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中国大型水雷“第一”——锚-1型水雷

中国大型水雷“第一”——锚-1型水雷作者:孟德广,等来源:《轻兵器》 2013年第14期孟德广杨建辉水雷是海战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其制造成本低但却能给敌人舰艇以致命的打击。
锚-1型水雷是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种大型触发水雷,用于打击敌人的大型水面舰船和潜艇——威力巨大可炸毁水面舰艇及潜艇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海军战备的急需,我国先后从苏联进口了一批水雷及深水炸弹。
从1958年起,我国开始仿制苏式触发水雷,1962年仿制成功第一款由铁锚定位的大型触发水雷,命名为“锚-1型水雷”,随后转为批量生产,并逐步装备海军。
锚-1型水雷总质量为1 075kg,内装梯恩梯炸药240kg,破坏半径10m;雷长216cm,雷宽93cm,雷高123cm;雷索长263m,直径10mm;反水面舰艇时水雷设定深度2.4~9.1m,反潜艇时水雷设定深度48.7~91.4m;布雷最浅海区深度12m,布雷最深海区深度263m;布雷最小间隔为35m(此值是以水雷爆炸时产生的压力波不使邻雷雷壳被压破而设定的);水雷的战斗有效期1~2年。
结构完备可自动设定布雷深度锚-1型水雷由雷体、雷锚两大部分组成。
其以水面舰艇布放,利用定深锤法,自动将水雷系留于设定的深度。
雷体装有5个触角,当敌舰将任何一个触角撞弯时,该触角即可产生电流,使水雷爆炸。
雷体雷体由雷壳、炸药、发火装置、触角、绑罩索、保险器等组成。
雷壳雷壳用于盛装炸药和其他装置,其上部设有一定的空腔,以使整个雷体能长期浮在水中的定深位置。
雷壳由钢板焊接而成,其中部呈圆柱形,两端呈半球形。
雷壳内下部为炸药室,炸药室内设有套管,套管内装有发火装置。
雷壳顶端设有保险器孔,用于安装保险器。
保险器孔的周围设有5个触角孔,用于安装触角。
雷壳上部侧面设有一个沉雷器孔,用于安装自动沉雷器或干燥盒。
平时,沉雷器孔上装干燥盒,干燥盒为一铁皮盒子,内装氧化钙干燥剂,通过盒盖上的许多小孔,吸收雷壳内部的潮气,保证电线接头不生锈以及电路的良好绝缘。
F18战斗机

F-18“大黄蜂”战斗机(F-18 Hornet,编号亦作F/A-18)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舰载单座双发超音速多用途战斗第四代战斗/攻击机(国际第四代战斗机标准),它也是美国军方第一种兼具战斗机与攻击机身份的机种,基于这个原因,作为美国海军最重要的舰载机,F-18的用途广泛,它既可用于海上防空,也可进行对地攻击。
该机于1978年首飞,1983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2006年7月28日F-14“雄猫”战斗机退役后,F-18成为美国航空母舰上唯一的舰载战斗机。
中文名称F/A-18 “大黄蜂”战斗攻击机英文名称F/A-18 Hornet Fighter/Attacker研制时间1978年11月18日服役时间1983年1月7日国家美国制造方麦道/波音/诺斯洛普公司乘员1人(A型/C型);2人(B型/D型)产量1,458架以上目录1发展沿革2技术特点▪机载武器3性能数据4衍生机型▪F/A-18A“大黄蜂”▪F/A-18B“大黄蜂”▪F/A-18C“夜攻大黄蜂”▪F/A-18D“大黄蜂”▪F/A-18E/F“超级大黄蜂”▪F/A-18G“咆哮者”▪F-18 “沉默大黄蜂”5实战情况6装备情况7重要事件1发展沿革研发背景1975年1月13日,由诺斯罗普公司设计的YF-17在 ACF((Aerial Combat Fighter,空战战斗机)项目中被对手通用动力的 YF-16 击败,F-18飞行图[1]原因是 YF-16 的速度比 YF-17 略快,且其安装的 F-100 发动机已被 F-15 采用,可降低维护费用。
YF-16 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 F-16 战斗机,产量超过4500架,至今仍未停产。
失去了美国空军 ACF 合同之后,诺斯罗普公司原本打算就此打住,但美国海军对新战机的需求又使 YF-17 获得了一线生机。
因为70年代初,“雄猫”项目遭遇研发困难,成本不断超支,于是美国海军启动了VFAX(Naval Fighter Attack Experimental,舰载战斗攻击机)项目。
崩坏学园2装备名录、材料入手方式以及武器进化表

←DPS是平均每秒制造的伤害,伤害总量是该武
这个计算的用途是在你不知道该不该替换武器的时候可以直观的看到没有特效的情况下该武器制造的伤←这个是例子,是轮子我某件装备的数据,只要
←这个用于计算3倍狙和5倍狙的单发蓄力伤害以
害倍率加成就是技能纹章的百分比暴击伤害加成,例子是轮子我的5倍狙,只用了“死神吐息·破”(四
是该武器攻击力和弹药量能制造的伤害总和,都是以子弹全部命中为前提。
不该替换武器的时候可以直观的看到没有特效的情况下该武器制造的伤害数据(放置武器不适用),只要直接改掉里面的数据即可,其实是很简单的算术,不过可以省去你的计算时间
伤害以及蓄力后发生暴击的伤害,武器伤害加成是类似狙击幽灵之类的额外武器加成,伤比暴击伤害加成,例子是轮子我的5倍狙,只用了“死神吐息·破”(四星满级)。
护身铠甲: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

护身铠甲: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作者:杨建辉来源:《轻兵器》 2014年第7期杨建辉截至目前,世界各地仍存在许多因战争而遗留下来的雷区。
例如我国的中越边境虽然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扫雷行动,但仍有雷区存在。
这些雷区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排除埋藏的地雷成为我军扫雷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军扫雷部队官兵在进行排雷作业时,面临地雷随时爆炸的威胁。
保护排雷官兵的生命安全,同样是一项重大课题。
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拥有优良的防护性能,其作为后勤卫生装备首次列入全军作战装备序列,并被联合国列为扫雷维和行动指定装备,在26个国家的扫雷维和部队中广泛使用——值得点赞的防护性能1 9 9 7年,第三军医大学立项研制扫雷防护装备。
经过两年多的数十次试验、改进,包括头盔、防护服、防雷靴的“新型扫雷防护装具”研制成功,并于2000年1月通过鉴定,命名为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
该装具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军“九五”重大科技贡献奖,作为后勤卫生装备首次列入全军作战装备序列,并被联合国列为扫雷维和行动指定装备,在26个国家的扫雷维和部队中广泛使用。
我军扫雷部队装备该装具,多次奔赴云南、广西中越边境,百余次往返雷区。
在一次扫雷行动中,我军排雷战士侯伟杰右脚踩响了1枚防步兵地雷,强烈的爆震冲击波将他掀起1尺多高。
由于其脚穿防雷靴,触雷后的侯伟杰只是感到右脚有些麻木,大脚趾内侧有轻微撕裂,别无他伤。
由此,侯伟杰成为世界上因穿防雷靴触雷而安全无恙的第一人。
尺码规格多样防雷效果好GGF110型扫雷防护装具由头盔、防护服、防雷靴组成,总体质量较轻,仅为14kg,其中,头盔2kg、上衣2.5kg、裤子3.5kg、防雷靴6kg。
头盔、防护服可有效防护距爆心35m处,装药量为650gTNT当量(相当于我国66式防步兵定向地雷的威力)以下级别的地雷破片对人体的损伤。
防雷靴可有效防护装药量为210gTNT当量(相当于我国58式防步兵塑壳地雷的威力)以下级别的由塑料制成外壳的防步兵地雷,当地雷埋置于中等土壤中,人员直接踏发时,不发生下肢的截肢性损伤。
《战地1》武器现实原型一览

《战地1》武器现实原型⼀览 在《战地1》中,有⼀些武器给玩家的感觉很不科学,但是这些武器是真实存在的。
下⾯⼩编给⼤家带来的是《战地1》中不科学但真实存在的武器盘点,跟⼩编⼀起来看看吧。
M1918反坦克步枪 M1918反坦克步枪不过这玩意到了⼀战快结束的时候才研制出来⽆论撞针还是⼦弹体积都是⼤号的为了对付英军马克坦克⼀类装甲⽬标%{p a g e-b r e a k|M1918反坦克步枪|p a g e-b r e a k}% K b u l l e t K b u l l e t就是游戏中侦察兵的四号初始武器早期的穿甲弹铁芯弹头使⽤⼀般步枪就能发射最⾼可击穿12-13m m的装甲(马克1型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m m)%{p a g e-b r e a k|K b u l l e t|p a g e-b r e a k}% ⽕焰喷射器 ⽕焰喷射器我觉得没必要过多介绍了图⼆前⽅是个A7V坦克%{p a g e-b r e a k|⽕焰喷射器|p a g e-b r e a k}% M1918以及M P18 M1918以及M P18出现时代很晚了不过对⼀战还是起到了⼗分重要的作⽤⼀战暴风突击队的标志性武器之⼀%{p a g e-b r e a k|M1918以及M P18|p a g e-b r e a k}% M G08/15机枪 M G08/15机枪游戏中重甲兵所使⽤的武器 固定状态时可以使⽤250发弹链也可使⽤100与200发早起的轻重两⽤机枪即通⽤机枪(举个例⼦就是现代的M60)%{p a g e-b r e a k|M G08/15机枪|p a g e-b r e a k}% ⼿榴弹 ⼿榴弹看图就⾏%{p a g e-b r e a k|⼿榴弹|p a g e-b r e a k}% 护甲以及防弹⾯ 重甲兵所使⽤的护甲以及防弹⾯具臂甲没找到实装图... 图三是游戏中英军坦克驾驶员所使⽤的锁⼦甲⾯具%{p a g e-b r e a k|护甲以及防弹⾯|p a g e-b r e a k}% 光学瞄具 早期的光学瞄具主要⽤途是狙击枪以及机枪%{p a g e-b r e a k|光学瞄具|p a g e-b r e a k}% C96卡宾枪版%{p a g e-b r e a k|C96卡宾枪版|p a g e-b r e a k}% 枪射榴弹发射器 游戏中医疗兵的装备之⼀%{p a g e-b r e a k|枪射榴弹发射器|p a g e-b r e a k}% 机载⽕箭弹 机载⽕箭弹 这玩意的确真实存在......曾经我也以为是蠢驴的Y Y %{p a g e-b r e a k|机载⽕箭弹|p a g e-b r e a k}% 齐柏林飞艇与装甲列车 齐柏林飞艇与装甲列车图三右下⾓是个轻装甲车%{p a g e-b r e a k|齐柏林飞艇与装甲列车|p a g e-b r e a k}% 雷诺%{p a g e-b r e a k|雷诺|p a g e-b r e a k}% 轮式装甲汽车%{p a g e-b r e a k|轮式装甲汽车|p a g e-b r e a k}% 信号枪 ⽼古董⼀战英军的信号枪%{p a g e-b r e a k|信号枪|p a g e-b r e a k}% 反坦克地雷 游戏中的反坦克地雷不过也是到了战争后期才研制出来%{p a g e-b r e a k|反坦克地雷|p a g e-b r e a k}% 曼利夏步枪 B测中侦察兵臭名昭著的直拉⽆瞄具⼤栓曼利夏步枪 很多⼈容易和G98搞混实际上区别很⼤%{p a g e-b r e a k|曼利夏步枪|p a g e-b r e a k}% ⽑瑟1916 医疗兵的经典半⾃动步枪⽑瑟1916以及曼德拉贡半⾃动步枪%{p a g e-b r e a k|⽑瑟1916|p a g e-b r e a k}% 切斯特1895 真正的⽼枪了游戏中侦察兵的R u s s i a n1895步枪实际上就是温切斯特1895%{p a g e-b r e a k|切斯特1895|p a g e-b r e a k}% 机载航炮 服⽓...机载航炮如图...⽬标是为了对付⼩型舰船以及坦克之类的装甲车辆 游戏中那门机载炮应该就是这玩意%{p a g e-b r e a k|机载航炮|p a g e-b r e a k}% 战鸽 为以后的战鸽模式开路 虽然我估计实际游戏都不会⽤这个东西... 图中是⼀战中穿着简易盔甲带着照相机的"航拍"信鸽............. %{p a g e-b r e a k|战鸽|p a g e-b r e a k}% 逗游⽹——中国2亿游戏⽤户⼀致选择的”⼀站式“游戏服务平台。
致命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致命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喜欢军事动作题材电影的读者恐怕对1996年香港拍摄的动作片《飞虎》不会陌生,影片中叛逃的海豹部队为逃脱飞虎队追击,在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造成多名飞虎队员伤亡,这种地雷就是M18A1。
这种武器在美军中经常被称为“Claymore”,原意是指苏格兰阔剑——冷兵器时代苏格兰人曾经使用的一种带护手的双刃重剑,大概美军士兵期望这种武器能象苏格兰阔剑一样横扫一切敌人。
源起与发展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纳粹德国的武器专家休伯特·沙尔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几乎同时发现,在一块带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炸药在起爆时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爆炸过程中钢板凹面就会形成一个高速侵彻体,其破坏能力非常惊人。
当时人们将这个发现命名为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Misznay-Schardin effect)。
休伯特·沙尔丁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种定向地雷,不过还没等他的设计投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崩溃,这项技术最终流入当时的同盟国手中,但战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该技术暂时被束之高阁。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休伯特·沙尔丁的设计也很贴切,因为数年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使得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很快在战场上得到了应用。
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
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打击下丢城失地,节节败退,特别是志愿军的夜袭战和穿插包围,让美国士兵们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神出鬼没的志愿军战士会突然杀到他们的阵地上。
为了固守阵地、挽回失败局面,“联合国军”阵营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种可由单兵携带并使用的有效武器,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反步兵地雷因此成了各国武器设计师眼中的香饽饽,但传统地雷不能很好满足需要,于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尔丁设计的地雷,加拿大人手脚比较快,没多久就设计生产出一种名“phoenix”的地雷,这种地雷成功地应用了“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结构也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定向地雷原理

定向地雷原理定向地雷是一种常见的地面防御武器,其原理是通过感应器或遥控装置,能够识别目标并在目标接近时自动引爆,造成破坏和伤害。
定向地雷的原理包括感应器、引爆装置和破片杀伤装置。
首先,定向地雷的感应器是其核心部件之一。
感应器可以通过声音、压力、热量等方式来识别目标的接近。
当目标接近到一定距离时,感应器会自动触发引爆装置,从而引爆地雷。
这种感应器的原理类似于人体红外感应器,能够准确地识别目标并作出反应。
其次,引爆装置是定向地雷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引爆装置可以通过电子、遥控或者机械方式来触发地雷的爆炸。
在感应器识别到目标接近后,引爆装置会迅速作出反应,引爆地雷,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攻击。
最后,定向地雷的破片杀伤装置是其造成伤害的关键。
当地雷爆炸时,破片杀伤装置会释放大量的金属碎片,这些碎片会在爆炸波及范围内造成伤害和破坏。
破片杀伤装置的原理类似于手榴弹,能够有效地打击目标。
总的来说,定向地雷的原理是通过感应器识别目标、引爆装置触发爆炸、破片杀伤装置造成伤害,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攻击。
这种原理使得定向地雷成为一种常见的地面防御武器,能够有效地保护重要区域和设施。
同时,定向地雷也对使用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需要精准的感应器、可靠的引爆装置和有效的破片杀伤装置,以确保对目标的有效打击。
在实际应用中,定向地雷的原理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新型的感应器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目标,引爆装置也更加灵活和可靠,破片杀伤装置的杀伤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改进使得定向地雷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地面防御的重要武器之一。
综上所述,定向地雷的原理是通过感应器、引爆装置和破片杀伤装置实现对目标的攻击,其核心是识别目标、触发爆炸、造成伤害。
定向地雷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原理也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和需求。
定向地雷原理

定向地雷原理
定向地雷是一种具有定向爆炸效果的地雷,它能够在特定方向上对目标进行攻击,具有较高的杀伤力和精确度。
定向地雷的原理主要包括感应触发、定向爆炸和目标识别三个方面。
首先,定向地雷的感应触发是其实现定向攻击的基础。
当目标接近地雷时,地雷内部的感应装置会受到外部信号的影响,从而触发地雷的爆炸装置。
这种感应触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压力感应、磁感应、红外感应等。
通过这些感应装置,定向地雷能够及时地对目标进行反应,实现精确的定向攻击。
其次,定向地雷的定向爆炸是其能够对目标进行精确攻击的关键。
定向地雷在受到触发信号后,会通过内部的定向装置来控制爆炸方向和范围。
这种定向爆炸可以通过调整爆炸装置的结构和材料来实现,从而使地雷在爆炸时能够产生特定方向的爆炸冲击波,对目标造成精确的打击。
最后,定向地雷的目标识别是其实现精确打击的重要环节。
定向地雷在感应到目标后,需要通过目标识别装置来对目标进行识别和确认。
这种目标识别可以通过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热能识别等
方式来实现,从而使地雷能够准确地识别目标并进行定向攻击。
综上所述,定向地雷能够实现精确的定向攻击,主要依靠感应
触发、定向爆炸和目标识别三个原理。
这些原理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使得定向地雷具有较高的杀伤力和精确度,能够在战场上发挥重要
作用。
定向地雷的原理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民用领域中
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安全提供保障。
泥泞中的足下之雷――越战美军用地雷简介

泥泞中的足下之雷――冷战美国军用地雷简介前言冷战开始之后,美军及其盟友发现在陆军方面苏联的优势十分明显,苏联的装甲部队可以轻易踏平整个西欧,而美方只能依靠坚固阵地层层阻击,在防御作战中遗滞并击毁苏方的坦克是首要的关键任务,故而美军需要大量的先进地雷。
虽然万幸的是欧洲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热战”,美军研制的各种地雷只是在世界上其它局部战争中使用。
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战争、格林纳达战争等等,朝鲜战争,美军防坦克地雷在战争早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防步兵地雷则给我方和朝方步兵制造过不少麻烦,越南战争由于时间跨度大烈度高,地雷的使用数量最为巨大。
越南战争自1959年北越共中央决定派遣军事人员潜入南越境内组织游击队,颠覆南越政府开始,直至1975年4月30日北越人民军攻陷西贡为止,一共进行了16年有余,期间美军从1961年正式派遣特种部队军官进驻越南,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1964年北部湾事件发生后美国完全介入越南战争,美军采用的战术之一是建设“战略村”和“坚固支撑点”等方法来克制北越方面的游击战。
美陆军步兵在防守这些据点和野战阵地的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种地雷来遗滞和封锁北越方面的进攻。
在空军封锁“胡志明小道”的战斗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空投地雷。
这些地雷在无数现代化武器的面前或许显得有些毫不起眼,但是它们却是北越人民军方面十分危险的敌人,同时也是美国步兵和南越步兵手中不可或缺的防守利器。
下面笔者就来介绍一下这些低调、有效、危险的美军用地雷。
第一章爆发之始――通用引信美军研发的通用引信可以使用于各种制式地雷、应用地雷和或设置诡计雷。
由于使用十分方便,故大量的应用于越战中。
(一)、M1A1压发引信M1A1压发引信在整体结构上由引信体、压帽、触角、压发杆、击针、击针、簧火帽、保险销等组成。
设置后,抽出压帽下的保险夹和引信体上的保险销,由于击针被压发杆的卡槽卡住,击针簧被压缩,储存了使击针冲击火帽的能量,因而成战斗状态。
当压帽或旋拧在压帽上的三根触角受到9公斤以上的下压力时,压发杆下降,击针得以释放在击针簧的伸张力作用下,冲击火帽而发火,进而引爆爆炸装置。
中国军用装备发展(地雷篇)

中国军用装备发展(地雷篇)58式反步兵地雷1958年,以苏制PMN地雷为蓝本仿制的国产58式反步兵地雷诞生,并正式列装部队。
国产58式反步兵地雷在当时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地雷,其结构简单,杀伤效果好,难以被探雷器探测。
该雷为压发爆破型防步兵地雷,主要以装药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
59式反步兵地雷59式反步兵地雷是一种结构更为简单的地雷,仿自苏式POMZ-2反步兵地雷,是一种绊发破片杀伤型地雷,主要以引爆后产生的破片杀伤敌人的有生目标。
该雷外型酷似一枚大号的木柄手榴弹,仅有六个主要部件:引信、火帽、雷管、装药、雷和固定桩。
雷体为铸铁制成,并在表面铸有沟槽,沟槽的作用是保证地雷引爆后产生较多有效的杀伤破片。
国产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60年代,中国武器专家在抗美援越战场上将缴获的美制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带回国,由此也开始了对定向地雷的仿制。
国产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就是以M18A1为基础仿制的,其结构、威力均大同小异。
该雷布设前必须先将其雷体下方的脚架打开固定住,然后将其正面(表面印有“此面相敌”字样)对准敌人来袭的方向,通过瞄准孔瞄准50米左右距离上与人体高度相当的参照物作为瞄准点,最后装上引信69式反步兵跳雷69式反步兵跳雷,在58式、59式、66式反步兵地雷定型的同时,新中国兵工行业也开始摸索着自行设计新型地雷。
这种地雷是设计在地面以上爆破的杀伤性跳雷,其结构紧凑,重量轻,构造简单;布设简便;可单独布放,亦可串联布放。
以其破片杀伤行进中的步兵。
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采用钢片碟簧为压发机构,以对抗履带车辆为主,有多重耐爆设计,雷壳密封,故可埋设在1.2米水深之内。
72式塑料壳反坦克地雷72式塑料壳反坦克地雷的主要破坏对象是坦克和履带式车辆的传动部,使其瘫痪,用于对付卡车亦有良好效果。
72式反步兵跳雷吸收了当时国外先进地雷的设计经验,把预置破片技术运用到其中,使其威力大大增加。
老萨系列二战时期德国手榴弹及其在中国抗战中的使用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抗战期间中日武器装备的重大差异,网友们都是知道的。
但是诸位是否了解在八年抗战内,源自德国的中国制手榴弹一直是缺乏火力的国军步兵手中--最有威力的防御和进攻武器?这还要从德国的手榴弹开始说起历史德军大规模装备手榴弹还是一战后期。
由于一战壕沟战的特点,当时普遍使用单发步枪的部队对待隐藏在曲折战壕内的大量敌人极为头疼。
他们极其需要威力强大的单兵手榴弹,可以迅速的消灭躲避在工事内的敌人。
实战永远是军工生产的指挥棒,德国军工企业随即在1916年研制出一种木柄手榴弹,在反复试验以后,这种手榴弹被命名为M18式长柄手榴弹,并且随即大量装备部队。
M18由拉环、拉火绳、拉火管、硫磺、雷管等零部件组成。
工作原理是用一根钢管内装玻璃粉,将一拉毛铜丝卷成团放在玻璃粉内,铜丝一端接拉火绳、另一端通导火索和硫磺,利用铜丝与玻璃粉的磨擦发火点燃导火索和硫磺。
使用时拧开弹柄上的盖,捅开防险纸,拉出拉环套在手指上,即可投掷。
一线部队对M18式的评价非常不错,这种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很远而且投掷非常精确,德军士兵可以在几十米之外准确的投入战壕内,大量杀伤战壕内的敌军士兵。
同时,这种手榴弹采用集束形式,可以成功的炸毁铁丝网,敌人简单的土木工事,甚至可以对付当时还处于幼儿期的英军坦克。
不过,德军在1918年底就很快战败,M18的生产和改进也就随着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停止下来。
一战后的德国很快复兴,在一系列秘密的军事研究的大趋势下,德国军工企业也开始对M1918式手榴弹进行改进,并在1924年定型(毛瑟步枪也是在1924年初步定型),命名为M24式长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Stick Grenade)。
M24在M18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造,以适应未来的二次大战的需要。
首先是改进了手榴弹的爆炸时间。
M1918式的爆炸时间过长,从拉动弹弦到爆炸居然要6到7秒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个手榴弹通常要在敌人脚下保持三到四秒钟的时间不炸,敌军的士兵完全有时间躲避甚至反掷回去。
从天而降的地雷

从天而降的地雷可撒布地雷是一种颠覆传统布雷模式的武器系统。
它通常装填于炮弹、火箭弹和航弹里,用火炮、火箭、飞机将其撒布到预定地区,也可用车辆沿途抛撒。
撒布式地雷系统可以大面积、快速地铺设雷场,阻滞敌方机械化部队的行动。
这种“从天而降”的地雷尽管裸露在地面上,但复杂的引信和自毁系统使得它并不容易被清除,还会增加敌方士兵对雷场的畏惧感。
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撒布式地雷系统不断发展,各主要军事大国研制装备了多种型号,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美国撒布式地雷系统美国是研发和装备撒布式地雷系统最多的国家,目前装备的主要型号有:“脚蹼”――该系统于1991年正式配属美国陆军,主要特点是布雷速度快,可在10分钟内安装于车辆尾部,并迅速构筑所需雷区。
操作人员采用手动方式旋转“脚蹼”系统,以每10秒1发的速度将M74反步兵地雷或M75反坦克地雷撒布到预定地点。
M74反步兵地雷是一种破片型地雷,呈扁圆形,配用绊发引信,具有自毁功能。
M74地雷重量为1.4千克,自爆时间为4-5日,M75反坦克地雷重量为1.8千克,自爆时间为12-15日。
“火山”――该系统由运载车辆、矩形发射架和操纵装置等部分组成,采用M113、M548和LVTP7A1等装甲车作运载车,正在研制用M817自卸货车或UH 60黑鹰直升机运送的改型。
通过安装支架,将发射架装在运载车上,发射架上安装一次性使用的XM87雷盒,其中容纳5个BLU-91/B反坦克地雷及1个BLU-92/B反步兵地雷。
共有4个发射架、撒布器的控制装置和安装支架都是可以多次使用的设备。
每个发射架有40个雷盒,M87地雷发射管内部可容纳推进弹药及6个地雷,主要包括5个BLU-91/B反坦克地雷,1个BLU-92/B反步兵地雷,其中BLU-91/B反坦克地雷采用磁感应方式启爆,安装穿甲弹头,重1.95千克,自爆时间可设定为4小时、48小时、15日。
BLU-92/B反步兵地雷采用传感器感知方式,安装“风暴”破片弹头,重1.44千克,自爆时间可设定为4小时、48小时、15日,杀伤半径为10米。
第一滴血4中的武器

上次观看了《第一滴血4》,觉得真正的男人就该如此,电影里面内容很血腥很暴力,也许是史泰龙真的老了,动作不如以往,只能增加血腥的镜头作为卖点。
其中主要就是枪械制造的血腥效果,子弹将腿、手、头都能打掉,直接将人打人成两半,兰博的刀也可以直接把人的头部割掉,狙击枪爆头之后,人顺势还会飞向后方,基本都使用重型武器,里面的枪械和人的身手真实太厉害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于是今天用电驴下了个DVD 版的,血腥的镜头更加清晰了,找了下里面枪的资料:申明:我是完全遵纪守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下资料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和电影《第一滴血4》中场景。
兰博刀发件人《第一滴血》中的武器美国联合刀具公司为“史泰龙”主演《第一滴血》而设计,生产的一款丛林战斗刀,随着当时《第一滴血》在全球的放映,而闻名!兰博刀以其剽悍的外形,强大的功能,吸引了众多真正玩刀的朋友.刀身造型适合于切割、劈砍、突刺,刀背有大而强悍的双层大背齿、刀锋十分精细和锋利、护手二端特制成十字和一字起子,可以用于旋螺丝、手柄为中空全钢用细绳绑捆,握手坚实防滑;柄内有生存附件:有火柴、鱼钩、鱼线、指北针等,柄后尾尖锥型锤可用于大力敲击,还开有穿绳孔。
如果在野外的话这把刀将是您生命的依托!片中经典:兰博用刀对缅甸乱军斩首(太血腥了,截图不发,影片位子1:11:02)兰博的弓箭箭箭夺人性命,前几集箭头安炸弹的威力更巨大无比!片中经典:临死那一刻,只听到一阵风声!车载12.7mm重机加护盾勃朗宁M2HB 12.7mm(0.50英寸)重机枪,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33年经改进后再也没有大动过。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至今已是风雨沧桑86载的机枪,成了当之无愧的武器中的“老寿星”。
该枪增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以吸收过大的枪管后坐力,并且液压缓冲器内油的流量可调,射速随着流量可变;为了防止走火,增加了后阻铁;为了便于双手操作,去掉了7.62mm机枪上的小握把,改为装在机匣后方的双握把;枪管冷却方式仍然沿用M1917的水冷式。
10种最诡异的手雷

10种最诡异的手雷1.磷手雷:第一个上世界十大禁用手雷的是白磷手雷,它能够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理和生理伤害,易燃的特性更让它可以直接穿透人体深入骨头,带给人极致的伤害。
2.RG-60TB型手雷:RG-60TB型手雷又叫做“温压手榴弹”,它有着极大的杀伤力,能够引起二次爆炸并且会消耗氧气,致使伤害加重,杀伤距离很远很难逃脱。
3.SOHG手雷:SOHG手雷是大威力手雷的代表,它里面填充了极大的炸药量是普通手雷的四倍之多,并且特有的温压剂更是让它的爆破威力比炸药的危险性都高。
4.82-2式钢珠手雷:82-2式钢珠手雷的体格很轻便,但是威力却不可小觑,爆炸时间极短并且威力巨大,能够造成大面积的伤害,无法闪避。
5.M57式杀伤手雷:57式杀伤手雷是世界十大禁用手雷,它在城市巷战中有着较高的运用,极高的杀伤力和杀伤半径,一旦命中会立刻爆炸,生存渺茫。
6.MKII手雷:MKII手雷又叫做防御手雷,它的炸药含量少但是爆炸之后的破片有着较远的攻击距离,一般很难躲过,并且声音巨大,会对耳膜压造成伤害。
7.M67式手雷:M67式手雷还有着延时功能,它有着球形的外表里面填充满炸药,爆炸时不仅仅受到炸药攻击并且弹片会均匀分布攻击,伤害很高并且会造成较大的创伤。
8.德国M—DN31式手雷:第八个上榜世界十大禁用手雷的是德国M—DN31式手雷,它含有很多的小钢珠,爆炸时有着巨大的威力,并且破片很多,防弹衣都无法抵挡,杀伤范围很大,伤害高,死亡性高。
9.91式手雷:91式手雷采用的先进的高低压发射,它的重量很重,炸药含量高,并且射程超级远,爆炸威力大能造成大面积的伤害,延期点燃的特性更是让它可以悄无声息发起攻击。
10.84式手雷:最后一个上榜世界十大禁用手雷的是84式手雷,又叫做“触碰式手榴弹”,它对于机动车有着极高的杀伤力,特有的小钢珠更是让它的杀伤力提升。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图)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正在布设M18A1地雷的美军士兵。
地雷凸起的一面朝向目标可能出现的方向,为便于识别,此面带有突起的文字:“此面向敌”。
喜欢军事动作题材电影的读者恐怕对1996年香港拍摄的动作片《飞虎》不会陌生,影片中叛逃的海豹部队为逃脱飞虎队追击,在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造成多名飞虎队员伤亡,这种地雷就是M18A1。
这种武器在美军中经常被称为“Claymore”,原意是指苏格兰阔剑——冷兵器时代苏格兰人曾经使用的一种带护手的双刃重剑,大概美军士兵期望这种武器能象苏格兰阔剑一样横扫一切敌人。
源起与发展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纳粹德国的武器专家休伯特·沙尔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几乎同时发现,在一块带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炸药在起爆时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爆炸过程中钢板凹面就会形成一个高速侵彻体,其破坏能力非常惊人。
当时人们将这个发现命名为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Misznay-Schardin effect)。
休伯特·沙尔丁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种定向地雷,不过还没等他的设计投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崩溃,这项技术最终流入当时的同盟国手中,但战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该技术暂时被束之高阁。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休伯特·沙尔丁的设计也很贴切,因为数年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使得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很快在战场上得到了应用。
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
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打击下丢城失地,节节败退,特别是志愿军的夜袭战和穿插包围,让美国士兵们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神出鬼没的志愿军战士会突然杀到他们的阵地上。
为了固守阵地、挽回失败局面,“联合国军”阵营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种可由单兵携带并使用的有效武器,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反步兵地雷因此成了各国武器设计师眼中的香饽饽,但传统地雷不能很好满足需要,于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尔丁设计的地雷,加拿大人手脚比较快,没多久就设计生产出一种名为“phoenix”的地雷,这种地雷成功地应用了“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结构也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一扔就爆炸的手雷

一扔就爆炸的手雷
在当下战争题材影视剧盛行的时代,大家应该都不会对手榴弹感到陌生,而手榴弹也是一种杀伤力比较大的武器。
其带来的破坏性比手枪要大,很多士兵都畏惧这类武器。
不过随着发展,各国也都开始着手研制杀伤力更大的武器,所以就有更多更厉害的手榴弹就被研发出来。
那这里就来盘点世上最牛的几款手榴弹,威力超乎想象。
第一个是“钢珠手雷”;其出自瑞士,威力相当惊人。
据说杀伤力半径可以达到10米,而且一旦爆炸,就可以在瞬间爆发出4000颗钢珠,如倾泻而下的暴雨一样。
因此如果它近距离与人接触的话,人就很可能被炸得浑身都是破洞。
所以战场上很多士兵都非常畏惧,目前很多军队都还在引用了这种武器。
第二个是RG-60TB温压手榴弹;这种手雷由苏联研制,外观很像一个煤气罐,但是其杀伤力可比同等大小煤气罐大多了。
它爆炸时的威力相当于十个普通手榴弹,杀伤半径足有18米。
重点是爆炸时候可以实现真空环境,所以敌军如果没有被炸死也会因为窒息而死亡。
第三个手榴弹被人们称为“柠檬手榴弹”,别看的它的名字起的很小清新,但是它的威力是不可估量的。
它是一款防御型的手榴弹,重量达到了700克,因此抛掷它的时候还需要一定的手臂力量。
它的杀伤半径可以达到30米,因此很有可能连抛掷人自己都会受伤,所以士兵们需要格外小心。
地雷工作原理

地雷工作原理地雷是一种常见的战争武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触发机制和爆炸装置。
地雷的设计和制造旨在对敌方部队和车辆造成伤害和破坏,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战争武器。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雷的工作原理。
地雷工作原理的第一步是触发机制。
地雷通常埋藏在地面下,等待着敌方目标的靠近。
当敌方目标触碰到地雷的触发机制时,地雷便会被启动。
触发机制可以是压力感应器、遥控器或者是通过拉线触发的。
无论是哪一种触发机制,它们的作用都是在敌方目标接触地雷时引发爆炸。
接下来是爆炸装置的工作。
一旦地雷的触发机制被启动,爆炸装置便会被引爆。
爆炸装置是地雷内部的重要部件,它包括引信、炸药和引爆装置。
引信是触发爆炸的关键,一旦引信被触发,炸药便会被引爆,产生巨大的爆炸力。
爆炸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决定了地雷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不同类型的地雷可能采用不同的爆炸装置。
地雷的工作原理可以总结为触发机制引发爆炸装置,从而产生爆炸。
地雷的触发机制和爆炸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对地雷的性能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使用中,地雷可以被埋藏在地面下、水下甚至是空中,等待着敌方目标的靠近。
一旦敌方目标触发了地雷,地雷便会发挥其破坏力和杀伤力,对敌方目标造成严重影响。
地雷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作为一种隐蔽的武器,地雷可以有效地阻止敌方部队的行动,对敌方目标造成伤害和破坏。
然而,地雷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它可能会误伤无辜的平民和盟友部队。
因此,在使用地雷时,需要严格遵守国际人道法和相关规定,确保地雷的合法使用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地雷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触发机制和爆炸装置。
触发机制引发爆炸装置,从而产生巨大的爆炸力。
地雷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需要注意其风险和安全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雷的工作原理和作用,为战争中的使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定向地雷原理

定向地雷原理定向地雷是一种常见的地面防御武器,它具有高度的杀伤力和精准的打击能力。
定向地雷的原理是通过感应目标的触发器,在目标接近时引爆,从而对目标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定向地雷的原理及其工作机制。
定向地雷的原理主要包括感应触发、引爆装置和杀伤部分。
首先,定向地雷需要能够感应目标的触发器,通常采用压力感应器、红外线感应器或者声波感应器等。
当目标接近地雷时,触发器会感应到目标的存在并发出信号。
接下来,引爆装置会根据触发器的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最终引爆地雷。
引爆装置通常采用电子装置或者化学装置,能够在瞬间引爆地雷,释放巨大的能量。
最后,定向地雷的杀伤部分会对目标造成严重的破坏,包括爆炸冲击、飞溅碎片等,从而达到杀伤目标的目的。
定向地雷的工作机制是基于以上原理的。
当目标接近地雷时,感应触发器会感知到目标的存在,触发引爆装置进行引爆。
引爆后,地雷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目标造成严重的破坏。
定向地雷通常被埋藏在地面下或者隐藏在其他物体中,以便隐蔽地等待目标的到来。
一旦目标触发地雷,地雷就会立即引爆,对目标进行打击。
定向地雷的原理和工作机制使其具有精准打击的能力。
通过合理设置感应触发器和引爆装置,定向地雷可以精确地感知目标的存在并进行引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精准打击。
这种精准打击能力使得定向地雷在军事防御和安全防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定向地雷的原理是基于感应触发、引爆装置和杀伤部分的工作机制。
通过这些原理和机制,定向地雷能够实现对目标的精准打击,具有高度的杀伤力和精准的打击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定向地雷可以用于军事防御、边境防护、安全防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对定向地雷的原理有所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蛰伏的“钢雨”——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说到地雷,恐怕很多读者朋友对于它的认识都来自我国上世纪60年代所拍摄的电影《地雷战》。
其实地雷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了,最早的地雷雏形诞生于宋朝,但真正实用化的地雷则出现在明朝,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关于这种武器的记载:“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与数百年后的现代地雷没有本质的区别,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地雷家族发展了近500年,其功能已经从最初简单的人员杀伤发展到毒气、燃烧、信号、反坦克等等多种多样。
今天,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地雷家族中一位独特的成员——美国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
喜欢军事动作题材电影的读者恐怕对1996年香港拍摄的动作片《飞虎》不会陌生,影片中叛逃的海豹部队为逃脱飞虎队追击,在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地雷,造成多名飞虎队员伤亡,这种地雷就是M18A1。
这种武器在美军中经常被称为“Claymore”,原意是指苏格兰阔剑——冷兵器时代苏格兰人曾经使用的一种带护手的双刃重剑,大概美军士兵期望这种武器能象苏格兰阔剑一样横扫一切敌人。
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埋设状态。
其凸起的一面朝向目标可能出现的方向,为便于识别,此面带有突起的文字:“此面向敌”。
正在布设M18A1地雷的美军士兵源起与发展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纳粹德国的武器专家休伯特·沙尔丁(Hubert Schardin)和匈牙利人米斯奈(Misznay)几乎同时发现,在一块带弧度的钢板后引爆炸药,炸药在起爆时大部分冲击力垂直作用于钢板上,爆炸过程中钢板凹面就会形成一个高速侵彻体,其破坏能力非常惊人。
当时人们将这个发现命名为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Misznay-Schardin effect)。
休伯特·沙尔丁利用该原理设计了一种定向地雷,不过还没等他的设计投入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伴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崩溃,这项技术最终流入当时的同盟国手中,但战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该技术暂时被束之高阁。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这句话来形容休伯特·沙尔丁的设计也很贴切,因为数年后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使得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很快在战场上得到了应用。
为援助朝鲜人民、保卫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
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联合打击下丢城失地,节节败退,特别是志愿军的夜袭战和穿插包围,让美国士兵们惶惶不可终日,担心神出鬼没的志愿军战士会突然杀到他们的阵地上。
为了固守阵地、挽回失败局面,“联合国军”阵营迫切希望能得到一种可由单兵携带并使用的有效武器,重量轻、结构简单的反步兵地雷因此成了各国武器设计师眼中的香饽饽,但传统地雷不能很好满足需要,于是有人想到了休伯特·沙尔丁设计的地雷,加拿大人手脚比较快,没多久就设计生产出一种名为“phoenix”的地雷,这种地雷成功地应用了“米斯奈-沙尔丁”爆炸效应原理,结构也颇为简单,通过引爆装在钢板后的炸药,使其破碎产生破片,从而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但由于未采用预制破片技术,地雷爆炸后所产生的有效破片太少,只能在20-30米左右的距离杀伤敌人,而且这个家伙过于笨重,单兵携带有点勉为其难,因此没能满足设计要求,但饥不择食的加拿大军队还是采购了一些用于阵地防御。
不久,与加拿大人蹲在同一战壕里的美国人也对这项技术发生了兴趣,从加拿大人手里弄了几个回去研究,希望通过改进原始设计,得到一种体积更小杀伤威力更大的反步兵定向地雷。
数年后,美国人的努力才有了结果——虽然慢了半拍,但美国设计师诺曼麦·克劳德(Norman MacLeod)的成果显然更加实用,这种实验型号为T48的地雷以钢珠代替了钢板,使其有效杀伤破片大大增加,有效杀伤距离与加拿大的“phoenix”地雷相当,同时雷壳材料由钢改成了塑料,使其重量大大减轻了,只有1.1千克重,单兵就可以携带和布设。
T48地雷的优异表现打动了美国国防部的采购官员,很快进入了美军的装备序列,并被正式命名为M18反步兵定向地雷。
根据军方的要求,批量生产的M18反步兵定向地雷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在雷体上增加了一个瞄准孔,使得地雷布设时更加简单方便。
学术界公认M18就是第一种正式装备部队的反步兵定向地雷。
实验场上的M18A1但设计师们并没有因为M18地雷性能优异而停滞不前,军方也不断提出更苛刻的改进要求,根据部队使用中的反馈情况,改进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当时部队对M18地雷的不满有几点:威力偏小,在30米左右的射程上不足以覆盖较大的面积;电池盒使用不便,干电池不便保存,时间一长容易“跑电”,致使电压不足,有可能无法引爆地雷,同时其电压不足以支持同时起爆数枚地雷;塑料雷壳强度不足,容易破裂。
经过4年努力,改进型号M18A1于1960年正式定型并装备部队。
与原型M18比较,M18A1堪称完美,军方反馈的各种不足都有了满意的解决方案。
对于威力问题,设计师们的解决方案是用威力更大的C4炸药代替了原先的TNT炸药,并将药量增加到680克,从而保证了钢珠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杀伤面积。
而针对电源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除了兼容原先的电池盒,还增加了一个M57脉冲点火机,后者其实是个小型发电装置,连续按压操作手柄3次,就能产生3V的电压,足以引爆地雷中的电雷管。
同时增加的还有一个可谓神来之笔的增压装置,当脉冲点火机和增压装置组合使用时,其电压就能保证同时引爆数枚地雷的需要。
至于壳体,M18A1改用了由玻璃纤维增强的聚苯乙烯塑料,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意外破裂,而且重量也没有超出军方规定的上限。
M57脉冲点火机已经连接好的M57脉冲点火机和增压装置结构与使用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阔剑”地雷的结构吧!从外观上看,M18A1地雷只是一个简单的圆弧形塑料盒子,长216毫米,高86毫米,厚35毫米,总质量1.6千克。
瞄准孔位于雷壳的上方,瞄准孔两侧为雷管室,并配有防潮的雷管室塞。
为了方便布设,其雷壳下方装有两对剪刀形的简易支架。
真正的奥妙隐藏在雷壳内,雷体正面装有700枚总重650克的钢珠,而背面则是680克的C-4炸药。
一旦地雷引爆,在其正面60-120度角范围内,如雨点般密集的钢珠能有效杀伤50-100米范围内的敌人,破片甚至能飞散到250米以外。
在其有效杀伤范围内,无论敌人是站立还是卧倒,都很难逃脱这700枚钢珠所形成的“钢雨”。
M18A1内部细节。
上方是朝前一面,固定有大量杀伤钢珠,上方的两个银白色物体是雷管。
下方是雷体的背面,带有突起的“背面”字样。
M18A1地雷的组成部分还包括了一个脉冲点火机、一个增压装置、电雷管和约91米的导线和一个帆布携行袋,携行袋内有一张使用说明书,即使以前没有使用过M18A1地雷的士兵也很容易通过说明书学会如何使用。
携行袋分成两部分,一半装地雷,另一半装着点火机、增压装置、电雷管和导线。
M18A1地雷的全套组成部分携行袋正面携行袋内图文并茂的说明书M18A1地雷可以人工操作引爆,也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数枚地雷并联成一个地雷阵。
人工操作引爆时,首先要将地雷底部的支架打开,正面向敌,然后拧开雷管室塞,装上电雷管,将电雷管的脚线从雷管室塞顶部的导线孔中引出,之后将导线与电雷管的脚线连接好,再接到脉冲点火器上。
如需同时引爆数枚地雷,还要在M57脉冲点火器上安装增压装置。
通过雷壳上方的瞄准孔来调整地雷的射向,这时一般可以在地雷前方50至55米处立一根相当于成年人身高的标尺作为瞄准目标。
布设完毕后,再对地雷加以适当的伪装,但用于伪装的物体不能妨碍钢珠的飞散。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地雷后方16米距离、120度角范围内为危险区域,因为地雷爆炸时雷壳碎片会向后飞散,操作手和己方人员不能进入该区域。
当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操作手必须先打开M57脉冲点火器操作手柄中保险夹(向后掰开即可),然后快速按动操作手柄3次,就能引爆地雷。
必要时,M18A1地雷也可以用胶带固定在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甚至能布设在水中,其优异的防潮性能可以保证,即便在盐水中浸泡2个小时,仍可正常使用。
如使用各种拉发、绊发、压发发火具引爆,须将电雷管换成普通雷管并以导爆索连接,导爆索的另一端连接至发火具上即可。
M18A1的布设方法灵活多变,使敌人防不胜防。
按美军的布雷规范,雷场一般按三角法或直线法布设。
按前法布设时,通常设置成绊发雷,每组有3个呈三角形布设的绊发雷。
整个雷场由多个地雷组构成。
如按直线法设置时,一般使用压发雷,成行布设,每行设置 1~4个地雷,相互间的间隔约1.8米。
而M18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布设则比较灵活:既可以布设在阵地正面,对冲击之敌予以正面杀伤;也可以布设在阵地侧面,对敌人侧翼进行打击;这样的布设方法可以保证覆盖其他步兵武器无法覆盖的死角。
利用树干布设的M18A1地雷1960年代美军入侵越南,同时也将M18A1地雷带到了越南战场,并有广泛使用。
如1965年11月发生在越南中部的德浪河谷战役,美军在此战中验证了M18A1地雷的实战性能。
当时美军第7骑兵团2营乘坐直升机机降至德浪河谷,没想到他们已经进入了越南人民军的包围圈中。
毫无戒备的美军在短时间内被兵力占优的三个团人民军分割成几股包围起来,只得不依托地形就地顽抗,以等待大部队的救援。
其中一小股被围美军以M60机枪持续火力压制着人民军的冲击,但没过多久,M60机枪因连续射击时间太长出现枪管过热,趁着美军机枪手更换枪管的间隙,人民军战士已迅速接近阵地前沿。
千钧一发之际,一名美军士兵引爆了预先埋设的M18A1地雷的点火机,一排“钢雨”向应声飞去,冲在最前面的人民军战士全部被打倒在地,美军机枪手乘机换上备份枪管,继续射击,最终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
仿制和改进型号M18A1地雷在越南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前苏联、以色列、瑞典、越南等许多国家纷纷仿制或引进,甚至连游击队和恐怖份子也在用各种方法自制土定向雷。
伊拉克反美武装自制的土造定向杀伤雷我国仿制的M18A1于1966年定型,因此命名为66式反步兵定向雷,其结构、威力、使用方法均与原品相同,但中国生产的66式反步兵定向雷上增加了一个独特的延期引信装置,该装置为我国独创,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上都没有。
该引信的独特之处在于不需要电源,直接将普通雷管装入地雷的雷管室,然后装上延期引信,使用前拔掉保险销,将引信外套筒转动90°,引信即发火,延时5-8秒后起爆。
66式反步兵定向雷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深受部队官兵欢迎。
如1984年7月12日的“142”高地战斗中,战斗英雄李海欣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连续引爆两枚66式反步兵定向雷,将试图冲上“142”高地的数十名越军炸死,这次战斗整整持续了9个小时,敌人始终无法跨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