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中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护理中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操作不规范
由于工作繁忙或疏忽,护理人员在操 作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规范行为,如未 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操作不熟练等, 增加了针刺伤的风险。
如何处理被血液污染的针具?
立即离开污染区
一旦发现被血液污染的针具, 应立即离开污染区,避免进一
步接触。
清洗伤口
如果被刺伤,应立即用流动水 清洗伤口,并挤出少量血液以 促进血液循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消毒伤口
清洗后,应用碘酒或酒精对伤 口进行消毒处理,预防感染。
报告并追踪
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进 行后续追踪和观察,以便及时 发现和处理任何潜在的健康问
题。
如何处理被针刺伤后的心理压力?
寻求支持
接受心理咨询
被针刺伤后,护理人员可能会感到恐惧、 焦虑等心理压力,应积极寻求同事、家人 和朋友的安慰和支持。
在处理过程中保持冷静,遵循 专业人员的指导,积极配合相 关工作。
04
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中的常 见问题
为什么预防针刺伤的措施难以实施?
缺乏培训和教育
缺乏安全意识
护理人员可能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和 教育,不了解针刺伤的危害和预防措 施,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施。
部分护理人员可能缺乏安全意识,对 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 自我保护意识。
用过的针具应立即丢弃到指定的锐器盒内,严禁随意丢弃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 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针刺伤的危害、预防措 施、应急处理等,确保医护人员掌握 相关知识。
改善工作环境和设备
优化工作环境,保持工作区域整洁、有序,减少人员走动 和交叉污染。
配备先进的安全设备和防护用品,如自动闭锁式针头、防 针刺伤安全留置针等,提高安全系数。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发生针刺伤的意外,这是一种很常见也很危险的伤害。
出现针刺伤后,会对护理人员及患者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引起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
因此,为了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应该加强针刺伤的防治工作。
一、针刺伤的原因分析1.护理操作疏忽导致针头滑出护理操作中存在疏忽和马虎行为,错过了正确的抽针、扔针动作,导致针头滑出等情况,进而导致了针刺伤的发生。
2.患者移动或行为突然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患者突然动了一下或者是突然抬起了身体,护士控制不了针头移动的时候,也会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3.针头本身缺乏保护措施部分医用器械针头的设计不够安全,或者是使用时间过长,使用次数过多,在使用过程中针头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者是表面受到了大量摩擦,导致针头变得钝硬,再插入的时候无法轻松穿透皮肤,需要强行插入,增加了针刺伤的发生率。
4.多次使用同一针头在医疗工作中,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很多医院会在针头上进行反复使用,这样会增加针头的磨损程度,同时也会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导致针刺伤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1.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械避免使用多次使用的器械尽可能使用单次使用的器械。
单次使用的器械更具备卫生性和安全性,并且可以避免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引起的钝化、磨损等情况。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负荷护士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负荷。
如果工作超时或工作疲劳,容易出现疏忽和失误,容易导致发生针刺等事故。
3.工作服要求干净卫生护士工作服和管制尽可能的保持干净卫生,避免穿拖鞋或者是裸露脚、手,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源菌和细菌的传播,同时还可以保护护理人员的皮肤,避免感染。
4.护士加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针刺伤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和操作技能不熟练,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能力,避免错误操作、流程安排不当等现象而导致的针刺伤事故。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引言概述:针刺伤是指在医疗、实验室、清洁工作等环境中,由于针头或其他尖锐物品刺破皮肤而导致的伤害。
针刺伤不仅会给个体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
因此,预防和正确处理针刺伤显得尤为重要。
一、预防针刺伤的措施1.1 使用安全针头和器械:- 使用带有安全装置的针头,如自动回收针头或一次性使用的针头,可以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 选择带有保护罩的器械,如带有保护盖的注射器、剪刀等,以减少刺伤的风险。
1.2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在使用针头或尖锐物品之前,应仔细阅读和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指南。
- 掌握正确的握持和使用方法,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
1.3 个人防护措施:- 根据工作环境的要求,佩戴适当的防护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以减少针刺伤的风险。
-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接种相关的疫苗,如乙肝疫苗,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二、处理针刺伤的应急措施2.1 清洗伤口:- 立即用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清除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毒。
- 避免用肥皂或消毒剂清洗伤口,以免引起刺激和感染。
2.2 用消毒剂消毒伤口:- 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如酒精棉球或碘酒,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
- 注意不要用力擦拭伤口,以免加重伤口的疼痛和出血。
2.3 寻求医疗帮助:- 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描述伤口情况和可能的暴露情况。
- 医生会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并根据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三、针刺伤后的监测和随访3.1 观察伤口情况:- 每天检查伤口,注意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发热等异常情况。
-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以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2 进行相关检测:-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检测。
- 检测结果将有助于判断是否感染了相关的病毒,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3.3 遵循医生的建议:- 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服用药物,接受必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由针刺伤引起的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有研究报道,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医护人员中80%-90%是由针刺伤引起的[1]。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
因此,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下来我们从常见发生环节及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谈谈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1、常见发生环节1.1 操作前损伤:①掰安瓿时;②拔下针帽时;③抽吸药液时;④抽完药物重新盖上针帽时。
1.2 操作中损伤(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①各种注射时;②经静脉注射药物时;③静脉封管时;④传递中受伤;⑤取血或注射后;⑥输液毕拔针时;⑦穿刺后拔出留置导管针芯时。
1.3 操作后、丢弃前损伤:①放置在床头柜、治疗盘、弯盘中的针头刺伤;②用后重新盖上针帽时刺伤。
2、发生针刺伤的原因2.1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2.2 对护理工作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预防意识不强2.3 个人因素:护士不良的行为习惯,工作经验少,性格急躁等因素。
3、预防措施3.1 使用安全型针具安全型静脉留置针是普通型静脉留置针的换代产品,是防针刺伤及血液污染的一种新型的静脉留置针,当枕芯从导管内拔除时可自行封闭针尖,能有效的防止护理人员的职业性危害。
美国健康安全中心著名流行病学专家Dr.Jagger于1988年所做的一项研究证实,由于不安全的针具而引起的针刺伤远远大于医务人员因不小心造成的针刺伤,安全型针具的保护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意外针刺伤的80%的发生率[3]。
因此,使用安全型针具对预防针刺伤的发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2 正确处理针头,严格操作规程当针头从病人体内拔出后,护士为了避免损伤他人或是为了毁形套回针帽,这一操作如果稍有不慎,会造成护士损伤,特别是遇到烦躁或不配合的患者,因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①禁止双手回套针帽;②禁止用针头进行二次穿刺③禁止直接传递锐器物品;④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和针管。
职业暴露—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使用后、丢弃前损伤
●构成感染的危险性。 例如:使用后针帽回套。 ●抽血或注射后从注射器上移去未盖帽的针头。 如:输液结束后头皮针刺回输液袋。 ●运输使用过得静脉输液器和未盖帽的注射器。 ●放置在床边的桌子、小车或托盘中的针头。
使用后、丢弃前损伤
●原因: ●拆卸一次性注射器再利用
●预防: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不徒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 ●使用后将针头放入一次性锐
2 物理因素
4 心理、社会因素
定义
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 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 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是护 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
锐器刺伤的现状
●WHO估计,全球每年12亿次注射量,其中 10%为免疫接种,90%为治疗性注射。
责任心
同情心
爱心
【1】疾病防控中心
发生针刺伤的常见高危操作 一、操作前 二、操作中 三、操作后
操作前损伤(非感染危险)
●拔下针头帽时 ●抽吸药液时 ●抽完药物重新盖上针头帽时
❖ 预防 单手重新盖帽技术。 应用重新盖帽装置。
单手重新盖帽技术
操作中损伤(感染的危险因素)
各种注射时、经静脉输液时、 传递中受伤 、 拔针时
职业暴露
—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2023
——前 言
O1
职业防护安全是近年来医务人员越
来越关注的话题,护理人员工作在
临床第一线,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
职业暴露的危险很大,在临床工作
中存在着许多职业感染机会。
O2
只有增强职业安全防范意识,采取
防范措施,才能减少职业伤害。
内容 Content
O1
针刺伤处理预案
针刺伤处理预案一、背景介绍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伤害,特别是在医疗、护理和实验室等行业中。
针刺伤可能导致感染和传播各种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制定一份针刺伤处理预案非常重要。
二、目的针刺伤处理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针对针刺伤的处理指南,以减少感染风险,并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三、预防措施1.培训和教育:对所有从事可能接触针头的员工进行针刺伤预防培训,包括正确使用防护设备、遵守操作规程以及处理针头时的安全注意事项等。
2.使用安全设备: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针头和注射器,如带有安全保护罩的针头和自动回收注射器等。
3.建立安全操作规程:明确针头的使用、处理和处置流程,包括正确装配和拆卸针头、避免重复使用、正确处置废弃针头等。
4.设立针头回收容器:在工作区域内设立专门的针头回收容器,并定期进行清理和更换。
5.提供个人防护装备:为员工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四、针刺伤处理流程1.立即处理伤口:在发生针刺伤后,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伤口,或使用酒精消毒伤口。
2.报告伤情:员工应立即向上级主管报告针刺伤情况,包括伤口的位置、深度和受伤的针头类型等。
3.评估感染风险:由医务人员对伤口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检测。
4.采取相应措施:根据伤口的情况和感染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接种疫苗、使用抗病毒药物等。
5.记录和追踪:对每起针刺伤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追踪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感染问题。
五、员工权益保障1.医疗保障:对受伤员工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和相关的医疗费用报销。
2.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员工应对针刺伤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
3.职业康复:对受伤员工进行职业康复评估和指导,帮助其恢复工作能力。
六、定期检查和评估1.定期检查:对从事可能接触针头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包括相关疾病的筛查和检测。
2.评估预案有效性:定期评估针刺伤处理预案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进行修订和改进。
针刺伤应急处理预案
一、目的为了确保医护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时的及时、有效处理,降低职业暴露风险,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过程中,因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如针头、刀片等)划伤或刺破,有被乙肝、丙肝、HIV等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可能的情况。
三、应急预案1. 事发时的紧急处理- 确认针刺伤情况:一旦发生针刺伤,医护人员应立即确认是否为污染的锐器所致,并评估伤口的深度和污染程度。
- 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手帕按压伤口近心端,尽量挤出伤口血液,避免血液回流。
- 清洗伤口:用肥皂水和大量清水反复冲洗伤口,清除污染物。
- 消毒伤口:用碘酒或酒精消毒伤口,并保持伤口干燥。
2. 后续处理- 伤口处理:如伤口较大或深度较深,应立即前往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根据伤口污染情况,及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包括乙肝、丙肝、HIV等。
- 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根据检查结果,按医嘱接种相应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力。
3. 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针刺伤情况。
- 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应向医务部或护理部、感染管理部汇报,并做好详细记录。
-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针刺伤情况进行登记、随访,必要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分管院长。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2. 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3. 使用安全医疗器械:推广使用安全医疗器械,如自动弃针系统、可回收式针头等,减少针刺伤的风险。
4. 加强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进行可能发生针刺伤的操作时,应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五、总结针刺伤应急处理预案是我院医护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处置指南,旨在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12/16
五、预防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经过普及标准预 防知识来改变造成锐器伤危险行为,医院对工作中 可能接触血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年轻护 士,要把自我防护教育作为岗前一项特殊培训,以 加强对针刺伤认识。培养良好工作习惯,如不徒手 处理破碎玻璃器械,操作完成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 随手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勿堆放过满,手持无 针套注射器或锐器动时,不要将针头面对着自己或 他人。改变危险工作行为 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针 头重新套上针帽,防止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 后防止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
5
医疗护理人员发刺意外汇 报单,报感染管理科;
⑵汇报体检中心立案; ⑶汇报医务科立案;
6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6/16
四、详细处理流程
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处理: ①假如病人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 应尽快接收HIV抗体测试作底线。 ②假如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以前已 感染HIV。 ③假如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 氮胸苷进行预防。 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 进行血清HIV抗体检验,假如在伤后1个月至6 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11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11/16
⑶经职业性接触(丙肝)HCV处理:
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 测试。
②对于意外发生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 有有效疫苗或药品能阻止丙型肝炎感染。
③如原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 于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 功效,以确定是否职业
12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医疗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应急预案
15/16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针刺伤是指皮肤或者黏膜被针头刺破后造成的伤害。
针刺伤在医疗、护理、实验室和废物处理等职业中非往往见,但也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针刺伤可能导致感染、传播疾病以及其他并发症。
因此,预防针刺伤的发生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刺伤的预防措施以及处理方法。
一、针刺伤的预防措施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进行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工作时,如处理医疗废物、进行手术或者护理等,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包括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
2. 使用安全针具:使用带有安全装置的针具,如自动回收针、一次性使用的针头等。
这些针具可以减少针刺伤的风险。
3. 正确处理和处置废弃物:将用过的针头和其他医疗废物放入专用的安全容器中,并确保容器有良好的密封性,以防止针头被意外刺伤。
4. 建立安全操作程序:对于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工作,应建立详细的安全操作程序,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操作,并了解应急处理措施。
5.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使用的针具和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安全使用。
6. 遵守规章制度: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如正确处置废弃物、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二、针刺伤的处理方法1. 首先,即将清洗伤口:用温水和肥皂轻轻清洗伤口,以去除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然后用消毒剂(如酒精)消毒伤口。
2. 压迫伤口:用干净的纱布或者绷带轻轻压迫伤口,以止血。
避免用力过大,以免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3. 就医咨询:及时就医咨询,特殊是如果伤口较深或者出血较多,或者伤口可能暴露在传染病患者的体液中的情况下。
4. 接种疫苗: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接种疫苗,如破伤风疫苗或者其他相关疫苗,以预防感染。
5. 观察伤口:观察伤口的情况,如有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6. 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如服用抗生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
7. 心理支持:针刺伤可能会给受伤者带来恐怖和焦虑,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匡助他们应对并恢复。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是非常常见的职业伤害,主要原因包括医疗器械不合格和操作不当。
为了减少这类意外伤害的发生,护理人员应该穿戴防护装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接受培训和教育,并及时报告和处理伤情。
加强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预防意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是有效预防意外伤害的关键。
通过这些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护理工作、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医疗器械、操作规程、防护装备、培训、报告处理、管理制度、安全意识、技能提高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常常会面临意外针刺伤的风险。
意外针刺伤不仅给护士自身带来健康威胁,还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意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占医护人员职业伤害总数的一半以上。
而且,意外针刺伤的发生并非偶然,往往与医疗器械不合格、操作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加强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意外针刺伤的原因,才能有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1.2 研究意义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护士和患者的健康都构成了潜在威胁。
针刺伤可能导致感染疾病、传播病原体,甚至对护理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
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寻找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分析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而通过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以解决。
研究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还可以为相关医疗机构和管理部门提供依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护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从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深入研究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还可以为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提供有益的参考,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很容易发生针刺伤的意外情况,针刺伤不仅给护理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感染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对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我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建议。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在进行注射、静脉穿刺等操作时,如果缺乏规范的操作方法,容易发生意外情况。
没有正确地固定患者的手臂,针头的位置选取不当等。
2. 疲劳或精神不集中:护理人员长时间工作后可能会产生疲劳感,或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精神不集中,这时很容易出现操作错误,从而造成针刺伤。
3. 设备故障:有时护理人员使用的注射器、针头等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操作失误,从而发生针刺伤。
针对以上原因,制定下列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风险:1. 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包括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正确选择针头、固定患者手臂等。
护理人员应该参加相应的培训,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2. 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和危害的认知,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
3. 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使用的设备,确保其正常运作。
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应及时更换或修理。
4. 制定严格的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减少疲劳情况的发生。
5. 提供心理支持:针对有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护理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保持心理健康。
6. 使用安全设备:提供带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和针头,在使用后自动收回,避免针头暴露在外。
7. 加强现场管理:护理现场应该保持整洁,减少杂物,避免操作时产生混乱,减少操作错误。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是一个常见的意外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建立规范化操作流程、加强培训和教育、定期检查设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心理支持、使用安全设备以及加强现场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针刺伤是指皮肤被针头或者其他尖锐物体刺破后引起的伤害,可能导致感染、出血和其他并发症。
针刺伤在医疗、护理、清洁工作等行业中非往往见,因此预防和正确处理针刺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一、针刺伤的预防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从事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工作时,如医疗、护理、清洁工作等,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地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2.正确使用和处理针头和尖锐物体:在使用针头或者其他尖锐物体之前,务必熟悉正确的使用方法。
使用完毕后,应立即将其放入专门的容器中,以防止他人被刺伤。
在处理针头和尖锐物体时,应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3.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从事容易导致针刺伤的职业,如医生、护士等,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接受相关的疫苗接种,如乙肝疫苗。
4.教育和培训:雇主应为从事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员工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处理针头和尖锐物体的方法以及紧急处理针刺伤的知识。
二、针刺伤的处理方法1.即将清洗伤口:如果发生针刺伤,应立即将伤口放在流动的清水下冲洗,持续约5分钟。
使用温和的肥皂清洗伤口,然后用干净的纱布或者毛巾轻轻擦干。
2.用抗菌药膏涂抹:在清洗伤口后,涂抹一层抗菌药膏,以预防感染。
选择广谱抗生素药膏,如红霉素软膏或者盐酸新诺明软膏。
3.覆盖伤口: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以保护伤口免受细菌和其他污染物的侵入。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4.观察伤口:在处理针刺伤后,应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
如果伤口浮现肿胀、红肿、渗液、发热等症状,应即将就医。
5.咨询医生:如果发生针刺伤,特别是在涉及可能传播疾病的情况下,如乙肝、艾滋病等,应及时咨询医生。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治疗或者疫苗接种。
6.报告和记录:如果在工作场所发生针刺伤,应即将向上级报告,并记录相关的细节,如伤口的位置、深度、导致伤害的物体等。
护理中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步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
伤口应用消毒液侵泡或涂抹消毒。
包扎伤口。应使用防水敷贴。
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
保持镇静
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使用抗菌肥皂立即冲洗接触部位
报告和记录损伤患者姓名、器械和环境
刺伤后应在24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血对比,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 个月、3个月、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第1针30μg 第2、3针各10μg ;
01.
针刺伤的预防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行为。 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 提供防护物质上的充分保障。 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建立健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
针尖和利器损伤发生的时间
使用前 使用中 使用后,丢弃前 丢弃中 不合适的废物处置
使用前损伤
非感染危险
例如:抽完药物重新盖帽的针尖。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生活密切接触传染乙肝,主要指的就是每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可能会不知道什么时候皮肤黏膜有破损,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而感染乙肝。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度时可存活20年,在37度时可存活7天,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 。但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 。
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小时内抽血检测,注射相应的药物,建立追踪档案,行相应处理。
注 意: 在最初6~12周内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性生活要用避孕套。
针刺伤预防与处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6.3.2 根据不同血源性病原体的暴露情况,应按照GBZ/T213的规定进 行针对性处理。
6.3.3 应根据感染性疾病专家建议进行血源性和体征性追踪监测。
请批评指正!
01 范围
04 CATALOGUE 基本要求
02 规范性引用文件
05 针刺伤的预防
03 术语和定义
06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针刺伤防护的基本要求、针 刺伤的预防和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本文件由中华护理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华护理学会、北京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 雅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暨 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 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浙江省人 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6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6.2报告、登记与反馈
6.2.1 伤口处理完 成后,应按所在 医疗机构管理流 程逐级报告。
6.2.2 应在事件发 生24h内填报职 业暴露发生报告 表(附录 A)。
6.2.3 由于设备或 工具等原因造成 的针刺伤,应及 时向相关部门反 馈。
针刺伤的预防
针刺伤的预防针刺伤是指皮肤或黏膜被针头或其他尖锐物品刺破而引起的伤害。
这种伤害不仅会导致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发感染和传播疾病。
为了预防针刺伤的发生,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 使用安全针头和器械:在医疗机构或其他相关场所,使用安全针头和器械是预防针刺伤的首要措施。
安全针头具有保护罩或自动回收机制,可以减少针头暴露的机会,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2. 建立标准操作程序: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和执行标准操作程序,包括正确使用针头和器械、正确处置使用过的针头和器械等。
所有医务人员都应该接受相关培训,熟悉并遵守这些程序。
3.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处理可能存在针刺伤风险的工作中,如医疗护理、清洁和垃圾处理等,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面罩和护目镜等。
这些装备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4. 安全处置针头和器械:使用过的针头和器械应该被正确地处置,以防止再次使用或对他人造成伤害。
医疗机构应建立专门的废弃物处理程序,并提供安全的容器用于收集和储存使用过的针头和器械。
5. 提供员工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该定期为员工提供针刺伤预防的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正确使用针头和器械、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事故处理和急救措施等。
通过提高员工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6. 建立报告和记录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和记录系统,及时记录和报告每起针刺伤事件。
这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了解和分析针刺伤的发生情况,以进一步改善预防措施。
7. 注重环境清洁和卫生: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也是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清洁工作区域、消毒器械和表面,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针刺伤的风险。
总结起来,预防针刺伤的关键在于使用安全针头和器械、建立标准操作程序、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安全处置针头和器械、提供员工培训和教育、建立报告和记录系统、注重环境清洁和卫生。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保护医务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针刺伤的防护与应急处理PPT课件
追踪与随访管理
追踪监测
对针刺伤者进行追踪监测,包括定期检查相关指标、观察病情变化等。
随访管理
对针刺伤者进行长期随访管理,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帮助其恢复 健康。同时,对针刺伤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 发生。
04 培训与教育
新员工培训内容
01
针刺伤的定义、危害及预防措施
伤。
采血过程
在采集患者血液样本时,如操作不慎 或患者不配合,也可能发生针刺伤。
缝合过程
在外科手术缝合伤口时,由于缝合针 尖锐且操作空间有限,也易发生针刺
伤。
废弃物处理
在处理废弃的针头、注射器等医疗锐 器时,如未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也可
能导致针刺伤。
02 防护措施
增强防护意识
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
明确针刺伤可能导致的感染风险,如乙肝、丙 肝、艾滋病等。
针刺伤主要由于操作不当、注意力不集中、废弃物处理不当或设备设计缺陷等原因造成。
针刺伤危害程度
感染风险
针刺伤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如细菌、病毒等,增加 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心理影响
针刺伤事件可能对医护人员造成心理压力和恐慌,影 响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满意度。
易发生针刺伤环节
注射过程
在注射药物或疫苗时,如未正确使用 针头或患者突然移动,可能导致针刺
在职员工定期培训
1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化安全操作规范
针对在职员工,定期开展安全操作规范的培训和 考核,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遵守相关规定。
更新防护知识与技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员工的防护 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应对针刺伤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迁三院供应室 史菲菲
定
义
针刺伤
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 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
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
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据估计医务人员大约有:
污染的针头或锐器伤致感染性疾病 2-40%暴露于HBV 传播的几率: 3-10%暴露于HCV 6.0-30.0% • HCV 0.2-0.5%暴露于HIV 0.4- 6.0%
抗体的这段时间,一般为2周~3个月,少数人
可到4或5个月,很少超过6个月。 目前国际公
认的窗口期是6个月。
窗口期血液HIV抗体 检测为阴性。
潜伏期
从感染HIV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无症状时期, 称为“潜伏期”。 持续时间可短至数月,长至15年以上,艾滋病 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 。 潜伏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可能与患者本身免疫 功能、HIV病毒的种类、强度、数量、感染途 径、人体感染HIV后的营养、健康状态等有关。
小三阳。
1982年,这种新的疾病被命名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简 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 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 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 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病人:
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 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 病的人。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 传 播 ( 异 性 性行为、同性性 行为) 母 婴 传 播 ( 通 过 胎盘、分娩、哺乳 血液传播(共用 注射器静脉吸毒、
心理影响
产生焦虑、紧张、悲观、恐惧心理等。 少部分怀有侥幸心理。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 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度时可存活20年, 在37度时可存活7天,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 。 但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 。 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医源性传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患者血液、唾液、 胆汁、乳汁、尿、精液内均含有病毒,但所含的乙 肝病毒含量是很低的。
输入含艾滋病病毒
的血液及制品等)
等)
已证明:
共同工作、劳动
一般生活接触
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等
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主要攻击机体的 T 淋巴细胞;病毒在
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 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 毒的含量,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即 液体中的 HIV加热到 56度10分钟即可灭活。如果煮沸, 使在室温中放臵 96h,仍然具有活力。即使是针尖大小 一滴血,如果遇到新鲜的淋巴细胞,艾滋病毒仍可在 可以迅速灭活; 37度时,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 其中不断复制,仍可以传播。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 2% 戊二醛、 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水和 过自然干涸 2h4% 后,活力才丧失;而病毒含量高的血液, 即使干涸 2-4h,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淋巴细胞, 0.3% 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处理 10分钟,即可灭活 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
处理后,她的带教老师让她为某床患者拔针,在
为患者拔针后,因患者突然移动,她将针头扎入
自己另一个手指,请问,她会感染HBV等传染病 吗?为什么?
用,可通过再次注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和提
高抗体水平。这时注射的乙肝疫苗就称之为乙肝
疫苗加强针。
乙肝疫苗
接种禁忌:
乙肝疫苗
接种禁忌:
接触血量愈大、接触时间愈长,机 体获得病原的数量越多,感染机率也就
更高。
二、针刺伤的原因
1. 护理人员防范意识薄弱。 2. 操作行为不规范。 3. 护理人员短缺工作繁忙,抢救应急状态。 4. 医疗操作环境的影响。
构成感染的危险性 如:针头从装满利器的收集箱中突出
预防
在尖锐物被丢弃前,每次应检查尖锐物收集箱, 以确定未装满或无针头突出。 更换新的一次性锐器收集盒。
不合适丢弃导致的损伤
预防不恰当丢弃导致的损伤
•将针尖和其它尖锐物品丢弃在一次 性锐器收集盒内。
•操作后,及时料理场地,不要留给
他人料理。 •确保医疗废弃物被丢弃在一般人无 法接触接触到的地方。
伤后48h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72小时内 抽血检测,注射相应的药物,建立追踪档 案,行相应处理。 注 意: 在最初6~12周内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
乳喂养,性生活要用避孕套。
护士心理干预
相关管理层领导应积极关心伤者,及时有效地采取
预防补救措施。
做好伤者的心理疏导,以增强护士战胜恐惧、战胜 疾病的信心。
临床表现期
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抗力 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癌瘤。 常见症状:低热、消瘦、乏力、慢性腹泻、慢性 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机会性感染:卡氏肺囊虫病、口腔及咽部霉菌感 染、病毒性疱疹、结核病、乙型肝炎等; 恶性肿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
讨论 被针头刺伤后 是否会感染HBV 等传染性疾病?
废弃物处置产品
收集箱
允许同时丢弃注射器和针尖; 密封不渗漏、不穿破的黄色收集盒。
三、针刺伤的处理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处理、 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感染控
制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
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
保持镇静
第三步
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第二步 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 第一步 伤口应用 位,使部分血液排出, 尽可能挤 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 消毒液侵 出损伤处 度 泡或涂抹 的血液, 用肥皂水 消毒。 或流动清 水冲洗。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不徒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
•使用后将针头放入一次性锐
器收集盒内。
预防使用后、丢弃前损伤
禁止使用双手重新盖帽使用过的针头
用后,应立 四 丢入尖锐物 集箱(应放 个 使用处)
必需时 保护技 针尖
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 禁止运输未盖帽的针头 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
禁
止
丢弃过程中损伤
乙肝两对半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
志物。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
(HBsAg )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 )、e 抗原
(HBeAg )和 e 抗体(抗HBe 或HBeAb )、核心抗原 (HBcAg )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 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其检查意义在于:检 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
针刺伤的危害风险相关因素通常包括:
1.刺伤相关因素:刺伤的深度、器械的种类、
污染的血量、接触的途径等。
2.病人相关因素:相关疾病阶段、血液中病毒
的数量及浓度等。
3.护理人员相关因素:全身健康状况、易感性、
接触频率和时间、使用时的安全模式、接触
后的快速自我防护等。
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 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即从乙型肝 炎病毒携带者血浆中分离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疫苗
1、接种时间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 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 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 2、接种人群
乙肝疫苗
3、接种疫苗前,常规进行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检测。 4、
乙肝疫苗
5、乙肝疫苗加强针就是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就 会产生抗体(一种免疫球蛋白),抗体有一定的 半衰期,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不足以起保护作
应在24h内抽血查HIV 抗体,定期做血清学监测,于
刺伤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监测HIV抗体。必
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
预防性用药
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针头所刺伤,应 在4h内,最迟不超过24h进行预防用药, 可用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给予 预防。即使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 用药。也可采取预防接种方法,对高危人 群进行接种,可预防某些血液性疾病(如 乙肝等)的发生。
丢弃中 不合适的废物处置
使用前损伤
非感染危险
例如:抽完药物重新
盖帽的针尖。 预防 单手重新盖帽技术。 应用重新盖帽装置。
使用中损伤原因
构成感染危险 抽血或注射后,从患者身上拔除针头 静脉注射后,拔除带翼针头 穿刺中,拔除导管芯 转移血样到试管 断开与针尖连接的辅导静脉管路 手术中传递刀片 缝合中 穿刺中, 拔除导管芯
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
预防使用中损伤
戴手套;
整个过程中应从容不迫;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 护士在接触患者时要 如患者抵抗或慌张,可寻求帮助; 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 戴手套进行操作,若 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 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手上有伤口时要戴双 能接触到的血量少 50%以上。针刺 层乳胶手套 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橡胶 在手术室中,使用消毒盘传递器械 - 不要直接传递 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 手持锐器行动时,要避免将锐器面对他人; 为0.20%~0.25%
护生在学校就缺少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 在临床实习中缺乏职业安全的教育与指导, 又由于实践经验少、以及技术上的生疏,使其锐 器伤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加强安全防护教育已经被公认为是减 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1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 针刺伤的处理流程
2
3
一、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将辅助静脉管路与无针系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