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发展历程
后勤管理的效能提升之道
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
资源整合
01
对后勤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
等资源。
资源共享
02
推动资源共享,降低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成本控制
03
加强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降低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实现节
约型后勤管理。
05
后勤管理效能提升的实践 与案例
企业后勤管理效能提升的实践
安全制度建设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 规程,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
。
安全培训
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提 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安全检查与整改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 整改,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
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 可持续发展。
卫生清洁
通过科学合理的后勤管理,可以优化企业 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 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 争力。
后勤管理在企业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等手 段,可以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后勤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后勤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工业 革命时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后勤管理逐 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明确的后勤管理目标
企业应明确后勤管理的目标,确保所 有工作都围绕这些目标展开,以提高 整体效能。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确保各项任务能够高效完成。
引入信息化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后勤管理的 信息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后勤管理的成本控制经验
后勤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 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保障企业运营
后勤管理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 重要环节,通过对物资、设备、 财务等资源的有效管理,确保企 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活
动顺利进行。
提高企业效益
长期合作
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 作关系,通过长期合同保 证价格稳定和供货可靠性 。
库存成本控制
库存管理
建立科学的库存管理制度 ,采用实时库存管理技术 ,确保库存量维持在合理 水平。
定期盘点
定期进行库存盘点,及时 发现和处理库存积压和过 期产品,避免浪费。
需求预测
通过需求预测,合理安排 采购和库存,减少不必要 的库存和缺货情况。
高库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合理安排运输资源
1 2
运输方式选择
根据货物性质、数量和运输距离等因素,选择最 经济、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运输路线优化
优化运输路线,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提高运输 效率。
3
运输资源整合
整合运输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输,降低 运输成本。
提高人力效率
岗位职责明确
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避免人力浪费和重复工作。
简化采购流程,缩短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
实施库存管理策略
合理库存水平设定
01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历史数据,合理设定库存水平,避免库存
积压和浪费。
库存定期盘点
02
定期对库存进行盘点和清查,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及时处理积压和过期库存。
库存管理信息化
03
建立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库存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提
加强学校后勤管理课件
02 后勤管理核心概 念
物资管理
物资采购
合理采购教育教学、办公、 卫生等各类物资,确保满 足学校日常运营需求。
物资验收
严格把关物资质量,确保 采购的物资符合规定要求。
物资库存管理
建立科学的库存管理制度, 避免物资积压和浪费。
财务管理
预算编制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 科学编制年度预算。
经费使用管理
特点
服务性、保障性、专业性、复杂性。
后勤管理在学校中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后勤管理为师生提供 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 各项物质条件,如场地、 设备、用品等。
提高运行效率
通过科学管理,优化资源 配置,降低成本,提高学 校整体运行效率。
营造良好环境
后勤管理为师生创造一个 安全、舒适、便捷的工作 学习环境,增强师生的归 属感和幸福感。
详细描述
学校物资短缺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预算不足、采购不及时、库存管理不善等。为 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加强库存管理,同时建立应急 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及时补充物资。
财务预算超支问题
总结词
财务预算超支是学校后勤管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往往导致 学校资金紧张,甚至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物资采购策略
统一采购 统一采购可以降低成本、简化流程,同时保证物 资的质量和标准。
定期采购 定期采购可以避免库存积压和浪费,同时确保物 资的及时供应。
公开招标 公开招标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采购的透明度 和公正性。
财务管理方法
预算管理
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合理规划和控制学校的财务支出,确保资金的 有效利用。
详细描述
财务预算超支的原因主要包括预算制定不科学、执行不严格、 监管不到位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定科学的预算计 划,严格执行预算,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超支行为 进行及时纠正。
后勤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环
质量环也称为质量螺旋或质量发展循 环,是一个描述质量管理体系各环节 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模型。它包括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 量改进等阶段,各阶段之间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
VS
质量策划阶段主要关注确定质量目标 、制定质量计划和策略;质量控制阶 段关注对产品质量的监控和管理;质 量保证阶段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和运行;质量改进阶段则关注持续改 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总结词
学校后勤管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了教育服务质量和师生满意度。
详细描述
某学校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对后勤管理进行了全面优化。学校加强了对教学设施、食 堂、宿舍等方面的管理,确保了教育服务质量和师生生活品质。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 后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后,学校的教育服务
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 准,并严格执行。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 ,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过程控制
对后勤管理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及时发现并 解决问题,确保服务质量的稳定。
持。
现代后勤管理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后勤管 理逐渐向全面质量管理转变,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包 括物流、供应链管理、设施管理等。
未来后勤管理
未来后勤管理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 可持续发展。
0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 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一 切损失的总和。质量成本分析是对质量成本 进行识别、分类、计量和分析的过程,旨在 为企业提供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的依据。
2024年度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经验总结5篇
2024年度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经验总结5篇篇1尊敬的领导、同事们:大家好!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2024年,我有幸作为学校后勤管理团队的一员,共同经历了无数个日夜。
今天,我站在这里,代表整个团队,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
一、团队建设与协作首先,我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后勤管理团队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在领导的关怀下,我们团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卓越。
我们深知,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设施维护与更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后勤管理团队始终把设施维护与更新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我们定期对学校的各类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我们还积极推动设施的更新和改造工作。
通过我们的努力,学校的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便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我们后勤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我们通过开展服务培训、制定服务标准等方式,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同时,我们还积极收集师生们的反馈意见,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师生们的满意度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四、安全管理加强安全工作是我们后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
我们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确保学校的安全环境。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学校保卫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共同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五、总结与展望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历程,我们后勤管理团队取得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十年奋战磨一剑,后勤创新结硕果
十年奋战磨一剑,后勤创新结硕果——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后勤创新十年历程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莫烈后勤处作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师生生活基本需求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保障性的工作,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
多年来,我处坚持以“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团结协作,真抓实干,为学校稳定大局服务,为教育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健康生活服务,高标准高效率地做好“小后勤、大服务”服务保障工作,并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适合我院发展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
一、树立服务新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后勤”的新理念。
后勤社会化的实践首先是理念的创新,在后勤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的情况下,我们采取教育先导的方式,通过专门培训、专题讨论、网上学习、考察调研等多种途径强化每一个后勤人的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政治保证和思想上的支持。
实行“后勤服务问责制”,树立“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师生”、“一切为了学校,一切服务师生”的服务观念,把后勤服务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以优质的服务、热忱的态度、良好的形象、规范的工作服务好师生、教学、科研。
树立和谐后勤的意识。
校园和谐稳定是后勤工作中重中之重,高校稳定看后勤,后勤主要看水电和饮食,对水电和饮食等苗头性问题,力求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解决,给学校教学工作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采取管理新举措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精细化管理是我们后勤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在日常管理中,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树立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的服务态度。
一是健全管理网络,实行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必须有制度,有过程,有监管,有反馈,有整改,最核心的是落实。
我们健全了“处长——值日行政——科长——专责——员工”的管理网络,把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做到校园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理。
西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回顾
8 4个博 士学位授权点 ,5 12个硕上点 。 学校现有北校Ⅸ 、 桃 校 区 、 校 区 南 三个校 区 , 占地 面积 23 0余 亩 , 筑 面 总 6 建 积 8. 1 3万平方米 。现 有教 职 工24 0余人 , 0 在校学生 2 0 4 0 0 余人 。 根 据圉办发 [0 0 1 2 0 j 号文 件《 关于进 一步加快 高等学 铰 后 勤社 会化改革 的意见 》 我校 后勤改革从 大局和长远 出发 , 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 的机遇 , 解放思想 , 深化改革 , 『 了一 走叶 l 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改革创新之路。
动用 _合 制进行管理 。 r
3 立 丫企 、财 务管 理 机 制 . 建 I
、
改革 进程
改制后后勤服 务由学校行政拨 款转 变为契约式服务 收 费, 由后勤 管硼 处对服务价格 进行测算 , 并代表学校与 后勤 集团签订各项服务 协议 , 约定 服务项 目、 服务标准及服 务价
负责《 方案 》 的具体实施和推进 , 为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创
了 良好 局 面 , 后 勤 的 发 展 奠定 坚 实 的 基 础 。 为
( ) 二 改革管理体制 , 制定配套政策 1 . 构建了甲乙方管理体制 学校根据困家和陕西省关 于高校后勤改革要求 , 组建后 勤管理处 , 成立后勤 服务集 团 , 总部设经理办公室 、 集 财务
全 校 公 开选 聘 了一 批 经 验 丰 富 , 拓 创 新 的 管 理 干 部 团 队 , 开
付 从而形成了 市场驱动 、 自主经营 、 有偿服务的新机制 。集 团设 立 了独立 的财务机构 , 照“ 按 统一领 导 、 集中管理 、 分户
立账 、 校监 督” 学 的管 理 模 式 , : 团 经 营 范 围 内 的所 有财 即 集 务 :作 由集 团财 务 部 统 一 管 理 , 各 服 务 中心 分 户 立 账 进行 f 按 收 支 管 理 , 校 后 勤 管 理 处 和 审计 部 门 , 后 勤 集 团财 务 工 学 对 作进 行 指 导 和 监 督 。 4建 立 了资 产两 权 分 离 的 管理 办 法 .
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
一、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一)服务业发展:增长迅猛,但滞后格局未变1.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低。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物质生产部门优先发展战略、服务部门为非生产性寄生部门的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不重视服务业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可见一斑。
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启开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门。
在1978-2007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以上。
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业(在统计局的资料中被称之为第三产业),也获得了高速的增长。
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60.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9632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近两个多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3.4%增加到了2007年的39.2%。
每年增加将近0.6个百分点,但近5年来其比重不断下降趋势。
2.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
1978年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先是上升再基本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相对较快。
2007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24945万人,而1978年其就业人数只有4890万人,2007年度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1978年的5.1倍,第三产业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参见表2)。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
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都远多于第二产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第二产业的3倍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如保加利亚、巴西)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第二产业的2倍左右(参见表3)。
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但中国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所吸纳的全部就业人口还不到三分之一,远低于国际水平。
公司后勤管理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通过消除浪费和优化流程,精益管理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 本。
精益后勤管理的优势与挑战
• 提高客户满意度:精益管理注重客户需求和反馈,能够提供更 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
精益后勤管理的优势与挑战
文化观念转变
精益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文化观念,需要转变员工思 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技术支持不足
精益管理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工具,可能存在技术支持不足的情 况。
公司后勤管理的创新模式与经 验分享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2
CONTENTS
• 公司后勤管理概述 • 后勤管理创新模式 • 创新模式实践经验分享 • 后勤管理创新模式的优势与挑
战 • 公司后勤管理创新模式的未来
展望
01
公司后勤管理概述
后勤管理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后勤管理是指对公司运营过程中 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 、协调和控制,以确保公司运营 的顺利进行。
实施难度大
精益管理需要全方位的考虑和实施,难度较大。
05
公司后勤管理创新模式的未来展望
后勤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后 勤管理将更加依赖于数字化工 具和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管
理决策。
智能化运营
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 ,实现后勤管理的智能化运营 ,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
短期成本高
短期内,绿色后勤管理可能需要更 多的投入和成本。
共享后勤管理的优势与挑战
资源共享
通过共享模式,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成本
共享模式能够降低企业在后勤管理方面的成本投入。
共享后勤管理的优势与挑战
强化管理、规范服务,稳步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
强化管理 、 规范服务 , 稳步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
周定真
( 阿坝师专 后勤服务公司, 四川 汶川 630 ) 20 0
【 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摘 一种新型的、 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正在我校形成。 通过总结
在这一过程中的做法和一些启示, 可进一步指导今后的后tx作。 #-
掉这个宗旨。 后勤服务就失去了根本 , 失去了市场 、 失去了 人心, 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 不利于高校的稳定。
1 加强后勤服务公 司的财务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公 、
7 学校后勤服务实现办公 自动化 、 、 财务电算化 . 改造
和升级了微机售饭系统 。 在学校网站上建有后勤网页。计
算机网络管理使后勤服务公 司降低了管理成本 . 大大减少
维普资讯
第2 3卷
Vo .3 12
专 辑
S e il p ca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RNAL 0F ABA ACHERS COL EGE TE L
20 0 6年 l 2月
De . 0 6 C 20
如; 加大投入 。 对旧楼进行彻底维修 、 粉刷 , 使老楼重新焕 发出生机; 公共区内配备了垃圾桶 、 纸篓等设施净化校园;
范化 、 制度化 的发展 轨道 。
二、 学校加大对后勤的投人力度
2 0 年学校加大对后勤的投入 .学生公寓建设得到 03
后勤保障体系. 不能 企业化管理 『放弃高校姓“ 的原 『 I f 教”
则。随着后勤改革不断深人 , 坚持后勤工作的“ 三服务 、 两
了较快的发展 。 第五学生公寓竣工 。 投入资金 90万元。 1 建
学校后勤工作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学校后勤工作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学校后勤工作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校数量逐年增加,学生人数也不断增长。
这时就需要一个高效的后勤工作体系,以满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多角度探讨学校后勤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发展历程1. 初期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甚至没有独立的教学场所,学生就在村小组或村民家里上课。
这样的教学环境非常恶劣,常常受天气、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时常出现诸如学生逃课、教师缺席等问题。
此时期的学校后勤工作缺乏标准化、制度化,也缺少完善的设备和管理。
学校后勤工作处于落后状态,采取“免费劳动”的方式,基本靠义务劳动者和无偿劳动者推进。
这使得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都非常低下。
2. 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学校后勤工作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基础设施和后勤服务建设上。
这样的投资促进了学校后勤工作的整体发展。
学校后勤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设施完善、人员配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逐渐推行了标准化、程序化管理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措施和规范。
3. 现代化阶段当前,学校后勤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各项工作都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质量要求。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激烈市场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大了学校后勤工作的难度。
现代化阶段的学校后勤工作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
由于技术升级,后勤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学校后勤工作的基本趋势。
学校后勤工作采用网络技术,实现在线服务和智能化管理,许多功能甚至可以实现无线远程控制,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未来展望1. 加强设备升级未来,学校后勤工作的目标是实现高效率、高品质、高服务态度的目标,但绝不能忽略设施的重要性。
设备升级和技术更新是学校后勤工作重要的规划目标。
浅新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历程及发展思路
1转变观念 , 、 试验探索阶段
十一届三 中全会 的召开 , 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
模式的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8 年 《 95 = 中共中央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的决定 》 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明
19 年 6 , 99 月 朱镕基总理在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 确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 , 标志着 上指出 : 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 “ 逐步把后勤从学
< 福建教育研究> 原< ( 福建高敦研究 > a 己年箔 1期 )m
高教管理
浅新我 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 历程 及发展思路
王 炜
( 门理 工 学 院后 勤与 资产 管理 处 福 建 厦 门 3 12 ) 厦 60 4
摘 要 : 清 我 国 高校 后 勤 管理 改革 历程 对 我们 正确 定位 , 极发 展 高校 后 勤有 着 重要 的 认 积
再加上前一阶段整体推进过程 中, 抢时间, 抓进度 , 遗留下 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些 问题不解决 ,
改 革难 以深入 下 去 。笔 者认 为 这一 阶段 需要相 当长
作 用。 国高校后 勤 改革经历 三 个阶段 的发展 历程 , 我 分析 目前我 国 高校 管理 改革 所处发 展 阶段 ,
提 出发 展 思 路 。
关键 词 : 高校后 勤; 改革 历程 ; 发展 思路
高等学校 ,后勤工作是一项保障性和基 我 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人全面 的试验探 索阶 l一 — 础性的工作 ,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 段 , 19 年 , 1 到 99 前后约 1 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高 5 要组成部分 ,它负责高校水 电暖的维修、运输 、 通 校 由于转换了后勤管理 的内部运行机制 , 改革 了用 讯、 宿舍管理 、 校园环境 、 餐饮、 公共保洁、 对外经营 工制度和分配制度, 调动了广大后勤员工的积极性 , 实体等基础性 的工作。 后勤工作完成的好坏。 直接关 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 因此基本上保证 了这一时期高 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 关系到每位师生 教事业发展的需求 , 但其本质上还是从属于学校的 员工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教学科研及其他各项工作 管理 模式 。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过去、现在与转型(1949—201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角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逐渐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高等教育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做出基本判断,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已进入世界中上水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后勤发展相对滞后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呈制约态势。
高校后勤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所需的公共保障性福利,其服务本身作为第三产业亦属于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通过)即提出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后,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一直是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高校后勤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管理模式过渡的过程,对其发展规律进行总结,并使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展开分析,力图为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新制度经济学是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凸显一个“新”字,主要是为了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等经济学家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主要是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产权理论,也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过去、现在与转型(1949—201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关秦川(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摘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1999年起步并持续至今已近20年,改革取得初步良好成效,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
不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入纵深层次的同时亦进入瓶颈期,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部分地区的社会化改革甚至呈倒退态势。
文章对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后勤的管理模式进行阶段化梳理,将其分为高度计划管理模式(1949—1984)、有计划的自主管理模式(1985—1998)以及深化改革模式(1999年至今),并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各个阶段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校史视角下的总务后勒发展历程及总务后勤文化的感想
一、总务后勤发展历程总务后勤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支撑部门,其发展历程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
可以通过校史的角度来审视总务后勤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总务后勤成立初期总务后勤部门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学校建校初期,当时的总务后勤部门仅是校内事务管理的一小部分。
其主要职责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基础设施的维护。
在这一阶段,总务后勤部门的规模较小,职能较为单一。
2. 总务后勤部门的初步发展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总务后勤部门的职能也逐渐得到了拓展。
除了日常管理和设施维护外,总务后勤部门开始承担了更多的职责,包括校园安全、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这一阶段的发展,为总务后勤部门的进一步壮大奠定了基础。
3. 总务后勤部门的专业化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校管理的日益复杂化,总务后勤部门逐渐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校管理的需求,总务后勤部门开始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 总务后勤部门的现代化建设当前,总务后勤部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部门职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总务后勤文化的感想总务后勤文化是总务后勤部门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氛围,具有浓厚的专业特色和管理特点。
从校史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总务后勤文化进行深刻的感想和思考。
1. 总务后勤文化的价值观念总务后勤文化的形成离不开部门的价值观念,这包括对学校发展的认同、对服务质量的追求、对员工的关爱等。
这些价值观念的存在,为总务后勤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2. 总务后勤文化的管理理念总务后勤文化的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上。
总务后勤部门注重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员工发挥个人特长,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这一管理理念的存在,为总务后勤部门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 总务后勤文化的服务特色总务后勤文化的服务特色主要体现在对学校师生和其他合作单位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上。
(整理)揭秘八路军后勤工作创始人
揭秘八路军后勤工作创始人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杨立三在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的同时,还兼任过中央军委总后方勤务部副部长(部长叶季壮)、八路军兵站部部长兼政委,在后方帮助运筹前线后勤大计。
1939年4月,应朱德、彭德怀、左权的联名电请,杨立三奔赴晋东南(后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正式主持八路军前方后勤事宜。
在这一岗位上,他创造了令敌人都感到震惊的后勤奇迹。
“最有后勤工作经验”两国交兵,武器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我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步枪规格不同、性能各异、零件不能互换,且生产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
到职后,杨立三首先抓了步枪生产的标准化、制式化。
从我军常年山地作战的需要出发,他召集后方勤务部下属的军工部部长刘鼎及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结合我抗日根据地设备、技术与物资供应条件,吸收国内外各种步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枪身短、刺刀长、重量轻、能与日军“三八式”步枪抗衡的新枪设计方案,并立即组织试制。
1940年8月1日,当杨立三带着新枪样品向彭德怀汇报时,彭非常满意,亲自定名为“八一式”步马枪。
仅1940年下半年,杨立三主持的后勤部门就生产了3300多支“八一式”步马枪,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火力。
地雷、手榴弹既威力大,又构造简单,杨立三决定把它普及为对敌斗争的利器。
1941年初,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的指示,杨立三、刘鼎联名向八路军总部建议:每个军分区成立一个手榴弹厂,所需干部和技术骨干由军工部选派;地方政府以县为单位,组织地雷生产,军工部负责供应雷管,并帮助培训骨干,普及造雷技术,开展群众性爆破运动。
彭总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亲自在太行地区进行了动员。
1941年3月,杨立三指示军工部,在山西武乡县温庄、黎城县东崖底村分别开办了地雷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和民兵队长。
训练班上,根据杨立三要求,军工部长刘鼎亲自讲授地雷制造和爆破知识,并编印了《地雷制造与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分发给学员。
我的后勤实践工作历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经在后勤实践工作中度过了数个春秋。
从初入职场的一名新手,到如今成为后勤管理的一线骨干,这段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成长。
在此,我将回顾我的后勤实践工作历程,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初入职场,摸索前行2010年,我怀揣着对后勤工作的热爱,踏入了一家知名企业。
初来乍到,我对后勤工作一无所知,只能从头开始学习。
在部门领导的带领下,我逐步了解了后勤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岗位职责。
1. 学习专业知识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后勤管理、设施设备维护、消防安全等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培训课程,我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
2. 参与日常工作在工作中,我积极参与各项后勤保障任务,如员工食堂管理、宿舍楼维护、办公设备维修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逐渐熟悉了各项业务,为今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逐步成长,勇挑重担在初入职场的一年里,我不断学习、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后勤工作者。
以下是我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1.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后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
为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我主动与其他部门同事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优化工作流程在工作中,我发现部分工作流程存在不合理之处,于是我提出优化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经过多次改进,后勤工作流程得到了优化,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3. 强化安全管理后勤工作与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为了强化安全管理,我积极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三、砥砺前行,追求卓越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渐在后勤管理岗位上崭露头角。
以下是我在追求卓越过程中的几点感悟:1. 坚持创新思维在后勤工作中,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我始终关注行业动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企业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之路。
2. 注重人才培养后勤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我积极培养下属,关注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行政后勤工作十年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行政后勤这个岗位上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
回首这段历程,我感慨万分,心中充满了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同事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在此,我想以这篇感言,对自己十年来的行政后勤工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一、初入职场,懵懂前行十年前,我怀揣着对行政后勤工作的好奇和向往,踏入了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
初入职场,我对行政后勤工作一无所知,面对繁杂的事务,我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然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逐渐熟悉了各项工作流程,学会了如何应对突发事件,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行政后勤人员。
二、勤奋学习,不断提升在行政后勤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办公软件操作、人际沟通技巧等知识。
通过不断学习,我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部门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团结协作,共克时艰行政后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与各个部门紧密协作。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同事们携手共进,共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面对困难,我们从未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四、关爱同事,传递温暖在行政后勤工作中,我始终把关爱同事放在首位。
我关心同事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同事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伸出援手,传递温暖。
这种关爱不仅增进了同事间的友谊,也为部门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五、优化服务,提升满意度行政后勤工作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员工的切身利益。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细节入手,优化服务流程。
在部门内部,我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在外部,我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六、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十年的行政后勤工作,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让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过去十年工作的一些总结:1. 责任心是做好行政后勤工作的关键。
红军后勤建设的艰难历程
2017年第9期上半月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了江西永新县三湾村。
此时的起义部队,官兵士气低落,缺少给养,而且疟疾流行,一路上总有病人掉队或因缺医少药死在路旁的事发生;一些长官还存在打骂士兵的旧军队习气;军队中党的组织很不健全,队伍中的党员也没能发挥足够的作用,一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投机分子公开逃跑。
部队由原有的5000多人锐减到不足千人。
作为起义部队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意识到,物质条件的艰苦,是导致部队士气低落的最基本原因之一,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部队很难持久。
在与前委委员们研究后,决定将起义部队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同时,借鉴叶挺独立团党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在部队各级都设立了党的组织,连以上设立了党代表,担任党的支部书记。
在后勤建设上,前委提出了官兵一律平等的正确主张,改薪饷制为供给制,废除了官长小灶,要求官兵生活待遇平等。
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士兵参与部队管理,并且实行伙食管理公开、经费管理公开,规定由士兵代表监督部队财经收支,每月公布一次账目,平分伙食结余。
另外,为了加强部队的后勤保障,设立了经理处,负责筹措经费,经办伙食、被服等后勤工作;设立了卫生队,将原随各连行动不便的伤病员集中到卫生队,由卫生队负责治疗管理。
三湾改编提出的供给制和经济民主原则,以及一系列后勤保障模式的完善,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被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时官兵生活极为艰苦条件下,部队保持了团结一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时期官兵的生活状况时,作了具体的描述:“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编者按:古往今来,任何军队和战争都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作为保障,否则,就无法建军和打仗,更谈不上强大和胜利。
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后勤保障建设,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
红军后勤工作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紧紧围绕战略目标改进方式方法,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后勤改革历程与社会化的模式摘要:通过对我国高校后勤工作基本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后勤改革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模式及其利弊等问题的概述,揭示我国高校后勤半个世纪来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模式一、我国高校后勤旧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中、特定的供给制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建国初期,面对外有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内有各种反动势力残余的颠覆破坏活动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急待恢复的国民经济,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专业残缺不全、设备陈旧落后、财政濒于崩溃的高等学校,党和政府为了尽快建立起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使其适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首先,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学校进行了接管、接收、接办和改造工作,确立了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权;其次,对广大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政策,在生活上采取“包下来”政策;第三,实行向“工农开放”方针、人民助学金制度,招收和培养新型的工农知识分子;第四,学习借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教育经验,进行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为中心的各项教育改革,将高等教育事业纳入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建设轨道之内。
我国高校后勤工作旧格局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解放初,为了适应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需要,保证教学、科研和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后勤工作采取了如下富有时代特征的措施:1、实行供给制和人民助学金制度,采取由学校基本包办生活后勤的低标准的供给制,为师生提供廉价服务。
这是我国高校最早的福利性后勤保障形式。
建国初期,高校招收学员,国家给予他们百分之百的人民助学金,生活服务采取优待,包干的办法;在教职员工中则实行供给制和实物工资制度,保障教职员工基本生活。
1952年秋季起,全国各级学校的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53年春季起,高校学生也享受公费医疗预防的待遇。
1955年起,人民助学金制度作了比例上的调整,供给制和实物工资制改为低薪制,福利性的后勤服务在此基础上日趋发展,并发挥着稳定教师生活,促进教学科研的积极作用。
2、高校后勤以自办为主自成体系。
在50年代的供给制条件下,社会存在很大的供需矛盾,社会服务行业极其薄弱,无论硬件设施还是管理服务,都满足不了高校日益发展的后勤需要。
为了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对学校加以后勤的配套,在对高校供应的能源、粮油、副食品等数量、质量和价格上,在税收、服务上,都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性政策,从而保证高校自办后勤项目逐步扩大,质量日益提高,形成了学校“小而全”的后勤配套服务体系。
除了少数项目以外,一般的教学科研保障工作和生活服务,都由学校后勤直接承办,服务门类包括能源、交通、设备、房产、维修、绿化、伙食、通讯、文具、家具、医疗、卫生、招待、托幼等,其服务规模因学校的大小有所不同,但大都独立于社会上同类服务行业,按行政事业单位的方式管理。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自办后勤的模式,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3、为了提高后勤工作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高等学校建立起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自身工作体系。
从50年代起,各校都陆续加强了对后勤工作的领导,设立副校长和总务长主管后勤工作,后勤机构也由原来的庶务组(股级)改为总务科、基建科等科室,后来又升格为处级机构,并分离出许多科级机构和服务部门,如膳食、车队、校园管理、房屋维修、幼托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高校后勤事业行政型管理体制和后勤工作组织机构,并培养了一批高校后勤干部,组成了一支较为系统的高校后勤事业行政型管理体制和后勤工作组织机构,并培养了一批高校后勤干部,组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后勤职工队伍,逐步形成了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任务相适应的高等学校后勤工作的管理目标、方针和原则,确立了高校后勤工作的地位。
为新中国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种以高校自办后勤为主,自成体系、国家“包下来”的福利后勤服务格局和行政性事业型的后勤管理体制,基本上形成于建国头十七年(1949-1965年),但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最初几年里,通过拨乱反正,高校后勤工作不仅迅速得到了恢复,而且随着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高校后勤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服务项目日益增多,福利待遇日益提高,形成了“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鲜明特点。
二、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阶段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益、质量,主要取决于管理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纯行政的管理体制、封闭式的、福利型的供给服务方式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体系,经过30年的运行,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社会上第三产业普遍发展,供需矛盾逐步缓解,及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师生员工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自办后勤已力不从心,经费拮据的状况日渐扩大,有增无减。
同时,随着旧经济体制逐步改革,福利性后勤服务的弊端也日渐暴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
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高校后勤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起步较早、较为活跃的部分。
它先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以利益调整为核心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模拟企业化核算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以机制转换为核心的全面承包的模拟企业化、社会化探索阶段;以及近两年来以体制改革及机制转换为核心的企业化改革、全面推进社会化实践阶段。
具体可细分为以下阶段:1、以利益调整为核心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模拟企业化核算阶段(1)转变观念,试验起步阶段(1979-1983年)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学习农业和商业部门的改革经验,对高校后勤工作中经济属性比较强的部门(主要是膳食服务)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把“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单纯行政管理及吃供给制“大锅饭”的管理体制,初步改变为行政管理与经营服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它的具体改革形式和运行机制是经费和任务相匹配的经济承包责任制。
抓住膳食服务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对食堂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管理费定额承包,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奖金分等,调动了广大炊管人员办好食堂的积极性,为打破后勤部门吃学校“大锅饭”及平均主义创下了良好开端。
(2)多层次综合改革和全面推进承包责任制阶段(1984-1987年)这个阶段,高校后勤按照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两权分离的理论原则和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本着开放、搞活、承包的精神,在单项承包的基础上,进入全面承包和综合配套改革阶段。
全国200多所高校的后勤部门实行全面承包,即总务处的总体承包和各科室、部门的分体核算,把总务处办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服务实体。
在总务处一体化归口管理下,实行行政管理型和经营服务型的两种制度(称为“一处两制”),对校内后勤服务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改革(校内社会化改革)。
(3)治理整顿、坚持改革阶段(1988-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着加强“三基”建设(基本队伍、基础管理和基础设施)、双增双节活动、创立校办产业和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开展社会有偿服务和经营服务,增强后勤部门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等等进行改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机制转换为核心的全面承包的模拟企业化、社会化探索阶段(1993-1998年)各种方式的后勤承包责任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后,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学校在政企分开、社会化服务的试验中,有相当成功的,也有不够理想的或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这使有些同志甚至有的领导同志在思想上感到困惑,在行动上出现了徘徊。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高校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给了广大后勤干部职工以明确的回答:加快步伐、深化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必须在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许多高校开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化的方向,着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整个后勤部门,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引入企业化管理,逐渐由行政事业单位向事企分离、政企分离的“一体两制”转变;通过精简后勤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各种经营服务实体,出现了小机关、多实体或小机关、大实体、大服务和后勤服务集团等多种组织管理服务方式;由承包责任制下经费包干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运行机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后勤服务部门进一步扩大了自主权,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了管理结构和程序,强化了检查、监控、调节、导向职能,初步改变了后勤“统得过死,包得过多”、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单纯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开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
3、整体设计,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阶段(1999年至今)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科技体制、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逐步完成,在全社会形成了深化改革的舆论氛围和有利环境;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条块分割”格局的打破,各地高校掀起了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热潮;国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招生规模,更为后勤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壮大经济实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央和教育部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高度重视,连续出台的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文件等,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创造了可靠的政策环境;社会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完善,为高校引进社会中的优质服务来替代已落后的“小而全”后勤成为可能。
这一切,都为进一步加快和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体制改革准备了必要条件。
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动员和部署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标志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由局部探索到全国性整体推进的开始,国务院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与步骤、所需配套政策和措施作了明确的阐述,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了倒计时攻坚阶段。
这个阶段改革目标主要是:学习借鉴上海等地后勤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改制入手,按照市场法则和教育规律,通过由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推进、吸引社会参与、学校实施的方式,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新型的学校后勤服务体系,组建集约化联办后勤和社会化后勤相结合的格局。
改革的主要内容:后勤系统与学校成建制规范分离,组建跨校、跨区的后勤服务集团(中心或公司),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的形式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打破“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旧格局。
在后勤部门与学校规范分离、教育系统联办后勤以及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