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初中科举制教案

初中科举制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内容。

2. 理解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

3. 掌握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2. 分析比较科举制度与其他选拔人才的制度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难点: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内容。

重点讲解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科举制度与其他选拔人才的制度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科举制度与其他选拔人才的制度的优缺点。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图表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科举制度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历史中学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中学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中学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教案主题: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教案将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主题,通过分析其产生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影响,以及对今日教育制度的启示。

一、背景和产生科举制度的原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对世袭制度的一种改革和创新,这一制度的产生是有其深远原因的。

该小节将分析造成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二、科举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科举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而其中殿试又是科举制度的最高考试。

本小节将重点介绍科举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以及考生的选拔标准和评价体系,包括考题类型、答题方式以及评卷规则等。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小节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社会的作用,包括提升社会流动性、促进教育普及和加强官僚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四、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和弊端科举制度在改革教育选拔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弊端。

本小节将分析和探讨科举制度的问题和不足,包括学科局限、社会阶层固化和思想僵化等方面,以及科举制度未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

五、对今日教育制度的启示科举制度的历史经验对当今教育制度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小节将简要介绍科举制度的启示,如平等机会、全人培养和多元评价等方面,以及如何借鉴科举制度的优点来改善现代教育制度。

结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重要历史制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同时,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我们也能够思考并吸取科举制度的经验,为改善现代教育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是我们前行的镜子,希望通过学习科举制度的教训,我们能够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和多元的教育环境。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具体时间可以回溯到隋炀帝开创的“贞观之治”时期。

2. 为什么会出现科举制度?科举制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等级观念和家族传统强大的影响下产生的,其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维持皇权统治的稳定和持久。

3. 科举制度在宋明两代达到了巅峰,有何特点?在宋明两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考试内容和招录规则。

这种考试主要以四书五经为基础,注重文学、理学等知识。

二、科举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 学术兴盛:科举制度催生了庞大而繁荣的士人阶层,并促进了各类文化活动和学问研究的发展。

2. 经典传承:由于科举考试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使得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得以传承。

3. 文风飞扬:科举制度的普及推动了文人笔耕不辍,促进了文学、史学等各类文化产出。

4. 社会稳定:科举制度提供给人们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在社会中起到一种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作用。

三、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科举制度对教育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导致一些贫困地区无法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

2. 应试教育泛滥:完全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创造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有一定限制。

3. 腐败现象丛生:一些官员通过权钱交易操控考试结果,并逐渐破坏了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性。

四、对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反思科举制度虽然有其缺点,但它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稳定和知识进步。

然而,在今天我们要注意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和发展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追求全面发展而非片面应试。

此外,必须加强监管以避免腐败现象滋生。

总结: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选拔人才方式,对于社会稳定与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促进了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学术研究的兴盛,同时也存在着资源不均、应试教育泛滥和腐败等问题。

从科举制度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今天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通过改革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初中历史科举制教案

初中历史科举制教案

初中历史科举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制度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2. 理解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

3. 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1. 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

2. 科举制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科举制的特点。

2. 学生能够对科举制进行综合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考取功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

2. 授课:介绍科举制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包括制度设置、考试科目等。

3. 练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并展开小组展示。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与现代教育选拔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发表见解。

5.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科举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作业:
1. 完成一份关于科举制的笔记,包括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

2. 小组合作,撰写一篇科举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的小论文。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书面作业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 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的表现情况。

3. 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促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学习提纲(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学习提纲(川教版)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知识要点1. 从三国到南北朝,中国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隋文帝时,下令“分科举人”。

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3. 隋朝初创的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得到很大发展,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

分为常科和制举(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两大类。

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

4. 常科中,明经科主要考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录取率约为1/10,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科除考经书外,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写作,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见解有很高要求,考中很不容易,录取率约为1/60。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5. 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生源比常科更广。

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6. 女皇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的先河。

7. 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的进士往往被委以重任,这四个方面,历史上简称为身、言、书、判。

8. 科举制度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通过较为公开公平(进步性)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9. 科举制度在中国沿袭了1300多年,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堂练习Ⅰ1. 从三国到南北朝,中国主要用_____________选拔官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隋文帝时,下令“__________”。

隋炀帝时开设________,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 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3. ______初创的科举制度在唐朝时得到很大发展,分为______(最重要的是_______,其次是_______)和______(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两大类。

4. 常科中,______科主要考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录取率约为1/10,省试合格后录用。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历史悠久,众多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在不同时期出现并演变。

其中,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之一,在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等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南朝宋文帝励精图治之策,在贵族士人辈出的大魏北魏时期后,通过学问考试选拨人才成为了一种普遍赋予所有阶层公民机会与权利的选才方式。

2. 发展初期的科举主要是以乡试和会试为主,后来加入了殿试。

乡试是在州县级别进行,以文章写作能力为主要考查内容;会试是在京城进行,从各地区优胜乡试考生中选拔;殿试则是在皇宫进行评判,并由皇帝亲自出题。

科举考试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趋向公正公平,并成为一个制度化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二、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1. 考试科目科举考试主要包括文、武两个科目。

文科考试内容以经义、文章写作等为主,而武科则主要测试官员们的军事技能与统帅才能。

2. 考试程序科举考试从乡试开始,优胜者进入会试,最终获得殿试资格,并由皇帝决定是否录取进士。

考生要通过三次考试并层层选拔才有机会成为进士。

3. 影响范围科举制度实行后,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不仅在政治上成为控制官员选拔权力的方式,也影响到社会风气和全民教育方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1. 稳定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各朝代可以稳定其政权。

在这种系统中,学术成就被用来评价官员,确保他们对国家各项事务具有良好管理能力。

2. 促进社会团结和流动性由于科举制度开启了公平竞争和社会流动性的机会,不分阶级、出身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这样的制度促进了社会团结,并减弱了贵族特权。

3. 宣传儒家思想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宣传和推广儒家思想。

这种制度要求参加考试者对经典文献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从而使大量的社会人士接触并信仰儒家思想。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引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掌握其发展历程和影响。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实施、特点与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晋升士人的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正式实施则始于隋唐时期。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选拔-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选拔多以门第背景为依据,知识水平和才能并不是重要标准。

- 通过剑桥科举和艺文会试等形式的新抟选拔形式逐渐兴起,扩大了选才范围,但还未形成完备的科举制度。

2.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确立-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但未能完全实施。

- 唐太宗开始施行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士人,并根据成绩进行官职分配。

- 科举制度分为两个阶段:进士科和明经科。

3.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宋代时,科举制度继续演进,考试科目也发生了变化。

- 进士科、明经科以及诸科科举相结合的形式逐渐形成。

- 科举考试开始注重文学才能和政治表现。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与模式科举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存在着不同的实施模式。

其中以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为最典型。

1. 进士科举制度- 进士科为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是选拔最杰出士人的考试。

- 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殿试为皇帝亲临主持的考试,会试则是由考官组成的贵族团体进行的。

- 进士考试科目主要包括经义、史学、文学等,要求学生兼通多种学问。

2. 乡荐与异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晚唐时期开始衍生出乡荐制度,乡里推举有才能的士人参加科举考试。

- 异举制度是指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的选拔,如南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士人。

四、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存在近一千年之久,其特点和影响可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1. 选拔士人的公平性-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减少了门第的影响,提高了公平性。

- 具备一定知识水平与才能的士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机会。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主题: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引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特殊的选拔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千年之久,对于培养人才、选拔官员以及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由来、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500字左右)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

起初的科举制度主要依靠推荐和任命,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从唐朝开始,科举制度正式成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

第二部分: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流程(500字左右)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其中的考试内容和流程十分严格。

科举考试包括诗经、经史、礼乐、子书等多个科目,考试内容广泛且注重学问和才干的结合。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过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多个层级的选拔以确保选拔出的官员具备足够的才干和能力。

第三部分: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500字左右)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为政府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为中国古代的社会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

其次,科举制度使得人们注重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的实施还为普通人士提供了跻身仕途的机会,对于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部分:科举制度的变革和衰落(500字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科举制度在晚清时期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开始被人们质疑和批评。

诸如地域偏见、权力腐败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近代以来,科举制度被西方的教育体系所取代,中国开始引进新的教育制度并逐渐废除科举制度。

结语: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学六年级历史教案:中华古代科举制度

小学六年级历史教案:中华古代科举制度

小学六年级历史教案:中华古代科举制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科举制度的组织结构、考试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化认知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内容:1.中华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科举制度的组织结构、考试内容和影响。

3.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社会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课堂讨论法。

3.互动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可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学子是如何入学读书的,然后介绍中华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二)学习科举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科举考试大纲、准考证等相关内容,然后讲解科举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考试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举制度,可以让学生做一张科举制度的结构图。

(三)学习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社会的贡献,并讲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科举制度是如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是什么?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有何意义?(五)互动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举制度并体验其中的乐趣,教师可以进行一些互动体验活动,例如:模拟科举考试,让学生体验应试的紧张和刺激。

(六)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社会的贡献,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中华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而且能掌握科举制度的组织结构、考试内容和影响。

学生还能够培养对中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化认知和历史意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体验活动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课堂讨论的环节中,我也能够发现学生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积极性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对于老师而言,我还需要完善教学内容,让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6课复习提纲

4、6课复习提纲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创立的背景?(17页第1段)2.科举制诞生,完善,废除的朝代?3.对科举制诞生做出贡献的两位皇帝及贡献?
4.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17页)5.科举制诞生的作用?(17页)
6.对科举制完善做出贡献的三位皇帝及贡献?
7.18页小字中与科举制有关的语句。

8.科举制的影响?
9.唐朝时中进士的崔致远是哪国人?(20页)
10.21页孙中山的话说明说明什么?(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的对外政策?
2.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笔记)列举与唐友好交往的3个国家?并在29页地图中找出?
3.(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精心设计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4.(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地位是…
5.鉴真与玄奘的相同之处?
6.我们应学习鉴真与玄奘的什么精神?(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献身精神等)
7.学习了隋唐外交,有何启示?(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
流。

③善于吸取他国精华为己所用。

)。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2)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2)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这个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化、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化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当时的施行方式是由各地设立明经馆,选拔人才,称为明经科。

明经科主要考核候选人的儒家经典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偏重于治国理政能力的考核,进入了唐代广泛实行的进士科阶段。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义、诗文和策论等。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发展,形成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形式。

科举制度的进化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考试内容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选拔官员的目的保持不变。

二、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乡试是最初的考试阶段,通过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举行在省级或地方一级的考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则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是最后一次考试,由皇帝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即可成为进士,享受丰厚的待遇和官职。

整个科举制度从乡试到殿试的每个阶段都十分严格,考生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晋级。

科举制度的最终目的是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政府,为国家服务。

科举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朝廷的官方书院教育。

朝廷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书院,负责培养士人,以备科举考试。

书院的教育以经典为中心,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各种文学和政治活动。

这些书院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也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保证了政府的有效运转和稳定性。

其次,科举制度激发了人们对知识和学问的热爱,培养了大量具备才学和道德的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阶层的变革。

科举制度教案

科举制度教案

科举制度教案科举制度教案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各种制度频频出现,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

我们该怎么拟定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举制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举制度教案1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及其诞生,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2.使学生掌握科举制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隋唐科举制的运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当今的考试制度。

4.要求学生理解科举制的影响,端正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识的回顾与比较,将科举制与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相对比。

得出之所要实行科举制的理由。

2.通过知识补充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自行归纳科举制的完善。

3.以历史人物故事为线,用具体事件启发学生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重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

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

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2.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学习,从中汲取教训。

四、教学重点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

2.科举制度的内容。

3.科举制度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六、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分组: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

第二组,查阅科举考试是怎样考的,一个读书人是怎么样才会成为进士。

第三组,找出课文中的几位人物是如何通过科举考上官的。

七、教法与学法指导1.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2.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1.了解历史人物,比如“房玄龄、李白,范进”等。

2.准备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表。

九、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比较唐朝三位杰出的皇帝,他们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如何?2.科举制度的诞生。

历史知识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知识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知识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作用。

2. 掌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3. 分析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启示。

教学重点:1. 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 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3. 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1. 科举制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2. 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3. 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启示和价值。

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粉笔。

2. 针对科举制度的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老师通过播放一段与科举制度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段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了解科举制度吗?-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什么作用?- 现在的选拔制度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面试或考试?Step 2:学习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向学生介绍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重点包括:- 科举制度的出现背景和目的。

- 科举制度的不同阶段和变化。

- 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Step 3:讨论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科举制度如何影响社会阶层的变动?- 科举制度对古代政治的影响是怎样的?- 科举制度在文化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Step 4:分析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3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从科举制度中思考现代教育的启示和价值。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思考:- 科举制度中注重素质和能力,这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科举制度中公平选拔的理念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科举制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何启示?Step 5:总结(10分钟)在总结环节,老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概括,强调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并重申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启示。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小学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选拔有才能有德行的士人进入官僚体系。

该制度首次出现在隋朝,经过唐、宋、明等朝代的发展完善,直到清朝废止。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隋朝的科举制度隋朝将科举制度作为选官的主要方式,采取了制举和举人两个阶段来选拔人才。

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家的官僚体系。

2.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唐太宗时,实行了进士科和明经科两个科目的考试制度。

进士科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明经科则是选拔博学多才之士。

唐朝的科举制度被后来的宋、明等朝代所继承。

3. 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除了进士科,还设立了明经、明经进士等多种科目。

科举制度成为了南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时,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明朝将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从地方选拔人才到最后的皇帝面试。

这种层层选拔的方式旨在确保选拔到的官员素质更高、才能更优秀。

5. 科举制度的衰落到了清朝,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清朝康熙时,科举制度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拔方式。

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学习方法和知识,逐渐启蒙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

三、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影响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的最大意义在于选拔人才。

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出才能卓越、品德高尚的士人进入官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人员来源。

2. 促进社会进步科举制度的推行促进了社会进步。

它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培养了全民的文化素质。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维护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这样,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官职,增强了社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掌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

2.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科举场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a.科举制度的起源:汉朝时期的举人制度。

b.科举制度的发展:隋唐时期的进士科、明清时期的乡试、会试和殿试。

c.科举制度的特点:选拔官员的制度、文化精英的培养。

2.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a.乡试:选拔地方官员的考试,分为举人、解元、贡士等级。

b.会试:选拔省级官员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c.殿试:选拔朝廷高级官员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社会影响:a.社会流动性增强:通过科举考试,晋升官职的机会不再仅限于出身。

b.官僚制度的形成: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才学兼备的官员,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

c.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升: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成为社会的精英,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2.文化影响:a.儒家思想的传播: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b.文化统一和标准化:科举制度使得文化标准化,推动了文化的统一和标准化。

c.文人雅士的兴起: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文人雅士,推动了文人雅士的兴起。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就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展开讨论。

2.总结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探讨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历史小学六年级教案:学习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小学六年级教案:学习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小学六年级教案:学习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引言在小学六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学习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来历、发展,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对历史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

二、主体部分1. 什么是科举制度1. 定义: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2. 来源:科举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隋朝。

3. 基本原理:科举制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实现公正、公平的选拔官员的目的。

a) 签名表决制: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签名表决制,即评卷官员匿名评审试卷,确保公正性和客观性。

b) 三纸卷:科举考试的试卷分为三纸卷,分别是诗文、策论和答问,以测试考生的文学、政治和才智能力。

2. 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1. 隋唐科举制度a) 隋朝: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起源时期,隋文帝在位时首次颁行科举法令。

b) 唐朝:唐太宗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将科举考试形成完整的考试体系。

2. 宋代科举制度a) 宋朝: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b) 宋代科举的特点:科举设置更加完善,分为进士科、明经或同进士科、贡举、制举等等,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

3. 明代科举制度a) 明朝:明代的科举制度整体上延续了宋代的制度,但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b) 明代科举制度的衰落:明代末年,科举制度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考试内容远离实际、考官贪污腐败等,使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地位。

3. 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影响1. 选拔官员的公平性:科举制度强调公正、公平的选拔,减少了官员名望、财富等不正当因素的影响。

2. 推动文化发展: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3. 影响社会风气:科举制度使人们追求知识、文化的热情更加高涨,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进步。

小学六年级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小学六年级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小学六年级历史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相关术语。

3. 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2. 难点:学生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约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科举制度相关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古代科举制度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Step 2 学习与探究(约20分钟)1. 向学生介绍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秦朝始终设立博士、马服、晋乡试等。

2. 结合教材,解释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如乡试、殿试、会试等。

3. 引导学生阐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包括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倡导儒家思想等。

Step 3 深化理解(约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并列举具体例子进行论证。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加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

Step 4 信息整合(约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科举制度的短文,介绍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内容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学生可以结合前期学习的内容,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形式可以是叙述、议论或者说明性的文章。

Step 5 展示与评价(约10分钟)1. 学生进行展示,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短文,或者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PPT等。

2. 教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资料、黑板、白板、笔记本电脑等。

五、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和讨论的教学方式,通过观看图像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探索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撰写短文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逐渐形成对科举制度的深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至刖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畐U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4、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 fi 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5、古代学官【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