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连近代_1898_1945_城市形态与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城市美,其原因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外,重要的是百多年来人类智慧的创造,过去是,现在更是。1898年至1945年大连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是在沙俄、日本统治下进行的,建筑文化是外来的,但历史告诉我们劳动创造历史,人类文明属于全人类。研究过去,更好地正视现在、发展未来。

一、城市初现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世界的同时,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也一块块地被蚕食着。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丧失了辽东半岛给日本。早有野心的沙俄帝国主义伙同德、法帝国主义采取“三国干涉”,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并派军舰强占旅顺口、大连湾。

1898年清政府被迫又与沙俄签订《旅大租地续约》。沙俄以不平等条约强占旅大,攫取港口修筑权和经营权,还取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从而实

现了沙俄梦寐以求在黄海沿岸寻求不冻港,经欧亚大陆桥通向太平洋的野心。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掠夺,一方面把殖民地人民推进苦难的深渊,另一方面又把先进的西方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成果搬了过来。

1898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建设大连商港城市,指派有筑港经验的弗拉基米尔.萨哈罗夫工程师等负责大连商港城市的规划。

大连海港属于内湾形,它在天然地势掩护下,可防风浪,水深域阔,岸线曲折多变,是天然良港。然而,城市建在何处,仍然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开始的方案,定在柳树屯,但是此地港口有淤积变浅的趋势,又有季节性较强的南风,不利于船舶的停靠。况且腹地狭窄,发展市区的余地太小。1899年根据中东铁路公司副理事长格尔别兹工程师的建议,将原选定的港区改在青泥洼一带实施。于是,沙俄强行征用东、西青泥洼、黑咀子、西港子等荒僻小村庄的土地。萨哈罗夫从德国聘请了布拉里诺夫斯基、叶亨德尔两位建筑专家,开始了港

李金林

中国大连近代(1898-1945) 城市形态与建筑

口和市区的总体规划和建设。

萨哈罗夫城市总体规划是大连城市建设有史以来第一个城市规划。大连作为近代城市的形态便由此始建。

总体规划范围以原青泥洼村一带50多个村庄约5400余亩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的基地,东起寺儿沟,西至西岗子,南起南山山麓,北至香炉礁海滨。在寺儿沟修建码头,在青泥洼桥修建火车站。

第一期规划为三个功能区:大连湾香炉礁海岸以南,中东铁路火车站以北地区规划为行政市区。

削平山头,填海筑区。铁路行径路堑上面规划54米宽的大桥与市中心相通。桥两端各有半圆形广场,行政区的内街由此辐射与环形支路围成扇形,中心部位留有小广场,轴线上的支路两侧多是办公用房,其余便是铁路与海港职工家属住宅。小路将家属住宅分割成均匀的地块,建有西式的花园住宅。市区东侧为北公园。市区西北面临海,规划为海水浴场。这一地区环境优美,建筑别致,处处流露着俄罗斯和欧洲的风味。

东临大连湾,南至南山麓,北隔铁路与行政市区相接为欧罗巴区;它处于整个市区的中心地带,地域开阔。其中背靠铁路的是商业区,市民区和商业区交错布置。远离市中心的南山麓是士绅住宅区,那里依山望海,向东便是海水浴场。

西青泥洼村及西港子一带规划为中国人市区。这里环境脏乱、设施简陋,是普通中国市民的居住与生活区。与上述市区相比,仅占欧罗巴区四分之一左右,此时当地华人10倍于欧俄人口,这充分反映出民族差别和阶级的对立。这正是殖民地城市的固有特点。

侵略者以征服者的姿态,占去了城市最好的地区,用自己国家的人名、地名命名殖民地城市、广场和街道,表现了侵略者的傲慢。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殖民者的要求,在殖民地城市建设中也移植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形成以外来建筑文化为基调的城市规划格局。

总体规划是街道体系、广场构成、城市形态设计的主要因素和依据。

在近代城市发展中,1853年开始的法国巴黎改建是著名于世的。当时,在巴黎市中心采用了大型的圆广场——明星广场,由它向外放射出12条宽阔

的林荫路。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伦敦大火后改建规划中曾有这样的规划。这种以中心广场和放射街道组成的格局,犹如美丽的星光,光芒四射。1898

年萨哈罗夫就是吸取了这种放射线形态的方式,在交通枢纽和重要的中心地点建成广场。在市中心规划设置了直径213米的大型圆形广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为尼古拉耶天斯卡娅广场。如此宽大的城市广场大大超过“文雅广场(175米)”的尺度,应列入“宏伟广场”。广场向外放射出10条街道。广场中间设有绿地、花园,周围的大小树木又将空间分割,人们在这里漫步、休憩,并无空旷的感觉,可见尺度也是宜人的。总体规划设置了大小不一的广场10多处,并规划了广场环形路侧各种建筑。广场与广场通过干道互相连接,构成城市形态的格局。

由广场向四外辐射的支路,一般并不宽,但都具有较好的对景。人们站在广场顺路向远处望去,或是优美的建筑;或是美丽的山林:或是壮观的海景;……。充分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

在海港的入口处,因地制宜,面迎大海设计了一个半径为30米的半圆形广场,如同泰吾士河畔的桥尖广场那样,使人心旷神怡。

市区的主干道是自港湾广场通向尼古拉中心广场,直达西公园的宽阔的莫斯科大街。莫斯科大街是市区的主轴线。它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火车站、中心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莫斯科大街宽25.6米,中央建有8.5米的车道和人行道,两侧余宽为绿地。这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道。

规划设置了独具匠心的林荫道,其中萨姆逊斯基林荫路最有特点。萨姆逊斯基林荫路宽85.3米,中心设有长方形绿化带。这条林荫道自中心广场向东北伸去,顺路远眺,隔海的群山、大和尚山也映入眼帘。

俄国人住宅的小路,具有4.3米的车道和12.8米的红线,显得格外幽静,往往被伸到院墙外的树木所掩盖。在小路的转弯处又往往有欧式建筑的坡顶探出,漫步此间,倍感亲切宜人。至于依山望海的南山坡上那士绅住宅区的小路,沿着地形迂回弯转,衬着山光林色,更是十分和谐美观。

总体规划综合地利用了地形:削平山头填海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