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11谨之四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 360 句、1080 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恭敬地聆听。
父母责备教训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在二十四孝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
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
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弟子规全文注解
弟子规全文注解弟子规全文注解《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
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
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一起来看看吧!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同‘悌’) 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
弟子规全文注解
弟子规全文注解弟子规,又称为《小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读物之一,主要用于儿童启蒙教育。
全文以教导儿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内容,涵盖了思想品德、家庭礼仪、学业进取、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弟子规》全文的逐句注解。
第一章:弟子规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注解:本章介绍了弟子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品质,即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以及要具备谨慎和诚信的态度。
第二章:弟子规篇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应该广泛地关爱他人,但要以亲近亲友和尊重贤士为首要,如果有闲暇时间,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修养。
第三章:弟子规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对父母的言行应该迅速回应,不应拖延或推搪。
第四章:弟子规篇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需要尊重父母的教导和批评,虚心倾听并积极改正错误。
第五章:弟子规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注解:本章提醒弟子要按季节变化调节自己的穿着,早上起床时要省思前一天的所作所为,晚上睡觉前要确保所有事情都处理完毕。
第六章:弟子规篇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注解:本章要求弟子出门时要事先告知家人,回家时要露面示意,保持居住地的常规秩序,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业和事业。
第七章:弟子规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不应该擅自行动,尊重他人,不独断独行。
否则,将有损于自己修身养性的道德素养。
第八章:弟子规篇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注解:本章告诫弟子不要私藏他人的物品,因为这样做会伤害到彼此之间的感情。
第九章:弟子规篇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注解:本章指出弟子应该努力满足父母的喜好,做到尽力而为;同时也要避免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
第十章:弟子规篇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注解:本章强调了弟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给父母带来忧虑,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避免给家人带来耻辱。
国学经典《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doc
国学经典《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历史渊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作,习惯称之为"起蒙学"和"人格学",其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意为儿孩即年少天真无邪,对现实生活缺乏认知实践的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立规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
“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
弟子规谨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谨全文及解释弟子规谨全文及解释《弟子规》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弟子规谨全文及解释,欢迎阅读!弟子规谨全文及解释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译文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濑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
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份量,不要吃过量。
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
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
进门的时候慢慢的揭开帘子,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与棱角要远一点,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
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欢迎借鉴!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篇1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首xx,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xx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xx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xx,并且亲近有xx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入是在家。
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
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xx。
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xx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xx 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xx凊晨则省昏则定【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xx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xx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
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xx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xx,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xx,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身有伤贻亲忧xx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xx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xx 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弟子规 谨 全文
弟子规谨全文《弟子规》中的“谨”篇,主要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以下是对这一篇内容的详细解读:1. 珍惜时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解释: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早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不要浪费时间。
因为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
2. 重视言行步从容,立端正,切忌衔华佩美玉。
解释:走路时步伐要从容稳重,站姿要端正端庄。
不要追求外表的华丽和装饰,而要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3. 端正举止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解释:教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
揭帘子时要缓慢轻声,避免发出声响;转弯时要宽松一些,避免碰到棱角。
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出一个人的细心和修养。
4. 保持恭敬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解释:告诉人们在做事时要保持恭敬的态度。
不要过于匆忙,因为匆忙容易出错。
不要畏惧困难,但也不要轻视困难,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5. 坚守诚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解释:在言语交流中,要以诚信为先。
不要有欺诈和虚妄的行为,这会损害一个人的信誉和品德。
6. 谨慎言行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解释: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
说话太多不如说话精准,不要花言巧语或者巧言令色。
说话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说谎或者夸大其词。
7. 追求卓越志宜高,心宜下,切忌心浮气躁、骄傲自大。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总要以谦虚的心态去追求更高的境界目标即使暂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千万不能因此沾沾自喜或高高在上否则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孤立。
因此一个人在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努力进取即使在取得一定成绩后也要继续保持谦虚的心态继续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实现更高的价值。
8. 秉持公正\n执虚器①②如执盈③能④⑥④施⑤无⑥⑦⑧小⑨⑩心⑪⑫。
\n注解:①虚:空;②执:拿着;③盈:满。
④能:可以;⑤施:施舍;⑥无:没有;⑦小:小器;⑧心:心胸;⑨⑩小⑩12:容量小盛不了多少东西指器量小⑫(xi第一声)器:器量指能成器物的材料比同类普通材料有所优良这里比喻人才⑫(xi第二声)器资才干相貌堂堂的美男子也有度量大的意思可引申为宽容厚道这里指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 \n《弟子规》的谨篇主要讲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的处理方式和原则例如保持整洁、遵守时间、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一个人修养和素质的体现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集体并且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弟子规谨篇全文解释
弟子规谨篇全文解释弟子规谨篇是关于做事要谨慎的一部分,全文解释如下:弟子规谨篇共有22条规定,主要强调在行动和言语中要谨慎。
1. 各得其宜:在不同的场合和角色中,要适当选择恰当的言辞和行为方式,不要过分放肆或过于拘束。
2. 勿异众丑:不要与大众违反道德的行为相同,要保持自己的品行高尚。
3. 慎言:言辞要谨慎,避免说出有伤他人感情或引起争议的话。
4. 慎行:行为要慎重,不要做出冲动或轻率的行为。
5. 必若所急:处理紧急事情时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
6. 必若所戒:对违背道德的行为要坚决戒绝,不能心存侥幸或放任不管。
7. 必若所止:对不利于个人或他人的行为要果断制止,不可袖手旁观。
8. 必若所忍:逢到委屈或不满时,要学会忍耐,不要轻易发怒或报复。
9. 必若所勉:对于自己犯错或面临困难的情况,要坚持努力,勉力克服。
10. 必若所恕:对于犯错或伤害自己的人,要学会宽容和原谅,不要心怀仇恨。
11. 必若所亲:对待亲近的人要真诚和关爱,不要冷漠或漠视。
12. 必若所敬:对待值得敬重的人要尊敬,不可亵渎或轻慢。
13. 必若所爱: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展现真心和关怀,不要伤害或忽视。
14. 必若所助: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要伸出援手,不可冷漠或袖手旁观。
15. 必若所受:接受他人的帮助或恩德时要心存感激,不可忘恩负义。
16. 必若所拜:尊敬的人或事物面前要虔诚和谦卑,不可狂妄自大或不敬。
17. 必若所进:进入陌生场所或与陌生人交往时要谨慎和警惕,不可随意放松。
18. 必若所退:退回原来的位置或离开时要礼貌和有序,不可粗鲁或草率。
19. 必若所居:在文明的生活环境中要注意保持整洁和卫生,不可随意脏乱。
20. 必若所执:执掌权力或担任职务时要公正和负责,不可滥用职权或不担当。
21. 必若所任:承担任务或责任时要认真和尽职,不可敷衍塞责或推卸责任。
22. 必若所遇:遇到好事或坏事时都要保持镇定和沉着,不可过分激动或沮丧。
弟子规第十一则内容
弟子规第十一则:勿拣佛前露心头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读物,其中第十一则的内容是“勿拣佛前露心头”。
这则教诲告诫我们在拜佛时要端正态度,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
作为佛教徒,我们常常会去寺庙参拜佛菩萨,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而在进行佛前礼拜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将自己的心思和私人的问题向佛菩萨展示。
这是因为佛菩萨是无所不知的,他们已经看透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无需我们去特意叙述。
此外,佛教中有一种观念叫做“无我”。
“无我”的意思是超越个人的私心,摆脱自我,不再为自己的欲望和私人利益所束缚。
在拜佛时,我们应该放下个人的私心和杂念,全心全意地专注于对佛菩萨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这则教诲还提醒我们,在参拜佛菩萨时,要尊重佛前的规矩和仪式。
我们不能随意摆弄佛前的供品,更不能拿走或劫夺他人的供品。
同时,还要遵守佛堂的规定,不发出嘈杂声音,保持安静的环境,以便人们可以专心祈福和冥想。
人们拜佛的目的往往是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宁静。
我们要学会在佛前静心,反思自己的过错,思索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我们可以通过默默地祈祷,念诵经文,诚心地向佛菩萨祈愿,寻求内心力量和智慧。
并且,我们还要将这种心灵的宁静和慰藉带回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佛教教义普世超越了个人信仰的界限,教导着人们追求真理、修身养性、爱护他人、守纪守法。
正因为如此,佛菩萨被广大信众亲密地称为“佛爷爷”或“菩萨妈妈”,充满教育性的佛像更成了百姓家庭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之,弟子规第十一则“勿拣佛前露心头”教导我们做人谦虚,不以个人心境显示自我,遵循佛教规矩,拜佛时保持内心平静,尊重佛前的供品和佛堂的规定。
诚心诚意地向佛菩萨祈愿并通过佛教信仰寻求心灵的宁静和慰藉。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佛教的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弟子规》学习课程011谨之四
弟子规谨之四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弟子规》在“谨”的片尾特别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的话,往往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么究竟哪些事情是我们个别应该警惕的呢?如果我们忽略这些事情又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呢?我们前面讲到《弟子规》对孩子的行为举止,站相坐相、待人接物各方面的规定,接着《弟子规》讲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又是两个“勿”这一段的《弟子规》“勿”字特别多,也就是说语气比较严厉,是严格要求孩子必须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
这些话很简单;“就是你碰到一件事情、任何事情、你不要忙乱,不要慌乱,为什么呢?忙者多错,你一下子急急匆匆地,我们讲没头没脑的容易惹出一些麻烦,容易把一些好的事情给做错了。
”勿畏难、勿轻略、“但是你看到任何一件事情你不要先有畏难情绪,一件事情还没做,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爸爸妈妈叫他做件事,哎呦,我干不了,爸爸妈妈叫他做道题目,哎呦,我不懂,你不要先畏难,你先怕了,那你就什么都谈不上了。
但是仅仅有勿畏难是不够的,还要勿轻略,换句话说;一方面你不要做都没做就觉得难,但是另外一方面你也不应该连做都没做你就觉得它很容易,很轻视它,很忽略它。
这两个极端都是要避免的,那么按照《弟子规》的说法很简单,孩子们应该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古人里叫什么呢?“临事而惧”。
你碰到一件事情你先要存一点畏惧之心,一点点,不能太多,太多就畏难了,你要非常认真,要战战兢兢要非常踏实,仔细的做好准备去处理某件事情,如果太畏难,如果太轻略,那么结果都不会太理想,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我们知道开元初年唐玄宗比较注意选拔人才,当时全中国有四个人才非常优秀叫“一时之选”。
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其中有一个人叫李杰,这个人当了一个官叫河南尹,河南,当然不等于今天的河南省,但是这个地方的地方长官,河南尹,那么他当了这个地方长官当然要审案子,我们古代中国地方长官都要审案子。
《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
《弟子规》完整篇带译文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14、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15、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16、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弟子规全文翻译解读
弟子规全文翻译解读《弟子规》是一部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经典,被誉为儿童道德启蒙的宝典。
全文共计20节,每一节都包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下面就对《弟子规》全文进行翻译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和教育意义。
第一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文言文中的“弟子规,圣人训”表明了这部经典是由圣人的教诲所编写而成的。
第一句“首孝悌”,强调了尊敬父母和兄长的重要性。
而“次谨信”,则要求孩子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则准,行动要保持谨慎可靠。
第二节:泛爱众,而亲仁。
讲究泛爱众生,同时更要亲近善良仁爱之人。
这是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心和善良品格的重要教导。
第三节:有余力,而学文。
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
这一句教导了孩子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荒废学业。
第四节:上智下愚。
要向智者学习,避免与愚者交往。
这句话强调了与优秀人才为伍的重要性,避免不良的影响。
第五节:先正己,而后正人。
首先要自己端正行为,才能影响他人。
这一句教导了孩子们要从自身做起,不要总是指责别人。
第六节:致知力,格物力。
要不断追求知识,努力钻研。
这是在鼓励孩子们要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第七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要任务是调养好自己的身心,然后才能顺利经营家庭,辅助国家治理,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从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第八节: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是孔子的名言,强调了人的天性本相近,但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可以使人们相互之间有所不同。
第九节:若小开,乃亲之。
这句话告诫我们,收敛小私利,才能关怀他人。
第十节:若无事,不操心。
人无事时,不要胡思乱想,保持内心的清净。
第十一节:口不言,身无动。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言行上要保持一致,言出则准,不要言行不一。
第十二节:言有物,行有终。
所言必须能够兑现,行动要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
第十三节:三思而行。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三思而后行,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
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当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
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译文】: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教育经典,主要用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
以下是《弟子规》的全文解释及译文,这里提供的是一种解释方式,不同版本的解释可能有细微差异。
《弟子规》全文解释及译文:第一篇:弟子规第一-三节1.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由圣人所教导的,首要学习孝道和悌道,其次要谨慎言行,保持诚信。
2.原文: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释:要广泛地关爱他人,尤其要亲近仁德之人,如果有多余的精力,就要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3.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解释:在贫困的时候,要专注改善自己;在达到富裕的时候,要考虑帮助别人,共同造福天下。
第二篇:弟子规第四-六节4.原文:有德不孤,无德免共。
解释:有德行的人不会孤独,没有德行的人宜避免共处。
欲养正气,所安在何?解释:要培养正直的品质,关键在于在哪里寻找安定。
6.原文:孝悌顺友,斯可谓良朋友矣。
解释:孝顺父母、悌亲兄弟,遵从长辈,这样才能算是良好的朋友。
第三篇:弟子规第七-九节7.原文:所过何事,有善后之。
解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事情发生后的善后处理。
8.原文:人不见亲,久不见兄,亲之恩,或可忘也。
解释:人们常常见不到亲人,长时间不见兄弟,对亲人的恩德有时会被遗忘。
9.原文:不见亲,如思父母,见亲如呼在。
解释:在不见父母的时候,要像想念父母一样;见到父母时,要像呼唤在身边一样。
第四篇:弟子规第十-十二节10.原文:身有伤病,虽全不言。
解释:身体有伤病,即使全好了也不要大肆夸耀。
身有伤病,言可者也。
解释:身体有伤病,可以向医生诉说。
12.原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解释:没有人是完美的,就像黄金无法完全纯净一样。
这里提供的是对《弟子规》部分节选的简要解释及译文,全文较长,如果有需要,可以找到完整的中文文本并逐句进行解读。
不同的解释版本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选择合适的版本。
弟子规全文注解
弟子规全文注解弟子规全文注解《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
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
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全文注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同‘悌’) 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入则孝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前,应该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担忧记挂;回到家,应该先当面见一下父母,报个平安;虽然子女有出息,父母会高兴,但是父母辈对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么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稳稳当当,一生没有灾秧。
所以,居住的地方尽量固定,不要经常搬家,谋生的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自己有什么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私藏东西,即使自己很谨慎,也免不了会有被父母发现的一天,那时父母会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必然会引起父母忧虑。
《弟子规学习宝典:原文详注、译文解读及生活运用》
《弟子规》简介中国国学文化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概括了《弟子规》讲述的七个问题: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①圣人训:圣人,狭义讲,指儒教的创始人孔老夫子;广义讲,指所有的古德圣贤。
②首孝悌,次谨信: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弟:同“悌”,尊敬、顺从兄长。
指哥哥要照顾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
③泛爱众,而亲仁: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人、事物都平等博爱,并亲近有仁德的人。
泛:广。
第一章:“入则孝”讲为人子女在家应尽的孝道。
1.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2.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要马上答应。
应:yìng,回答,答应;缓:迟缓。
②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③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的教导,应该恭敬的聆听。
④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责备告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3.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4.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①冬则温,夏则凊:冬天,先钻到父母的被窝将被子焐暖;夏天,先拿扇子将父母的草席扇凉快。
指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
温,温暖。
凊:qìng,清凉、凉爽。
②晨则省,昏则定:早晨起床之后,先向父母请安问好。
下午回来之后,要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省:安慰,问候;定:安慰。
③出必告,反必面: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
④居有常,业无变: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不要任意改变。
居:居住;常:固定;业:事业、学业、工作等。
弟子规瑾及解释
弟子规瑾及解释弟子规瑾及解释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弟子规吧,那么哪句弟子规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瑾及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弟子规瑾及解释,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弟子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弟子规谨】前面“出则悌”已经告诉我们一些礼仪,日常礼仪应该如何。
接下来“谨”,它告诉我们自身这个态度,也是属于居家生活的一些细节,我们也要特别的留意。
请看第十二条:【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这里就讲到人一定要珍惜光阴,我们都晓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上起来,可以说是精神最好,最抖擞的时段,所以一定要珍惜。
曾国藩曾经告诫他的子弟,在《曾文正公嘉言集》里头,他讲:要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兴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
这个晏起就是起得很晚。
他们是不是会早起?早起的家庭,我们感觉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朝气、有前途的家庭。
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日照三竿,这个家恐怕就是没有家教。
所以,古人很重视教育子弟要爱惜时间,爱惜光阴,早上就要早早起床。
所以这里讲“朝起早,夜眠迟”。
在往昔我们可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者晚上很晚睡,也不像我们现在几乎到半夜凌晨还在那里读书也好,做事也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弟子规11谨之四同期声: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弟子规》在谨的篇尾还特别关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的话,往往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那么究竟是哪些事情特别值得我们警惕的呢?如果我们忽略这些事情,又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呢?请继续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十一集“谨之四”。
钱文忠:我们前面讲到《弟子规》对孩子有好多的行为举止、站相、坐相、待人接物各方面的规定。
接着《弟子规》讲“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又是两个勿,这一段的《弟子规》“勿”字特别多,也就是说语气比较严厉,是严格要求孩子必须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
这些话很简单,就是你碰到一件事情、任何事情,你不要忙乱、不要慌乱。
为什么呢?忙者多错,你一下子急急匆匆,我们讲没头没脑的,而容易惹出一些麻烦,容易把一件好的事情给做错了。
“勿畏难、勿轻略”但是你看到任何一件事情,你不要先有畏难情绪,一件事情还没做,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爸爸妈妈叫他做件事情,我干不了,爸爸妈妈叫他做道题目,我不懂,你不要先未畏难,你先怕了,那你就什么都谈不上了,但是仅仅有勿畏难是不够的,还要勿轻略。
换句话说,一方面你不要做都没做就觉得难,但是另一方面你也不应该连做都没做,你就觉得它很容易,很轻视它、很忽略它,这两个极端都是要避免的。
那么按照《弟子规》的说法很简单,孩子们应该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古人那里叫什么呢?“临事而惧”你碰到一件事情,你先要存一点畏惧之心,一点点,不能太多,太多就畏难了,你要非常认真、战战兢兢、非常踏实、仔细地做好准备去处理某件事情。
如果太畏难、如果太轻略,那么结果都不会理想。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我们知道开元初年唐玄宗比较注意选拔人才,当时全中国有四个人才非常优秀,叫一时之选,当时就优秀的人才。
其中有一个人叫李杰,这个人当了一个官叫河南尹,河南,当然不等于咱们今天的河南省,但是这个地方的地方长官河南尹,那么他当了这个地方的地方长官当然审案子,我们中国古代的地方长官都要审案子。
有一天来了一个寡妇告状,告谁呢?告自己的儿子。
罪名是什么呢?不孝。
在古代中国,做母亲的告儿子不孝那是天大的罪,那是可以判死刑的,不孝是中国传统十恶之一,就是十件最恶事情的里面,在当时排在第七件就是不孝。
这个李杰一看,这个寡妇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告儿子不孝当然是大事,就命令把这个不孝之子抓到堂上来审问,一审很有意思,这个儿子说:“我得罪了母亲,大老爷您也别审了,我只求一死,我不想活了。
”什么都不辩解。
那这个李杰一看,如果像要做事情轻略的话,那很简单了,有原告,妈妈,告儿子,儿子也承认了我得罪了母亲,而且他也愿意死,拖出去砍头不就完了嘛,最简单的方法。
李杰没有,李杰就做事情勿轻略,做事情没有掉以轻心。
他就劝那个寡妇说:“你寡居在家,身边只有儿子一个亲人了,你含辛茹苦把他养大,你现在可要知道,你做母亲的告儿子不孝之罪,按律当斩,要杀头的,你要想明白,你今后后悔可是来不及的。
”哪知道这个寡妇态度非常坚决,这是一个逆子,我不要他,这儿子有什么用,杀了就杀了,拖出去喂狗,根本不要这儿子。
这时候李杰如果还是没有一种非常好的做事情的态度,如果不是临事而惧、非常慎重的话,好了我又劝过一次了,拖出去砍了。
李杰还是没有,李杰一看这寡妇这么一个态度,行行行,我也不审了你出去,你不是母亲吗?那总归是你儿子,你出去到大街上买一口棺材准备着吧,给你儿子收尸,因为要砍头。
这寡妇一看,好,大老爷答应要砍头了,要把儿子给砍了,很高兴,就赶紧出门去买棺材。
李杰怎么办?李杰就派了一个人跟着这个寡妇,跟着她在后面,非常细心。
发现这个寡妇出了衙门一拐角,那边有个人在等着这个寡妇,是一个男人,一个男人在等着这寡妇。
那么李杰派出的可靠的手下就在旁边偷听,就听到这个寡妇对这个男人说都搞定了。
李杰心想这里面肯定有问题,等这个寡妇买好了棺材来到县衙的时候,李杰再一次劝说,说你做妈妈的,你要知道,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这个寡妇那当然不后悔,我死都不后悔。
结果李杰下令把那个男人给拖上来,一审就审出来了,原来这两个人有奸情,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儿子撞见,所以这两个人担心儿子去告官,尤其这个男人,所以设计除掉这个儿子。
那这也反证了这个儿子倒真是一个好孩子,他也不说,临要命的时候他也不说,还说自己得罪了母亲。
所以李杰下令当场释放儿子,把那个男人给斩首了,把男人的尸体放在那个棺材里,这口棺材也没有浪费,买好了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做事情非常缜密,绝对不轻率,避免了一个冤案。
同期声:《弟子规》除了强调孩子应该从小养成临事而惧的好习惯,还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所以提出“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但是现在有些家长却认为,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提早了解到社会的复杂性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那么这种看法正确吗?钱文忠:《弟子规》接着讲“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打斗的、喧闹的场合,小孩子不要去接近,这些不正当的、见不得人的、倾向不好的事情孩子不要去好奇。
古代的中国人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为了培养孩子,妈妈不惜搬家,几次搬家,不就是为了给孩子的成长找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吗?我们现在的好多家长有一个误区,什么误区?认为孩子将来总归要进入社会的,希望从小就让他接触社会每一个场合,每一个场合都让他接触,这样的话孩子进入社会就以后就比较老练,什么我从小都见过,没什么稀奇。
其实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所以有些场合,特别是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成长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场合,应该给孩子要隔绝开来,不能让他很小就接触这种场合,对这些德行不好的人、品德不好的人,尤其不要让他过分接近孩子。
孩子小时候学样,孩子小时候主要的获得知识的方法是模仿,孩子就会学坏。
所以父母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应该是一把大伞,替孩子遮挡风风雨雨,等孩子成长了,接受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心智比较成熟了、有判别能力、有鉴别能力,再让他去接受比较复杂的社会,这应该是比较稳妥的。
我看到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这个比喻我当时看到以后一愣,我说真是这个道理。
我们拿一碗清水好比是孩子,然后我们拿起一支钢笔往里滴一滴墨水,一碗清水马上就染上了颜色,不再是一碗清水了。
请诸位试试,你把这碗水再给我搞成清水,你试试看,滴进去一滴很容易的,你要把这一滴墨汁从水里面再给我提出来,再让这碗水变成清水,那多么难的事情。
同期声:《弟子规》接下来还提出,如果到别人家里拜访应该遵守的一系列礼节,那么我们去拜访别人时,究竟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事情呢?钱文忠:《弟子规》接下来讲“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一个孩子,你如果要到别人家里去拜访的时候、将要进门的时候,你应该先问一下家里谁在啊?家里有人吗?将上堂,因为古人不一样嘛,等于说古人是一个院子,将入门的时候,在院子外头先问家里有人吗?谁在啊?然后如果没有人回答你,有人回答是另外一回事,那门又没关着,那么你可以推门而入,要登堂入室的时候,穿过院子,比如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声必扬,声音还要高一点,还得问有谁在家吗?谁在啊?这样一个事情,我们现在的家长有几个去教育孩子的?我们现在孩子比如到同学家去玩儿,或者到隔壁邻居家串门,能不能做到这个?很多孩子恐怕是推门就进,这种小地方不能忽略,你进别人家的时候高声地问一下,就可以提醒家里的人有所准备,不要因为有客人来措手不及,反映的是对主人的尊重、对主人隐私的尊重,古人是极其讲究这方面的。
《弟子规》的这四句话,刚才我们讲的“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这四句话《弟子规》的,完全是从儒家经典里面直接引用来的,一个字都没有动。
比如《礼记》里面就有这样的话“将上堂、声必扬”而且大家知道在《礼记》里面,接着“将上堂、声必扬”后面是什么吗?没有一个人想得到,接下来的一段话“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
”如果你到人家家门口一看,古人都是席子,古人没有咱们今天的床,门口有两双鞋子,如果门口有两双鞋子,那就说明房间里不只一个人。
那这个时候的话,你可不能门一推,被我发现了,被我抓住了,这个不行。
如果你听到里面,两双鞋子的主人在说话,如果他们说话的声音你可以听得清楚,你可以进去,为什么?说明他们没有在谈什么秘密的事情,他们在谈的事情没有什么要回避别人的,你可以进去。
“言不闻则不入”如果你看见门口就是两双鞋子,但是听不见里面有说话的声音,不能进去,更不能到墙角那边贴着拼命听,更不行,因为人家可能在谈一些秘密的事情,那你应该声高扬长,再问一下我可以进来吗?规矩。
“将入户,视必下”,我们现在到朋友家里去拜访,孩子、甚至我们成年人不会注意这个吧?你要进入人家家门的时候,你的视线要低一点,看方寸之内。
我们现在很多人到别人家里一去,这个地方装修得不错,这幅画也不错,这个地方怎么这么放那么乱,这个不好,这种是不可以的,极没有礼貌的。
进人家眼睛要看得低一点,万一主人来不及准备,万一主人衣服扣子没扣,你盯着看?视线低一点,先低个几秒钟,再抬头跟主人交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规定,大家想想,中国的礼乐文明,中国的礼仪文明多么细致、多么细腻,只不过后来我们都忘了。
同期声:《弟子规》要求我们到别人家里拜访时,一定要先高声地问“有人在吗?”而根据记载,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就曾经因为没有做到“将入门、问孰存”,而导致差点休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钱文忠: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知道出在谁身上?孟子身上,而这个故事见于儒家重要典籍《韩诗外转》,故事叫什么呢?叫《孟子欲休妻》,就是孟子动过离婚的脑筋。
怎么回事呢?孟子有一天回家了,家里就他太太和他妈妈,他先会自己房子。
我们现在想,如果是夫妻,我回家怎么我还要打招呼的?太太我能不能进来?这个是太我洲化了,我们中国人以为,我肯定推门就进去了。
孟子就是这么干的,推门进去了,突然看见他太太在干吗,大家知道吗?箕踞,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勿箕踞,《弟子规》里有的,你不能这么坐的,他太太一个人在家里,所以没有这么跪坐,没有坐得非常端正,就地一坐,两只腿伸开,很放松的叫箕踞,我们前面讲过。
孟子一看还了得,坐姿如此粗野,如此不守礼貌,孟子很生气,那么这个事情后果就很严重,孟子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孟子扭头就跟自己妈妈讲:“妈妈,我要休妻,这个老婆我不要了。
”他妈问为什么?很不礼貌,我刚才回家看见她居然箕踞,两只腿伸开坐着,大巴叉,像一个簸箕一样,太难看了,不符合礼节。
孟子的妈妈怎么说?孟子妈妈真是教子有方,孟子妈妈说敲门没有?你有没有先问问家里有没有人啊?你进去的时候是不是眼睛贼贼地直接往前看?有没有把视线放低一点?孟子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