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产生根源和发展趋势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及措施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及措施这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这次经济危机来势凶猛,哪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是继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堪称百年一遇。
今年是1929年大萧条式经济危机80周年纪念。
80年来一次大轮回,历史何其相似。
[需要适度增加有效需求;同时必须开发、创造新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战胜经济危机。
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是产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我们要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在下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开拓进取、发展壮大。
两千年前老子曾经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极好机遇,要变危机为机遇。
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2万亿美元。
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我预测,2009年年末经济危机将到达谷底,2010年上半年开始复苏。
[编辑本段]经济危机的根源:1、过度追求发展速度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投资冲动、投资过热和暴利诱惑、暴利驱动;23[[1、经济危机的促进作用:促进新的技术革命,加速产业的更新、升级、换代步伐,促进社会技术进步;2、经济危机的消极作用:银行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劳动力大量失业,收入下降,资源浪费,引发社会问题。
[编辑本段]怎样看待经济危机对待危机的态度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是产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更新、升级、换代革命。
我们要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在下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开拓进取、发展壮大。
两千年前老子曾经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极好机遇,要变危机为机遇。
要积极应对,开拓进取;不能守株待兔,坐以待毙。
坚定信心、集思广益、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早日战胜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
社会各界面对经济危机不必杞人忧天、惊慌失措;要泰然处之、从容应对、统筹兼顾、措施得当,聪明的人会把危机看成机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有: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存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以引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毁坏,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发动。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键整体表现之一,就是单个企业生产的存有组织性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的生产,在资本家或其代理人的统一指挥下,就是存有非政府、存有计划的;而整个社会生产却基本上陷入无政府状态。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的失调,特别是生产与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私有制把社会生产割裂开来,资本家们各行其是。
各生产部门比例的不能协同,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运动中的经常现象,而按比例的发展,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运动中的个别情况。
轻微比例失调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关键原因之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在追赶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所有资本家都拚命发展生产,强化对工人的奴役,结果就是劳动者存有缴付能力的市场需求滞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快速增长,商品卖不出去,导致生产的相对短缺。
这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最为显然的原因。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以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作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正是它们的结合,才不可避免地使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周期地遭到破坏,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全球经济危机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金融市场动荡等现象的集合体。
自20世纪初以来,全球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给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那么,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金融市场泡沫金融市场泡沫是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出现了多次泡沫,如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等。
这些泡沫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过度放贷、投机行为泛滥、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当泡沫破裂时,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波及实体经济,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传导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传导的问题。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国经济出现问题很容易波及其他国家。
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最初发生在美国,但很快蔓延到全球范围,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风险传导是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
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严重挑战。
一些国家采取单边主义、贸易壁垒等手段,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导致全球贸易动荡,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不仅损害了各国经济利益,也加剧了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
四、资源分配不均全球资源的分配不均也是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
一些发达国家占据着全球资源的大部分份额,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发展困难的问题。
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和蔓延。
五、政治因素影响经济政治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些国家的政治动荡、政策不确定性、政治冲突等问题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全球经济危机。
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政策是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而政治动荡则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诱因。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金融市场、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资源分配不均、政治因素等多个方面。
三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及解决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具体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1900~2008年全球发生较严重的经济危机20多次,其中最典型的经济危机有三次:1929年金融危机、1987年滞胀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下面分别介绍其成因及解决方案:(一)1929年金融危机:本次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一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使经营者忽视市场需求,而盲目扩大投资,造成生产过剩投资过度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影响了市场供求关系。
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应对政策措施:英美法等国主要采取加强国家干预政策;德国日本主要采取军事化政策,实施对外侵略。
其中最为出色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首先从金融方面开始,1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
2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等。
罗斯福政府维护并加强了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
在农业方面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
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吸收大量劳动力,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并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方法分析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方法分析(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爆发原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其特点是: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
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
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从周期性来看,经济危机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最基本的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会落后于生产的增长,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再度严重过剩时,就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
总之,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得到暂时的,强制性的缓和。
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加强,第三世界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这些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许多新的特点: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再生产周期各阶段的交替进程不甚明显,各阶段的特征减弱;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互交织,危机阶段物价任然上涨。
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是指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导致经济体系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严重冲击,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经济活动的大规模衰退和不稳定的局面。
虽然每次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金融体系的不健全性金融体系作为支持经济运转的核心部分,其不健全性往往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
首先,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化可能导致金融泡沫的形成,一旦泡沫破裂,金融机构将陷入困境。
其次,金融监管的不到位也是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原因之一,监管薄弱将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增加,加剧经济危机的程度。
因此,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加强金融监管是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
二、经济结构的失衡经济结构的失衡是经济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过度依赖某个产业或某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容易导致经济波动的扩大。
当依赖的产业或国家遭遇困境时,整个经济体系将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分配也是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当收入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过大时,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受到压制,这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优化经济结构和加强收入分配是避免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三、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全球化的进程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也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波动相互影响。
国际贸易壁垒的提高、多边贸易谈判的失败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国际贸易的大规模收缩,给各国经济带来冲击。
此外,国际金融市场的黑天鹅事件和突发性危机也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因此,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至关重要。
四、政府干预的不当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的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经济危机,但是干预的不当往往会加剧危机的程度。
政府过度放松监管、采取不当的货币政策、过度扩张财政支出等行为都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因此,政府应当合理进行宏观调控,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威胁。
总结起来,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归结为金融体系的不健全性、经济结构的失衡、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政府干预的不当。
经济危机的根源 分析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
经济危机的根源分析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分析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经济危机是指国家或者全球范围内经济运行出现剧烈波动甚至崩溃的情况。
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多次经历了经济危机,其根源在于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不同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以及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体系是全球经济运行的核心,其稳定性对于维持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往往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一方面,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管理能力较差,过度放松风险控制,导致出现大规模的金融泡沫;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监管和制度约束,使得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二、全球经济体系的互联互通全球经济体系的互联互通也是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贸易和投资不断增加。
这种互联互通的特点使得全球经济体系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问题往往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连锁反应。
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全球贸易受到冲击,经济衰退一波接一波。
因此,在全球经济体系脆弱性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可能会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
三、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除了金融体系的问题和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外,经济危机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的失误、政局动荡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不稳定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在全球经济体系脆弱性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应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体系也是必要的。
总之,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体现在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全球经济体系的互联互通以及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上。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控制风险,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经济危机,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解析: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个矛盾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基本比例关系的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时,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
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市场上大量商品积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四川农业大学2010XXXX 财会10-1班苟XX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纵观人类历史,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开始至今,已经发生了五次重大金融危机。
它们分别是:192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拉美金融危机和2008的全球金融危机。
一、192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即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使得其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
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了无限制地追求利润,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也就是说是市场供需出现矛盾,导致这场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产生。
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
表面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太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过剩,出现滞销。
以经济大危机的首发地美国为例,首先,美国20年代的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
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同时,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应对策略
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应对策略经济危机是一个让世界各国都受到影响、难以避免的问题。
历史上,经济危机曾多次爆发,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如今,虽然在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忽视经济危机的存在。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经济危机的根源,并学习一些应对策略,以免经济危机来袭时我们无从应对。
一、经济危机的根源1. 贪婪。
贪婪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人为了追求利润,不择手段,以至于铤而走险,风险爆发,从而引起了经济危机。
2. 消费过度。
消费者支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人们如果消费过度的话,也会加速经济崩溃的速度。
3. 贫富分化。
资源分配不公,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上的抗议与不满情绪不断被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会直接促进经济危机的发生。
4. 短视行为。
短视行为是企业常见的问题,例如销售海量产品而不重视市场调研等,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风险也会因此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二、应对策略1. 保持理性消费。
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坚持合理节约,不盲目追求名牌、时尚,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个人和社会因为消费过度而遭受损失。
2. 推动财政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
货币和财政政策之间存在着协调的关系,实践需要把握好货币和财政政策之间的比重,避免过度释放货币,减轻财政压力。
3. 持续改革灵活劳动市场。
劳动市场的良好职能和灵活性,是悠久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适应现代化市场需求,国家应该持续进行相应的劳动市场改革,为不断变革的经济环境提供灵活的劳动力。
4. 加强企业合作增强企业的战略。
面对经济危机的挑战,企业需要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寻求经济摆脱困境的方法。
总之,经济危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
实际上,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理财意识、增强监管意识、强化团结意识,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
概述目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实质、根源及根本出路
格 局 发 生 根 本变 化 ) 。也 就 说 目前 许 多 人 希 望 的 ,这 此 危 同地告 戒 自己 国民 的那 样 , 要做 过 “ 几十 年甚 至 五十 年 ”“ 紧
机 早晚 会 过 去 ,世 界 经 济 特 别 是 欧 美 国 家 的 经济 会 重 新 进 日子 ” 的 思 想 准 备 。这 绝 非 冒言 ,甚 至 准确 说 他 们 给 这 个 入 持 续繁 荣轨 道 等美 好 希 冀 , 已经 历 史 性地 成 为不 可能 。 其 根 本 原 因或 依 据很 简 单 :战 后 以来 发达 国家 “ 因祸 得福 ”
概述 目前世 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实质 、根源及根本 出路
董 克 强
天津理工大 学法政学院
摘要 :当前世界 经济危机 的根 源在于这样一个根本 事实,即全 球化市场 已基本饱和 。资本主义第一 阶段 的结束 正在
于西方 国家 国内市场饱和而 导致的社会 危机。通过世界 战争夺取海 外市场正是资本主义第二 阶段 的根本历 史特 征。西方 的这一根本 模式被核武器 的产 生根本遏 制 ,从而形成战后 以来用跨 国公 司方式和平争夺全球市场 的西 方第 三阶段 的根本 发展方 式。但是半个 多世 纪的充 填,这 个全 球化市场 已然基本饱和 ,导致西 方 以至整个世界经济 的发展面 临地理 上及历 史上的终极极 限,世界经 济及 社会 面临十分严峻 的发展 出路 问题 。按 以往 的发展方式是根本走不通 了。世 界经济发展 的 根 本 出路从根本 上说 只能及必然地是根本 改变 二千年来形成 的,越来越畸形 的 “ 攀 比性 消费模式” ,在社会变革基础上 走向 合理及科 学的发展道 路。 关键词 : 全球 化市场饱和 ;资本 主义根本发展方式 ;攀 比性消费模式 ;科学的消费模 式及发展观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爆发背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
2、爆发原因●根本原因: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是经过工业革命后,以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生产关系等方面没有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极度扩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以及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定期发生经济危机。
●具体来看,首先,工业革命后,大量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但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生产力发展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绝大部分流入到垄断资本手中,工人收入的增加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贫富差距更加悬殊,结果,生产能力无限扩大的趋势和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更加突出。
同时,垄断组织的产生和管理革命加强了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的程度,但是企业内部组织性越强,企业规模越大,也就越加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相对稳定时期,许多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孕育着更大的经济危机,各国没有意识到隐藏的矛盾,沉浸在表面的繁荣中。
●其次,工业革命以来,流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
这种理论和政策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最完美的,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可以自行恢复,政府不必插手经济,以便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
其实,工业革命后,经济规模急剧扩大,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初期,经济危机的破坏力也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马克思论经济危机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展开的表现, 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
因此,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笔者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如下几个原因:1.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当前全球性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的结果,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刻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暴露无疑。
2.根本原因:生产过剩。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这个根本原因引起的。
资本家不断追求高额利润,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使得社会需求的增长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经济危机有力地表明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也由此可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奉行新自由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减少,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使得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这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资本主义制度会加剧虚拟经济的发展,会使之慢慢脱离实体经济。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
虚拟经济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才能创造财富,虚拟经济一旦背离了实体经济,就会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掏空资金,经济泡沫就会越来越大,当这个泡沫破灭后,就会给整个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应对
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应对随着大萧条的到来,美国经济面临着无法想象的挑战。
1930年代,美国经济在全球大萧条的影响下逐渐失去平稳,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历史。
而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一、经济危机的原因1. 股市泡沫破裂1929年10月,在华尔街的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股市崩盘的连锁反应。
投机者们纷纷离场,导致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
2. 不平等的财富分配20世纪初,工资与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
顶级强者们掌握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普通工人则往往处于一种较为贫穷的状态。
3. 过度生产1920年代的美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经济高度发展,而且技术不断提升。
但是由于市场饱和、消费低迷、与零售商的对抗,导致过度生产和恶性竞争,使经济发生一些问题。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1. 新政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政策。
他构建了一个名为“新政”的计划,旨在扭转萧条期,刺激经济增长。
这个计划包括实施社会福利、加强拨款、增加政府公共工程、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
2. 美国垄断反托拉斯法美国垄断反托拉斯法是一系列法律,旨在确保美国市场公平竞争。
这些法律意味着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和监管大型公司。
此举可以保护经济中小企业的利益,消除竞争骨干,从而防止出现形形色色的隐形垄断。
3. 加强监管和控制金融市场1933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监管和控制措施,例如《银行法案》和《证券交易法案》。
这些法案旨在通过逐步规范和减少投机,从而避免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同时,金融机构将受到更高层次的审查和审核。
三、总结尽管19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史,但是在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美国很快摆脱了困境。
以经济危机为教训,美国政府和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失败对策的研究中,以避免再次发生经济危机。
这一经验可以给其他国家以参考,让其他国家和企业避免在经济危机中倾家荡产。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与对策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与对策全球经济危机是自2008年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面临的最为沉重的负担之一。
虽然自2009年后,一些国家动态发展着其经济建设,但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如失业率和经济发展的停滞。
为了找到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并迎接挑战,政府和学者需要进行广泛的认识和思考。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1. 财务危机:全球财务危机是危机的短期原因。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危机。
子贷款收益率的上升导致了美国全国房价的下跌,这些低质量的子贷款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
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体系的自由化以及对机构混乱管理。
2. 贸易逆差:贸易逆差是全球经济危机中的长期原因之一。
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经济体,如美国和欧洲,过度依赖外国商品,这导致了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恶化导致了经济不平衡和全球经济危机。
3. 政策失误: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失误导致全球经济危机。
在经济增长的高峰时期,各国政府和央行认为货币政策过度饱和,经济或许需要进行放缓和去杠杆化等措施。
然而,这些措施加剧了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对策1. 财政政策的应用:财政政策是缓解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工具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大力促进生产力和增加投资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这可以帮助缓解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并支持企业或社区的发展。
2. 开放和普及计划:通过开放创新和普及计划,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全球的大环境中获得一些发展机会。
因此,创新和技术普及应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全球经济危机的一大手段。
3. 合作和协调:全球经济危机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行业利益相关方合作协调,加强信息流通、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经济技术的转移。
这需要谨慎的经济政策:4. 金融监管的加强: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重视金融监管问题。
在金融监管上,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资产安全规则、实行漏洞的扫除和纠正不正当金融行为的程序,避免风险的扩大。
5.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为全球经济危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激励节能减排、环境资源管理和提高生产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产业,特别是低碳经济,可以为各地经济繁荣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经济危机的根源:1、追求发展速度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投资冲动和利益驱动;同时伴随投资拉动型的通货膨胀;2、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导致的消费需求增长过快,同时伴随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3、投资冲动、利益驱动与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经济泡沫涨大到极限时必然会破裂,必将造成资金供给短缺,正常的资金供应链条断裂,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先从金融领域爆发信贷危机和信用危机,之后就会引发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危机,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劳动力大量失业,导致购买力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要摆脱经济危机,使经济复苏,需要适度增加有效需求;同时必须开发、创造新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战胜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这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人借钱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造成的恶果。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借中国、日本的钱给美国人消费;借未来的钱维持现在的消费,造成虚假繁荣。
由于美国人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导致石油、煤炭、矿石、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疯涨,造成经济生产不堪重负,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虚假泡沫破灭,先由次贷危机、房地产信贷危机、金融危机逐步酿成严重的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长期利用实行低利率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世界金融体系存在致命的缺陷,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权掌握在金融寡头的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为了控制世界,为了掠夺财富和资源,蓄谋已久,恶意操纵经济周期,兴风作浪,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还有一个原因是,布什总统穷兵黩武,发动伊拉克战争,造成巨额的财政赤字,不得不靠举债过日子。
试想,一个人如果长期借债,无力偿还,又大吃大喝,疯狂消费,能不陷入经济危机吗?1929年那次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1929年那次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国全民疯狂地爆炒股票,因而导致股票市场泡沫破裂进而引发旷日持久的经济大萧条,造成股票市场崩盘,银行大量倒闭,实体企业大规模破产,国民大批失业,使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山体滑坡、泥石流倾泻、江河绝口、堤坝崩溃式的灾难之中。
世界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冲击与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冲击与影响在经济交往日益紧密的今天,任何一种经济危机都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的波动。
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场危机给全球经济体系带来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一、危机的根源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初期的“互联网泡沫”。
当时,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在高速增长,从而刺激了大量投资。
但是,2001年经济增长放缓,出现了企业破产和失业的情况。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各国政府开始降低利率,扶持房地产业和贷款业务,导致了2003年的房地产市场泡沫。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大量次贷贷款人无法偿还借款,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开始破产,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危机。
二、危机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冲击1. 金融机构的收缩当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危机时,它们收缩贷款业务,降低对企业的资金流支持。
这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进而无法开展业务,甚至破产。
大量企业破产导致了高失业率和经济衰退。
2. 世界贸易的萎缩由于经济衰退,许多国家的出口贸易大幅下降,特别是对欧美的出口市场。
世界贸易收缩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加剧。
3. 政府债务增加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推行各种经济刺激计划,又为金融机构提供救济贷款,使得政府债务大幅增加。
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让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三、危机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影响1. 全球金融格局发生变化全球经济危机后,亚洲市场逐渐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金融市场格局也在变化,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日益增强。
2. 企业国际化加速发展由于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深,企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许多欧美企业通过并购和收购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海外市场上扩大了自己的业务。
3.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由于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例如,中国开始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加强民营企业和创新力量;日本推行“三箭政策”,重心转向力促金融、贸易和限制人口增长;欧美主张经济全球化,实现国际间资产流动和国际金融服务的自由化与市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危机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趋势学习 2010-04-04 09:56:12 阅读4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而且迅速蔓延全球,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同,此次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策源地就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现代金融市场发展最为完善的美国。
分析其原因、传导机制和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运行机制。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此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于2006年下半年初露端倪,到2008年8月升级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次贷危机是引发此次金融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这是目前国内理论界的共识。
因此,要探究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首先必须弄清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目前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有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是由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所导致的,即是由于利率变化和房价波动引起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认为,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危机,利率与房价波动是关键因素。
首先看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
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次贷规模迅速增加。
但出于对通货膨胀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与房屋贷款利率。
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形成压力。
其次是美国房屋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下降,利率变动影响到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和还款能力,而房屋价格变动则影响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两者共同决定了次级贷款的违约率。
房价增速放缓甚至下跌是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的重要原因。
2.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不规范。
另一种观点从金融市场层面挖掘次贷危机的原因,强调了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影响。
如何帆、张明将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归结为次贷危机发生的触发动因,并从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市场操作视角出发,将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归纳为:宽松的贷款标准和创新的贷款品种、风行的证卷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方面,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的是那些收入较低、负债较重的、原本不够资格申请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同时房地产金融机构开发出多种抵押贷款品种,如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
另一方面,从金融市场操作角度看,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便提供更多笔抵押贷款,可以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实施证券化,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而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累积。
此外,刘克崮、冯科等也认为,次贷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缺陷,且过度衍生,使得风险跨市场传递;而且信用评级机构的中介独立性弱化,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被过度滥用,是产生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3.金融监管不力。
还有许多学者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原因归结为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
罗熹认为,对金融机构监管的放松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
在此次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实行的是典型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
该模式信奉自由贸易主义、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程度的竞争,其逐渐放松的金融监管使得其金融体系常常陷入危机当中。
首先,从美联储的职能看,以往美联储在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时采取的救市行为容易助长投机心理,甚至产生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
其次,从对金融部门的松懈监管看,监管机构推翻了旨在将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让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全能银行的业务。
在美国,金融扩张的幅度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监管的绊脚石被移走,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4.流动性过剩。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流动性过剩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人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与流动性过剩联系起来。
华民认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
由于全球经济进入成本竞争后产生了价格持续下降的通货收缩效应,从而导致货币需求的减少、美国长期累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规模巨大的贸易赤字,导致了美元的过度供给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
过剩的资金大量购买高风险资产,从而引发了以美国次级债为典型的金融风险。
陈雨露、庞红、蒲延杰认为,就根本而言,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的流动性过剩。
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提高,货币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积累沉淀,最终引发次贷危机突然大规模爆发;而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过度扩大,最终演绎成为全球潜在的金融风险。
黄纪宪、张超则试图从商业银行这一视角,探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的原因。
他们认为,银行流动性过剩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导致过度竞争,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快速膨胀。
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
当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虚拟经济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衡角度出发研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
杨圣明认为,次贷危机的最深的根源之一是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由于价值背离使用价值,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
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虚拟经济(其主要代表是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
杜厚文、初春莉从美国房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出租房屋空置率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多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虚假繁荣的外表下泡沫化程度十分严重。
同时市场的杠杆作用又导致虚拟资本价值过度膨胀。
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资产一旦开始向真实价值回归,就必然导致泡沫的破裂。
所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产生的资产泡沫终将破灭,这才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6.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种观点认为,虽然历次经济危机的直接或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危机的本质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张宇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分析,指出当前的这场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或新自由主义发展阶段的一次总危机。
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并有了新的发展,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更加严重,在此基础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全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危机事实上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
白暴力、梁泳梅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实体经济中以房屋为代表的商品卖不出去,最终引起危机爆发。
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此外,金融产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因素推迟并加深了经济矛盾,导致本次危机的集中强烈爆发。
张宇、赵峰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始终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与这一基本矛盾相联系的经济危机也始终与资本主义经济相伴相随。
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兴起,正是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在美国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全面推广和贯彻,激化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推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居民收入增长长期停滞、市场监管和国家干预的放松或缺位,导致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以及经济的金融化,导致整个经济生产的利润总额增长放缓甚至绝对下降,最终形成资本的危机。
因此,新自由主义政策推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激化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朱安东和尹哲,他们认为,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近30年来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化以及贫富分化。
吴宣恭指出,由于滞胀问题的存在,为提升乏力的消费力,美国一方面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鼓励居民大量借债;另一方面利用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多方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供美国国内放胆扩大消费。
这种信贷消费模式所遮掩着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消费能力相对缩小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同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对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加剧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顾钰民通过对金融危机实质的分析指出,源自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在通过金融领域的活动得到缓解的过程中,隐含着使这种生产过剩进一步深化的隐患;在现象上表现为金融活动的失控,实质是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金融活动的失控和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相互交织,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出现危机的一个新的特征。
此外,刘明远、张作云等也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上述六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得出了自己的判断。
如第一种观点从货币政策角度进行考察,认为是货币政策失误导致金融危机,这实际上是沿袭了著名货币主义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货币政策失误”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乘数相对稳定,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货币数量决定了物价和产出水平。
货币供给变动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也就是说,金融动荡的根源在于货币政策。
事实上,由于弗里德曼关于货币流通量的方程式颠倒了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因此在解释物价变动与货币量的关系时出现了明显错误:是物价和产出水平决定了货币数量,而非相反。
并且,金融危机的根源不在流通领域,而是在生产领域,只有深入到生产层面,才能找到本质原因。
第二至第四种观点着重于金融市场角度,将金融危机的原因归咎于金融制度本身的缺陷。
但金融制度的缺陷只是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金融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是经济过程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指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需要货币流回规律为中介。
即各产业部门进行交换时,生产者预付到流通中进行商品交换的货币,将按照他们投入的数额流回到自己手里。
只有在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平稳时,货币流回规律才能实现;一旦货币不能如数回到自己手中,说明社会再生产出现问题,应当到生产中去寻找原因。
第五种观点分析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似乎是对前几种判断的一个综合,将货币和金融层面所有问题都包含在内,但马克思早就揭示出,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与作为其基础的实体经济相失衡只是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并且会将经济危机的影响放大,但这不是本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