游戏,感知音乐。
小班数学教案荡秋千反思
小班数学教案荡秋千反思一、引言在小班数学教学中,荡秋千往往是一个活泼有趣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重力和平衡的概念。
然而,通过反思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我发现荡秋千不仅可以用来教授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我在小班数学教学中使用荡秋千的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在进行荡秋千的教学活动前,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
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践,能够理解并运用有关重力和平衡的基本概念。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培养好奇心、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在准备荡秋千的教案时,我准备了以下材料:1. 一组适合小班教学的荡秋千。
2. 图片和视频资源,以便向学生展示荡秋千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
3. 数学问题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于平衡和力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呈现概念: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有关荡秋千的图片和视频,向他们解释了荡秋千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
我强调了荡秋千时需要平衡和控制重心的重要性。
2. 观察实践:接下来,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轮流荡秋千。
他们需要观察自己和其他人荡秋千时的动作和感受,以便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
3. 小组讨论:在观察实践结束后,我组织了小组讨论。
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荡秋千时有什么感觉?”“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荡得更高?”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并学习到合作和共享的重要性。
4. 概念解释:在讨论中,我引导学生们从观察和实践中总结出重力和平衡的概念。
我对这些概念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并通过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结合,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5. 练习题:为了巩固学生们对于平衡和力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练习题。
这些练习题既可以提供给学生们在课堂上思考和讨论,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对这次小班数学教学中使用荡秋千的经验进行反思,我发现了一些改进和提升的方法。
首先,我可以加入更多的观察和实践的环节。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荡秋千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荡秋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荡秋千教学反思1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的两种不同方式,对学生来说这种物体运动的现象是观察得到,体悟得到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因此在教学《荡秋千》一课时我在此基础上从数学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设计,整节课数学味更浓一些,而且比较生活化。
目的是帮助学生将生活现象数学化,将无意认识有意化,无序思维有序化。
首先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小火车、转椅、秋千、摩天轮等,在分类中区分这两个不同的运动现象。
可是在教学中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学生产生很多疑惑,摩天轮、荡秋千的运动不容易归类,如:荡秋千,学生很难把它归为旋转一类。
因为它一般不会做圆周运动。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经过和老师讨论,我们找到如下解决策略:1、创设有效情境,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旋转”在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但如何从对旋转的初步感知上升到对旋转的深刻感悟,也就是如何从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经验呢?可以从学生常玩的“纸风车”开始,让学生观察、画出纸风车,并说说如何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2、注重数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理性思考在教学教学中,多让学生开展数学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并记录操作过程,然后汇报交流总结经验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在“画纸风车”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照“想一想、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转一转”的过程进行研究,在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我并进行随堂观察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听学生自己小结的时候,注意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时的完整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说法。
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一节课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四年级数学上册《荡秋千》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如:周期、频率、振幅等。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荡秋千的运动过程。
-结合课本,讲解相关数学公式,如:周期公式、速度公式等。
2.分析荡秋千过程中几何知识的应用,如:线段、角度的变化。
-以实例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分析荡秋千过程中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引入:展示公园里孩子们荡秋千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自己荡秋千的经历,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荡秋千吗?荡秋千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教师总结:荡秋千是一项有趣的运动,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荡秋千的运动规律,提出问题:“荡秋千时,秋千是如何运动的?它的速度和方向是如何变化的?”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
2.强调荡秋千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荡秋千的现象?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荡秋千的运动规律,能运用数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将所学的几何知识应用于荡秋千过程中,分析线段、角度的变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章《图形的变化》中的第二节《旋转》。
具体内容包括:旋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旋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难点:如何确定旋转中心,如何计算旋转角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旋转演示仪、卡片。
学具:旋转卡片、直尺、量角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电风扇、电视等物品,了解它们是如何旋转的。
2. 新课导入:讲解旋转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
3. 知识讲解:讲解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旋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彩色笔绘制一个旋转后的图形,并标注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 作业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了解它们是如何旋转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旋转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并尝试用旋转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观察自行车轮子的旋转,了解其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等。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旋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旋转难点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旋转知识。
小学音乐_《荡秋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荡秋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荡秋千》,用歌声展示孩子们的童心、童趣。
2、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用能够用饱满的情绪、优美亲切的声音,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荡秋千》。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想、说、唱、动等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欣赏、讲解、听唱、模唱、教唱等方法。
学生主要采取:聆听法对比法体验法探究法【教学重、难点】1、这首歌曲重点是表现出歌曲的情绪,也就是连线的演唱,圆滑、连贯。
2、歌曲中出现休止符,让学生找到休止符,并能准确的演唱。
3、能找出歌曲中重复出现的句子,并根据歌词的含义进行音乐情绪的转变,从而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听说我们班同学既聪明又活泼,所以老师选择你们班上音乐课,大家欢迎我吗?给大家自我介绍下,我姓许,大家可以怎么称呼我呀!同学们真热情。
现在让我们带上我们的身体乐器一起动起来同学们呀一起来上课一起来上音乐课呀一起来上音乐课呀师:加上我们的音乐凳一起动起来【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美好的老师,课程的开始利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和孩子们一起动起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师:听,我们的音乐小火车又要出发了,给我们带来了一首欢快的歌曲1、歌曲的名字2、我们的祖国有多少个民族?3、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师:同学们知识很丰富,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老师讲一个少数民族,不知道同学们了解多少呢?多媒体,仡佬族。
生了解仡佬族师:今天老师当一回导游,带大家到仡佬族看一看,领略一下仡佬族的风光。
图腾:以竹子作为图腾的民族风光:石头城民族服饰【设计意图】介绍少数民族,了解仡佬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导入到仡佬族的歌曲。
二、新授歌曲(一)聆听歌曲1、初听师:领略完风光,仡佬族的小朋友有一首歌曲送给大家,请同学们闭上嘴巴留住耳朵,一起来欣赏一下。
4上-03-5-综合与实践——荡秋千
《综合与实践-----荡秋千》教学设计青西新区海滨小学 王月明[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7页:综合与实践——荡秋千。
[教材分析]本次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荡秋千”,即让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本实践活动设计了4个主要环节:制定方案、实验操作、总结交流、回顾反思。
本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安排的。
通过该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对今后探究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荡秋千过程,在活动中探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的研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每组准备铁架台、10克砝码1个、20克砝码3个、50克砝码1个、10厘米长绳子1根、20厘米长绳子3根、30厘米长绳子1根、秒表1块、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玩过荡秋千吗?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
(板书:荡秋千)谈话:(出示情境图,如图1)同学们请看,1号、2号、3号三个小朋友正在荡秋千,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图1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1:绳的长短不一样。
也就是绳长不同,1号最短,2号最长,3号不长不短。
预设2:体重不同,1号最轻,2号居中,3号最重。
谈话:荡秋千中藏着很多问题,你想研究什么问题?预设:他们谁荡的次数多?谈话:要比谁荡的次数多,必须有一个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呢?学生交流后明确:时间必须相同。
《荡秋千》教学设计
《荡秋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主动参与荡秋千活动,在活动中探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铁架台、绳子、砝码、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播放荡秋千的视频,配上音乐师:他们在干什么?你玩过吗?回忆一下你在荡秋千时都有什么感受?其实啊,荡秋千不仅仅好玩,还有着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荡秋千)师:(出示情境图,如图1)看,图上的三个小朋友也在玩荡秋千,如果我想比一比谁荡的次数多,你觉得必须保证什么相同?生:时间相同。
师:对,在相同时间内来比赛,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生:不公平,有的绳子长,有的绳子短;有的体重轻,有的体重重。
师:大家的眼睛可真尖,我们看,绳子的长度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
(加上手势)他们的体重不同,也就是质量不一样,有的轻,有的重。
(板书:绳长、质量)【设计意图:荡秋千是学生都经历过的活动,但没有与数学联系起来。
为此我用配有音乐——荡秋千的动态图片导入课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
并直接提出问题——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二、引发实验猜想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觉得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会是最多的?为什么?师:(小结)看来,大家都觉的,次数与绳长和质量都可能有关系,那么到底有没有关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咱就一个个来研究。
【设计意图:荡秋千是物理学中的单摆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研究前,可以先引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为后面的研究做好准备和铺垫,并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荡秋千是一项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将其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够增添乐趣,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多种能力。
在进行了荡秋千的教学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基本原理,掌握正确的荡秋千姿势和技巧,并通过实践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荡秋千是通过利用重力和惯性来实现摆动的原理,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坐姿和发力方式。
然而,仍有少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身体过于僵硬、无法协调地发力等,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个体差异的关注还不够,没有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讲解、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先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进行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正确的动作和姿势。
最后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和示范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速度过快或者表述不够清晰,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讲解的细致程度和示范的规范性,同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在教学组织方面,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以互相帮助和监督。
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小组的成员之间配合不够默契,个别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的帮助,而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和改进。
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小组的分工和协作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和引导。
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我准备了足够数量的秋千设备,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练习机会。
然而,在场地的安排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导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相互干扰,影响了教学效果。
此外,对于一些辅助教学工具,如视频资料和图片等的运用还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公开课《荡秋千》教学反思
公开课《荡秋千》教学反思《荡秋千》教学反思在本次公开课中,我选择了《荡秋千》这一主题进行教学。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帮助学生掌握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以上教学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学生们对荡秋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并且在团队合作和竞争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同时,通过荡秋千的活动,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荡秋千是一种常见的户外活动,学生们对它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兴趣。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荡秋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量,对学生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荡秋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以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
学生们对荡秋千的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不断挑战自己。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竞争,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讲解示范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们了解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练习法。
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练习,掌握荡秋千的技巧。
比赛法。
通过组织比赛,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法。
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1. 2. 3. 4. 1. 2. 3. 1. 2. 3. 4.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比较有效的。
实践活动——荡秋千
实践活动——荡秋千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 页教学目标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具准备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
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引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板书课题:荡秋千)感兴趣吗?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2.学生谈荡秋千的感受:“很快乐,有飞起来的感觉,很刺激等等”3.教师适时提醒::老师能感觉到你们荡秋千的快乐和惬意,但是在荡秋千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4.出示课本54页插图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5.学生回答:“有三个小孩在荡秋千;第一个比较瘦,中间那个比胖不瘦,第三个比较胖;第一个的绳子短,中间的绳长,第三个不长不短。
”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1.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给他们标上号。
(是从左往右分别标上1、2、3号)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与同伴比什么?2.学生回答:“比谁荡的高;比谁荡的快;比谁荡的远;比谁荡的次数多;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谁荡的次数多。
”3.教师总结:你们真会玩,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那我们就比荡秋千的次数吧.(板书:荡秋千的次数)4.教师提问:“刚才有个学生说在什么前提下比荡秋千的次数?”学生回答:时间相同5.时间不相同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比赛要公平,所以时间必须相同。
6.那就让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比比荡秋千的次数吧。
(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
)再看画面,你认为几号会赢,请用手指的个数来表示你的选择。
(有三种选择)7.“数学讲究的是道理,请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回答:“一号的绳子比较短,所以他荡的次数多;一号的体重轻,所以他荡的次数多。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荡秋千》教材分析
《荡秋千》教材分析一、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荡秋千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内容本次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荡秋千”,即让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本实践活动共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制订方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引发猜想,制订研究计划.第二个环节是“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做好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环节是“总结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
第四环节是“回顾反思”,引导学生谈一谈参与实验研究的感想,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教材解读本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安排的。
通过该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对今后探索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综合与实践特点是:1.选取学生经历的活动作为素材,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荡秋千是学生都经历过的活动,但荡秋千的活动学生没有与数学联系起来。
因此,这样的实践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渗透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荡秋千是物理学中的单摆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需要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学与教建议1.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
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荡秋千的经历,但对荡秋千活动中的学问没有引起注意.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次荡秋千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将绳长设计得长短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绳长的秋千上荡一荡,获得初步体验。
小学数学_荡秋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学综合与实践-----荡秋千[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65页,影响秋千在一定时间内摆动的因素。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荡秋千活动,在活动中探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意识。
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制秋千6个、橡皮泥若干、秒表6块、实验记录单6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实验猜想师:同学们,清明节刚刚结束,清明节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呢?预设:扫墓,踏青师:除了扫墓,踏青,清明节的风俗还有折柳、插柳、放风筝、蹴鞠,荡秋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荡秋千里藏着的小秘密。
(板书:荡秋千)师:(出示课本65页情境图,将小朋友从左向右依次标上①②③)同学们请看,这是我校举办的第一届“校园杯”秋千挑战赛,比赛规定: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谁就是冠军。
猜一猜,谁可能会得冠军?预设1:1号荡的次数最多。
因为1号最瘦。
预设2:1号最多,因为1号绳子比较短。
预设3:2号,因为他的绳子长。
预设4:3号,因为他的体重很重。
小结: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总体来说,同学们有两种猜想(板书:猜想),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有的同学认为与物体的轻重也就是质量有关,有的同学认为与绳的长短有关。
那到底与什么有关,又有怎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你们想怎样解决?(做实验)师总结:做实验验证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板书:实验)二、小组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先确定你们小组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荡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还是研究荡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荡秋千》教案(精选
《荡秋千》教案(精选教案:《荡秋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章《简单的互逆关系》中的第二节《荡秋千》。
本节课主要学习荡秋千的运动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理解荡秋千的高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互逆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荡秋千的运动规律,掌握简单的互逆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荡秋千的运动规律,掌握简单的互逆关系。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荡秋千的运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实验器材(如秋千、计时器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让学生亲自体验荡秋千的感觉,观察并记录荡秋千的高度和时间。
2. 观察与分析(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荡秋千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荡秋千的高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3. 实验与验证(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计时器和尺子测量荡秋千的高度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荡秋千的运动规律。
4. 讲解与练习(10分钟)教师讲解荡秋千的运动规律,并给出例题,让学生随堂练习。
例题:一个小朋友荡秋千,每次上升到最高点的高度是2米,下降到最低点的高度是0米,请问小朋友荡秋千一次需要多少时间?答案:小朋友荡秋千一次需要4秒。
课后拓展题目: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钟表,记录指针走过一个大格(即12个数字)需要多少时间,并思考指针走过一个大格和走过一个小格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荡秋千的运动规律高度时间上升下降2米 0米4秒 4秒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荡秋千的运动规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荡秋千的感觉,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
2024年二年级上册《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六章《时间与测量》中的第三节《荡秋千》。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秒,学习秒的读法、写法和运用;通过荡秋千的实践活动,感受时间的流逝,理解秒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秒,学会秒的读法、写法,并能运用秒进行简单的计时活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荡秋千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时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秒,学会秒的读法、写法。
难点:理解秒的概念,运用秒进行实际计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秒表、荡秋千的教具、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卡片、秒表(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荡秋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时间的流逝。
2. 讲解秒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秒的定义,讲解秒的读法、写法,引导学生理解秒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如:荡秋千一次需要4秒,荡5次需要多少秒?引导学生运用秒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秒的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秒,讨论结束后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荡秋千》2. 内容:秒的定义秒的读法、写法秒的运用:荡秋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荡秋千一次需要3秒,荡10次需要多少秒?(2)用秒表计时,记录自己完成一项活动所需的时间。
2. 答案:(1)30秒(2)答案不唯一,根据实际情况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流逝,提高了学生对秒的认识。
但在讲解秒的概念时,要注意语言表达,避免学生产生混淆。
2.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运用秒进行计时,如刷牙、洗脸等,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时间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3. 教学过程中秒的概念的讲解;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指导。
《荡秋千》教案
《荡秋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97页至99页。
内容包括角的定义、分类(锐角、直角、钝角)、量角器的使用以及角的比较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定义,区分锐角、直角、钝角。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量角器,准确地量出角的度数。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角的定义、分类和量角器的使用。
难点:角的比较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挂图。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角,如黑板角、窗户角等,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存在。
2. 基本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角的定义,让学生明白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3. 角的分类:讲解并展示锐角、直角、钝角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三种角的特征,并能准确判断各种角的类型。
4. 量角器的使用:示范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5. 角的比较: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并能用语言描述角的大小关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给定角的大小,并判断角的类型。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角的定义、分类和量角器的使用。
六、板书设计角的定义: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角的分类: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量角器的使用:1. 点重合:让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 线重合:让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 读度数:读取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数。
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量角器量出下列各角的度数,并判断角的类型。
(1)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3cm和4cm,量得该角的度数为50°,求该角的类型。
(2)一个正方形的内角分别为90°,量得其中一内角的度数为80°,求该正方形的另一个内角的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学校举行吉尼斯校园挑战赛,荡秋千这个项目最终有三位同学进入总决赛。
他们已经作好了比赛准备,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课本54页情景图:将小朋友从左向右依次标上①②③)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谁就是冠军。
猜一猜,谁可能会得冠军?学生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肯定会出现多种选择,理由也可能很多,但归结起来只能涉及到轻重、绳的长短)学生说完后,谈话: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猜与轻重有关,也可能与绳的长短有关)学生答完后,谈话:到底与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验证一下。
揭示并板书课题:荡秋千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1.实验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1)师生一起讨论设计验证方法谈话:我们刚才提到的重量物理中叫物体的质量。
请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验证荡的次数是否与物体质量有关。
学生先自己想,然后小组讨论合作,教师参与,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补充,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2)教师展示实验工具,简单进行介绍。
(3)共同讨论实验规则,即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问题、实验次数问题、砝码荡起的高度问题、最初的用力问题等等)(4)根据规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作好记录。
(实验三次)(5)汇报交流实验数据,问:通过我们刚才实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能说出这几个砝码荡的次数相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在相同的时间、用相同的绳长,不同质量的砝码荡的次数确是相同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
2.实验二: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那么与什么有关?结果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验证。
动脑想一想这次实验可以怎样设计?学生思考后,交流。
(2)教师小结并简介第二组实验工具。
(3)根据第一次实验的经验让学生分组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实验数据并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
板书:与绳长有关。
三、回顾整理,小结提升师生回顾,学生谈体会,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自我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最终得到了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和绳长的关系。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三位小挑战者谁会得冠军?教学札记: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我首先创设一次班级荡秋千预选赛的情景,让学生猜测预选赛的结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想给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通过自己动脑、小组合作、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规则制定、数据汇报交流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获得机会,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提升水平、掌握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第一次实验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水平,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第二次实验三、汇报结论,小结提升。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与开课呼应,解除悬念,让学生用新知识重新判断,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我的这堂课中也的确有很多地方设计不周到,如: 1、在“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环节时,由于课堂教学语言的疏漏,导致悬念“不悬”。
2、在“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部分小组第一次实验失误时,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总结教训,在第二次实验是加强合作。
小学四年级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3)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学习情况分析1.部分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
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
因此,整个班级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作业质量不高。
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
由于本年级段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4.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荡秋千》学习效果分析《荡秋千》是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的结论。
在教学完本节后。
我有三点想法:一、教师除了要深刻理解教材外,还要做一个各方面的“通才”。
《荡秋千》类似物理上的单摆现象,如果在操作时不考虑好实验要注意的条件,就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在上课时,由于我没能找到砝码,我就用几个普通的铁片代替,操作时也按照课本所给定的15秒进行计数,有一个在5秒时摆动现象就不明显,其余两个在10秒左右也在原地打转转,学生没法数了。
我想,实验没成功的原因是由于摩擦力太大,所以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如果在上课以前我能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学生,充满好奇心地做一做,肯定能发现其中的困难,就会早做准备;如果我在备课时能多查阅下高中物理或是请教别人,就能知道对影响实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上课时就会有的放矢。
由于现在的教材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如果教师不能全面深刻在掌握或是理解这些知识,上课就会被学生问倒。
所以说。
我们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计算与解应用题了,数学教师就是一个通各种知识的“全才”。
二、教师的操作一定要严谨、有科学性。
在本课最后快要结束时,我给学生演示三个不同长度的绳子挂同一个钩码进行摆动,由于实验的效果不明显,当绳子长是10厘米时,学生数了6次,当绳子长20厘米时,学生数了9次,当绳长达到30厘米时,学生却又数成6次。
这样就不能充分说明摆动的次数与绳长的准确关系,我们只能勉强总结出摆动的次数与绳子长有关的结论,晚上我在家看我儿子做实验,我灵机一动,如果把时间定短点,在摆动明显的时间内计数,行不行?于是我与儿子合作,经过几次实验发现在5秒内不管多长的绳子都能明显看出实验的效果,而且如果让绳子的长度差别变大,实验效果更好。
第二天我又找来光滑的绳子和钩码,上课一演示,效果果然很好,学生不仅能总结出摆动的次数与绳长有关系,且体会到“绳子越长,摆动的次数越少”这一道理。
我想学生自己做实验可能是不准确的,但教师的演示一定要有科学的严谨性,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三、数学课上要着重体现数学味,不能“喧宾夺主”。
在上完课,我马上把我上课时的困难向我校的孟庆华老师反映,他耐心地听我诉说完这节课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后,说:“这样就很好了,这本身是一节数学课,不是物理课,不需要非让学生明白摆动的次数与绳长是什么具体的关系,只要让学生体会到与绳长有关就行了,你别在上成了物理课。
”我回去仔细读了一下教学参考书,可不是,这节课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进行“想——推理——验证”样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至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我想数学课就是数学课,不能为了搞花样,耍噱头而放弃数学的目标,一位教育家说过:“过于强调生成性目标,而排斥行为性目标,将可能导致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无目标性,最终可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流产。
”所以我倡导,数学课应保持数学的味道《荡秋千》教材分析教材分析:1、此次活动涉及空间位置关系问题,所以在课前热身环节玩了《左右手》的游戏,使幼儿初步感知左右,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游戏过程中,幼儿全部积极参与并且很有序,能够吸引幼儿。
整个过程中,师只是说指令,幼儿只是做。
幼儿做错时,师直接示范,不说话,幼儿很快即明白。
此环节师幼互动成功。
2、进一步感知空间位置关系时,玩了《捉迷藏》的游戏。
首先引导幼儿认识三个小动物,介绍游戏规则。
第一次游戏有点偏离主题,重点不在位置关系,到了认知小动物上。
紧接着,师做出调整。
小动物出场后,马上引导幼儿认知它们的位置,如小狮子在左边、丹顶鹤在中间、小狐狸在右边(热身游戏有效果)。
然后师变换问法,巩固对位置的认知,如谁在左边、谁在右边、中间的谁不见了,右边的谁不见了。
3、展示操作纸,以情境导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小宝、妮妮、嘟嘟去公园荡秋千”。
引导幼儿认知三个任务的位置关系,先以左右中间说然后配合错误控制如妮妮挨着黄色的花,小宝挨着红色的花,幼儿很容易便理解了。
4、做作业纸。
此环节常规要求的清晰,明确,幼儿配合的很好。
师一步一步在操作常规以及作业时作出引导,幼儿易于接受并且效果显著。
只有极个别幼儿没有做到严格按要求执行,缺乏一点自制力。
《荡秋千》评测练习根据实验数据,填写下列习题:1、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无关;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有关。
2、秋千摆动的次数与绳子有关,绳子越长摆动的越(),次数越(),相反,绳子越短摆动的就越(),次数越()。
《荡秋千》课后反思《荡秋千》是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的结论。
在教学完本节后。
我有三点想法:一、教师除了要深刻理解教材外,还要做一个各方面的“通才”。
《荡秋千》类似物理上的单摆现象,如果在操作时不考虑好实验要注意的条件,就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在上课时,由于我没能找到砝码,我就用几个普通的铁片代替,操作时也按照课本所给定的15秒进行计数,有一个在5秒时摆动现象就不明显,其余两个在10秒左右也在原地打转转,学生没法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