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期末总复习训练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课件
九、丝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
交融中缔造中国文化。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历代王朝和各族人民也
和域外人民通过交往交流,文明互鉴,丰富了本国 的文化。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课件
交往·交流·交融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与发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课件
单元目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 理的基本模式。 这一基本模式是什么呢? 中央集权 皇权集中 思想上的大一统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上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 客观需要。 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看,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吕思勉《中国文化十八讲》
认识: 经历了原始文化到国家出现。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进入文明社
会的最根本标志就是国家的出现。
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根系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中华文明即将产生
六大文化区系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父系氏族繁荣时期
龙山文化兴起,一统中原。(代表器物“蛋壳陶”) 从满天星斗到中原核心,初步奠定多元一体的格局。
丝路 沟通了东西 繁华了世界 惊艳了历史 启迪了后人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6单元期末复习卷 附答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6单元期末复习卷 附答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6单元期末复习卷一、单选题(共27题;共54分)1.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国”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

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A. 摆脱不了君主专制思想的束缚B. 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C. 反封建反侵略的决心D. 对文字进行变革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是指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3.清政府于1844年在广州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的通商及对外交涉事务。

这五个口岸的被迫开放是哪一条约的规定?A. 《天津条约》B. 《北京条约》C. 《南京条约》D. 《马关条约》4.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5.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

稍有拦阻,即被戕害”。

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A.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D. 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6.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不包括A. 有利于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B. 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C.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7.《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包括《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涉及哲学、逻辑、军事、工程、几何学等,这反映出《墨子》( )A. 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B. 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C. 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D. 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8.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曾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1.有文章中写道:在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27年期间(截至2007年),深圳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000亿元人民币,接着用了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000亿元人民币,然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0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

“深圳速度”A.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轨迹B.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C.证明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D.说明中国外贸总量跃居世界前列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两个著名人物的思想主张。

相关记述出处韩非子“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韩非子·定法) 商鞅“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者也;能《商君书·画策》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

故胜民之本在《商君书·更法》于制民”“法者,所以爱民也”《商君书·画策》《商君书·更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表思想主张相近的是A.“法不阿贵”B.“民贵君轻”C.“无为而治”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观察如图,“甲”段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增长主要得益于A.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D.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发展机遇4.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B.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5.下列20世纪初期的文章,掀起“文学革命”的是①《狂人日记》②《文学改良刍议》③《文学革命论》④《敬告青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6.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下面示意图中,起积极作用的因素F2可能是()①资产阶级政府的鼓励支持②民族实业家的主观努力③帝国主义侵华产生客观积极因素④人民群众反帝斗争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7.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200多年以后,这一航海盛况却在中国逐渐销声匿迹。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衡湘稽古》记载:“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

”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 )A.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D.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2.考古学家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墓地1 000多座,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随葬品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等,数量可达一二百件。

但这种规格的墓葬不及墓葬总数的1%,由此可推断( )A.社会生产与分工日趋精密细致B.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C.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黄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3.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

这种转变反映了( )A.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B.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C.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D.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4.《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这种经济思想( )A.体现了富国强兵的要求B.根源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C.加速了分封制度的瓦解D.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5.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

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6.《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
商朝的考古证据:殷墟遗址以及其中甲 骨文。 (考古发现,一手史料) 研究什么? 内外服制度 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 燕山” 注意:这里指的不是商朝的疆域。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这一时期民 族间经济和文化 联系更为持久和 稳定,呈现出互 相交融的趋势。 北方少数民族政 权在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发展中 的起到了重要作 用。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中书省和行省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西域都护 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 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 政机构。 更加有效抵加强对东南沿 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册 第一至四单元复习 精品课件(共40页)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 理的基本模式。 这一基本模式是什么呢? 中央集权 皇权集中 思想上的大一统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上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 客观需要。 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角度看,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

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祭祀的活动,商王室人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

据此可知()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2.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开发边疆地区B.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C.巩固周王统治D.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C.皇权至高无上D.书同文,人同伦4.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5.“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

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

”文中“秦制”指()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6.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7.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D.明代废宰相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单元综合1(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单元综合1(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专题突破专练专题1早期国家的起源和制度1.(2019·浙江温州高二选考)考古学有几个常用的定义:“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

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 )。

A.云南元谋人遗址发掘原始人类头盖骨B.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人类祖先由来C.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D.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特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资料’是基础”以及“‘技术’和‘方法’是手段”,运用DNA解码技术可以探究人类祖先的由来。

故选B项。

2.(2019·四川成都诊断)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较早,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也有数十处。

在我国古代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②贫富分化的产生③文字的出现④城市的出现⑤礼制的初步形成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④答案:C解析: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一般认为是出现了公共权力,有了阶级压迫,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出现即体现了这一点,有了统治阶级;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之一;此外,金属器具的使用、礼制的初步形成等也是国家出现的表现。

因此①②③④⑤都正确。

故选C项。

3.(2019·上海静安区合格考试)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

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答案:C解析:根据常识可知,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是青铜铸造;“铜渣”“铜镞”“铜锥”也是青铜制品,故C项正确。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要标志;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主要标志;铁器时代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主要标志,故A、B、D三项排除。

4.(2019·湖南长沙高二模拟)“帝”本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商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文武帝、帝乙、帝辛,王名加“帝”从实质上反映了( )。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 第一单元测试试卷03及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 第一单元测试试卷03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王和诸侯的关系一方面是君臣,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契约关系。

因此周王对于诸侯()A.可依据分封制管理B.可以随时剥夺其封地C.拥有完全的支配权D.不能干涉他们的事情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

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

这表明西周分封制()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3.晋侯封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

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4.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一现象说明()A.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B.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D.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5.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主要反映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6.战国时期已有儒学为“世之显学”的说法。

其相关文献出土已涉及南至曾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地,北到狄族的中山国,西到曾被视为法治传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秦地。

由此可见,当时()A.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B.诸侯国采纳儒学思想成为风气C.儒学思想的社会传播较为广泛D.儒学已经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7.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等。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2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年级上册册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2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下列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

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3.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商朝→夏朝→西周B.夏朝→商朝→西周C.商朝→西周→夏朝D.西周→商朝→夏朝4.西洋人论述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A.青铜工艺极为发达B.考古资料极其丰富C.有完整的国家机构D.有成熟的文字系统5.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社会转型6.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该时期始于()A.秦灭六国B.周平王东迁C.齐桓公成为霸主D.三家分晋7.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

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齐桓公首霸B.商鞅变法C.郡县制确立D.百家争鸣8.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

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用泥制陶的事实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9.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条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右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黑陶双耳杯(酒器)A.炎黄二帝热衷于发明创造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C.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2.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最大的是酒器。

据此可推知()A.夏朝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C.夏朝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存在争议4.西周前期和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5.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开采丹砂矿的清都成了很有名的手工业主。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标准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材质D.时间2.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3.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量多且贵重,有的随葬品相当少甚至一无所有,但都葬在公共墓地里。

这主要反映()A.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B.仍处于母系统治时期C.氏族血缘关系依然牢固D.奴隶已经成为陪葬品4.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

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族长权威萎缩D.财产公有制强化5.“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这反映出分封制()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6.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

”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B.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C.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D.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7.《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心)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这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C.“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D.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图强,出现了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法。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

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

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③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纲要上册 期末复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纲要上册 期末复习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题一、单选题1.秦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下列不属于秦朝疆域范围的是()A.西南夷地区B.岭南地区C.西域地区D.河套地区2.元朝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在地方管理上采取的制度是()A.郡县制度B.行省制度C.刺史制度D.分封制度3.据祭祀坑与甲骨卜辞中的用牲记载,商朝用于各种仪式的牲畜往往少则数头、数十头,多则二三百头,甚至经常准备着上千头牛。

这反映了()A.商朝与方国间的战争频繁B.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C.商朝时牛耕技术得到推广D.商代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4.自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宣告后,“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汉代丝绸之路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A.西安、西域B.西域、欧洲C.西域、东罗马帝国D.长安、大秦5.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A.市舶司B.宣政院C.台湾府D.广州十三行6.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其中管辖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分别是()A.行都指挥使司台湾省B.行中书省台湾府C.驻藏大臣台湾办事大臣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7.下图漫画为“依样画葫芦”,仔细读图,下列官职中,其职能符合该漫画特征的是()A.中书省长官B.同中书门下平章事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8.如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连珠纹边饰。

关友惠先生在《敦煌隋代图案初探》中指出:“它(环形连珠纹)原是流行于波斯的一种纹样。

……外来输入的工艺品与纺织品中的纹样也被我们所吸收。

”这一纹饰在中国的流行说明()A.中国的本土文化深受外来宗教的影响B.波斯纺织技术高于中国C.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技术交流之先河D.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9.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华北两千多千米战线上,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10.我国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先后顺序是()①二府三司制度①内外朝制度①军机处①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11.以黄河为主题的《黄河大合唱》中有“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词,家喻户晓。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01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01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标准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材质D.时间2.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3.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量多且贵重,有的随葬品相当少甚至一无所有,但都葬在公共墓地里。

这主要反映()A.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B.仍处于母系统治时期C.氏族血缘关系依然牢固D.奴隶已经成为陪葬品4.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

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族长权威萎缩D.财产公有制强化5.“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这反映出分封制()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6.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

”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B.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C.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D.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7.《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心)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这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C.“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D.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图强,出现了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③“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④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两国处于临战状态。

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3.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周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

这反映了()A.等级尊卑制度的强化 B.贵族社会向富人社会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转变 D.血缘组织向地域国家转变4.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洞发掘出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

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最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的结论。

这一研究过程()A.推论不合理,材料不可信 B.推论有道理,材料不可信C.推论不合理,材料可信 D.推论有道理,材料可信5.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6.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

其主要原因是()A.皇帝幼龄即位B.宦官外戚专权C.黄巾军大起义D.地方军阀割据7.《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A.推行郡国并行B.实施汉承秦制C.实行休养生息D.颁布“推恩令”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9.东周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新局面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C.地主阶级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局面的有力推动10.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

此学者论述的制度属于()A.郡国并行制B.节度使制C.转运使制D.地方三司制11.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2.下图为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长约20公里,号称中国首条“高速公路”。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

这项措施()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13.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14.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商朝→夏朝→西周B.夏朝→商朝→西周C.商朝→西周→夏朝D.西周→商朝→夏朝15.《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

”这表明老子主张()A.民贵君轻B.精神自由C.节俭尚贤D.无为而治16.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17.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18.西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积极开拓疆域,国力富强。

以下是汉武帝作为的是()①颁布“推恩令”②建立中朝③设立刺史④派张骞出使西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9.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

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

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始终领先世界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20.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废除宗法制B.采取郡国并行制C.加强皇帝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21.在科学考察中,考古学家分别在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湖南道县的玉蟾岩等处,发现了1万多年前的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现了八九千年前的栽培稻。

材料表明()A.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水稻B.水稻是我国原始社会种植范围最广的农作物C.水稻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D.原始人使用打制石器种植水稻22.《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学术,常常标明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23.据大汶口考古发掘报告载:“家猪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的重要动产之一。

中期墓葬随葬猪的约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随葬猪的约占四分之一。

”这种情况说明了() A.大汶口的原始经济逐渐由畜牧业向农业转化B.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猪不再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动产C.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财富开始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D.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大量财产殉葬的风俗24.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25.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结合下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A.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教育状况B.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C.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学说D.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二、非选择题26.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围绕历史人物,完成下列探究。

任务一梳理知识(1)根据下面表格的分类,将有关的历史人物序号填进对应的空格内。

①刘邦②蔡伦③张角④董仲舒⑤陈胜⑥司马迁⑦刘秀⑧霍去病⑨张骞⑩汉武帝类别序号类别序号开国皇帝史学家科技人物农民起义领袖(2)简述下列人物的主要成就。

霍去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观点论证(3)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请以张骞为例,运用史实加以论证。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8.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

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

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

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

“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要求:任选两个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A C D D D B C C B A C A B B D B B A题号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B B C D B C A二、非选择题26.(1)类别序号类别序号开国皇帝①⑦史学家⑥科技人物②农民起义领袖③⑤司马迁:编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3)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

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7.(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