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段玉裁语音“变转”理论探索

段玉裁语音“变转”理论探索

同今韵而已, 唐虞而下 、 隋唐而上 , 中变更正多 , 其 概日古不同今 , 尚皮傅之说也 。约而言之 , 唐虞夏商周 秦汉初为一时, 汉武帝后洎汉末为一时, 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 凡音转、 音变、 四声 , 其 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o[ 1 ,1 一般所说的“ ,8 16 古音” 泛指隋唐之前音, 因其“ 变更正多”段氏分为三期。段玉 , 裁研究古音的材料是《 诗经》 及周秦时代其它经典中的韵文 , 对谐声系统的利用也以周秦韵文为基准 , 即 段玉裁研究的“ 古音” 属第一期 。又“ 古十七部本音说” 条指出 :玉裁抱残守缺 , “ 分古音为十七部 , 凡一字
21 8 00年 月 第 2 卷第 3 8 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 a o Sani n e i f eho g(oi c ne) or l f hax U i rt o cnl ySc l i cs n v sy T o aS e
Au .0 0 g21 V0 . 8 N . 12 o 3
音韵表》 就能看出, 语音“ 变转” 是段玉裁研究古今语音异同和变化的着眼点 , 是段玉裁正确划分上古韵 部、 揭示古今韵部对应关系和处理例外变化的重要依据。可以说 , 抓住“ 变转” 是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段
玉裁“ 音变” 说和“ 音转” 说两大部份组成 , 中“ 其 音变” 说针对古十七部各部在后
段 玉 裁 语 音 “变 转 理 论 探 索
刘 忠 华
( 陕西理 工学 院 文学 院,陕西 汉 中 730 ) 200
[ 摘要] “ 变转” 是段 玉裁古音 学理论的核心 内容, 变转” “ 理念是贯 穿其古音 学理论的重要 线索。
其要 点在 于 :1“ 变” “ ()音 与 正音 ” 配合 , 揭示 古韵 系统 向今 音 系统各韵 的演 变 。正音 发 生敛 侈 变化 而分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县人。

生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

乾隆举人,历任玉屏、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枫桥,闭门读书。

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门学者王念齐名,世称“段王之学”。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围,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

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汲古阁说文订》、《广韵校定本》、《集韵校定本》、《国语校定本》、《烈女传校定本》、《荀子校定本》、《经韵楼集》等。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古音学方面。

他自幼即好声音文字之学,师事戴震,学术上深受其影响。

后又见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深受启发,遂在古音学方面潜心钻研,积十余年之功著成《六书音均表》,集中体现了他的古音理论。

段玉裁被称为清代古音研究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论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是治学态度,都广受赞誉,不愧为有清一代“朴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段玉裁撰写《六书音均表》的目的在于阐发《说文解字》中的字义,尤其是解释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

他在《寄戴东原先生书》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玉裁之为是书,盖将使学者循是以知假借、转注,而于古经传无疑义。

”钱曾怡(1985)分析到《六书音韵表》共五篇,段氏在给他老师戴震的信中,对这五篇的宗旨有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这是表的纲要,联系《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指出“谐声者必同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的声符;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恰其旨趣也”,是讲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音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朋“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审也”,按十七部的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资其参证也”,排出《周易》、《尚书》等群经的用韵情况。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贾佳【摘要】《说文解字注》中关于“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入不同韵部的情况表明了段玉裁对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并不是依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而是另有原因.具体是:押韵字根据押韵音归部;非押韵字则按照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今音上推来归部,但仅限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同时“同谐声者必同部”原则只限于形声字造字之初.【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说文解字注》;古音归部;同谐声者必同部;此;真;声符【作者】贾佳【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在学术界一直被解释为: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上古音系里,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1]82。

也有学者强调“谐声同部说”是一定范围的真理,是指《说文》小篆的谐声偏旁与先秦古韵的统一,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2]78。

可见,学术界承认“同谐声者必同部”是形声字古音归部这一理论的大有人在。

“同谐声者必同部”一直被当作是段玉裁古音归部的理论,并以《古十七部谐声表》为依据来判断谐声字的古音归部。

但是,比较可以发现《说文解字注》中同一谐声偏旁的形声字归入不同韵部、谐声偏旁与所谐字不在同一韵部的现象并不少见。

如,“每”声字,“每”字古音归部在第一部,所谐字“诲晦”在第十五部、“侮”在第五部、“”在第十四部、“悔敏脢梅镅娒畮”在第一部;“夐”声字,“夐”声在第十四部,所谐字“琼奂讂”在第十四部,“觼”却在第十五部。

可见,段玉裁并非根据“同谐声者必同部”来给形声字进行归音归部,而是另有原因。

并且刘忠华先生在其文章中指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提出的,声符和所谐字音韵不合的情况是后来出现的[3]56。

既然如此,那么谐声字的古音归部肯定另有原因,那具体的古音归部原则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分析“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部情况,可以得出段玉裁的“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并不是《说文解字》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原则。

段玉裁研究古音的贡献——纪念段玉裁诞生250年

段玉裁研究古音的贡献——纪念段玉裁诞生250年

作者: 钱曾怡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69-73页
主题词: 段玉裁;古音研究;说文解字注;顾炎武;古音学;韵部系统;谐声系统;古韵分部;广韵;奠定基础
摘要: <正> 古音研究从宋代的吴棫到清代的顾炎武,可以说是从萌芽时期进入了奠定基础的昌盛时期。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的研究中,把文字的谐声系统和语音的韵部系统结合起来,从而把古音研究在顾炎武、江永等人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段玉裁(公元1735——1815年),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

段氏古音学的贡献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在具体的关于古音韵部系统的建立方面,二是他研究古音的方法及明确提出的理论。

以上两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他的传世之作《说文解字注》一书中。

段玉裁古音学的分析研究

段玉裁古音学的分析研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摘要段玉裁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时代的学者王念孙并称“段王”。

段玉裁的古音学方面造诣颇深,他所提出的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同谐声者必同部”说、合韵说等在学界广受赞叹,他的古音学著作《六书音均表》在清代古音学研究中有划时代之功。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由于研究的深入,以及其他学者的启发,段玉裁逐步认识到了书中理论的一些错误和不足,并在与戴震、孔广森、江有诰等人的通信中明确提出修正。

《六书音均表》最终没有修订,所以段玉裁修正的观点只能散见于一些信件中,其中较为主要的信件有《答江晋三论韵》等。

段玉裁后期修正的观点主要包括:(1),东、冬分立;(2),尤、侯入声分立;(3),物、月分立。

通过修订,段氏古韵体系更加完善,平入分配更加合理,与后来学者的研究结论也更为接近。

可以说晚年的段玉裁在古音学研究的认识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的书信材料由于较为分散,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大多数的研究者在分析、评价段玉裁时,还是以《六书音均表》为依据,所以难免有失偏颇。

本文认为,涉及段氏观点修正的书信材料虽比较分散,但仍有迹可循,既然段玉裁已经明确作出了改正,我们就应该弄清其真实面貌,还原其修正后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与评价段玉裁时,以他晚年最后定论为准。

近年来由于新材料的发现,一些学者指出支、脂、之三分、凡同声者必同部等理论早在段玉裁之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已经有人发现,应重新审视段氏的首创之功。

本文通过各方面比较与阐述,证明段玉裁古音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会因此折损,段氏对于古音学的贡献和他所带来的影响,都使得他的学术地位不可动摇。

关键词:古音学;段玉裁;观点修订;评价问题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AbstractDuan Yucai is a celebrated scholar in Qing Dynasty. He had a lot of gigantic achievement in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Duan Yucai’s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phonology embody in his book Liu Shu Yin Yun Biao.His theory of Zhi(支),Zhi(脂)and Zhi(之)used independently, Zhen(真),Wen(文)used independently, Hou(侯)used independently, gains highly praise in academic study, and this book has great attribution in ancient phonology of Qing Dynasty. In the next following years, on account of deep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scholars’ enlightenment, Duan Yucai gradually realized the deficiency and mistakes in this book, and proposed modification in letters with Dai Zhen, Kong Guangsen, Jiang Yougao,etc. But finally the book was not revised, therefore, the revised views of Duan were only seen in some letter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letter is Da Jiang Jinsan Lun Yun.The later revised views of Duan mainly contain:(1)Dong(东)Dong(冬)used independently,(2)the entering tone of You(尤)Hou(侯)used independently,(3)Wu(物)Yue(月)used independently. Through revising, Duan’s ancient phonology system becomes more consummate, and the even tone and the abrupt tone distribution is more reasonable. This makes it much closer to the later scholars’ research conclusion. In other words, in Duan’s old age, he made a great progres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phonology research. Because letter materials were scattered and were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in addition, when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Duan Yucai, most researchers still based on the book Liu Shu Yin Yun Biao. Therefore, it was certain to appear bias. In this paper, although Duan’s revised letter materials were scattered, the author thinks it is still possible to make a detailed study. Since Duan has already made definite modifications, we should realize the real situation and restore the revised theoretical system. When studying and evaluating Duan, the author based on his old age’s views.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the discovering of new materials, some scholars indicate that some theories of Duan Yucai have already been discovered before him even before hundreds years. So it should investigate Duan’s theories. This paper, through all aspects of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contrasting and expatiating, proves that the achievement and value of Duan in ancient phonology are not broken, and the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Duan in ancient phonology will give him a solid position in academic study.Key words: ancient phonology; Duan Yucai; revised views; valu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

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

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陆梦月【摘要】Ancient rhyme parts about the Zhou part and a set of phonogram with the same phonetic element of Zhou reflect a truth:the theory that the phonetic characters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certainly belong to the same rhyme part is not the rule that Duan Yucai applied to assign the ancient rhyme parts of phonogram in Shuowen Jiezi. This theory was proposed from the respects of embryology that the phonetic characters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cer-tainly belong to the same rhyme part. The rule of phonogram - forma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nunciation of phonetic characters when they were created. Such is a truth only in the same districts of dialect and at the time of phonogram being created.%段玉裁对谐声偏旁“周”及“周”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说明,《说文》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原则并非“同谐声者必同部”,而是另有其他。

“谐声同部”理论是从发生学角度提出的谐声造字原则,用来确定谐声造字之初形声字之读音。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古音学原理及应用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古音学原理及应用

作者: 魏丽君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克山师专学报
页码: 31-33页
主题词: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古音学;《说文》;双声迭韵;谐声;音韵;原理及应用;读若;古今音变
摘要: <正>我国的传统小学研究到清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仅研究《说文》的学者,据近人丁福保的统计就达203人之多。

可谓学者辈出、著述浩瀚。

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造诣最深、成就最大,一直被学术界公认是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不可多得的一部要著。

关于这部书的多方面成就,前人已有很多评述,本文仅就段玉裁贯通于《说文解字注》中的古音学原理及应用略谈管见。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舟”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舟”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舟”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段玉裁对“舟”声诸字的归部,并非遵循“谐声同部”的原则。

韵脚字的归部依据押韵情况;非韵脚字的归部,根据古今音对应关系上推。

对多音字的归部,一字协两部者,选择押韵次数多的为正音;非韵脚字,选择传承通用音为正音。

谐声系,仅限于把同谐声且中古同韵者归入同一韵部。

标签:“舟”声谐声归部依据正音押韵今音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古音标注看,《说文解字》谐声系统中,声符与所谐字异部以及同声符的一组字分属不同韵部的情况不在少数,而与“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相矛盾。

上述矛盾究竟是造字层面上音近谐声所致,还是归部层面上未按谐声关系进行归部所致,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相关文章已经论述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是造字谐声的原则,异部现象是“音有变转”和归部另有依据所致[1],这为化解矛盾奠定了基础。

当下重要的任务是弄清楚段玉裁古音归部的方法,用事实说明段玉裁古音归部的依据并非遵循“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

本文以“舟”声字的归部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说文解字》从“舟”谐声者7字,列成表1,并就段玉裁对各字归部处理的情况作分析说明。

一、“舟”字的归部“舟”,《诗经》押韵5次,其中押第三部4次,押第二部1次。

段玉裁将“舟”归入第三部,以第二部为合韵。

按,“舟”《邶风·柏舟》一章与“流忧游”(第三部)押,《谷风》四章与“游求救”(第三部)押,《卫风·竹竿》与“滺游忧”(第三部)押,《采薇·青青者莪》四章与“浮休”(第三部)押,另外,“舟”在《楚辞·九歌·湘君》中与“犹洲修流”(第三部)押。

以上表明“舟”之第三部音是上古通用音。

又按,“舟”大徐职流切,属尤韵,根据段玉裁《今韵古分十七部表》所示古今音对应关系上推,古音正属第三部,与《诗经》押韵情况相合,也表明“舟”之第三部音是古今传承音。

可见段玉裁将“舟”归入第三部,有充分理由和根据。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古音学原理及应用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古音学原理及应用



但解 释 了 上 古诗 文 中 押 韵 的 分 用 合 用 现 象
(二 )

而 且 也 为 后 人 构 拟 古 音音值 打 下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古 谐 声 必 同部
。 `



段 玉裁 的
, ,
古谐 声 必 同部
,

的 理 论 是把 上 古音 研 究推进 到 谐
,
声 时代 的 一 大 突破 有 不 可易 者
,

著 述 浩瀚


其 中 段 玉 裁 的 ( 说 文 解 字 注 》造 诣 最深
训 话 不 可 多 得 的 一 部要 著
一 直被 学 术 界 公认 是研 究 文 字
,
音韵

关 于 这 部书 的
多 方 面 成就
前人

已 有 很 多评 述
本 文仅 就 段 玉 裁 贯 通 于 ( 说文解 字 注 》 中的古音 学 原 理 及

, ” 。
而不同的
可确定那 些 不 见 于 韵脚 的 汉 字 在 上 古 的韵部 归 属 的原则
, ,
在这一基 础上
,
同谐声 者 必 同 部
另 外段 氏 还 从 《 说文 ) 的谐声 偏旁分 部 互 用
一 字 异体
和 异 部假借 来论 证古 合 韵 说
这 也是段 玉 裁 音学 理 论 的 一 大特 色
,
先写 成 《 诗 经 韵谱 )
,
(群

经 韵谱》 对 (诗 经 》 和 其 它 先 秦 韵 文 用 韵 情 况 做 了 细致 考证 脂

在 前 人 研 究 的基 础 上 把 支

论段玉裁“同声必同部”及其对上古音研究工作的影响

论段玉裁“同声必同部”及其对上古音研究工作的影响

论段玉裁“同声必同部”及其对上古音研究工作的影响作者:魏鸿钧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16期【提要】清代段玉裁提出“同声必同部”的古韵分部原则。

此后许多未曾出现在诗歌韵脚中的字,都可以被归类到适当的韵部当中。

然而“同声必同部”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缺失,在“谐声字”和“《诗经》韵脚”的相互比对下,段氏也发现了许多“同声不同部”的情况,因此他提出“谐声偏旁分部互用”的说法,来补足“同声必同部”的不足。

笔者进一步探求这些“同声不同部”的原因,归纳出四种可能:一是古今音变;二是方言差异;三是无声字多音;四是许慎对某字从某声的认识有误。

文末探讨“同声必同部”“谐声偏旁分部互用”对上古韵部研究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段玉裁上古韵部同声必同部原因一、段玉裁“同声必同部”的提出距今两百多年前,清代段玉裁提出“同声必同部”的古韵分部原则。

其后,如严可均《说文声类》、江有诰《谐声表》、姚文田《说文声系》、苗夔《说文声读表》、江沅《说文解字音均表》、陈立《说文谐声孳生述》等等,基本上都以《说文》为材料,归纳出谐声字的上古韵类关系。

“同声必同部”所提出来的意义,在于《诗经》韵脚所未含括的字,都可藉由该项原则,分配到适当的韵部当中,如《诗经》韵脚中的“夫”字,往往与“徒”“瓜”“壶”“苴”“樗”等鱼部字相押,因此被归到鱼部。

不过同样“从夫得声”的“麸”“枎”“邞”“衭”等字,并没有出现在《诗经》韵脚当中,学者们可藉由“同声必同部”的原则将这些字归入到鱼部。

二、段玉裁对“同声必同部”的补充虽然段玉裁提出了“同声必同部”的说法,但是他也深知“同声必同部”有其局限性,因此提出“谐声偏旁分部互用”来补充该原则之不足,他在《古谐声偏旁分部互用说》中提到同谐一声的字,有时并不同在一部,如“求”字在第三部,“裘”字却在第一部;“舟”字在第三部,“朝”字却在第二部;“土”字在第五部,“牡”字却在第三部;“每”字在第一部,“侮”字却在第三部。

原本《玉篇》音韵研究综述

原本《玉篇》音韵研究综述

原本《玉篇》音韵研究综述
《玉篇》的音韵研究综述
《玉篇》是唐代经典文献,也是中国汉语古音书籍中最古老的单册科学著作,
其研究内容还包括一些内容,如古韵以及古语音韵学等。

因此,对《玉篇》进行音韵研究一直是汉语学研究者们新近关注的焦点。

传统学者将《玉篇》所研究的音韵分为《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音”和“十声”,即元音、辅音、异音、倍音、定声、推声、变声、次声、入声、连声这十声。

根据《玉篇》的记载,十声的古音有明显的不同。

现代学者按照元音饱满度、音调等方面,将十声合并及划分为八类音,认为这些音可以用来概括古代汉语的音调特征和韵律特征。

近年来,《玉篇》音韵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分析和探究唐诗古语音韵特征和音位
辨析的专题,人们发现,音韵的变化和发展,是把韵律结构融入诗词创作的重要过程。

而古代音韵学研究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明晰我们对古代音的认知和定位。

综上所述,《玉篇》的研究对于深入解析汉语古音、古韵和音位关系十分重要。

在未来,学者们将继续深入开展这件事,期望能够发现更丰富多彩的古韵音,以逐步拓展我们对汉语古音未知的大陆。

评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学研究

评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学研究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很早以前,我國古音學研究就開始了。

在段玉裁之前,古音學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並沒有真正弄清楚上古韻部的系統。

段玉裁在總結、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探索與研究。

一、段玉裁分古韻為十七部段玉裁通過全面考察《詩經》的用韻,廣泛搜集先秦有韻之文,分析了《說文》的諧聲系統,在江永《古韻標準》十三部的基礎上,將古韻分為了十七部,分別為:段玉裁將古韻分為十七部,只比江永的十三部多了四部,但是這一舉措十分有價值。

段氏將支脂之三分、真文分立、尤侯分立。

1.支脂之三分《廣韻》中五支六脂七之三韻,顧炎武、江永都看作同一個韻部——支部。

而段玉裁則根據《詩經》等的韻文用韻,將支脂之分為三部,分別為之、咍,脂、微、齊、皆、灰,支、佳三部。

段玉裁查找了大量的語料來證明他的觀點,說明十分嚴謹。

“支”“脂”“之”三分,是段玉裁對古音學研究的一大貢獻。

雖然脂部可以繼續分部,戴震後來從脂部分出祭部,王念孫分出質部,但是段玉裁的研究思想給了後世很大的啟發。

2.真文分立段玉裁第二發明是真文分立。

段氏說:“鄭庠乃以‘真‘文’元寒‘刪‘先為一部。

段玉裁認為:“真”“文”“元”三部,“《三百篇》及群經,屈賦分用畫然漢以後用韻寬,三部合用。

”考察《詩經》中的用韻,“真”、“耕”通用為多,“文”、“元”合用為多。

3.尤侯分立尤侯分立是段玉裁對古韻分部的另一大貢獻。

顧炎武和江永對“侯”部的分部不一樣,顧炎武將“侯”合於魚部,江永把“侯”合於“幽”部。

段玉裁認為顧炎武和江永使用的都是漢以後的音,這樣來分部不能準確說明上古的音。

段玉裁在《六書音均表》中說:“顧氏誤合侯于魚為一部,江氏又誤合侯于尤一部,皆考之未精。

顧氏合侯于魚,其所引據,皆漢后轉音,非古本音也。

侯古音近于尤而別于尤。

近尤故入音同尤;別于尤,故合諸尤者亦非也。

”段玉裁通過分析《詩經》的用韻,認為“侯”應當獨立分為一部。

通過後人的研究,例如孔廣森把冬部從東中分離出來,採用段氏的尤侯分立,逐漸證明了段玉裁分部的正確。

段玉裁以古音重新认定文字结构的失误例证

段玉裁以古音重新认定文字结构的失误例证

段玉裁以古音重新认定文字结构的失误例证
段玉裁以古音重新认定文字结构的失误例证:古音字与今音字在发音方面存在差异。

古音字一般是上声或去声,而今音字多数是平声、仄声和入声。

段玉裁根据当时人们习惯读入声,从而引起了错误的解释。

如“货”字,在古代也有不同的读法。

例如,《说文》中“货”是指用来交换物品的财物;《广雅》中“货”就是指卖掉货物所得到的钱财。

可见,古音与今音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在汉语拼音化过程中,段玉裁又将部分古音字改为今音字。

他认为,这些改变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只能算是一种语音学现象。

上古声调研究综述.kdh

上古声调研究综述.kdh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M2008.02古音学家对上古音系的研究,在声和韵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在声调的研究上意见最为分歧。

关于上古有没有声调、声调有几个、每个声调的具体调值是怎样的等问题,难有定论。

从古音学的先导吴棫说起,他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

明代陈第和吴棫的看法差不多,他在《毛诗古音考》中说:“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耶?且去入二音,亦轻重之间耳。

”有人据此认为上古没有四声。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他们的言辞,不难看出,他们是认为上古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

如果他们认为古无四声,又何必说什么“去入二音亦轻重之间”的话呢?所谓“四声互用”不外乎就是说诗歌在押韵时平上去入四声可以通押。

到了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的观点,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说:“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

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

”在《音学五书・音论・入为闰声》中又说:“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古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声也……”于是有人据此又认为上古没有四声。

如果把“四声一贯”说当作“古无四声”说,那就更不对了。

“四声一贯”说实际上也不外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

另外,他所说的“入声可转为三声”,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古有四声。

江永在上古声调的问题上,基本沿袭顾炎武的意见。

他在《古韵标准》中说:“四声虽起江左,按之实有其声,不容增减,此后人补前人未备之一端。

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者,恒也。

亦有一章两声,或三四声者,随其声讽诵咏歌,亦有谐适,不必皆出一声,如后人诗余歌曲,正以杂用四声为节奏。

诗韵何独不然?前人读韵太拘,必强扭为一声,遇字音之不可变者,以强扭失其本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晋地方音方言词研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晋地方音方言词研究
[
2]
。至
理应视 为 宋 代 西 北 方 言 的 直 系 支 裔 ”
于晋方言在唐宋之前的面貌则囿于材料 稀 少
至 齐 鲁,西 接 秦 地,东 西 绵 延 两 千 余 里,一 跃
等原因,
目前研究仍不甚充分。翟明女、
钱宗
成为当时的中 原 霸 主。 都 城 由 翼 (今 山 西 省

武指出,
方 言 研 究 的 方 法 主 要 有 三 种:一 是
[
1]
的嫡系支裔就是现代晋方言……今汾河 片 方
展情况做出预测。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 2019 年研究生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GTTZX-2019-5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仝筱菲,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 115 —
仝筱菲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晋地方音方言词研究
定并对方音 词 和 方 言 词 进 行 区 分,然 后 分 别
宋时期,
如罗常培、
桥本万太郎、
徐通锵、
王洪
讨论方音词的声韵关系模式和方言词的 音 义
君、
陈庆延、
李如龙、
辛世彪、
乔全生等学 者 的
关系模式,
随后考察古晋地方音方言词在现
“唐五代汉语西北 方 言
相关研究。我们知道,
代汉语中的 演 变 类 型,最 后 对 此 类 现 象 的 发
(


秦晋(
自关而西秦晋之间(
2
2 次)
1
6 次)
1
6
、自 关 而 西 秦 晋 之 郊 (
、河
晋西夏(
4 次)
2 次)
中土、
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

试论段玉裁在古音学方面的贡献

试论段玉裁在古音学方面的贡献

作者: 李洋[1]
作者机构: [1]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出版物刊名: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108-110页
主题词: 段玉裁;古音学;《六书音均表》
摘要:乾嘉学派是中国小学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各种学科的发展都到了顶峰阶段。

在这时候出现的学者更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语音学方面,段玉裁便是起这样作用的一位学者。

他的《六书音均表》和《说文解字注》在语音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段玉裁在表中提出了他自己关于语音学方面新的观点,对前人所做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些观点在当时很有影响,并且使后人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所以他在语音学方面的贡献是值得研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金坛县人。

生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

乾隆举人,历任玉屏、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枫桥,闭门读书。

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音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门学者王念齐名,世称“段王之学”。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围,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

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汲古阁说文订》、《广韵校定本》、《集韵校定本》、《国语校定本》、《烈女传校定本》、《荀子校定本》、《经韵楼集》等。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古音学方面。

他自幼即好声音文字之学,师事戴震,学术上深受其影响。

后又见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深受启发,遂在古音学方面潜心钻研,积十余年之功著成《六书音均表》,集中体现了他的古音理论。

段玉裁被称为清代古音研究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论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是治学态度,都广受赞誉,不愧为有清一代“朴学”研究的杰出代表。

段玉裁撰写《六书音均表》的目的在于阐发《说文解字》中的字义,尤其是解释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

他在《寄戴东原先生书》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玉裁之为是书,盖将使学者循是以知假借、转注,而于古经传无疑义。

”钱曾怡(1985)分析到《六书音韵表》共五篇,段氏在给他老师戴震的信中,对这五篇的宗旨有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这是表的纲要,联系《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指出“谐声者必同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的声符;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恰其旨趣也”,是讲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音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朋“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审也”,按十七部的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资其参证也”,排出《周易》、《尚书》等群经的用韵情况。

第四、第五两表,是用古韵十七部来分析《诗经》等经典著作的用韵情况,反过来,也是用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来作为他古韵分为十七部的证明。

通过阅读《六书音均表》,参阅前人研究,本文主要从古音分期、古韵分部、古音部发展规律三个大方面来归纳段玉裁的古音理论。

一、古音分期段玉裁在古音分期问题上作出了贡献,提出“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将唐代以前的古音分为三期,在《音韵随时代迁移说》中说道: “今人概曰古韵不同今韵而已。

唐虞而下,隋唐而上,其中变更正多,概曰古不同今,尚皮傅之说也。

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

约而言之。

唐虞夏商周汉初为一时,汉武帝后自汉末为一时,晋宋齐梁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

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

”董同龢先生(1933)说:“段氏以前的人,但知古音之不同于切韵的音,都把一两千年里的音混为一谈,因此就不免有许多迁就的地方,而于古韵的分部就不免疏漏。

段氏一见到这一点,把这长时期又划为三。

这的确是极精到的眼光,‘之脂支’分别的大发现正是因此而成功。

”恕豪(1987)认为:段氏的古音不仅包括周汉初之音,而且包括汉代及晋六朝隋代两期的语音。

这不仅开扩了古音研究的视野,扩大了后来学者的研究围,而且还可以直接同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语音相衔接,从而可以较清晰地找出从上古语音到中古语音的演变规律,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文(1998)指出段玉裁古韵三期论离不开前人的发现。

推本溯源,古音研究者对古音发展阶段性的认识自宋代吴棫就已经开始了。

吴棫、慎肇其端,经第、方以智,到顾炎武、毛先舒时已基本定型。

早期的研究者对古韵的认识可以从他们选择古韵研究材料的标准上反映出来。

比如吴棫,他的标准是“用古韵”或“有古韵”,《韵补》“书目”所列以后诸书的注文中始出现“古韵”一词。

《三略》下注:“文既简古,亦多用古韵,恐非汉时人所能做。

”《晋书》下注:“古韵至晋尚多知者,自宋齐而下浸以湮灭。

”先用古韵,至晋古韵尚存,宋齐以后古韵消亡,这就是吴棫眼中古韵的发展线索。

到第时,《诗经》在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受到重视。

第一方面将汉以前的语音归为“上世之音”,即“古音”,另一方面已开始就“时音”的不同对语音变化进行考察:“自周至后汉,音已转移”、“汉六朝之诗,骚赋之变而近体之椎轮也。

……尚有于今不合古无可附音,亦皆其时之音也”,“晋之世,古音颇存,至隋唐渐尽矣。

”方以智《通雅·切韵声原》中隋唐以前语音史的分期已初显轮廓:“上古之音,见于古歌三百;汉晋之音,见于、应、服、许之论注;至宋渐转。

”至清初,古韵分期基本定型。

顾炎武认为:“三百五篇古人之音书也”,“自汉之文,其音已渐庚于古,至东京益甚,”南北朝“今音行而古音亡”。

毛先舒则明确指出“古韵之差等有三”:“古韵自上世以及先,其韵最疏而最纯,此一等也。

汉用韵稍密而驳,此一等也。

晋宋齐梁之间韵渐益密而亦渐杂,此一等也。

”段玉裁在顾、毛的基础上稍作修订,将汉初划归先音系,与晋宋归于一期,一个较为成熟的古韵三期的划分就形成了。

二、古韵分部段玉裁在他早年的作品《六书音均表》中,将古韵分为十七部,此系于江永《古音标准》十三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的结果。

若追本逐源,可以上推到库对古韵的分部。

戴震《声韵考》:“痒作《古音辨》,分阳、支、先、虞、尤、覃六部。

”后来,顾炎武以此六部为基础,在《古音表》中又分古韵为十部,将收卜[-u]的“虞”部分为两部,将收[-ŋ]习尾的“阳”部分为四部。

其后,江永的《古音标准》又在顾炎武的十部基础上把上古韵部分为十三部(入声另分为八部)。

顾氏“真”部、“萧”部、“侵”部各为二,因而多出三部。

段玉裁在顾、江二氏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六书音均表》分“支”等韵为三、分“真”等韵为二、分“尤”等韵为二,故共得十七部。

《六书音均表》一出,钱大听即予以高度评价:“今段君复因顾、江两家之说,证其违而补其未逮,定古音为十七部。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穷文字之源流,辨声音之正变。

洵有功于古学者己”。

恕豪(1987)还提出《六书音均表》分古韵为十七部,段玉裁晚年时则承认十九部,这是因为他接受了戴震的祭部和孔广森的冬部的原故。

戴震1776年《答段若膺论韵》的信到达时,《六书音均表》已刻成,来不及增添祭部。

此外,段氏对入声的分配也作了调整。

《六书音均表》中第四部(侯)无入声。

段氏在1792年以后看到了孔广森《诗声类》,赞同侯部有入声,但也无法更正。

十九部是段玉裁晚年对上古韵部的结论。

1、“支”“脂”“之”分立《广韵》中五“支”六“脂”七“之”三韵,以前研究古音的人,都视之为一个韵部(“支”部)。

段玉裁据《诗经》和群经韵文的用韵情况,第一个把“支脂之微齐佳皆契咍”等韵分为“之咍”、“脂微齐佳皆灰”、“支佳”三个韵。

段氏之所以要三分,其理由如下:五“支”六“脂”七“之”三韵,自唐人功令同用,鲜有知其当分者矣。

今试取《诗经韵表》第一部、第十五部、第十六部观之,其分用乃截然。

且自《三百篇》外,凡群经有韵之文,及《楚骚》《诸子》汉六朝词章所用,皆分别谨严。

随举一章数句,无不可证。

……三部自唐以前,分别最严。

……自唐初功令不察,“支”“脂”“之”同用,“皆”“佳”同用,“灰”“咍”同用,而古之画为三部,始湮没不传。

此一分法,其师戴震起初还不太相信,后经一番考订,才视之为确论。

《戴东原先生来书》曰:“大著辨别五‘支’六‘脂’七‘之’,知清真蒸三韵之不相通,能发自唐以来讲韵者所未发。

今春将古韵考订一番,断从此说为确然。

”“支”“脂”“之”三分,是段玉裁对古音学研究的一大贡献,为当时和在他以后的学者们所公认和称道。

2、“真”“文”分立段氏对古韵分部的第二大发明是“真”“文”分立。

段氏说:“痒乃以‘真’‘文’‘元’‘寒’‘删’‘先’为一部。

顾氏不能深考,亦合真以下十四韵为一部,仅可以论汉、间之古韵,而不可以论《三百篇》之韵也。

江氏考《三百篇》,辨‘元’‘寒’‘桓’‘删’‘山’‘仙’之独为一部矣,而‘真’‘臻’一部与‘谆’‘文’‘欣’‘魂’‘痕’一部分用,尚有未审”。

江氏虽稍较顾氏为精,然而“真”“文”未分,于古韵还不算太准。

亮夫(1933)在《中国音韵学》中谈到:“段氏区‘文’‘殷’‘魂’‘痕’四韵与‘谆’为一类。

‘真’‘文’‘元’三部敛侈洪细限益清。

此段氏分‘真’‘文’为二之长也。

又自其通用之音理言之,‘真’‘文’亦各有类从。

大抵‘真’与‘耕’通用为多,‘文’,与‘元’,合用较广。

此亦‘真’‘文’分立之界限也”段玉裁认为:“真”“文”“元”三部,“《三百篇》及群经、屈赋分用画然,汉以后用韵宽,三部合用。

”3、“尤”“候”分立“尤”“侯”分立是段玉裁对古韵分部的又一个贡献。

顾炎武的《古音表》中,“尤”“幽”韵在其第五部(“幽”部),而“侯”与“鱼”“虞”“模”韵则同在其第三部(“鱼”部)。

江永把顾氏第三部中的“侯”与第五部中的“尤”“幽”分出来又合并成自己的第十一部(尤)。

段氏认为“尤”“侯”“鱼”三部,“《诗经》及周文字分用画然。

顾氏误合‘侯’于‘鱼’为一部,江氏又误合‘侯’于‘尤’为一部,皆考之未精。

顾氏合‘侯’于‘鱼’,其所引据皆汉后转音,非古本音也”。

因此,段氏把“尤”“侯”“鱼”分开,分别作为自己的第三部、第四部和第五部。

尽管段玉裁的‘真’‘文’和‘尤’‘侯’分立的理由比较充分。

但是戴震不赞同。

其理由是:“今又分‘真’,以下为三,分‘尤’‘幽’与‘侯’为二,而‘脂’‘微’‘齐’‘皆’‘灰’不分为三,‘东’‘冬’‘钟’不分为二,‘谆’‘文’至‘山’‘仙’虽分,而同入不分,‘尤’‘幽’‘侯’虽分,而同入不分。

……仆之意第三(尤)第四(喉)当并,第十二(真)第十三(文)亦当并。

”戴震反对‘真’‘文’分立‘尤,‘侯’分立,主要是为了维护其阴阳入相配的体系。

段玉裁以一“脂”配三个阳声韵,“脂”不能三分。

戴氏以“脂”配“真”,以“祭”配“元”,若“真”“文”“元”三分,那么以何配“文”呢?当时“微”部还未分出。

直到章太炎、王力确定“脂”“微”分别以后,才大大提高了“真”“文”分立的可信性。

4、韵部排列在韵部顺序的排列上,段氏所分列的部次一反《广韵》,这也是他的一种创新。

《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曰:今韵二百六部,始“东”终“乏”。

以古韵分之,得十有七部,循其条理,以“之”“咍”“职”“德”为建首。

“萧”“宵”“肴”“豪”音近“之”,故次之。

“幽”“尤”“屋”“沃”“烛”“觉”音近“萧”,故次之。

“侯”音近“尤”,故次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