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设计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通过顺序和倒叙写法的对比,掌握倒叙手法。
(二)研读课文,把握面包师傅有品位、绝技随身、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
(三)通过课文的学习以及对课外小故事的了解,懂得拥有一技之长对人生的深刻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一)把握面包师傅,有品位,绝技随身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图片及提问导入)师:在上课之前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平时喜欢吃面包吗?情景一生:不喜欢师:我听到大部分同学说不喜欢,我们班男生比较多,而面包大部分属于甜食,女生会比较喜欢,男生们在选择给自己的妈妈、姐姐或者妹妹买吃的时,面包或者蛋糕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们在面包店常见的面包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PPT中的面包图)情景二生:喜欢师:听到大部分同学说喜欢,很巧,我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吃。
那我们在面包店常见的面包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PPT中的面包图)师:这些面包看起来就很香,很好吃,今天就让我们在面包的香气中一起学习新的课文《那一年,面包飘香》,一起看看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面包师,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整体把握1.了解作者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生:李家同师:是的,大家可以根据文章注释和投影上的信息对李家同先生有大概的了解,你们看,这个就是李佳桐先生的照片,看起来就十分博学。
2.把握文章内容师:接下来我会播放课文音频,大家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以下问题,待会找同学回答。
(默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以下问题,待会找同学回答)(1)文章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文中主要讲了哪些人?他们是什么关系?(3)叙述手法一般可以分为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文章采用了什么叙述手法?师:好的,大部分同学应该都找到了答案,第一个问题,谁来回答?(顺便说一下,回答问题可以加平时分)生:~师:好的,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其他人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表述呢?生:~师:很好,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错,来一起看到PPT ,这是对整个故事比较详细的总结。
那一年面包飘香-傅依君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人物形象2。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一技之长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一、导入讲述动画片“烤焦面包”的故事:烤焦面包原本是一块用日本顶级的红豆馅料制作,一天只发售20个的红豆面包。
可惜的是,当烤焦面包正兴高采烈地期望出炉的那一刻,竟不幸掉进火炉,等到被发现时,名贵的身躯早已被烧焦,且发出阵阵臭味。
从此烤焦面包性情大变,意志消沉。
他觉得自己不受别人的喜爱,他感受到人情的冷暖,于是开始自暴自弃,抽烟酗酒,终日无所事事。
一旦遇到新鲜面包,只对他们发牢骚。
不过,他也有发奋的时候,有时他会看看那本“怎样成为好吃的面包”的书。
他会对目标不明确的“漂亮面包”进行说教,甚或做出疯狂挤进售卖袋的过激行为。
讨论:烤焦面包为什么如此沮丧,觉得人生没有希望,甚至想放弃它的面包人生?由烤焦面包,你想到了什么?明确:因为家庭、个人、学习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同学们上了职高,相信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甘于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你们提起名牌大学仍然两眼放光。
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心、够坚强,我们职高生仍有机会重拾信心,创造幸福的人生,做一个“永远烤不焦的面包”。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谈故事:文章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5、6句话概括)李老师很喜欢吃面包,最近几个月来一直有不知名的人给他送好吃的面包,他感到很疑惑。
有一次,他跟着送面包的人到了一家面包店。
面包店的大师傅热情招待了他,他享受美味蛋糕的同时对这家店的老板很感兴趣,大师傅递给他一个信封,让他回忆起一段往事:他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原来成绩不错,但由于家庭原因最终放弃了学业。
最后他才明白原来大师傅就是这家店的老板,也是那位多年前的学生。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艰苦创业,学得一技之长,最终开了属于自己的面包店。
感恩于李老师给他的鼓励,因此面包师傅才送面包给老师吃。
三、深入研究从题目入手,学生齐读题目,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教案标题: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面包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对食物制作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面包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面包制作所需食材和工具。
2. 制作面包的步骤和技巧的介绍材料。
3. 分组安排。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让学生回忆起他们小时候的美好回忆,例如家人一起制作食物的经历。
- 引发学生对面包的兴趣,询问他们是否喜欢吃面包,以及他们是否尝试过制作面包。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面包的制作过程,并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 介绍面包制作所需的食材和工具,并讲解其作用。
3. 分组活动(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指导小组活动。
- 给每个小组提供所需食材和工具。
- 每个小组按照讲解的步骤和技巧制作面包。
-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例如可以尝试制作不同形状或添加不同的馅料。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面包,并分享他们的制作心得和体会。
-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提出问题和给予建议。
5. 总结(5分钟):- 总结面包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以及他们对面包制作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面包师傅来学校进行面包制作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学习更高级的面包制作技巧。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面包店或烘焙工坊,让他们亲身体验面包制作的过程。
3. 组织学生参加面包制作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技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听取学生的分享和展示,评估他们对面包制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职语文公开课《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运用倒叙手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引导点拨法,通过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领悟“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品味体现本文深刻思想内涵的句子“不要学坏,要有一技随身!”,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学好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
教学过程
教环节
教学步骤
教学意图
一、提问身边事,实物导入
1、预习检查:学校附近的面包店
2、尝一尝,说一说
3、面包小厨贝尔蒙多的故事
引出一技之长改变命运,引发感慨。
二、走进小说,疏通文意
1、合作朗读,疏通文意,掌握人物关系
2、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比对正叙与倒叙两者的区别
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的“面包奇遇”,同时也了解面包师傅的“逆袭人生”。
2、走进作者李家同——“台湾的良心”
走近面包师傅内心世界,让学生理解“感恩”之心。
五、直面挫折,正视自我
举例成龙,以成龙的歌鼓舞学生学会感恩,正确对待逆境。
通过真实案例使中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树立自信,正确对待挫折,努力学习一技之长并懂得感恩。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品味作者李家同对于大师傅的忠告:不要学坏,要有一技随身
2、小组讨论:面包师傅的逆袭原因(找到具体语段)
3、概括面包师傅的人生经历
通过筛选文本信息,找到面包师傅“逆袭”的原因。
四、聚焦作者,感悟师恩
1、小组讨论:除了面包技艺精湛,面包师傅还有
什么绝技使他人生逆袭?明确:难忘师恩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
宾川县职业高级中学王毅波
课题
《那一年面包飘香》
课型
探究研讨型
设计意图
《那一年,面包飘香》是中等职业学校选修内容基础模块第四单元“职场起点”,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以面包为线索通过倒叙的手法,演绎了一个充满爱的温馨故事。因此本教学设计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七个教学环节,通过解读故事,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同时,又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通过激活教材,使学生感悟面包师的人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生活观,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职校学习中。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回答。
运用顺叙和倒叙两种方法叙述情节,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倒叙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习难度。
4、提问:作者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了前面,那么他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文章设置哪些悬念(1-6段)?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回答。提示:倒叙。
1、老师为什么要劝告学生不要学坏?
小学
智力平平
学习用功
成绩优秀
初中
家境பைடு நூலகம்好
叛逆
理想破灭
学生品读第11-18段,看看面包师傅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细节,讨论概括。
2、“总要有一技随身”,那么面包师傅的技艺如何呢?
品读句子“我当年劝他要学得一技随身,他现在岂止一技随身,他应该是绝技随身了。” 请学生讨论并找出体现面包师傅制作面包技艺精湛的句子。
提问: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那一年,面包飘香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以“面包”为线索,采用倒叙手法,以及运用悬念设置的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捕捉文中关键句,理解文章内涵。
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做人要遵循“不要学坏”的原则。
2.鼓励学生领悟一技之长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筛选与利用信息,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要轻视“一技之长”,一个小参谋的成长小故事:六十年代初期,他是一个小县城平民的孩子,父亲在缝纫厂做工,兄妹五人,他是家里的最小。
父亲为他取名王小五。
隔壁住着一个在文化馆工作的右派画家,他下学后就去他家玩,经常帮助画家上街买烟酒、火柴等等。
有时帮助画家打扫卫生,烧水泡茶,倒垃圾······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在画家那里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作画技巧。
特别是人物速写。
初中毕业后因家穷辍学,十七岁那年应征入伍。
到部队那年正好赶上全军“学雷锋”活动,连队办黑板报没有人能画一张雷锋的肖像,连长到新兵连问大家:“谁会在黑板上画雷锋的肖像?”王小五举手报名,于是连长从还未结束集训的新兵连把他领到连部,找来有雷锋照片的画报,带他到连队黑板报前,他第一次很认真的画了雷锋挎抢的那张照片,为连队办好了第一期黑板报,团首长来检查学雷锋活动时,大为惊叹。
于是请他到团部驻地画雷锋的肖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各个连队每天去画雷锋像。
画了半年他就留在团部当了通讯干事。
一年后他成了负责通讯报道的团部参谋。
两年后又被送到军校学习了三年,回来后留到军区宣传部主管宣传,组织的培养加上他个人的努力,最后他成了宣传部长,一个军队的文职团级首长。
他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一技之长”画画。
如今王小五已经是一个大省的军区老首长了。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
教案内容:
主题:那一年面包飘香
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了解面包的起源及制作方法,
增强对食物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步骤一:课堂导入(10分钟)
1.引入:播放一段描写面包的香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面包的兴趣。
2.导入:问学生:你们喜欢吃面包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步骤二:面包起源(15分钟)
1.介绍:讲解面包的起源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面包是人类最古老
的食物之一
2.讨论:请学生讨论面包起源的可能性和原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步骤三:面包制作(30分钟)
1.材料准备:列出面包制作所需的原料和工具,并向学生介绍这些材
料和工具的作用。
2.示范:老师向学生展示面包制作的步骤,并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份面包。
每个小组成
员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面包的风味和口味。
4.学生制作:学生按照示范的步骤制作面包,老师辅助学生并提供必
要的帮助和指导。
5.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面包,并带来一些面包给其他小组品尝。
步骤四:结果总结(10分钟)
1.学生总结:请学生总结面包制作的步骤和要点,并互相讨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老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保持对食物烹饪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步骤五:课堂延伸(10分钟)。
中职语文《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word)
第一部分: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
第二部分:“我”尾随到面包店,获良好招待,品尝到飘香的面包
第三部分:“我”追忆起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第四部分:“我”与面包店老板见面,揭开谜底。
第五部分:“我”的感受:有一个得意高徒;鼓励和关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3.本文采用了一种怎样的叙述方法?该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我一口咬下去,发现薄饼里有馅的汁进去了,馅已经很好吃,因为馅汁进入了薄饼里,饼本身也好吃得不得了。(正面描写)②这些面包果真高级,我在全台湾各个面包店去找,都没有找到这种面包;我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原来大批食客也在享受每天出炉一次的烤卷饼。(侧面描写)
3.面包师傅也曾一度叛逆,是什么让他最终获得成功?
五、课堂总结
面包师傅的成长和创业史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放弃希望,应懂得感恩,保持善良。并且尊重内心的意愿,只要为热爱的事业努力付出,就能从中收获快乐和满足。记住那句话:“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
六、本课练习
采用倒叙的方式改写下面这个小故事,要求:不改变故事原意。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法。
(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的作用:
(1)新颖,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2)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4.文章设置哪几个悬念呢?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详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详案【教材学情分析】1.文本定位:《那一年,面包飘香》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职业模块)第六单元中的自读篇目。
本单元的话题是“关爱与和谐”,讲述充满关爱而让人们和谐相处、得到幸福的故事(道理),说明了生活在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关爱,也都可以关爱他人。
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如何筛选和利用信息;通过解读文本领会其中蕴含的意义,懂得关爱他人。
2.文本分析:课文叙述了一位在逆境中成功创业的年轻面包师傅的故事。
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道理是,即使人生多坎坷,但成才的道路是宽广的,只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自暴自弃,踏实上进,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一定能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赞誉。
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身陷困境的人们,伸出一把手,就能改变他人的命运,自己也将感到无比温暖。
3.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理解掌握面包师立志创业的精神并不十分困难,但对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提倡社会关怀、关爱弱势群体”写作思想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层次,通过多种形式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感受温暖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1.借助复述训练学习倒叙手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其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通过完成从文本中寻找依据的任务,锻炼筛选关键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的能力。
3.通过品“面包”滋味,联系文本和生活品读温暖,学会关爱,领悟“树立自信,拥有一技之长”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语句,理解朴实语言中蕴含的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拓展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关爱”的内涵,领悟作者的写作思想。
(理由:本文在教育学生身上多处暗含着作者“尊重他人,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却又于平易中寓深意,需要细细品味。
文中老师的品质能给职高学生深刻的启迪——关爱他人,收获温暖;而老师从学生身上感受到的无比温暖,又是“爱”的反哺,则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设计稿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设计理念】:1、坚持先学后教,强化预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坚守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2、坚持行为导向、任务驱动为方式,将教学内容隐含于各项任务与情境,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3、坚持以专业渗透、和谐共赢为目标,以提高语文素养为中心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通过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和生活观。
【课题】《那一年,面包飘香》【课时】1课时(45分钟)【内容分析】本文选自高教社《语文》(职业模块财经商贸服务类)第六单元第二篇。
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关爱与和谐”,学习的重点是如何筛选和利用信息。
本文是一篇选读课文,课文通过揭秘“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引出了一段跨越10年的师生情。
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故事情节悬念迭出、师生情感温馨动人,语言朴实、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内容比较简单,文本解读的任务基本可以由学生在预习环节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
为了避免学生解读的低幼化,必须通过活动化的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把学习的知识、能力转化为成果。
【学情分析】作为高二美术设计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不久就会进入广告公司工作,专业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活动检验;职高学生语言表达意愿比较强烈,但是在正式场合因为缺乏自信不敢开口;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但是对文本解读容易浅尝辄止。
所以通过竞赛活动和课堂讨论的形式来扬长避短是本课设计的依据。
【设计亮点】1.坚持以学生为本,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基于学生的兴趣的提升、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竞赛活动贯穿课堂,自主、合作、探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2.以拍摄广告宣传片代替文章内容的解读,以演员形象要求代替人物分析,以布景要求代替环境描写分析,以现场答辩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启发引导,通过训练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语文课堂有机融合,实现共赢。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倒叙手法和悬念的运用2、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师生对话、生生讨论,培养学生解读文本合作探究的能力。
3、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牢牢树立自信心,树立“不要学坏,要有一技之长”的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领悟“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中的很多同学由于多种原因初中成绩不理想,不能升入普高、大学,但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又十分羡慕大学,特别羡慕清华、北大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未来也完全和他们不能比。
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讲述了一个初中未读完就辍学,但他自强不息,最终学得一技之长而走向成功的人。
二、阅读感知,整体把握1、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小结:两个人物,面包师傅和“我”;他们是师生关系2、请你说说“我”(老师)的这次“面包奇遇”,或者说说面包师傅(学生)的创业之路(选择其中一项完成)①学生分角度复述;②归纳小结:老师讲述了一段回忆,学生讲述了创业之路(教师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加以正确的引导)3、作者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了前面,那么他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文章设置哪几个悬念呢?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回答。
小结:倒叙。
悬念一,有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悬念二,老师来受到特别照顾;悬念三,老师吃了刚出炉的食物满口留香,大师傅说更精彩的在后面。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请学生围绕文章结尾“我其实什么也没有教他,只教了他两件事,‘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
’没有想到这两句话如此有用。
”这句话展开讨论。
1、老师为什么要劝告学生不要学坏?小学智力平平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初中家境不好叛逆理想破灭学生品读第11-18段,看看面包师傅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细节,讨论概括。
2、“总要有一技随身”,那么面包师傅的技艺如何呢?品读句子“我当年劝他要学得一技随身,他现在岂止一技随身,他应该是绝技随身了。
”请学生讨论并找出体现面包师傅制作面包技艺精湛的句子。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参考)5篇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参考)5篇第一篇: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参考)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参考)教学要求:一、理解文意,指导学生学习面包师傅身处逆境,立志成才的精神;二、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本文一波三折说故事的技巧。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涵,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之一。
课文中面包师傅的可贵之处在于辍学后能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不气馁,克服困难,立志创业成才,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总结。
本文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也应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重点把握。
本文在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运用倒叙的方法,把后面发生的事写在前面(见第一、二部分内容分析)。
本文倒叙的作用是:第一,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第二,人物未出场前先对其成功创业进行铺垫式叙写,为下文进一步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二是巧设悬念,层层推进,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课文分析指导:本文主要通过老师的见闻感受和亲身经历,刻画了一位家境不好,立志成才,绝技在身,创业成功的年轻面包师傅的形象。
蕴涵在故事中的深刻思想意义是,人生多坎坷,但成才的道路是宽广的,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只要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成才,同样能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赞誉。
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涵,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之一。
全文20段可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
这是全文倒叙的起点。
字面上写老师愿吃面包,有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实际是先交代事件的结果:学生创业成功,制作出全台湾找不到的高级面包,暗写学生不忘师生情。
这里出现悬念一:有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
第二部分(第3~8段):老师做客面包店,品尝飘香的面包。
这是全文倒叙的继续推进。
表面写老师为找到送面包的人,尾随人后,来到面包店,做客面包店,实际是暗写学生的人格、技术和品位。
人格表现在不忘老师的恩德,特别关照老师,准备下午茶招待老师。
技术水平高超表现在面包香味扑鼻,吃起来美味留香,以及大批食客的反应等。
品位表现在第5段对面包店的环境描写,耐人寻味。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设计[本站推荐]第一篇:《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设计[本站推荐]《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篇课文是第四单元“职场起点”的最后一篇课文。
第四单元的课文为我们了解社会、理解职场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
本篇文章叙述面包师傅通过自身的努力,最后绝技随身获得成功的故事。
学习本篇文章让学生树立自信、树立一技之长的目标。
阅读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文章倒叙的写法及作用;学会筛选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筛选文章关键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牢牢树立自信心,树立“不要学坏,要有一技之长”的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树立“不要学坏,要有一技之长”的目标。
【教学难点】筛选文章关键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
【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研讨法;点拨引导法;抓关键语句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调查法导入,了解学生自信心状态。
上新课前做以下问题的调查,要求:每个同学真实地举手表达。
请一位同学帮助老师统计各项调查的结果。
调查问题如下:1、小学毕业前学习优秀的同学请举手。
2、初一时学习优秀者请举手。
3、羡慕北大、清华大学生的同学请举手。
4、你认为自己将来比他们(北大、清华生)优秀的同学请举手。
学情分析:一般情况下,第1个和第3个调查举手的同学较多一些。
进我们职教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初中成绩不理想,不能升入普高、大学,但他们内心深处又十分羡慕大学生。
同时他们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是很自信。
教师语: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信心还很不足,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或许我们学完以后会有新的认识。
板书课题《那一年,面包飘香》。
二、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情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不足,为提高学生自信心,先让学生做比较简单并能完成的任务,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那一年,面包飘香》优秀教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李家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文章倒叙的写法及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筛选关键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领悟一技之长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倒叙的叙述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点拨引导法;抓关键语句法。
【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问题调查:1.小学毕业前学习优秀的同学请举手。
2.初一时学习优秀者请举手。
3.羡慕北大、清华大学生的同学请举手。
4.认为自己将来比他们优秀的同学请举手。
(学情分析:一般情况下,第1个和第3个调查举手的同学较多一些,进入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初中成绩不理想,不能进入普高和大学,但他们内心深处又特别羡慕大学生。
而且他们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是很自信。
)看来,大家对自己的信心还很不足。
其实,我们都很不错的,有位作家也告诉我们,学业上一时没有跟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暴自弃。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家同的文章《那一年,面包飘香》,或许学完以后大家会有新的认识。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给予薄饼嘈杂嚼槟榔心急如焚鞭长莫及不理不睬2.情节复述(1)学生复述故事情节问:作者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了前面,那么他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文章设置哪几个悬念呢?明确:倒叙。
悬念一,有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悬念二,老师来受到特别照顾;悬念三,老师吃了刚出炉的食物满口留香,大师傅说更精彩的在后面。
倒叙的作用:设置悬念,引起兴趣,增强可读性。
(2)如果把《项链》的故事用倒叙的方法来写,你认为应该把故事的哪个环节提到前面呢?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课文提到不知名的人、大师傅、老板、学生,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和我是什么关系?①不知名的人=大师傅=老板=学生②师生关系2.概括学生的人生经历。
小学:心智平平,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初中:家境不好,极其叛逆,理想破灭后来:放弃升学,学做面包,绝技随身学生是一个绝技随身,成功创业,知恩图报的人。
那一年面包飘香公开课教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作者:李家同授课者:【教学目标和要求】[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本课,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和设置悬念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运用引导点拨法,通过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学习本文,领悟“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①学习领会倒叙手法的运用对增加文章可读性和故事性的作用。
②让学生通过学习筛选并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体现本文深刻思想内涵的句子:“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启发学生学习做人、学好技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预习检查展示前置小研究的题目:周末小调查:走一走,看一看,数一数平湖街上有名的面包/蛋糕店有几家?二、故事导入贝尔蒙多和一道甜点的故事学生思考: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提示:一技之长受用终生,也许你不是最优秀的人才,但因为你拥有了一技之长,所以你就是最出色的。
三、阅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听课文朗读,结合填空题,把握课文主要故事情节。
2、师生共同完成PPT上的填空题:我最喜欢吃面包,这几个月来我收到了不知名的人送来的面包。
我跟踪伙计来到了一家面包店,大师傅热情地招待了我。
我在那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吃到了满口留香的刚出炉的食物,大师傅说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后来,伙计拿出了一个大信封,里面都是数学心算题。
经过交谈得知,原来大师傅就是老板,老板就是我当年教过的一个学生,送面包的就是老板,面包师傅永远是我的得意高徒。
3、提问:不知名的人、大师傅、老板、学生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和“我”的关系是什么?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提示:①不知名的人=大师傅=老板=学生②师生关系4、教师PPT展示以下故事材料,与上面填空题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进行对比,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效果,并说说课文这种写法的好处?十多年前,我给一个小学生教心算数学题,后来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辍学了,我曾写信劝告他好好念书。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那一年面包飘香》一文的阅读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3.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或者通过展示小说的封面、插图等方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或者进行分段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例如:1.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2.小说中的情节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3.小说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4. 总结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七、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以及听取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八、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叶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倒叙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飘香”的理解,感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感悟人与人之间传递正能量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来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飘香”在文中的深层涵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观视频,思上进播放《烤焦面包》视频。
一只烤焦的面包尚且还要寻找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大家觉得生活是充满悲观的吗?如果是天下无双的面包呢?今天我们看一段由面包引发的奇遇。
(二)寻线索,举结构1、从题目可以知道,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预设:面包)2、我们以“面包”为线索来梳理一下文章思路。
得面包寻面包忆做面包送面包3、从这个线索可以看出,如果按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来排,事件的开头是什么?(预设:回忆部分)从现在写到过去,这种写法是倒叙。
有利于设置悬念故事里面套故事,可以得知,主人公有两人,老师和学生(面包师傅)(三)觅细节,嚼品质1、阅读回忆部分,“我”的回忆内容和学生的回忆相比较,有一点细节的变化,是什么?(预设:都回忆到了请学生吃饭,但学生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大批面包)为什么没有提起我记得送给学生面包?可以看出老师这个人什么特点?2、请学生继续在文中找一找细节,说说老师和学生的人物特点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四)审课题,品飘香1、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预设:老师的鼓励,自己的努力)对比一下学生初中时和现在的状况,在叛逆期而且家境不好的情况下,老师送的面包吃起来格外香。
不仅嘴里香,还香到心里去了。
这种香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2、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不亲自送?而且到了店里也没有马上表明身份?(预设:学生内心有一种担心。
)现在学生成功了,给老师送面包,老师吃着面包,不仅满口留香,心里也香。
这种香是学生对老师的报答。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详案
《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详案【教材学情分析】1.文本定位:《那一年,面包飘香》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职业模块)第六单元中的自读篇目。
本单元的话题是“关爱与和谐”,讲述充满关爱而让人们和谐相处、得到幸福的故事(道理),说明了生活在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关爱,也都可以关爱他人。
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如何筛选和利用信息;通过解读文本领会其中蕴含的意义,懂得关爱他人。
2.文本分析:课文叙述了一位在逆境中成功创业的年轻面包师傅的故事。
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道理是,即使人生多坎坷,但成才的道路是宽广的,只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自暴自弃,踏实上进,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一定能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赞誉。
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身陷困境的人们,伸出一把手,就能改变他人的命运,自己也将感到无比温暖。
3.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理解掌握面包师立志创业的精神并不十分困难,但对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提倡社会关怀、关爱弱势群体”写作思想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层次,通过多种形式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感受温暖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1.借助复述训练学习倒叙手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体会其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通过完成从文本中寻找依据的任务,锻炼筛选关键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释的能力。
3.通过品“面包”滋味,联系文本和生活品读温暖,学会关爱,领悟“树立自信,拥有一技之长”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语句,理解朴实语言中蕴含的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拓展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关爱”的内涵,领悟作者的写作思想。
(理由:本文在教育学生身上多处暗含着作者“尊重他人,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却又于平易中寓深意,需要细细品味。
文中老师的品质能给职高学生深刻的启迪——关爱他人,收获温暖;而老师从学生身上感受到的无比温暖,又是“爱”的反哺,则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深入解读。
职业教育《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章节
第一单元
课的类型
讲授
课时
课题
那一年,面包飘香
教具
教学目标
专业
能力
对主人公行为意义的分析、概括与体会。
方法
能力
引导整体感知,讨论归纳,分析借鉴
社会
能力
学习主人公积极乐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教学重点
对主人公行为意义的分析、概括与体会。
提问:你认为是哪句话对“我”的触动大?
生答:“在其位,谋其职”。
这就是事业心与责任感。初入职场,在理想与现实有冲突时要面对现实,分析就业形势,还要分析自己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使之合乎实际。不要好高骛远,要考虑如何把能做到的先做好。
1.默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讨论线索和文章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新课
课程
内容
第二课时
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深入探究
1、提问:接下来“我”是怎么做的?
生答:不急于找客户,而是做好准备工作。
请同学们朗读这部分内容,谈一谈从这些准备中体现出“我”具备哪些优点?
同桌讨论,答:仔细研究资料和样品;背熟有关情况;向公司的电工请教安装;制作文档,让同事当“客户”,听讲解,指出不足。这说明“我”细心、有能力、虚心。
师生问好
报告出勤人数
思考并回答问题
1
3
3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时间
分配
设计意图
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年,面包飘香
李家同
教学目标:
1、学习倒叙手法和悬念的运用
2、领悟一技之长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述方法;
2、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研讨法、提问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讲述动画片“烤焦面包”的故事:
烤焦面包原本是一块用日本顶级的红豆馅料制作,一天只发售20个的红豆面包。
可惜的是,当烤焦面包正兴高采烈地期望出炉的那一刻,竟不幸掉进火炉,等到被发现时,名贵的身躯早已被烧焦,且发出阵阵臭味。
从此烤焦面包性情大变,意志消沉。
他觉得自己不受别人的喜爱,他感受到人情的冷暖,于是开始自暴自弃,抽烟酗酒,终日无所事事。
一旦遇到新鲜面包,只对他们发牢骚。
不过,他也有发奋的时候,有时他会看看那本“怎样成为好吃的面包”的书。
他会对目标不明确的“漂亮面包”进行说教,甚或做出疯狂挤进售卖袋的过激行为。
讨论:烤焦面包为什么如此沮丧,觉得人生没有希望,甚至想放弃它的面包人生?
由烤焦面包,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烤焦”这件事对于面包来说是不可逆的,即使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使自己变回“漂亮面包”。
因为家庭、个人、学习等方面的种种原因,同学们上了职高,但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甘于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你们提起名牌大学仍然两眼放光。
但是,只要我们有信心、
够坚强,我们职高生仍有机会重拾信心,创造幸福的人生,做一个“永远烤不焦的面包”。
再看烤焦面包,即使知道人生是完全没希望的,仍然会偶尔振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或者自暴自弃呢?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题目入手,学生齐读题目,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课文结构分析
全文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
第二部分(3-8)“我”做客面包店,品尝飘香的面包。
第三部分(9—13)追忆面包师傅学生时代的一段往事。
第四部分(14-18)“我”与老板会面。
第五部分(19-20)写“我”的评价和感受。
问题:
“飘香”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面包吗?从“飘香”着手,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深入文本探究。
(
三、合作探究,赏析研读
(通过设计几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其筛选、整理概括信息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
(一)说说老师的面包奇遇。
(二)老师为学生做了哪些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作者介绍:
李家同,1939年生,台湾知名学者,曾任台湾静宜大学校长以及“暨南国际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及资讯管理学系教授。
近年来从事创作,提倡社会关怀、照顾弱势群体,并且推广英文教育。
著作屡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台湾媒体称其为“台湾的良心”。
还被台湾各大学传播系主任评为2008至2009年度典范名人(文化类)。
其曾祖父李瀚章是清末名臣李鸿章的哥哥,与作家张爱玲为同辈。
(四)面包师傅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查找,筛选信息获得:小学:智力平平学习用功成绩优秀
初中:家境不好叛逆学习不用功
理想破灭
现在:绝技随身获得尊重不忘师恩
你认为他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1.老师的鼓励和爱。
2.自身因素:家境不好、没有学坏、立志成才、在坎坷中拼搏成才、绝技在身、创业成功、不忘师恩。
(设计此问题,是希望学生准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学生身上学习他的奋斗精神,以达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
(五)从这对师生身上,你分别感悟到了什么?(结合文中语句加以概括,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捕获要害信息。
)
(六)说说“面包”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七)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倒叙;推动故事情节,有利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
问题调查法导入,了解学生自信心状态。
上新课前做以下问题的调查,要求:每个同学真实地举手表达。
请一位同学帮助老师统计各项调查的结果。
调查问题如下:
(一)小学毕业前学习优秀的同学请举手。
(二)自愿读职高的同学请举手。
(三)羡慕北大、清华大学生的同学请举手。
(四)你认为自己将来不比北大、清华的同学差的请举手。
导语:同学们,你们中的很多同学由于多种原因初中成绩不理想,不能升入普高、大学,但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又十分羡慕大学,特别羡慕清华、北大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未来也完全和他们不能比。
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讲述了一个初中未读完就辍学,但他自强不息,最终学得一技之长而走向成功的人。
二、感知课文
(一)阅读课文。
(二)回答问题:
1.这个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阅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记叙方式是什么,运用这一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倒叙。
倒叙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形成悬念,引发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三、比较阅读
请与《再塑生命的人》比较阅读,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一)你认为两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的?
明确:
本文的老师:有爱心,不以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
莎莉文老师: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充满爱心、耐心。
(二)你认为面包师傅和海伦具有怎样的特点?
面包师傅:好学、聪明(心算好)
遭遇坎坷(家境不好而辍学)
有上进心(很想升学、羡慕大学生)
自强不息(学做面包终于绝技在身)
海伦: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三)面包师傅和海伦都成功了,他们共同具有的品质是什么?
明确:自强不息,有拼搏精神。
四、赏析研读
(一)阅读文章④-⑧段,说说文中面包师傅的成功是怎样展示出来的?这是什么描写方式?
明确:通过老师在面包店的所见所闻展示出来的。
侧面描写。
(二)本文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没有华丽的词藻,平实、质朴,似涓涓细流,绵长深远,但心中有爱,自然感人肺腑。
五、小结
师生情,是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之一;尊师爱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作为老师,我从这篇课文中领悟到怎样做个好老师;作为学生,我们大家也应该从面包师傅的成功中悟到怎样做才能战胜挫折,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让我们各自都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心灵的熏陶吧。
六、拓展讨论
文章最后写到:“这个笑容带给了我无比的温暖。
我其实什么也没有教他,只教了他两件事,‘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没有想到这两句话如此有用。
”这里,写出了“我”的感受和评价,也就是对我的学生优秀品质的肯定。
(一)请结合自己的专业或爱好,谈谈你准备如何“一技随身”?
(二)文中的老师没有想到这两句话如此有用,请你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其实,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教给学生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生存的方法。
有时一两句话也就足够了,足够影响一个学生一辈子。
正确的言行可以使学生得到最深刻的教育;不正确的言行,也同样在教育着孩子,使他们将来向不正确的道路上发展,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正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教育的力量不仅来自学校、来自教师,也来自家庭、来自社会。
应该说,这个社会的成年人都是教育者,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是正面,或者是反面。
而我们这些直接的教育者更要谨慎的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社会的种种,如何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好的,也必须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