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5篇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5篇第一篇: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
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
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
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
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
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
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下 水有 机 污 染调 查研 究 , 0 ̄ 水 井进 行 了 卤代 烃 、 环芳 1 2J E 单 烃和 农 药 等有 机 污染 组 分 的取 样 测试 挥 发性 有机 物 和农 药均 有 不 同 程度 检 出 ,但 有 机 污染 物 含量 还 未 发现 超标 ()珠 江 三 角洲 地 区地 下 水污 染 特征 3 2 0 年 开始 ,在珠 江三 角洲 地 下水 调 查中 发现 ,挥发 05 性有机 污 染物和 半 挥发 性有机 污 染物均 有 明显 检 出 江三 珠 角洲 中心 区地 下水 污染 已呈 现一定 的 区域分 布特 征 查 区 调 中大 多数地 下水 源 地水 质 良好 , 地表 水 污染 比地下 水污 染严
公里 。 项基 础 性 、战 略性 调 查 . 大 提 高 了全 国 区域 水 这 极 文地 质研 究 程度 . 补 了大 面积 水 文 地 质空 白 , 国 民经 填 为 济 建 设和 社 会 发展 提 供 了 完整 的水 文地 质基础 资 料 到 2 纪 末 .累 计完 成 1 0万一 1 0世 :1 :5万 农牧 业供 水 水 文 地质 勘 查面积 达 1 0多万 平 方公 里 。完成 了 4 0多个 城 市 3 0 和数 百个 重 点建 设 项 目的地 下水 水源 地 勘 查 .截 止 1 9 8 9
丘 2 、我 国主要 城 市地 下 水 水质 与无 机 污 染 基 本 重 , 陵 区地 下 水污 染轻 微 地 下水 有机 污染样 品 检 出的污
情 况
由 于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特 别 是 城 市 生 活 污 水 及 垃 圾
染 物种 类包 括 卤代 烃类 单环芳 烃 类 、多 环芳烃 类 酞 酸酯
维普资讯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
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负责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等有关单位共同参加完成的。
基于GIS的中国地下水资源空间数据库建设
技术 , 较好 地实现了科研 成果的表现形式 由纸介质 向数 字化信息 流 的转 变 , 为更大范 围地实 现数据共 享奠定 了基 础 。本文从该数据库系统 的总体结构 、 地下水资源信息 的标准化 、 图层划 分、 数据 采集 、 建库技术流 程、 质量 控制体 系等方 面阐述和探讨 了中国地 下水 资源数据库的设计思想及建设过程 。 关键词 地下水 , 数据库 , 数据 结构 , 图层 , 数据采集
Ist efH doel yad E v om na elg C G S iah a g Hee0 0 6 ntu yrgo g n ni n etlGo y, A S, h izun , bi 5 0 1 ito o r o j
A src T edtbs r r n w t suc hn os t e at fh s rhah vm nso tepoet b t t h a aef o d a r eorei C i cntu s p ro er e c ci e et f r c ” a a ogu er n a it a t ea e h j
Ke r s g o n w tr a a a e aa s cu e,ma a e ,d t a e n y wo d r u d a e ,d t s ,d t t t r b u r p l y r aa g t r g h i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2月
地
球
学
报
De 2 7 c. 0o
2 8卷 6期 : 7 -7 5258
AC A GE C EN I A S NI A T OS I T C I C
2 ( ) 525 8 86 :7- 7
基 于 GI S的 中国地 下水 资源 空 间数 据 库 建 设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2年)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二年九月目录1总论 (1)1.1目的意义 (1)1.2基本原则 (1)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工作思路要求任务 (3)1.5技术路线 (5)1.6调查方法 (7)1.7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8)2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9)2.1建立清单 (9)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1)2.3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16)2.4调查监测 (18)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6)2.6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27)3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8)3.1确定调查对象 (28)3.2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8)3.3调查监测 (29)3.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0)3.5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 (31)4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1)4.1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概况 (31)4.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步骤与方法 (32)4.3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3)4.4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35)4.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评估步骤与方法 (36)5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38)5.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38)5.2数据库初步建设 (38)5.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38)5.4成果图件编制 (38)5.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39)6质量控制 (39)6.1总体要求 (39)6.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0)6.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41)6.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44)7时间进度安排 (46)7.1前期准备阶段 (46)7.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46)7.3培训部署阶段 (46)7.4调查评价阶段 (47)7.5案例评估阶段 (48)7.6总结验收阶段 (48)8组织架构 (48)8.1管理层面 (49)8.2技术层面 (51)8.3地方层面 (55)9产出成果 (56)9.1省级成果 (56)9.2技术组 (56)附件 (58)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 (58)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 (58)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 (58)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 (58)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浅谈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浅谈地下水超采区划分郭秀红;赵辉【摘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实际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因开采地下水引发了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判定地下水超采的主要依据.通过阐述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的概念、适用条件及应用,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尽快以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成果为依据,公布超采区范围,为新时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供支撑.【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作者】郭秀红;赵辉【作者单位】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00053,北京;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00053,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1.12地下水是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是保障我国饮水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
在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需要、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对地下水自然属性认识不足等条件的影响下,我国曾一度盲目无序地开采地下水,造成许多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进入21世纪以来,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受到高度重视,为查清地下水超采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工作,并分别依据1984—1993年、2001—2010年基础资料完成两次全国性成果,摸清了不同时期我国地下水超采区分布情况,探索和完善了超采区划分技术,培养了专业队伍,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超采区治理奠定了基础。
目前多个省份已在超采区划分的基础上,开展了超采区严格管理和治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地下水超采区的概念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成果及文献中多次提及地下水超采区,凸显了对超采区的重视。
然而许多人甚至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对地下水超采区的概念和界定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给实际工作带来困扰。
地质环境资料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及各级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实行三级监测站管理体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国家级、省级以及市(地)级三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
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各级政府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接受同级地质环境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同时接受上一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业务指导。
地质环境监测站是各地区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管理和业务研究的技术实体单位。
地质环境监测站的职责是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方针政策,为实施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和技术服务,并可受政府委托行使部分地质监测管理行政职责。
三级机构设置及其主要任务是:(1)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是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
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部地质环境监测规划、计划,承担组织和实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并对国家级监测网进行管理;负责起草监测技术规程规范、统一监测技术要求;负责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向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主管部门提供地质环境公报、预报和专报;负责监测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负责监测信息系统的管理、研究和开发;参与重大地质灾害的监测、研究评价和防治;负责对省级监测总站的业务技术指导,参与监测成果的检查和验收。
(2)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本省(区、市)的地质环境监测业务领导;负责省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的管理并组织开展地质环境监测;负责组织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委托的国家级监测网的监测工作;负责按规定向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汇交各种监测数据和成果;承担本省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与管理;负责对本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和成果质量验收;负责省级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和使用;负责省级和有关地质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向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上级业务领导单位及社会提供地质环境公报和预报;负责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技术交流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推广;负责地质环境监测、群测群防的技术业务指导。
(3)市(地)级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本市(地)级和上级委托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计划、实施方案的提出并组织具体实施工作;负责按要求及时提供各类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和数据,并开展对突发和重要的地质环境信息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负责向当地政府和社会提供本辖区地质环境公告及预测预报;负责地质环境监测、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实地培训。
地下水相关概念
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渗的大气降水停留在浅层的岩石裂缝或沉积层中所形成的蓄水体。
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流动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
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
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地下水位指的是指地下含水层中水面的高程。
按埋藏条件,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两种。
含水层底板埋深小于50米的地下水为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底板埋深大于150米的地下水为深层地下水按地下水的水力特征,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种。
潜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
(一)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1.包气带水类型划分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2.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二)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1.孔隙水2.裂隙水3.岩溶水将上述两种基本类型组合在一起,便可得到组合类型,如孔隙潜水、承压裂隙水等等。
(一)包气带水的特征与包气带的类型贮存在地下自由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包括吸湿水、薄膜水、毛细水、汽态水、过路的重力渗入水以及上层滞水。
1.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与饱和带中的地下水相比较,包气带水具有如下特征:一包气带含水率和剖面分布最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尤其是与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多雨季节,雨水大量入渗,包气带含水率显著增加;干旱月分,土壤蒸发强烈,包气带含水量迅速减少,致使包气带水呈现强烈的季节性变化。
二包气带在空间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垂直剖面上的差异,一般规律是愈近表层,含水率的变化愈大,逐渐向下层,含水率变化趋于稳定而有规律。
三包气带含水率变化还与岩土层本身结构,岩土颗粒的机械组成有关,因为颗粒组成不同,使得岩土的孔隙大小和孔隙度发生差异,从而导致了含水量的不同。
赋存在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即非饱和带,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
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保障
浅谈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摘要:地下水既是不可或缺的水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支撑要素。
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
针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的地下水资源工作从重开发、轻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转变。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华北地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1%、14%,工农业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而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的1.9%。
由于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和经济发展格局极不匹配,导致了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开采降落漏斗范围不断扩大,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华北地区经过四五十年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华北地区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
专家指出,大漏斗不仅伴随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也预示着这一地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面临更大问题。
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市由于缺水,如今只能依靠超采地下水来发展经济,成为我国“成长”最快的地下水漏斗群之一。
目前,沧州市中心地面整体沉降已达1.68米。
长此以往,“桑田变沧海”绝非杞人忧天。
首都北京,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三盆水”如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事实上,沧州、北京的情况只不过是整个华北地区的缩影。
偌大的华北平原几乎没有入境和过境的大河流,近年来随着降水的减少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华北已成为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位居全国后三位。
严重缺水使人们不得不把目光盯在地下。
目前,河北省机井已达9万余眼,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近年来共超采地下水几百亿立方米,其中属于不可再生的深层地下水达200多亿立方米。
河北水利专家英若智说,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仅河北境内就出现了20多个漏斗区,加上北京、天津地区,影响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左右。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摘要: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是人类赖以依存的宝贵财富。
我国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所以我国水资源紧张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明确我国水资源演变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其演变的因素。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地下水资源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资源保障和生态维持功能。
在人类活动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超采以及污染问题,导致区域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明确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用水安全的基础,为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发展变化情况准确分析。
1我国地下水资源概述地下水是指赋存在地面以下岩石孔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广义上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好等特点,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国地下水资源的赋存以及分布特点情况来看,可以将全国地下水资源分为平原—盆地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岩溶地区地下水以及基岩山区地下水等四种类型。
我国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面积914.97万平方千米,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9234.72亿立方米/年2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现状我国平原盆地地下水分布面积273.89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28.86%;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686.09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47.79%;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地下水富集区。
10年调查评价,绘就全新地下水资源图
轮 全 国地下 水资 源评 价 ) )项 目,重新评 价 了全 国3 个 省 ( )和 香 2 市
港 、澳 门两个行政区 以及 2 0 多个 县 ( )的地 下水天然 资源 、可开采 资 00 市
源 ,系统评 价了全 国地 下水环境质量 ,编制 了我国第一部地 下水资源 与环
境 图集 ,全面更新 了地 下水资源数据 ,为 国家 水资源综合规 划 的编 制 、水 资源 宏观管 理 、防治地 下水污染 、可 持续利 用地 下水环境保 护提供了科 学
目前,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通知 , 1 于1 月中旬至 1月下旬开展国有地勘单位登记探矿 2
权和承担探矿权勘查项目现状调查工作。通知
方米 。其中 ,山 区为1 6 { 9 6L立方米 ,平原为 1 6 { 51 L立方米 。深层承压水 年
可开采储存量约 为lO 亿立方米/ 。 l 年 目前 ,全国拥有地 下水开采 井5 0 眼 ,有3 0 0万 1 多个城 市以开采地 下水 作为城市供水水 源 ,约占全国城市 的7 %,5 座城 市以开采地下水 为主要水 1 4
依据 。 新 一轮 全国地下水 资源评价 的最新 结果是 :我国地 下水 天然资源量 多
第19 2 次常务会议通过 ,并决定 自2 1 年3 0 1 月1
目起施行 。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
年平均 为9 3 { 2 5L立方米 。其 中,地下 淡水天然 资源 多年平均 为8 3 { 8 7L立方
门将于2 l年第一季度对各省 ( 、市 ) O1 区 整合 工作进行抽查。 ( 丁全利 )
国资导 O 土源刊
米 ,约 占全 国水资源总量 的13 / 。其中 ,山区为6 6 { 立方米 ,平原 为2 7 5 1L 26 亿立方米 ;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 多年平均 为2 7 7 亿立方米 ,半咸水天 然资源 多年平均 为1 1 2 亿立方米 。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 多年平均 为3 2  ̄ 57L立
全国地下水基础情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
培训讲义材料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1年)总体技术组二〇一一年十月目录1总论 (1)1.1目的意义 (1)1.2基本原则 (1)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 工作思路和任务 (4)1.4.1工作思路 (4)1.4.2工作特点 (4)1.4.3工作要求 (5)1.4.4主要任务 (5)1.5技术路线 (6)1.6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9)2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10)2.1建立清单 (10)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0)2.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12)2.3.1现场踏勘 (13)2.3.2收集资料 (13)2.4采样分析 (14)2.4.1矿山开采区 (15)2.4.2重点工业园区 (16)2.4.3危险废物处置场 (17)2.4.4垃圾填埋场 (18)2.4.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 (21)2.4.6农业污染源 (23)2.4.7高尔夫球场 (24)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5)3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7)3.1 建立清单 (27)3.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27)3.2.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27)3.2.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28)3.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28)3.3.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28)3.3.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29)3.4采样分析 (29)3.4.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29)3.4.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31)3.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2)4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33)4.1确定调查对象 (33)4.2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35)4.3采样分析 (35)4.3.1典型城市群 (35)4.3.2典型井灌区 (36)4.3.3典型岩溶区 (36)4.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6)5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7)5.1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 (37)5.1.1评估对象 (37)5.1.2评估步骤与方法 (38)5.2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 (38)5.2.1评估对象 (38)5.2.2评估步骤与方法 (38)5.3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 (42)5.3.1 评估对象 (42)5.3.2评估步骤与方法 (42)5.4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 (44)5.4.1评估对象 (44)5.4.2制定地下水修复方案的步骤与方法 (44)6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46)6.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46)6.2数据库初步建设 (46)6.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47)6.4成果图件编制 (47)6.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48)7质量控制 (48)7.1总体要求 (48)7.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9)7.2.1监测井建设 (49)7.2.2例行监测井管理 (51)7.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51)7.3.1采样前准备 (51)7.3.2样品采集质量保证 (52)7.3.3现场测试 (53)7.3.4样品存放 (53)7.3.5其他注意事项 (54)7.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55)7.4.1实验室基本要求 (55)7.4.2实验仪器、试剂和器皿的管理 (55)7.4.3实验室样品管理 (56)7.4.4分析方法选择与适用性检验 (56)7.4.5数据和报告管理 (56)7.4.6实验室间比对 (57)7.4.7质量控制考核 (57)8时间进度安排 (58)8.1前期准备阶段 (58)8.2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58)8.3培训部署阶段 (59)8.4调查评价阶段 (59)8.5案例评估阶段 (60)8.6总结验收阶段 (61)9组织架构 (62)9.1管理层面 (62)9.1.1领导小组 (62)9.1.2领导小组办公室 (62)9.2技术层面 (63)9.2.1专家咨询组 (63)9.2.2技术组 (63)9.3地方层面 (67)9.3.1省级 (68)9.3.2地市级 (68)10产出成果 (68)10.1 试点省 (68)10.1.1实施方案 (68)10.1.2调查评估报告 (69)10.1.3调查评估图集 (69)10.1.4 2012年实施方案 (70)10.2技术组 (70)10.2.1实施方案 (70)10.2.2技术指南 (71)10.2.3调查经验总结报告 (71)10.2.4区域调查评估报告 (72)10.2.5典型案例评估报告 (72)附件 (73)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1总论1.1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源与环境
(三)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2、各类资源总体组合较好
3、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4、资源质量差别悬殊
二 水资源
(一)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水资源问题的提出 1997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 全球环境首脑会议首次提出了水资源的问提, 并警告:“地区性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危 机的到来”。 2、地球上水量的分布 整个地球水量:13.6亿Km3
国土资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新一轮
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显示,目前全国形成的 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 公里。勘测结果表明,目前华北平原深层地 下水已形成跨越冀、京、津、鲁的区域地下 水降落漏斗,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 位低于海平面。
4、干旱造成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也会 市使河流湖泊面积缩小。
海水:97.3%;淡水:2.7%;可开发利 用的淡水资源储量约为400Km3 ,占全球总量 的0.3%。 3、水资源短缺问题 中东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主要表现在 大流量江河湖泊;地下水属不可再生型;年 降雨量不足160mm。 4、水资源引发的国际争端 (二)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1、 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 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最 低界线为0.05hm2 2、分布不均匀 3、自然条件差 (三)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 我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所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
四 能源
(一)能源的分类 (二)世界能源消耗
(一)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结 构为:石油占40%以上;煤占20%以上;天 然气占10%以上。 (二)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大 (三)能源消耗在继续增长 能耗强度:能源消耗/国民生产总值 能源消耗指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 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之比。 三、中国能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能源的发展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重要进展(精品)
太原盆地: 对盆地孔隙水水文地质结构的研究是本次工作的重点,通过收集
以往大量水文地质钻孔资料,绘制盆地水文地质剖面图(见 1—1′9 —9′剖面),对盆地水文地质条件有了进一步系统认识。
在盆地地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在地质结构剖面上根据地层组合 情况设置虚拟钻孔,最终生成三维结构体及其剖面。综合结构模型(见 图 15)可以为盆地区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关系分析、数值 模型底边界的选定、地热形成机制分析、太原盆地形成演化分析提供 依据。
6
图 15 太原盆地综合地层结构模型(太古界-第四系)(Y 轴正方向为北向)
编制了第四系地质及第四系等厚度图、立体结构剖面图。 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查明了疏勒河流域地质结构,编制了 疏勒河流域地质立体结构图和第四系松散层厚度等值线图及底界高 程图,建立了地质结构模型。
5
山西六大盆地(太原盆地):通过搜集调查盆地已往深部勘探成 果和物探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归纳总结了太原断陷盆地基础构造格 局、不同地质时期构造变形特征、盆地形成演化地质发展史,绘制了 地质结构图,直观地反映出盆地地质结构特征。
准噶尔盆地: 查清了含水层系统结构,一般说来,盆地周边山区为地下水资源 的形成区,环准盆地的山前带陡倾斜平原区一般为单一潜水分布区, 缓倾斜平原区及沙漠平原区一般为潜水、承压水的多层结构区。(剖 面图) 查明了天山北麓地下水流场(见准噶尔盆地地下水流场图),前 人认为阜康以东小河流域地下水汇入东道海子,但经过本次实测发现 该地区地下水向玛纳斯湖汇入。 重新划分了地下水系统,前人研究认为盆地内有四个内陆汇水系 统,一个外流系统;但通过本次工作发现区内地下水系统只有三个内 陆系统,即玛纳斯湖汇水系统、乌伦古湖汇水系统和艾比湖汇水系统 (见地下水系统划分图)。
(完整版)(地下水)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地下水部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目录一、总则 (4)(一)目标与任务 (4)(二)基本规定 (5)二、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 (6)(一)地下水资源状况 (6)(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6)(三)地下水水位 (6)(四)地下水超采状况 (6)(五)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7)(六)地下水水质 (7)(七)地下水污染 (7)(八)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8)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9)(一)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9)(二)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基本情况 (9)四、地下水各规划单元现状及保护目标 (10)(一)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10)(二)深层承压水规划单元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10)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 (12)(一)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 (12)(二)地下水水质保护 (12)(三)地下水水位控制 (12)六、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修复方案 (13)七、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14)(一)区域地下水生态系统保护 (14)(二)区域地下水水质保护 (14)(三)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4)八、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 (16)(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 (16)(二)地下水水质保护工程 (16)九、地下水保护非工程措施 (18)(一)地下水监控系统建设 (18)(二)建立健全地下水保护管理法规体系 (18)(三)完善地下水保护管理制度 (18)(四)提出地下水保护的政策建议 (18)十、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20)(一)投资估算 (20)(二)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20)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图要求 (50)一、总则(一)目标与任务规划近期(2020年)目标:到2020年,地下水超采和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地下水资源储备能力显著提高;受损的重要地下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及按埋藏条件分类特征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及按埋藏条件分类特征Class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rialconditions of groundwate姓名:张耀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专业:地质学学号:03209639 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它是中国北方城市重要的供水来源更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因此地下水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
关键词:地下水埋藏条件abstract:Groundwa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It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ater supply in the northern China city is very important strategic reserve resources in China, so the groundwater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health of people.Keyword:Groundwater Burial conditions一、什么叫地下水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二、简易分类三、分类方法1、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
岩溶水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渗入水。
凝结水:水汽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称为凝结水。
当地面的温度低于空气的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要进入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一)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一)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10.28•【文号】环发[2011]128号•【施行日期】2011.10.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环发[2011]1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见国函[2011]119号),现将《规划》文本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附件:1.国务院关于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略)2.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附件二: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目录一、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一)地下水资源分XXX开发利用状况(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三)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二)保障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三)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四)强化重点工业地下水污染防治(五)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污染(六)加强土壤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七)有计划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八)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四、规划项目和投资估算(一)规划项目(二)投资估算五、保障措施(一)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协调(二)完善法规标准、加强执法管理(三)创新经济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四)重视科学研究、增强技术支撑(五)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六)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评估机制附表一: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表附表二:项目汇总表附表三:项目清单附表3-1地下水污染调查项目表附表3-2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表附表3-3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示范项目表附表3-4典型场地地下水污染预防示范项目表附表3-5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项目表附表3-6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项目表一、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一)地下水资源分XXX开发利用状况。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 韧
我 国地 下水 资源 开 发 利 用 现 状及 存 在 的 问题
玛 韧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长春 分局 ,吉林 长春 102 30 2) 摘 要 :本 文初步对我 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 的问题进行 了论述 ,得 出了我 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 , 国地下 水开 我 发利用的问题 日益突出 , 对环境和经济发展 的影响也 日趋 显露的结论 。同时为解 决矛盾提 出了相应的建议。
农 业与技 术
第3卷 2
第 4期
21 0 2年 4月
29海 ( ) . 咸 水入侵
32 .2编制全 国地下水污染 防治规划 , 开展全国地下水 污染调 . 海水 ( ) 咸 入侵 为沿海 ( 或干旱 内陆 )地 区水资源不合理 查 ,评价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 ,编制全 国地下水污染防 开 发 带 来 的特 殊 环 境 地 质 问题 。 由于 过 量 开 采 地 下 水 而 改 变 其 治 规 划 ,有 序 开 展 地 下水 污染 防 治 工作 。 水动力条件 , 成地 下水位过分下 降,常常会带来海水 ( 造 咸水 ) 32 加速 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全 面实施 国家级地下水监 -3 . 入侵 ,使水质污染。 测 网建设工程 ,根据 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 ,达到区域控制与
由浅到深 、由城市到农村 的扩展趋势 。同时 由于不合理开采地 解决多年 困扰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存在的数据采集 、 手段落后 、 下水 ,加速水循环 ,加剧 了污染地下水 的趋势 。大多数城镇周 质量不高、 系列不长 、 传输缓慢 、 时效性差 、 应用 困难 等突 出问题。
围的地下水都受 到生 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的点状污染 ;排污河流 32 .4开展 地下水 污染治 理技术 开发研究 。根据地 下水污染 调 . 两岸地下水都受 到线状污染 ;污水灌 区和大量施用化肥 、农药 查评价结果 ,对全 国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源划分水源保护区 ,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
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负责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等有关单位共同参加完成的。
其成果包括《中国地下水资源》总报告和分省报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水环境图集》和“中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
一、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一)全国地下水资源概况1.地下水资源量根据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其中山区为6561亿立方米,平原为2276亿立方米;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1966亿立方米,平原为1561亿立方米。
另外,全国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1-3克/升)多年平均为277亿立方米,半咸水天然资源(矿化度3-5克/升)多年平均为121亿立方米(表1)。
2.区域地下水质量状况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国家标准GB/T 14848-93)进行区域评价。
在全国地下水资源中,按分布面积统计,有63%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17%需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12%为不宜饮用但可作为工农业供水水源,约8%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直接利用,需经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
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如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贵州、重庆等省(区、市),可饮用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各省地下水分布面积的90%以上,但一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
北方地区的丘陵山区及山前平原地区水质较好,中部平原区较差,滨海地区水质最差。
各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区。
我国北方丘陵山区分布着与克山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等。
全国约有7000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3.地下水资源分布概况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控制。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自西向东的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既是我国自然地理景观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我国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区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的分界线,此线以南地下水资源丰富,以北地下水资源相对缺乏。
(1)不同地区地下水资源数量地下水资源南方比北方丰富。
南方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每年为609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的69%,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991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56%。
北方地区:地下淡水天然资源每年为2743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的31%,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1536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44%。
表1 各省(区、市)地下水资源量表单位:亿立方米/年省(区、市)天然补给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资源量<1克/升1-3克/升3-5克/升小计<1克/升北京33.76 33.76 26.33 天津 5.44 5.45 4.86 15.75 2.84 河北131.60 31.98 6.68 170.26 99.54 山西87.32 4.08 91.40 53.78 内蒙263.52 24.95 4.04 292.51 140.17 辽宁164.91 164.91 91.76吉林123.00 7.53 130.53 86.09 黑龙江310.89 3.96 314.85 211.45 上海8.38 4.30 0.26 12.94 1.14 江苏117.84 15.11 51.92 184.87 80.68 浙江113.92 113.92 46.78 安徽216.25 216.25 135.21 福建306.88 0.39 0.52 307.79 33.51 江西230.48 230.48 73.37 山东139.95 66.24 10.19 216.38 114.31 河南158.27 4.87 1.44 164.58 155.89 湖北410.57 410.57 165.21 湖南461.67 461.67 146.00 广东694.78 5.72 700.50 284.94 广西754.64 754.64 273.38 海南158.19 158.19 60.45 重庆143.86 143.86 40.79 四川545.98 545.98 174.94 贵州437.71 437.71 132.59 云南747.31 0.99 4.14 752.44 190.35 西藏795.83 62.56 25.76 884.15 202.04 陕西158.16 10.99 1.51 170.66 55.86 甘肃108.47 16.75 7.57 132.79 42.34 青海265.82 265.82 98.29 宁夏17.15 10.75 2.63 30.53 13.44 新疆629.55 629.55 234.87 台湾90.57 90.57 56.86 香港 3.75 0.10 3.85 2.55 澳门0.06 0.06 0.03 全国8836.48 276.72 121.51 9234.72 3527.78注:黄淮海地区已包括黄河下游区图1 不同类型地下水天然资源图2 不同类型地下水可开采资源(3)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地下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多层性。
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直接交替循环并埋藏较浅的地下水,通称浅层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浅层承压水;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和赋存下来的、埋藏较深的、与现代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交替循环较缓慢的地下水,称为深层地下水或深层承压水。
地下水空间分布的多层性,为地下水资源的分层开采和合理配置提供了条件。
图3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变化图4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变化5.地下水资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区域降水量发生变化。
据44年系列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总体上华北地区、辽宁、吉林、广西北部、四川中部、贵州、云南东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它地区呈增加趋势。
降水量的变化,使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和可开采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图5)。
(2)人类工程活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如北方平原地区,由于山区修建多级水库,层层拦截地表径流,使下游河道断流,河流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大幅度减少。
另外,农业灌溉配套工程的日益完善和灌溉定额的逐步降低,也减少了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回渗补给。
(3)部分地区水文地质参数发生变化。
北方一部分平原地区,随着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了包气带厚度和结构的变化,使包气带入渗系数变小,而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4)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评价面积增大,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评价面积增加了近430万平方千米。
(5)评价精度明显提高。
新一轮评价成果充分利用了近20年来的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资料。
主要包括:1995年完成的以1:20万比例尺为主的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成果,700多个县(市)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3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和工矿供水水源地勘查及50年来的地下水长期动态监测资料等。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地下水开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建国以来,全国地下水开采量一直持续增长。
地下水年开采量,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为572亿立方米,80年代增加到748亿立方米,1999年达到1116亿立方米。
其中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国开采量的76%。
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开采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是河南(43亿立方米)、湖南(24亿立方米)、辽宁(21亿立方米)。
1999年开采量排在前三位的省份是河北(149亿立方米)、河南(129亿立方米)、山东(123亿立方米)(表8)。
图6 不同年代各省地下水开采量变化2.地下水开采程度地区差异较大总体上北方开采程度高于南方(图7)。
北方除青海省外,开采程度均超过20%,其中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开采程度超过100%,开采程度超过或接近70%的有山东、河南、山西、辽宁。
南方地下水开采程度除上海超过90%,贵州、江苏、重庆超过20%外,其它省(区、市)均小于20%,我国的台湾省超采(表9)。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下篇]2010-03-26 |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表8 各省(区、市)不同年代地下水开采量表单位:亿立方米/年省(市、区)70年代年均开采量80年代年均开采量1999年开采量80年代较70年代年均增加量99年较80年代年均增加量北京25.62 27.33 27.15 1.71 -0.18 天津7.14 8.09 6.33 0.95 -1.76 河北114.03 139.00 149.46 24.97 10.46 山西26.28 30.30 41.99 4.02 11.69 内蒙59.87辽宁26.75 46.88 68.69 20.13 21.81 吉林9.35 13.00 29.92 3.65 16.92 黑龙江28.09 58.21 65.00 30.12 6.79 上海0.78 1.12 1.04 0.34 -0.08 江苏 1.95 6.55 18.34 4.60 11.79 浙江0.90 4.09 6.08 3.19 1.99 安徽9.20 10.71 18.48 1.51 7.77 福建 3.79 5.59 6.07 1.80 0.47 江西 5.24 8.28 12.51 3.04 4.23 山东90.14 102.70 122.99 12.56 20.29 河南77.30 87.00 129.72 9.70 42.72 湖北0.51 9.23 13.97 8.72 4.74 湖南 1.84 25.87 1.84 24.03 广东22.00广西 2.26 10.24 13.04 7.98 2.80 海南 2.90 4.92重庆 1.20 3.52 8.57 2.32 5.05 四川17.29 20.83 28.16 3.54 7.32 贵州22.23 26.68 33.33 4.45 6.65到1999年的62%;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明显上升,80年代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12.0%,到1999年工业用地下水的比重为18%,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20%(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