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序言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第一章《商品的形式》是整部著作的开篇,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
读完这一章,我深刻感受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价值的载体,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品,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通过商品的交换,人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使得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
这种价值的追求,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了一种竞争的活动,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价值和劳动的分析让我对价值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指出,价值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凝结。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
这种劳动的价值,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本身来实现的。
这种价值的产生,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的商品化,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的商品化,使得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这种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资本家可以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更多的价值,而不是通过生产资料来获取价值。
这种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而不再是一种生产资料。
最后,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经济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经济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商品的本身来实现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其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的产生过程,对于理解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和价值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劳动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形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价值的增值。
最后,阅读《资本论》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此外,我还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其运作方式和规律与资本的本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让我对商品经济、资本和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于我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第一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卷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矛盾,引领读者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结构。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规律。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是劳动的产物和价值的载体。
通过商品交换,人们不仅仅是交换物品,更是交换了劳动和价值,这种交换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一理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他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导致了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首先,我被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所折服。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东西。
他指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作为交换价值,则可以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这个简单而明晰的定义揭示了商品的本质,也为后面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推演更加深入和严密。
他指出,商品的交换既是等价交换,也是不等价交换。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不同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劳动价值论成为了分析商品交换与再生产的重要工具。
然后,马克思介绍了资本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他指出,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价值增殖的手段和目的。
资本家将货币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利用工人的劳动生产商品,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些商品,从而获得利润。
通过这种方式,资本家不断地实现自己的财富积累目标,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的揭示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占有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只是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剩余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
这个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取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剧烈的贫富分化现象。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剥削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透过商品这个基本单位,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规律,他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的深入阐述,让我对商品的本质、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024年资本论序言读书心得
2024年资本论序言读书心得序言是书籍的开篇,往往能够揭示书籍的主旨和作者的立场。
2024年资本论序言作为马克思著作中的一部分,是对《资本论》的简要介绍和阐释,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阅读2024年资本论序言后,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的弊端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多的思考。
下面是我对于2024年资本论序言的读书心得,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序言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使我对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由于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人际关系呈现出“自由平等”的表象。
然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是阶级斗争的社会形态,少数资本家以剥削工人阶级的方式获取利润,导致阶级矛盾的不断加剧。
阶级斗争使得社会分为两个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通过阅读序言,我更加明白了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其次,序言中马克思对商品和劳动力的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将商品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层面,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使用的特性,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
而劳动力则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
通过对商品和劳动力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以利润获取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
这使我对当下的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局限性有了更多思考。
再次,在序言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弊端和社会变革的展望,使我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在于剥削、欺骗和灭绝性的竞争,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而资本家却可以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序言读后感
《资本论》序言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集中阐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独特见解,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资本论》序言则是这一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章内容简洁明了,深入浅出,既清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立场、历史背景和理论结构,又阐明了《资本论》的目的、主题以及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阅读《资本论》的序言,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首创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学说,是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而产生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贯穿着实践的理论,是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深入分析而形成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历史性。
《资本论》序言中,马克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他的研究“乃是为了揭示出现代私有财产制度下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在此基础上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烈关注现实,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和历史阶段,不断地反思并指向未来。
《资本论》序言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概括性结论,如“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等,这些新的概念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运行方式创造了新的思想武器。
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通过商品交换这种形式,自然的、尚未被把自己的产品转化成商品的劳动各成份,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起来”,进而提炼出了“商品经济”的概念,这种概念对深入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重要意义重大。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整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在阅读了这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
而使用价值则是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
这种对商品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背后隐藏的劳动力和社会关系,以及商品交换所涉及的复杂性。
这种分析方法的独特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见解。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
他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通过商品交换,资本得以扩大和积累。
而这种扩大和积累的过程,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实现的。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从而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扩大和积累。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不仅仅是对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主要讨论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本文将对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是《资本论》的开篇之作,他通过对商品的分解,揭示了商品的双重本质: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进行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论。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逻辑,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利润。
这就导致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的矛盾,即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往往会偏离其价值。
这种偏离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市场竞争和生产条件的不平衡所导致的。
这就是所谓的“商品的二重本质”,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不仅影响着商品的交换过程,更影响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这就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市场竞争的激烈。
这种过剩和竞争不仅导致了商品的价格波动和生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价值的体现,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
他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产生是由私有制和分工的发展所引起的,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和货币成为了社会生产和交换的核心,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来生产商品,并通过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这一过程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的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但这也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危机的发生。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的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也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在这一章中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一部经典的著作,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深刻而全面的剖析。
它不仅展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商品经济的本质,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预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马克思深邃的思想力和对经济学的独到见解,让我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第一章详细地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关系,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是人们之间本能的交往行为,但是由于人的不同生产需求,使得互相交换日益频繁起来,从而出现了商品经济以及货币的产生。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价值概念,即商品某一时刻的社会必须劳动时间。
同时他也提出了价值形式,将价值的表现形式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这一章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生产活动以及货币交换的本质与意义,开启了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认识。
第二章第二章是论述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雇佣工人赋予企业家资本,以制造商品和服务,并以一定工资报酬谋取生活,但是在工资中所包括的只是为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所必需的物质费用。
因此,企业家可以通过控制工人的工资、工作时间和劳动条件等方式,得到剩余价值,进而实现剥削。
这种剩余价值从本质上来看是社会财富的有偿掠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精辟的论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第三章第三章主要讲述工人的劳动过程和商品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是由一系列的劳动过程组成的。
这些劳动过程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物品,但在此过程中,人类的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被买卖和利用。
同时,马克思强调了劳动过程和动力过程之间的差异:劳动过程是指生产商品所需的人类劳动活动,而动力过程是指与劳动过程相伴随的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消耗过程。
通过读这一章,我体会到了商品生产的复杂性、劳动的条件和劳动力的本质,并进一步认知到了商品的生产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关系。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第一章是这部著作的开篇,它揭开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复杂和深刻。
马克思在这一章中详细地分析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生产关系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他指出,商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运行规律,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体系,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这一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使我对现代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第一章中还对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他指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而劳动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的。
这一分析使我对商品交换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价值是劳动的反映,而商品交换是劳动价值的体现。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使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阅读《资本论》第一章之后,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的深刻分析和理论观点使我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剥削体系,认识到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劳动价值的体现。
这一认识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入学习,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3篇合集)【篇一】《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
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
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
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资本论》的开篇,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阐述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不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价值的量度单位是劳动时间。
这一观点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也引导我们思考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商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的关系,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马克思在第一章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学著作,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中心思想,分析商品到货币的转化,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为合理的解释做好铺垫的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
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
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
精神交流和物质交流是人健康存在的必需品。
人为了精神的交流而创造了语言,为了物质的交流而创造了我们的经济世界。
最初的商品的交换一定是为了满足当时处于并不发达的生产力的社会下的人们的生存需要,而此后的经济社会却一步步的走向了我们经常提及的“剥削”。
不管是马克思自己所说还是我们高中课本中所学的,都一再强调的是凝结在商品之中的“无差别”的劳动——所有的劳动都产生了相同的价值。
而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在物质的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而他本身绝对不会是资本的占有者,也不会是社会的强势群体。
在此时此景,物品的交流违背了其本身的初衷——有一方的初衷在于对另一方的剥削,强行占有对方的劳动成果。
马克思在第一章的后半部分引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在这种商品拜物教的神秘色彩下人们逐渐对未知的商品产生了一些潜意识里的恐惧,进而对风险有了相应的回避的心理,“剩余价值”的占有者才会有机可乘。
资本家正是基于对资本的占有以及对于人们这种对于“未知”的规避心里,才得以完成他们的剥削。
《资本论序言》读后感3篇
《资本论序言》读后感3篇《资本论序言》读后感篇1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
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1。
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2。
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
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
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
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
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
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
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
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资本论序言》读后感篇2现在流行的观点是马克思过时了,依据是现代金融的发达程度是马克思时代无法想象的。
但真实的情况是马克思永远不过时,因为他用哲学高度奠基了现代经济学的厚度。
他让我们不停去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经济?我们应该怎样运转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财富是如何来的?这些财富怎样分配才是正义的?而现代金融是怎样的呢?就是寻找整个体系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序言读后感
由于未能借到纸质版的《资本论》,我只能从网上搜寻到《资本论》的序言,因而也未能感受到实体版的《资本论》那种厚实古典的感觉,也不能翻翻后面到底说了什么,了解大概的内容,以下是我对序言的了解。
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不朽的巨著,这本书里蕴藏着马克思借以英国为例指出对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同时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出的指导性意见。
序言的第一二段简单阐释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可见马克思不仅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而且也要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过程中建立的。
序言的第三四段马克思认为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简单的,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人类却并未得到什么结果,反而在更为复杂的方面孜孜不倦,几乎接近成功,马克思解释的原因我并不能完全明白,但他所强调的抽象力,我是这样认为的,分析经济形式,必须透过现象,撇开具体的、次要的特征,才能把一定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基本特征表现出来。
他也认为只有那些愿意自己思考,认真对待学习,有兴趣的学者定不会觉得难以看懂这本书,毕竟只有你想做一件事,一定能认真做一件事。
接下来的几段中,马克思指出了他所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他以英国为例,同时也点明德国,更甚者不如说是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使得工农人民生
苦不堪言,尤其那句:“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
死人抓住活人。
”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的不满和愤慨!他迫切地想要改变这样的社会,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理想社会。
序言第八九段指出要勇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不管它是如何的丑陋,如何的破旧不堪,我们也要以最真实的事实来面对,否则如果只是一味的掩藏,最终的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绝不要欺骗自己!统治阶级也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碍他人利益。
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建设也是有很大指导性意见的。
序言第十一段马克思用了三个例子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
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的确,正如我们高中所学的一样,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也会如马克思所想,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无产阶级社会所替代。
读完整篇序言,感受颇深,不仅为马克思的才智所赞叹,也为他博大的胸襟而折服。
这篇序言是对《资本论》高度概括,画龙点睛之笔啊!
15旅游管理2班
董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