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与喜剧的美学观

合集下载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美学论文范文)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美学论文范文)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一、浅析喜剧美喜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指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

在喜剧中,主人公一般以滑稽、幽默及对旁人无伤害的丑陋、乖僻,表现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

由于喜剧表现的对象不同,艺术家的角度不同,手法不一致,所以,喜剧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其中包括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荒诞喜剧与闹剧等。

一般说来,讽刺喜剧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事物为对象。

欢乐喜剧则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

正喜剧从表现生活的否定方面变为表现生活中肯定的方面,笑不再用来针砭人的恶习、缺点、卑下,而主要用来歌颂人的美德、才智、自信。

荒诞喜剧则把人生最深层的苦难与将死扭曲,送进颠倒的喜剧王国。

而闹剧一般属于粗俗喜剧之列,即通过逗乐的举动和蠢笨的戏谑引人发笑而缺少深刻的旨趣意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喜剧的特点。

在感受上的特点是笑;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可笑性”(值得笑),指内容上的虚伪、滑稽和愚蠢。

(单纯的高兴开心不是喜感);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喜剧有一个对“可笑”表示笑的旁观者。

旁观者要对“可笑”表示笑,那他必须具有某种超越性。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鄙夷说”来解释喜剧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喜剧是我们对有弱点的对象的一种鄙夷的态度所形成的。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提出喜剧的本质是一种“突然的荣耀”,他认为,笑的情感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却突然想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点时,所引起的一种“突然的荣耀”的感觉。

随后是失望说和“乖讹说”。

“失望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可笑的事物大半是不伦不类的配合,我们根据通常的事理所做的期望或预料是如此,而结果却不是如此,甚至正好与预期的、期望的相反。

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笑。

因此,笑是期望失落的表现。

当然,这种期望的失落不至于过渡严重,才能引起笑的效果。

持“乖讹说”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斯宾塞,所谓“乖讹”,就是不合常理、不协调,这些不合常理、不协调的对象,在那些按照正常的规律作判断的人眼里,就构成了可笑的对象。

(完整word版)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

(完整word版)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

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摘要:作为文学样式的悲剧、喜剧不同于生活中的悲喜剧。

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理论,通过对历史上不同的悲剧与喜剧观点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悲剧与喜剧均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社会实践;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在创作上悲喜剧可熔于一炉。

参6。

关键词:文艺美学;悲剧;喜剧;本质悲剧、喜剧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作为审美意义的悲剧、喜剧不同于生活中的悲剧、喜剧.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和喜剧与生活中的悲喜剧,以及作为文学样式的悲喜剧是不同的。

美学上谈悲剧和喜剧是从人民的审美需要来讲的.本文就此谈谈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喜剧的异同.1、美学史上的悲剧、喜剧观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在美学史上主要有两种悲剧概念:一种是亚里士多德;一种是黑格尔的悲剧观。

有关喜剧的说法主要有二种,一是康德把剧看作是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二是伯克森运用生命机械化学说解释喜剧。

作为戏剧的悲剧、喜剧并不单纯等于悲剧、喜剧,美学上的悲剧、喜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电影、电视、小说、诗歌等.1。

1 关于悲剧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直接效果是哀伤怜悯,但最后的效果是净化,就是使我们丢掉悲伤的情绪,造成审美的升华,审美的愉快。

他的悲剧观基本内容是:悲剧的根本因素在于情节,悲剧是有一种长度的行动。

他认为,美具有整一性,太大与太小都不易于观察,一定长度的行动就是情节.[2]在具体讲到情节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悲剧的情节是按必然律与可能律要发生的事情.他认为悲剧的主人公是比我们好一点的一种人的落难,这里的好人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也不是坏人,这种好人是比我们好一点的人。

因为比我们好一点的人与我们相类似,必然引起我们的联想.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悲剧情节发生的必然机制,抓住了悲剧主人公的基本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古希腊悲剧思想典范,它从摹仿说入手,隐约接触到审美对象的悲剧,悲剧来于生活,是对生活悲剧的摹仿,但是它有最大的不足,这就是不能从人类的实践来探讨美的根源与本质。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作文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作文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作文哎呀呀,今天来聊聊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呀,嘿嘿。

悲剧美学呢,就像是心里被揪了一下,哎呀,让人觉得好难过呀。

就像那些故事里,英雄最后没有胜利,善良的人受到了伤害,嘿呀,这时候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呢。

看着看着可能就会想哭,哎呀,眼泪止不住地流呀。

可是呢,悲剧美学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呀,它会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更能体会到生活中那些不容易呀。

再说说喜剧美学吧,哈哈,那可太有意思啦!看到那些搞笑的情节,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呀,嘿呀。

喜剧就像是一颗开心果,能把我们的烦恼都赶跑呢。

喜剧里的人物总是那么有趣,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哎呀,让我们笑得肚子都疼啦。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一个让我们伤心,一个让我们开心,嘿嘿,都是艺术里很重要的部分呀。

哎呀,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啦,嘿呀!哈哈!。

喜剧美与悲剧美

喜剧美与悲剧美

悲剧美
悲剧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综 合性的音乐体裁,如戏剧、歌剧、舞剧、 歌曲等,都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悲剧作 品,如戏剧《窦娥冤》、歌剧《奥赛罗》、 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歌曲《黄河 怨》、《松花江上》、《周总理,你在哪 里》、《光荣牺牲》等。
作品 名称
节拍
音乐要素 节奏 速度 力度讽刺 谐虐喜剧美
一般美学中的喜剧范畴,主要指讽刺、幽 默和滑稽。它是在对美的肯定的基础上, 对旧事物所做的清算,对丑恶与虚伪的否 定。喜剧引起的审美效果是笑。 喜剧引起的审美效果是: 笑
再见

小结:
内容是悲剧性的,不仅让我们体验的音乐 的悲壮美,还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警钟长 鸣,我们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我们 期盼世界永远和平。
悲剧美
特点
节奏
沉缓、滞重 如泣如诉、婉转低回 或暗淡、浑沉或刚烈 悲愤
爆发式
旋律
力度
悲剧美
概念: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 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 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 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 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 美感受。
旋律
装饰音的 运用,旋 律轻松活 泼,具有 说唱音乐 的风格特 点 变音记号 的运用, 半朗诵半 唱歌的曲 调,颇有 戏剧性
审美 效果
附点、 《这一 四二拍 休止、 自由、 对比 仗打的 切分、 真漂亮》 快速 较明 十六分 显 节奏
《跳蚤 之歌》
诙谐 幽默
附点、 中速、 四四拍 休止、 不急 对比 十六分 不缓 明显 节奏
音乐的美
悲剧美与喜剧美
《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于 1936年作曲。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驱赶“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 带子,布满西安街头。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 能报,却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去卖命,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 愤,要倾吐,要爆发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晖谱写了这首 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 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 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 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西安事 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 并迅速传遍全国。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思考讲解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思考讲解

对于美学中惨剧和喜剧的思虑纲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

作为审美个体的人经过不同的人生体验, 获取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 喜剧、惨剧就是反应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盛情识形态。

文学艺术中的惨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本源现实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和表现。

但是 , 又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 ,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重点词 :惨剧喜剧审美(一、喜剧的分类1、行为喜剧 :这一类喜剧主假如奚落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点、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

这种形式于 17 世纪由莫里哀开创 ,今后形成道德喜剧。

2、初级喜剧 :它不完整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样风趣资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赶、争执、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

演出从头至尾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风趣喜剧 :这种喜剧常常把人的某一种质量夸张到极致,如妒忌、贪心、或饶舌 , 这种高度种类化手段令人物性格显得单调而鲜亮。

4、浪漫喜剧 :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 ,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风趣于惧怕或避忌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

在中国, 属于这种风格的主假如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

它的特点是冷冷的讥讽, 皮笑肉不笑的讽刺, 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括着惨剧要素。

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 中开创的。

易卜生在19 世纪末就曾果断的表示,悲喜剧比惨剧更能振聋发聩。

(二、喜剧的实质和审美成效1、喜剧的实质是美的实质在审美形态的浸透和睁开 ,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

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 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讽刺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

详细来说 , ①历史上陈腐生活方式的消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根基 ; 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 , 表达了人的非实质 , 他们用另一个实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实质遮盖起来 ; ③喜剧是一个不停的解蔽奇珍的过程 , 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 ; 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 , 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欢乐性 , 逢迎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 ; 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 ,喜剧艺术的实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悲剧的涵义: 作为美学范畴或美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亦可称为悲、悲剧性或悲剧美。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

悲剧的基本特征 英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被毁灭,充满强烈的悲壮感。 悲剧作为美学范畴,根本特点在于悲,悲的越深,哀的愈甚,愈能产生悲剧性的审美效果,不悲不能称之为悲剧。
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的融合 讽刺喜剧与幽默喜剧也并非是完全不可调和的。对于同一戏剧对象,作者可能既给予辛辣的讽刺,又倾注很大的同情,以达到幽默。比如阿Q,作者既对他的无赖、流氓行径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又对他的受人欺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破灭,最终被人迫害致死贯注极大的同情。
同一部喜剧,对于不同的读者群,可能意味着不同类型的作品。譬如《堂吉诃德》,青少年读者可能仅从中读出了可笑和愚蠢,从而认定其是一部讽刺喜剧,而中老年读者可能从中更多读到的是对少年时代理想的缅怀和对黄金时代飘逝的无力追赶和无奈,品位出作者的同情和含着泪的微笑。
正因为幽默喜剧中所蕴含的这种丰厚复杂的感情,它在美学意义上更为完善:使人们将判断与同情相结合,将沉醉与思考相结合。可以说,幽默的目的是审美和沉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87版)
刘姥姥进大观园(新版)1 刘姥姥进大观园(新版)2
对刘姥姥的描写,就混合了极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她身为穷人、不得不求亲靠友、供人耍笑的同情,又有为自己为富公子时对刘姥姥式人物轻视的愧疚,还有对所有笑着的人物即将的命运深深的无奈。因此,这里的笑声,是掺了泪的笑声,因而厚重异常,铸就了真正的幽默,真正的不朽。
弗洛伊德认为,受压抑的生命本能,尤其性的冲动和欲求,是一切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艺术根本上就是人类原欲借助逃避现实的幻想所实现的升华、宣泄和象征性满足。悲剧恰就是人类突破乱伦禁忌,释放强烈的欲望,体现无意识原罪的最佳效应形式。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

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

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

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

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

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第三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第三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所谓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 审美样式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 不同趣味效应,如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 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所谓审美风格,是指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 特征。如阳刚--阴柔、恬静--激烈、和谐- -冲突、神奇--淡雅等,都具有明显的识别标 志,以至美学家们常常用审美风格来界定审美形 态。
所谓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 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 如鲁迅小说中祥林嫂凄苦悲惨的人生、阿Q的滑稽而 悲剧的人生,《史记》中展现的项羽悲慨豪壮的人生等, 都是人生样态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形式。典型的人生样态 又往往会凝聚成特定的人格理想,如老子讲玄德之人,庄 子讲真人、荀子讲“士君子”形象,佛教讲菩萨形象等, 都是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本身都寄寓了一定 的审美理想。
按理说,审美样态有多少种,审美形态的逻辑分 类也就可以有多少种。但是,审美形态的分类不同于 一般客观事物的分类。因为审美形态不是纯粹的客体 对象,而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主客审美关 系的感性凝聚和显现,所以它虽然凝聚、显现为某种 客观的审美类型,却总是与主体的审美感受分不开的, 换言之,总是离不开主体对所面对的相应审美形态的 美感或形态感。如悲剧离不开悲剧感,喜剧离不开喜 剧感。优美、崇高都是与主体对它们的相应感受分不 开的。因此,归根到底仍然脱离不了实践--存在基 础的制约。只有兼顾审美形态的客观类型和主观感受, 才能既体现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又注重美在审美实 践中生成的特点,从而能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在动 态生成的过程中把握审美形态。
二、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自学教材) 1、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2、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3、尼采的悲剧理论 4、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

美学课件 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悲剧与喜剧

美学课件 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悲剧与喜剧
道德因素无关。他们不是因为做了坏事, 而是由于自己的过失而陷入厄运或遭到灭 顶之灾,这是命运的捉弄。因此引起人们 对悲剧主角的怜悯和对命运的恐惧。
亚里士多德:悲剧的效果
•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罗念生)
• 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 化。(朱光潜)
• 通过引发怜悯与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陈中梅)
悲剧的美感:
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运感,然而从 不畏缩和颓丧;它赞扬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 反抗。它恰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 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悲剧毫无疑问带有悲 观和忧郁的色彩,然而它又以深刻的真理、 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
——朱光潜
悲剧的审美效果:
悲剧要使人由悲剧本身所引起的悲悯与畏惧心情进而产 生快感。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 就的大背景上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提升观赏者的作用。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 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让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 壮之中体悟人生。
安提戈涅和波吕涅刻斯的尸体
叔本华:悲剧的本质
悲剧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的, 是要在我们面前演出难以形容的痛苦、悲 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统治着人的偶 然性,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 失陷。他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 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其真实的本意 是要传达出这一本质的洞见:意志是一切 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从而让人看穿 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放弃和 否定生命意志。
中西悲剧比较
• 肯定与否定历史正义存在的悲剧 • 英雄与小人物的悲剧 • 好人与坏人的悲剧 • 一悲到底与大团圆结局
中国悲剧特点形成的根源
• 实用理性 • 乐感文化 • 严肃的文艺观念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雷雨》是剧组家曹禺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悲剧作品,这部作品在文学、戏剧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研究这部作品也会对我们有着很多借鉴意义和启发。

而在这里,我则选取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雷雨》的悲剧。

在这里我所说的悲剧,是美学中美感经验的一种,它和喜剧相互对立,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而《雷雨》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悲剧感,而在这里我要探究的也是这一点。

《雷雨》中的命运悲剧《雷雨》的作者曹禺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 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 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 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是理解的———捉弄, 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 或者环境的———捉弄……”,还说:“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 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

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美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称它‘命运’, 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

而我始终不能给他以适当的命名, 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

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这句话,也就揭示出作者在创作《雷雨》时就是在创作一个“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它认为人生是由神决定的或由某种冥冥之中的命运所支配的,这种命运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决定的,无法掌握也无法逃避,这种命运往往是注定了一个人的毁灭或不幸。

而“芸芸众生在欲望和命运的苦难中, 徒劳地挣扎搏斗, 最终还是在劫难逃。

”①这样造成的不幸人生,就是一种悲剧。

而在《雷雨》中,人物也是在收着命运的拨弄,侍萍在三十年后回到周公馆又和周朴园相遇是命运,而她的女儿又在周公馆做女佣是命运,四凤又重蹈母亲的覆辙爱上了周公馆的少爷是命运,四凤和周萍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却相爱甚至还有了孩子是命运,这一切巧合都显示着命运的安排。

《儒林外史》悲喜剧的美学风格赏析

《儒林外史》悲喜剧的美学风格赏析

《儒林外史》悲喜剧的美学风格赏析一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1、结构《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

虽然它一般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与人们平常所说长篇小说的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

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2、白描《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3、讽刺艺术《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4、美学风格《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5、人物塑造《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加以艺术的锤炼,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在此时,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是成为了一个艺术形象。

二《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

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11页word文档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11页word文档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

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

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

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

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

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美学基础 4 悲剧与喜剧

美学基础 4 悲剧与喜剧
美学基础
悲剧与喜剧
悲剧美
一、美学史中的悲
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作为审美范畴 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 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美学有关 “悲”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是以艺术中 的悲剧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
1、古希腊的悲剧理论
在美学史上第一次对悲剧下定义的 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形成的基础 是希腊灿烂的悲剧艺术。希腊悲剧 最早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 祀活动中的合唱,即“酒神颂”。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俄狄浦斯王》描写了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 突。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关于悲剧的起源希腊 人认可的是“命运说”,他们习惯用命运来解 释悲剧的根源,认为命运是超越于人之外的, 不可抗拒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抛弃了命运说, 提出“过失说”作为悲剧的根源,不是在外在 的力量中,而是在人自身内部寻求悲剧的原因, 这比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深刻揭示悲剧 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那就是发展中新旧势 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
黑格尔对悲剧理论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从矛盾冲突出 发来研究悲剧。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痛苦,然而也是 矛盾的调和与理想的胜利。因此,悲剧所产生的心里 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而是 愉快和振奋。黑格尔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 造成的,而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这是 一种进步。但是,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抹杀了是 与非、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区别,看不到悲剧冲突是 新旧两种势力的冲突,具有局限性。此外,黑格尔认 为悲剧冲突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这 也体现黑格尔哲学的妥协性。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亚里士多德提出他的悲剧理论的“过失说”。他指出, 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通过情节的安排, 悲剧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在情节的安排 上,悲剧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不应写坏人由 逆境转为顺境,也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 因为这些情节都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作文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作文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作文
悲剧美学。

哎,悲剧这东西,让人看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就像那晚上的月光,冷冷清清地照在舞台上,看得人心里发慌。

那些英雄啊,总是被命运玩弄,拼死拼活地抗争,结果还是落得个悲惨下场。

但话说回来,这种无力感反而让人觉得更真实,更打动人心。

悲剧嘛,就是要展现人性在困难面前的真实反应,那种对生命的执着,对命运的不甘,都让人忍不住想为他们打抱不平。

喜剧美学。

哈哈,喜剧这东西,就是让人笑个不停的。

每次看喜剧,都觉得心情特别舒畅,好像生活里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

那些角色啊,一个个都特逗,动作夸张,说话也搞笑,看得人忍不住笑出声。

喜剧嘛,不一定非要讲啥大道理,就是要让人开心,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就像给生活加点调料,让人在忙碌和压力中找到点乐趣和希望。

浅析悲剧与喜剧的美学观

浅析悲剧与喜剧的美学观

浅析悲剧与喜剧的美学观摘要:就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

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悲剧说成是不幸的痛苦的事件,然而严格说来,这只是一些“悲惨的事件”,并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文学中的悲喜剧有他们自己的羡学观。

关键词:文艺悲剧喜剧美学一、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审美(1)正如我们常说的,悲剧是一种非常严格的艺术审美形式。

它的首要任务是描述尖锐而激烈的社会冲突,并能代表党的进步和正义的暂时毁灭,从而激发人们高尚的审美意识。

(2)艺术中悲剧都涉及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悲剧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3)艺术中的悲剧英雄必须代表正义的力量。

策略可能有缺陷,但道德人格必须是完美的。

总之,我们可以给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内涵作如下陈述:悲剧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其中,“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的杰出代表,就是那种既符合真、又体现善的崇高势力;“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旧势力暂时占据优势,阻止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理想的实现与追求,并使它们遭受暂时的挫折与失败,使其合理要求得不到实现。

鲁迅先生关于悲剧也有过一句著名的论断:“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是从悲剧的最终结果上来认识悲剧的本质的,悲剧最终是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而结束的。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正是符合历史必然要求的东西,正是这种有价值的人生的被毁灭,客观上赋予了人生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意义,进而使人们在同情与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二、文艺中的喜剧美学喜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类型,他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涵义:(1)他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

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是不一样的,艺术中的喜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2)剧情发生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3)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

鲁迅的悲剧观与喜剧观

鲁迅的悲剧观与喜剧观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真、善、美会是喜剧,假、恶、丑会是悲剧。

这是常理,是我儿时的永恒真理,孩子时代的世界是真的,可能悲剧的东西也是喜剧的,因为孩子的心是未被雕琢。

然而,长久的东西永远是短暂的——每天要面对自己,身边的人,周围缤纷的世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恶。

我们在关注着身边的人,所以,自己世界是狭隘的,而自己与周边的世界的关系才是深刻的。

悲剧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其中,“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的杰出代表,就是那种既符合真、又体现善的崇高势力;“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旧势力暂时占据优势,阻止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理想的实现与追求,并使它们遭受暂时的挫折与失败,使其合理要求得不到实现。

这里,我们可以从三方面阐述一下鲁迅的悲剧的美学特征,以加深我们对悲剧范畴的理解。

第一个特征,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

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其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李尔等。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 P 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

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

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

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

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

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漫谈美学里的悲剧与喜剧

漫谈美学里的悲剧与喜剧

转载漫谈美学里的悲剧与喜剧原文地址:漫谈美学里的悲剧与喜剧作者:春秋文子提到"悲剧"和"喜剧"许多人都不陌生,但是当作为审美形态的时候,就并不仅限于"悲剧艺术"和"喜剧艺术"了,它们还广泛地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的存在实践中。

先来说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各自凭借足以自我辩护的理由所展开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达到在"永恒正义"前的和解。

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美的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具有正面价值的存在实践,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的冲突中受侵害、被毁灭,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但又被人的存在的勇气与理想力量,被更强烈的历史感与宇宙感所克服和超越,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引起情感深层的激荡、振奋,这样就获得特殊形态的审美体验。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在人类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悲剧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的。

古代希腊社会就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著名悲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命运"观念的主题,因此古希腊的悲剧也称之为命运悲剧,也正是命运主题为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确立了基本的内涵。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看来,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

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相应的,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生境遇;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悲剧与喜剧的美学观
摘要:就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

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悲剧说成是不幸的痛苦的事件,然而严格说来,这只是一些“悲惨的事件”,并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文学中的悲喜剧有他们自己的羡学观。

关键词:文学艺术悲剧喜剧审美
一、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审美
(1)我们常说的悲剧,他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艺术审美形态,其首要任务是描写尖锐激烈的社会冲突,并且能代表进步正义的一方的暂时毁灭,以激发人们崇高的审美感。

(2)艺术中悲剧都涉及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悲剧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3)艺术中的悲剧主人公必然代表正义的力量,策略上可能有缺陷,但伦理人格上必须是完善的。

总之,我们可以给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内涵作如下陈述:悲剧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其中,“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的杰出代表,就是那种既符合真、又体现善的崇高势力;“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旧势力暂时占据优势,阻止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理想的实现与追求,并使它们遭受暂时的挫
折与失败,使其合理要求得不到实现。

鲁迅先生关于悲剧也有过一句著名的论断:“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是从悲剧的最终结果上来认识悲剧的本质的,悲剧最终是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而结束的。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正是符合历史必然要求的东西,正是这种有价值的人生的被毁灭,客观上赋予了人生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意义,进而使人们在同情与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二、文学艺术中的喜剧审美
喜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类型,他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涵义:(1)他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

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是不一样的,艺术中的喜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2)剧情发生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3)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

从创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看,他是人对生命的乐感及自娱入世情怀的折射。

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说明其实喜剧它是没有悲剧那种悲怆性的体验的,而是一种自我胜利的优越感。

当旧事物被历史实践所抛弃时,人们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那些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旧事物。

还加之以其智慧的微笑,在审美上嘲笑它们,并通过这种喜剧意味的笑来否定、揭露丑恶的脆弱,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

所以喜剧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
神,是人对自己力量和尊严的充分自信。

三、悲剧与喜剧的审美心理分析
通常情况,不管是悲剧性作品还是喜剧性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与社会生活融合的产物。

而对于悲剧家和喜剧家来说,他们在审美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

(1)悲剧审美特征:
1)悲剧家善于感知事物深涵的哲理性,而喜剧家善于感知事物“隐藏着的喜剧性”,悲剧家侧重于发掘人生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方面,在调动读者全部情感功能的基础上引导读者去思考,让读者在感受悲痛、苦难的同时去追间存在的意义。

2)悲剧家的审美情感是崇高的、沉郁的,而喜剧家的审美情感则是达观的、轻快的。

悲剧家是痛苦的思考者,他总是悲切地关注着人生的凝重痛苦,努力使人们正视现实的岌岌可危并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苦难。

3)悲剧家是出世的、深远的,他的目光指向无限,深不可测,他倾向于超越现实和有限。

达到对宇宙人生的顿悟。

4)悲剧家是理性的化身,他的情感受着理性的强大制控,他的思想是严密的、有序的、逻辑性很强的,他总是追随着和梳理着人事物态的内在逻辑,努力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律。

(2)悲剧审美特征
1)喜剧家则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凡心,他更热衷于平凡琐碎的事物,一眼就能看出其中隐藏的喜剧性,并能调动一切滑稽可
笑的因素令人捧腹大笑。

2)喜剧家是逍遥的乐天派,知足常乐。

他始终保持着豁达宽容的心态,微笑着对待这个世界,教导人们愉快的告别自己的过去。

3)喜剧家是人世的、平易的。

他们的目光指向琐屑的凡俗人生,引导人们珍惜现世人生。

积极乐观地去享受人生的欢乐和痛苦。

4)喜剧家是感性的化身。

他的思维是网状的,在喜剧创作中的表象运动具有非逻辑性。

喜剧创作中的审美情感也往往打破常规,以非逻辑性的情感活动创造出喜剧性情境。

综上所述,尽管和悲剧家一样,喜剧家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的缺陷和不幸,但它的目的地却是尽可能地明显和营造出一种壮丽无比的快乐。

不同于悲剧精神核心的是喜剧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达观的人文精神。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进步。

悲剧与喜剧在内涵和形式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悲剧和喜剧的效果将有新的独特的理解。

如对于悲剧主人公的失败或灭亡的命运,也不止停留在一般的怜悯同情上,而是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即在内心里产生这样的欲念:为了人类的理想,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斗争。

这样悲剧在更高的意义上就成为催人向上的力量。

再就喜剧来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的喜剧表现往往也以正面人物为主人公,但此时并不是以讽刺和否定为主,而是亲切地微笑着表现正面事物的风味,肯定和赞扬美的事物,有时候也
通过善意的笑声使人们意识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缺点和错误,在笑声中人们悄悄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并从中获得否定自己的错误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勇气。

在和平社会环境里,喜剧将成为人们越来越喜爱的审美形式,人们向往轻松愉快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

提高喜剧的审美格调和品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要注意表现人民内部生活的喜剧,要用幽默来衬托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用喜剧活跃人民的精神生活。

总之,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审美实践中,我们固然需要塑造崇高的美。

但也需要创造出反映明朗欢快生活基调的喜剧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