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生活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地理
中学校本课程之生活地理Ge o gra phy For Life目录气象万千(5课时)如何观天气(第1-2课时) (1)气候与健康(第3课时) (9)现象释疑(第4-5课时) (13)野外生存(13课时)野外天气观察(第6-7课时) (22)野外方向判断(第8-9课时) (25)地图与指北针之认识与使用(第10-11课时) (28)野外寻找水源和取火(第12-13课时) (33)露营知识(第14-15课时) (38)灌木林穿越知识(第16课时) (41)野外走路,你会吗?(第17课时) (45)野外避难之策(第18课时) (46)一、如何观天气(一)生活中的天气1、晕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
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
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
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2、华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
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
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
紧贴月盘的华又称★气象万千★生活地理1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最外呈红色。
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
3、虹和霓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
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
2024年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例(七篇)
2024年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例本学期,我承担了七年级五个班级(1、2、3、4、5)的地理教学任务。
面对新学期、新学生和新环境,这为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确保本学期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提升教学质量,特制定以下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指导原则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引下,遵循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的领导,我将充分发挥个人教学优势,致力于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同时,我将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播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初步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地理”转变为“会学地理”。
二、学情评估本校七年级共有五个平行班级,平均每班____人。
学生的来源地各异,能力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
经过开学一周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并不强烈,部分小学生的特点尚未完全褪去。
因此,本学期的重点是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针对他们好动的习惯,我计划安排更多实践操作活动,以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旨在适应初中生的学习需求。
教材包含多个学生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同时通过课外阅读和小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活动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上册内容涵盖五个主题: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分别对相关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四、具体教学策略1. 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学,实施“自学精讲,以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精心准备集体备课和地理学案,确保每节课都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天天清、课课清、堂堂清。
2. 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为教学突破口,深入研究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继承并发展以往教学的优点,形成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教学模式。
3. 深入研究学案教学的特点,精心编写学案和教案,掌握学案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优势。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辅导,以提高整体地理学习质量。
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理课程中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2. 学生能够描述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并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究地理现象的欲望。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丰富多样的地理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性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地理知识,又能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参考教材相关章节。
2. 我国地理区域特点:学习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结合教材相关内容。
3. 人地关系: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
4. 地理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学习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5. 实践活动:组织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第二周:我国地理区域特点(东北、华北);第三周:我国地理区域特点(华东、华中);第四周:我国地理区域特点(华南、西南);第五周:我国地理区域特点(西北);第六周: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七周:地理信息收集与分析;第八周:实践活动及总结。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高中地理 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高中地理课程中区域地理特征、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关系;2.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应用,通过GIS软件分析地理数据,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3.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分析工具,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2.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力,提高地理探究和实地考察能力;3. 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2.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资源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意识;3.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了解世界地理环境,尊重不同文化,增进国际理解。
本课程旨在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以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选取典型区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其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教授GIS的基本功能,如地图浏览、数据查询、空间分析等,并通过实例操作,使学生掌握GIS在地理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3. 我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课本内容,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
4. 空间思维与地图应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教授地图阅读、制作和运用技巧,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地理校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行政区划;(2)掌握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3)了解我国的、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特点;(4)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地理信息;(2)具备地理观察和描述能力,如观察地形、气候等;(3)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地理概况: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和行政区划,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情况。
2.自然环境:详细讲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3.人文环境:阐述我国的、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社会发展。
4.地理实践: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我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理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地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地理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地理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地理)——张权
生活中的地理之灾害常识目录气象灾害……………………………………2课时地质灾害……………………………………2课时防灾减灾……………………………………2课时利用地图,指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
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结合材料,认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结合实例,阐述你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宜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课程实施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本节以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为切入点,旨在认识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象灾害包含的具体灾害种类很多,洪涝、干旱、台风和寒潮是我国最常见的四种。
因此,教材选取了以上四种灾害类型,每个灾害类型一个标题,每个标题均从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是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教材对四种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在世界与我国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
结合材料说明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教材重点介绍四种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情境设计和案例的内容编排上,以“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旨。
具体来说,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涵盖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命健康等多个方面。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材设计了“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主题的活动。
该活动包括两个连续的问题。
第一问通过材料加深对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分布地点的认识。
第二问结合地图了解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此外,谈起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多考虑其负面影响。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基本地理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例,主要包括:1.第一章:地理常识2.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3.第三章:亚洲的国家4.第四章:我们国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5.第五章:地形和气候6.第六章:河流和湖泊7.第七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理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验证。
四、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参考书:地理知识拓展读本3.多媒体资料:地图、卫星图像、地理视频等4.实验设备:地球仪、地形模型、气候模型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地理绘图、报告、论文等,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运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4.综合素质:评估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
教学评估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2.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两节地理课,每节课45分钟。
3.教学地点:教室和实验室。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地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地理校本课程《探索地理奥秘》教学计划一、课程开发背景《探索地理奥秘》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浓厚的兴趣为课程开发提供动力;2、我校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课程实施创设环境;3、我国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良好的素材;4、社会发展推动我们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先进的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探索地理奥秘》这一校本课程,结合身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了解祖国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并学会以综合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程目标:1、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能根据自身的需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地里知识与身边的现象贯穿在一起.4、培养学生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四、课程实施1、适合学生:七年级学生,人数控制在35人.2、课时计划:本课程教学内容共需16课时完成,每课时60分钟。
教师可独立授课,也可多人合作授课.3、设备要求:多媒体。
4、校本教材:自编教学讲义。
5、教学策略:(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材的编辑针对学生的学习,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思,在深思的过程中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
课堂学习以看视频和讨论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学会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方法,引导他们从人地相关的角度分析人文和自然现象。
(2)突出学习的探究性: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求证据—-解决问题。
《探索地理》作为人文学科,没有具体的实验操作和复杂的实践验证,在学习活动中我贯穿探究性学习的思路。
按照感受(呈现材料)——了解(分析成因)——感悟(理解内涵)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指导学生学习。
五、课程评价通过教师和同伴的课堂学习活动观察、课外学习活动记录及课堂学习效果考察等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优、良、中、需努力来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要求学生剪贴图片,调查分析某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民俗文化特征,以此考察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习方式,选择对应的项目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成果汇报写一篇文章总结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此反馈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和进步,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变化状况,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主题:1. 地球与地图: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图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
2.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气候、水文、地貌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3.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化、农业、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4. 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地球与地图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图的使用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地图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上的信息。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制作一张简单的地图,并标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自然地理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地理景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地球的气候、水文、地貌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3.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观察并记录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地貌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解释和分析。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三课时:人文地理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人口、城市化、农业、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知识。
3. 研究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城市或地区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关于该地区人文地理的报告。
4. 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分享他们的研究报告,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
第四课时:地理信息系统(GIS)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GIS的兴趣。
新学期地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学期地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新学期地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框架,确保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2. 目标和目的地理校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意识。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包括:- 提供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地理研究体验;-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考和空间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实施策略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 讲授与探究相结合:通过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探究,加深他们的理解。
- 视听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现象、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鼓励他们共同探索和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涵盖以下方面:-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大陆、水域、气候、地貌等基本地理概念;- 地理技能: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测量等地理学科相关技能;- 地理案例研究:通过研究具体的地理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介绍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3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研究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和讨论,评估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 作业和考试:布置合适的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 项目作品评估: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作品,评估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呈现能力。
4. 时间安排本课程的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练;- 第二学期:地理案例研究和环境保护的研究。
5. 实施支持为了帮助教师有效实施本课程,我们将提供以下支持:- 教材和教辅材料:为教师提供教材和教辅材料,帮助他们备课和教学。
地理教学课程计划
地理教学课程计划引言: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课外拓展等方面出发,提出一个全面的地理教学课程计划。
一、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为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积累能力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地理意识和环境意识。
二、内容体系地理教学内容应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
人文地理主要涵盖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城市地理等;自然地理主要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地理、地貌地理等;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国土地理、城市规划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三、教学方法地理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和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可采用实地考察、地图绘制和GIS技术应用等手段。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并掌握实际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地理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除了传统的课堂考试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
可以采用报告、项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课外拓展地理教学应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通过课外拓展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可以组织地理实践考察活动,参观地理博物馆和科技馆,举办地理知识竞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六、教学资源地理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包括地理教材、多媒体软件、实验器材、地图等。
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例如在线地图和地理数据平台,为教学提供更多实用的工具。
七、跨学科整合地理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
例如与历史学科结合,通过研究历史地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与科学学科结合,通过气候地理和环境地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包括:1.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态和结构,理解地球与太阳系其他星球的关系,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
2.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资源,认识自然资源的珍贵性和有限性。
3. 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各国家、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1. 地球的形态和结构,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
2. 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等自然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的特点和利用方式。
4. 世界各国的地理特征,包括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等情况。
5. 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包括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6.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地图阅读能力、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三、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2. 视频多媒体法。
利用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展示地理实物和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
3. 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推理能力,提高地理实验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4. 问题导向法。
通过设置生活化的地理问题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多元评价法。
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作业、测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不断提高。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设备。
利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有关地理实物和自然现象的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地理课教学计划
学校地理课教学计划地理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学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我制定了以下的地理课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地理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具体来说,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发展地理思维,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地理课的内容应包括地球的构造与地貌、气候与天气、水文系统、生态系统、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我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选取有趣、实用的案例和教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三、教学方法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讲解地理知识,同时安排一定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现象,提高学习的生动性与实用性。
2. 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3. 游戏和竞赛:设置游戏和竞赛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记忆力。
四、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地图、地理模型等教学资源,丰富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和学习。
五、评价方式地理课的评价方式应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评价方式既包括课堂表现,又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书面作业。
六、充分挖掘地理教学资源为了使地理课更具深度和广度,我会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教学资源。
如组织学生参观自然景观、博物馆、地理实验室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地理。
七、关注实际应用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会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教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与地理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地理讲座、地理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地理的深入了解。
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地理校本课程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设计一份地理校本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是一门与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和地球现象相关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理可以增加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目标本课程的研究目标是: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2. 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貌形成的原理;3. 掌握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4. 了解地理学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5.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
教学方法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理景点、人文地理现象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 图像解析:使用地图、图表等图像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信息和数据;4.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5. 实践应用:设计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理学科的概述和发展历程;2. 地球的构造和地貌形成的原理;3. 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域、陆地、生物等;4. 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5.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6.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小测验:定期进行地理知识的小测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2. 作业和项目:布置地理作业和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和表现;4. 考试:进行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我们将需要以下资源:1.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提供地理学科的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2. 实地考察场地:安排学生参观地理景点和实地考察;3. 图像工具和装置:准备地图、图表等辅助教学工具;4. 计算机和互联网设备:用于展示地理信息和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生活中的地理校本课程
再次走访潮白河
现在的潮白河
实例四、为学校设计绿化和校 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小 组 活 动
校园规划小组在活动
教师教案、反思
学生的体会
顺义骨干课程
生活中的地理
(一)图像资料呈现
一般步骤是: 1.教师提供材料,说明地理事物的背景,提
出限制性条件,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2.学生自己准备:包括阅读资料、构建图示、 分析资料、思考问题、寻找方法、做出决策 等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3.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课上指导小组讨论
课上聆听学生发言
(二)实践调查
从调查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学校周边的环境开始 1)学校在哪里? 2)这里有什么? 3)为什么会这样? 4)这里将来会怎样? 5)学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怎样? 6)校园如何规划最为合理?
…………
实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实例二:顺义区旅游资源的分析
搜集资料,外出调查: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 别调查顺义区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工业、农业旅游 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填写调查表。
潮白河
学生课上介绍顺义 的自然旅游资源
绿色度假村
唐指山风景区
学生课上介绍顺义 的农业旅游资源
三高农业区
燕京啤酒厂
学生课上介绍顺义 的工业旅游资源
学生课上介绍顺义 的历史文化旅游资 源
义城区河段的调查
对潮白河进行调查
走进家乡河 河流污染
分析水质 数据分析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_生活与地理
丰城中学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生活与地理责任编辑: 刘云峰主讲:刘云峰2013-1-9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责任编辑:地理教师-------刘云峰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教学目录: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3.教材-生活与地理-老爷庙多风的原因及历史上经常出现沉船的原因4.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5.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1)6.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2)7.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3)8.教材-生活与地理-旅游地理9.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10.探索:丰城地域文化教学手段:(1)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2)运用电教展示老爷庙相关视频高中地理-引言篇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
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知识校本课程设计
地理知识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理解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
3. 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气候、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
2. 提高学生地图阅读、绘制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能力,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树立全球化观念,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和参与地理环境保护。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注重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及特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讲解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分析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文特色。
2. 世界地理概览: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世界主要地理分区、国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及人文风情。
3. 地图知识与应用:教授地图的基本要素,如比例尺、方向、图例等,以及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形图、交通图、气候图等。
4. 地理信息系统(GIS)入门:引导学生了解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会使用简单的GIS软件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和分析。
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及特点(1-2课时)第二周:世界地理概览(3-4课时)第三周:地图知识与应用(5-6课时)第四周:地理信息系统(GIS)入门(7-8课时)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和基础理论,如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等。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3. 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地理格局及其演变,提高对全球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分析、处理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探索地理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全球意识,使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结合地理学科的性质,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中。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气候、水文、地貌等,对应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
-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二章:地貌与地理环境- 第三章:气候与水文2. 中国地理: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区域特点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应教材第四章至第六章。
- 第四章:北方地区- 第五章:南方地区- 第六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3. 世界地理:世界地理分区、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对应教材第七章至第九章。
- 第七章:亚洲- 第八章: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第九章:美洲4.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应用:地图制作、地理信息查询与分析,对应教材第十章。
- 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应用5. 地理实践: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性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本校本课程的特点,其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修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和参与程度都是学分评定的重要依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地里知识与身边的现象贯穿在一起。
4、培养学生能注意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四、重点、难点:
重点: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
1、气象万千
2、野外生存
3、旅游地理
地理校本课程《生活地理》教学计划
一、开设本课程及教学的指导思想
1.在充分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等方面灵活机动的特点,大胆进行探索,以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结合身边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了解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学会以综合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灾害常识
5、天文历法
6、气候与军事
六、具体措施:
1、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地理知识。
2、多发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地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进行总结、评价,落到实处。
七、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由12个班学生自己报名组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生活地理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素养。
三、课程目标:
1、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能根据自身的需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