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也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与此相适应,财政体制也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

公共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不论是在财政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一直奉行以收定支的理财原则,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财政思想,致使支出管理严重滞后,这与公共财政以支定收的财政理念是相悖的。

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科学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范围,并以此为标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则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财政财政支出财政结构一、引言中国的财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前,其主要功能是经济建设,是生产建设型的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顺着四个方向调整:一是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二是由于党政机构得不到控制,行政运转费用的比例日益上升,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三是预算外的自收自支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收费被收支两条线固定和合法化,四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越来越多,数额巨大,五是财政支出结构中,近两年开始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进行调整。

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考察按照财政支出的性质分类,财政支出通常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也称为生产性支出,是政府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这些支出项目的目的和用途尽管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政府付出了资金,也相应地获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来履行政府的各项职能。

也就是说,在这类支出安排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

之所以称这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是因为这类支出反映了公共部门要占用社会经济资源的要求,由政府部门运用这些资源,就排除了私人部门运用它们的可能性。

目前在我国,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科卫事业费、国防费及行政事业费等。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财政支出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大幅增加,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自2024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其中,2024年和2024年的增速稍有放缓,主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财政支出增速在2024年以后又逐渐回升。

其次,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比逐渐提高,这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投入增加。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反映了政府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然而,农业农村领域支出相对较低,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三,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财政支出的主要渠道由政府直接投资向公共服务购买转变。

政府职能逐渐向市场调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这就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同时,财政支出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为主转变,这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使得政府债务压力增大,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财政管理。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能和质量。

最后,财政支出的转型需要注重资源的配置和范围的选择,以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出总体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模式转变的特点。

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二、变化情况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从上表可以看出: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

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

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

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绩效分析【模板范本】

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绩效分析【模板范本】

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绩效分析内容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都不断发生变化,这背后了揭示了我国政府对社会经济和民生等问题的重视程度。

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个必须改进的工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重点应当增加用于社会公共服务支出.因此做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结构效益一. 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一)财政支出的含义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在经济活动中通过财政支出来干预,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财政支出的规模既反映了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范围和力度,也反映了财政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分析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除1980、1981这两年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余年份都是正增长的。

财政支出增长率的曲线基本上是一条波动上升的,但每年的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则有所不同。

由于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慢于GDP增长的速度,从而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一直下降,到1997年才开始回升,幸好回升速度比较快。

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所走出来的的曲线是先逐年下降随便又逐年回升的变化。

这体现了经济体制转变时期所带来的变化。

2003年以后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有所减少。

此时我国的财政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在03年和04年就降低到小于1,但05年又上升到1.26,增长边际倾向为23%,大于当年财政支出所占GDP的比重,这说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仍是上升的。

因此随着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的动向,所以我国必须有意识的调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在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中央财政主要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合计10509.92亿元,增长18。

1%;中央财政在“三农”方面上的支出安排9884.5亿元,增长15。

财政支出结构与优化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与优化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与优化的分析财政支出是指政府的财政资金用于满足社会需求和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支出。

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优化能够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财政支出结构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定义和特点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在各个领域、行业和项目上的分布比例。

其特点包括: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

多元性表现为财政支出涉及的领域众多,例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复杂性表现为财政支出涉及的层面和范围广泛,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动态性表现为财政支出在时间上的变化,随着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

二、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1. 国家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是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那么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科研教育、技术创新等项目的比重应该相对较高。

2. 社会需求和民生保障:社会需求和民生保障是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方面。

国家应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支出。

特别是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的支出,例如社会保障和扶贫帮困等,应确保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资金来源和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还需要考虑资金来源和财政收入的变化。

如果财政收入出现减少,那么财政支出结构应适当进行调整。

可以削减一些不急需的支出,增加一些对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有利的支出。

1.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和监督: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和效率。

要建立财政支出评估和绩效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国家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的支出。

2. 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和服务质量:财政支出的效益和服务质量是衡量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准。

政府应加强财政投入的监控和评估,确保财政支出的效果和影响。

要注重财政支出的服务质量,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财政支出结构与优化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与优化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与优化的分析财政支出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财政预算中的各项支出所占的比例和分配情况。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得财政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合理、有效的利用,并达到最大化社会效益的目的。

本文将对财政支出结构与优化进行分析。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属性1.多样性:财政支出结构涵盖了多个领域,涉及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

2.长期性: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需要时间和力量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断地动态调整。

3.经济性:财政支出必须要有经济性,不能够产生浪费,要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政治性:财政支出结构紧密关联着政治目标和社会责任,不能单一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保障支出逐渐增加:我国社会保障支出逐渐增加,这体现了国家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的政策导向。

2.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支出增加:我国正在努力提升人文素质、推进科技创新,因此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支出也持续增加。

3.公共安全支出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支出也日益增加。

4.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减少: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但近些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没有持续增加的趋势,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有关专家认为,财政支出的优化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我国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需要继续加大投入。

应该加强重点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

2.教育支出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应该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

3.提高科技创新支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等方面加大支出。

4.优化社会保障支出:对于社会保障的投入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公共服务;优化对策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用于公共建设的资金数量不断攀升,财政支出结构已经逐渐向发展民生方面倾斜,但是在实践中依旧存在需要优化的部分。

由于财政支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同时财政需求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需要不断根据需求变化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期实现财政支出资本利用最大化,为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贡献力量。

1财政支出结构及其优化的必要性1.1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是重要的国家经济数据,是指国家用于公共服务、国防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总和。

财政支出结构是各部分财政支出的比例状况,主要包括基础建设、管理支出、国防建设等方面。

财政支出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

在经济职能方面,财政支出结构是反映国家经济实力的数据,也是通过各部分经费占比直接反映国家发展状态的数据。

同时,财政支出结构能够反映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转变状态。

通过不同领域的支出比例变化,可以明确国家在该阶段重点发展的领域。

财政支出结构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分配有限的政府经费,提升财政经费的公共效益,实现社会发展收益最大化目标,通过合理的宏观调控突出国家的发展重点[1]。

1.2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必要性财政支出是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助力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方法,是现阶段调整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

因此,需要基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对财政结构状况进行调整与优化,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状况对调整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与社会发展需求最为贴切的财政支出,才能实现国家行政效能最大化,即需要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行政支出息息相关。

只有根据政府的行政职能需求进行支出结构设计,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政府的行政作用,实现公共服务能力的优化与提升,推动社会发展[2]。

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问题2.1财政支出范围不明确随着国家发展,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逐渐得到优化,但是由于公共服务领域存在政府包揽观念,导致财政支出范围不明确。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MAUQ
- 21 -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绝对指标 相对指标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财政收入占GDP (或GNP)的比重 财政支出占GDP (或GNP)的比重
MAUQ
- 22 -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
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MAUQ
- 11 -
政府收支分类科服务、202 外交、203 国防、204 公共安全、 205 教育、206 科学技术、207文化体育与传媒、208 社 会保障和就业、209 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10 医疗卫生、 211 节能环保、212 城乡社区事务、213 农林水事务、 214 交通运输、215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216 商 业服务业等事务、217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218 地震 灾后恢复重建支出、220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221 住 房保障支出、222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227 预备费、 228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229 其他支出、230 转移性支 出
MAUQ
- 24 -
瓦格纳的研究成果(财政支出扩张论)被后人称 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可表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 应随之提高。
瓦格纳把公共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 的原因分为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 素,是国家活动规模的扩大;所谓经济因素, 包括有市场失效、外部效应以及需求的收入弹 性等。
课程思考
如何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 如何根据财政分类支出分析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演变的一般趋
势是什么? 如何定位当前中国财政支出水平?
MAUQ
-1-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近10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财政支出的总体增长、支出结构变化和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进行分析,以探讨过去10年财政支出的现状。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支出在过去10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家财政部的数据,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财政支出从11.74万亿元增长到25.8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9.5%,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其次,支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10年中,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渐实现了从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倾斜的转变。

在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下,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均衡。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逐年增加。

例如,在过去的10年中,教育支出年均增长率超过10%,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率也在8%左右。

另外,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财政支出逐渐聚焦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等领域。

特别是自2013年提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以来,投入科技创新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力度持续加大。

同时,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生态补偿、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

此外,扶贫攻坚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大力投入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区域发展方面,中央财政支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近10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稳步增长、支出结构发生变化和支出重点领域不断调整的态势。

财政支出的增长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均衡,也推动了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改善。

未来,我国财政支出将继续加大对创新、环保、脱贫以及区域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阶段:1949~1977年;1978~1997年;1998~至今。

第一阶段的财政支出处在百亿元的水平。

1949~1952年三年间,国家实施一系列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政策,合理调整工商业,土地改革,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是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和发展的过渡时期。

1951年和1952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很高,分别为79.4%和41.0%。

1952~1957年,财政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在57年甚至出现了负数;1958~1960年,财政支出规模又以30%的增长率扩大,这与当时大跃进和三年饥荒有着直接的联系。

1961~1962年的负增长与当时的经济调整政策有关,由于大跃进导致的破坏影响,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来“八字方针”,大幅度压缩预算基本建设拨款,并于1964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1966~1976年,在“文革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有负增长率,财政支出均保持一定的增长,尤其1969年,财政支出的增长了46.95%,这是与同时期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相关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可以平衡收支,所以很多年份的财政支出都是和财政收入同增同减。

财政支出第二阶段的规模保持在千亿元的水平。

1978~1984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1000多亿元;1985~1989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2000多亿元;1990-1997年,保持在3000亿元~9000亿元以上,最多的是1997年的9233.56亿元。

增长的速度较不稳定的,1978年最高,增长率为33.0%,1987年最低,增长率为2.6%。

1980年和1981年等个别年份出现过负增长。

究其原因是在1979-1980两年间,财政赤字非常严重,中央进行了第二次经济调整的,缩小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

第三阶段的财政支出,整体上升到了万亿元和十万亿元的水平,从10000亿元逐渐增加到60000亿元。

财政支出与规模结构分析资料.

财政支出与规模结构分析资料.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1、流动资金支出下降--“拨改贷” 2、基本建设支出下降--投资主体多元化 3、政府职能转变。 合理性分析: 1、社会文教费的增长是合理的 2、行政管理费增长不尽合理 3、财政转移性支出的增长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的需要
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投资部分比重很大,增长的速度也很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如吃、穿等,因而对政府的公共性消 费支出需求不大。
这一时期主要考虑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转移性支出不大。
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此时私人资本积累开始上升,公共积累支出的增长率就会下降,从而公共投资支出在GNP的比重下降, 政府用于教育、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增加,其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相应上升, 用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转移性支出开始增加。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 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 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 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经济发展成熟阶段的财政支出特征:
这一时期的政府公共性投资支出又呈增长势头,表现为一种对私人消费品的补偿性公共投资。但从总体 上而言,公共投资占GNP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公共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用于解决社会公平的转移性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
财政支出规模一般趋势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班级:0315202学号:051510107姓名:高天翼摘要:财政支出是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

它对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

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从1978到2010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可以看出:(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

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

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

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

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近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为此,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从而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措施。

一、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1. 支出总体结构我国地方财政支出主要分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文化体育和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

从支出总体结构来看,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方面的支出占比最高,依次为28.8%、18.5%和17.1%。

2. 区域分布结构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区域分布结构明显不平衡。

东部地区的支出最高,中西部地区的支出较低。

其中,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上海、浙江等地成为了支出较高的地区,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西藏等为支出较低地区。

3. 重点支出结构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的重点支出为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的支出占比逐年增加。

其中,教育支出主要用于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工资、医疗补助,社会保障支出主要用于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保险等。

二、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1. 教育支出过度集中我国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的教育经费相对缺乏,导致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

2. 社会保障体系还需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诸如保险待遇低、参保门槛高等问题,需要更多的支出进行完善。

3. 对中西部地区支出不足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落后,财政收入也相对较低,地方政府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需要,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

三、优化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1. 增加农村教育支出应当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差距,降低参保门槛,提高参保质量。

3.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出应当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出,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快地区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20年来财政支出结构与分析

中国20年来财政支出结构与分析

O N E
3、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快速增长,占财政支出比重有所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开始关注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逐步提高,这得益于社会改 革加速和民众利益诉求驱动,倒逼政府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开始倾向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性支出
比重提升,政府财政支出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更加注重利用结构上的变化,调节收入分配,
支出结构上就是经济建设支出占比逐年下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随着社会主
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在支出结构更加注 重资源配置的全面性,使得各项支出差距逐步减少。
2、行政管理费支出持续扩大且增长速度快
行政管理费持续扩大从95年的14.5%到2010年的21.3%,同时由于每年财政支出的数额不断加 大,行政管理的支出额也在不断加大,看似7%的增长其实其数额差距是惊人的。我国行政管理费
10.24
10.7 10.5 11.19 12 16.53 18.94 18.75
2005 2006 2007 2008
27.46 26.56 29.78 31.47
26.39 26.83 27.05 27.01
7.29 7.37 7.14 6.68
19.19 18.73 25.51 24.67
19.67 20.51 10.52 10.17
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行政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导致了它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政
府本身的体制不合理。虽然我国经过几次结构调整,精简人员,但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仍然没 有明显下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的行政管理 体制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较为 薄弱;二是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政府机构庞大、部门职责交叉、效率不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使得我国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加重了财政负担,从而挤占国家在重点建设项目 以及社会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财政支出是指一国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为履行其职能所支出的资金总量。

一国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所支付的成本,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不仅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意图的具体表现。

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度,结构应当合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基本要求。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

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财政支出主要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在这五项支出中,经济建设费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稳居各类财政支出之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虽然从1980年58.2%降至2009年的42.0%,但这部分支出仍然是我国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目,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美国、日本、德国政府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仅为4.9%、18.4%、4.1%。

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

社会文教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一直是稳步增长的,社会文教支出从1980年的16.2%增长到了2009年的35.3%。

但增长速度过慢,特别是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仅增长2.6个百分点。

2000-2009年社会保障支出金额呈现较快的增长,从2000年的1922.37亿元增长的2009年的7606.68亿元,是2000年的3.95倍。

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12.10%减少到2009年的9.97%。

依然没有达到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网发(2002)42号)规定的15%—20%的比例。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财政支出是指一国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为履行其职能所支出的资金总量。

一国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所支付的成本,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不仅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意图的具体表现。

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度,结构应当合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基本要求。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

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财政支出主要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在这五项支出中,经济建设费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稳居各类财政支出之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虽然从1980年58.2%降至2009年的42.0%,但这部分支出仍然是我国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目,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美国、日本、德国政府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仅为4.9%、18.4%、4.1%。

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

社会文教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一直是稳步增长的,社会文教支出从1980年的16.2%增长到了2009年的35.3%。

但增长速度过慢,特别是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仅增长2.6个百分点。

2000-2009年社会保障支出金额呈现较快的增长,从2000年的1922.37亿元增长的2009年的7606.68亿元,是2000年的3.95倍。

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12.10%减少到2009年的9.97%。

依然没有达到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网发(2002)42号)规定的15%—20%的比例。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财政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投入需要持续加大,这是财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责无旁贷的义务;另一方面,行政成本过高、不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绩效考评 刚刚起步等又制约着财政对社会民生保障的力度。为了妥善解决这种矛盾,必须采取 正确的方针,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 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三是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四是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财政学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
(一)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就是联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财政支出规 模增长的原因。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 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这些投资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 进入“起飞”以至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 但这时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
(二)内生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 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 公共投资增加的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 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显然,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是促 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据此人们将这种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政职能的主要体现,其结构的优化,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保障民生、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实现公共财政的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体现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从介绍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找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寻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等方面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问题进行研究。

标签:财政支出结构公共需要制度保障1 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所谓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

它不仅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更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工具。

财政支出结构一旦形成,它就反映着政府的职能范围和工作重心。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变现在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的下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从1978年的64.1%,1994年的41.3%下降到2006年的26.6%,社会文教费占比平稳上升,由1978年的13.1%到1994年的25.9%再到2006年的26.8%,这表明我国财政支出正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弱化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干预,向提供公共服务和实施财政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转化。

同时行政管理费得增长不仅合理,从1978年的5.0%到1994年的14.6%,2006年则上升到18.7%,增长过快。

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2.1 重要产业和重要领域的财政投资不足一是对农业投入力度不够。

全国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历史最高点13.43%逐年下降至目前的8.07%,同时支农手段单调,投资结构不合理。

二是对教育的投入偏低。

改革以来,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是1992年的14.88倍,但教育支出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1978年-2006年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4%,从1978年的4%到2006年的5.1%,仅上升1.1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尤扬 20111624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目前,中国的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费支出的占比不断下降。

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逐渐弱化,而财政逐渐减少对经济建设领域的投入从总体上看来是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2002年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后又有所回升。

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3)国防支出呈大幅下降趋势。

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决心。

(4)行政管理费支出呈迅猛增长趋势。

至2004年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

其快速增长,暴露了我国政府机构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机构重复设置、人员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等。

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致力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减少行政管理支出。

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

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 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 下降到2005 年的27.5%, )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

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2003年,真正引起政策上对中国财政支出结构重视的公共事件, 要追溯到春天暴发的SARS 疫情。

以此为契机, 社会上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等社会性支出不足的呼声渐成声势,也使得政府在支出管理改革之外, 对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完善给予了更切实的关注。

2006 年, 中国政府的社会文教费支出首次取代经济建设费, 成为全部财政支出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开支。

这一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这标志着公共政策格局由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的正式转型。

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以及落实社会政策的制度保障。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 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008 年以来, 中央政策的重心定位于如何全面落实此前提出的社会政策目标上,由此,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经济建设支出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支出重点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并配合以社会安全网的制度建设, 致力于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表3 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
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日趋合理,政府尤其重视民生方面的支出力度,如社会保障支出、公共卫生支出、教育支出等。

以社会保障支出为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表4 财政社会保障总支出及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1-2010年)
数据来源:《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9》及财政部公布的《2009、2010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