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唯有把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文化事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所有的改革和开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然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难以推进,发展也难以实现。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既面临大好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
只有团结一心,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
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确定,才能渡过改革难关,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为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应当明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而前提只是改革和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并不是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所以,不仅应当创造和优化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应当在和谐的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稳定不是稳而不动、稳而不变、稳而凝固、稳而停滞,更不是改革的止步不前和发展的无所作为.而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稳定,也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进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动态性稳定,是一种可控有序状态的发展性稳定。
实践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产生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完整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一发展一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一发展一稳定”,变成了“稳定一发展一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答论述重点
一、简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答案一: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答案二:(1)“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
(2)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割裂它们的关系,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甚至会断送社会主义事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一:第一,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论十大关系
我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一方面是具有现代因素的少数人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非常落后的多数人口的农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如何对待农民,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政府的农民政策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还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十五”时期以来,政府转向对农民工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工进城,出现了“第三次解放农民运动”。⑩它不同于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是促使农民永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用脚投票”的方式进城务工,从而形成新的四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政府面临大量市场性的农民工潮、新的发展挑战和社会矛盾,相应做出政策调整,即从限制型政策转向鼓励型政策,从歧视型政策转向友好型政策,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农民工迅速成为城市非正规就业的主体,成为我国城市经济的主力军之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需要统筹兼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不能超过社会可承受能力,要妥善处理利益关系的调整,合理补偿相关方面的利益损失。要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正确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改革观与稳定观。即发展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要以人为本,决策要广泛参与,形式要基于规则,信息要公开透明,改革成果要由人民分享,不同利益相关者共赢;稳定要以人为本,以公民权利为本,通过推进社会公平,调整社会结构,遏制内部腐败,强化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结合点是人民的利益,处理好三者关系,根本上是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三者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发展促进和谐,以改革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2.改革是动力。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
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
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从词源、词义看待改革、稳定和发展。
改革,多描述一种途径,用新事物改变、取代旧事物;稳定,多表述一种状态,牢不可破,不易改变;发展,多描述一种动作,短时间内迅速发生某种变化。
直观感觉,发展以迅疾之势,通过改革这把利剑,刺入稳定这种状态之中,转瞬之间,新旧交替,纹丝不动。
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便暗含其中。
下面,笔者尝试,分析比较晚清政府两场影响较大的变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来更加直观地描述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不是改革传统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只能是一种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停留在表层,是对“面子”的改良;戊戌变法深入了里层,是对“里子”的改良。
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而且两者有递进关系,洋务运动的破产正是因为仅仅改变器物而不触及制度,这才引起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思,所以才有戊戌变法。
现今而言,学术界有一种共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肯定不是革命,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了两种学说上,一为改良说;一为改革说。
甚至在该两学说上又延伸出新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洋务派就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洋务运动则是一场较为成功的渐进式改革。
经历此改革后,中国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或走上独立、富强道路。
然而,由于高层决策的失误,以及自身的短见、腐化,高层由最初的全力支持改革、全面放权的态度,转变为到不置可否、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在检验改革成败的重大历史事件——甲午海战中,洋务运动被判定为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改革本身,而是失败在上层统治阶级的决策和领导上。
戊戌派也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变相发展和延续,只是发起人、代表利益阶层不同而已。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既遂的、渐进式的改革;那么,很遗憾,戊戌变法仅仅是未遂的、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的操之过急的、一蹴而就的改革。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以前世界各国的手工工场制度或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业制度,完全被摧毁,与历史发展不相称的一些生产落后的国家,就必须进行改革。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一、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
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分);(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2分);(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分);(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约束和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2分);(3)、道德规范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人民的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2分);(4)、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的经济行为既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要受到的规范的约束(2分)。
二、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第二部分)(1995年9月28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要贯彻一个总的思想,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
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实践表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今后15年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
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
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稳定和发展之间关系密切:
一、改革是促进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1、改革可以创造社会发展的机遇:改革是创新的过程,它可以建立和
完善现代经济体系,充实市场机制,激活现代经济活力,从而有效地
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改革可以调节社会的稳定性:改革的过程就是针对不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的旧有制度,它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改善社会运行机制,增强社会
运行质量,增强社会保障,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协调和优化,稳定社
会环境。
二、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1、稳定是改革的基础:任何改革的落实都离不开全面的稳定现状,只
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改革才能得到长期、客观而有效的落实和发挥。
2、稳定是发展的保证:发展过程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有了社会稳定,就可以增强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可以更好地维护重要利益,确保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最终目标
1、发展是改革的最终目标: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经济的发展,
解决社会的发展中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全社会的共同
进步。
2、发展是稳定的最终目标:把社会稳定维护起来,最终目标是在平稳
期间让社会实现发展进步,使全社会获得更高的福利、更大的进步。
总结:从上述可以看出,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互相起到了支撑作用,改革是促进稳定和发展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和
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最终目标,若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稳定和进步发展,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健全发展新机制,引领社会共同进步。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途径摘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的我们党十三年来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原则。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途径在今天的世界与国内环境以及未来前沿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可以更为适应于国情国政,适应于全球化的的世界。
我国要不断的发展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短中长期的目的,我们需要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以实现改革与发展,使我国可以更为强大繁荣强大。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中,稳定始终是一个大前提。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我们始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牢地把握住稳定这个大前提,是我们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一基本经验的首要方面。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
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毛概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四)
毛概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 )A.企业B.政府C.市场D.法律2.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D.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 )A.依法治国B.党的领导C.社会主义的自由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4.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的本质是由( )A.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的B.经济基础决定的C.社会文化的进步程度决定的D.人民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的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B.共同理想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荣辱观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健全政策法规B.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C.体制机制创新D.政府职能转变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8.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A.举行两岸和平统一谈判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实现和扩大“三通”D.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9.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改革与开放B.竞争与合作C.和平与发展D.多极化与全球化10.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A.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D.不对抗不结盟1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是( )A.阶层关系B.广泛性C.工作方式D.党的领导12.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 )A.壮大党员队伍B.开展党内整风C.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D.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13.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 )A.第二位B.第三位C.第四位D.第五位1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将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计入在内的我国人口总数为( )A.13.1亿B.13.4亿C.13.7亿D.13.8亿15.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将被处( )A.拘留,并处罚款B.吊销驾驶证,并处罚款C.扣12分,并处罚款D.拘役,并处罚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 一切为了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D.到群众中去E.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A.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E.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3.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发展生产B.繁荣经济C.公私兼顾D.劳资两利E.四马分肥4.国民革命时期,组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政治联盟的阶级有()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E.大资产阶级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A.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B.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C.工农民主统一战线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E.人民民主统一战线6.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是()A.劳动者之间的联盟B.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D.工人与农民的联盟7.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提出和继续巩固和扩大的时期是()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E.国民革命时期8.集中体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著作有()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D.《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E.《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9.毛泽东提出的我国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A.去粗取精B.全面继承C.兼容并包D.古为今用E.洋为中用10.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表现为()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B.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C.与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E.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作风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強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新时期要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增加改革的深度、坚持住对外开放的政策。
我国的实际情况证明,不进行符合社会发展实践的改革运动,就不能很好的发展,最终只有死路一条,反之,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哪里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哪里就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哪里就能够享有社会发展稳定的成果。
从现时期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要想推动社会向前进步,就必须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要以革命的方式,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要用改革的方式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使得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实践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坚持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在经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后,总结出来的重要历史经验。
基于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当然,我们在坚定不移的搞好发展的同时,也要明确地看到,要想让人民群众真正的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因为我们不单应将蛋糕做大,更应该将蛋糕分好,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也才能真正的解决好局部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进而兼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使得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关切。
达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终激发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专题]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面试题:你怎样看待“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
答: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组织评价和考核干部时,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
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部分官员为了迎合上级检查,人为编造数字、泡制数字,这就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地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
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
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对那些急功近利、靠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发展起来的“政绩”要明察秋毫,不但不能提拔,相反要追究责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第二部分)(1995年9月28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要贯彻一个总的思想,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
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实践表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今后15年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
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
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一、不能把“三个有利于”标准同判 断社会性质的标准混为一谈。
二、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 准,不是为了提供一个判别一种经济 现象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 ,而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 手段提供一个是否对错的判断标准。
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1.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一、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 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 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 。
二、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 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应遵循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 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 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 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的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 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 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 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 受能力。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 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突 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 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 起的认识,为改革开放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 任务统一起来。主要矛盾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 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 需要。根本任务是发展社 会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0、284页)
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经济 体制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 革等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力。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方面的政策都不变,如果有一方面的政策脱离总体而发生了变化,就要使总体失去平衡。
那么,如何从总体上考虑整个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呢?邓小平指出:“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1页)在这四个“不变”的基础上,邓小平又指出:“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包括我们写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
我还要说,五十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香港的地位不变,对香港的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我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5页)可见,邓小平从战略高度、从总体上考虑并制定了“四个不变”的方针。
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
可见,邓小平同志讲到的这不变的几个方面,就基本上构成了我们整个政策的总体的各个方面。
而构成政策总体的各个方面又按照辩证法的规律普遍联系和发展着。
其中,若有一方面脱离整体而“变”了,都要影响其他方面。
例如: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不能逐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主人公的地位若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即不能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则只能以党代政,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办事,这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要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而若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得到充分发展,其结果,就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期 下 / 总第882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工作观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
会主义事业更加全面、协调、稳定、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是执政党更加得到中国人民支持和拥护的过程。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是我们务必要实现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
小康社会是法治社会,“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只有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稳步推进,全面小康目标才能如期达成,从严治党才有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发展―稳定”,变成了“稳定―发展―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总揽全局的首要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在目的上表现出统一性。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三者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表面上的或暂时性的冲突。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协调、系统推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1.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
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稳定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2.改革与发展的统一。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
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
两者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
可以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应该有利于解决发展中提出的紧迫问题。
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
”发展能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从而减少改革的风险,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和热情,使改革顺利地推进。
3.稳定与改革的统一。
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
从改革的一般经验来看,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改革措施并使之有效地贯彻实施;从改革的主体力量看,只有维护人民群众稳定的基本生活秩序,使大多数人具有接受改革的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改革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从改革的实践过程看,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改革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同时,改革对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改革指向的是现实社会具体制度中不完善的因素,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建立促进社会稳定的机制,可以说,改革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可见,改革与稳定两者之间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
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对立性或相斥性1.发展与稳定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发展与稳定本身就存在着矛盾。
从二者的表现特征来说,社会发展要求“动”,社会稳定要求“静”,当然这种“动”与“静”是可以协调起来的,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趋向,因而具有一定的互斥性、对立性。
从现实看,我们发展中国家以改革为必要条件的发展,目的是实现现代化。
这就意味着必须改革某些曾经长期稳定存在的事物,如原有稳定的体制、观念等。
许多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
因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速度显著加快,这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
发展对稳定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封闭型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会引发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
以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民工潮”为例,据统计,8亿农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2亿人,跨省流动的超过3000万人。
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流和管理措施,他们大多盲目地涌向大中城市,对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夹杂在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二,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过快,也将助长社会不稳定因素。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但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多年积累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
其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甚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突破了原有的利益结构,新的合理的利益结构和分配关系逐步形成,由此,必然造成群际矛盾。
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其四,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思想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受到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存在激烈碰撞,使人们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反馈到社会生活中会产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
同样,稳定对发展也存在着制约性、排斥性。
如果把稳定绝对化,就会制约甚至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如中国的封建社会,经过长达2000多年的悠久岁月,已经成为一只“熟透的果子”,再无发展的余地,但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依然稳定异常,有人称之为“超稳定社会”。
这种“稳定”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的,所以导致社会停滞、腐化,失去活力。
所以,我们应当摒弃绝对化的稳定观。
我们所强调的稳定,是要保持一种有秩序、有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态势,一种安定、团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环境。
2.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一般地说,改革与发展的对立性、相斥性大体上表现为两类矛盾。
第一类矛盾是经常性的矛盾。
一般表现为,由于物质条件的有限性,对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应该兼顾而又难以兼顾的矛盾。
当经济增长盲目追求高速度,过多占用财力物力时,就必然使改革的经济环境偏紧,回旋余地很小,从而导致二者矛盾激化。
反之,当改革急于求成,重大改革措施频繁出台,耗资超过经济承受能力时,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加剧二者的对立。
第二类矛盾是过渡性矛盾。
它要随着“两个转变”过程的完成才逐步消失。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两个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许多方面不能一步到位。
这就必须采取一些过渡的形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如前所述的新旧体制、新旧发展战略相互交错和摩擦而形成的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多种多样的矛盾。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看,改革在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但有些方面尚未完全到位,如项目的审批、资金借贷、税收征管等都残存着计划经济的痕迹,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又如,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国家、地方、企业各自配置资源的问题,这就容易出现资源配置的无序状态,造成资源相当严重的浪费。
再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来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对市场经济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客观上尚未完全具备转变的条件(如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宏观经济环境先后出现“过热”和“紧迫”的情况,显然也是不利于改革的推进的。
此外,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方面的改革不能配套推进,这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3.稳定与改革的对立性或相斥性。
首先看稳定对改革的制约性或限制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原有的社会稳定机制与社会各方面的具体制度之间已经形成固定的机制性联系,我们要改革原有体制,必定会受到原有机制的制约。
即使是具体制度中的落后环节和因素,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旧的肯定力量对新的否定力量必定要进行排斥,不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过程是不容易达到目的的。
因此,在新旧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必然会有许多摩擦和较量。
其二,社会稳定机制对改革所带来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必定会作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
对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震荡因素的这种反应过程,也是稳定对改革制约性的重要表现。
其次看改革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性。
如果说稳定对改革的制约或限制带有内隐性或潜在性特点的话,那么,改革对稳定的冲击则具有明显外露的特点。
其一,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这就增加了改革的风险,增加了使社会生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自然也就影响到社会稳定。
其二,改革涉及到利益关系的调整,它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更能符合社会主义精神,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更能催人奋进的利益分配机制。
虽然从长远看,这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生活比较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不同个人、不同民族之间,工农、城乡、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明显存在差异。
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利益上的矛盾冲突。
尽管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出现对抗性形态的激烈冲突,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构成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再加上我们的改革政策和保障措施难以完全避免不平衡、不配套的情况,或者落实不到位,便容易产生对社会稳定的冲击,甚至引发社会震荡。
三、几点结论第一,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对矛盾中,它们的统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支配作用。
这种统一性主要是指它们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为了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兴旺。
它们的内容在重要方面表现出具体的统一性,它们的手段相互包含。
第二,它们的对立方面居于非主要的地位,不属于不可协调的对抗性矛盾。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对立性或相斥性的存在和作用,应正确把握、妥善处理,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减少冲突,缓解、化解矛盾,使各方面互相促进。
第三,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三者的地位不是并列的。
经济发展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它始终是中心,改革和稳定应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个中心。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