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
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
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
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
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
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一篇情感真挚、细腻的散文。
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成功之处1.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那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时的心情变化。
例如,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男孩心情的语句,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体会他从期待到焦急、失望、绝望的情感历程。
同时,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 注重细节描写的分析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如小男孩的动作、心理活动等。
我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些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表现小男孩的情感。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这样的联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也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的点滴经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同时,通过交流分享,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共鸣,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注重了整体教学,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方面存在困难,但我没有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时间把握不够精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某些内容的讲解过于详细,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在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和写作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全面。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那个星期天》的第二课时。
我在环节上采用了“移步换法”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由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导入,学生对刚发生过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名人吧”了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内容,才能更好的体验角色。
进入“拾贝吧”认识一些美丽的贝壳——词语闯关,复习词语,检查预习,为下文的学习扫清障碍。
同时把词语当做“贝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开火车进行词语闯关,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入“体验吧”进行角色体验,体验在这一天里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此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交流、分享,而没有将大量的句子在课件上展示,是因为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自己说,畅所欲言。
特意出示文中有一处的观察点发生转换的句子,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
这个地方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从而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进入“谈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场,把自己当做文中人,把老师当做“母亲”,就一些实际问题谈自己真实的看法。
让学生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一开始谈论这个问题时,是片面的,认为她是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
我于是引导:原来这样做也可以成为一位好母亲,那以后当我的孩子想出去时,我就说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
立即有学生发言: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母亲进行评价,从母亲忙碌于家务中脱不开身来评价,她是一位好母亲;但从因为孩子小,就不兑现对带他外出的承诺评价,她不是一位好母亲——这样做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理。
(全班同学笑着给他鼓掌)最后进入“写作吧”,学了本文,体会了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3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礼拜天》教课反省3
《那个礼拜天》教课反省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因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因素是领会文章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篇课文教师主假如指引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领会作者一天之中感情的
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感情的变化的,教师经过指引学生画出重点词句、写下念书感觉、沟通学习所得的方式环绕重点问题睁开教课,既给了学生充足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建了合作沟通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忱。
讲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候时的心理活动” 能让学生灵巧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边的习作教课打下基础。
讲堂教课达到了既定目标,获得了较好的讲堂成效。
1 / 1。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3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Only your smile can make you find light in the endless darknes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1《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__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
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
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
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__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
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通过谈话导入,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快速进入研读环节,通过圈画、朗读和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我”在等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提炼文章的行文线索,旨在由此聚焦心理描写,为后文分析心理变化作铺垫。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即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也比较好,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如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引导提问上,对学生的提问不够关注。
其实,提问应该是双向的,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潜能和勇气,也许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激射出思维的火花。
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本次语文教学的主题是《那个星期天》,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我在本次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思维导图等来协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最终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课前,我先让学生先预习了一下课文,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的大意和重点。
考虑到学生们对生词的掌握能力有限,我在教学中对生词的解释和应用和其他事物的相似点进行了比较。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词的含义。
学生们听课时如出一辙地参与了讨论,而且还能够自己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感到很满意,因为这表明学生们对课文热情高涨,而我也成功地鼓舞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尽可能地采取了一些互动式的教学策略,如发现小问题、互动讨论等,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我们一起研究、解决问题,这使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中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
我时刻保持耐心,关心每个学生,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并进一步完全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强调了阅读技巧,让学生们理解课文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
同时,我也对文章中的每个情节进行详细地讲解,帮助学生认领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字、词语和句子,在巩固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自己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到,写作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知识掌握需要与实用结合,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最终效果。
所以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着重让学生谈论事情的发生原因和后果,同时采取学生积极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这有助于他们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发展。
最后,我对本次教学所采用的方式和效果进行了总结。
通过这次教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语文教育方面的经验。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一直努力带给学生更好的教育体验,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023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及教学反思
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将情感融入细致描写中的表达方法。
3.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预设1: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预设2: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作者简介。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语句。
2.齐读生字词。
(课件出示)bàn dān zhàn chóu chàng kēng huáng绊倒耽搁绽开惆怅一声不吭惊惶wēi wěn jù cuō piāo miǎo依偎亲吻急遽搓衣服缥缈(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缥缈(piāo miǎo)(2)指导书写“耽、揉、吻、偎”,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耽、揉、吻、偎”字的笔顺分解图)(3)出示重点词语解释。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一首关于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星期天的歌曲,它描绘了星期天的温馨、宁静、欢乐、安详和温暖,表达了星期天的诗情画意。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那个星期天》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内容《那个星期天》是一首关于星期天的歌曲,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们去理解“星期天”这一概念,了解有关“星期天”的各种息,包括星期天的特征、星期天的意义、星期天的习惯等。
事先要求学生们了解相关息,以便在听歌时能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主。
首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就“星期天”的特征、意义、习惯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增强学生们对星期天的认识。
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聆听《那个星期天》,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对歌曲中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
最后,再收听歌曲,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把歌曲中的内容概括出来,以便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通过《那个星期天》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星期天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学会用歌曲中的词句去描绘星期天的温馨、宁静、欢乐、安详和温暖。
此外,学生们还能够体会到歌曲中的情感,给他们带来一种美好的情感。
总之,《那个星期天》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星期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歌曲中的情感,让他们获得了良好的身心发展。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那个礼拜天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位新进老师,我们必须具有一流的教育技能,而良好的教学反思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技能,那么,好的教学反思具有哪些特征?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那个礼拜天教学反思范文,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那个礼拜天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自统编教材编排了“习作”这一特别单元,老师们在教学中时常感到迷茫。
习作单元与一般阅读单元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上有何区分?习作单元的习作和一般单元的习作有何不同?通过两次的习作单元备课,我有了一点感悟。
习作单元,顾名思义,就是教同学写作文。
只不过,整个习作单元全部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同学写好单元最后的作文,这是习作单元与一般阅读单元设计意图上的区分。
那么,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怎么教?以六班级下册习作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那个礼拜天》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这次“习作单元”的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表达要素是“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朱自清的《匆促》和史铁生的《那个礼拜天》。
两篇课文都是名家作品,各有特色,《匆促》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还运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时间消失的伤感和悲愁。
《那个礼拜天》写的是“我”第一次期望出门的经过,细致刻画了一天之中“我”心情由焦虑焦急又兴奋到焦虑焦急又无奈最后到灰心又灰心的心理变更。
将“我”心情的变更融入到实在的人、事、景、物中,真实、自然地表达了内心感受。
通读过整个单元的教材,再认真解读本课文本,结合课后题设计,我确定了4个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完成:1.结合实在境、随文辨析等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写“媚、蚁”等13个生字,识记字形,并理解“悲愁、缥缈、惊惶、急遽”等难懂词语的意思,正确读写“蚁穴、念到、谅解、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速读课文,借助表格,梳理这一天里时间的变更和“我”与母亲的行为举动,体会“我”的心情又焦虑焦急又兴奋,到焦虑焦急又无奈最后灰心又灰心的变更。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篇1这节课是《那个星期天》的第二课时。
我在环节上采用了“移步换法”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由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导入,学生对刚发生过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名人吧”了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内容,才能更好的体验角色。
进入“拾贝吧”认识一些美丽的贝壳——词语闯关,复习词语,检查预习,为下文的学习扫清障碍。
同时把词语当做“贝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开火车进行词语闯关,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入“体验吧”进行角色体验,体验在这一天里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此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交流、分享,而没有将大量的句子在课件上展示,是因为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自己说,畅所欲言。
特意出示文中有一处的观察点发生转换的句子,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
这个地方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从而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进入“谈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场,把自己当做文中人,把老师当做“母亲”,就一些实际问题谈自己真实的看法。
让学生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一开始谈论这个问题时,是片面的,认为她是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
我于是引导:原来这样做也可以成为一位好母亲,那以后当我的孩子想出去时,我就说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
六年级下语文9《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语文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取得的效果:1、教师课前安排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熟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上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预习很好,基本上达到了预习要求。
2、教师注重学生默读课文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3、表现人物心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教学,采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通过学习让学生总结出了以下集中心里描写的方法,一是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
二是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
三是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
四是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
学生探究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4、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这位母亲对孩子有疏忽,也有发自内心的爱,文中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
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
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不足之处:学生读书时间不充分,教师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
提高措施:1、教师要将精力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2、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3、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乐学。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自部编教材编排了“习作”这一特殊单元,老师们在教学中时常感到迷茫。
习作单元与普通阅读单元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上有何区别?习作单元的习作和普通单元的习作有何不同?通过两次的习作单元备课,我有了一点感悟。
习作单元,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写作文。
只不过,整个习作单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写好单元最后的作文,这是习作单元与普通阅读单元设计意图上的区别。
那么,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怎么教?以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这次“习作单元”的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表达要素是“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朱自清的《匆匆》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两篇课文都是名家作品,各有特色,《匆匆》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还运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和惆怅。
《那个星期天》写的是“我”第一次盼望出门的经历,细致刻画了一天之中“我”心情由焦急又兴奋到焦急又无奈最后到失望又沮丧的心理变化。
作者将“我”心情的变化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中,真实、自然地表达了内心感受。
通读过整个单元的教材,再仔细解读本课文本,结合课后题设计,我确定了4个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完成:1.结合具体境、随文辨析等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写“媚、蚁”等13个生字,识记字形,并理解“惆怅、缥缈、惊惶、急遽”等难懂词语的意思,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速读课文,借助表格,梳理这一天里时间的变化和“我”与母亲的行为举动,体会“我”的心情又焦急又兴奋,到焦急又无奈最后失望又沮丧的变化。
3.聚焦3-7自然段, 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通过融情于人、事、景、物,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阅读《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总结两篇文章的写法,梳理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习作指导课做准备。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一、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
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
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
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二、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
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
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
最后总结写法,读写结合,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四、不足之处要加强本课的朗读指导。
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多,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心理独白等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情感变化,读出对文本的感悟。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最新)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这节课是《那个星期天》的第二课时。
我在环节上采用了“移步换法”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由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导入,学生对刚发生过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名人吧”了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内容,才能更好的体验角色。
进入“拾贝吧”认识一些美丽的贝壳——词语闯关,复习词语,检查预习,为下文的学习扫清障碍。
同时把词语当做“贝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开火车进行词语闯关,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入“体验吧”进行角色体验,体验在这一天里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此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交流、分享,而没有将大量的句子在课件上展示,是因为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自己说,畅所欲言。
特意出示文中有一处的观察点发生转换的句子,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
这个地方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从而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进入“谈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场,把自己当做文中人,把老师当做“母亲”,就一些实际问题谈自己真实的看法。
让学生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一开始谈论这个问题时,是片面的,认为她是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
我于是引导:原来这样做也可以成为一位好母亲,那以后当我的孩子想出去时,我就说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
立即有学生: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母亲进行,从母亲忙碌于家务中脱不开身来,她是一位好母亲;但从因为孩子小,就不兑现对带他外出的承诺评价,她不是一位好母亲——这样做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理。
(全班同学笑着给他鼓掌!)最后进入“写作吧”,学了本文,体会了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
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
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
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
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
在教学第一
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
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
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结束后,回顾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有带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
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
其实我可以让学生讨论,写一写。
进行探究。
让学生明白:这位母亲对孩子有疏忽,也有发自内心的爱,文中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
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
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4.改进措施(思改)
在后期教学中,要加强本课的朗读指导。
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多,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心理独白等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和平时的课文略有不同,朗读的时候,语速缓慢,语气平缓,在第一二自然段中语速稍快,声调上扬,要读出激动、兴奋;在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作者比较烦闷,焦急,无聊,在朗读的时候,声调低沉。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
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
“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一、教学效果
辩证思考,理解主旨。
“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
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
《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
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
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4.学生现实有需要。
现实生活中,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辛劳。
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道理迁移到生活中,得到成长。
二、成功之处
表现人物心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教学。
一是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二是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交待一天的结束,主要是表现自己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三是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
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四是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
“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著一个蚁穴……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三、不足之处
最后一个环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对妈妈说些什么?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表达,表达的过程正是学生对文本主题理解,对文中人物的思想产生共鸣的时刻,让学生尽情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