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读《我的教育信条》感悟
![读《我的教育信条》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57264fc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1.png)
读《我的教育信条》感悟在阅读《我的教育信条》这部著作时,我被作者约翰·杜威对教育的独特见解所深深吸引。
他的观点既有深度又富有启发性,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杜威始终强调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学习过程。
他认为,教育应当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应当通过实际的活动和经验来学习,而不仅仅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
这种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我开始理解教育并非只是为了追求高分,而是为了帮助个体发展,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可能性。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让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新的认识。
他认为,教育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的身体、心灵、智力和道德等方面。
这使我意识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个体,让他们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兴趣,应对生活的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一观点,让我对教育的方法有了新的理解。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经验的积累和改造,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学生的体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总结,进而改造自己的经验。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杜威还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他提倡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而不是只为少数精英服务。
他提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不论他们的种族、性别、经济状况或社会地位如何。
这种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打破不平等,提升全人类的福祉。
《我的教育信条》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从中领悟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对于未来的教育者,我认为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借鉴杜威的理念,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需要时刻牢记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公平和包容性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教育实践经验,以促进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读书随笔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读书随笔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b8994830c22590102029dcc.png)
读书随笔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什么是教育?这是每个教育者都会思考的问题,而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的看法。
为了能够更加了解教育的内涵,我在假期读了杜威早期的名著《我的教育信条》,它让我对杜威更加钦佩。
杜威对教育进行了归纳,在《我的教育信条》里,他把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教育、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
在他的教育信条里,他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部分教育思想至今还在沿用。
在这篇著作中,杜威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教育信条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
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和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开始了,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去实施这一过程的手段,并非最终目的。
他还强调教育是针对的是儿童能力,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在当时可是很大胆的想法。
的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有社会实践。
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行排列、有机的联系着的,决不能偏废。
最后,杜威明确地表明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开始,并要加以把握,明白它们的意义,这样才是教育。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所以杜威在信条里阐述了所谓的“学校”。
他认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把学校设置成一个接近真实生活而生气勃勃的地方,这样儿童才能更轻松更容易的学习,也就是说他所认为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现实版的社会,但是这一想法与当时的传统学校是相违背的。
在杜威的学校里,教师的职务不是把某种概念强加给儿童或是让儿童形成某些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员来选择对儿童的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教师是主角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让学生更能快乐的学习。
在杜威的第三条信条里,他认为学校不应该给儿童太多与社会无关的专门科目,这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而是选择与儿童本身相适应的社会活动。
《我的教育信条》体会
![《我的教育信条》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636a8bda2161479171128b2.png)
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
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
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
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
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
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
杜威反对课程远离儿童生活,远离儿童的经验世界。
“绝不应该放弃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各种各样的建构活动—同样地适应儿童本性的典型需要和当代相互关联的生活需要。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他们适合的自由的环境,让儿童观察体验自己感兴趣的建构活动,并从中引发自己内在的实验兴趣,给儿童实践自己的想法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中体会社会分工和集体合作的意义,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发展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还发展了儿童儿童的人际交流与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活动为持续而有秩序地运用能力,加强注意和勤奋的习惯,生成自我依靠和灵敏的判断力提供训练。
杜威认为通过活动才能产生经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用自己的思想去做试验,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
这样一来,儿童会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从而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意义所在。
书籍是维持精神连续性的纽带,并且使我们的先辈免于陷入他们的物质环境的原始水平。
阅读与写作是通往学习和人生成功的大门,是文化的重要和基础的工具。
《我的教育信条》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信条》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0915b6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e.png)
《我的教育信条》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
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新世界的大门,里面的理念和想法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每一颗都值得我好好琢磨。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对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探寻。
教育,它可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塞给学生,就像你不能把东西硬塞进一个已经装满的盒子里一样。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是点燃学生内心对知识渴望的那把小火苗。
我记得我小时候,老师就只是一个劲儿地让我们背课文、记公式,那时候我就觉得学习好枯燥啊,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盲目地走,不知道尽头在哪儿。
这跟书中所说的那种充满活力、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育相差太远了。
书中有个观点我特别认同,那就是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咱就说在学校里吧,每个学生就像不同的花朵,有的是娇艳的玫瑰,有的是淡雅的雏菊,有的是坚韧的仙人掌。
你能要求仙人掌开出玫瑰那样的花朵吗?肯定不能啊!可是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忽略了这一点。
我有个朋友是老师,他跟我说过他班上有个孩子,特别喜欢画画,但是数学成绩不太好。
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老师可能就会一直强调数学的重要性,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数学上,结果这个孩子就变得很沮丧。
这多可惜啊!如果我们能像书里说的那样,尊重孩子的个性,在鼓励他学好数学的同时,也给他发展绘画才能的空间,说不定这个孩子能在两个领域都大放异彩呢。
教育和生活的联系也是这本书强调的重点。
教育不应该是脱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生活的大树。
我就在想,我们学的那些知识,如果不能应用到生活中,那学了有啥用呢?就好比你学了一堆如何制造轮船的理论知识,可你从来没见过大海,也不知道船在水上是怎么运行的,那这些知识不就成了纸上谈兵吗?我和我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他以前在学校学历史,就只知道死记硬背那些年代、事件,根本不知道这些历史和自己的生活有啥关系。
直到有一次他去参观了一个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老的文物,听着讲解员讲述背后的故事,他才突然明白,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的生活。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集合3篇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集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b81e0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00.png)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集合3篇【篇1】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1000字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
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它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
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
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唯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的利益来设想自己。
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做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
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
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言,于是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
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
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
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
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
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
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为了正确地说明儿童的能力,我们必须具有关于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5ba30ffa417866fb94a8e24.png)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我相信每个人对美国理想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都不陌生。
他是现代西方199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其影响至今。
当然,杜威关于教育的著名文章并不多。
然而,这些著名文章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是因为尽管美国的公共教育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发展迅速,但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和教学方法仍然融合了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学校传统。
形式主义和僵化的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
杜威当时试图改变这一现象。
他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写了大量的教育作品。
在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早年在芝加哥大学写的一部纲领性著作。
因此,我选择了阅读《杜威教育名著》中的《我的教育信条》,并获得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杜威把他的教育信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3条:教材;第4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他的教育信条清楚地分析了每篇文章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我在阅读这些教育信念后的一些亲身经历。
在这本书里,杜威把教育放在他的教育信条的首位,这表明教育是核心地位。
在这一信条中,杜威明确指出,所有的教育都是通过人们对人类社会意识的参与来进行的,而这一过程几乎是从无意识中诞生开始的。
这表明杜威把教育作为实现过程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
他还强调教育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能力,这无疑证实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形式主义和死板的死记硬背。
杜威的长期探索不同于其他学者的长期探索,适应了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
这个信条认为应该教育孩子适应社会。
1没有必要进行一些与社会活动不一致的冷漠的课程教育。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
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他们不只是理论上的,没有实践能力。
当然,它们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社会实践。
因此,杜威认为这一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方面,二是社会学方面。
需要强调的是,它们平行排列,有机联系,不可忽视。
读书心得读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读书心得读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a6f22890242a8956bece4b7.png)
读书心得读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有感读书时,读到这段话:“我认为这些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
压抑兴趣等于以成年人代替儿童,这就减弱了心智的好奇性和灵敏性,压抑了创造性,并使兴趣僵化。
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久的东西。
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着的能力的信号,重要的事情是发现这种能力。
放任兴趣就不能从表面深人下去,它的必然结果是以任性和好奇代替了真正的兴趣。
“”我很赞同杜威说的这段话,是的,兴趣不应当放任,也不应当压抑。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很容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似乎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所关注的事物的重心会发生一定的偏移。
儿童的兴趣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性别、父母的行为,这些都会对儿童的兴趣产生影响。
家长应当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去发挥兴趣,同时关注孩子对哪些事物付出的注意力更多一些,正如杜威所言“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着的能力的信号。
”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孩子的兴趣,从而知道孩子的潜能,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方向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使孩子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对孩子的兴趣不闻不问,在前期的一段时间,儿童依旧会坚持自己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对儿童来说已经没有办法形成刺激,儿童产生疲劳时,这种兴趣、能力发展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但一味地管束儿童的兴趣,对儿童来说也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儿童对舞蹈感兴趣,可是他的父母希望他长大成为一名书法家,而从逼迫他学习书法,压抑本性,会使儿童觉得书法练习是痛苦的,以至于不会有父母想要的结果。
记得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院长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就一直逼儿子考到自己的学校里,他的儿子考了三年都没有考上,但院长依旧坚持让儿子继续考试。
在父亲的逼迫、考试的压力以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的重重打击下,他选择了死亡。
他的姐姐告诉他的爸爸,他一直想成为一名作家,可他唯一的作品却是他的遗书。
试想,如果这位爸爸尊重自己儿子的想法,培养儿子的兴趣,而不是逼迫儿子学机械,他会失去自己唯一的儿子吗?我们应当在尊重儿童的情况下发展儿童的兴趣,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8f73d7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f.png)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我的教育信条》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感兴趣,因为教育不仅是人类的重要话题,也是AI智能化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杜威提出了许多强有力的观点和思考,其中之一是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产生自律和自我控制力,并培养出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体”,这与我们智能化时代的教育目标异曲同工。
AI时代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在传授知识,而需要注重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适应性。
杜威接着论述了教育不应该只限于知识传授,更应该是身心整体的发展,即要把课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也是智能化时代的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身心健康的培养,会导致人们日益脆弱和心理问题的增加。
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本源,关注整体发展,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的人才。
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与我们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十分契合。
学生应该成为自己教育的主人,更应该成为能够主导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人。
学生需要掌握自我掌控、自我认同、自我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也是AI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让学习变得更便捷,更智能,让学生能够主导自己的学习并取得更好的成效。
此外,杜威还强调教育需要具有文化的意义。
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为了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
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学科知识,更需要让他们具备人文素质。
这也是AI 时代的教育需要重视的。
AI作为一种创造和分享知识的工具,它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推动者,它可以让人类的智慧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共享。
我们需要利用好AI,开展多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读完《我的教育信条》之后,我产生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AI时代的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我们需要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立足于学生,以学生成为自己教育的主人,建立人文主义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9bf9f5cf90f76c660371a1c.png)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尹志业 2013、12、25相信大家对杜威这位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今,当然杜威的教育名篇多不甚数,然而这些名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由于在当时19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还是集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就学校的传统,形式主义、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此时的杜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中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早期撰写的一个纲领性著作,因此我在《杜威的教育名篇》中挑选阅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而后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
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三条:教材;第四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
他的教育信条里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
下面是我自己在阅读这些教育信条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该篇著作中,杜威在自己的教育信条里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的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
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教育是为了对儿童能力刺激而来的,这无疑是肯定了教育是针对儿童能力的,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是杜威在长期的探索中得出的有别于其他学者的,是适应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一信条认为儿童应该是为适应社会而教育的,不需要一些无所谓的与社会活动不相符的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7afdb2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0.png)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教育信条是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首先,我的教育信条强调以学生为本,这意味着我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尊重他们的差异性,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我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结合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
其次,我的教育信条注重学生的成功,但这并不仅仅指学习成绩的提高。
我的教育信条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我的任务是要帮助他们发掘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潜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取得成功。
最后,我的教育信条也强调了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我相信,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满足他们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最新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体验。
总之,我的教育信条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这些信条不仅是我的教育理念,也是我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 1 -。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4f99db728ea81c758f578da.png)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青岛格兰德小学鹿佳相信大家对杜威这位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今,当然杜威的教育名篇多不甚数,然而这些名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由于在当时19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还是集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就学校的传统,形式主义、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此时的杜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中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早期撰写的一个纲领性著作,因此我在《杜威的教育名篇》中挑选阅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而后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
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三条:教材;第四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
他的教育信条里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
下面是我自己在阅读这些教育信条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该篇著作中,杜威在自己的教育信条里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的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
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教育是为了对儿童能力刺激而来的,这无疑是肯定了教育是针对儿童能力的,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是杜威在长期的探索中得出的有别于其他学者的,是适应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一信条认为儿童应该是为适应社会而教育的,不需要一些无所谓的与社会活动不相符的of 3 JB/ T4735-1997 steelwelded atmospheric pressure vessel 4 GB50231-2009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5 GB50275-98 compressor, fan and pump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lifting 6 HG20201-2000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7, HG ... Pressure gauges, using an installed spark arrestor for acetylene cylinders, illegal carrying, using gas cylinders, each operator fined 20 Yuan. Gas bottle without the hot sun exposure measures, responsibilities of team a fine of 50 Yuan. (7) at height and the opening and provis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he responsible unit fined 200 Yuan, construction person in charge a fine of 50 Yuan. (8) no permit to work and the job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n the job unit fined 300 yuan, the unit will charge a fine of 100 Yuan. 7.5.3 accident penalties (1) injuries fatalities directly punished 1~2 million.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have the correspondingresponsibility of leadership, such as concerning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should be brought to the company 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2) personal injury accident occurred, the direct punishment 0.5-10,000 yuan, responsible for the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leadership, such as concerning administrativesanctions should be dealt with by 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of the company. (3) personal injury accident occurs, the direct punishment 500-1000, who is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responsibility, give notice of criticism and 50-100 economic sanctions against them. (4) toconceal the accident, reported without undue delay or false, to inform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of the criticism, resulting in serious 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de33e7d9e31433238689318.png)
【篇一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纵观美国教育发展历史,创新教育有多种思想基础,但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应归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杜威继承和发展了由皮尔斯创立、詹姆士使之通俗化的实用主义哲学,并把它具体应用到社会事物和教育领域中。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占据着重要位置。
“如果想得到某些方面的知识,就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而不能道听途说。
”由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杜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定理,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怎样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
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风行一种“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造出一些简单的物体。
这样,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认识了尺子的用途与方法,也理解了线段长短间的加减关系。
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木匠教学法”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
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通过“从做中学”,极大地锻炼了孩子们自我发现问题和亲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师事先规定的方法去做,从而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
大部分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从活动和实践中进行学习。
美国学校更加注意让学生从社会中、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学生们经常出去旅行;学到什么内容,就到实地参观、考察什么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
如有学生因困难没钱出去,学校会建议他用勤工俭学来解决经济困难。
如果家长出国或到外地去旅行,并要带上孩子也去,学校也会积极支持,并不认为会耽误学习,反而认为这是最生动的学习,可以开阔眼界。
现在,再反观我国的教育实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屡屡呈现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牵着学生走路。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体会发言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体会发言](https://img.taocdn.com/s3/m/17c15f22f121dd36a22d8286.png)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体会发言一、前言。
《我的教育信条》,作者是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学习教育学的人,对于杜威都不会陌生,我们惊叹于他的“儿童中心主义”的主张,更欣赏他对于美国当时教育实际的“突破性”思考,正因为有了杜威的教育观点,我们认识教育本身才有了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读《我的教育信条》第一章,我就发现了杜威这样一种教育的姿态:“我相信!”“我相信”,这完全是一种纯主观的、仅是可能性的言说。
它不代表绝对权威,不是绝对真理,只是一家之言。
可是,这句话同样也凸显了“我”,是我的所思。
“我相信”是一种相对说来不卑不亢的姿态。
我愿意以这样“我相信”的姿态,来说我对杜威“我相信”的感觉。
我认为杜威对教育有忧患,有见地也有实践,语言省俭,不偏颇。
这样的写作姿态,通常是更可亲可信服的。
《我的教育信条》是文字相当省俭的,但是阅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教学勇气》时那种诗的气韵,也不是《沉思录》里那样诗意的理性,只是理性。
杜威说:“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
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
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似乎少一个字都不能够,多一个字也不能再多了。
二、审视“教育”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是非常复杂的。
所以杜威对教育的理解,一度使我茫然,他说“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
”我想:杜威这里所谈的教育,更狭义地特指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成人对儿童的教育。
这种教育观念尊重儿童在学习生活、学校生活中的主动性,家长和老师退居第二线,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但是,这是否真的如杜威所言,是“唯一真正的教育”呢?实则不然,教育本身有许多种出发点,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方面依赖于社会环境对其成长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孩子自身从内在心理层面发展变化。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2000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2000](https://img.taocdn.com/s3/m/41c40d3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4.png)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2000 字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的教育信条》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的读后感受。
《我的教育信条》这本书是由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所著,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集大成者。
在这本书中,杜威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新鲜观点,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书中杜威强调了教育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间歇的过程。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体验,学校应该像社会一样,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
此外,杜威还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兴趣,让儿童在自由和民主的环境中成长。
这一点对于当时的教育理念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杜威对于教育的看法可能过于理想化,忽略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于这本书的推荐,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总结起来,读完《我的教育信条》这本书,让我对于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的教育信条读书心得
![我的教育信条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346393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1.png)
我的教育信条读书心得我的教育信条是一个指导我学习的原则和价值观,它帮助我在读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读书是我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我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的教育信条告诉我要保持持续的学习态度。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生活中,我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更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我会定期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自律,坚持每天读书。
通过持续的学习,我能够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教育信条告诉我要注重阅读的质量。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思考和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积极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会选择有深度和广度的书籍,涉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我也会主动与他人分享我所读的书籍,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我的教育信条告诉我要善于总结和归纳。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思维过程,我会在读书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我会用自己的话来归纳总结书中的重要观点和知识点,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我也会将这些总结和归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第四,我的教育信条告诉我要注重阅读的乐趣。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和成长,更是为了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
我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尽情地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阅读不仅能够带给我知识的积累,更能够给我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我的教育信条告诉我要将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阅读只是获取知识的手段,真正的价值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我会将书中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场景。
通过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990817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6.png)
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读《我的教育信条》有感做教育的人没人不知道杜威。
提到杜威,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理论,杜威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旗帜型人物,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被世界认可的。
杜威一生勤于笔耕,写下很多优秀的著作,其中《民族主义教育》一书就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齐名的教育著作。
除此以外,杜威在教育领域的代表作还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等。
《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的一篇关于教育的理论见解。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阐释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
这本书较为系统的表达了杜威对教育的看法,同时以理论结合现实的角度解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的发展性。
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同时也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
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后,越发的敬佩杜威了,在短短的五个部分中,包含的教育逻辑,教育现象,以及为我们解答的教育迷惑令人叹为观止。
我从中得到以下三点启发:一、教育的存在性杜威说道“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①。
这句话巧妙的解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对它的理解是教育是人与社会连接的枢纽。
从人的新生开始,他的行为几乎都是为了符合社会生存之道,为了生存,除去本能的东西以外,其他的一切的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都与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相辅相成,人是社会的构建基石,没有人的社会不可能存在,同时因为人构建了社会,人就成为了社会人,人就需要在社会中习得生存发展之道,教育在这个过程之中或许没有以一个定义性的名词提出,但是其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
这样的教育大多数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而知识技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沉淀,但是通过这样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大多散乱,没有系统的指向性,从而在运用过程中就缺乏了某些可控性。
“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所在社会情景及各种要求所引起的”②。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1ae7d2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0.png)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引言教育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是传授知识的途径,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全球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并致力于改善教育体系和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信条是每个教育者的核心信念,它们指导着教育者为学生提供最佳教育,并塑造他们的人格和价值观。
在读完《我的教育信条》这篇文章后,我对教育信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人才,让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进取的动力。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通过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在《我的教育信条》中,作者提到了自由、公正和尊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自由,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公正是指教育的机会应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不论其出身、性别、种族或社会地位。
尊重是指教育者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他们发展潜能,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的角色和责任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担负着传递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责任,更是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典范。
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者还应注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育者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工具进行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增强学习效果。
教育质量的评价和提升为了评价和提升教育质量,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评价不仅应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关注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设施,以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教育信条》读后感
读《我的教育信条》的几点感悟
一、前言
《我的教育信条》,作者杜威,写于1897年。
读《我的教育信条》第一章,我就发现了杜威这样一种教育的姿态:“我相信”。
“我相信”,这完全是一种纯主观的、仅是可能性的言说。
“我相信”,这不代表绝对权威,不是绝对真理,只是一家之言。
可是,“我相信”,同样也凸显了“我”,是我的所思。
“我相信”是一种相对说来不卑不亢的姿态。
我愿意以这样“我相信”的姿态,来说我对杜威“我相信”的感觉。
我认为杜威对教育有忧患,有见地也有实践,语言省俭,不偏颇。
这样的写作姿态,通常是更可亲可信服的。
《我的教育信条》是文字相当省俭的,但是阅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教学勇气》时那种诗的气韵,也不是《沉思录》里那样诗意的理性,只是理性。
杜威说:“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
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
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
似乎少一个字都不能够,多一个字也不能再多了。
二、关于“什么是教育”
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地落实在人的自我教育上。
所以杜威对教育的理解,一度使我茫然,他说“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
”
这两个方面,有微妙的契合的度和点,在不同的生命个体不同的生命阶段上有不同的体验。
摈弃功利化的想法,才有可能触及感知这教育的本相。
不去夸大,无论口头笔头或者实际行动中。
相类的,也不去粗暴地简化。
接纳生命的复杂和幽微,不把对生命的教育复杂化和幽微化。
外在合适了,内在也合适了,就好像小鹿跑在草地上,鱼游在水里,社会的预期与成绩,与内在的兴趣和能力,趋于同化一致,人有好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
或者,这就是我对杜威对教育定位的个性解读吧。
三、关于“什么是学校”
近年来,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弊端集中显露出来。
一些私塾雨后春笋般成立,还有一些儿童被留在家庭里由父母指导。
有人说郑渊洁的孩子不上学自己教如何如何,类似的还有一些其他的成功例子来佐证。
但是单从“成就”的层面判断教育的优劣,其实也往往受到家族的声望、心智程度、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未必是没有受学校教育直接引至的成功。
何况,就算郑渊洁成功了,想要自己教育孩子的父母,你是郑渊洁吗?个人的修养、对教育的理解、教育实践的经验和能力,经济上的储备,时间和精力的丰富度,你都足够吗?
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教育场所。
我个人认为将来我的孩子是应该接受学校教育的,比较容易在大致这个程度上实现“应然”的“成人”的目标。
那是因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
”
可是,学校教育的确是存在了问题的,这是不能否认和回避的。
“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
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我们太过寄望未来,太过分准备,并为准备不足过分焦虑(这是心理暗疾一种,成人要转嫁自己的压力给儿童),正如上个月《人
民日报》刊发的一篇名为《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中说道的那样:“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是焦虑的。
”使学生意识到学校教育是一种正在经历着的生活,使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才是孩子正在经历的生活,真正意义上地活在当下,真实地体验和感受,而不是为了将来出人头地而活、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而活,其实是说难就难说简单就简单的事,抛开选拔性考试这样一个指挥杆,可能只需要教育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关于“教材”
“我认为我们由于给儿童太突然地提供了许多与这种社会生活无关的专门科目,如读、写和地理等,而违反了儿童的天性,且使最好的伦理效果变得困难了。
因此,我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是我觉得这是最切心的部分。
华东师大的刘良华老师提过相似的观点,教育不应该把有机的整体肢解成鸡零狗碎教给学生,而应该按照最自然的方式,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
刘老师还提到了一个笑话,妈妈拿一瓶水说:“宝宝,这个水的名字叫做农夫山泉,这个水的味道有点甜。
”宝宝不会说话,宝宝只是听着,会说的时候再说出来。
老师教学生却不是这样教的,老师说:“你们跟我一起念,矿、矿、矿泉水的矿。
”学生必须马上大声跟着一起朗读。
还有一些家长会困惑到“孩子为什么不肯学我让他学的那些知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很好的答案,成人以成人世界的秩序和意志强迫孩子学习,学习的内容不是孩子内在追寻的。
孩子在关心小狗的习性时,你却要求他学习
“3+2=?”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方面很多学校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民族特色课程等等,让学生不再仅仅拘泥于全国统一的教材之中,而是更加量体裁衣,贴近实际。
五、关于“方法的性质”
对这一节的阅读简单地梳理一下,不管我们采用哪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要审视这些方法的内在性质:是不是遵从了规律、是不是有助于形成儿童内心
的表象、是不是儿童觉得有兴趣的、是不是沿着真善美的方向没有引起儿童负面的情绪。
“我认为在儿童本性的发展上,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表达先于有意识的印象,肌肉的发育先于感官的发育,动作先于有意识的感觉;我相信意识在本质上是运动或冲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往往在行动中表现自己。
”
杜威认为,忽视这个原理,造成了教育的阻力和浪费。
读到这里,我想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
其实这些哲学观点离我们日常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很近,只是我们常常忘记了。
本科时期,在实习、参加比赛时我自己常常会有这个思路:“这个环节怎么讲才会更顺畅,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最近两年,也常常意识到了过于顺畅对孩子思维成长的弊端,比如减弱了承担思维阻滞的过程和能力,减少了暴露学生思维断点的机会。
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也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好。
我们评价一堂课,常常希望这节课多么流畅精彩,其实磕磕绊绊的课也是另一种有机的精彩。
但是如果这是一节参加比赛的公开课的话,我是一定没有勇气去“露出”这种磕磕绊绊来的。
现在读到这部分,再次想到了这个问题。
教师们苦苦追求的“最优化”是不是没有价值和意义呢?按照杜威所说意识在本质上是运动的,我认为是没有最优化的。
那么是不是应该去追求“更优化”呢?
关于“表象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我非常赞同。
假如将现在用以使学生学习某些事物的90%的精力用来注意学生是否在形成适当的表象,那么教学工作将会容易得多。
关于兴趣,杜威认为“兴趣是成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这让我联想到昨天在学习陈时见教授讲座时他提到的关于“基础”与“兴趣”的关系,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100分的精力都集中于“基础”之上,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现高校正在从1.0向2.0转变,我们应该追求80分的“基础”,学有余力的同时去发展80分的“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160分的人了。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这样的160分的人按照好学生的标准,他也许就不是那么优秀,
但是注意一下他的兴趣,还有他最有可能发展的较好的智力,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儿童时期还是成人之后,这样160分的人都可能是一个会生活很自在的人呢。
六、关于“学校与社会进步”
在《学校与社会进步》这一节里,“我相信”仍然出现着,却有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汹涌,有一种毋庸置疑的强势力道。
杜威说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而谈到“教育是达到分享社会意识过程中的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时,杜威也许是想表达如果你是个人主义者,如果你认为人具有某种优质的品格是获得合理生活的重要前提甚至是唯一前提的话,你要相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
如果你是社会主义者,如果你认为个人的力量无法超越组织和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的话,你要相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基本方法。
身处在教育当中,我们要明确教育的真正功能,也要明确教师的职业尊严。
我是一直都相信教育是可以塑造社会的,就像是“经常微笑的人会变得更美”一样。
全文杜威的表达确切有度,按照东方视角说很中庸,按照西方视角大概就是联系、发展、一分为二。
这是思维上的严密,或许这种思维的严密也更利于认识和理解上严密。
向杜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