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放射性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62例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肺炎与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

62例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后放射性肺炎与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

tre—dme so a cnoma rdoh rp ( T) he i n in l o fr l a itea y 3 CR .Al p t nsweet ae asp rw e i al rcin t no yt oa D l ai t e r r td5d y e e kw t d i fat ai f G ottl e h y o o 2

0 07 。其 中 影 响 最 大 的 为 N C .0 ) T P和 V 0 3 。结 论 N C 和 V 0是 预 测 接 受 了 三维 适 形 放 疗 的 非小 细 胞 肺 癌 患 放 射 性 肺 炎 的 TP 3
关 键 词 非 小 细 胞 肺癌 ( S L ) 放 性 治 疗 N C C 放 射 性肺 炎 剂 量 体 积 直 方 图
d s f6 ~ 7 Gy Al a in s o e o 0 O . l te t we e v ia l o a ay i fr s mp o ai RP. Ra ito p umo ii s r d d c o d n o t e p r a alb e f r n lss o y tm tc da in ne nts wa g a e a c r i g t h RTOG/EORTC m obiiy s o i l siia in L gsi rg e so n lsswa ef r d t e tte a s ca in bewe n RP a d t l r d t c rngc a sf to . o itc e r si n a ay i sp ro me o t s h s o ito t e n hef — c o
ad s oe—v lmehso rm ( ou itga DVH)i ainsw t n n—s lc l ln a c r( S C)wh n ewe ttre—dme so a o fr l np t t i o e h mal el u gc n e N CL ou d r n he i n in lenoma

急性放射性肺炎30例临床分析

急性放射性肺炎30例临床分析

1 1 一般 资料 : . 本组 3 O例病例 。男 2 1例 , 9例 。年龄 4 女 2原 发病均为肺癌 , 71 病理分类 : 鳞状细胞
癌 1 , 5例 腺癌 8例 , 小细胞未分化 5例 , 腺鳞混 合型 2例 。其 中央型肺癌 1 , 围型肺癌 1 例 , 9例 周 1 全组 病例采用 传统的 常
蜡切片质量的探讨 [ ] 中华 口腔 医学杂志 ,0 54 ( ) 47 J. 20 ,0 5 :3 . 口腔硬组织 切片 中的应用 [ ] 华 西 口腔 医学 杂 志,0 6 2 J. 2 0 ,4 [ 收稿 日期 :07— 4— 2 编校 : 20 0 0 李书津 杨 宇]
象清晰 , 操作简 单 , 易掌 握 , 于改 良的 M so 、 a o 容 优 asn M l r l y三
3周 拍 胸 片 1 。 随 访 3— 次 6个月 。
素, 以其 为合理 的放射治疗计 划设计提供参考。
1 资 料 与 方 法
13 急性 放射性肺 炎的诊断标 准 : 有肺部 放疗病史 ; 出 。 ① ②
现 刺 激性 干 咳 、 痛 、 促 、 热 , 诊 可 闻及 肺 部 呼 吸音 和 哮 胸 气 发 听 呜音 ; C 、  ̄ T X线 片 显 示 大 片致 密 阴影 与 放 射 区域 相 一 致 。 14 急 性 放 射 性 肺 炎 治 疗 方 法 : 性 期 采 用 大 剂 量 抗 生 素 、 . 急 皮 质 激 素 3—4周 , 后 逐 渐 减 量 、 氧 , 给 予 止 咳 化 痰 、 然 吸 并 解 痉 平 喘 、 气 管 扩 张 剂 等 对 症治 疗 。 支
症状 , 如果 合并 感 染 则 会 产 生 症状 , 为 急 性 放 射 性 肺 炎 。急 称

分析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分析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分析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在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治疗中血必净使用的临床作用。

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肺癌并发早期放射性肺炎患者,以用药不同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施基础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同时实施血必净治疗的患者设为试验组,比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相关因子水平以及临床用药的作用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IL-6、TNF-α、CRP的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试验组的总有效(82.05%)与对照组的总有效(48.72%)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早期放射性肺癌早期采用血必净治疗可以进一步对病况进行控制,维持炎症因子恢复到正常水平,保证患者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必净;肺癌;早期放射性肺炎;临床作用放射性治疗是临床上用药肺癌治疗的普遍方式,虽然可以对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和扩散起到直接的作用效果,但也会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其中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是最为常见的[1]。

放射性肺炎会给患者的机体带来严重二次损伤,一旦病况过重就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临床上在放射性肺炎的早期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对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血必净是目前临床使用效果较为突出,我院为了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现特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7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肺癌合并放射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8.93±14.63)岁,病程10~20天,平均病程(15.25±5.63)天;实验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49.32±15.83)岁,病程10~19天,平均病程(14.38±6.73)天。

小细胞肺癌同期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小细胞肺癌同期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不能间隔超过 3个月 , 同时不能 因放射 治疗 而影响化学治疗
患者 中有 3 7例出现了放射性肺炎 , 发病率为 3 9 %。发生时间
多在放射治疗后 1 - 3 个 月。1 - 5级放射性肺炎 的占比分别为
4 1 %( 1 5 / 3 7 ) 、 2 4 %( 9 / 3 7 ) 、 1 9 %( 7 / 3 7 ) 、 8 %( 3 / 3 7 ) 、 8 %( 3 / 3 7 ) 。 放
小细胞肺癌 同期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致 放射性肺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冷 启妮
C T对放射性肺炎的病 变程度具有较高度敏感性 , 可以为
张 国伟
第1  ̄ 5天 ; 依托泊苷 ( V P . 1 6 )1 0 0 m , 第1 — 5天 。2 8 d为 1
周期 , 放射治疗期 间同期化学治疗 2周期 , 放射治疗后巩固化 学治疗 1  ̄ 2个周期 。 1 . 2 . 2 放射治疗方案 : 处方 剂量 6 0 G v , 每周 5次 , 每次 2 G y ,
放射性肺 炎的临床 表现进行影像学诊 断 , 探究 不同因素对其
发生放射性肺 炎症 状的影响指导 临床规 范化科学治疗 , 降低
射线 对肺 组织的损伤程度 , 以降低放射性肺 炎的发生率 。对
全部数据应用 S P S S 2 2 . 0软件进行数据 分析 ,分析变量 应用百分 比表示 ,运用单 因素筛选 出对小细胞肺癌 患者行放
所选 的 9 6例患者均进行放 射 、 化学治疗相结合 的方法进 行治疗 , 可根据放射 、 化学治疗 的结合 时间将其分为 同步 、 交
射性肺炎患 者有 2 8 例接 受了治疗 , l 9例好转 , 4 例 无变化 , 5
例死亡 。 2 . 2 临 床 症 状

放射性肺炎的诊治

放射性肺炎的诊治
康复治疗
针对放射性肺炎引起的肺功能损伤,可 采用康复治疗措施,如呼吸锻炼、运动 锻炼等,以促进肺功能恢复。
03
放射性肺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1 2
远距离照射治疗
通过远距离照射的方法,减少放射性物质对正 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抗生素治疗
针对放射性肺炎可能合并感染的情况,合理使 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
放射治疗后
保持生活规律,避免疲劳和情绪波动,加强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临床预防方案
对症治疗
针对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采 用药物治疗和氧气治疗等措施。
预防感染
对放射性肺炎患者应积极预防感染,如 使用抗生素和加强护理等措施。
免疫调节
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白细胞介素-2、 胸腺肽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轻放 射性肺炎的症状。
诊断过程
医生确诊为放射性肺炎后,采取了激素治疗措 施,并进行相应的抗炎和镇咳治疗。
3
治疗效果观察
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肺部炎症逐 渐消退,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肺功能受损。
病例三:康复过程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患者概况
01
一位乳腺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的咳嗽、气短等症状,影响
生活质量。
诊断过程
02
医生确诊为放射性肺炎后,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但患者的
THANKS
感谢观看
放射性肺炎的诊治
目 录
• 放射性肺炎概述 • 放射性肺炎的预防 • 放射性肺炎的治疗 • 放射性肺炎的康复 • 放射性肺炎的案例分析 • 放射性肺炎诊治的相关建议
01
放射性肺炎概述
定义与诊断标准
定义
放射性肺炎是指接受放射治疗后,由于射线对肺组织损伤而 引发的炎症反应。

肺癌同步放化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护理

肺癌同步放化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护理

d i o t h e r a p y a n d c h e mo t h e r a p y i n t h e t r e a t e d 1 1 2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 C o n c l u s i o n Ra t i o n a l c l i n i c a l c a r e s c o u l d p r e v e n t
Cl i n i c a l c a r e s f o r l u n g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wi t h r a d i a t i o n p n e u mo n i t i s c a u s e d b y e h e mo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QI AN Mi n, PENG
c h e mo t h e r a p y i n t h i s d e p a r t me n t f r o m Ma y 2 0 0 9 t o Ma y 2 0 1 1 . Re s u l t s Mo r t a l i t y wa s z e r o d u r i n g t h e c o u r s e o f r a —
等 方 面 实施 有 针 对 性 的 护 理措 施 。 结 果 在 放 化 疗 过 程 中 , l 1 2例 合 并 R P的 肺 癌 患 者 病 死 率 为 零 。 结论 合 理 的 临 床 护 理 方 式 可 达 到 预 防 不 良反 应 、 减轻症状 、 提 高疗 效 的 目的 , 有 助 于提 高肺 癌 患者 生存 质 量 。
c a u s e d b y c h e mo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 Me t h o d s Cl i n i c a l c a r e s , i n c l u d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a r e , b a s i c c a r e , d i e t c a r e a n d e n v i r o n ~

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放射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发表者:黄程辉28人已访问放射性肺炎系由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

轻者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散;重者肺脏发生广泛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致呼吸衰竭。

故对放射性肺炎逐步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复习近年文献,对其病因及诊断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危险因素1.1 与放疗有关的因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放射方法、放射量、放射面积、放射速度均有密切关系[1-2]。

由于在放射治疗肿瘤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分割照射方法,如常规照射、超分割照射、适形照射等,为了比较不同放疗方法的生物效应,有人建议用数学模式进行生物效应归一[3]。

有认为放射量阈在3周内为2500~3000rad。

据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统计,放射剂量在6周内小于2000rad 者极少发生放射性肺炎,剂量超过4000rad则放射性肺炎明显增多,放射量超过6000rad者必有放射性肺炎。

放射野越大发生率越高,大面积放射的肺组织损伤较局部放射为严重;照射速度越快,越易产生肺损伤;常规照射较超分割照射和适形照射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机率大。

1.2 其他因素放射性肺炎发生还与受凉感冒、合并化疗、有慢性肺疾患史、有吸烟史、年龄等有关。

化疗药物的应用亦可降低肺的耐受性,增加肺的放射损伤 [3],某些化疗药物亦可能加重肺部的放射治疗反应。

个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差,肺部原有病变如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再次放射治疗等,均促进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差。

2 发生机制2.1 传统学说既往观点认为放射性肺炎主要是由于照射引起在照射野局部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肺纤维化[3]。

其发生机制:①小血管及肺Ⅱ型细胞损伤急性期的病理改变多发生在放射治疗后1~2个月,表现为毛细血管损伤产生充血、水肿细胞浸润,肺泡Ⅱ型细胞再生降低 ,减弱了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使成纤维细胞增生。

肺癌的放射治疗

肺癌的放射治疗

肺癌的放射治疗肺癌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致命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肺癌,放射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探讨肺癌的放射治疗,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治疗方式及可能的副作用。

一、放射治疗原理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常用的射线治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

外照射是将高能射线从体外照射到肿瘤组织,可通过多个方向实现三维照射,以精确定位和照射肿瘤。

内照射则是将放射性物质或装置直接置于肿瘤组织内,通过内部放射来杀灭癌细胞。

二、放射治疗的适应症放射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单纯放射治疗:对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困难或患者拒绝手术的情况下,可通过放射治疗达到治愈或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2. 辅助治疗:对于早期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辅助放射治疗可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3. 联合治疗:肺癌患者常常需要联合放化疗,以综合治疗的方式提高治愈效果。

三、放射治疗方式1. 传统放疗:传统放疗采用分次疗法,每日放疗一次,通常连续照射数周。

这种治疗方式主要用于早期肺癌患者,对肿瘤组织的破坏效果较强。

2. 调强放疗:调强放疗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它通过计算机和三维成像技术精确定位肿瘤,使射线能量更加集中在肿瘤组织内。

这样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还能提高治疗效果。

3. 高强度调强放疗:高强度调强放疗是调强放疗的一种升级版本,其在调强放疗的基础上增加了放射剂量,以更好地控制肿瘤生长。

这种治疗方式适用于晚期肺癌患者。

四、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尽管放射治疗在肺癌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1. 放射性肺炎:放射治疗可能导致肺部组织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咳嗽、气短等症状。

2. 放射性食管炎:放射线照射时可能对食管组织造成损伤,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3. 放射性纤维化:长期放射治疗可能导致肿瘤周围组织纤维化,对呼吸功能产生影响。

肺癌的放射治疗方法

肺癌的放射治疗方法

肺癌的放射治疗方法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进化。

放射治疗作为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肺癌的放射治疗方法和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一、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组织,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和损伤其生物学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放射治疗主要包括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两种方式。

1. 外部放射治疗(外照射治疗):这是最常见的肺癌放射治疗方式。

病人将被定位并躺在治疗床上,通过放射线机器从外部照射病变部位。

医生会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来制定照射计划和剂量。

2. 内部放射治疗(内照射治疗):这是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植入或注射到肿瘤或其周围组织中,通过内源性射线治疗肺癌。

这种方法常用于早期肺癌患者或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

二、外部放射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三维适形放疗是一种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与线性加速器相结合,实现对肿瘤的准确照射。

该技术将三维图像与病变区域相结合,精确控制射线束的方向和强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

2. 强调调强放射治疗(IMRT):这是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技术,它通过改变射线束的强度和方向,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形状,实现在三维空间内对肿瘤的准确照射。

IMRT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体层摄影(CT)引导下的放疗(IGRT):这种治疗方法结合了放射治疗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和调整肿瘤的位置和形状。

通过准确确定肿瘤位置和形态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进行放射治疗并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三、内部放射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这种方法通过将放射性粒子(如金属粒子)直接植入到肿瘤组织中,利用其辐射特性破坏肿瘤细胞。

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观察与护理

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观察与护理

肺癌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患者护理对策。

方法对50例放射性肺炎患者实施放疗50一60Gy,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两肺V5、VlO、V15、V20、V25、V30、V35、V40及Dmean和放射性肺炎相关。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发热护理、用药护理等。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及化疗和放射性肺炎相关,P值分别为0.013和0.009,多因素分析仅显示V5和放射性肺炎相关。

经整体护理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症状,80%患者顺利地完成了放疗计划。

结论加强病情观察,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控制放射性肺炎,使患者顺利完成放射治疗计划。

【关键词】肺癌;放射性肺炎;护理放射治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放疗过程中较常见、危害性较大的并发症[1]。

本文总结了50例放射性肺炎患者的护理,旨在探讨最合理的护理方式,以达到预防不良反应、减轻症状、提高疗效的目的,使放射性肺炎患者顺利完成放疗计划。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病例收集2003年7月至2007年2月在本院放疗科肺癌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炎患者50例(男39例,女1l例)。

年龄43~8l岁,中位年龄62.3岁。

病理类型:鳞癌25例,腺癌15例,其他10例。

临床分期:Ⅱ期18例、Ⅲa期13例、Ⅲb期12例及Ⅳ期7例,随访时间为7一18个月。

1.2放疗方法放疗全部用6MVX或18MVX线,每次靶区剂量180~200Gy,每周5次,肺癌总剂量60—70 Gy,照射野先设前后对穿不规则野,后改斜野对穿。

食管癌单纯放疗为前一后2野交叉照射,面积5×15cm一6×18cm,总剂量65—70Gy,术后放疗先设“T’’型野,后设水平对穿野总剂量50—56Gy。

胸腺瘤先设野包及全纵隔、全心包,即达30一35 Gy后缩野局部加量至50~60Gy。

1.3放射性肺炎评价标准[2] 按照RTOG标准分0—4级。

本文仅分析≥2级需积极治疗的放射性肺炎。

麦味地黄丸防治肺癌放疗致放射性肺炎40例临床观察

麦味地黄丸防治肺癌放疗致放射性肺炎40例临床观察

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Vol.25No.7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并且约75%初诊肺癌发现时多属疾病中晚期,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治疗和预防,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1]。

研究表明,放射疗法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严重的放疗反应尤其是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且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较大,甚至威胁生命,目前尚无有效的中医或西医方案以防治放射性肺炎,但对于气阴两虚是肺癌放疗反应最常见的证型已达成共识[2-3]。

笔者近3年来选用麦味地黄丸防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肺炎,取得麦味地黄丸防治肺癌放疗致放射性肺炎40例临床观察*孟立峰,王军仓,王磊,缪延栋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目的:观察麦味地黄丸防治肺癌放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8例非小细胞肺癌(N SC LC )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给予放疗联合麦味地黄丸治疗。

放疗方案:放射源为6M V -X 线,照射野包括原发灶+同侧肺门+纵隔。

采用前后野对穿照射,照射量达到TD40G y/次,20次,共4周,然后缩野,改为斜野或多野照射,避开脊髓继续照射到TD60-70G y 。

麦味地黄丸,8粒/次,3次/d ,在放疗开始时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

对照组单纯行放射治疗。

结果: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治疗组为15.00%,对照组为34.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治疗组为27.50%,对照组为52.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临床影像生理评分(C R P)及身体机能状态量表(K PS)评分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个月、3个月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 <0.05)。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对比观察与体会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对比观察与体会

般选取 6 M V的射线 ,一般为 4 — 6个适形 照射野共 面等 中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一般资料
心聚焦 照 射治 疗 靶 区 ,9 5 %等 剂 量 曲线 包 绕 9 5 % 以上 的
G T V,9 0 %以上处方剂量包绕 9 5 %的 P , r v,剂量均匀度 9 5 %
应 .记 录发 生放射性肺 炎的患者数 量。结果 3 0例 患 者 中,全组发 生放射性 肺 炎的患者 为 8例 ,发 生率为 2 6 %( 8 / 3 0 ) ,2
级 放 射 性 肺 炎 4例 1 3 . 3 %( 3 / 3 0 ) .无 3级 及 以上 放 射 性 肺 炎 其 中适 形放 射 治 疗纽 造 成 的放 射 性 肺 炎 为 6例 ,所 占比 例 为 2 0 %( 6 / 3 0 ) ;立 体 定 向 放 射 治 疗 组 造 成 的放 射 性 肺 炎 为 2 例 ,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比例 为 6 . 7 %( 2 / 3 0 ) 。结 论 患侧 肺 M L D、V 2 0及 V 3 0在 非 小 细 胞肺 癌 立 体 定 向放 疗组 中明 显较 适 形 放 射 治 疗 组 低 ( P < 0 . 0 5 ) 。放 射 性 肺 炎发 生 率 立体 定 向放 疗 组 明 显较 低 。
量 分 割 模 式 及 剂 量 分 布 ,治 疗 后 患 者 放 射 性 肺 炎 发 生 率 与 不张 的部 分 ,C T V:G T V 外 扩 ,鳞 癌 6 mm,腺 癌 8 m m,
3 D . C R T放疗也不尽相 同。为了研究 肺癌立 体定 向放疗所 致 P T V:上肺外扩 5 一 l 0 mm,下肺 外扩 1 O ~1 5 m m( 具体 数值 放射性肺炎 的发生率 ,文章选取本 院接受放疗 的 3 0例患者 , 参考病灶大小 、位置 、呼吸状态及摆 位误差 等 ) 。放 疗计划 密切观察患者 的临 床反 应 .记 录发 生放 射性 肺 炎 的患者 数 设 计及剂 量分 布 调整 ,使得 剂 量线 与 病灶 形 状基 本 一致 . 量 ,研究放疗剂量一体 积与 R P相关 性 ,报道 内容如下。

放射性肺炎的诊治

放射性肺炎的诊治

(3)抗生素的使用:单纯放射性肺炎一般不主张应 用抗生素,但由于肺组织渗出增加,气道排痰不畅, 且肿瘤病人放化疗后抵抗力较弱,易于合并感染, 此时应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但不宜长期应用,以 免诱发真菌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如果没有明确感 染征象,一般应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抗生素即可, 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已经控制了局部炎症渗出后即可 停用,通常应用5-7天即可。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原发性肺癌、食管癌、乳 腺癌、胸腺瘤和胸膜间皮瘤等)放射治疗的剂量限 制性毒性,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后续治疗的 顺利进行,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重度放射性肺炎 死亡率达50%)。
一、放射性肺炎的定义
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是肺组织接受一定剂 量的电离辐射后所导致的急性炎性反应。 放射性肺炎与其后发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往往无严格的界 限,临床上一般将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合称为放射 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Toxicity, RILT),通常将 发生于放射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的肺损伤称为急性放射性肺 炎,而将放射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肺组织的放射性损伤称为 晚期放射性肺损伤,晚期损伤一般表现为肺纤维化,少数情 况下表现为急性渗出性炎症。
放射治疗概述
• 放射治疗与外科手术、化学治疗并称为恶性肿瘤传统的 三大治疗手段 首先,放射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仅可用于根治性治疗中,也用于辅助治疗及晚期患者的姑 息治疗中,约60%-8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的不同阶 段需接受放射治疗,2000年,WHO统计恶性肿瘤的治愈 率为45%,其中外科手术的贡献为49%,放射治疗的贡献 为40%,化疗的贡献为11%; 其次,放射治疗的疗效确切,与化疗相比,毒性相对较 小,与外科手术相比,放疗的适应症更广,从放射生物学 原理看,只要使用的剂量足够,对于所有的肿瘤都有效;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放射性肺炎疗效分析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放射性肺炎疗效分析

疗 联 合抗 生 素 等药 物 应用 。 至 采取 中医 中药 治 疗 , 是其 甚 但 治 疗效 果欠 佳 。 由于大剂 量使 用 肾上 腺皮 质激 素毒 副作 用较 多。 本科 采 用 沙 美特 罗 替卡 松 粉 吸入 剂 ( 品名 : 利迭 ) 商 舒 治 疗 放 射性 肺 炎 , 得 较好 疗 效且 无 明显 毒 副反 应 , 报道 如 取 现
下 :
8 1岁 , 中位年 龄 6 3岁 ; 中肺癌 l 其 0例 , 腺 癌 5例 , 管 癌 乳 食
3例 。 所 有 患 者 K S评 分 均 大 于 6 P 0分 . 计 生 存 时 间 超 过 预
态 监 测凝 皿 全过 程 。各 T G参 数 代表 着 』 凝 块 形成 过 程 中 E f 『 L
f 键 词 1 射 性 肺 炎 ; 关 特 罗替 卡 松 ; 入 剂 关 放 沙 吸
[ 中图分 类 号】 9 4 R 7
[ 文献 标识 码】B
f 章编 号] 1 7 — 7 1 2 1 1 ( 一 6 — 2 文 6 4 4 2 ( 0 0) C)0 6 0 1
放 射治 疗 是肺 癌 、 腺癌 、 管 癌 等 胸部 肿 瘤 患 者 的常 乳 食 用 治疗 手段 之一 。而 放射 性肺 损 伤是其 最 常见 的并 发症 。临 床 上分 为早 期 的放射 性肺 炎 和晚期 的放 射 性肺纤 维 化 。 目前
的 不 同 物 理 特 性 并 彼 此 相 关 , 代 表 纤 维 蛋 白开 始 形 成 的 时 R 间 .反 映 凝 m 因 子 及 循 环 凝 血 抑 制 闪 子 之 间 的 动 态 平 衡 , 即
了分子 量 和取 代 级 , 对患 儿 凝血 功 能 的影 响 更 小 , 用 更 安 使 全 。 年来 , 乙基 淀 粉 ( 3 /. ) 于小 儿体 外 循 环预 冲 液 近 羟 1004 用

肺癌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肺癌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郭素敏 宗会 迁 孙超 英
观察肺癌患者 的临床情 况与放 疗后放 射性肺 炎( P 的 关 系。方法 回顾性 研 究 了 R)
【 要】 目的 摘
பைடு நூலகம்
15 行 放 射 治 疗 的 Ⅱ ~Ib期 肺 癌 患 者 , 析 其 年 龄 、 别 、 0例 I I 分 性 临床 分 期 、 瘤 位 置 、 理 类 型 、 疗 、 术 、 肿 病 化 手 肺
而 提 高 局 部 控 制 率 的 主要 制 约 因素 之 一 , 受 关 注 。本 文 总 结 倍 我 科 20 年 6月 至 20 02 07年 6月 收 治 的 Ⅱ ~ Ⅲb 肺 癌 患 者 放 期
表 1 一般情况和 R P发 病 率 比 较
射性肺 炎(aii nu oisR ) r ao p em ni, P 的发 生情 况 , d tn t 分析 各 因素 与 放 射性 肺炎 的关 系 , 以指导临床肺癌 的放射治疗
7线或 6m V加速器 x线治疗 。单纯放 射治疗者纵 隔和肺部 原
发 灶 D 5 ~6 G /5 0次/ T 0 0 y2 ~3 5~6周 之 后 缩 野 追 加 原 发 灶 4~6
G/ ~3次 , 中 3例肿块 因局部侵犯较 大 , v 2 其 行姑息 减症 放射治 疗 D 4 G /0 4 ; T0 y 次/ 周 术后放射治疗者 D 5 G /5次/ , 后 2 T0 y2 5周 术
22 各临床 因素 对放射 性肺 炎发 生 率 的影 响 R . P的发 生女
性 高 于男 性 (P <0 0 ) 中 心 型 低 于 周 围 型 (P <0 0 ) 单 纯 .1; .5 ;
项 目来 源 : 北 省 科 技 公 关 计 划 项 目 ( 号 :6 719 ) 河 编 026 14 作 者单 位 :004 石 家 庄 市 , 北 省 胸 科 医 院 肿 瘤 科 ( 素 敏 ) 50 1 河 郭 河北 医科 大 学 第 二 医院 ( 会 迁 )河 北 省 水 利 医院 ( 超 英 ) 宗 ; 孙

放射性肺炎的特点和CT表现及分析

放射性肺炎的特点和CT表现及分析

放射性肺炎的特点和CT表现及分析摘要:放射性肺炎顾名思义是由于肺组织接收到放射线照射后出现的一种肺部疾病,影像学检查在急性期可以看到肺的放射野内呈现均匀的片状密度模糊阴影,多发边界不清的小斑片状阴影,病灶边缘与放射治疗也一致,和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分界。

有的病变好像是支气管炎的表现,阴影互相融合,没有明显的界限。

临近的肺野内可以出现代偿性的肺气肿,当发生肺纤维化时肺的放射野内出现较纤细的网状和细索条样的阴影,一个月后可以逐渐增多密度增高,病变范围扩大并融合成致密的块状影。

关键词:放射性;肺炎;特点;CT表现及分析放射性肺炎是由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或其它纵隔、胸壁的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肺组织受到损伤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放射治疗后1~3个月,发病率达10%~30%。

临床症状主要为刺激性干咳、气急、胸痛、发热,甚至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疾病分类根据疾病发生的急缓可分为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放射性肺炎。

急性放射性肺炎:一般在放疗中或放疗结束1~3个月内发生,5~6个月左右达高峰,病理基础早期是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渗出、肿胀,纤维栓子形成,间质水肿,胶原纤维肿胀,继之出现身体不适等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

慢性放射性肺炎:多发生于放疗后7~8个月左右,1年左右达最严重的地步,病理基础是肺纤维化和肺硬化,伴支气管壁瘢痕形成,支气管扩张、变形和囊性变。

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肺底啰音,合并感染时上述症状常反复发作。

二、病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涉及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可能与病人的年龄、放射治疗、遗传因素等有关。

本病一般好发于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老年人及儿童、患有糖尿病者,吸烟、腹部感染等因素容易诱发本病。

年龄:老年及儿童患者对放疗的耐受程度较差,更有可能发生放射性肺炎。

辐射部位及剂量: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否及其严重程度与放射面积、放射量,放射速度和放射的方法均有密切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
1 பைடு நூலகம்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所有入选 者均符合非小细胞肺癌诊 断标 准。且 所有入选者均诊断 明确 , 临床资料完整 。入选时所有患者均排除 原发性 肺部疾病和继发于其他疾病所致肺损伤 。其中男 5 6 例, 女1 0 2 例, 年龄3 4—7 9 岁。将入选患者依据其肺部c T 结果分为放 射性肺炎组及无放射性肺 炎组 。
( 见表1 )
表 1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合并放射性肺炎组与无放射性肺炎组临床指标 比较( )
2 . 2 l o g s t i c I  ̄ I 归分 析年龄 、 C R P 、 分割方式 、 化疗 与否 、 V 3 0 具有显 否 、 v 3 o x  ̄ 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通常认 为年龄越 著性差异( P < 0 . 0 5 ) ( 见表2 ) 。 大对放射治疗的耐受会 越差, 炎性反应大者、 分割方式、 进行化 疗 、 表2 R A 合并肺纤维化组与无纤维化组l o g s t i c l  ̄ l 归分析 受照肺组织大者 , 均易发生放射性肺炎。 与其他报道在个别因素 中 有差异 , 可能与本研究病例较少有关 , 还需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 放射性肺炎病理学改变 主要分为 以下 四个期 :①渗 出期 : 见 于照射后 的0 . 5 一 1 个月 , 以渗出为 主。表现为肺不 同程度 充血 、 出 血水肿 , 肺泡壁轻度增厚 , 个别处有透 明膜形成 。② 肉芽生长期 : 见于照射后2 — 3 个月, 肺泡壁 中度增厚 , 肺泡腔变小 , 肺泡壁 内成 纤维细胞数 目增多。③纤维增生期 : 见于照射后3 — 6 个月 , 肺 泡壁 增厚 , 成纤 维细胞和纤维细胞较多。血管支气 管周 围肺 泡壁 处出 现纤维化 , 常见纤维素以“ 出芽” 方式向腔内伸 出。 ④ 胶原化期 : 注; P < 0 . 0 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6 个月 以后。局部肺泡壁可完全被胶原纤 维代 替 , 细胞数 目减少 。 非小 细胞肺癌在接受放疗 的同时 , 正 常的肺组织周边在受 到 由于肺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极高 , 在胸 部肿 瘤的放疗 中放 射性肺炎 超过其引发生物效应的阈值的放射剂量时 , 就会产生不同程度 的 的发生不可避免。 目前作用机制 尚不 明确 , 随着国内外临床与实 肺组织损伤 , 包括 : 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 急性放射 验研究 的不断进展 , 相信关于本病的防治及预后将有进 步 , 并将 性肺炎大多发 生在放疗后的1 — 3 个月 ,放 射性肺纤维化多发生在 有效的指导 临床 。 放疗后3 — 6 个月 。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随着放射剂量 的增加在增加 , 总之, 肺是一个放射线相对敏感器官,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 虽然放射剂量 的可 以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 但 同时也增加 了放射性 后有症状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些显著的临床特点 , 值得重点关注。 肺损伤的发生率 , 使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放射性肺损伤是放疗的 参考文献 : 主要剂量限制 因素 因此 , 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指标有利于个 n] 张 国政. 三维适形放 疗联合 多西他赛为主的化疗 同步治疗局部 体化放疗。 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 J ] 肿 瘤基础与临床, 2 0 1 2 , 2 5  ̄) : 3 0 1 - 3 0 3 . 众所周知 , 肺癌患者接受放疗的 目的 : 提高肿瘤控制概率 , 降 [ 2 ] F a y M, T a n A, F i s h e r R , e t a 1 . D o s e - V o l u m e h i s t p g r a m a n a l y s i s a s 低正常组织并发症 。 放射性肺损伤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和咳嗽等 , 均 pr e d i c t o r o f r a d i  ̄i o n p n e u mo n i t i s i n p r i ma r y l u n g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属于常见 的呼吸道不 良反应 ,影像学常显示放射性肺炎主要集 中 t r e a t e d w i t h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J 】 . I n t J R a d i a t O n c o l B i o l P h y s , 2 0 0 5 , 6 1 : 3 5 5 — 1 3 6 3 . 在放射野内, 但也有少数病人的损伤部位在放射野外 , 且改变可能 1 不明显 , 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放射性肺损伤常见的并发症 [ 3 ] 张彬, 乔 田奎 . 肺 癌 同期放 化 治疗 中放 射性 肺 损 伤 的相 关 因素 分 放射性肺炎 , 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 严重 者则会加 速死亡 , 因 析[ J ] 肿 瘤防治研 究, 2 0 1 0 , 3 7 ( 5 ) : 9 2 - 9 3 . 此我们在实施放疗前 , 需充分评估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f 4 ] 张毅, 任秦有, 郑瑾, 等. 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J 】 . 现代 肿瘤学, 本研究在单 因素分析中显示, 年龄 、 C R P 、 分 割方式 、 化疗 与 2 0 1 5 , 2 3  ̄ ) : 7 1 2 - 7 1 5 .

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护理体会

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护理体会

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护理体会
陈燕;黄素萍;朱洁
【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4(021)004
【摘要】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放疗过程中,则往往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患者放疗时肺组织受到照射而引起的并发症。

我科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8月对20例放射性肺炎患者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陈燕;黄素萍;朱洁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肿瘤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肿瘤科,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肿瘤科,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3
【相关文献】
1.肺癌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和临床护理 [J], 杨永静;王霞;杨丽;周泽云
2.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J], 朱旭勇
3.肺癌放射治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J], 赵永利;李波;杨萍;高志位
4.肺癌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患者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 [J], 张丽珍;李红;洪燕
玲;应晓珍;柳鑫霞;吴丽仙
5.老年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左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徐道静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卫生》
【年(卷),期】2016(0)02X
【摘要】目的:探究肺癌患者并发早期放射性肺炎采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68例肺癌并发早期放射性肺炎患者,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均34例,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均采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组患者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IL-10(白细胞介素-10)以及CRP(C反应蛋白)等指标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肺癌患者并发早期放射性肺炎采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其免疫功能,抑制炎症递质合成,治疗效果良好。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徐道静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肿瘤医院内一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1
【相关文献】
1.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效果
2.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3.血必净注射液对肺癌患者放疗后并发放射性肺炎的治疗效果
4.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放疗后并发放射性肺炎的效果
5.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放射性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9T11:34:47.8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9期作者:汪国凤
[导读] 究治疗因实施放射性治疗导致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将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接受肺癌放射性治疗的患者66例
汪国凤
六安市人民医院放疗科 237000
摘要:目的探究治疗因实施放射性治疗导致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将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接受肺癌放射性治疗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抽取单双号的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33例。

对比组患者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实施抗感染药物治疗与清肺百合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从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概率、患者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临床影像生理评分(CRP)及身体机能状态量表(KPS)来看,研究组都优于对比组患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临床上采取中西医药物与放疗相结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肺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同时预防白细胞降低,从而提高放疗效果。

关键词:肺癌;放射性;放射性肺炎;临床疗效
肺癌目前成为了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每年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1-3]。

因此对于肺癌的治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临床上主要以放射治疗为主,而放射性肺炎是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4-5]。

放射性肺炎不仅会对患者的肺造成损伤,同时使放射性治疗药物的剂量收到限制,这就降低了放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生存治疗,这就需要采取恰当措施控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本文就主要探究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接受肺癌放射性治疗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抽取单双号的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33例。

研究组33例患者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4例,年龄为61-78岁,平均年龄为(67.3±2.6)岁,病程1-6个月,平均为(3.5±1.3)个月,其中17例鳞癌,12例腺癌,4例其他;对比组33例患者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15例,年龄为63-79岁,平均为(68.2±2.1)岁,病程为2-8个月,平均为(5.1±2.6)个月,15例鳞癌,16例腺癌,2例其他。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所有患者符合放射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障碍的患者。

(2)排除精神异常、神志不清的患者。

1.2方法
对比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主要方法为:选取10mg的地塞米松,每日1次,连续用药1周后减少一半的用量,随后用10mg的强的松,每日1次,连续用药2周;研究组患者采取中西医治疗,具体方法为:选取10mg的地塞米松,每日1次,连续用药1周后减少一半的用量,随后用10mg的强的松,每日1次,连续用药2周。

同时指导患者服用清肺百合汤,每日2次,共150ml,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出现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采取临床影响生理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胸部影像学改变及呼吸困难程度的评价;采取身体机能状态量表(KPS)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

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概率、患者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临床影像生理评分(CRP)及身体机能状态量表(KPS)来看,研究组都优于对比组患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一。

3讨论
放射性肺炎主要是指肺癌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疗过程中对接收大量的放射线而造成肺部遭受损伤产生的炎症反应,病情较轻的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早期症状为低热、干咳、胸闷,而受到严重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胸痛、气急、干咳、肺部会出现纤维化,造成患者呼吸困难或死亡。

放射性肺炎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放射治疗的效果,还会对患者肺部造成严重伤害,进而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放射性肺炎属于热喘范畴,放射治疗过程中较高的热量和较强的穿透力与“燥”相似,而肺需要处在温暖而湿润的环境,所以干燥的环境会对肺部造成伤害,放射性肺炎中医病理本质为标实本虚、阴气两虚及肺热,临床治疗因以化痰、清肺热为主,而清肺百合汤不仅具有抵抗感染的作用,还具有化痰和预防咳嗽的作用,因此,清肺百合汤联合西医治疗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放射治疗对肺部的伤害。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组患者从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概率、患者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临床影像生理评分(CRP)及身体机能状态量表(KPS)来看,都优于对比组患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西医治疗放射性肺炎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炎症和感染,而中医治疗可以从长期疗效来看,有效预防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反复感染和有效抵抗炎性反应,还能促进肺功能和血气功能的改善,中西医联合治疗放射性肺炎临床效果显著。

就目前来讲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性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放射性肺炎和白细胞降低的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具有积极意义,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道静.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肺癌患者早期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6(04):31-32.
[2]韦嵩,蒙如闯,张发恩.肺癌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癌症进展,2016,14(03):269-271.
[3]卢衍毅.肺癌放射治疗的进展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3):285-287.
[4]耿旭红,尹希,梁续飞,杨华,巩晓红,李增平.肺癌调强放射性治疗对心脏损伤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25(05):352-354.
[5]耿旭红.肺癌调强适形放射性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的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