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刑法问答题
刑法考试题分类及答案解析
刑法考试题分类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过失致人死亡C. 非法持有枪支D. 捡到他人遗失物品后归还答案:D解析: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过失致人死亡、非法持有枪支均属于犯罪行为。
而捡到他人遗失物品后归还,不构成犯罪。
2. 下列哪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解析: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犯罪动机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对量刑有影响,但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
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预谋杀害他人B. 因争执而杀害他人C. 过失致人死亡D. 因正当防卫而杀害他人答案:A、B解析:预谋杀害他人和因争执而杀害他人均属于故意杀人罪。
过失致人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因正当防卫而杀害他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不构成犯罪。
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些情形可以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A. 未成年人犯罪B.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犯罪C. 被胁迫犯罪D. 犯罪后自首答案:A、B、C、D解析:未成年人犯罪、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犯罪、被胁迫犯罪以及犯罪后自首,根据刑法规定,均可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三、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解析:犯罪预备行为,即为了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也构成犯罪。
2.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犯罪人主动停止犯罪行为。
答案:错误解析: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不是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甲在一次争执中,因情绪激动,用拳头击打乙的头部,导致乙头部受伤。
事后,甲主动送乙去医院,并支付了所有医疗费用。
问题: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答案:甲的行为构成犯罪,具体构成故意伤害罪。
刑法相关模拟试题
刑法相关模拟试题
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国家制定的规定犯罪行为和规范处罚力度的法律,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 以下哪个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A. 未经持有人同意拿走他人手机
B. 未经允许进入他人住宅并拿走贵重物品
C. 肆意破坏他人财产
D. 误拿他人物品后立即归还
答案:D
3. 在中国刑法中,以下哪一种情况可以从轻处罚?
A. 主动投案自首
B. 犯罪时未满18周岁
C. 同案犯有重大立功表现
D. 犯罪后拒不认罪悔改
答案:A
4. 下列哪一个情况构成过失杀人罪?
A. 酒后驾车导致他人死亡
B. 驾车时玩手机导致事故死亡
C. 对他人实施殴打致其死亡
D. 在工作中疏忽导致他人丧生
答案:B
5. 以下哪一种情况构成故意伤害罪?
A. 无意中碰伤他人
B. 因纠纷殴打他人致其受伤
C. 行驶车辆时不慎撞伤行人
D. 未经他人同意进行手术导致其伤残
答案:B
6. 在刑法中,如何界定幼年犯罪?
幼年犯罪指的是未满18周岁的人在刑事法律上所犯的罪行。
7. 什么是累犯?
累犯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犯罪人连续两次以上犯有同一类犯罪的情况。
8.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主观上故意实施某一犯罪行为,明知该行为违法但仍然坚决实施的行为。
以上为刑法相关模拟试题,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答案。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新《刑法》解读考试试题(含答案)
新《刑法》解读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强制执行的规则,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条令性。
二、刑法是什么?
刑法是国家制定的规定各种犯罪的行为标准,并对犯罪行为人实施法律制裁的法律。
三、犯罪的要件有哪些?
犯罪的要件包括犯罪的主体、犯罪的客体、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犯罪的因果关系和犯罪的主观过失。
四、刑法中“故意”和“过失”的区别是什么?
故意是指犯罪人具有主观上的犯罪故意,即明知或应知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但仍坚持实施;而过失是指犯罪人没有具有主观上的犯罪故意,只是由于疏忽、轻信等原因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五、如何认定量刑?
量刑应当参考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以及被告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等因素予以认定。
六、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和“行为构成”有何不同?
犯罪构成是指一个犯罪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全部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因果关系和主观过失六个方面的要件;而行为构成则是指犯罪行为的客体、行为和结果这三个方面的要件。
以上是新《刑法》解读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刑法知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刑法学总论》问答题
《刑法学总论》问答题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其思想渊源可上溯至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所明确的“适当的法定程序”的原则,后来,罪行法定思想逐渐与西欧近代启蒙思想结合,形成一种与当时封建刑法擅断相抗衡的一种思潮,广为传播,并以三权分立学说和心理强制说为其理论基础。
从罪行法定原则近两百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可以发现,其基本精神乃是通过消极地限制刑罚权以积极地保障人权,其基本要通过刑法的确定性和绝对性来实现其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的双重机能。
2、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及其在立法中的体现。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该原则在我国立法中表现为:⑴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⑵取消了类推制度;⑶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⑷罪名已相当完备;⑸刑法分则规定了明确的罪状和法定刑。
3、简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要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在分析犯罪行为人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其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客观危害,而且要结合考虑其主观恶性的大小和和人身危险性,把握罪行和犯罪行为人各方面因素等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程度,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并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立法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
刑法总则确定了一个科学的刑罚体系,该体系由不同的刑罚方法组成。
各种刑罚方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能够根据犯罪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从而为刑事司法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奠定了基础。
⑵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
刑法总则根据各种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规定了轻重有别的处罚原则。
例如,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聋哑人或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刑法简答题_问题及答案
四、简答题1.简述刑罚的功能。
(1)对犯罪人的功能:剥夺功能、惩罚功能、教育改造功能(2)对被害人的功能:安抚功能(3)对社会的功能:威慑功能、教育鼓励功能2.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1)本罪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2)本罪的客观方面,变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街区公私财物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本罪的主管方面是直接故意,且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3.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人的法定分类及其含义分类: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公共犯罪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是胁从犯。
教唆犯:教唆犯是故意徐偶是他人实行犯罪的人。
4.我国刑法理论上,处断的一罪包括哪些情形。
我国刑法上处断的一罪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
5. 简述剥夺政治权利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剥夺政治权利里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
内容: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而权力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6. 简述不作为的概念及成立条件概念: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成立条件:(1)行为人员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的前提条件。
(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重要条件。
(3)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关键条件。
7.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同:犯罪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异;(1)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
间接故意的心里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不是认为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产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
刑法考试题分类汇总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分类汇总及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A. 故意B. 过失C. 不可抗力D. 意外事件答案:A、B2. 下列行为中,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是:A. 因争吵而推搡致人死亡B. 因误认而伤害致人死亡C. 故意驾车撞人致人死亡D. 因自卫过当致人死亡答案:C二、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2.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完毕,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犯罪的构成要件。
答案: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2. 什么是正当防卫?其条件是什么?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侵害行为。
其条件包括: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性质和程度相适应;防卫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与李某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持刀将李某刺伤,造成李某重伤。
事后张某主动投案,并赔偿了李某的医疗费用。
问题: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因为张某在争执中故意持刀刺伤李某,造成了李某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张某虽然事后主动投案并赔偿,但不影响其犯罪行为的成立,不过可以作为量刑时的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
五、论述题1. 论述刑法中关于犯罪未遂的相关规定及其意义。
答案: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结果的情况。
刑法规定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意义在于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减少犯罪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体现了刑法预防和教育的功能。
2. 论述刑法中关于共同犯罪的相关规定及其特点。
答案: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为。
刑法规定,共同犯罪的,根据各人的行为、责任大小,分别定罪处罚。
共同犯罪的特点包括:犯罪行为的共同性、犯罪故意的共同性、犯罪结果的共同性。
题目:《法律学》考试《刑法》考查课试题标准答案
题目:《法律学》考试《刑法》考查课试
题标准答案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故意犯罪?举例说明。
答: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是违法的,却有意实施违法行为
并愿意接受行为后果的犯罪行为。
例如,犯罪人明知杀人是违法的,故意杀人并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即构成故意杀人罪。
2. 什么情况下构成过失犯罪?举例说明。
答: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明知某个行为是违法而实施该行为,并因疏忽、疏忽大意、粗心等原因致使违法后果发生的犯罪行为。
例如,李某在驾驶机动车时疏忽大意,导致撞倒行人致死,即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二、论述题
3. 如何确定行为是否构成累犯罪?
答:累犯罪是指犯罪人在已经被判处刑罚未执行完毕前,又犯了新的罪行。
确定是否构成累犯罪要综合考虑前罪的情节和本罪的情节,确信是同一罪犯所犯的两个及以上罪行。
如本罪的实施时间在前罪服刑期限届满前,同样可以构成累犯罪。
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自被判第一次刑罚起,未满二十三周岁时实施的新罪行,不认定为累犯罪。
4. 自首对处罚的影响是什么?
答: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案发后积极向有关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是被认定为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之一。
自首可以减轻犯罪人的处罚情节,并根据自首的情节程度,可以从轻、减轻甚至免除处罚。
以上是《刑法》考查课试题标准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刑法知识竞赛抢答题库及答案(精选60题)
2021年刑法知识竞赛抢答题库及答案(精选60题)1.刑罚的适用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2.刑法的适用机关只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3.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缓期执行的2年期间,如果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4.剥夺政治权利期间,不享有担任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职务的权利。
√5.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可以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6.判处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从假释之日起计算,有期徒刑执行期间,享有部分政治权利。
╳7.一般缓刑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8.假释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9.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
√10.无期徒刑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20年。
╳1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缓和死刑。
╳12.附加刑包括罚款、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13.管制判决前先期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14.拘役判决前先期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15.管制是剥夺犯罪分子短期自由,就近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16.管制的刑期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1年。
╳17.拘役的刑期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3年。
╳18.附加刑只能独立适用。
╳19.在我国刑罚是由政法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判处。
╳20.刑罚的适用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1.刑法是有关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法律。
╳22.只有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适用我国刑法。
╳23.刑法的属人管辖是指外国人在外国对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犯罪,中国刑法有权管辖。
√24.刑法的保护管辖是指中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适用中国刑法。
╳25.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原则。
╳26.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兼从轻原则。
刑法考试题库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库及答案作为法律领域的重要一支,刑法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刑法知识不仅对他们的学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刑法考试知识,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刑法考试题库以及相应的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知识1. 刑法的定义是什么?答案:刑法是国家法律制度中的一门法律学科,它规定了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方式和程度,以及对犯罪人的法律责任。
2. 刑法的分类有哪些?答案:刑法可以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两大类。
普通刑法是指适用于所有公民的一般规定,而特殊刑法是指适用于特定人群或特定犯罪行为的专门规定。
3.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答案: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四个方面。
犯罪主体是指能够负刑事责任的人,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对象,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引发的后果。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方受伤严重。
请分析小明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解释为什么。
答案: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小明的行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犯罪主体要件中规定了能够负刑事责任的人,小明明显符合这一要件。
犯罪客体要件中规定了犯罪行为的直接对象,而小明使用刀具将他人捅伤属于对他人身体的侵害,因此也符合客体要件。
犯罪行为要件中规定了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小明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我国刑法中关于故意伤害的规定。
犯罪结果要件中规定了犯罪行为所引发的后果,小明的行为导致对方受伤严重,因此也满足了结果要件。
综上所述,小明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案例二:某人盗窃他人财物后,从被害人身上发现了已经失去行动能力的老人的身份证。
请分析该人是否犯罪,并解释为什么。
答案: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该人的行为可能构成盗窃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犯罪主体要件中规定了能够负刑事责任的人,该人显然符合这一要件。
犯罪客体要件中规定了犯罪行为的直接对象,而该人对他人财物实施了盗窃行为,属于客体要件的盗窃罪范畴。
刑法基础知识100题
试题1:我国刑法处罚的是()。
A:构成犯罪的行为B:一切违法行为C: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D:触犯了刑律的行为答案: A试题2: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A:宪法B:民法C:行政法D:侵权法答案:A试题3:下列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A:有期徒刑B:管制C:剥夺政治权利D:拘役答案:C试题4:刑事诉讼法属于()。
A:程序法B:实体法C:特别法D:临时法答案:A试题5: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委托的治安管理权。
某日联防队员李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真实姓名,李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
王某向法院请求国家赔偿,应由()承担国家赔偿义务。
A:市公安局B:区治安联防队C:区公安分局D:李某答案:C试题6:甲方主动携带邻居5岁小孩进入山中狩猎。
两人在林中失散,甲继续独自行猎,既不寻找孩子,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直回家。
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
甲的行为属于()。
A:故意杀人B:意外事件C:过失致人死亡D:不构成犯罪答案:A试题7: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A: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B: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C:可以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D:特殊下可以没有限制答案: C试题8: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A:14周岁B:16周岁C:18周岁D:20周岁答案:A试题9: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
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
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便被弃了杀害行为。
甲的行为属于()。
A:杀人中止B:杀人未遂C:杀人预备D:不构成犯罪答案:A试题10: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加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以)。
A:一般主体B:国家工作人员C: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D:国家机关答案: C试题12: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
刑法学各章简答论述题及答案汇总
刑法学各章简答论述题及答案汇总第一章一、简答题1.简述刑法的任务。
答:《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们可以将刑法的任务概括为保护法益,保护的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2.简述论理解释的主要种类。
答:(1)扩大解释。
(2)缩小解释。
(3)当然解释。
(4)反对解释。
(5)补正解释。
(6)体系解释。
(7)历史解释。
(8)比较解释。
二、论述题1.论述刑法的性质。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这种特定性,使刑法成为特殊的法律。
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
刑法则保护人身的、经济的、财产的、婚姻家庭的、社会秩序等许多方面的法益(法所保护的利益)。
但它同时具有不完整性。
首先,刑法并不是将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只是将其中部分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其次,即使是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但由于刑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立法机关也可能不将其规定为犯罪;最后,成文刑法总是具有局限性,一些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也可能被遗漏。
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这些强制方法的严厉程度远不如刑罚,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可以自行和解。
刑法规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法益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止某种危害行为时,才由刑法禁止。
由于其他法律在不能充分保护法益时需要刑法保护,刑法的制裁方法又最为严厉,这就使得刑法实际上成为其他法律的保障。
这既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联系所在,也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之一。
刑法知识竞答题库
刑法知识竞答题库1. 什么是刑法?- 刑法是国家制定的针对犯罪行为的法律体系,规范了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2. 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罪刑法定原则:罪行和刑罚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
-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应与罪行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
- 有罪推定原则:犯罪嫌疑人应当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
- 违法必须有罪原则:只有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行为才可以构成犯罪。
- 刑法责任追溯原则:刑法调整对违法行为的适用应以违法行为发生时的法律规定为准。
3. 刑法中的主体有哪些?- 犯罪主体:指犯罪行为能力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 刑法主体:指施行刑法的国家机关,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等。
4. 刑法中的客体有哪些?- 人身客体:指犯罪行为侵害的个人的生命、健康、自由等权益。
- 财产客体:指犯罪行为侵害的财产,包括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
5. 刑法中的罪名有哪些?- 杀人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贩卖毒品罪、抢劫罪、强奸罪等。
6. 刑法中的刑种有哪些?-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拘役、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
7. 刑法中的量刑原则有哪些?- 刑罚的社会效果原则:刑罚应当发挥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震慑作用。
- 刑罚的人权保障原则:刑罚应当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基本人权。
- 刑罚的平等原则:刑罚应当平等对待相同犯罪行为的不同犯罪主体。
- 刑罚的合理限度原则:刑罚应当在法律规定的合理限度范围内确定。
8. 刑法中的责任形式有哪些?- 故意犯罪:犯罪主体有明知是犯罪行为而故意实施的行为。
- 过失犯罪:犯罪主体没有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过失而造成了犯罪后果。
9. 在刑法中,什么是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或阻止正在发生的犯罪,采取适当手段对罪犯进行抵抗或制止的行为,不构成违法。
10. 在刑法中,什么是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抵抗正在发生的非法侵害而采取必要的防御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刑法的问答题
刑法的问答题
刑法学的问答题
1.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是什么?
刑事责任是说行为人对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对行为人否定的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的标准。
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某种权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至于它们的关系,我觉得,刑事责任扮演的是决定于犯罪而又决定刑罚的角色,是介于犯罪和刑罚之间,对犯罪和刑罚关系起到调节作用的调节器。
2.特别防卫权与一般防卫权的区别是什么?
具有暴力性、破坏性,对客体造成损害且在时间上具有急迫感的不法侵害行为适用正当防卫。
你说的特别防卫权我没见过,只听说过紧急避险。
3.敲诈勒索罪的特征是什么?
敲诈勒索罪的特征是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它的构成要件,客体为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客观表现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或者限期交付财物的行为;主观为直接故意,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
刑法考试题目解析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目解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解析: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动机虽然对犯罪的定性和量刑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
2. 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A. 预谋杀害他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D. 故意杀害他人答案:B解析:故意杀人罪要求行为人有故意杀害他人的主观故意,而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人没有故意杀害他人的主观故意,因此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些行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A. 共同预谋实施犯罪B. 共同实施犯罪C. 事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D. 提供犯罪工具答案:A、B、D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预谋实施犯罪、共同实施犯罪和提供犯罪工具都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事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如果事先有通谋,则构成共同犯罪;如果事先没有通谋,则不构成共同犯罪。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甲在乙的家中盗窃财物,被乙发现后,甲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对乙实施了暴力,导致乙轻伤。
请问甲的行为构成何罪?答案: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解析:根据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在本案中,甲在盗窃过程中被乙发现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对乙实施了暴力,导致乙轻伤,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什么是犯罪未遂?答案: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解析: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行为是否得逞。
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如被他人阻止、犯罪工具失效等,导致犯罪行为未能完成。
刑法试题答案
刑法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中所称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A. 明知并希望发生某种结果B. 明知并放任发生某种结果C. 预见到可能发生某种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D. 对行为后果不关心答案:B2. 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防卫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但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答案:C3.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C4.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直接参与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情况B. 共同犯罪中,主犯是指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C. 共同犯罪中,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D.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但不需要对犯罪结果负责答案:D5. 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C. 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造成国家或集体重大损失D. 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因争执殴打他人致轻伤B. 酒后驾车不慎撞伤行人C. 医生因疏忽大意给病人造成重伤D. 因误会推搡他人导致其摔倒受伤答案:A、C2.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情形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A. 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B. 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取得显著效果的C. 犯罪分子自愿认罪认罚的D. 犯罪后主动退赃、赔偿被害人损失的答案:A、B、C、D三、判断题1. 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意外原因导致犯罪结果没有发生,构成未遂犯。
()答案:正确2. 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再次故意犯罪的,应当认定为累犯。
()答案:错误3. 盗窃罪的客体必须是有形的财物。
刑法学 各章练习题
刑法学(练习题)第一编刑法总论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空间效力刑法溯及力二、选择题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3.我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即刑事管辖权范围)的原则是。
A.属地原则B.属地原则为主,属人原则为辅C.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D.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4.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的行为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的行为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5.下列人员中,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刑法规定的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受我国刑法管辖。
A.国家公务员B.司法人员C.武装警察部队官兵D.现役军人6.世界各国关于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的主要原则有。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7.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8.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A.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B.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刑法处刑比当时的法律轻三、填空题1.刑法具有和两个显著的特点。
2.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运用打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
3.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法律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4.按照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对任何人犯罪,在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的特权。
基本法律常识问答-刑法40题
基本法律常识问答刑事法律(40题)一、问答题1、什么是刑法?答:刑法就是指一个国家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以后行为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受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2、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3、什么是犯罪?答: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4、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惩罚性。
5、我国刑法对犯罪后追究刑事责任有何规定?答:我国刑法规定:(1)、未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什么样的危害社会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但是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仅要追究教唆者的刑事责任,而且应当要从重处罚教唆者。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5)、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6)、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8)、又聋又哑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试题库及答案
刑法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预备行为,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可以减轻处罚B.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 不构成犯罪D. 应当从重处罚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A. 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利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D. 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答案:C4. 我国刑法中,关于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高刑是什么?A. 无期徒刑B. 死刑C. 有期徒刑D. 拘役答案:B5.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采取以下哪种措施?A. 从重处罚B.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 必须从轻处罚D. 可以加重处罚答案:B6.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考验期限为:A. 一年以上五年以下B. 二年以上五年以下C. 三年以上五年以下D. 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答案:A7. 我国刑法中,关于累犯的规定,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累犯不适用缓刑B. 累犯不适用假释C. 累犯不适用减刑D. 累犯不适用自首答案:A8.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中止,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 应当从重处罚D. 可以加重处罚答案:A9. 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中,主犯的刑事责任是什么?A. 从重处罚B. 减轻处罚C. 免除处罚D. 按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答案:D10.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未遂,其法律后果是什么?A. 可以减轻处罚B.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 不构成犯罪D. 应当从重处罚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犯罪?A.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B. 故意损坏公私财物C. 非法持有毒品D. 非法拘禁他人答案:ABCD12.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中,以下哪些属于结果犯?A. 故意杀人罪B. 故意伤害罪C. 盗窃罪D. 诈骗罪答案:AB13. 我国刑法中,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犯罪?A. 教唆他人犯罪B. 帮助他人犯罪C. 包庇犯罪分子D. 窝藏犯罪所得答案:ABCD14.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中,以下哪些属于经济犯罪?A. 贪污罪B. 受贿罪C. 走私罪D. 侵犯商业秘密罪答案:ABCD15.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中,以下哪些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A. 放火罪B. 决水罪C. 爆炸罪D. 投放危险物质罪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死亡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学简答题合集
刑法学简答题1、何为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包括哪些?答: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人的义务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3)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这主要是指行为人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2、请比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不同点有哪些?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一定损害的行为。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合法利益以保全较大合法利益的行为。
1)危害来源不同。
前者只能来自于人的不法侵害;后者可来自于各方面。
(2)行为对象不同。
前者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后者必须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3)行为的限制不同。
前者不受不得已的限制;后者必须是不得已而为。
(4)行为的限度不同。
前者造成的损害可小于也可大于不法侵害;后者必须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5)主体的限定不同。
前者对主体无限制;后者不适用于职务或者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保护本人利益。
3、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中止包括哪些情形,其成立分别需要什么条件?答:(一)根据其发生的时空范围,可分为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以及实行终了的中止。
(二)根据行为人是否以积极的行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可分为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
成立条件:时间条件、主观条件。
4、张某法学本科四年毕业,不找工作,整日游玩。
天长日久和父亲老张的关系变僵。
随着遭老张数落次数的增加,张某暗暗动了杀机。
一日,盛夏的午后,老张在房间睡觉,张某觉得是个机会,便开始行刺计划。
张某走进房间,举刀正欲行凶之际,突然邻居王某赶来串门,见张某持刀十分不解。
[司法类试卷]刑法练习试卷11.doc
[司法类试卷]刑法练习试卷11一、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本部分51-90题,每题2分,共80分。
1 下列选项中哪些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 )(A)便衣民警甲带领联防人员夜间巡逻,见一卡车停在路旁,车上无人,遂上去查看,恰逢该车司机乙回来,怀疑有人偷车,即手持棍棒喝令甲下车。
甲误认为坏人袭击,即开枪将乙打死(B)甲、乙、丙同在饭馆喝酒,甲、乙因故争吵并扭打起来,两人越打越激烈,最后各抄起一把菜刀要拼命。
丙将两人劝开,先在一旁劝说甲,乙突然一刀砍向甲,却砍在丙身上,造成重伤(C)甲的邻居乙是精神病人,一日,甲忽然看见乙持刀追逐其年仅8岁的儿子。
为使儿子免遭不测,甲随手操起一根铁棍,把乙打倒。
经查,乙左脚被打致粉碎性骨折(D)甲骑车不慎撞着行人乙,乙—卜前对甲拳打脚踢,致甲口鼻流血,然后,扬长而去2 以下情形属于防卫不适时的是:( )(A)某甲抢劫某乙,某乙将某甲制服,将包夺回,随后为了解恨某乙又刺了倒地的某甲一刀(B)某甲抢劫某乙,某乙夺回皮包,某甲又来抢,某乙刺了某甲一刀(C)某甲强奸了某乙,某乙回家后,和其兄一起来到某甲家将某甲杀死(D)某甲正在强奸某乙,某丙过来将某甲打昏3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 )(A)防卫挑拨(B)互相斗殴(C)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D)假想防卫4 引起意外事件的原因是:( )(A)行为人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原因(B)行为人没有预见也不可能预见(C)行为人已经预见但不可抗拒的原因(D)行为人已经预见的原因5 一天,食品厂—附近的一户居民家起火。
烧毁了30多间平房后,消防队员才赶到。
由于通道狭小,拆掉了两旁的煤棚,消防车才得以通过。
此时,食品厂厂长甲认为消防队拆除的通道太窄,火越烧越旺,有可能烧到食品厂的生产车间,于是指挥工人将乙某等6户居民的平房拆掉。
乙某等人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某逃至外地。几日后,走投无路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事实二与事实四。(事实五)
5.事实五对故意杀人罪与敲诈勒索罪或诈骗罪成立自首。因为走投无路而投案的,属于自动投案,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陈某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将自己担任警察期间查办犯罪活动时掌握的刘某抢劫财物的犯罪线索告诉检察人员,经查证属实。(事实六)
案情:陈某因没有收入来源,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了一张信用卡,使用该卡从商场购物10余次,金额达3万余元,从未还款。(事实一)
1.对事实一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因为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触犯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数额较大,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二者具有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从一重罪论处,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6.事实六不构成立功。因为根据《刑法》规定,陈某提供的犯罪
陈某为求职,要求制作假证的李某为其定制一份本科文凭。双方因价格发生争执,陈某恼羞成怒,长时间勒住李某脖子,致其窒息身亡。(事实二)
2.对事实二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因为长时间勒住被害人的脖子,不仅表明其行为是杀人行为,而且表明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
陈某将李某尸体拖入树林,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李某身有财物,遂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物,价值1万余元。(事实三)
3.对事实三主要存在两种处理意见:其一,如认为死者仍然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盗窃罪;其二,如认为死者不可占有其财物的,事实三成立侵占罪。
陈某在手机中查到李某丈夫赵某手机号,以李某被绑架为名,发短信要求赵某交20万元“安全费”。由于赵某及时报案,陈某未得逞。(事实四)
4.事实四成立敲诈勒索罪(未遂)与诈骗罪(未遂)的竞合。因为陈某的行为同时符合二罪的犯罪构成,属于想象竞合。陈某对赵某实行威胁,意图索取财物未果,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陈某隐瞒李某死亡的事实,意图骗取财物未果,构成诈骗罪(未遂)。由于只有一个行为,故从一重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