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合集下载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改革的全面性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1)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唯有把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文化事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所有的改革和开放,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然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难以推进,发展也难以实现。

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既面临大好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

只有团结一心,保持稳定,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

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确定,才能渡过改革难关,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为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应当明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而前提只是改革和发展所必要的社会条件,并不是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所以,不仅应当创造和优化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应当在和谐的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稳定不是稳而不动、稳而不变、稳而凝固、稳而停滞,更不是改革的止步不前和发展的无所作为.而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稳定,也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前进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动态性稳定,是一种可控有序状态的发展性稳定。

实践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产生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完整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完整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一发展一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一发展一稳定”,变成了“稳定一发展一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2.改革是动力。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

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

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

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从词源、词义看待改革、稳定和发展。

改革,多描述一种途径,用新事物改变、取代旧事物;稳定,多表述一种状态,牢不可破,不易改变;发展,多描述一种动作,短时间内迅速发生某种变化。

直观感觉,发展以迅疾之势,通过改革这把利剑,刺入稳定这种状态之中,转瞬之间,新旧交替,纹丝不动。

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便暗含其中。

下面,笔者尝试,分析比较晚清政府两场影响较大的变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来更加直观地描述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不是改革传统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只能是一种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停留在表层,是对“面子”的改良;戊戌变法深入了里层,是对“里子”的改良。

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而且两者有递进关系,洋务运动的破产正是因为仅仅改变器物而不触及制度,这才引起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思,所以才有戊戌变法。

现今而言,学术界有一种共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肯定不是革命,争论的焦点便集中在了两种学说上,一为改良说;一为改革说。

甚至在该两学说上又延伸出新的看法。

在笔者看来,洋务派就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洋务运动则是一场较为成功的渐进式改革。

经历此改革后,中国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或走上独立、富强道路。

然而,由于高层决策的失误,以及自身的短见、腐化,高层由最初的全力支持改革、全面放权的态度,转变为到不置可否、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在检验改革成败的重大历史事件——甲午海战中,洋务运动被判定为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在改革本身,而是失败在上层统治阶级的决策和领导上。

戊戌派也是那个时代的改革派,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变相发展和延续,只是发起人、代表利益阶层不同而已。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既遂的、渐进式的改革;那么,很遗憾,戊戌变法仅仅是未遂的、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的操之过急的、一蹴而就的改革。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以前世界各国的手工工场制度或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业制度,完全被摧毁,与历史发展不相称的一些生产落后的国家,就必须进行改革。

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

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种重要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在于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调整,即实现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制度的改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变量,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

下面来谈一下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是总揽全局的首要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在目的上表现出统一性。

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三者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表面上的或暂时性的冲突。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实现三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协调、系统推进,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性1.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在人类社会中,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

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条件,稳定与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2.改革与发展的统一。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中,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进行的,当一定的体制成为发展的障碍时,就须通过改革来排除障碍,为发展扫清道路,因而改革成为发展的手段和动力。

另一方面,发展是改革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改革的基础。

两者也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

可以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应该有利于解决发展中提出的紧迫问题。

另外,发展能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改革过程中,保持生产有较好的发展,我们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

”发展能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增强改革的承受能力,从而减少改革的风险,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和热情,使改革顺利地推进。

3.稳定与改革的统一。

改革需要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稳定为改革的推进提供保障。

从改革的一般经验来看,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改革措施并使之有效地贯彻实施;从改革的主体力量看,只有维护人民群众稳定的基本生活秩序,使大多数人具有接受改革的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改革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从改革的实践过程看,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改革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新形势下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新形势下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新形势下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当道,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

它让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联系在一起,两级分化更加严重了。

金融风暴却没有因为分化而区别对待,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严重受创。

因为利益,资本列强也在不断经济侵略他国,造成地区性经济波动甚至政治不稳定。

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

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

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

我们是世界家庭的一员,无法选择逃避,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是达成稳定和发展的手段,发展是稳定和改革的目的。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是重要的,没有稳定的发展是危险的。

一个新关系的产生往往要经过一次动乱。

没有对策稳定发展中产生的动乱,那么这个发展有可能会变为破坏甚至倒退。

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就如维新变法,它的目的是让中国发展,但是在当时不稳定的中国社会,它实现不了。

但是我们没有遇难而退,我们在稳定的新时期,根据自身实际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功,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航程。

改革是达成稳定和发展的手段,改革是必须的,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

改革要注意三方面。

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

当前,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与高度,重新认识我国社会稳定及其意义。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详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途径摘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的我们党十三年来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原则。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途径在今天的世界与国内环境以及未来前沿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可以更为适应于国情国政,适应于全球化的的世界。

我国要不断的发展前进,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短中长期的目的,我们需要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以实现改革与发展,使我国可以更为强大繁荣强大。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中,稳定始终是一个大前提。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我们始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牢地把握住稳定这个大前提,是我们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一基本经验的首要方面。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

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強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新时期要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增加改革的深度、坚持住对外开放的政策。

我国的实际情况证明,不进行符合社会发展实践的改革运动,就不能很好的发展,最终只有死路一条,反之,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哪里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哪里就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哪里就能够享有社会发展稳定的成果。

从现时期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以及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要想推动社会向前进步,就必须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要以革命的方式,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要用改革的方式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使得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实践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坚持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在经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后,总结出来的重要历史经验。

基于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当然,我们在坚定不移的搞好发展的同时,也要明确地看到,要想让人民群众真正的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因为我们不单应将蛋糕做大,更应该将蛋糕分好,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也才能真正的解决好局部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进而兼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使得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关切。

达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终激发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专题]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专题]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面试题:你怎样看待“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

答: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组织评价和考核干部时,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政绩。

有的地方简单地把政绩与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部分官员为了迎合上级检查,人为编造数字、泡制数字,这就导致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地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

具体地说,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

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对那些急功近利、靠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发展起来的“政绩”要明察秋毫,不但不能提拔,相反要追究责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摘要: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积极推进改革政策、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引言: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改革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而确保改革和发展则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改革各项政策、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行的。

其次,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就不会拥护党,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动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总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任何国家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发展问题。

稳定发展与改革的三者关系

稳定发展与改革的三者关系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证明,必须始终注意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

中国能有今天的成绩,发展才是其硬道理,所以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的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也十分重视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的事迹都证明了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一味强调发展,而忽略改革和稳定的话,也是不行的。

就像大跃进时期所制定的方针,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考研政治教程毛概第七章改革发展稳定

考研政治教程毛概第七章改革发展稳定

⼆、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发展是改⾰的⽬的,改⾰是发展的动⼒;稳定是发展、改⾰的前提,⽽发展和改⾰⼜是进⼀步稳定的基础。

1.发展是硬道理,是⽬标。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改善⼈民⽣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维护国家主权和独⽴;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

2.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的动⼒,是为了进⼀步解放和发展⽣产⼒。

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完善和发展。

它的决定性作⽤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些重⼤问题,推进社会⽣产⼒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3.稳定是发展和改⾰的前提,发展和改⾰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

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切⽆从谈起。

改⾰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有:第⼀,保持改⾰、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把改⾰的⼒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民⽣活作为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毛泽东、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率问答

毛泽东、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率问答

1.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什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贯彻这一方针,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3)稳定是前提。

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社会的稳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这一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3.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面,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发展―稳定”,变成了“稳定―发展―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总体小康想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改革攻坚阶段,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等各领域内的改革,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原则,总揽全局,使所做的一切,都能为社会的进步国家变强大做出贡献关键词:发展、改革、稳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1、改革、发展、稳定的作用1、1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因为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发展是目的,我们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求得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江泽民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就必须坚持发展。

2、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

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

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必要。

改革、发展和稳定哪个重要?其实,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后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江泽民说:“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联系,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搓。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共同的立足点和这侧措施的结合点,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发展的全面性、稳定的长期性都将难以实现。

只有抓住这个结合点,三者才能真正成为武威前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二:正文到今天,可以说关于“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这样一些观念,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

然而,怎样把“大道理”付诸实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我国经济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重新思考、辩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发展稳定哪个重要?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当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误解,认为三者的重要性是有差异的,其中稳定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理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种误解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的是维稳摆在首位,为维稳而维稳,以维稳为借口,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和反对改革。

其实,从系统的观点看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这其中,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因此,对于三者的关系,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加以把握,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偏废某一方面。

还应该指出,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的排序,改革被置于首位,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从三者的内在逻辑来看,改革是源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清楚地表明: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推动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因果链:因为有改革推动,才实现了发展;因为有发展成果,才实现了社会的稳定。

但现在某些地方却倒过来了:“改革―发展―稳定”,变成了“稳定―发展―改革”。

片面强调稳定,忽视发展,阻挠改革。

我们需要的稳定,是积极的稳定。

回避改革,掩盖矛盾,只能维持短暂的稳定。

如果不改革,矛盾积累之后将会报复性地爆发,将会对稳定造成极大破坏。

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深水区”,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

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改革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方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度”。

首先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

改革不是小打小闹,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种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其次要把握好发展的速度。

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

时不我待,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把握好社会的可承受程度。

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的
正确方向。

30多年来,中国改革遵循从易到难、从农村到城市、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不断推进。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是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第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握好以发展来统领改革和稳定的方法。

首先,发展之所以具有统领作用,是由发展在三者中的地位和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从内在逻辑来看,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目的。

发展的目的性,就决定了发展对改革的方向和稳定的追求都具有导向作用。

其次,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就是指所有的改革都要有利于发展,所有的维稳措施都要着眼于发展。

稳定是动态的稳定,只有着眼于发展的维稳,才能实现真正的稳定。

再次,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就是指所有改革中出现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通过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发挥发展的统领作用,也要求丰富发展的内涵。

以发展来统领改革和发展,必然对发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发挥科学发展的统领作用,才能正确引领各项改革,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

如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呢?这就必须找到改
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

实践经验证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

首先,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推动的中国改革从表层看主要是体制的改革,但从深层来看却是人的革命,是为了人自身的解放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主体,要求我们必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在改革中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忠实为人民谋利益。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最终成功。

其次,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中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真正主体。

最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实现稳定的坚实基础。

稳定本身不是目的,是推动改革、实现发展的可靠前提。

之所以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之所以提出“稳定是硬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给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终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才能从深层次上消除不稳定的因素,实现社会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