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唯有把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文化事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所有的改革和开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然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难以推进,发展也难以实现。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既面临大好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

只有团结一心,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

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确定,才能渡过改革难关,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为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应当明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而前提只是改革和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并不是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所以,不仅应当创造和优化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应当在和谐的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稳定不是稳而不动、稳而不变、稳而凝固、稳而停滞,更不是改革的止步不前和发展的无所作为.而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稳定,也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进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动态性稳定,是一种可控有序状态的发展性稳定。

实践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产生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完整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完整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一发展一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一发展一稳定”,变成了“稳定一发展一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答论述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答论述重点

一、简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答案一: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答案二:(1)“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

(2)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割裂它们的关系,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甚至会断送社会主义事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一:第一,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
村的关系
我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一方面是具有现代因素的少数人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非常落后的多数人口的农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如何对待农民,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政府的农民政策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还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十五”时期以来,政府转向对农民工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工进城,出现了“第三次解放农民运动”。⑩它不同于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是促使农民永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用脚投票”的方式进城务工,从而形成新的四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政府面临大量市场性的农民工潮、新的发展挑战和社会矛盾,相应做出政策调整,即从限制型政策转向鼓励型政策,从歧视型政策转向友好型政策,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农民工迅速成为城市非正规就业的主体,成为我国城市经济的主力军之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需要统筹兼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不能超过社会可承受能力,要妥善处理利益关系的调整,合理补偿相关方面的利益损失。要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正确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改革观与稳定观。即发展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要以人为本,决策要广泛参与,形式要基于规则,信息要公开透明,改革成果要由人民分享,不同利益相关者共赢;稳定要以人为本,以公民权利为本,通过推进社会公平,调整社会结构,遏制内部腐败,强化利益表达与利益整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结合点是人民的利益,处理好三者关系,根本上是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三者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发展促进和谐,以改革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2.改革是动力。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

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

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123 .4 5/1121 617890:7;< 4.0 =2;7.1237;79:>.3?!",=.?#@2<?!""#【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处理好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毛祥逵(中共曲靖市委 党校,云南 曲靖 &((""")摘 要:通过对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论述,力图说明它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辩证统一性 和极端重要性,旨在引起人们对此关系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改革;稳定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 标。

即通过本世纪头 !" 年的艰苦努力,集中力量把 现在达到的低水平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 设成更高水平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使我 国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富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 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意义十分重大。

其内涵不仅包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本身,还包括民主政治、科技文化、 国力主权、公民道德以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 造体制的环境条件等领域。

而且特别强调,新世纪 建设的小康社会一定要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而不 再是部分的富裕;一定要达到更高水平,而不是现 有水平的维持;一定要全面提升,而不是单方面的 发展。

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可谓是内 容多、涉及面广、要求高、任务艰巨。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从词源、词义看待改革、稳定和发展。

改革,多描述一种途径,用新事物改变、取代旧事物;稳定,多表述一种状态,牢不可破,不易改变;发展,多描述一种动作,短时间内迅速发生某种变化。

直观感觉,发展以迅疾之势,通过改革这把利剑,刺入稳定这种状态之中,转瞬之间,新旧交替,纹丝不动。

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便暗含其中。

下面,笔者尝试,分析比较晚清政府两场影响较大的变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来更加直观地描述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不是改革传统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只能是一种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停留在表层,是对“面子”的改良;戊戌变法深入了里层,是对“里子”的改良。

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而且两者有递进关系,洋务运动的破产正是因为仅仅改变器物而不触及制度,这才引起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思,所以才有戊戌变法。

现今而言,学术界有一种共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肯定不是革命,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了两种学说上,一为改良说;一为改革说。

甚至在该两学说上又延伸出新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洋务派就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洋务运动则是一场较为成功的渐进式改革。

经历此改革后,中国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或走上独立、富强道路。

然而,由于高层决策的失误,以及自身的短见、腐化,高层由最初的全力支持改革、全面放权的态度,转变为到不置可否、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在检验改革成败的重大历史事件——甲午海战中,洋务运动被判定为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改革本身,而是失败在上层统治阶级的决策和领导上。

戊戌派也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变相发展和延续,只是发起人、代表利益阶层不同而已。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既遂的、渐进式的改革;那么,很遗憾,戊戌变法仅仅是未遂的、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的操之过急的、一蹴而就的改革。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以前世界各国的手工工场制度或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业制度,完全被摧毁,与历史发展不相称的一些生产落后的国家,就必须进行改革。

毛概问答题

毛概问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这是因为: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第三、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3.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具体说来,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它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毛概期末考试试题一、辨析题(第一道题七分,第二道题八分,共15分)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

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分);(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2分);(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分);(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约束和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2分);(3)、道德规范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人民的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2分);(4)、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的经济行为既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要受到的规范的约束(2分)。

二、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第二部分)(1995年9月28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要贯彻一个总的思想,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

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实践表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今后15年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

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

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面试题:你怎样看待“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

答: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组织评价和考核干部时,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

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部分官员为了迎合上级检查,人为编造数字、泡制数字,这就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地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

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

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对那些急功近利、靠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发展起来的“政绩”要明察秋毫,不但不能提拔,相反要追究责任。

毛概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四)

毛概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四)

毛概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 )A.企业B.政府C.市场D.法律2.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D.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 )A.依法治国B.党的领导C.社会主义的自由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4.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的本质是由( )A.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的B.经济基础决定的C.社会文化的进步程度决定的D.人民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的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B.共同理想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荣辱观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健全政策法规B.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C.体制机制创新D.政府职能转变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8.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A.举行两岸和平统一谈判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实现和扩大“三通”D.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9.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改革与开放B.竞争与合作C.和平与发展D.多极化与全球化10.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A.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D.不对抗不结盟1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是( )A.阶层关系B.广泛性C.工作方式D.党的领导12.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 )A.壮大党员队伍B.开展党内整风C.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D.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13.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 )A.第二位B.第三位C.第四位D.第五位1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将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计入在内的我国人口总数为( )A.13.1亿B.13.4亿C.13.7亿D.13.8亿15.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将被处( )A.拘留,并处罚款B.吊销驾驶证,并处罚款C.扣12分,并处罚款D.拘役,并处罚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 一切为了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D.到群众中去E.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A.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E.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3.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发展生产B.繁荣经济C.公私兼顾D.劳资两利E.四马分肥4.国民革命时期,组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政治联盟的阶级有()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E.大资产阶级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A.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B.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C.工农民主统一战线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E.人民民主统一战线6.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是()A.劳动者之间的联盟B.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D.工人与农民的联盟7.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提出和继续巩固和扩大的时期是()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E.国民革命时期8.集中体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著作有()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D.《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E.《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9.毛泽东提出的我国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A.去粗取精B.全面继承C.兼容并包D.古为今用E.洋为中用10.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表现为()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B.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C.与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E.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作风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強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新时期要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增加改革的深度、坚持住对外开放的政策。

我国的实际情况证明,不进行符合社会发展实践的改革运动,就不能很好的发展,最终只有死路一条,反之,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哪里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哪里就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哪里就能够享有社会发展稳定的成果。

从现时期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要想推动社会向前进步,就必须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要以革命的方式,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要用改革的方式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使得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实践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坚持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在经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后,总结出来的重要历史经验。

基于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当然,我们在坚定不移的搞好发展的同时,也要明确地看到,要想让人民群众真正的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因为我们不单应将蛋糕做大,更应该将蛋糕分好,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也才能真正的解决好局部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进而兼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使得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关切。

达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终激发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 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 否有利于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是 否有利于增强 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 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一、不能把“三个有利于”标准同判 断社会性质的标准混为一谈。
二、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 准,不是为了提供一个判别一种经济 现象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 ,而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 手段提供一个是否对错的判断标准。
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1.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一、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 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 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 。
二、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 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应遵循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 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 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 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的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 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 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 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 受能力。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 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突 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 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 起的认识,为改革开放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 任务统一起来。主要矛盾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 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 需要。根本任务是发展社 会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0、284页)
改革的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经济 体制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 革等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力。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方面的政策都不变,如果有一方面的政策脱离总体而发生了变化,就要使总体失去平衡。

那么,如何从总体上考虑整个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变呢?邓小平指出:“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1页)在这四个“不变”的基础上,邓小平又指出:“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包括我们写的基本法,至少要管五十年。

我还要说,五十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香港的地位不变,对香港的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我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5页)可见,邓小平从战略高度、从总体上考虑并制定了“四个不变”的方针。

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以后五十年政策不变,对澳门的政策也不变,对台湾的政策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五十年也不变。

可见,邓小平同志讲到的这不变的几个方面,就基本上构成了我们整个政策的总体的各个方面。

而构成政策总体的各个方面又按照辩证法的规律普遍联系和发展着。

其中,若有一方面脱离整体而“变”了,都要影响其他方面。

例如: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则不能逐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而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主人公的地位若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即不能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则只能以党代政,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办事,这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要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而若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得到充分发展,其结果,就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毛概学习资料

毛概学习资料

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 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 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 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 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 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讲话
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迫切需要利用国外资源、引进国 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西方管 理经验。
路线图之二:多层面、多维度的组合操作方式
第一,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并带动城市改革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农民的饥饿逼出来的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三个勇敢的男人签订了中国第一份包产到户的协议
第二,自上而下的对外开放 杀出一条血路创办经济特区
◆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 局的形成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我国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首先是农村改革。第一步是废除
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
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的集体所有制。重点是经济体制 改革。与此相适应,改革逐步推 向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
生体制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四个推进: ◆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 ◆由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 ◆由沿海向内地推进 ◆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推进 中国体制转型的根本之处在于一切从中 国的实际出发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性质和特点。基本矛盾,仍然是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的性质是非
对抗性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解决的方法是依靠社会主义自 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期 下 / 总第882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性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工作观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
会主义事业更加全面、协调、稳定、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是执政党更加得到中国人民支持和拥护的过程。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指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是我们务必要实现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

小康社会是法治社会,“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只有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稳步推进,全面小康目标才能如期达成,从严治党才有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

稳定发展与改革的三者关系

稳定发展与改革的三者关系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

中国能有今天的成绩,发展才是其硬道理,所以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的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也十分重视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的事迹都证明了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一味强调发展,而忽略改革和稳定的话,也是不行的。

就像大跃进时期所制定的方针,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发展―稳定”,变成了“稳定―发展―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
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现代历史上多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长期处于发展缓慢、停滞乃至倒退的境地。

因此,发展问题,对中国来说尤其重要。

只有加快发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们才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才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设
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才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复杂情况下岿然不动,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的威望。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二.在特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会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有时候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

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要把就业
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所以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一定是辩证同一存在的。

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达到最优化结果。

稳定是基础,改革是推动发展的保障。

稳定、发展、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看待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才能够准确处理事情。

才能够达到发展和进步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