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满中医诊疗方案
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
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厚朴三物汤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它以治疗腹满胀重、消化不良为主要目的。
该方剂的药物配伍及组成非常讲究,其中包含了君臣佐使药,这些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疗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厚朴三物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
其中,厚朴为君药,其性味辛温,归入脾、胃经,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
它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腹满胀重的症状。
大黄为臣药,其性味苦寒,归入肝、胆经,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
大黄能够减轻胃肠道内的积滞,帮助排除体内废物,从而减轻腹部不适感。
芒硝和木香为佐药,它们的性味辛温,归入肺、胃经,具有疏散食滞、行气化湿的功效。
它们能够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帮助消化食物,减轻腹部胀满感。
厚朴三物汤方剂中的药物配伍十分合理,君臣佐使药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发挥着治疗腹满胀重的作用。
这种药物组合能够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减轻腹部胀满感。
同时,它还能够疏通肠道,促进排便,缓解便秘问题。
通过调理脾胃和肠道功能,厚朴三物汤方剂能够有效地改善人体的消化系统,使其恢复正常运转。
在临床应用中,厚朴三物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满胀重等症状。
根据八纲辩证,该方剂适用于脾胃气滞、湿阻脾胃的证候。
在六经辩证医理中,厚朴三物汤方剂则适用于太阳、少阳、厥阴经的湿热病证。
无论是从八纲辩证还是六经辩证的角度来看,厚朴三物汤方剂都能够对应相应的病症,发挥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非常重要。
在厚朴三物汤方剂中,君臣佐使药共同发挥作用,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减轻腹部胀满感。
该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治疗腹满胀重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合理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为临床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也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福祉。
脘腹胀满中医治疗最佳方
脘腹胀满中医治疗最佳方脘腹胀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拢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
正常人胃肠道内可有少量气体,约 150 毫升(ml)左右,当咽入胃内空气过多或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时,胃肠道内产气过多,而肠道内的气体又不能从肛门排出体外,则可导致腹胀。
1 症状概述是指腹部膨胀的感觉,常有腹部膨隆胀大(也可仅为自觉胀满不适而无客观表现);可以是全腹性的,也可仅为局部性的;有时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主要原因有胃肠道积气、腹腔内积液、腹腔内肿物、后腹膜疾并功能性腹壁肌张力增加或腹腔内气体)或者是腹内某肿疾病而事先未估计到。
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拢引起腹胀的原因主要见于胃肠道胀气、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2 病因病机形成胀满的原因很多,有因湿热挟痰,或饮食阻滞,或脾胃虚弱,或七情不和,气机阻滞,或误下伤中,或暴怒忧郁,或痰气搏结,都能形成本病。
脏腑感受外邪,或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是导致脘腹胀满的重要原因,早在《灵枢胀论篇》有过详细的论述:“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冬日重感于寒,则食泻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
说明胃肠功能失调,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胀满。
关于胀满的机制,有两点认识相同:(1)基本病机为邪结中焦,气机升降阻隔阻滞,痞塞不通。
(2)主要症状是心下痞塞满闷,按之濡软,外无胀满形迹;或不仅心下痞满闷塞感,外亦见有胀满之形。
对于基本病机还有部分医家认为与瘀血有关。
基本病机是在病因作用下,中焦气机痞塞,经络气血阻滞,胃液逐渐暗耗,导致其络脉瘀闭,日久可痰瘀互结搏而成积;临床证候的基本特点是热多于寒,实多于虚,浊阴不降甚于清阳不升。
3 主要症状(1)腹胀伴腹痛:伴剧烈腹痛时应考虑有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病变的可能。
腹部胀满厉害烦躁不得眠经方(合方)一剂显效
腹部胀满厉害烦躁不得眠经方(合方)一剂显效经方辩证问诊单:患者:女,34岁发病时的典型症状:最初发病是15岁左右,开始是每日早上干呕,饮食正常。
后牙龈红肿萎缩,导致牙齿松动,每年两次洗牙,也没用。
前年自推腹后,好些,不是天天干呕了。
不舒服是从去年开始厉害。
空腹时,左侧腹部有声音,说不清楚是水还是气,烦躁,须放屁后,才好点。
吃饱后也放屁,舒服些。
大便溏稀一天一次,少。
.晚上9点后腹胀厉害,不得卧,用手压腹部全是水声,烦躁,睡不着,有时也吐(干呕),吃往下降的药,放出长屁来,才能睡觉。
时好时坏,自前十天咳嗽以来,腹部胀满厉害,感觉水很多的样子。
咳嗽吃过小青龙,不太管用。
也用过麻黄加石膏类的,也无效,有痰,稀,白,早上有点稠,不太想吃饭。
用手推腹时,膻中下和左脐旁有硬结。
身高1米55,体重不到40公斤,面黄暗,月经提前,少,稀。
现在目胀,有点肿。
晚上因腹胀睡不着时,小便数。
右胳膊和右腿上有白色块状皮肤病,痒。
平时怕冷不怕热。
不爱出汗。
大便,一日一次,便溏。
前几天,三天解了一次,就一点。
现正在服用的药:昨天服的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厚直、枳实、半夏、陈皮、干姜、细辛、五味、当归、白芍,服后无效。
又服中成药清肺的,好像也不太管用,后经咳嗽,放出长屁来,才能睡觉。
最初发病的年份月份:15岁左右病情加重的年份月份:去年夏天发病的时辰:晚上饮:不爱喝水,喜热饮。
食:少,喜粥,厌油腻睡眠:不易入睡大便:湿,粘,腻,溏泻,便出不爽小便:晚上睡不着时,小便次数多月经:少,提前,黯暗,清稀白带:少,白,黄处方:大承气汤+小泻肺汤用药反馈:患者:先生,昨天吃后,感觉腹部胀感减少,水声也少了。
9:30分躺下,大约9:50左右就睡着了。
咳嗽醒一回,目眩了会,早上咳嗽会,痰好咳出。
以前四逆和泻心类得也吃过,没这么好的效果。
唉,同是学伤寒的,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学了挺长时间的,连个咳嗽都没治好,弄得老公笑,自己也没信心了。
中医治疗膨胀 不同部位膨胀的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膨胀不同部位膨胀的中医疗法引言:膨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部位。
中医学认为,膨胀是由于气滞、湿滞、痰浊等原因引起的。
以下是中医治疗不同部位膨胀的一些常用疗法。
一、腹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艾灸:可以选择艾叶或艾条进行艾灸,通过燃烧艾叶或艾条产生的热量刺激腹部穴位,促进气机调畅,从而缓解腹部膨胀的症状。
2. 针灸: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腹部气机,改善腹部膨胀的情况。
3. 中药煎剂:可以使用一些功效较好的中药,如苍术、陈皮等,煎煮后饮用,有助于消除腹部湿气和气滞,缓解膨胀症状。
二、胃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大蒜等。
可以多食用消化性好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有助于减轻胃部膨胀。
2. 胸腹按摩:可以用双手轻轻按摩胃部和胸腹部,帮助胃部气机调畅,缓解胃部膨胀的感觉。
3.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胃气调理中药,如六君子汤、理气和胃丸等,有助于改善胃部膨胀的情况。
三、肠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
可以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山楂、木瓜等,帮助缓解肠部膨胀。
2. 腹部运动:可以进行适量的腹部运动,如腹式呼吸、腹部按摩等,有助于促进肠部气机流通,缓解肠部膨胀的症状。
3.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调理肠胃气机的中药,如柴胡疏肝散、八正散等,有助于改善肠部膨胀的情况。
结论:中医治疗膨胀,针对不同部位膨胀,可以采用艾灸、针灸、中药煎剂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也是改善膨胀的重要手段。
病人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中医医师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疗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1. 《中医诊断学》2. 《中医治疗学》3.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内科学[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9.。
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
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
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常伴有恶心、嗳气、打嗝、肚子胀等。
那么,腹胀怎么办?
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
处方
白术3两,厚朴(姜炒)3两,半夏(汤洗)3两,桂心3两,藿香3两,青皮3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脾虚风冷所伤,心腹胀满疼痛,四肢筋骨重弱,肌肉瞤动酸(疒斯),善怒,霍乱吐泻;或胸胁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食少失味。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
《三因》卷五。
腹胀的分类
一、气滞作胀
患者自觉上腹部胀满堵塞,连及肝区和后背,甚则因胀致痛,每因生气或情志刺激诱发或加重,伴有烦躁易怒,恶心呕吐,食少嗳气,
甚至吞酸等。
治以疏达肝气、和胃降逆。
二、脾虚腹胀
肝炎日久,长期食欲不振,食少腹胀,食后加重,伴有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干稀不调、小腹重坠、四肢不温或有轻度水肿。
治以健脾消胀、升清降浊。
三、血瘀腹胀
病人小腹部持续性胀满,昼轻夜重,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指甲青紫、微血管怒张,舌绛脉涩。
查体可见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等。
四、湿热腹胀
胃脘少腹胀满,甚至满腹胀,持续不能缓解,多吃油腻则更甚,伴有烦躁,口渴不想喝水,头晕不清、恶心、厌油腻,大便粘滞不爽,放屁恶臭、小便黄赤等。
治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调肠理气。
另外还有脾胃虚寒腹胀、食积腹胀,临床辩证应分清气血虚实寒热,不能一见腹胀就理气,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上腹部鼓胀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上腹部鼓胀,中医称之为“腹胀”、“鼓胀”,是指患者自觉上腹部饱满、膨胀,甚至伴有疼痛、不适等症状。
此病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中医治疗上腹部鼓胀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将从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中医理论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上腹部鼓胀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脾胃虚弱、肝气郁结、湿阻中焦、气滞血瘀等。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气血瘀滞;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血瘀不行;湿阻中焦,运化失司,气机受阻,进而导致上腹部鼓胀。
2.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上腹部鼓胀以调和脾胃、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祛湿通络为原则。
三、诊断1. 主症(1)上腹部鼓胀,自觉饱满、膨胀,甚至伴有疼痛、不适等症状。
(2)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症状。
2.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等。
四、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1)宜食易消化、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水果等。
(2)忌食油腻、辛辣、生冷、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2. 中药治疗(1)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四君子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2)肝气郁结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湿阻中焦证治法: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方药:平胃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4)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中脘、肝俞、脾俞、胃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艾灸等方法治疗。
(2)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腹部、背部、足部等穴位,调理气血,改善症状。
(3)拔罐疗法:在腹部、背部、腰部等部位进行拔罐,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胀满。
五、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
2.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 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病症。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依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得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 III 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 主编,科学出版社,2023 年〕。
必需包括以下 2 项:〔1〕3 个月内至少每月有 3 天反复消灭腹胀感或肉眼可见得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得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病症消灭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
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
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举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举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治法:健脾益气,化湿与中。
推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腹满、腹胀【治病策略】1、辩证(1)鼓肿者,气郁则鼓,水郁则肿。
以指接皮肉,随指陷下,皮肉不起,为水肿;外似水肿,随按随起,为气鼓。
皆因胆热阻碍中气,以致胃经不降使然。
因水化气则不肿,气化水则不鼓。
气水变化,全赖中气活泼,旋转升降,膈膜腠理,舒利清通。
胆木横逆,阳热郁塞,中气枯滞,膈膜干涩,腠理团结,然后气不化水,部而成鼓,水不化气,郁而成肿。
此病夹杂,甚难为治。
而胃经不降,实又为膈膜腠理干闭之原。
因胃降则津生,津生则气机活泼,而后旋转升降,流通无阻也。
(气鼓降胃、降胆兼降肺经,水肿降胃、降胆兼升肝脾。
)此二病,非老手难办。
(2)满肿者,脾经不升,气不运则满。
(温运中气。
)水不运则肿。
(燥土疏木。
)停水窜入经络,溢于皮肤,故肿也。
胃经不降者,多阴虚。
(降胃敛肺,兼养中气。
)脾经不升者,多阳虚。
(温补肾肝,兼润风木。
)满,即是胀。
(3)胀者,胃经自头走足,胃经不降,故头项、胸腹作胀。
但此病多兼胆经之逆与本经之滞。
(理滞降逆,调木顾中。
)湿热作胀。
(去湿清热。
)(4)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5)孩子受惊吓而腹胀发烧,只要收惊即愈,情志不顺;抑郁忧思伤脾而发烧,消胀气烧即退。
(6)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7)曹颖甫:是胀满又不同也。
A、太阴寒湿,则腹中胀满。
B、虚气停阻,则腹中胀满。
C、水结膀胱,则少腹胀满。
D、宿食不化,则腹中胀满。
E、血结胞门,则少腹胀痛。
F、腹满一证,以时减为太阴虚寒,不减为阳明实热。
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此其易知者也。
2、治疗(1)湿注太阴所主之腹部,则腹为之满。
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吐。
湿停中脘,则食不下。
湿渗大肠,则自利益甚。
寒湿在下,故腹时痛。
此证腹满自利腹痛,皆四逆汤证。
(2)桂枝汤症或者感冒并腹满便秘,厚朴七物汤。
呕吐的加半夏。
(3)太阴之利,寒热皆有。
腹胀满辨证
腹胀满辨证
有三种情况腹胀满:
一是虚胀特征为腹满时减、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减轻,治用理中汤类温中散寒。
二是实胀特征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痛”,治用承气汤类通泻里实。
三是厚朴(pò)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证属虚中夹实,腹胀满一般多表现为上午轻,下午重,傍晚尤重,但胀满发作的时候不喜温按。
在病机上以脾气虚弱为本,痰湿阻滞、气机不利为标,属虚实夹杂。
厚朴苦温,行气燥湿、宽中消满;生姜、半夏辛温,行气散结、化痰导滞。
人参、甘草甘温,补益脾气而助运化。
诸药配合,补而不壅,消而不损,为消补兼施之剂。
但本证腹胀满,是以有形痰湿阻结,气机壅滞为主,因此燥湿化痰行气消满之药的用量大,而补脾益气之药的用量小,可以称作补三消七之法。
笔者早年曾治一腹胀满的病人,每至傍晚则腹胀如鼓,因虑其有贫血病史,用本方治疗,补气药量大而燥湿化痰行气药量小,三剂后腹胀满反而加重。
后调整原方剂量比例,则获得疗效。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一种由甘草、人参组成的饮品。
主治于发汗后,腹胀满者,胃溃疡。
来自《伤寒论》。
方歌为「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
莫名奇妙总腹胀?古今中医咋治疗?分享6个中医生治疗方法
莫名奇妙总腹胀?古今中医咋治疗?分享6个中医生治疗方法昨天的北中医北辰博士话中医原创好文第4期文章,我借用好多篇参考文献,梳理了估计中医古籍和中医大家对于功能型腹胀的病因病机解读。
今天,我想接着上期,参阅更多文献来分享古今中医是如何治疗腹胀的,同时分享几个医生采用中药方法治疗腹胀的方法。
古今中医治疗腹胀的专方很少#大家健康超能团#翻阅查询文献,古今中医为治疗腹胀这个单一症状而创的成方很少。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中医医圣、东汉杰出中医学家、中医伤寒论创始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曾论述过一个治疗发汗所致脾胃腹胀采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一方,通过补益津液顾护人体正气,再行降逆行气之法的记载。
在《伤寒杂病论》里还记载了治疗与腹胀相关的疮证的五首泻心汤方平调寒热的论著。
明代大医学家王肯堂编撰的古代中国汉医学丛书《证治准绳》在杂病篇里提出针对于寒湿纠结于脾胃中焦的腹胀应用“大辛热之剂"的治疗思考。
明代杰出医学家张惠卿(即张景岳)在论注《黄帝内经》的医经类著作《类经》里,基于《黄帝内经》中的治疗原则“虚则实之,满则泻之"的思想,提出了"实者泻脾之阳谢,虚者补脾之阳气"的腹胀治疗原则,这给后代各代中医大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腹胀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梁尧等医生于2011年第9期的《云南中医药》杂志发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腹胀65例》的文章,文中披露了他们针对95名脾胃气虚型功能性腹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名和对照组30名分别进行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和莫沙必利片为期四周的治疗。
结果显示采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愈了36名显效19名,而莫沙必利片治疗组仅仅治愈11名显效8名。
充分证实了中药汤剂的方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腹胀的优势。
三香汤治疗脾虚痰湿型功能性腹胀无独有偶,2014年第三期的《中华中医药杂志》以《加味三香汤治疗脾虚痰湿型功能性腹胀的临床观察》为题报道了中日医院的许卫华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微等人的研究。
福建师友陈启医生医案:这个方子1剂服下,腹部胀满消退自觉轻松!
福建师友陈启医生医案:这个方子1剂服下,腹部胀满消退自觉轻松!小承气汤方歌:朴二枳三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相关条文:(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下利,讝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讝语,属小承气汤证。
(4)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宜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5)阳明病,讝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6)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7)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方组: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煎服方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福建师友陈启医生:小承气汤医案患者:靳某性别:男年龄:47岁初诊:2020年2月16日主诉:未曾谋面,因疫情管控不能面诊,其妻代诉:主诉腹部胀如球,自觉肚子里有气,想排便排不出,腹胀难耐,多汗,纳可,眠差(晚上睡不着在家里转圈),小便黄,已有5天未解大便,余无不适,问其未排便期间会放屁吗?答会放屁。
治脾胃胀满组方
治脾胃胀满组方
治脾胃胀满组方
来源:《笔花医镜》
散人注:胃腹胀满有多种病因,应弄清原因再对症施治。
大部分胃胀是因为
伤食,而伤食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胀满拒按,医者辩之!
1、白术丸:治气虚中满。
白术茯苓陈皮(各二两)砂仁神曲(各一两五钱)五谷虫(四两)
用荷叶老米煎水为丸。
2、保和丸:治伤食。
麦芽山楂莱菔子浓朴香附(各一钱)炙草连翘(各五分)陈皮(一钱五分)
水煎服亦可。
3、大和中饮:治食积胀闷。
食积者。
坚滞胀满也。
大和中饮主之。
枳实(一钱)浓朴(一钱五分)麦芽楂炭(各二钱)陈皮(一钱)砂仁(八分)泽泻(一钱)
4、和中丸:治腹胀食积。
土炒白术(四两)炒扁豆(三两)茯苓砂仁(各一两五钱)半夏(姜汁炒一两)
面炒枳实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姜汁炒香附丹参(酒蒸各二两)陈皮五谷虫
(炒焦黄色各三两)
上为末。
荷叶一枚煎水为丸。
5、枳术丸:除胀消食。
炒枳实(一两)炒白术(二两)
6、、小陷胸汤:治结胸少腹满痛。
手不可近。
半夏(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栝蒌仁(大者一个杵)
7、大陷胸汤:服小陷胸汤不效。
以此治之。
大黄(六钱)芒硝(四钱)甘遂(二分五厘研冲)。
中医分析胃胀的类型及治疗方法介绍
中医分析胃胀的类型及治疗方法介绍
1.寒热错杂型:
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
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
治疗:经常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加用促进胃肠排气的中药,效果很好。
2.食积停滞型:
症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治疗:保和丸、山楂丸。
3.脾胃虚寒型:
症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治疗:理中汤或厚姜半甘参汤。
4.湿热蕴结型:
症状:胃腹胀满,恶心欲呕,心中烦闷,口渴不欲多饮,时时汗出,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王氏连朴饮()。
5.实热内结:
腹满持续,或腹部硬痛,或绕脐痛,大便秘结,手足汗出,潮热谵语;脉沉实,或迟而有力,舌苔黄燥或焦裂起刺。
治疗:大承气汤。
注意:有些急腹症(如肠梗阻)可见到本型症状,需要迅速看急诊或住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肠胀气常用中药治疗方案
肠胀气,中医称为“腹胀”、“气滞”等,是指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原因导致的胃肠道功能失调,引起腹部胀满、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肠胀气以调和脾胃、理气止痛为主要原则,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案。
一、基本治疗原则1. 调和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是导致肠胀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治疗时应以调和脾胃为根本。
2. 理气止痛:肠胀气多因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时应以理气止痛为主。
3. 清热解毒:若伴有湿热内蕴,可适当加入清热解毒之品。
4. 养血润燥:对于血虚所致的肠胀气,可适当加入养血润燥之品。
二、常用中药治疗方案1. 方剂一:六君子汤加减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当所致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加减:若伴有胃寒,可加干姜、吴茱萸;若伴有湿热,可加黄连、黄芩。
2. 方剂二: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苍术、厚朴、陈皮、枳壳。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所致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加减:若伴有胃寒,可加干姜、吴茱萸;若伴有湿热,可加黄连、黄芩;若伴有血瘀,可加桃仁、红花。
3. 方剂三:理中丸合四逆散加减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柴胡、枳壳、香附、陈皮。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气机不畅所致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加减:若伴有胃寒,可加吴茱萸;若伴有湿热,可加黄连、黄芩。
4. 方剂四: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炙甘草、川芎、红花。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主治:情志不畅所致的腹胀、腹痛、胸闷、胁痛等症状。
加减:若伴有胃寒,可加干姜、吴茱萸;若伴有湿热,可加黄连、黄芩。
三、中药外治法1. 热敷法:将生姜、葱白、盐等调料炒热,用布包裹敷于腹部,可缓解肠胀气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2. 足浴法:用艾叶、生姜、红花等药材煎水,泡脚30分钟,可温经散寒,缓解肠胀气。
腹胀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腹胀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腹胀使人们生活中比较多见的症状,如果我们吃的太多,那么也会感觉到腹胀。
如果吃了一些容易产气的食物,那么也容易出现腹胀的症状。
虽然说腹胀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但是,腹胀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会让人感觉非常的不舒服。
那么,腹胀用中医方法怎么治疗呢?消食导滞1.保和丸:本品由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陈皮、制半夏、茯苓、连翘等组成。
具有消食化积的功能。
主治饮食积滞,腹部胀满,嗳气吐酸,胃中嘈杂不舒,不思饮食等。
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
2.沉香化滞丸:本品由神曲、麦芽、沉香、木香、香附、砂仁、陈皮、藿香、莪术等组成。
具有消食开胃、行气消胀、和胃止呕的功能。
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
每次服6~9克,日服2次。
3.开胸顺气丸:本品由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木香、青皮、乌药、枳实、厚朴、大黄、槟榔、甘草等组成。
具有消食、行气、泻下的功能。
主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不通等。
每次服6克,日服1~2次。
燥湿健脾1.香砂养胃丸:本品由苍术、厚朴、陈皮、香附、砂仁、甘草等组成。
具有燥湿健脾、行气消胀的功能。
适用于湿邪阻滞脾胃,腹胀,食少,便溏,身重,乏力以及舌苔厚腻等。
每次服6克,日服2次。
2.香砂枳术丸:由香附、砂仁、枳实、白术等组成。
具有燥湿健脾、行气和胃的功能。
适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闷,食少,呕吐,便溏,身重,乏力等。
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
行气和胃1.木香顺气丸:本品由木香、香附、砂仁、青皮、苍术、厚朴、陈皮、枳壳、槟榔、生姜、甘草等组成。
具有行气和胃、疏肝燥湿的功能。
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闷疼痛,呕吐酸水等。
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
2.越鞠丸:本品由香附、苍术、神曲、川芎、栀子等组成。
具有疏肝行气以及燥湿、消食、活血、清热等功能。
主要用于肝胃气滞,兼有湿滞、食积,脘腹胀闷,两肋及胃脘胀痛或刺痛,精神抑郁,饮食无味,呕吐酸水等。
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
臌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
肝病科臌胀(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效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造成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重要临床体现的一种病证。
本病多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虫毒感染或黄疸、积聚病后续发所致。
鼓胀的病变部位在肝、脾、肾,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效失调,气、血、水、瘀积腹中而致。
初起损在肝脾,迁延日久,可由气及血,且瘀血亦可化水,使水湿更盛;晚期及肾,正气亏虚,气、血、水互相交结,则神昏、痉厥、出血等变症丛生。
根据本病体现,当代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属本病范畴,涉及血吸虫性、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个因素造成的。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最突出的临床体现之一。
正常人腹腔内有少量游离液体,当腹腔内积聚的游离液体超出200mL时称为腹水。
肝硬化腹水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门脉高压、血浆胶体渗入压减少、肝淋巴液形成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等。
腹水的形成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是慢性肝病自然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提示肝硬化失代偿、预后不良。
初次出现的腹水经治疗较易恢复,但重复发作的顽固性腹水治疗困难。
—疾病诊疗:(一) 中医诊疗原则: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见病指南》(ZYYXH/133-)(1)主症:腹部胀满如鼓,皮肤绷紧,叩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
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鼻衄齿衄,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常见体征有慢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脾肿大、下肢凹陷性水肿等。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二)西医诊疗原则(1)病史明确的肝硬化病史及引发肝硬化的病因,常见病因有慢性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与血吸虫肝病等,其它病因有酒精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毒物或药品性损肝伤、胆汁淤积、代谢性以及本身免疫性疾病等(2)症状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水、大便溏薄或便秘、性功效减退、月经不调等肝硬化失代偿期症状; 少量腹水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餐后腹胀。
胸脘痞满,肚胀,应用古方简便验廉。
胸脘痞满,肚胀,应用古方简便验廉。
有的患者经常感觉到肚子胀满,总感觉吃了东西不往下走,胃排空慢,吃了很多药都不好。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万病回春中>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叫养胃汤,得病乱求医,这个花钱不多,药物平和没有坏处,万一好了呢
方药组成是,香附砂仁木香枳实(麸炒)各2克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半夏(姜汁炒)陈皮各3克白豆蔻(去壳)藿香厚朴(姜汁炒)各2克甘草(炙)0.6克,这个是原方剂量,临阵根据病情药材情况确定剂量,煎熬的时候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饭后服用。
我最近就用这个方子治愈了一个案例,这个患者是女性,33岁,来我这里看病的时候,她自己叙述,经常感觉到胸腹胀满,吃了很多的中药西药,但是就是没有好,胃镜检查胃窦处有糜烂浅表性胃炎,我查看患者的舌苔白腻,舌体肿大,而且有齿痕,我给她就是用的这个方子加了苍术,她用这个方子吃了十天以后,症状就明显好转,又吃了十天症状就没有了,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现在病情没有复发,现在饮食二便都正常。
大家有这样症状的,可以试一试,这个药方,不过不懂得药理,不懂得医理的的病人,要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使用。
另外不同患者加减用药如下:瘦人心下痞闷,加炒黄连,去半夏;血虚中满,加当归、白芍,去半夏;食积中满,加炒神曲、山楂、麦芽,去白术、半夏;肥人心下痞闷,加苍术;气虚中满,加人参,去半夏;痰膈中满,加瓜蒌仁、贝母、桔梗、竹沥、姜汁,去白术、半夏;脾泄中满,加炒苍术、炒白芍,去半夏。
小腹胀满经典方一组
小腹胀满经典方一组少腹胀满(莱丁芬)脐下胀满是也。
若先脐下满,渐延及脐上满者,亦用此法。
泽漆汤治石水。
四肢瘦,腹肿,不喘,其脉沉。
泽漆(洗去腥,五两)桑白皮射干(洗浸)黄芩茯苓白术(各四两)泽泻防己(各二两)上咀。
每服五钱,水三盏,乌豆一合,煎二盏,入药同煎七分,去渣,空腹温服,日三。
《圣》治腹坚胀满,号石水方。
用白石英十两,捶大豆大,以瓮瓶盛,用好酒三斗浸,以泥重封瓶口,用马粪及糠火烧之,长令酒小沸,从卯至午,即住火候。
次日暖一中盏饮,日可三度。
如吃酒少,随性饮之。
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烧之。
《素》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胀。
肾肝并沉,为石水。
(大奇论)《灵》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罗〕露丸治寒伤于内,气凝不流,结于肠外,久为瘕,时作疼痛,腰不得伸。
京三棱广术(各一两。
酒浸)干漆(五钱,洗去腥,炒烟尽)茴香(三钱,盐炒)砂(四钱,另研)轻粉(一钱,另研)川乌(半两,炮,去皮脐)青皮(去白,三钱)雄黄(另研,三钱)穿山甲(炮,一钱)麝香(五分,另研巴豆(三十粒,去皮,同广术、三棱炒,令深黄色,去巴豆不用)上除另研四味外,余为细末和匀,生姜汁糊为丸,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温生姜汤送下;温酒亦得,食前。
〔无〕乌喙丸治肠覃,亦治乳余。
乌喙(炮,去皮、尖,一钱)半夏(汤洗,四钱)石膏藜芦(炒)牡蒙茯苓(酒浸)桂心干姜(炮。
各一钱)巴豆(七个,研膏)上末蜜丸,如绿豆大。
每服三五丸,食后酒饮任下。
亦治男子疝病。
经云∶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
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圣》〕见丹治寒客于下焦,血气闭塞而成瘕,空大必不消者。
附子(四钱,炮,去皮脐)鬼箭羽(三钱)泽泻肉桂玄胡索木香(各二钱)紫石英(一钱)槟榔(二钱半)血竭(钱半,另研)水蛭(炒,一钱半,烟尽)桃仁(汤浸,去皮,炒黄,三十个)京三棱(锉,五钱)大黄(锉碎,二钱,同京三棱酒浸一宿,焙干)上除血竭、桃仁外,同为细末,和匀,用原浸酒打糊为丸,桐子大。
『消化系统』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
『消化系统』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常伴有恶心、嗳气、打嗝、肚子胀等。
那么,腹胀怎么办?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处方白术3两,厚朴(姜炒)3两,半夏(汤洗)3两,桂心3两,藿香3两,青皮3两,干姜(炮)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脾虚风冷所伤,心腹胀满疼痛,四肢筋骨重弱,肌肉瞤动酸(疒斯),善怒,霍乱吐泻;或胸胁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食少失味。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三因》卷五。
腹胀的分类一、气滞作胀患者自觉上腹部胀满堵塞,连及肝区和后背,甚则因胀致痛,每因生气或情志刺激诱发或加重,伴有烦躁易怒,恶心呕吐,食少嗳气,甚至吞酸等。
治以疏达肝气、和胃降逆。
二、脾虚腹胀肝炎日久,长期食欲不振,食少腹胀,食后加重,伴有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便干稀不调、小腹重坠、四肢不温或有轻度水肿。
治以健脾消胀、升清降浊。
三、血瘀腹胀病人小腹部持续性胀满,昼轻夜重,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指甲青紫、微血管怒张,舌绛脉涩。
查体可见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等。
四、湿热腹胀胃脘少腹胀满,甚至满腹胀,持续不能缓解,多吃油腻则更甚,伴有烦躁,口渴不想喝水,头晕不清、恶心、厌油腻,大便粘滞不爽,放屁恶臭、小便黄赤等。
治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调肠理气。
另外还有脾胃虚寒腹胀、食积腹胀,临床辩证应分清气血虚实寒热,不能一见腹胀就理气,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以上就是“治疗腹胀的中药秘方白术厚朴汤的中药方剂”的介绍了,仅供大家参考!偏方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腹胀的偏方请继续关注中华秘方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1)主症:脘腹胀满,腹部外形胀大而触之无积聚、痞块;或虽自感胀满而腹部不大,触之无积聚、痞块。
次症:可伴有肠鸣、矢气、大便不调、嗳气、纳差、畏食、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2)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特征:多缓慢起病,或轻或重,根据虚实寒热之不同,而有相应的脉症表现。
具备主症,参考次症以及第(2)、(3),即可诊断为腹胀满。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必须包括下列2项:
(1)3个月内至少每月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脘腹胀闷,连及两胁,每于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舌质淡红,脉弦。
2.脾胃湿热证:脘腹胀闷,口干口苦,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粘涩不爽。
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3.脾虚湿阻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口渴不欲多饮,便溏不爽。
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白腻,脉滑或脉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香附、藿香、枳实、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四磨汤等。
2.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黄芩、黄连、金钱草、半夏、茯苓、生白术、陈皮、香附、枳壳、焦槟榔等。
中成药:枳实导滞丸等。
3.脾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炒白扁豆、枳实、厚朴、砂仁、党参、藿香、香附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二)特色疗法
根据情况选择以下1~2种特色疗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
1.敷脐治疗
(1)肝郁气滞证:香附、青皮、木香。
(2)脾胃湿热证:黄连、豆蔻、厚朴。
(3)脾虚湿阻证:砂仁、公丁香、白术。
操作方法:研末醋调,制成厚约、直径约左右的糊状药饼,敷于肚脐(神阙穴)上,再覆以纱布敷料,8小时后去除,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
脾虚湿阻证可先施艾灸,再用药敷脐。
艾灸方法:先在肚脐周围铺上约厚的脱脂棉层,取药粉末适量,填充肚脐,上放置一直径约3cm、厚度约1mm姜片,再取艾绒适量,做成直径约2cm的艾柱,置于姜片之上,点燃,行隔姜灸。
时间约30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清理肚脐,隔日一次。
注意事项:
(1)对醋皮肤过敏者可尝试采用水调治疗。
(2)腹部皮肤损害或皮肤易过敏者慎用此法。
(3)敷贴时间不宜延长,防止过敏或感染。
(4)敷脐隔姜灸时注意肚脐周围厚敷脱脂棉,谨防烫伤。
2.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横、足三里、中脘、内关、关元、气海。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双侧太冲、膻中。
脾胃湿热证加内庭、曲池、丰隆。
脾虚湿阻证加脾俞、太白、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方法:取以上主穴,随证选2~3个配穴,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用毫针进行中强刺激,脾虚湿阻证用毫针进行中弱刺激,留针10~2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针刺一次。
也可用电针进行针刺。
注意事项:(1)治疗前应严格消毒,防止局部皮肤感染。
(2)选择舒适体位施针,避免在疲劳、饥饿状态下施针。
(3)全身性皮肤病患者不宜采用此法。
3.耳穴压豆治疗
主穴:脾、三焦、交感、皮质下、腹。
配穴:肝郁气滞证加肝、胸、结节。
脾胃湿热证加胃、艇中、耳背脾。
脾虚湿阻证加肺、膀胱、小肠。
操作方法:取以上主穴,随证选1~2个配穴,用王不留行豆贴压,行点压手法,中弱刺激,保留24小时。
每次取一侧耳穴,左右耳交替,7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治疗前严格消毒,防止耳廓感染。
(2)耳廓冻伤或有炎症或病人在疲劳、饥饿状态时不宜用此法。
(3)治疗期间嘱病人每天按压数次,以加强刺激。
(4)夏季留针时间可适当缩短,防止过敏或感染。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适当活动,以散步、慢跑为主。
2.饮食调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食至七分饱即止,清淡低脂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减少肉类、脂肪类、豆类及甜食食物摄入,避免进食辛辣油炸之品,忌烟酒。
3.情志调摄: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制定。
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一)评价标准
1.症状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积分减少≥70%;
有效: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2.腹围疗效标准
显效:腹胀缓解伴腹围减少≥2cm;
有效:腹胀缓解伴腹围减少~2cm;
无效:腹胀伴腹围无明显变化或腹胀伴腹围增加。
3.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显效:量表积分减少≥50%;
有效:量表积分减少<50%;
无效:量表积分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增加。
(二)评价方法
1.症状评价方法
对腹胀、肠鸣、矢气、大便不调、纳差、嗳气6个主要症状从严重程度、发作频率两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所有症状两个维度的分数总和即为症状积分,评价时限为2周。
评分表参照胃肠症状评分(GSRS)法以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 NDI)症状评分系统制定。
腹胀满(功能性腹胀)症状评分表
主要症状严重程度
0分=无症状
1分=空闲安静时可感觉到症状存在
2分=症状持续存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3分=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4分=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
作,难以忍受发作频率
0分=没有
1分=1~4天/两周2分=5~8天/两周3分=9~12天/两周4分=(几乎)每天
腹胀
肠鸣
矢气
大便不调
纳差
嗳气
3.生活质量评定方法
本量表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制定,采用自评表方式
4.评价时点
(1)第0天——治疗前①症状评价②腹围测量③生活质量评价;(2)第21天——治疗结束①症状评价②腹围测量③生活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