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与现代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选择一段古代有关礼仪的阐述,摘录原文,加以阐释,并结合现代礼仪说明其在当代的使用情况及现实意义。要有自己的认识、见解和思考。

古代礼仪与现代人生、

谈到古代礼仪,可能有人认为这是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尤其在文革时期,被认为是封建余毒。在建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科技迅速发展,但自然环境却变差了,洪水、干旱、地震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法治现场》里常常看到父母跟子女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为财产争夺而发生的纠纷。见义勇为的人少了,见利忘义的人多了。我觉得,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于教育的问题,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五四”以来,我们把传统的东西丢得太多:连祖宗都不要了,连父母都不要了,把礼义廉耻抛弃了,这个社会能不乱吗?这就是我今天想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古代礼仪的原因。

一、礼的起源与本质

礼,原是篆文体,。左边的字形表示台子上放着东西,右边下面是个豆,豆就是古代的高脚碗,上面有个盘子,盘子里放着玉片,本义与祭祀有关。中国古代对“礼”的解释就是人们要履行的、要做到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正因为人类生活有一定的礼俗,然后产生了一种礼制,所以古人把礼提升到安邦定国的高度,《诗经》中“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说的就是老鼠还有它的样子,人要是没有礼仪,还不如赶快死掉算了。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统治时期中,元朝靠杀戮巩固统治,结果很快就灭亡了。而清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颁行天下,就是教谕臣民的乡规民约。乾隆时代编印四库全书,

这些都是礼治天下的表现。过去的统治模式是从小家庭管理入手,“百善孝为先”,每个家庭和睦了,一个村落就很和睦,然后宗族之间很和睦,最后国家就安宁了。“八荣八耻”也是以“礼”治国的一种措施。儒家的治国思想,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古时孩子从小就读《弟子规》,而现在的学生进了大学,读完硕士、博士,可能连一个简单的交往礼节都不知道。家长、学校看重的是分数,而不去关心孩子将来能不能健康成长、发展。清华大学宿舍里两个博士生因生活小矛盾而发生的生命悲剧就是因为缺少最基本的礼仪教育而导致的。一个不懂礼的人,即使读到博士、学了再多的专业知识,但却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礼仪与处世之道,成为我们教育的悲哀。中国古代非常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举官员要“举孝廉”,就是选拔官员的第一标准是孝廉,看这个人孝不孝、廉不廉。我国古代为孝子竖牌坊,甚至孝子可以直接选拔到朝廷做官。我们今天选拔干部的标准也是以德为先,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我小时候家在农村,家里祠堂的排位顺序是天、地、君、亲、师,天地是根本,而礼是这种次序的保证。中国古代在道德建设方面非常强调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理好这五种关系,社会自然就安定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无法逃脱这五种关系,在今天,我们可以把君臣关系理解为上下级关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消失了,只有中国还存在。中国人自古以来缺少宗教观念,主要靠祭祖去保存文化的根本。因此,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要关注这五种关系。我认为,现在要大力发扬孝道和师道,一个人如果在家不听父母的话,在校不听老师的话,是无法学好生活常理和各种专业知识的。如果一个人不讲孝道、师道,也没有宗教信仰,对天地、鬼神敬畏的心理也没有,就成了天不怕、地不怕、做了坏事也不怕的可怕的人。小人,一古人强调把孝道摆在最根本、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还能对朋友、对其他人好吗?还会忠于集体、忠于国家吗?齐桓公之死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管仲临死的时候告诫桓公务必驱逐身边的三个小人,这三个个叫易牙,是个厨子,为了献媚竟然杀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做菜;一个叫竖刁,为了可以出入后宫服侍齐桓公竟然自宫;一个叫开方,本是卫国世子,竟然舍弃王位而跟随齐桓公。这三个人个个假意侍奉桓公,然而个个有所图谋。管仲认为,连自己儿子都不心疼的人不会

心疼别人,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惜的人不会爱惜别人,连一个国家都可以不要的人必定有更大的贪图。但齐桓公却不听劝告,结果死后都没人为他收尸。孔子说,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代;诬鬼神者,罪及四代;逆人伦者,罪及三代;乱教化者,罪及二代;手杀人者,罪止其身。所以说,古人非常重视对天地、对祖宗的敬畏。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思就是人如果吃得饱、穿得暖、住的很舒服,但是不讲礼仪、没有教养,就跟禽兽差不多。

二、古代礼仪的内容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也。”冠礼排第一位,“冠者,礼之始也”。二十岁的男子一定要举行冠礼,就是戴帽子的仪式。现在中国已经没有冠礼了,但这种礼仪在日本、朝鲜被保留下来。在日本,市长为年满18岁的青年举行穿和服的礼仪,就相当于冠礼。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二十岁了,但还糊里糊涂的,根本不知道二十岁的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举行冠礼首先择个好日子,还要选个主持人,为了表示隆重,冠礼要在祖庙举行,由主持人为二十岁的青年戴上帽子。冠礼的程序非常复杂,需要“三加三拜”。这么做就是要强调成人的责任。婚礼也非常繁琐,“周公六礼”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纳采就是提亲、说媒。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儿的姓名、生辰八字等情况。纳吉有点像西方人的定婚。纳征就是过大礼,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请期是择吉日确定婚期。亲迎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现在社会中离婚率非常高,有的夫妻甚至结婚不久就离婚。古人在处理婚姻关系的问题上强调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就是要把对方当做贵宾来看待,要把自己看得与对方完全平等。今天,很多人缺少这种相处之道的教育,处理不好夫妻关系,造成家庭不和。我理解的夫妻关系应该是两个面积相等的同心圆,这两个圆不可能完全重合,既不能不相交,也不能相交的太多。我觉得最理想的夫妇关系模式应该是三分之一的空间相交,这三分之一是对家庭的共同责任,每个人有三分之二的空间属于自己,这三分之二是个人的事业和社交圈子。古时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还有指腹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