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合集下载

关于四川总体情况的概括

关于四川总体情况的概括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地形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

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气候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多样,东部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西部高原在地形作用下,以垂直气候带为主,从南部山地到北部高原,由亚热带演变到亚寒带,垂直方向上有亚热带到永冻带的各种气候类型。

四川省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经常发生。

土地全省土地资源分为12个一级利用类型,57个二级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现状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

成都水资源调查报告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量评估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

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

受气候与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

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

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

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

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都江堰水文常识

都江堰水文常识

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2.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3.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

4.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36县万余亩农田的灌溉、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5.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总量286.22亿m³,其中岷江上游来水143.2 亿m³、成都平原地表水56.6亿m³、丘陵区地表水9O49.9亿m³、边缘山区河流来水36.52 亿m²,就全灌区而言,人均地表水量为1203m²/人,亩均水资源为2 308m³/s。

6.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量占岷江来水的72.2%,已经超过维护河流健康的要求,属于过度开发。

7.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5.1℃。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43.80mm,降雨量在时间空间分布上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在总量上不大。

8.都江堰市水资源的组成是地表水的过境水,和本区大气降雨汇集成的地表水资源量,以及地下天然径流量,总量164亿立方米/年。

它们的比例大体上为100:7:2。

9.都江堰市的水资源只包括当地径流和地下天然径流量,约为13亿立方米,加上每年农业和城市自来水按计划和引水渠最大引水能力可取用岷江水14亿立方米。

10.都江堰市实际可取用水资源为27亿立方米。

四川考察报告3篇

四川考察报告3篇

四川考察报告3篇四川考察报告第1篇9月下旬,我们一行4人先后到四川省委组织部、湖北省黄石市及成都市温江区,分别就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考察。

通过学习考察,对我们触动很大,感受很深,使我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许多新思路、新方法,收获很大。

一、关于四川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的情况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是去年初由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宏同志提出来的。

其基本思想理念和工作目标是:1、用新的理念指导组织工作。

四川省委组织部按照树立先进的党建工作思想,提出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思路。

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要求,在党的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党的组织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民主、科学、开放的时代精神,推进现代化建设,形成与党的中心工作更加融合、党内民主更加充分、工作视野更加开放、方式方法更加科学、与外部信息交换更加紧密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

其基本内涵就是让组织工作面向社会,贴近时代,紧扣中心,面向未来。

他们提出,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必须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

关键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核心在把握大局、务实创新,本质在更好地发挥组织工作对改革、建设、发展的保证作用的服务作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四川省委组织部要求新时期组工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一些现代组织工作观念,用新的观念来指导组织工作。

一是"学习型"组织观念。

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现代知识,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进一步提高面对时代的应变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

二是组织工作出生产力观念。

在当今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组织工作对其他因素往往起着整合、配置、放大、倍增的作用。

因此,组织工作尽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同时也是生产力,也要讲成本效益,努力追求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006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6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双击自动滚屏发布单位:admin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7-7-5 15:14:00综述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介于东经97°21′~108°31′,北纬26°03′~34°19′之间,幅员面积48.43万平方公里。

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西部川西高原山地和东部四川盆地两大部分。

全省共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

全省河流分属7个水资源二级流域。

2006年是四川省有统计记录51年来水资源最枯年份。

全省降水总量4018.48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少15.2%;其中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少10.2%,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少21.2%。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64.24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8.7%;其中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少26.3 %,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少31.9%。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534.6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865.84亿立方米。

四川省人均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不均。

2006年全省人均水资源量2139立方米,其中西部人均水资源量15250立方米,东部人均水资源量953立方米。

全省114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18.60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6.38亿立方米。

2006年全省总供用水量215.1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82亿立方米,其中西部地区比上年增加0.30亿立方米,东部地区比上年增加2.52亿立方米。

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1.0%,地下水源占7.8%,其他水源占1.2%;用水量中生产用水占88.6%,生活用水占10.4%,生态用水占1.0%。

全省用水消耗量102.98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48%。

全省人均用水量247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46立方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36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88立方米。

200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33.04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71.2%,建筑业废水占2.8 %,第三产业污水占5.4%,生活污水占20.6 %,入河废污水量26.43亿吨。

四川资源及各地级市概况

四川资源及各地级市概况

四川省各地级市资源概况资源开发部整理目录四川省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 (1)成都市矿产资源概况 (4)自贡市矿产资源概况 (7)攀枝花市矿产资源概况 (8)泸州市矿产资源概况 (12)德阳矿产资源概况 (15)绵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16)广元市矿产资源简介 (17)遂宁市矿产资源概况 (18)内江矿产资源概况 (19)乐山矿产资源概况 (20)南充矿产资源概况 (20)眉山矿产资源概况 (20)宜宾县矿产资源概况 (23)广安市矿产资源概况 (26)达州市矿产资源概况与分布 (29)雅安矿产资源简介 (30)巴中市矿产资源概况 (31)资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32)阿坝州资源概况 (33)甘孜州矿产资源概况 (33)凉山州矿产资源概况 (34)四川省矿产资源概况及分布四川在地理位置上,北靠甘肃和陕西,南连云南和贵州,西依西藏和青海,东接重庆,地处中国西南和西北两大区的结合部。

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和青海的中国第5大省区。

全省人口8300多万,在全国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居第3位。

四川是自然资源大省,是天赋的“聚宝盆”。

其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4,可开发量1.1亿千瓦,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

四川省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地下矿藏132种,仅攀西地区就蕴藏有全国13.3%的铁、93%的钛、69%的钒和83%的钴。

有32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它们分别是:第1位:钛矿、钒矿、硫铁矿、熔炼水晶、光学萤石、白垩、玻璃用脉石英,共计7种;第2位:天然气、锂矿、芒硝、碘矿、盐矿、晶质石墨、石棉、云母、砖瓦用砂岩、霞石正长岩、石榴子石,共计11种;第3位:铂族金属、铁矿、铍矿、熔剂用灰岩、毒重石,共计5种;第4位:炼镁用白云岩、轻稀土矿、镉矿、铸型用砂岩、蓝石棉、玻璃用白云岩、海泡石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共计8种;第5位:磷矿1种。

在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45种矿产资源中,有天然气、铁、钛、钒、铂族、轻稀土、硫铁矿、磷、芒硝、岩盐、玻璃用石英、石棉、石墨、炼镁白云岩等14种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

2017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17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17年四川省水资源公报说明:《四川省水资源公报2017》中多年平均值统一采用1956~2000年系列平均值。

综述2017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41.35mm,折合降水总量4558.49亿m3,比多年平均减少3.81%,比2016年增加2.18%,属平水年。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466亿m3,地下水资源量607.54亿m3,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15亿m3,水资源总量为2467.15亿m3,比多年平均减少5.67%。

全省51座大型水库、181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比年初增加1.72亿m3。

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68.40亿m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254.60亿m3,占94.9%;地下水源供水量11.83亿m3,占4.4%;其他水源供水量1.97亿m3,占0.7%。

生活用水50.81亿m3,占18.9%;工业用水51.37亿m3,占19.1%;农业用水160.42亿m3,占59.8%;人工生态环境补水5.80亿m3,占2.2%。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41.02亿m3,耗水率52.5%。

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324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73.0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44.6m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467。

全省水质评价河长9258km,Ⅰ~Ⅲ类河长比例为90.2%,与2016年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

评价水库150座,Ⅰ~Ⅲ类水质水库比例为57.3%,其中64.0%水库处于富营养状态。

评价水功能区327个,达标率为74.0%。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图1 2017年水资源二级区降水量与多年平均比较图2 2017年行政区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对照情况(二)地表水资源量图3 2017年水资源二级区天然年径流深与多年平均比较乐山市811.45-14.22-12.04凉山州587.32-20.83-11.47图4 2017年行政区天然年径流深与多年平均对照情况2017年,从省外流入我省境内的水量1356.59亿m3。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摘要:地下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其资源量、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源流失及资源污染层出不穷,地下水资源当然也无法避免。

因此,了解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情况,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重中之重。

故此针对地下水水资源量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水质存在问题保护措施引言: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某时段内地下含水层接收降水、地表水体、侧向径流及人工回灌等项渗透补给量的总和。

其中,地表水体渗透补给量由湖泊(水库、坑圹)周边渗透补给量、河道及渠系渗透补给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组成。

某时段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大小和强度、地表水体的特征(如湖泊、水库、坑圹的分布面积及水面高程,河道、渠系的长度、宽度、水位及过水时间长短,灌溉次数及灌水定额大小等)、人工回灌的规模、包气带岩性、厚度及渗透性能、地下水埋深等项因素有关。

由于各年的降水量大小及强度、地表水体特征、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各年的地下水资源量亦不相同,有时差异很大。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正文:一、地下水资源量(一)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我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淡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并呈“南多北少”格局。

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69%,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达1991亿立方米。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3.13•【字号】川办函〔2017〕46号•【施行日期】2017.03.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7〕4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3月13日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的通知》(水资源〔2016〕379号)精神,进一步控制水资源消耗,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到2020年,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制度基本完善,双控措施有效落实,双控目标全面完成,初步实现城镇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等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与水资源协调发展。

各区域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得到有效管控,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21.6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比2015年降低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以上。

二、重点任务(一)健全指标体系。

严格用水总量指标管理。

健全市、县两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各市(州)要在完成所辖县(市、区)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基础上,在2018年底前完成市(州)、县(市、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和审批,并有序推进本行政区内跨县(市、区)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流域和水源。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四川省水资源公报

2005年水资源公报综述一、水资源量二、供用水量三、水质概况四、洪涝、干旱情况五、重大水事综述2005年全省平均降水深1044.9毫米,折合降水总量5059.88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6.8%。

以龙门山~大凉山为分界的全省东西部两貌单元统计*,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多5.8%,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多8.0%。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921.00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11.7%;其中西部地区比常年偏多5.0%,东部地区比常年偏多21.0%。

全省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计算量1.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922.6亿立方米,是自1999年以来我省水资源总量最为丰沛的年份。

全省114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24.98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95亿立方米。

年度全省总供用水量212.3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95亿立方米,其中西部地区比上年增加0.02亿立方米,东部地区比上年增加1.93亿立方米。

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0.0%,地下水源占8.0%,其他水源占2.0%;用水量中生产用水占88.9%,生活用水占10.1%,生态用水占1.0%。

全省用水消耗量105.11亿立方米,综合耗水率50%。

全省人均用水量246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86立方米,农田实灌亩均用水量37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取用新水)231立方米。

省第二、三产业废水(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城镇生活污水2005年排放总量为31.66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废水占72.6%,第三产业废水占6.2%,城镇生活污水占21.2%,入河废污水量25.31亿吨。

对全省2467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结果,全年期Ⅱ类水域河长为164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6.6%;Ⅲ类河长367公里,占14.9%;Ⅳ类河长218公里,占8.8%;Ⅴ类河长189公里,占7.7%;劣Ⅴ类河长50公里,占2.0%。

*东、西部地区划分东部盆地区(面积18.6万km2,水资源总量1351.29亿立方米):市、市、市、德阳市、市、市、市、江市、市、市、市、达州市、市、市、市、眉山市、资阳市西部高山高原区(面积29.8万km2,水资源总量1571.31亿立方米):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市返回目录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5年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比常年偏少的只有、德阳、、市。

成都水资源公报

成都水资源公报
-4.04%
双流县
1068
5.93
555.2
4.95
5.12
19.80%
15.82%
郫县
437
2.38
544.6
2.37
2.14
0.42%
11.21%
大邑县
1284
15.98
1244.5
15.63
10.78
2.24%
48.24%
蒲江县
580
4.34
748.3
4.34
3.85
0.00%
12.73%
新津县
23.68%
郫县
437
996.8
4.36
950
4.15
4.09
5.06%
6.60%
大邑县
1284
1691.7
21.72
1690.2
21.7
14.02
0.09%
54.92%
蒲江县
580
1351
7.84
1313.6
7.62Hale Waihona Puke 7.142.89%
9.80%
新津县
329
1235.9
4.07
988
3.25
3.23
0.03
0.13
0.57
1.20
1.48
1.20
1.20
0.92
0.47
0.41
7.78
蒲阳河


2011年
0.85
0.52
0.29
0.34
1.45
2.32
2.62
1.64
0.57
0.57
0.23

四川考察报告

四川考察报告

四川考察报告一、资源的宝库1、丰富的旅游资源。

四川省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

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拥有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区文化历史名城7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以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7个。

自然风光绮丽多姿,拥有2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群,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植物群落种类繁多,是科学考察和专项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

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每年都会举办10余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

2、丰富的水资源。

四川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548.5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553.5亿立方米。

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14268.85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0345.96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11.20万千瓦。

3、丰富的矿产资源。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种较齐全,探明储量较丰富,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2种,是我国探明矿种储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为1327处,占全国的6%。

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8种,居全国第2位的有11种;居全国第3位的有4种。

截止1995年底,四川省开发利用的矿种达64种,拥有各类矿山企业达13516个, 1995年采选业总产值为115.13亿元,矿石产量15779万吨。

4、丰富的政策资源。

政策是最大的资源,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川西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扶持民族地区以及加快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在优厚的政策扶持下,川西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必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大亮点。

二、开发的热潮1、旅游开发亮点频现四川省的旅游构架和旅游品牌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两大线路(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北线、以历史人文为主的南线)、三大品牌(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四大遗产(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大旅游区。

四川省情

四川省情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5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们国家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自然地理特点】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余公里。

东连渝,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

面积48.6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

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

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

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3年数据洞察报告2020版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3年数据洞察报告2020版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3年数据洞察报告2020版引言本报告针对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提供重要参考。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数据洞察报告对关键因素水资源总量,地下水资源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

相信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数据洞察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第一节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现状 (1)第二节四川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一、四川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三、四川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四、四川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五、四川省水资源总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八、四川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一、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五、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8-2019)变动分析 (9)八、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10)图表目录表1: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四川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四川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四川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9)统计表 (4)表6:四川省水资源总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9)统计表 (5)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四川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9)统计表 (8)表14: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9)统计表 (9)表16: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8-2019)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8-2019)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第一节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现状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9年):表1: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情况现状统计表注:本报告以国家各级统计部门数据为基准,并借助专业统计分析方法得出。

中国地下水资源

中国地下水资源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

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负责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等有关单位共同参加完成的。

成都自然资源概况

成都自然资源概况

成都自然资源概况土地资源成都市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土地类型多样。

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

二是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远高于全国占12%和四川省占2.54%的水平;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

三是土地垦殖指数高。

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气候资源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一是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

由于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农业特别是多种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冬暖、春早、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

年平均气温在17.5°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C,全年无霜期大于337天,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C左右,O°C以下天气很少,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3°C,提前一个月入春。

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24.6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

四是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资源的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

五是风速小,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

中国大陆水系分布图(31省)

中国大陆水系分布图(31省)

中国大陆水系分布图(31省)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

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500余条,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河流达5万余条。

北京市北京地区,主要河流有属于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属于蓟运河水系的泃河。

这些河流都发源于西北山地,乃至蒙古高原。

它们在穿过崇山峻岭之后,便流向东南,蜿蜒于平原之上。

其中泃河、永定河分别经蓟运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直接入海,拒马河、北运河都汇入海河注入渤海。

天津市天津地跨海河两岸,而海河是华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条,在中游附近汇合于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钢桥附近的三岔口汇合成海河干流,由大沽口入海。

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095.1千米。

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千米。

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363.4千米,深渠1061条,总长度为4578千米。

河北省河北省境内最大的两个河系:海河水系和滦河水系,海河水系:海河水系是河北省最大的水系,多年平均径流量76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河北省14万平方公里。

海河水系中还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白洋淀。

滦河水系:滦河水系是流经河北省的第二大水系,滦河是河北省国家级旅游城市承德和全省重要工业基地唐山的母亲河。

水系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0.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达5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在河北省4.58万平方公里。

山西省山西省四周都为山河所环绕,有'表里山河'之称。

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地形条件,使得山西拥有众多的河流,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使山西成为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省内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37.8%。

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695km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 0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

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

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负责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等有关单位共同参加完成的。

《绵阳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绵阳市水资源调查报告》

《绵阳市水资源调查报告》前言: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水贫穷到什么地步呢。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

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

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

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

”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年年断流,其中xx年断流226天。

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

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

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绵阳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区,根据历史记载绵阳属风调雨顺的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涪江等河流的孕育之下,这里的人们生活悠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