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论朱自清散文(绝对颠覆你以前的观念)

合集下载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4)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4)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4)这种白活文的纯粹观,直到今日,仍为不少散文作家所崇奉,可是我要指出,这种纯粹观以笔就口,口所不出,笔亦不容,实在是划地为牢,大大削弱了新散文的力量。

文言的优点,例如对仗的匀称,平仄的和谐,词藻的丰美,句法的精练,都被放逐在白话文外,也就难怪某些“纯粹白话”的作品,句法有多累赘,词藻有多寒,节奏有多单调乏味了。

十四年前,在《风·鸦·鹑》一文里,我就说过,如果认定文言已死,白话万能,则“啭”、“吠”、“唳”、“呦”、“嘶”等字眼一放逐,只能说“鸟叫”、“狗叫”、“鹤叫”、“鹿叫”、“马叫”,岂不单调死人?早期的新文学的幼稚肤浅,有一部分是来自语言,来自张口见喉虚字连篇的“大白活”。

文学革命把“之乎者也”革掉了。

却引来了大量的“的了着哩”。

这些新文艺腔的虚字,如果恰如其分,出现在话剧和的对话里,当然是生动自如的,但是学者和作家意犹未尽,不但在所有作品里大量使用,甚至在论文里也一再滥施。

遂令原应简洁的文章,沦为浪费唇舌的叽哩咕噜。

朱自清、叶绍钧等纯粹论者还嫌这不够,认为“现在与将来的白话文”应该更求纯粹。

他们所谓的纯粹,便是笔下向口头尽量看齐。

其实,白话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拿来朗诵或宣读用的,那当然不妨尽量口语化;另一类是拿来阅读的,那就不必担心是否能够立刻人于耳而会于心。

散文创作属于第二类,实在不应受制于纯粹论。

朱自清在白话文上既信奉纯粹论,他的散文便往往流于浅白、累赘,有时还有点欧化倾向,甚至文白夹杂。

试看下面的几个例子:1.有些新的词汇新的语式得给予时间让它们或教它们上口。

这些新的词汇和语式,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自然就会上口;可是如果加以诵读教学的帮助,需要的时间会少些。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2.我所以张皇失措而觉着恐怖者,因为那骄傲我的,践踏我的,不是别人,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自种人——上帝之骄子》)3.桥砖是深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引言:朱自清和余光中是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两位作家。

他们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的探讨,以及两位作家在散文方面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朱自清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多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农村的原生态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同时,朱自清的散文也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灵动的音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

二、余光中的散文特点和写作风格余光中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豪放洒脱、深沉含蓄为主要特点。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姿多彩,既有社会洞察力强的作品,也有思辨性的作品,对人生、艺术、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余光中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三、朱自清和余光中在散文方面的贡献朱自清和余光中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他们在散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以清新淡雅、简练精炼著称,通过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展示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既充满了对人性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又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严谨追求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品质。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多以人物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

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不仅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艺术的力量,还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他的散文语言雄浑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

结论:朱自清和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写作风格上有独特之处,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

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

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

以现代感读现代文——余光中谈朱自清散文
陈玲珍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1997(0)3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

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

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感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

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余光中;朱自清散文;现代感;荷塘月色;现代文明;写景散文;艺术人格;不足之处;女性意象;秦淮河
【作者】陈玲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3
【相关文献】
1.清者自清——读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有感 [J], 申卓雨
2.“美人幻象”:朱自清写景散文审美视角管窥——兼与余光中先生商榷 [J], 李菀
3.有价值的审察不应有的隔膜——论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J], 康文霞;何希凡
4.读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J], 刘川鄂
5.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兼谈其散文的诗性表述 [J], 钱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见

浅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见

浅析朱自清文字之我见ﻭﻭ在学完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后,我们看了一段文字,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鉴。

这段评价是性的,极大地动摇了朱自清散文大家的地位。

我个人认为,对待朱自清的文字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 评论一个文学家不是一个简单单一的工作。

评价任何一个作家都绝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

朱自清是一个活在乱世中的作家.的黑暗,的动荡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情感的表达。

的确,平常人有谁想要招灾引祸呢?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或提笔时总要想着什么是“必须说的话”,又哪里来的苏海韩潮?我们不能说这是朱自清没有骨气,事实上正好相反,他是一个伟大的斗士,只是的氛围像一双有力的手,无形中改变了。

再者,朱自清和其他任何伟大的作家一样,拥有着最充沛的感情和最细腻的心。

从《背影》到《给亡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凡朱自清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这种流露,鲜活地揭示了人间最美最纯的真情,打动了无数读者。

但是,朱自清的语言是否应该受到如此盛誉则是另一个问题。

正如余光中做说“写景之文近于工笔”。

没有疑过朱自清语言细腻,但细腻不能等同于杰出造诣。

朱自清的句子于我看来总是过于冗长,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认定为了音乐美。

他总是喜欢用很多很多叠词,很多很多“的”这种类似于现代骈文的写法给文章以美感,却削弱了本真的灵气,欧化的长句使文章乏力。

文字恬美,却总是缺少厚重感。

至于余光中所说的譬喻明显,取材狭隘,俚俗繁琐的问题,我想也是多少有一些的。

这也是我对朱自清散文不完全持肯定态度的主要原因.但无论如何,朱自清是一代大家的观念我认为还是应该保留的。

出处():绮丽玫瑰论《西游记》中的女妖形象ﻭ。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

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以下是我分享的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主张及特色,欢迎大家阅读!一、散文主张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说:"现代散文要讲究弹性、密度与质料。

'弹性是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蓄、融合无间的适应能力,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基础,在情境所需时,也不妨用一些欧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言或俚语,或是穿插典故。

如《我的四个假想敌》中,"靓仔'和"叻仔'是粤语,这让读者更仿佛如临其境。

在其他作品之中,余光中更不时会用年轻人经常在谈话时所用非正式、语法上可能也不正确的字句,也是同样的效果。

而谈到欧化句法,就不得不提及文坛上采用的欧语书写方式,这曾经在文坛上掀起一股小小的浪潮。

尽管至今许多学者对这种拗口的`造句方式并不鼓励,许多教师也反对学生以此为学习榜样,但运用得宜者,却不得不承认紧凑的有机组织和伸缩自如的节奏是值得效法的技巧。

密度,与物理上所言之密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密度是在一定的篇幅中,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其中有几个主要的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其一是运用文字的稠密,也就是利用一些特别精选的字眼,来达成特别的意境,像是"咽过多少州多少郡的空寂';也可以透过时空的压缩和景象的映衬、重叠、交替,让意象变得繁复,例如"每次写到全台北都睡着,而李贺自唐朝醒来';或是小孩学习作文经常被强调的,结构的首尾呼应,也能因为强化了文字对读者的印象,达成密度的增加。

余光中先生提及的第三个讲究点是质料,它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字词的品质。

但一篇散文的质料只是写作散文的材料,配合弹性、密度的运用才会使文章显出光芒。

能够借由刻意的培养达成进步的,还是密度和弹性,因为质料通常体现在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中,一旦人生经历有了大的转变,通常也容易在文字中显现出来。

论朱自清的散文

论朱自清的散文

作者: 余光中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31-40页
摘要:"名作求疵"这块新地开辟伊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池畔有轻雷"——台湾余光中先生的文章,发聋振聩,令我们欣然色喜.其犀利的艺术见解,"刻薄""狠鸷"的批评风格,都使我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和刺激.其实,无论是早期新文学幼稚、肤浅的名作,还是后来生硬勉强的极左八股,一经现代文艺家之慧眼审视,其瑕疵不必"吹毛"而已历历在目.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文学史家、批评家,却熟视无睹,或讳莫如深.至于晚近,赏鉴热起,辞典层出,而谈艺者每"佣耳赁目,未饮先醉,击节绝倒,自欺欺人."有鉴于此,本刊特辟"求疵"一栏,且以余光中先生《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率先发起对名作的攻势,以建立学术的严谨.我们热切盼望海内外专家、学者与学界有识之士鼎力相助,以成气候.同时敬告读者,本栏将陆续刊出台湾中山大学余光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梁博士等关于郭沫若、闻一多、老舍、戴望舒、艾青、臧克家作品的批评文章.。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

《我看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不少于600字作文第一篇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总体来看,是对朱自清散文的批判,言辞虽犀利却不失客观,尤其指出朱文的几大弊端,切中要害。

到今日,随着越来越多人质疑朱自清的散文,你会感佩余光中写于1977年的《论朱自清的散文》的确眼光之毒辣、见识之深刻!文中指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几大弊端:朱自清的比喻肤浅单调,阴柔,固然有女性的美感,但比喻拟人过繁,造成滥情甚至遮蔽了叙述主体。

朱自清的确喜爱用比喻、拟人,而且极度集中比喻中的明喻,这也导致了朱文的浅白,不够曲折、含蓄,当然明喻有明白、清晰、清澈的特点,比如朱自清的《春》显得轻快明朗清澈,多半是明喻的功劳,这类文章基本比较浅显。

相对明喻,隐喻能够做到曲折含蓄,表达的效果方面更深沉、深刻。

朱自清的拟人基本都是女性化人格,因此朱文常给人柔美的感觉,如果这种“女性化”拟人过于繁密,可能会带来浮艳感,比如在《论朱自清的散文》里余光中就认为“女性意象”可能“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这并不是特例,记得有篇文章报道一些家长反对《荷塘月色》选入课本是因为其中的“舞女”、“出浴的美人”让人感觉低俗。

余光中认为“以笔就口,口所不出,笔亦不容,实在是划地为牢,大大削弱了新散文的力量。

”作为文学而言,新的不一定很好,旧的不一定没有优点,因此那种将“古文”完全排除在外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古文中对仗的匀称,平仄的和谐,词藻的丰美,句法的精练依然值得学习。

写到此处,我突然想起当前人们对“口语诗”的讨伐,“口语诗”一度被认为诗歌发展的必然方向,可是“口语诗”导致诗歌门槛低化、诗意的低俗化、意义上的无聊化,等等,“口语诗”完全否定古典诗歌的写法是不是在认识上也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警醒。

第二篇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资格去评价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哪怕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就像我们这样的观众,看完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哪次没有吐槽过。

更何况人家余光中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评论家。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文中对朱自清的评价并不是“全面否定”,而是有赞有弹。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面好用女性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

每一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

或演志士,或演浪子,或演隐者,或演情人,所谓风格。

其实也就是“艺术人格”,而“艺术人格”愈饱满,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愈大。

一般认为风格即人格,我不尽信此说。

我认为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风格(亦即我所谓的“艺术人格”),往往是他真正人格的夸大,修饰,升华,甚至是补偿。

无论如何,“艺术人格”应是实际人格的理想化:琐碎的变成完整,不足的变成充分,隐晦的变成鲜明。

读者最向往的“艺术人格”,应是饱满而充足的;作家充满自信,读者才会相信。

且以《赤壁赋》为例。

在前赋之中,苏子与客纵论人生,以水月为喻,诠释生命的变即是常,说服了他的朋友。

在后赋之中,苏轼能够“摄衣而上,履噎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鸽之危巢,俯冯夷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纵焉”。

两赋之中,苏轼不是扮演智者,便是扮演勇者,豪放而惆他的个性摄住了读者的心神,使读者无可抗拒地跟着他走。

假如在前赋里,是客说服了苏轼,而后赋里是二客一路攀危登高,而苏拭“不能从焉”,也就是说,假使作者扮演的角色由智勇变成疑怯,“艺术人格”一变,读者仰慕追随的心情也必定荡然无存。

朱自清在散文里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

这种风格在现实生活里也许很好,但出现在“艺术人格”里却不见得动人。

《荷塘月色》的第一段,作者把自己的身份和赏月的场合交持得一清二楚。

最后的一句半是,“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俏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全文的最后一句则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一起一始,给读者的鲜明印象是:作者是一个大夫,父亲。

这位大夫赏月不带太大,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名字,只同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

这样的开场和结尾,既无破空而来之喜,又乏好处收笔之姿,未免太“柴米油盐”了一点。

有价值的审察不应有的隔膜——论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有价值的审察不应有的隔膜——论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显 而 易见 的 。
关键 词 : 余光 中; 朱 自清 ; 审察 ; 隔膜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6 . 7
文献标识码 : A
众所周知 , 朱 自清 在 海 峡 两 岸 有 着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影 响, 他以清丽沉郁 的文 风 , 朴 实细 腻 的语 言 , 在文坛 上颇 受欢迎与好评 。他 的诸 如《 春》 《 匆匆》 《 背影》 等写 景散 文, 也一 直是 大陆和港台中学语 文课本 的必选之作 , 视为 白话 散 文 的 典 范 。在 评 论 家 对 朱 自清 散 文 的 如 潮 好 评 中, 余光 中却 于 2 0世纪 9 0年代初专 门撰写《 论 朱 自清 的 散文》 一文从 意象的营造 , 抒情的方式 以及语言方面对朱 自清 的散文做 出至 为严厉 的批评 , 认 为朱 自清的散 文“ 语 言 浅 白累 赘 ”, 文字“ 往 往流 于浅 白、 累赘 , 有 时 还 有 点 欧 化倾 向, 甚至文 白夹杂” ; “ 交待太 清楚 , 分析太 切实 ” , 其 意象 “ 好 用明喻 而趋于 浅显”, 尤 其是 “ 好用 女性 意象 ” , “ 伤感滥情 ” 。细读余 氏文章 , 朱 自清 的文章 虽然客 观存 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 但余 光 中并 非借否 定名 家 以 自我炫 耀, 而是 带着 对现代 中国散文发 展 的更 高期 待所做 出 的 清醒而富有价值 的深 刻审察 , 再 加上两 位作 家之 间存在 时空暌隔和个体 、 个 性差 异 以及 由此 而来 的不 同艺 术追 求, 其创 作 心 理 和 审美 追求 上 的 隔膜 也是 显 而 易见 的 。 余 光 中对 中 国散 文 所 寄 予 的 更 高 期 待 余光 中从小就深 受 中国传统 文化 的熏陶 , 在 台湾大 学外语系毕业后赴美 国进修和在欧洲各地漫游讲 学的经 历也拓宽 了他 的文化视野及创作题材 。加之六 十年代 中 期, 随着 政 治 经 济 的 变 化 发 展 , 台 湾 由封 锁 走 向 开 放 , 西 方文化 的大量涌人客观上也为余光 中打开 了一个更 为开 阔的文化视野 , 余 光中凭借着 自己的外语 优势 , 通 过翻译 西方小说 , 戏剧 , 诗歌 , 为 他 兼 收 并 蓄 中 外 文 化 艺 术 提 供 了有 益 条 件 。可 是 沐 浴 过 欧 美 先 锋 艺 术 风 气 并 感 受 着 现 代大都市快速节律 的余 光 中没有 迷失 自己 , 正如他所 坚 持 的“ 上承 传 统 , 旁汲 西 洋, 却 是 我 日后 遵 循 的 综 合 路 线。 ” …余 光中凭借 着 自己对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深 入理 解 和感悟 , 以及 日后对西方现代 主义文化精 华的汲取 , 将西 方文化与 中国古典文 化相融 和 , 在穿越 西方 的同时 守望 着传统 , 散文大气 而不失典雅 , 现代的张扬美与古典 的含 蓄美相得益彰 , 意境优 美而且饱 含诗 意。另外 , 余光 中认 为 应 该 革 除 旧散 文 的 一 些 弊 病 , 这 些 旧 散 文 或 感 叹 人 生 的无常 , 或歌颂大 自然 的美丽 , 或 惊喜于 孩子 的纯 良, 这 类散文既无节奏韵律的起伏有致 , 又无 曲折有趣 的意象 , 他推崇一种“ 弹性 ” 、 “ 密度” 和“ 质料” 的新散 文 。在 《 逍 遥游后记》中, 他谈 到 自己的理想 是“ 要让 中 国的文 字 ,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的巨擘和大师,他的散文作品以真挚情感和深入人心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而在众多的文艺评论家中,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评价最高。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可谓文以载道、情动人心,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情厚意和对人性的审视和思考。

在朱自清的笔下,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对人类苦难和社会现象的深思熟虑。

余光中先生在评价朱自清散文时,强调了他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首先,在余光中的眼中,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他的作品通过细致入微、真实感人的描写,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写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

”这句话不仅抓住了人们的心弦,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珍惜。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传达出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给人以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变。

在《春》中,朱自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述了花开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使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温暖。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表达,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幻。

此外,余光中还指出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

他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对词藻的挑选和运用都非常讲究。

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对中国古代孝道的讲述,让读者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思考。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朱自清的作品以其真挚情感和深入人心的笔触,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启示。

朱自清的散文通过对生活、人性和文化的深入观察,向人们传递了珍惜生命、思考人性、传承文化的重要信息。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1948年,五十一岁的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三十年来,《》、《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远”。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具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

我认为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的身上,比较恰当。

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像下面的这首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已经算是较佳的作品了。

至于像《别后》的前五行: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不但大散文化,即以散文视之,也是平庸乏味的。

与余光中商榷《论朱自清的散文》

与余光中商榷《论朱自清的散文》

与余光中商榷《论朱自清的散文》与余光中商榷《论朱自清的散文》读罢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心生块垒,不吐不快。

十年来,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王灏先生在《风格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

余光中有“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一问,这一问真让人莫名,不妨就着余光中的文路捋一捋。

余光中以《温洲的踪迹》第三篇《白水漈》为例,得出朱自清的文笔理路清晰,因果关系往往交待得过分明白,略欠诗的含蓄与余韵。

孰不知,含蓄是一种美,它叫含蓄美,率真就不美吗?我以为率真同样是一种美,它就叫率真美。

余光中以《荷》第三段做文章,说这一段无论在文学上或在思想上,都平庸无趣。

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

我以为,一般中学生能说得出来的东西,散文家未必不能写。

写文章的意义何在?难道晦涩难懂,让读者云里雾里的文学作品才是大师之作吗?余光中以为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更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

试想,读过朱自清散文的,除余光中外,会有几个怀疑朱自清思接千载的飞跃想象?余光中说朱自清的散文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以《荷塘月色》为例,说《荷塘月色》中的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只对其中的两句稍加赞赏。

他说也许“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譬喻有些韵味;“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意外。

又说“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为什么就不恰当?仅仅是因为“荷塘月色”的中国韵味,小提琴所奏的是西洋名曲?果真如此,余光中先生未免也过于忠厚,过于拘谨了吧。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doc》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zhuziqing/3120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限时特价:9.99元/篇原价20元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余光中为何看不上朱自清的文笔,比一比,你就知道了

余光中为何看不上朱自清的文笔,比一比,你就知道了

余光中为何看不上朱自清的文笔,比一比,你就知道了1992年,山西省学术性大刊《名作欣赏》第2期刊登了余光中的批评性文章《论朱自清的散文》。

该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文艺界的一番大论战。

具体细节,这里不表。

有兴趣的头友可自行百度。

这里讨论的,是余光中对朱自清文字功夫的贬抑。

平心而论,依我的阅读经验,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臧否是很中肯的。

原文没法复制,见截图:以上是朱自清的几句原话。

看看余光中是怎么点评的:现代白话写得纯熟的,对于余光中的评判可以说只能是赞成。

再看我们都熟悉的那篇《背影》,余光中是怎么说的:余光中对于古文言的拿捏和白话文的掌握,显然高于朱自清,看看下面这张:分析很有趣,也很独到。

余光中的大学念的是外文系,英文极好,熟谙西方文艺理论,深深明白欧化语法之弊病,并深恶痛绝。

看下图:这是一位教授的论文。

余光中说“我实在是没胃口再抄下去了”,确实,我们读这样的文字,一样头痛得很。

教授,谈理论可以,写文章真的未必行。

余光中在九十年代,批评的不止朱自清一人,艾青、戴望舒、老舍、郭沫若、何其芳、闻一多等,都遭到他的批评。

批评的重点,都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那个年代,没流量可蹭,无吸睛之必要。

余光中连连发文,是想痛陈文坛痼疾,为散文革命。

那么,余光中的底气在哪儿?余光中是当代文坛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学者型诗人。

七十年代,年近半百的余光中已潜心研修了中西文学数十载。

他出于自己授课的需要,发现昔日的名家名作毛病不少,而广大学子和读者却浑然无觉。

于是,他走上了为名家“批改作文”的道路。

散文大家梁实秋盛赞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说,诗人写散文,半只手就够了。

确实,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诗人当然更胜一筹。

余光中不但是杰出的诗人,还是文艺批评家,他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文学批评有100多万字。

这样的眼界和才华,写起散文来当然是高屋建瓴。

看看他的文字吧: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

余光中评朱自清散文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灏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

我认为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摩的身上,比较恰当。

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像下面的这首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已经算是较佳的作品了。

至于像《别后》的前五行: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册,约19O 万字。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灏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具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

我认为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摩的身上,比较恰当。

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我说朱自清本质上是散文家,当然不是说朱自清没有诗的一面,只是说他的文笔理路清晰,困果关系往往交侍得过分明白,略欠诗的合蓄与余韵。

且以《温州的踪迹》第三篇《白水漈》为例:几个朋友伴我游自水漈。

新颖却失之苛刻

新颖却失之苛刻

新颖却失之苛刻作者:翟慕航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6期摘要: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荷塘月色》的批评非常尖锐,但是,他这些批评都有偏激之处:他指责某些段落的多余却忽视了其统领下文的作用,批评众多的比喻缺乏想象力,却忽视了喻体的现代意味,批评女性意象的滥用却忽视对后文少女形象的呼应作用,批评文章中无处不在的拘谨的自我形象,却忽视了这一朴素形象的感人之处。

关键词:余光中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散文,向来被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

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教科书里必选的名篇。

然而,台湾诗人余光中却写了一篇题为《论朱自清的散文》的评论文章,几乎把朱氏的散文贬得一无是处。

初读余光中的那篇文章觉得见解独特,言他人未言,可是仔细斟酌一番,又觉得偏颇之处颇多,对于《荷塘月色》的评价尤其牵强。

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诗歌几乎没有一首是好的,因为他本分、实在、拘谨,天生是散文气质的人。

尽管是散文气质的人,但所写的散文的上乘之作也很少。

因为他总是把文章太清楚、太切实,不敢有跳跃,因果关系总要交待得十分清楚,来龙去脉总要理出清晰的头绪,因此破坏了宝贵的感性经验。

他以下面一段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話,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他认为这是一处败笔:“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

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代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

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1](P562)如果认真揣摩,不能不说这样的评价恐怕是过于苛刻:这是一个过渡段,对于文脉的前后勾连至关重要,有两个关键词统领本文此后所有的文字,一个“热闹”,一个是“冷静”。

新颖却失之苛刻——关于余光中对于《荷塘月色》的批评

新颖却失之苛刻——关于余光中对于《荷塘月色》的批评

新颖却失之苛刻——关于余光中对于《荷塘月色》的批评
翟慕航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余光中对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荷塘月色》的批评非常尖锐,但是,他这些批评都有偏激之处:他指责某些段落的多余却忽视了其统领下文的作用,批评众多的比喻缺乏想象力,却忽视了喻体的现代意味,批评女性意象的滥用却忽视对后文少女形象的呼应作用,批评文章中无处不在的拘谨的自我形象,却忽视了这一朴素形象的感人之处.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翟慕航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荷塘月色》构思新探 [J], 程静
2.精巧的比喻梦幻的“荷塘”--就《荷塘月色》比喻手法与余光中先生商榷 [J],
马攀峰
3.余光中散文批评的魅力及局限--兼谈新世纪初的散文创作和批评 [J], 王聚敏
4.精巧的比喻梦幻的“荷塘”——就《荷塘月色》比喻手法与余光中先生商榷 [J], 马攀峰;
5.《寻梦环游记》:在苛刻批评中诞生的最独特电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附子一般地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象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赏析:《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

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

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

“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

莲象征美丽与圣洁,诗中的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

因此诗人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

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

莲花与情人的清芬之气,使“我”如痴如醉,物我两忘。

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幻觉本应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了,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笔锋陡转,却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诗歌至此嘎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给人们无限相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

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时时滋润着他年轻的诗心。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

《等你,在雨中》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建筑美的刻意追求。

在回归传统时他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

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

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

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

近在今年5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灏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

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们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具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

我认为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至于郁达夫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摩的身上,比较恰当。

早在20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像下面的这首小诗《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已经算是较佳的作品了。

至于像《别后》的前五行: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不但大散文化,即以散文视之,也是平庸乏味的。

相对而言,朱自清的散文里,倒有某些段落,比他的诗更富有诗意。

贪许我们应该倒过来,说朱自清本质上是散文家,他的诗是出于散文之笔。

这情形,和徐志摩正好相反。

我说朱自清本质上是散文家,也就是说,在诗和散文之间,朱的性格与风格近于散文。

一般说来、诗主感性,散文主知性:诗重顿悟,散文重理解;诗用暗示与象征,散文用直陈与明说;诗多比兴,散文多赋体;诗往往因小见大,以简驭繁,故浓缩,散文往往有头有尾,一五一十,困果关系交待得明明白白,故庞杂。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当然是诗句。

里面尽管也有因果,但因字面并无明显交待,而知性的理路又已化成了感性的形象,所以仍然是诗。

如果把因果交待清楚:假使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铜雀春深就要锁二乔了。

句法上已经像散文,但意境仍然像恃。

如果更进一步,把形象也还原为理念:假使当年周瑜兵败于赤壁,东吴既亡,大乔小乔,就要被掳去铜雀台了。

那就纯然沦为散文了。

我说朱自清本质上是散文家,当然不是说朱自清没有诗的一面,只是说他的文笔理路清晰,困果关系往往交侍得过分明白,略欠诗的合蓄与余韵。

且以《温州的踪迹》第三篇《白水漈》为例:几个朋友伴我游自水漈。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大细了。

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

从前有所谓“雾濲”,大概就是这样了。

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

当那空处,最是奇迹。

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

有时微风吹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

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__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2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_诗歌散文欣赏[ZT]这是朱自清有名的《白水漈》。

这一段拟人格的写景文字,该是朱自清最好的美文,至少比那篇浪得盛名的《荷塘月色》高出许多。

仅以文字而言,可谓圆熟流利,句法自然,节奏爽口,虚字也都用得妥贴得体。

并无朱文常有的那种“南人北腔”的生硬之感。

暇痴仍然不免。

“瀑布”而以“个”为单位,未免太抽象太随便。

“扯得又薄又细”一句,“扯”字用得太粗太重、和上下文的典雅不相称。

“橡皮带儿”的明喻也嫌俗气。

这些都是小疵,但更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毛病,却在交待过分清楚,太认真了,破坏了直党的美感。

最后的一句:“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画蛇添足,是一大败笔。

写景的美文,而要求证因果关系,已经有点“实心眼儿”,何况是个“老大的证据”,就太杀风景了。

不过这句话还有一层毛病:如果说在求证的过程中“诱惑”是因,“依恋”是果,何以“也许”之因竟产生“老大的证据”之果呢?照后半句的肯定语气看来,前半句应该是“幻网里定是织着诱惑”才对。

交侍太清楚,分析太切实,在论文里是美德,在美文、小品文、抒情散文里,却是有碍想象分散感性经验的坏习惯。

试看《荷塘月色》的第三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

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朗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迭来缕缕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8.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9.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炯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1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11句中一共用了14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

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

也许第三句的譬喻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

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14个譬喻之中,竟有13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

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

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

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

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两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

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的读者的想象,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

“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

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朱氏另一篇小品《春》的末段有这么一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句活的文字不但肤浅,浮泛,里面的明喻也不贴切。

一般说来,小姑娘是朴素天真的,不宜状为“花枝招展”。

《温州的踪迹》第二篇《绿》里,有更多的女性意象。

像《荷塘月色》一样,这篇小品美文也用了许多譬喻,14个明喻里,至少有下面这些女性意象:3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_诗歌散文欣赏[ZT]她松松地皱颖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