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1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1章) ppt课件_

组织行为学(第1章) ppt课件_

8/4/2020
2
第一章 概述
其他学者对组织行为学定义
• 鲁森斯: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中人类行 为的解释、预测和管理。
•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 它探讨个体、群体与以及结构对内部组 织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 织的有效性。
8/4/2020
3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 跨学科性 • 层次性 • 适应性(权变性)
一、技术进步的影响
计算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
技术促使工作性质的变化
▪ 工作中技术和人性成份不可分的混在一起 ▪ 工作不再被那么严格地定义和设计 ▪ 客户影响到组织内的工作以及用于评价工作
的标准 ▪ 组织结构不再能够完全体现工作场所的特性
8/4/2020
12
第一章 概述
二、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影响
1、普遍主义与个别主义
普遍主义强调常规(美欧);个别主义更关注 个体间的关系与信任(亚洲)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3、中性与感性
中性文化中,情绪被很好地控制,不轻易外露; 感性文化则相反
4、精确(Specific)与弥漫(Diffuse)
8/4/2020
16
第一章 概述
四、“临时性”的影响
稳定的群体被临时的群体所替代,团队包 括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成员也在不断变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活质量
8/4/2020
8
第一章 概述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现场研究法。包括现场实验、调查和观察 • 实验室实验 • 经验总结法 • 案例比较分析法
8/4/2020
9
二、研究内容
1、微观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1章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1章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思考题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什么?其研究层次和任务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指的是通过对组织内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组织中人的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聚焦于分析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个体、群体和组织。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其一,揭示不同的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征及行为规律对工作效率产生的影响,为管理者高效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提供理论依据;其二:深入了解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过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能力;其三,掌握个体动机激发的规律,以及个体行为表现出的规律,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达成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对群体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的结构与功能、群体的发展过程、群体的凝聚力、人际关系、群体沟通、群体决策等。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点:其一:正确把握群体的心理规律,打造群体内部良好的关系氛围,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二:处理好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引导非正式群体为正式群体的目标服务。

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任务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管理原则的制定、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突破,以及组织中沟通的有效建立。

2.管理者的三大技能分别指什么?答:一般而言,管理者的能力可以分为三大类,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完成组织内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一般可通过学习教育和正规培训取得,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才干,它们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发展而来。

人际技能指的是个人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具体能力。

概念技能指是管理者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

概念技能较强的管理者能够看到“宏观景象”。

管理者不仅要懂得回答“是什么”(理解表面现象)这样的问题,还要懂得回答“为什么”(了解深层原因)及“怎么办”(寻求并选择解决方案)这样一些与事物发展规律及组织目标实现有关的重大问题。

3.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哪些角色?答:作为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角色定位,亨利·明兹伯格(Henry Mintzberg)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管理者的所有活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共十种不同但又高度相关的角色。

《组织行为学》案例1

《组织行为学》案例1

《组织行为学》案例1------------------------------------------作者xxxx------------------------------------------日期xxxx案例一:群体规范案例某大学青年教师宿舍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住了6个系的18名青年教师。

这是一个由年龄、地位和收入大致相同者组成的松散生活群体。

用电规则上赫然规定:严禁使用电炉,违者重罚。

然而除一间例外都有电炉,而且公开推广了一种偷电方法:在各自门外的电度表进出线间跨接了一马蹄形导线。

月末校动力科派人抄录电表时暂时拆去。

半年中曾有两间房因忘了拆去被抓住,各罚款30元,大家表示同情。

此外相安无事。

每到吃饭时小炒大煮,充满欢笑。

他们这种行为显然是与正式规范、特别是师德相背离的,但他们的规范是:(1)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大发横财相比,白用一点电微不足道,工资这么低还完成教学任务就够高尚的了。

(2)这年头人际关系第一,谁也犯不着反对别人,更不能去告状。

(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

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

”证明他的确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险的人。

思考题:1。

群体规范与规章制度有何不同?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而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2。

群体规范对人的约束力量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因缺乏安全感迫于群体压力而出现的言行上盲从多数人。

这种屈从不但可以缓解压力分散责任,也可以提供人融入团体获取信息的机会,还能满足人被爱被接受的需要。

案例二:与暗示有关的实验二战时,纳粹在一个战俘身上做了个残酷的实验:将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搬动器械,告诉战俘:现在对你抽血!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听到血滴进器皿的嗒嗒声。

战俘哀号一阵之后气绝而终。

其实,纳粹并没有抽该战俘的血,滴血之声乃是模拟的自来水声。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跨学科性
组织行为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 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应用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为组织 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
系统性
组织行为学强调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系 统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
• 人文性:组织行为学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
详细描述
实验法也是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某些变量,观察 和测量组织成员的行为反应,从而揭示变量 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实验中改变工作 条件或奖励方式,观察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行 为变化,进而探讨不同管理策略对员工行为 的影响。
案例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对特定组织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了解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织的竞争力,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学科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 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旨在 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研究领域
组织行为学涉及个体、群体和组 织层面的行为与心理,包括知觉、 沟通、领导力、激励、决策等。
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 源管理、团队建设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组织 的竞争力。
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组织行为学将更加注重跨文化、多样 性、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技术影响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组织行为学提供更多数据和实证支 持,推动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组织变革与适应
面对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行为学将更加关注组织变革 与适应性的研究,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挑战。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即()。

A.组织B.群体C.团队D.集体E.文化2.组织的成员根据各自的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层级指挥体系,这就是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

相应的,能够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的是()。

A.权力B.分工C.协作D.分工或协作E.分工和协作3.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写道:“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是在他的著作()。

A.《组织行为学基础》B.《组织行为学原理》C.《个性与组织》D.《企业的人的方面》E.《创造卓越》4.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B.方法C.对象D.内容E.规律5.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

A.内在依据B.外在依据C.外在表现D.内在表现E.运行基础6.在“霍桑试验”中总结的“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群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凸显出群体规范对个体工作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导致了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的研究者是()。

A.罗伯特・欧文B.泰勒C.西蒙D.梅奥E.麦格雷戈7.1960年,在《企业的人的方面》一书中总结了人性假设对立的两种观点,即X 理论与Y理论的是()。

A.阿吉雷斯B.威廉大内C.西蒙D.麦格雷戈8.观察者以自己的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来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称()。

A.案例研究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心理测验法E.问卷调查法9.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境,用文字如实记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模拟的具体管理情境的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B.实验室实验C.现场研究D.描述性研究E.问卷调查10.现场研究就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对实际情境的研究,与实验室实验相比,它具有更强的()。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a.工时定额原理 b.标准化原理 c.计件工资制 d.提倡劳资合作 e.科学的挑选和渐进的培训工人 f.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g.实行职能工长制 h.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的十四大原则 a.分工:分工能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增加产出 b.权利与责任:管理者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必须承 担一定的责任。 c.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员工报酬、集权、 等级链、秩序、公平、 人员的稳定、主动性、团队 精神、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孟子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 说”,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 就不是人。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 反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人的重要环节。 “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礼、 智四德。 荀子的观点: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提出 了“制礼义以分之” 、“注错习俗,积善成圣”的 成长之道。显然,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 “修习”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习行,这是他对孔 子“习相远”的发展。与孔孟一致的是,荀子认为 “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关键在于善于学习,积善成
本课程的内容提要
本课程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论,主要介绍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的 产生与发展以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 是个体行为研究,主要涉及个性、学习、知觉、态 度、员工激励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群体行为研究, 主要包括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结构、群体规模、群 体规范、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凝聚力,群体 决策,团队建设,管理沟通,冲突管理,领导理论 等相关内容;第四部分是组织行为研究,主要研究 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整理)《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一.

(整理)《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一.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第一单元(一——二章)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3、社会学—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模型与理论不同,虽然这两者都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但理论是抽象出事物的材质牲并加以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而模型则并不一定抽象出本质特征,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只抽取事物的某些特征,目的是对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有所帮助。

5、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

根据行为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量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名称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6、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

7、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8、实验法—研究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依试验场所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9、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安全研究法。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A 1949BC1914D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A B C D三、多项选择题(可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A BC D E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A BC D E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A B两重性C D E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 )A B社会学C D政治学E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 )A BC DE6、行为测量量表有:( )A BC DE7、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 )A BC DE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BC D E四、1、组织行为学有何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特征有:①边缘性、综合性;②两重性;③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 第1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跨学科性
科学性
多层面性
情境性
组织 行为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的领 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行为科学。
在多个学科的贡献下发展起来的组织行为的学科体系通常包括三个层面, 即个体的行为、群体和人际的行为、组织的行为。
组织 行为学
3.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 ➢ 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
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 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组织 行为学
个体
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研究,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 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思维方法、归因过程、动机、个性、态度、 情感、能力、价值观等。
——Andrew J Dubrin
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即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 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怎样对各个成员、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其他组织 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Jee Kelly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 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绩效。——Stephen P Robbins
组织 行为学
本章内容结束
组织 行为学
某旅行社导游的个人行 为动机与归因研究?
某旅行社导游群体信息 传递方式的相关研究?
某旅行社企业文化与外 部环境的调适研究?
组织 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北美的组织行为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 三个阶段:
• 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第一阶段 (1900—1927年)

组织行为学1

组织行为学1

1.组织效率是指组织管理工作投入的劳动量与劳动效果之间的比率。

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2.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一)决定工作满意度的根本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的根本因素,是人们的各种需要和价值观。

(二)工作五核心因素理查德·哈克曼、爱德华·劳勒等学者在大量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由“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和工作结果反馈五个核心”因素构成的学说。

Herzberg认为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包括工作场所的条件、环境和设施等;社会因素是指员工对工作单位管理方面的态度,以及对该单位的认同、归属程度;个人心理因素则包括对本职工作意义的看法、态度以及上司的领导风格等。

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8年调查发现,薪资、工作忙碌程度、弹性工时、升迁与发展机会、工作稳定度、工作有趣程度、工作自主性、帮助他人机会、对社会贡献是决定员工对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

Bruce和Blackburn,Locke及Vroom认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积极的同事关系是决定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挑战性的工作;公平报酬;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同事关系。

俞文钊对128名合资企业员工的调查中发现,影响合资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领导水平、工作特性、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工作报酬和同事关系。

同时,的研究还发现员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级别、任职年限等人口和职业变量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

舒晓兵等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了组织的结构与倾向、职业发展和工作条件及要求是影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最主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概论第一章概论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二、组织的概念、类型与作用?(一). 组织的概念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所有的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组织的形态、功能、结构、管理活动都将受到环境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2.人是组织的主体,人群中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存在着分工和合作,正是这些关系使得组织能够在运行中保持较高的效率。

3.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明确的,还是隐含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4.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

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必要保证。

5.组织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会成长、会发展、会衰落、会消亡,组织管理效能、环境压力强弱,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

(二)组织的要素组织的有形要素1.实现组织预期目标所需实施的工作。

2.确定实施工作的人员。

3.确定必备的物质条件。

4.确定权责结构。

组织的无形要素1.共同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EXHIBIT
1-1b
1–12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续)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 续
决策角色 创业者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推动能够带来变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 革的方案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 混乱处理者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 取正确的行动 资源分配者 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 谈判者 在主要的谈判当中代表组织行使责任
政治学 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 和群体的行为。
政治学
冲突 组织内的政治活动 权力
组织系统
EXHIBIT
1-3f
1–25
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
组织行为学概念或理论必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x
权变变量
y
1–26
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回应全球化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回应劳动力短缺 改善顾客服务
流动率 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 织。
1–32
因变量(续) 因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 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 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 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 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 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1–33
因变量(续) 因变量
工作满意度 员工相信他理应得到的报酬与他 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1–34
自变量
社会心理学
群体
EXHIBIT
1-3c
1–23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续)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人类学 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 人类及其活动。 比较价值观 比较态度 跨文化分析 人类学 组织文化 组织环境 组织系统 群体
EXHIBIT
1-3d
1–24

组织行为学1

组织行为学1

二、组织行为的研究角度 (研究谁——对象)
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对组织行 为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 面的特点。 1.个体 个体行为 微观理论 2.群体 群体行为 3.组织 组织行为 宏观理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 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2.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 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 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 门科学。 3.加拿大学者乔.凯利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的性 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 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以 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企业文化理论从其基本假定到具体管理方式
和管理措施都是对理性管理模式的突破,这 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也是现代管理 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重大课题。
4.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 20世纪90年代 “公司再造”,“新组织”的兴起,新组织具 有下列特点: 网络化 扁平化 灵活化 全球化 多元化
组织行为学
宋琳琳主讲
教学目标
1.掌握公共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
及公共组织行为学的学科体系 2.掌握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的行为特 点及其对公共组织绩效的影响。 3.掌握有关促进公共组织发展的相关管理措 施和方法 4.了解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变革的相关 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
复习思考题 :
名词:组织;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公共
组织行为学 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2.如何把握公共组织的含义? 3.依据不同标准公共组织可分为那些类型?并 举例说明。 4.简述公共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容。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试者(个人 或群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当前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最大特点在于, 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其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 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是,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 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 境,增添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 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持 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群体行为中 的情绪感染、冲突等,难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组织 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 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与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大家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 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通过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内容 体系,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通过了解组织行为 学的历史沿革,把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比较组织 行为学和相近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 性质。
四、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正常工作和劳动情景), 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如 对领导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研究,对于职工的工作技能、 工作压力等的研究都可以用现场观察怯。运用现场观察法,必 须明确了解“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录”等问 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群体不施加任何 影响,不改变活动进程,因此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 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可 信度较高。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 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 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群体中去。

组织行为学专题1-9重点内容

组织行为学专题1-9重点内容

1.1组织:从动态上看,组织指安排分散的人和物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从静态上看组织是指按照一定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群体。

狭义的行为和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指人受其身心支配和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来的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即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

既符合环境需要,又满足自身要求。

2多样性。

不同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做出不同的行为反映。

3动态性。

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4可控性。

可以通过制度、培训、教育等措施,消除消极行为,诱发积极行为。

5人的行为的实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可以分为:行为的主体是单个人的个体行为;行为主体是班组、科室、部门的群体行为;行为主体是企业、学校、机关、医院的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产生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组织行为的评价:1动机不好,结果不好-恶劣的组织行为;2动机不好,结果好-不良的组织行为;3动机好,结果不好-不良的组织行为;4动机好,结果好-良好的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特征: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单独的个人行为。

2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3组织行为的效果具有两重性。

是实现组织宗旨的效果和对社会产生后果的统一。

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

5组织行为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反过来又影响成员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的构成:组织行为是由全体组织成员的行为组成的整体行为。

包括:1管理行为;2群体行为;3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运行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用社会学、工业心理学、组织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对个体行为的研究;2对群体行为的研究;3对组织行为的研究;4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习题1

《组织行为学》习题1

《组织行为学》习题1一、单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B、一切人的行为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2. 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A、面谈法B、电话调查法C、问卷调查法D、案例研究法3.被誉为管理心理学之父的是()。

A、梅奥B、莱维特C、维卡D、斯克伯兹4. 最早发现工作群体的重要性的是()。

A、霍桑试验B、莱维特的研究C、维卡的研究D、马斯洛的研究5. 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A、气质B、性格C、能力D、个性6. 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D、按人的行为模式7. 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泰勒B、韦伯C、勒温D、明兹伯格8. 领导的权力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资源控制权、专长权和()。

A、指挥权B、奖惩权C、决策权D、人事权9. 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角色知觉B、角色冲突C、角色期待D、角色定式10. 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A、群体促进效应B、社会惰化效应C、协同效应D、责任分摊效应11. 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Y式C、链式D、全方位式12. 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B、群体促进作用C、协同效应D、从众效应13. 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韦伯B、霍曼斯C、莫里诺D、阿西14. 舒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需要一般可以分为()。

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15. 员工的出勤率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组织行为学1-3答案

组织行为学1-3答案

1. 需要----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应。

2. 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3. 双因素理论---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 权力---权力是指一个人因为具有某种广义的资源(如地位,能力,素质等)而获得的一种力量。

2. 群体凝聚力---群体聚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3.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最初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变革和修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组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已发展到对全部组织进行有计划、系统的、长远的变革和开发,并形成了一整套开发和变革的战略、措施和方法,成为组织行为学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1. 组织---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2. 群体---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人群集合体。

3. 冲突---冲突是指组织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在相互之间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对抗,使得彼此之间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并为双方所意识到,这种现象就称为“冲突”。

二、单项选择题4.以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为目的,变消极为积极的激励理论是()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5.马斯洛提出了() B.需要层次论6.在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属于可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花钱费时不多取得效果较好的是( )C.问卷调查法7.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 ) D.主观性8.影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社会因素包括( ) B道德规范,风俗习惯9.在斯普朗格尔(E.Spranger)价值观类型中,多数人的价值观类型是() D.社会型10.在性格差异中,如果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来划分性格类型,那种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为的性格属() C.意志型11.人际关系的基本分类是按()进行的分类. B.公私关系12.信息沟通最基本的目的是() B.信息交流13.利克特认为,在压榨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参与式的民主领导方式中( ) 是效率高的管理方式。

组织行为学1版-陈春花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1版-陈春花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杨忠 曹洲涛 ➢插入本书封面
第一章 概论
陈春花 杨忠 曹洲涛
历史 学科特性 研究方法
趋势
关键阶段、代表人物 交叉学科 不同角度,不同分类 全球化,面临挑战
一、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陈春花 杨忠 曹洲涛
管理心理学的 出现与发展
行为科学理论
莱维特 巴斯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 人力资源学派(麦格雷戈)
心智能力
描述
1.适应性和封闭速度 在心里保持一个特别视觉构像的能力
2.流畅性
产生字词、思想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因果感应
形成和验证假设、发现相互关系的能力
4.联想记忆
记住并能够回忆不相关材料的能力
5.记忆广度 6.数字能力
在呈现一系列项目后立即正确地回忆出这个项目系列的能 力 能够快速对数字进行算术运算的能力
个体
1.个体差异(特质、能 力、 人格) 2.个体行为的基础(知 觉、归因、情绪、态度) 3.个体行为与组织的匹 配(学习、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 为、心理契约) 4.激发个体行为的内外 部因素(动机与激励)
群体
1.群体行为特性 2.群体行为的基础(群 体的结构、规模、规范、 凝聚力等) 3.群体行为过程 4.群体决策行为 5.团队行为与团队管理 6.领导行为 7.人际沟通行为 8.冲突行为
三、人格差异
2.性格与价值观
陈春花 杨忠 曹洲涛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 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 念,包含了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价值观包含内容和 强度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 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人格与价值观【人格以及人格和行为的关系价值观如何影响工作行为】(1)人格1、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

通常用个体外显的可衡量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2、人格特质【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征在多数场合都出现时】有助于员工甄选、人职匹配、职业发展的决策。

< 两种方法确认和划分特质的主要架构>※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世界上运用最广的人格测评工具100道人格测试题目】可划分如下:A、外向N-内向I 【外向的人对他人友好、好交际、果决,内向的安静害羞】B、感觉型S-知觉型I 【务实、喜欢例行公事和次序,重视细节/ 依赖无意识感知,着眼于大局】C、思考型T-情感型F 【运用理智和逻辑处理问题/ 依赖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D、判断型J-知觉型P【喜欢控制,并且喜欢自己的世界是有序和有组织的/ 灵活、自发性强】由以上四个维度,人格可划分为16种类型。

MBTI 提升自我认识和提供职业指导的有价值的工具。

由于其结果和工作绩效不相关,所以可能不太适合用于甄选测试。

※大五人格(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得到很强的证据支持。

P32A、外向性【衡量个体在群体中的舒适程度】B、宜人性【测量个体顺从他人的倾向。

宜人性高的个体合作性强、热情、信任他人】C、尽责性【测量个体的可靠程度】D、情感稳定性【测试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常用该维度的另一端神经质表示。

情感稳定的个体比较冷静、自信、有安全感】E、开放性【测量个体的兴趣范围和对新奇事物的爱好程度。

及其开放的个体富有创造力、好奇、对艺术敏感,另一端的人比较传统,在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舒服】不仅提供了统一的人格架构,这些人格维度还跟工作绩效相关。

所有职业群体中,尽职性都能预测工作绩效,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较强的一致性关系,是大五中唯一能够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的指标。

其他人格维度的预测能力则取决于绩效考核指标和职业类别,如开放性职业经理人和销售人员的工作绩效,情感稳定难以预测工作绩效(该指标既包含提升绩效的因素,又包含阻碍因素)。

外向的人、宜人性得分高的个体更快乐,尽职性得分高的更长寿(劣势:不太适合变化的环境)。

情感稳定的更快乐,该指标与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低水平压力的相关性最强,较少抱怨健康问题。

情感稳定性低的优势:情绪糟糕时,更快更好地决策。

开放性高的在科学、艺术方面更有创造力,更倾向整治自由,可更好地处理变革,适应变化的环境。

3、影响OB的主要人格要素※核心自我评价【在该评价上得正分的人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有效率、有能力,环境是可控的。

】决定核心自我评价的两个主要因素:A、自尊【个体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程度,以及认为自己又价值或没有价值的程度】低自尊的更易受环境影响,说明他们依赖他人的积极评价→更易从培训项目中受益。

B、控制点【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可以支配命运。

是反映核心自我评价的指标】内控的相信他们控制发生的一切,外控的认为所发生的一切都受外力控制,如运气、机会。

具有积极自我评价的个体更容易看到工作中的挑战→更高的满意度,也更倾向于获得复杂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更好的工作绩效。

※马基雅维利主义该指标得分高的个体注重实效、保持情感距离、相信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高马基者更多操纵、更多成功、更多地说服他人、更少地被说服,但受情境因素影响。

当A、跟人直面交流B、规则极少能够发挥的空间很大C、跟输赢无关的情感因素转移了低马基者的注意时,高马基者更有优势。

高马基者是否好员工取决于工作类型及绩效考核指标是否包括道德因素。

对于有谈判技能要求(如工会谈判)or对成绩有实质性回报(如销售打理)的工作,高马基者效率很高。

※自恋【高度自恋的人很自负,过多地期望被欣赏,有优越感,傲慢自大。

还比较自私,认为别人必须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在工作场所中,自恋者的上司对他们工作效果的评价往往比较低。

※自控【高度自控的个体很擅长对应外部和环境因素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可很好地处理公众形象和真实自我之间强烈的反差。

】高自控者更关注他人行为,并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在绩效考核中得到更好的等级,更可能成为领导,但组织承诺较低。

高自控管理者流动更大,更多提升。

※冒险倾向【管理者所做的决策以及做决策前会搜集多少信息受个人风险偏好或风险规避倾向的影响】最近研究:大型组织的管理者实际上比企业家更愿意冒险。

不同职业也表现出风险倾向上的差异。

识别差异并把个体的风险倾向和具体的工作要求相结合是很有意义的。

如风险偏好型做股票交易员效率更高,但不利于做审计会计类工作。

※A型人格【争强好胜,陷入长期的、不间断的奋斗中,期望用越少的时间获得越多的成就,如果有需要,会顶住其他人的反对】A型人格的人总是处于很高的的压力水平上,设定很多最后期限。

→导致具体的行为结果:如,工作快速(工人),工作时间长,常有错误决策(管理职位),很少有创造力(关注数量和速度),不愿花费时间思考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

B型人格正好相反。

A型在面试时表现更好,往往被评价为干劲十足、具有竞争力、进取心。

※前瞻性人格【具备该人格的懂得识别机会,表现主动、行动积极、坚持不懈直到事情产生有意义的变化。

更有可能被视为领导者or组织变革的操控者】不称心时,更容易用挑战现状的方法来宣泄不满;职场上,更容易成功。

→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去选择、创造并影响环境。

喜欢搜集工作和组织信息,与高层建立关系,参与职业设计,遇到职业障碍时百折不挠。

4、人格与民族文化文化差异主要集中在:A、各维度在不同文化的分量不同B、属于个人主义or集体主义文化。

个人主义文化的人更喜欢单独行动,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有严格社会架构,人们期望所属群体中他人能够照顾自己。

没有哪一种人格在一个国家占完全支配地位,但一国的文化会影响哪种人格特征在人口中占主流。

(2)价值观P37【非常具体,描述的是信念系统而非行为倾向。

一些信念和价值观并不太代表个人的人格,并且人们的行为也不一定与他们的价值观一致】价值观代表基本的、稳定的信念系统→“个人或者社会偏向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者生存的终极目标,而不是对立的或相反的~”可从两个方面评价价值观:A、内容。

确定哪种行为模式或生存的终极目标是重要的B、强度。

确认某种内容具体有多重要当把某人的价值观按重要程度划分等级时,就得到其价值体系。

1、价值观类型两种方法分类:A、罗克奇价值观测量RVS 【在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终极价值(人们所追求的终极状况)& 工具价值(个人喜好的行为模式or实现终极价值的方法)B、当代劳动大军P382、价值观、忠诚度和伦理行为P403、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A、霍夫斯泰德的文化评价结构(分析文化差异常用方法之一):管理者和员工在民族文化的五个维度上存在差异:a 高权力差距—低权利差距。

【权利差距指一个活结的人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公共机构和组织内的权利分配不平等】高~:存在大量权利和财富分配不平等,但大家能容忍。

低~:文化阻碍权利和财富差异。

b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c 男性化—女性化。

【反映某文化是赞成成就。

权利、控制等传统男性角色还是鼓励男女平等】高男~:男女角色划分明显,男性支配社会。

高女~:社会里男女差异很小,强调男女平等。

d 不确定性回避。

【反应一个国家的人在多大程度上更喜欢结构化而不是非结构化的维度】高~:人们对不确定和模糊的焦虑较高。

e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最新加入的维度,反应一个社会对传统价值观长期坚持的程度】长期~的文化中,重视未来,推崇节俭、恒心和传统。

短期~:重视此时,乐意接受变化。

不足:数据陈旧、很少学者研究过他的方法论的细节、一些结论令人意外。

B、旨在评价文化的GLOBE框架【认为民族文化差异体现在9个维度上】P42果敢性未来导向性别差异不确定性回避权利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圈内集体主义绩效导向人本导向(3)个体人格和价值观与工作场所的联系1、人——职匹配【约翰-霍兰德列出6种人格类型,并提出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取决于个体与工作的匹配程度】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当人格与职业一致时,满意度最高,离职率最低。

2、人——组织匹配【其观点建议人们应该离开跟自己人格不匹配的组织】还关注人们的价值观是否与组织的文化匹配。

匹配可带来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和低的离职率。

第四章知觉和个体决策(1)知觉【是个体组织和解释他们对外部环境的感觉的过程。

个体知觉到的世界对他的行为世界有着重要影响】(2)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本身2、目标物(的特点会影响知觉)3、情境(3)对人的知觉:对他人做出判断1、归因理论【认为在观察个体行为时,我们试图分析行为是有内因还是外因引起的】内因行为:个体认为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行动外因~:由外部原因引起对行为做内因or外因的归因取决于:A、区别性【个体是否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行为。

偶一为之→外因】B、一致性【其他人在相似情境下有相同反应,则该行为有一致性。

一致性很高→外因】C、一贯性【一贯性高→内因】基本归因错误: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高估内因or认为因素的影响。

自我服务偏见:个人和组织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因,把失败归因于外因。

2、判断他人时常用的捷径A、选择性知觉【帮助我们“快速读懂”他人,却无法规避信息失真的风险】B、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一特征而对他人做出整体判断时产生】C、对比效应【易使知觉失真】D、投射【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使对其他人的知觉失真】E、刻板印象【以我们对某人所在的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刻板印象不仅是简化复杂世界的一种途径,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一致性】(4)知觉与个体决策之间的联系【决策是对问题的回应。

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做出决策是一个知觉问题。

知觉扭曲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容易造成分析和结论偏差】1、决策是如何做出的2、理性决策过程【个体在最大户or最优化结果的原则下会怎么行事】P51(通常认为最好的决策者是理性的,能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做出前后一致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理性模型:a确认问题b明确决策标准c给尚不明确的决策标准分配权重d设计可能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e评估备选方案f挑选最佳方案模型的假设:a问题清楚b备选方案已知c偏好明确d偏好稳定e无时间或成本限制f 回报最大化3、提高决策中的创造力【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主意的能力。

拥有创造力的决策者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和理解问题,甚至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问题。

创造力最明显的价值在于帮助决策者确认所有的备选方案,或者发现尚不明显方案】※潜在创造力【开放性维度得分高、智商高的人可能富有创造力,其他相关因素有:独立性、自信、冒险精神、内控、对模糊的容忍度、面对挫折时的毅力等。

】※创造力三因素模型【任一因素水平越高创造力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