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1]
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建筑空间体验初探共3篇
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建筑空间体验初探共3篇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建筑空间体验初探1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建筑空间体验初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建筑空间的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如今,人们不仅关注建筑的实用性和美学,还注重从心理学和感知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究建筑空间对人们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运用知觉现象学的理论对建筑空间进行分析和研究,已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本文将从知觉现象学的角度,初步探究建筑空间的体验。
什么是知觉现象学?知觉现象学是一种哲学分支,也是人类感知学的基础。
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感觉和知觉,认为人类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是从感知的经验出发的。
这种感知的经验包括物体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空间位置等方面,同时也包括人类对这种感知经验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建筑空间的体验建筑空间的体验是指人们在建筑空间中获得的各种感知经验。
建筑空间的设计不仅包括建筑的基本功能,还需要考虑人们在其中的感官体验和心理反应。
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建筑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加有趣、愉悦和舒适的建筑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因此,建筑空间的体验不仅是建筑设计师的责任,还需要人们自己的参与。
人们通过对建筑空间的感知和认知,才能对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创新做出贡献。
影响建筑空间体验的因素建筑空间体验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比如,建筑的外观和材质会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建筑的声音和光照会影响人们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建筑的内部布局和装修也会影响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感受,等等。
此外,建筑空间的体验还与人们自身的心理感受有关。
人们的情感、文化背景、经验以及生理构造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知和体验。
因此,在设计和使用建筑空间时,需要考虑并尊重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特点。
建筑空间体验的管理和优化对于建筑空间的管理和优化,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和人性化方法。
一个好的建筑空间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既要满足人们的要求,又要考虑建筑本身的特点和所处场景的环境。
因此,建筑空间设计师应该采取一些科技手段,在设计阶段就做好模拟和预测,以更好地掌握建筑表现和空间体验。
建筑现象学
遍布室内各个角落白色弯曲的墙面上戏剧性的光通过隐 蔽的色板打在白墙上,形成了神秘的色块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学 生 公 寓
利用不同曲率的三维曲面,不同质感和 反光程度的材质来组织光的反射及漫反 射,使得空间的光呈现出一种连续变化 的形态来充满
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定居场所的?通过营建——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建居思》中提到人们并不因为建造而定居,人们因为定居而营建 营建包括了三个意义:1)营建实际上就是定居;2)定居是人类在世的态度和方法;3)作为定居的营 建展示为培养生长乊物的营建和建造建筑的营建
美国越战纪念碑——林璎
Steven Holl的光影
霍尔认为建筑与其他艺 术相比更全面地将人们的 知觉引入时间、光影和透 明度的流逝变化中,色彩、 现象、质感、细部均加入 到全部的建筑体验中。 建筑自身提供了有质感的 石块和光滑的木柱所表现 的那种有触觉的实体感, 那种运动的光线变化,空 间的气味和声音,以及与 人体有关的尺度和比例。 霍尔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 析与总结,将其称为“现 象区”(phenomenal Zones)。
建筑现象学
形而上派画家基里柯
“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得难 以置信,而这显然是我们人类需要的生存之道。…… ……我们有能力凭直觉 欣赏,靠自发的情感反应,于刹那间否决某件事情。…… …… “美存在于观者 的眼中”---柏拉图,言下之意美与否全在于我。” ——《建筑氛围》彼得 卒姆托
光与影 光与影是“现象区”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建筑的“知觉精神” (perceptual spirit)和 “形而上学的力度” (metaphysical strength) 来自实体与虚体塑造而出的 光与影、透明程度和光泽性。 自然光有着无穷的变化,它 主导着城市和建筑的强度。 视觉所见到的建筑是按照光 影的条件形成的。 “光线即可以在文字上读解为光 线的现象,也可以在科学上 读解为逛得压力……浸渍在 大量的光线中,明亮的空间 就如同梦境。短暂的强烈感 觉点燃了直觉。” ——Steven Holl
空间之觉_一种建筑现象学
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导语:现代社会特征之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学更注重于建筑的功能性和美学,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空间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于空间的感知和体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一种新的建筑现象学——空间之觉,探索空间的感知、体验和解读,以期为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第一部分:空间之觉的概念和元素1. 空间之觉的定义空间之觉是指人们通过感知、体验和解读建筑空间,从而形成对空间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
空间之觉关注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主观反应和心理变化。
2. 空间之觉的元素空间之觉包括感知、情感和认知三个主要元素。
感知是指通过感官对空间的直接感知,如视觉上的色彩、形状、纹理,听觉上的声音和音乐等;情感是指人们在空间中产生的情感反应,如安全感、愉悦感、舒适感等;认知是指通过空间的解读和理解,使人们对空间产生认知和思考,如空间的功能性、符号性和文化意义等。
第二部分:空间之觉与建筑设计1. 空间之觉的应用空间之觉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
首先,通过对空间之觉的研究,设计师可以更加关注人们在空间中的感知和体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空间。
其次,空间之觉的理论可以用于改善建筑空间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此外,空间之觉还可以作为设计的指导原则,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空间。
2. 空间之觉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具体建筑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之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比如,巴黎的卢浮宫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优雅的空间布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游客在卢浮宫的空间之觉中会感受到历史和艺术的沉浸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卢浮宫的文化价值。
又如,丹麦哥本哈根的自由港区借助其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灯光效果,创造出一个独特而激动人心的空间之觉,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感知现象学及其在建筑设计上的发展与应用
的旅程 中成为浓缩 的片 段记忆 。生活 和建筑 的经验 是 由一 生来
因此生活和建筑的经验是 由记 忆 和不 断变化的瞬 胡塞尔是 l 9世纪 ~2 0世纪德 国哲学 家、 象学之 父。他 发 感受和积 累的, 现 空 展 了一种纯粹 的“ 描述性” 方法 , 用这种方 法而不借助 科学和哲学 时知觉和感受组成 的。人对场所 、 间和环境的知觉 是 由对环境 瞬时 的、 易于变化 的知觉和对过去知觉 的记忆组成 。在寂 静 中沉 的任何理论 建构 , 描述世界是 以何种 方式的意识 揭示 自己的。而 冥 回忆 、 体验 生活经验 是把握 真实 、 本质 的建筑 现象的最 这个展示 在人们面 前 的纯粹 的世界 , 塞尔将 之称为 生活世 界 , 思 、 想 、 胡 现象 ” 是一 种纯粹 意识 的 自我 并且将之 作为科学 和哲学 的开端 , 他任何 世界都 植 根于 它 , 其 这 可靠来源 。在这种情境 中体验 的 “ 是胡塞尔 发展 的一 套先 验现象 学。海德 格尔是 胡塞尔 的学 生 和 观照。在这种对意识 的 自我 观照 中得 以对现象 是如何 在 意识 中 同事 , 他将现象学发展 成为存 在主 义现象 学思想 , 现象学 还原 呈现 的以及在意识 中现象 的构 成方式 进行 反思 。知觉 系统 对生 将 方法用在更为 深刻 的问题上 , 即存在 自身上。1 3 9 0年后现象学 中 活世界和场所空间的各 种微 妙的 知觉 以及 对不 断变化 的现象 世 心从德 国转 向法 国, 国现 象学派 的代 表人物 梅洛 ・ 蒂 的知觉 界的感知则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真实基础 的唯一源泉 。 法 庞 在梅氏的哲学 中 占有最 重要 的地位 。梅 氏认 为知觉 是构成 知识 其是 在科 学之上 。 梅洛 ・ 蒂有关 知觉 的思想 则 引起 了建筑 师们 对 建筑 知觉 、 庞 筑七感 》 中对建筑 中的数种 知觉 以及 相关联 的经验和感 受的描述
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浅析
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浅析【摘要】本文基于知觉现象学对寺院建筑空间的体验要素进行分析。
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探讨了空间知觉体验的概念、知觉现象学在寺院建筑空间中的应用、空间布局与材料对知觉体验的影响、光线与色彩在知觉体验中的作用,以及声音与气味对空间知觉体验的影响。
结论部分对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分析空间中各种要素对人们的知觉体验产生的影响,文章旨在提供寺院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为提升空间品质和体验提供指导。
【关键词】知觉现象学、空间知觉体验、寺院建筑、空间布局、材料选用、光线、色彩、声音、气味、结论、展望未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空间知觉体验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和感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寺院建筑作为具有宗教和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在空间知觉体验方面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挑战。
通过对知觉现象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寺院建筑空间中的知觉体验要素,从而提高建筑设计的品质和水平。
对于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从空间知觉体验的概念出发,结合知觉现象学的理论和寺院建筑的特殊性,探讨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光线、色彩、声音和气味等因素对知觉体验的影响,旨在为寺院建筑设计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指导与启示。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发现更多关于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的奥秘,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寺院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形式,其空间设计和布局对信仰者和游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基于知觉现象学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人们在寺院建筑空间中的感知与体验,从而提升空间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能够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舒适性的空间。
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浅析
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浅析【摘要】本文以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基于该理论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
首先介绍了知觉现象学及其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随后分析了寺院建筑空间的特点,并对知觉体验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文章还探讨了空间布局对知觉体验的影响以及色彩、光线和材质在知觉体验中的作用。
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寺院建筑空间的知觉体验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为设计师提供了有效的设计指导,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知觉现象学、建筑空间、寺院、体验要素、空间布局、色彩、光线、材质、分析、总结、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感知和体验越来越重视。
寺院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引人注目。
如何通过知觉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寺院建筑空间的知觉体验要素,尚未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知觉现象学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结合寺院建筑空间的特点,分析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探讨空间布局、色彩、光线和材质对于知觉体验的影响,从而为寺院建筑空间的设计和体验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揭示寺院建筑空间的美学特质及其独特的魅力,促进建筑空间的审美化和人文化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寺院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探讨人们在寺院建筑中的感知与体验过程,进一步挖掘寺院建筑空间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研究知觉现象学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有助于拓展对建筑空间的认识,提高设计者对空间体验的把控能力,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思路和启发。
通过分析空间布局、色彩、光线和材质等要素对知觉体验的影响,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为具体的设计指导,帮助他们创造出更具有吸引力和舒适性的建筑空间。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精神解读PPT课件【精编】
目录
一. 场所与建筑现象学
1.现象学基本观点 2.场所与空间解读 3.场所的形成 4.场所精神 5.场所与建筑设计
二.建筑现象学与空间感知
1.知觉论 2.感知建筑 3.建筑作品分析
一. 场所与建筑现象学
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历史起源
现象学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意为研究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梅洛·庞蒂受胡塞尔“生活的世界”的观念影响很深,他把“生活的世界”改造为 “知觉世界”,身体是感知、体验和知觉的机器。他认为“存在”有两种意义:人作 为物体存在,或者作为意识存在。
例如用手抚摸一块布料,就会立马有一种感觉呈现出来,那种感觉是不可言说的, 是绝对真实的,饱满的知觉。但当我把这种感觉与抚摸其它布料的感觉进行比较后,当 我在心里用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后,那种感觉便已经经过了我们意识的改造,被赋予了 规定性,可描述性——它已经不是原来那种真实饱满的知觉了,而是被抽象化为近乎单 调的概念。所以他认为知觉是先于一时的。
定居
存在于世
当我们选定了一个场所,我们就选定了自己存在于世的方式。定居意味着人与选定的 环境建立了一种有意义的关系。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精神解读PPT课件【 精编】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精神解读PPT课件【 精编】
场所的形成
定居活动包含两个环境心理和认识活动
a.定向:人辨别方向,明确自己同场所的关系。 b.认同:指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与环境世界产生有意义的联系,即通过对物与环境的 理解获得世界。
弧面的入口设计,据 说是芬兰拥有较多湖泊而 启发的。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精神解读PPT课件【 精编】
在室内 设计中,冰 冷的家具外 面都包裹着 柔软的织物。
建筑现象学解读
胡奇志 林雪松
现象学
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 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 度…… ——埃德蒙·胡塞尔
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 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 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 “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 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 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 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学
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 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 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 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 还原法。 通过对意向结构进行先验还原分析﹐分别研 究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和诸 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
建筑现象学
舒尔茨提出5种空间概念:
1、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
2、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 3、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 定形象的存在空间;
4、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 5、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 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 了详尽的分析。
建筑现象学
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场所概念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 间的概念,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 必要条件,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 限或边界线。场所对于包围它的 外部而言,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 “场所精神”也就是场所的特性 和意义。“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 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 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它的关系。” 自然场所和人为场所的造型特 性——浪漫式、宇宙式、古典式、 复合式——具体表达了特殊的场 所精神。
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 ppt课件
感知建筑
知觉建筑现象学强调人们对建筑的知体验与真实的感受与经历。
建筑是人造环境延伸到自然的领域,它为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世界提供了场地。
事实上对每一种建筑的体验与感知都是多种感觉混合而成并且对它们的感觉也不相同。
建筑的营造需要根据人类的多种本能来协调完成,在人们生活的早期的发展阶段,感知 与体验是非常普遍的活动,在当代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很少有建筑能为人们提供知觉体
28
建筑作品分析
锚固
在这一阶段他的设计思维有很大一部分根植于存在现象学有关“定居(定向与认 同)”的思想。重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现象关系,并用民间建筑中的丰富类型去 建立、发展及强化建筑与场所之间的现象关系,使得每件作品投射出一种对人类 生存境界这的是深一刻长理廊解式,的体海现滩出住对宅人,、结建合筑当、地场所关系的本质把握。
23
感知建筑
水
路易斯·康在他的设计索尔克生物研 究楼时中间是一条狭窄的水面,水静静 地穿过这两栋楼,仿佛是一条时间轴给 人一种深邃,万物生生不息的感觉。
这是成都来福士广场的中庭,上面 是浅水面,天空的云朵会倒映在水中, 池水纹路会在顶棚上面不断变化,会给 人一种体验环境体验建筑的美妙感觉。
24
感知建筑
美国城市中的“距离感”实际上表现了美式城市所具有的空间和空旷性,它具有 空间感,但缺少场所感。而欧洲城市的尺度表现出它的文化性和强烈的场所感。
9
场所的形成
场所分为人工与自然两种
自然场所:就是人眼中的自然,而非离开人意识的客观自然。
人工场所: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对自然和空间进行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所选择 的地点变成“场所”,在这个过程中“定居”活动十分重要。
他的早期著作《锚固》就主要讲的是如何将建筑建筑植根与锚固在独特的场所中。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待传统建筑空间石林小院空间初探
空间构成
1.空间构成原理
建筑现象学的空间构成空间的形成、组织和演化过程。它认为空间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有生命的。空间构成的研究包括对空间形态、结构、尺度、材料、 光线等因素的分析,以探索空间构成的规律和特点。此外,空间构成还空间与 人的关系,以及空间对人的行为、心理和感知的影响。
2.空间构成与其他建筑现象学的 关系
影响体验的因素
影响体验的因素包括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空间光影、空间色彩等。空间形态 会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如圆形空间可能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觉,而 方形空间则可能给人以冷漠和正式的感觉。空间尺度则会直接影响人们在空间 中的行为和感受,如过高或过低的尺度都可能让人感到不适。空间光影和色彩 同样会对人们的体验产生影响,如明亮的光线可能让人感到欢快和兴奋,而暗 淡的光线则可能让人感到沉闷和沮丧。
尽管本次演示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例如,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空间体验差异、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如工作场所、 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等)对体验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残障 人士等)的空间体验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体验空间 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谢谢观看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待传统建筑空间石林 小院空间初探
01 引言
目录
02 空间形态分析
03 空间体验探究
04
传统建筑空间现代性 思考
05 参考内容
引言
传统建筑空间作为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现象学作为一种个体经验与意识哲学的理论体系,为研究传统建筑空间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次演示以云南石林小院空间为例,从现象学的视角对其空 间形态、空间体验和现代性思考进行初探。
第03讲 3-建筑现象学
第三章建筑现象学环境心理学补充知识•哲学基础胡塞尔( 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哲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与建筑现象学《建筑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1963)《实存·空间·建筑》(Exis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1971年)《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1973年)基于上述理论基础,1980年舒尔茨出版了纯建筑理论领域最早、最完整、系统深刻地讨论建筑现象学的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远古至今,建筑帮助人们,使人们的存在富有意义。
通过建筑,人们拥有了空间和时间的立足点……建筑应该理解成富有意义的(象征的)形式。
”——《西方建筑的意义》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存在”的意义上讲“定居”是建筑的目的•人们感知场所感的过程,可划分为认同(identification)和定向(orientation)两个同时进行的方面。
•“建筑意味着把一个场地转变成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
设计就是造就场所。
”换句话说,“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间,人必须要能体验到环境是充满意义的。
•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即空间加形式特征),帮助人们“定居”。
•现象学(Phenomenology)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科学。
事实上,现象学理论并不是讨论现象的一门学问,而是想透过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严格来讲,现象学只是一种方法而已,在这里“寻找本质的方法不再是传统的超越方法,而是希望以数理与心理的分析找出思想的形式及其内容”。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 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建筑现象学(第二小组实例部分)
动态和连续
芬兰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1993,霍尔)
不对称的布局将动线安排穿越一 系列空间组织,使整个设计变成一个 微微扭曲的”房间连成的长廊”。 这些弯曲着展开的空间序列提供 了使人感到神秘而惊奇的元素,参 观者面对的是一个持续展开而变化 着的透视场景,它们将室内体验与 交扭曲的概念联系到了一起。 在这里,“身体”成为我们自身 和建筑之间基本的联系,被当作体 验伸展、重叠空间的真正手段。
美国当代建筑师中的 代表人物之一 1947年生于华盛顿州 的布雷黙顿 1971年毕业于华盛顿 大学建筑系,在罗马学 习建筑,此后在伦敦 AAschool学习硕士课程 1976年在纽约设立了 自己的事务所
斯蒂文·霍尔 Steven Holl
在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将建筑现象学 成功运用并赢得广泛关注和赞誉!
圣伊格内修斯礼拜堂大门
陈啸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Reporter: :
Antony
霍尔
场所与现象 动态和连续 霍尔作品的解读 光与空间 材料和细部
场所与现象
把场地具体地凝聚成一个场所这些线索有些是具体的有些是抽 象的包括原有的建筑建筑之间的道路景观河流树木嗅觉温度地名以 及与此地相关的记忆和传说这样建筑就唤醒了场所中那些自在的物 体所蕴含的联系从而锚固在场所中并且伴随其功能和社会要求融入 到场所特定的历史中。 ——霍尔的作品集《锚》 霍尔认为:建筑是外在知觉的“秩序”和内在知觉的“现象” 的融合。 秩序——场所赋予建筑本质独特的特征是以客观智慧为基础形成的 设计概念。 现象——包括抽象观念在内的能够显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包 括直觉、回忆、判断、想象、经历等。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
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现象学为基础,建立了建筑现象学的基础和框架, 主要侧重于理论思维。
空间之觉的建筑现象学意义探讨
由于没有受到建筑学专业的规则和教条的基础,艺术家更能达到建筑体验的精神度向,也更为直接的显示出建筑艺术的现象学基础。
塔可夫斯基(Tarkovsky)的电影《乡愁》(Nostalgia)中富有诗意的空间和光的图像,便是这样一部建筑现象学的长诗。
它触及建筑学存在的基础,充满了被渐渐忘却的童年时的记忆和经验,通过空间的图像,揭示了物质与现象、有形与无形、庇护与暴露、过去与现在、有限与无限的交融流转。
记忆:塔可夫斯基电影《乡愁》中的影像与空间塔可夫斯基的影片有一种俄罗斯乡间田园的影像和诗歌风格:《乡愁》序幕的开篇镜头便是绘画般的风景:树、水、狗、模糊的黑白风景,以及风景中缓慢行走的人的黑色剪影;紧接着影片开始,出现的是迷雾中青葱的意大利乡村风景,一辆大众汽车从画面右侧横穿画面至左,短暂的消失之后又从画面左下侧驶出,安德烈〃戈查可夫(Andrei)和尤金尼亚(Eugenia)走出车外。
接着是乡村小教堂中逆光的密密阵列的柱子,镜头从二点斜透视缓慢变为一点透视停止下来;山坡上的小木屋安静地伫立在画面上方,如同从山腰上生长出来一般;雾气缭绕的露天浴池,镜头与主人翁的背影、池中的雾气同时向画面左方缓慢移动;戈尔恰科夫和尤金尼亚在旅馆走廊中的谈话,首先听到声音,然后分别看到两位主人公。
影片中多处出现古典拉丁式建筑的褐色石块,缀满碧绿针叶的意大利松树,蒸汽氤氲的维尼奥尼温泉浴池的景像。
还有多米尼戈(Domenico)水淹的房间,残破的墙面,星星点点的光线,半堵坍塌墙壁上可以打开的门,半透明的绿色和棕色酒瓶,淅沥的雨滴,废墟里水晶般的积雨,跳跃的光影,摆动的水草,潮湿的绿色植被,弥漫的忧郁……塔可夫斯基的影像让人想起绘画,特别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俄罗斯绘画。
塔可夫斯基年轻时曾经画过三年画,他的第二部影片《安德烈〃鲁勃廖夫》(Andrei Rublev)便是关于15世纪俄罗斯肖像画家鲁勃廖夫 (Rublev),在他的著作中时常会提到达利、凡高、哥雅、拉菲尔等众多的画家。
“身体与空间感知:无形的博弈”--现象学视角下对现代建筑的批判
“身体与空间感知:无形的博弈”--现象学视角下对现代建筑的批判宫聪;胡长涓【摘要】在当今以高效为追求的时代,空间的简洁与视觉夸张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和需求。
但人们却在逐步丧失着对空间细腻且敏感的感知能力,对建筑评价变得麻木无力。
然而真正有意义的建筑空间本身却是有知觉的、有记忆的、有情结的,更应有精神的空间。
本文以身体和空间关系为切入点,详细讨论了四位哲学家对身体和感知的理解,从而延伸出对现代建筑的批判。
%In the modern society aimed for high eficiency, the concise of space and visual hyperbole become the sign and demand of the present era. While people are gradualy lost delicate and sensitive perception to the space and become numbness on building evaluation. However, the real meaningfuly architectural space itself possesses percipience, memory, the plot and the spirit to the people.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spa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body and perception which extend the critique 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e.【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171-173)【关键词】身体;空间知觉;现象学;现代建筑【作者】宫聪;胡长涓【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引言关于身体和建筑关系的问题,从威特鲁威开始就一直处于西方哲学家的辩论之中。
第七讲 建筑现象学
神现象密切相关。建筑正是以其自身特有的空间与 形式,以某种结构化的方式,表达着、展示着这种深沉 的历史与精神的脉动。”
《冬天的薄暮》
飘落的雪花纷飞窗上,晚祷的钟声久久回荡; 舒适的室内令人陶醉,聚餐的饭桌也已收拾停当。
一群游子,在黑暗中来到了门前; 金光闪烁的恩赐之树,还带着清凉的露珠。 游子们静静地步入室内,辛劳已将门槛变为石头; 清澈透明的光线,照亮了桌上的面包和美酒。
“人存在于世界当中。”---海德格尔
“单体房屋、村落和城镇都是建筑作品,它 们在其内部和周围聚集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建 筑物是人们接近了作为居住环境的大地,与此 同时又将相邻的房屋置于广阔的天空之下。”
横跨于水面之上的桥梁“只是将已经存在的 两岸连接起来,因为只有当一桥飞架水面之时, 两岸才成其为两岸… …桥的两岸相互衬托。沿 水边延伸的岸边不再是无关紧要的边界干地了。 通过两岸,桥梁将其身后的大片环境带向水面。 桥梁使水面、岸边和土地成为邻居并且将水面 周围的大地聚集为有意义的环境。”
“建筑是一种具体的现象。它包括大地景观和 聚居地,以及房屋和有关房屋的种种阐释。然而它 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在。远古至今,建筑帮助人们, 使人们的存在富有意义。通过建筑,人们拥有了空 间和时间的立足点。于是,建筑不仅仅关乎实际需 要和经济因素,它还关系到存在的意义。这种存在 的意义源自自然、人类,以及精神的现象,并通过秩 序和特征为人们所体验。……在建筑中,空间的形 式意味着场所、路径和领域,也就是,人类环境的具 象结构。因此,建筑定义的完满诠释,并不能从几何
本质也是现象,只不过是更为一般和纯粹的现 象。
所谓直觉,就是“看”或“体会”,去看意味 着观察者要“直接面对事物本身”,对所意识到的 现象和本质进行完整和准确的描述。
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浅析——以西安市鄠
書叨19竺计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寺院建筑空间知觉体验要素浅析——以西安市鄂邑区草堂寺为例付形白胤(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00)[摘要]建筑现象学理论中强调的知觉体验与中国寺院园林建筑当中所强调的“建筑意”有相合之处,本文对中国寺院建筑中的知觉体验要素进行分析,以此发掘中国寺院建筑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知觉现象学;知觉体验;寺院建筑;草堂寺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4-0057-011知觉现象学理论概述现象学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外观,表象,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认为知觉是构成知识的最基本层次,强调身体知觉体验的重要性,将身体带入知觉现象学的研究之中。
体验是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认知和构造世界的活动。
人类体验建筑、空间和场所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知觉来进行的。
本文将以知觉现象学理论为基础,以三论宗祖庭草堂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国寺院建筑当中的知觉体验要素进行分析探讨。
2寺院建筑中的知觉体验研究——以草堂草堂寺位于西安市鄂邑区圭峰山北麓,始建于东晋,现存寺院为建国后重建。
下文将从视觉体验,听觉体验,嗅觉与味觉体验,触觉体验等多方面探讨草堂壽0勺站觉体验。
2.1视觉体验视觉体验效果是各种感官体验效果中最为强烈的。
寺院建筑的视觉体验主要可分为三部分,光影、色彩以及材质。
草堂寺的建筑形制与我国传统寺院建筑基本一致,由我国传统建筑演变而来。
寺内主体建筑立面有临空檐廊,檐廊采用柱子支撑,光线从柱子之间进入建筑空间,而被柱子所遮挡的地方形成阴影,这就形成了一定的明暗关系,光线充足时,会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
除此之外,寺院建筑的光影效果还可以通过门窗侧光表现出来。
草堂寺主体建筑的门窗雕刻图案较为精致,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氛围,光透过门窗射进室内,会在地面以及墙壁上形成神秘而又生动的光影图案,加之寺院建筑室内空间本身所具有的幽暗气氛,都给其增加了一抹浓重的宗教氛围。
知觉体验——基于现象学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研究
1 知觉 建筑 现 象学
胡塞尔被誉为现象学之 父 ,他将人们 认知周遭 现象 的状 态分为两种情况—— “F1然态度 ”(Natural Attitude)和 “现象 学 态 度 ”(Pheno—menologieal Attitude)。前 者 是 一 种 自觉 自 发 接收外部世界的 人类 意识 ,并将 其确 认为存 在本 身 ;后者 是将 自然态度接收 的现象材料 “悬置”起来 ,注重思维活动本 身 ,对物我关 系进 行反思 ,是一种具有 批判性的生存态度 。 作 为建 筑 环 境 没计 的创 作 者 而 言 ,对 空 间 的 体 验 和认 知 在 自 然 态 度 中 是 无 法 得 到 本 质 的反 馈 ,只 有 以 现 象 学 的态 度 敞 开 感 知 ,才能得 到空 间的体验 可以说“现象学态度 ”的空间体 验 才能使我们领悟生活空 间的本质 ,从 而在设计过程 中合理 地判断形 势和识别需解决的 问题 ,运用所 掌握的方法 和技能 去成就 一个 建筑设计作品 。对大多数 学生个体 来说 ,这样 的 能 力是 需 要 长 期 的 训 练 才 会 有 点 滴 的 领 悟 ,这 是 建 筑 教 学 的 难点所在 。摆脱 意识启蒙 就开始 的 “自然态 度 ”不 是 几年 的
知觉现象学透镜下“建筑—身体”的在场研究
以现象学的原则为指导,通过反思和描述,揭示知觉体验中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知觉现象学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人物
发展历程
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到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再到后现象学 时代的建筑现象学研究。
代表人物
胡塞尔、梅洛庞蒂、丹尼斯·斯托克、约瑟夫·弗雷德里克·海克 尔等。
知觉现象学在建筑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
通过知觉现象学透镜来研究和理解 建筑对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探索身 体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和意义。
空间与时间的交织
探讨空间和时间在建筑中的交织作 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 和体验。
身体与环境的互动
研究身体与建筑环境的互动关系, 包括身体如何在建筑空间中移动、 停留和感受。
空间认知与意义构建
分析建筑空间如何被认知和理解, 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来构建意义和传 达信息。
建筑与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具有 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意义。通过了 解这种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设 计和规划建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 期望。同时,这种互动关系还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建筑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05
“建筑—身体”在场研究的实践与案例 分析
“建筑—身体”在场研究的实践应用
感知和体验
2023
知觉现象学透镜下“建筑 —身体”的在场研究
目录
• 引言 • 知觉现象学理论概述 • “建筑—身体”的在场研究 • 知觉现象学透镜下的“建筑—身体”研究 • “建筑—身体”在场研究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பைடு நூலகம்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当代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觉现象 学逐渐成为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理论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之觉:一种建筑现象学[1]周凌“诗人和画家来自于现象学家。
”[2]艺术家使用现象学的方法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纯粹的看,放下了经验和理性的解释。
一个作家、画家、导演设置一个场景,必须限定一个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假想一个地点,而“创造空间”是建筑师的首要任务,因此,这些艺术家不自觉地承担了建筑师的任务。
由于没有受到建筑学专业的规则和教条的基础,艺术家更能达到建筑体验的精神度向,也更为直接的显示出建筑艺术的现象学基础。
塔可夫斯基[3](Tarkovsky)的电影《乡愁》(Nostalgia)中富有诗意的空间和光的图像,便是这样一部建筑现象学的长诗。
它触及建筑学存在的基础,充满了被渐渐忘却的童年时的记忆和经验,通过空间的图像,揭示了物质与现象、有形与无形、庇护与暴露、过去与现在、有限与无限的交融流转。
记忆:塔可夫斯基电影《乡愁》中的影像与空间塔可夫斯基的影片有一种俄罗斯乡间田园的影像和诗歌风格:《乡愁》序幕的开篇镜头便是绘画般的风景:树、水、狗、模糊的黑白风景,以及风景中缓慢行走的人的黑色剪影;(图1)紧接着影片开始,出现的是迷雾中青葱的意大利乡村风景,一辆大众汽车从画面右侧横穿画面至左,短暂的消失之后又从画面左下侧驶出,安德烈·戈查可夫(Andrei)和尤金尼亚(Eugenia)走出车外。
接着是乡村小教堂中逆光的密密阵列的柱子,镜头从二点斜透视缓慢变为一点透视停止下来;山坡上的小木屋安静地伫立在画面上方,如同从山腰上生长出来一般;雾气缭绕的露天浴池,镜头与主人翁的背影、池中的雾气同时向画面左方缓慢移动;戈尔恰科夫和尤金尼亚在旅馆走廊中的谈话,首先听到声音,然后分别看到两位主人公。
影片中多处出现古典拉丁式建筑的褐色石块,缀满碧绿针叶的意大利松树,蒸汽氤氲的维尼奥尼温泉浴池的景像。
还有多米尼戈(Domenico)水淹的房间,残破的墙面,星星点点的光线,半堵坍塌墙壁上可以打开的门,半透明的绿色和棕色酒瓶,淅沥的雨滴,废墟里水晶般的积雨,跳跃的光影,摆动的水草,潮湿的绿色植被,弥漫的忧郁……塔可夫斯基的影像让人想起绘画,特别是文艺复兴早期的俄罗斯绘画。
塔可夫斯基年轻时曾经画过三年画,他的第二部影片《安德烈·鲁勃廖夫》[4](Andrei Rublev)便是关于15世纪俄罗斯肖像画家鲁勃廖夫[5](Rublev),在他的著作中时常会提到达利、凡高、哥雅、拉菲尔等众多的画家。
但他本人却强调电影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认为“随着时间的发展,我认为,电影将远离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成为越来越自主的艺术。
”电影空间与绘画空间有所不同,正如安德列·巴赞[6](Andre Bazin)在《电影是什么》中阐述的:“画框与周围空间毗连,形成一个与自然空间相对立的,与真实空间相对立的内向空间,这个关照性空间仅仅向画内开放……银幕的边缘不是画框,银幕展现的景色似乎可以延伸到外部世界,画框是内向的,银幕是离心的。
”[7]正是电影空间的这种特质,使塔可夫斯基得以在银幕内展示无限深远的空间,并且溶入观者,指向观者的内心世界。
塔可夫斯基的影像空间大多以一点透视的方式展现,如同戏剧一样,这种传统的空间表达有助于压平银幕图像。
《乡愁》通过雾、水、雨、黑夜模糊了影像、空间和形体的边缘,使影像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弱化真实效果,强调出平面感。
这样,黑夜、弥散的雾,甚至透空的栏杆都参与到场面调度中来,成为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空间塑形的参与者。
这近乎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场景,也和日本枯山水中使用裸砂的方法如出一辙。
正因如此,塔可夫斯基的影像具有一种平面感,它弱化真实空间深度的同时,扩展了心理空间的深度,消除了现象与本质对立的深度模式,空间从背景中走出,变成正文。
(图2)门和窗在塔可夫斯基电影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门和窗让光线进来,让视线穿过,人和观众从这里看进来或者看出去,从而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惊讶的形而上学的美丽(图3)。
其中一个经典镜头是:左边一方是狭长的窗,明亮的,下着雨;右边下方是同样狭长的门,里面有块大圆镜子,忽明忽暗地辉映着雨;中间有一张大床,寂寞的俄罗斯诗人横卧着;床上方的栏杆,有优美的线条,却在光影里显得很落寞。
这个构图是完美的,从细部来说,有些活泼的对比,比如方和圆,亮和暗,上和下,纤巧和厚重,并且错落有致地安排了三个空间。
(图4)废墟,在影片里隐含了一种记忆,但并非简单的象征和隐喻。
废墟的特别之处在于抓住了我们的情感,因为它让我们想起那些被遗忘的信仰。
比起新的建筑物,人更容易被它打动,废墟剥去了实用和理性的面纱,它不完全是一个建筑物,已经停止扮演建筑物的角色,它显示出记忆的结构骨骼,是一种纯粹忧郁的情绪。
房屋与废墟的区别形成了一种潜在的记忆,换言之,房屋、记忆在废墟里得到了统一。
虽然在真实的建筑学中很少面对漏雨或被水淹没的房间,但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这种影像十分有力,这种冲击力来自于房子和水,来自于庇护和暴露、有形和无形、有限和无限的特有意象的溶解(图5)。
当代社会似乎有一种取消历史感和擦除时间痕迹的倾向,人们更热衷于以后现代式的无意识的拼贴(Collage)取代现代时期的有意识的剪辑(Montage),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形式产生了断断续续的碎片,使人们的记忆显得无所适从。
而塔可夫斯基却似乎向我们证明,历史感不仅仅是个体对人类时间存在的意识,或对过去历史规律的意识,而可以是一种新的模糊的和似曾相识的记忆。
时间是塔可夫斯基电影里与空间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中的影像诗学,正源自于他对时间的描摩。
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能让观者清楚地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一秒钟的流逝——在枯叶飘落,在水面涟漪的波纹和荡漾的水草,在一声轻杳的喟然叹息中。
如果说时间是有重量的,那么藉影像所雕刻的时间重量,可以说是一个巨大存在。
对塔可夫斯基而言,电影的本质就是“时间”。
透过事实的具体形象,电影中的时间仿佛是真实时间的铸形,在人物移动和环境形态中,影像、时间以及与时间牢不可分的物质世界共同构成了电影艺术(图6)。
他说道:“在电影里,我们纪录某一空间,是为了创造出时间的幻觉。
”[8]在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一书中,他表示:“我至今仍无法忘怀出现于上个世纪的那部天才之作、揭开电影序幕的影片《火车进站》[9](L'Arrive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那正是电影诞生的时刻,它不只是技术问题,也不只是一种再现世界的新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美学原则的诞生。
因为人类首度发现了留取时间印象的方法。
”[10]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并且是惟一可以用时间长度来计量的艺术。
当爱森斯坦用“特写镜头”把某个人物突现出来的时候,他仿佛是在进行剪辑,并在时间上重新加以安排,从而揭示出壁画的戏剧性实质。
爱森斯坦事实上是从“单纯的空间艺术”中挖掘出潜在的时间维度[11]。
而塔可夫斯基更多地像巴赞主张的那样,使用长镜头来表达时间的绵延。
当我们看到《乡愁》里流落异乡的戈查可夫,手捧着闪烁的微弱烛火,小心翼翼的横越荒芜的温泉水池,从银幕这端到那端,随着烛火的移动,影像建构了另一个流动的时空(图7)。
闪烁烛火的“动”和缓慢到几乎让人察觉不出移动的镜头摇摄的“静”在这一个长镜头内,构筑了属于戈查可夫、属于影像本体的时间宇宙,涵涉其内的是交融了主人翁记忆与追寻情感的厚度,投射于外的则是某种经验在时间的长度中延伸、强化、凝聚。
这样的时空犹如存在于每个人心底的幽冥之境,过去与现在、记忆与渴望在此刻交织成一片时空的混沌,简单的影像下触及的是内心世界深层活动状态。
塔可夫斯基说道:“时间或空间两者都不存在于与人类范畴相关的事物之外。
”时间成了每个人的自我宇宙的计量器,每一段生命轨迹中细微的情感质量变化,都形成不同的时间宇宙。
记忆、欲望、追寻,电影承载了某种时间的流逝、消耗和延展,也召唤观者以自我生命经验的共鸣(图8)。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曾明确表示他的电影中没有象征和隐喻,水就是简单的水,雨就表达雨的经验。
直觉,在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中显得尤其重要。
《乡愁》的风景充满了作者的心灵感受,用一个患有强烈思乡症者的目光反映出来。
对大自然及其不断变化的形态与气候的深切感受,从宽广的地平线到对一片树叶上的细微纹理的审视,都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寻找到的无限的美和魅力所在。
塔可夫斯基似乎正沿着胡塞尔[12]所说的“回到事物本身”(zur焎k zu den Sachen selbst)的路在行走,而且,与柏格森[13]的直觉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电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真实”[14]不同的是,塔可夫斯基强调的却是一种现象学的意象,一种藉本质直观(Wesenschau)把经验还原为现象,强调意象活动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妕)体验,包含主体意识的意象性真实的现象学真实。
绵延:一种空间知觉德勒兹[15]曾指责现象学没有理解电影,将电影与自然感觉相对立,从而贬低了电影的重要性。
[16]他把画面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机流动的状态,为画面—运动的状态;另一种是晶体状态,为画面—时间状态。
德勒兹认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属于画面—晶体一种,趋向于对纯时间的表现。
纯时间指的就是柏格森所说的绵延(Duration),是一种强调主观意识的时空观念。
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里批评了康德的时空观,他认为康德在现象与本体之间划了一道无法越过的鸿沟,“康德设想一方面有物自体(Sachen an sich),一方面有纯粹的时间和纯粹的空间,物自体通过这种时间和空间被折射出来……时间和空间不在我们之外,也不在我们之内;内外的区别自身是时间与空间的作用……他把现象界连根带叶交给我们的悟性,而对本体界则不许我们问津。
”[17]柏格森似乎在设法跨越康德设置的鸿沟,他认为“这道鸿沟也许不是他(康德)所设想的那样难以越过。
”[18]柏格森试图通过“绵延”来统摄以上对象,试图使内在意识与物理时空统一起来。
在康德的观念里,空间并非实在之物,空间是“外感所有一切现象之方式”[19],时间则是“内感之方式”,亦非实在之物。
而时间与空间,“合而言之,为一切感性直观之纯粹方式,而使先天的综合命题之所以可能者。
”[20]柏格森却坚信“空间是实在的东西”,并且说道:“康德远未动摇我们这个信仰。
”[21]柏格森首先承认物质世界,认为物理学时间是可测量的,因此是纯一的。
同样,空间是纯一的,因为空间是可度量的。
他认为,绵延不等同于时间,“时间是纯一的,它的各个瞬间被串在一根线上,而绵延是多样性的,它的各个瞬间相互渗透。
”他把时间理解为一种被人工重造出来的自我,以及种种简单的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可以彼此凑合再分开,而把绵延理解为一种内心状态,其先后各个阶段是独特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