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1c7fd4db307e87101f696eb.png)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唯有把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文化事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所有的改革和开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然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难以推进,发展也难以实现。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既面临大好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
只有团结一心,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
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确定,才能渡过改革难关,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为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应当明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而前提只是改革和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并不是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所以,不仅应当创造和优化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应当在和谐的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稳定不是稳而不动、稳而不变、稳而凝固、稳而停滞,更不是改革的止步不前和发展的无所作为.而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稳定,也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进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动态性稳定,是一种可控有序状态的发展性稳定。
实践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产生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0cb221c0b4e767f5acfce95.png)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
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
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第一,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动力。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8fea82a0722192e4536f6f2.png)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从词源、词义看待改革、稳定和发展。
改革,多描述一种途径,用新事物改变、取代旧事物;稳定,多表述一种状态,牢不可破,不易改变;发展,多描述一种动作,短时间内迅速发生某种变化。
直观感觉,发展以迅疾之势,通过改革这把利剑,刺入稳定这种状态之中,转瞬之间,新旧交替,纹丝不动。
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便暗含其中。
下面,笔者尝试,分析比较晚清政府两场影响较大的变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来更加直观地描述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不是改革传统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只能是一种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停留在表层,是对“面子”的改良;戊戌变法深入了里层,是对“里子”的改良。
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而且两者有递进关系,洋务运动的破产正是因为仅仅改变器物而不触及制度,这才引起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思,所以才有戊戌变法。
现今而言,学术界有一种共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肯定不是革命,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了两种学说上,一为改良说;一为改革说。
甚至在该两学说上又延伸出新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洋务派就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洋务运动则是一场较为成功的渐进式改革。
经历此改革后,中国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或走上独立、富强道路。
然而,由于高层决策的失误,以及自身的短见、腐化,高层由最初的全力支持改革、全面放权的态度,转变为到不置可否、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在检验改革成败的重大历史事件——甲午海战中,洋务运动被判定为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改革本身,而是失败在上层统治阶级的决策和领导上。
戊戌派也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变相发展和延续,只是发起人、代表利益阶层不同而已。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既遂的、渐进式的改革;那么,很遗憾,戊戌变法仅仅是未遂的、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的操之过急的、一蹴而就的改革。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以前世界各国的手工工场制度或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业制度,完全被摧毁,与历史发展不相称的一些生产落后的国家,就必须进行改革。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26d24f5af1ffc4ffe47acf6.png)
论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总揽全局的首要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在目的上表现出统一性。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三者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表面上的或暂时性的冲突。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协调、系统推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1.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
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稳定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2.改革与发展的统一。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
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
两者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
可以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应该有利于解决发展中提出的紧迫问题。
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
”发展能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从而减少改革的风险,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和热情,使改革顺利地推进。
3.稳定与改革的统一。
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
从改革的一般经验来看,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改革措施并使之有效地贯彻实施;从改革的主体力量看,只有维护人民群众稳定的基本生活秩序,使大多数人具有接受改革的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改革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从改革的实践过程看,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改革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746f4f3f61fb7360b4c658d.png)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bfd0db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f.png)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发展和稳定是一个关系紧密、相互依存的三位一体,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是发展的动力。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可以解放和激发社会生产力,改善制度和机制,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标。
在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要遵循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稳定社会大局,确保过程的平稳进行。
其次,发展是稳定的基础。
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够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发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消除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进步。
同时,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增加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防止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最后,稳定是发展的保障。
只有确保社会稳定,才能够为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稳定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稳定也要以法治为基础,加强法律的规范和执行力度,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关系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点要放在增加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
我们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深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社会调控和风险防范,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为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a79590552ea551810a68777.png)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30e730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b.png)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3、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改革、发展、稳定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促进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70432452b160b4e767fcf61.png)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就必须坚持发展。
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如果政治不稳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改革,就不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那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
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
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39e16c23186bceb19e8bb75.png)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改革、发展和 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 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 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 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 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 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首先大致了解一下三者关系
改革
动力发展
前提
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 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 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 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正确、有效的途径。改 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实现两个 带有全局性的根本转变,解决好涉及长远性、 全局性的两大课题,即;一是经济体制从计 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经济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 面进步,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没有 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发展和改革,试想一个动荡不 安,兵荒马乱的国家,人民会有心思去大力搞发展,搞 改革吗?怕是个个都逃离这个国家出去,当国际难民了。 所以,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必要条件。这其中,稳定包 括路线和方针两方面,它们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直白的说,路线和方针的稳定,即代表了国家政治的稳 定,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稳定不光是有利于国家政局 和党的政权,而且还有利于经济文化等下层建筑的发展 和稳定——包括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的稳定以及教育、 人权等方面的稳定。 因此,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发展经济,这 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要发展,就一定 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 开放更无法提高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5d42e1810a6f524ccbf853a.png)
首先感性地认识三者关系
改革
动力 目的 目的
前提
பைடு நூலகம்
动力
发展
前提
稳定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 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是动力,通过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是动力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的改革,进一步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 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目的 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 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 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 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 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 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 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 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 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 稳定之间的关系? 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要认识三者关系,首先要弄清“改革,发展 发展, 要认识三者关系,首先要弄清“改革 发展,稳 是什么? 定”是什么?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 发展:是硬道理, 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我完善和发展, 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 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 发展, 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 坚实的基础。 坚实的基础。 稳定: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治 稳定:稳定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 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 文明和民主法制的水平,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综 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 合国力,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民主法制程度。
稳定发展与改革的三者关系
![稳定发展与改革的三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aeea373f5335a8102d220d3.png)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
中国能有今天的成绩,发展才是其硬道理,所以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的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也十分重视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的事迹都证明了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一味强调发展,而忽略改革和稳定的话,也是不行的。
就像大跃进时期所制定的方针,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a5dfc9d910ef12d2bf9e746.png)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发展―稳定”,变成了“稳定―发展―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32484b165ce050876321366.png)
在世界日趋高度文明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速度早以不在同步.中国也不例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发展相对于国外虽然起点低,但发展速度的差异还是存在.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对外改革开放与先让东南部先发展起来再带动中西部发展起来的政策.然而近几年,中国急于追求的经济发展, 过快带来了房产泡沫与产能过剩等民生问题.尤其是现在交通问题还有房价问题 . 但我希望中国用创新的方式解决.投资航天科研发明一种飞行器安装在汽车上让汽车都在50米高` 100米高`150```` 的同平面上空飞行随儿开辟空中汽车航线即空中公路这样地面与高速公路可减少投资同时也方便人流与物流的转移式发展东南部的人与物流到中西步发展中西部发展起来后东南部的密集人分流到中西部从儿东南部的房价大降房产泡沫不会出现使世界各国转移式发展世界上不在有穷人战争从此只有地球村在世界日趋高度文明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速度早以不在同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最早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
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
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https://img.taocdn.com/s3/m/d885a3e6172ded630b1cb64a.png)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必要。
改革、发展和稳定哪个重要?其实,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后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江泽民说:“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联系,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搓。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共同的立足点和这侧措施的结合点,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发展的全面性、稳定的长期性都将难以实现。
只有抓住这个结合点,三者才能真正成为武威前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二:正文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
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我国经济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https://img.taocdn.com/s3/m/f29afc66ddccda38376bafc5.png)
1.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部矛 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
• 1.改革作为全局所包括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改革作为一个全局,包括了一系列矛盾关系。其中,带全局性 的重大关系有五个:一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二是公 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三是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 个人的关系;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五是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这五大矛盾关系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 控的关系又是制约改革全局的首要的基本的关系。
二、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
一.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辨 证关系
邓小平辨证地阐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 间的关系,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中国 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深刻透视和本 质的认识,向人们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是 新的历史时期的主题。要正确认识这一主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 之间的辨证关系。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是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的基本方 针,这是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它充分体现了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 本路线的要求。在贯彻这个方针中,重要的是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经济 社会能够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
2.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
发展是目的。“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贫穷落后,使 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有关发 展问题,按照邓小平的观点:一是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 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 发展;二是中国在世界舞台和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 要看我们自己的发展情况。我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大国, 理应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在1949年以前整整 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没有发挥一个大 国应有的作用和享受应有的尊严,反而被视为“东亚病夫”, 尝尽了“落后挨打的”滋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 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因此,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 突出,充分显示出发展起来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发 挥出来;只展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 能更加稳定,社会主义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依次,在发展问 题上,应牢牢把握机会,抓住机遇,争取经济隔几年上一个 台阶,甚至隔几年上几个台阶。
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8ea45270066f5335a81213f.png)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f91cfd2192e45361166f5a2.png)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不仅全党同志要牢记在心,还要引导全体人民牢记在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已有的成果也将会失去。
回顾30多年来的历史,我们国家之所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贫穷落后面貌,改变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正是因为我们很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面向未来,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看到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越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以改革创新促进事业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改革发展稳定凝聚着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释放巨大活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从而奋力把改革推向前进;就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就必须坚持稳定是硬任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改革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的全面性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示范例题
材料1
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经济年增长9%以上,197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为5689.8亿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09407亿元;1978年我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6年已达到17607亿美元;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2006年已达到10663亿美元。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
可以说,这是我国生产力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实惠得到最多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大大提高的时期。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伟大革命。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场革命,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让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材料来源:2008年10月6日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材料2
邓小平于1985年9月23日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阐述道:“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因此,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体现的是量变,而“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讲的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可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量变中有部分质变的过程。
实践证明,许多重大的改革的成功,如在农村实行责任制,搞包产到户,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体现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的正确性。
如何才能完成好这第二次革命呢?邓小平于1986年9月2日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一文中指出:“我们也讲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
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
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
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又在《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放弃不得。
如果固守成规,照过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样地搞,没有一些试验、一些尝试,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败的尝试,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
我们一定要真正地搞改革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
”
——材料来源:2004年8月21日新华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简述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邓小平理论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①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它主要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
②从深度上看,我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
③从广度上看,改革要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改革一个陈旧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
④从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上讲,改革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其宏伟和艰巨不亚于建立一个新中国。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关系,需要正确处理。
①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③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从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来看: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深化改革必将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得好则会有力地支持改革,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来看:只有通过改革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而保持稳定则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国家一乱则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