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样囊肿与畸胎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实质外肿瘤特点:

1、广泛靠近颅骨与硬膜,表现为宽基底紧贴颅骨内侧面,

2、推移血管,压迫邻近脑实质,并伴有肿瘤周围的蛛网膜下腔扩大,

3、肿瘤边缘多较清楚平滑,

4、伴邻近骨破坏与硬化。

5、假包膜征。

脑外肿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表皮样瘤、脊索瘤、颈血管球瘤。

T1高信号T2高信号:

含脂肪的病变: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

富含蛋白质的病变:胶样囊肿、颅咽管瘤、RATHKE囊肿

亚急性出血

颅内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1、发生与病理

颅内皮样囊肿是极其罕见的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

0.04%~0.6%,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包埋入神经管内,出生后形成胚胎类肿瘤。瘤内可见毛发、汗腺、皮脂腺、毛根鞘和毛囊等,偶可呈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囊壁外层由纤维组织构成,内层由皮肤构成。囊内含有皮肤附属器,如毛囊、毛发、汗腺、皮脂腺等。颅内皮样囊肿可合并其他复杂的畸形.如脑裂畸形.持续性皮肤窦道等。

皮样囊肿可破裂,其原因:

(1) 自发性:由于衬有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分解,脂类代谢的液产物和氢的增加,皮样囊肿内的成分及体积发生变化,可引起破裂。

(2)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导致颅内缺血缺氧,颅内压增高;囊内分解代谢产物的增多引起囊腔内压力增加以致破裂。

(3)头外伤:撞击伤、坠落伤脑震荡导致肿瘤破裂。颅内皮样囊肿破裂时,有其独特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2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颅内最常见于鞍旁、前颅窝底及后颅窝;无明显性别差异,常见于30岁年龄组。癫痫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囊肿破裂后可引起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塞,甚至死亡。少数囊壁可见一窦道通过缺损的颅骨与皮肤窦相遇,感染后可引起脑脓肿。

3 MRI表现

皮样囊肿呈囊状,边界清楚,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亦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较低。由于其内含有毛发等不同成分,信号可不均匀,以T2WI为著。脂肪抑制像可见高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部分囊壁可见强化。皮样囊肿破裂后,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脂肪信号影,脑室内脂液界面可见化学位移伪影。较小的皮样囊肿破裂因其内容物外溢而塌陷闭塞,仅见颅内脂肪滴而未见原发灶显示,但亦有可能为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所致,必要时应行脊柱MRI检查。

4 鉴别诊断

4.1 气颅: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脂肪滴CT扫描有时与气颅混淆,病史和CT值的测定有助于两者鉴别。动态观察气颅的气体常短期内吸收或移位。气颅的气体在MRI扫描任何序列均呈极低信号,很易与脂肪滴区别。

4.2 脂肪瘤:罕见,病变常位于中线、胼胝体区、四迭体和小脑上蚓部。病灶常为单发,密度均匀,可有瘤壁钙化,常合并有胼胝体发育不良。

4.3 表皮样囊肿:较皮样囊肿多见,亦起源于外胚层,但其内不含有皮肤附件,常位于桥小脑脚池等偏中线部位。密度或信号类似于脑脊液,其特点是病变向邻近的蛛网膜下腔蔓延生长。

4.4 畸胎瘤:常见于三脑室后及鞍上,发病年龄较小。亦可破裂,在蛛网膜及脑室内出现脂肪滴。其典型者由三胚层构成,CT平扫可见脂肪、软组织和钙化,增强后病变多有强化。MRI表现为混杂信号,肿瘤可见不规则强化。

颅内畸胎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内畸胎瘤属于颅内生殖细胞瘤,来源于米走的胚胎参与组织,是由一个以上胚叶多种组织构成的一种先天性肿瘤,比较少见。常见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颅内畸胎瘤由2种或3种胚层分化构成,分为3个亚型:①成熟性;②未成熟性;③恶性畸胎瘤。除恶性畸胎瘤外,多数生长缓慢,其病程与发生部位有关,位于松果体区或第三、四脑室者,易致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引起脑积水而发病,病程较短,多在半年左右。其他部位者,病程较长。

1病因:

一般认为,颅内畸胎瘤作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一种亚型,其起源倾向于胚芽移行异常学说:即在胚胎发育至3厘米时,原始生殖细胞出现,之后从卵黄囊经原始系膜向生殖泌尿迁移,沿途残留的细胞巢成为生殖细胞肿瘤的来源。这些巢状的原始生殖细胞是一种原始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其向上皮分化时形成胚胎性癌,如向卵黄囊分化则变成卵黄囊瘤或内胚窦瘤,若向绒毛膜细胞方向分化则转变成绒毛膜上皮癌(绒癌),向3个胚层分化则变构成畸胎瘤,而原始的未分化生殖细胞增殖则生发成生殖细胞瘤。

2临床表现:

由于颅内畸胎瘤通常位于中线部位,所以常无明显脑定位体征。多数病人以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眼科检查可见双侧视乳头水肿。位于松果体区的畸胎瘤可出现双眼上视不能、共济失调、性早熟、颅神经麻痹等。鞍区者可出现尿崩症、嗜睡、视力视野障碍以及水、脂肪代谢障碍等。颅后窝者可出现小脑功能损害及颈部僵硬等,脑室内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桥小脑角者可出现头痛呕吐、复视、共济失调、耳聋、眼颤、颅神经损伤及颅内高压等。

3.MRI检查:

畸胎瘤由多种成分组成,故T1及T2像出现的信号也极为混杂,但边界较清楚,呈结节状分叶状,良性畸胎瘤边界无水肿(T2像显示清楚的高信号),如有周边水肿,提示肿瘤为恶变成分或恶性畸胎瘤,肿瘤在注药后瘤壁和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4.肿瘤标记物:

CEA可轻度或中度升高。未成熟畸胎瘤和含有该成分的混合型GCT患者AFP明显升高。

5鉴别诊断:

1.颅咽管瘤:多发生于儿童,可位于鞍内、鞍上及鞍旁,多数可突入第三脑室而梗阻室间孔。CT为囊性、实性和二者混杂,常有大囊,形态不规则,有的垂直向上生长,可超过室间孔;有时横向生长,向前达额底,向外后可达脑桥小脑角,内侧可深入颞叶,向后可充满脚间池,使脑干向后移位。CT以钙化为特点(钙化率大于90%),为周边蛋壳样,也可为斑块状散在钙化。MRI在T1像显示为高低不同信号,尽管囊性成分和实性成分在T2像皆为高信号,但囊性变的胆固醇成分比实性成分信号还高。颅咽管瘤为先天性,多有儿童垂体功能低下,发育矮小和性征不发育。症状中不像鞍上畸胎瘤以尿崩为首发症状,颅咽管瘤首发症状为视力视野改变和颅压增高症,尿崩症发生率低(30%左右)且常在肿瘤的晚期才发生。

2.垂体腺瘤:儿童少见,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3%,多为较大腺瘤。在冠状扫描可呈葫芦状,蝶鞍明显扩大,可有瘤内出血,可在CT及MRT上显示密度和信号不均匀,有内分泌功能低下,常可见有向心性肥胖。

3.皮样囊肿和上皮样囊肿:鞍上皮样囊肿或上皮样囊肿CT为低密度(CT值为-20~

40Hu),T1为高信号,T2为低信号到不均匀高信号,有时脑室内可漂有油脂状物。

4.下丘脑和视交叉胶质瘤:亦是鞍区较为常见的肿瘤,多数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下丘脑星形细胞瘤多为实性,CT为等或稍低密度。MRI在T1像为等或稍低信号,T2像为高信号,质地均匀或不均匀,注药后可轻度强化到明显强化。影像学如不易鉴别时则主要凭临床症状,即生殖细胞瘤在鞍上多以尿崩症起病,星形细胞罕见尿崩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