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9《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新人教必修一)

合集下载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重难点三:地形图的识别和解读技巧。学生在此方面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高整体掌握程度。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作用。同时,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3.教学过程:
a.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b.教师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c.强调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联系与区别;
d.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包括内力作用(如板块构造、火山、地震等)和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作用。
3.教学过程:
a.讲解内力作用的概念、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地形图识别和解读能力。
3.教学过程:
a.布置练习题,明确练习目标;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c.学生互评练习成果,交流解题心得;
d.教师点评,总结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关系。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其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详实,逻辑清晰。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地表形态塑造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地表形态变化的照片,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 讲解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搬运作用:介绍搬运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固结成岩作用:介绍固结成岩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以实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等。

4.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沉积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5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5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  教案

专题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考纲要求: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作用过程2、认识地貌的形成原因及过程3、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师生共同梳理本专题主要考点知识,探讨本专题在高考中的主要考点及考查角度,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世界观: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以致用的思想的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1、内外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判读2、河流袭夺过程3、地貌形成及地质作用过程教学难点: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教学过程:一、阅读考纲,明确考纲要求二、重点知识回扣:过程1、学生的前置作业:自主学习,梳理重要考点知识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判读方法3、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判读方法及实践意义4、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5、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2:课堂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重点知识,掌握主干知识。

过程3: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线索,明确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三、重要考点强化训练考点1、内外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判读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考点2、河流袭夺过程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考点3、地貌形成及地质作用过程过程:1、体验高考真题,明确考点及考查角度,探究解题方法2、典型题模拟训练和拓展提升训练3、总结规律及技巧四、效果检测: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反馈五、课后作业:见导学案板书设计专题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内、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运用内、外力相关知识解释典型地貌的成因。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内、外力相关知识解释典型地貌的成因。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庐山与鄱阳湖航拍照片和庐山牯岭镇图,思考: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多媒体展示】“青藏高原”、“华山”、“雅丹地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河曲和牛轭湖”、“挪威峡湾”、“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图,思考: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它们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师: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和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回顾】【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思考:什么是地表形态?什么是地形区?常见的地形有哪几种?生: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

地表形态相似的大面积区域叫做地形区。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营造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外力作用和时间共同塑造了地球面貌。

(板书)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多媒体展示】“基拉韦厄火山”和“东非大裂谷”图片,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哪里?生: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板书)2.作用速度【多媒体展示】“基拉韦厄火山”和“喜马拉雅山”图;思考:内力作用的作用速度怎样?生:基拉韦厄火山作用很快,喜马拉雅山隆起很慢。

师: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如大陆的分离和漂移、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特点;(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深度理解;(2)地表形态变化过程的演示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形态的特点;2. 模型演示法:运用地理模型,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4.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2. 地理模型或沙盘;3. 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2. 新课导入:(1)介绍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阐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示范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分类、特点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7. 课后反思:(1)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2)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方向;(3)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4.1.2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讲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8第二段和图,思考: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学生回答】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下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特点:教师示范:绘一幅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后小结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上图教师进一步指导讲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3)由大气、水、生物参与地壳物质循环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 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 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化影响等。
教材的第一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
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
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第二部分,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
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了在内外力作用的参与下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该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教学流程示意
(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 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 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 4~6 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 实施。)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
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
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
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
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
☆学情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
的测量手段。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分析实际地形图,识别地表形态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地形图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地形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分类及特点的理解;(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方法。

3.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识别与分析练习题;(2)教师批改并进行讲解,指出错误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分析家庭周边的地形图,描述地表形态特征;3. 思考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成因;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形模型和地形图,增强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认识;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形模型;2. 地形图;3. 多媒体课件;4. 实例资料。

八、教学步骤1. 展示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2. 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讲解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方法;5.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识别与分析练习题;6. 教师批改并进行讲解,指出错误和不足。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 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 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几年来,丁河段含沙量不断增加。简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对下游河道的
可能影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花岗岩石块被塑造成桃子形状的主要外力作用方式是
A.风化、侵蚀 B.搬运 C.堆积 D.固结成岩
13.导致山顶杜鹃花开放时间比山下迟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热量 C.洋流 D.土壤
14.(18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处位于河口,由于__________作用形成了典型的__________地貌。阐述甲地貌
(3)说出B海域的发展趋势及形成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A半岛盛行图示风向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不定项选择题)(2分)
A.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B.黄河出现冰情
C.长江正值汛期 D.澳大利亚正值一年最热时期
(4)判断A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归纳其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泉中学课时教案
科目: 地理 授课时间:第 19 周 星期 一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x

适用学科适用区域高中地理人教版区域适用年级课时时长(分钟)高中一年级2课时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岩石圈物质循环;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运用示意图,解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说明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种地貌;2.岩石圈物质循环;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困难:1.教学中可结合本章的引言,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或引入相关案例(如大西洋的形成等)。

从地壳运动特点、对地表形态影响和相互关系三方面给学生讲解。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把各种地貌向学生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注意举例加以分析,也可让学生发现举出身边熟悉的例子和图片,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教师在山地的形成教学中可考虑通过补充示意图说明断层的组合形态,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涉及的实例,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如分析洪积扇形成时,泥沙的堆积原因,要抓住“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分析;在讲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把握主要的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知识导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建议】有关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题,要注重以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为线索,以环境和发展为核心,突出考查地质构造判断、内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

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

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新课教学]: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快与慢: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表现: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2)岩浆运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复习9《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新人教必修一)-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第九讲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讲重点: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3.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4.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讲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3.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考点点拨:第一课时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2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

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案】C[经典例题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3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解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当一个地面隆起时,相邻的地表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

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解答本题要注意风化、侵蚀不断削低地面的同时.沉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变高。

【答案】A( )A.东非大裂谷 B.北美洲的五大湖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解析】东非大裂谷与青藏高原都是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BC[经典例题4]图9-1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回答(1)~(2)题。

45(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A .a 图B .b 图C .c 图D .d 图(2)a 图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 .河流沉积作用 B .湖泊沉积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溶蚀侵蚀作用【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a 是石灰岩受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b 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C 是花岗岩基底,出露地表的岩石球状风化明显;d 为砂岩,在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

(2)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塑造作用主要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认识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增加感性认识,除了到大自然中亲身考察外,从图像资料上获得间接感受也是重要途径。

【答案】(1)C (2)D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经典例题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 、B 表示地震波,其中A 表示 波,B 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 ~H 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 表示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 代表 ,该面以下E 代表 。

(3)图中F 处,地震波A 完全,地震波B 速度 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 面以上的E 物质状态为 态,以下的G 物质状态为 态,F 面是 面。

(4)C 层主要由 组成,G 层叫 ,H 层叫 。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 和 。

【解析】 该题的关键是读图。

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图9-2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

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

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态的变化。

右上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上图作出的判读结果。

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

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

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

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

那么,既然非固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答案】(1)横纵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地壳地幔(3)消失突然变小固液古登堡(4)各类岩石外核内核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2.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7[经典例题6]读岩浆岩生成示意图9-5,回答问题:(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型中的岩,B处为岩。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镇入图中适当位置,并指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岩。

(4)A、B、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理由是。

(5)地层A、B的形成顺序是。

【解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按其形成情况分为二类。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的叫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即火山爆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叫喷出岩或火山岩(如玄武岩)。

沉积岩是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还有的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

沉积岩有二个重要特征:一是有层理构造,二是化石。

因为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同时因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从化石还可以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

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如石灰岩变成大理岩等)【答案】(1)沉积岩浆(2)D是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C是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填图略。

(3)变质(4)A A是沉积岩(石灰岩),B、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存在化石。

(5)AB [经典例题6]读图9-6,判断回答。

8(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意义:①,②,③,④,⑤。

A ,B ,C ,D ,E 。

(2)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图中字母,其能量来源是。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作用。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考查了内力、外力作用对不同岩石的形成的影响,更要求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这里最关键的区分岩浆、岩浆岩与变质岩。

其中无论是沉积岩、还是岩浆岩、下降遇到高温岩浆后都可以变成变质岩,即图中的②。

【答案】(1)岩浆、变质岩、沉积岩、喷出岩、侵入岩。

侵入和喷出,重熔再生、地壳上升,外力的侵蚀、搬运和沉积,变质作用。

(2)A、B、C、E、F,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出的热量,主导。

(3)D、太阳辐射、重力能,削高填低。

第二课时四、内力作用的足迹与山岳的形成1.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划分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2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①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其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

②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③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④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区别。

(2)地质构造的运用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褶皱一—水平运动。

断层——升降运动。

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一—侵蚀作用。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