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规范与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合集下载

关于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关于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关于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第一条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为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强化我校教职员工的学术诚信意识,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所有教职工、各类在读学生、以及其它以名义从事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员。

第三条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适用于我校所有教职工、各类在读学生、以及其它以名义从事学术及相关活动的人员。

第五条应当遵守下述学术诚信要求:(一)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尊重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注明转引出处。

(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

(三)学术成果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通过正规渠道予以发表。

(四)在进行学术评价时,遵循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

第六条在学术活动中不得有下列学术不端行为:(一)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二)伪造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专家鉴定及学术能力证明材料。

(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四)未参加研究,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五)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六)其它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七条学术诚信的管理(一)校学术委员会是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

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评估学校学术诚信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存在的问题,对有关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明确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

(二)必要时校学术委员会可以成立独立的临时工作小组,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并向校学术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

浙江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浙江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附件:浙江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为加强科技计划信用管理,严肃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提高科技计划参与和执行主体的诚信水平,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根据科学技术部第11号令《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国科发计字〔2004〕225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是指省科技行政部门对有关单位、个人在参与和执行省科技计划项目中践行承诺、履行义务、奉行准则的诚信程度进行客观记录、公正评价,并做出相应行政处置的行为。

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及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的目的是提高省科技计划管理水平,提高省科技计划相关主体的诚信水平,从机制上约束和规范省科技计划相关主体的行为,提高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的对象是参与和执行省科技计划的相关主体,包括省科技计划的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

执行者主要是指项目承担单位、项目主持人等,评价者主要是指评审专家和评估机构,管理者主要是指接受委托履行管理职能的机构及其管理人员。

科研诚信建设应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相关主体行为规范管理、绩效考评等方面有机结合。

对于在从事科技活动中认真履行责任义务,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坚持奉行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相关主体,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其承担或参与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评价和管理等相关活动。

省科技行政部门成立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公室,负责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及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的日常工作。

综合计划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主体信用情况的收集、记录以及评价,政策法规部门负责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行政监察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行政监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最新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最新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2005年3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第二届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2020年11月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务会议修订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维护科学基金的公正性和科技工作者的权益,推动科研诚信、学术规范和科研伦理建设,促进科学基金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和《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评审、实施、结题和成果发表与应用等活动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发生在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评审、实施、结题和成果发表与应用等活动中,偏离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违背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行为准则的行为。

具体包括:(一)抄袭、剽窃、侵占;(二)伪造、篡改;(三)买卖、代写;(四)提供虚假信息、隐瞒相关信息以及提供信息不准确;(五)通过贿赂或者利益交换等不正当方式获取科学基金项目;(六)违反科研成果的发表规范、署名规范、引用规范;(七)违反评审行为规范;(八)违反科研伦理规范;(九)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第四条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依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章程》的规定,具体负责受理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组织开展调查,提出处理建议并且监督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五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对监督委员会提出的处理建议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

第六条科研人员应当遵守学术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不得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

涉嫌科研不端行为接受调查时,应当如实说明有关情况并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七条项目评审专家应当认真履行评审职责,对与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的通讯评审、会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审查以及其他评审事项进行公正评审,不得违反相关回避、保密规定或者利用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科研诚信建设制度与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办法

科研诚信建设制度与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办法

科研诚信建设制度与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学院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各部门、各系(部)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三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科研处、学院办公室负责制定学院学风建设的相关规定,指导和监督学院学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对所涉及学院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建立全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报与相关信息公开制度。

学术委员会是学院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科研处是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的执行机构,负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调查评判学术不端行为等工作。

第五条学院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

学院及各部门、各系(部)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管教学副院长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学院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教育与预防第六条学院将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学院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七条学院各部门、各系(部)应当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

教师对其指导的学生应当进行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诚信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审核。

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9月14日经科学技术部第2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徐冠华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七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研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科学技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估评审、检查、项目执行、验收等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以下称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一)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二)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三)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四)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五)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六)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第四条科学技术部、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以下简称项目主持机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称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根据其职责和权限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查处。

第五条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应遵循合法、客观、公正的原则。

在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中,要正确把握科研不端行为与正当学术争论的界限。

第二章调查和处理机构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科学技术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举报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

鼓励举报人以实名举报。

第七条科学技术部负责查处影响重大的科研不端行为。

必要时,科学技术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进行查处。

科学技术部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以下称办公室),负责科研诚信建设的日常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一)接受、转送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二)协调项目主持机关和项目承担单位的调查处理工作;(三)向被处理人或实名举报人送达科学技术部的查处决定;(四)推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五)研究提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建议;(六)科技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

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

XX学院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和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和道德,规范学术行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厅字〔2018〕23号)、《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9〕35号)、教育部《高等学院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部令第40号)、国家新闻出版署《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循客观、公正、合规、合法的原则调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所针对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学院从事教学科研人员、管理服务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具体包括下列行为:(一)抄袭与剽窃:在学术活动过程中抄袭他人成果,采用不当手段,窃取他人的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并以自己名义发表且不标明出处等行为。

(二)伪造与篡改: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在提交有关个人学术情况报告时,不如实报告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伪造专家鉴定、证书及其他学术能力证明材料等行为;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三)不当署名:将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外;未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在论文中署名;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将其列入作者名单;作者排序与其对论文的实际贡献不符;提供虚假的作者职称、单位、学历、研究经历等信息。

(四)一稿多投: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在首次投稿的约定回复期内,将论文再次投给其他期刊;在未接到期刊确认撤稿的正式通知前,将稿件投给其他期刊;将只有微小差别的多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在收到首次投稿期刊回复之前或在约定期内,对论文进行稍微修改后,投给其他期刊;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将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论文,原封不动或做些微修改后再次投稿;(五)重复发表:不加引注或说明,在论文中使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文献中的内容;在不做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摘取多篇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文献中的部分内容,拼接成一篇新论文后再次发表;被允许的二次发表不说明首次发表出处;不加引注或说明地在多篇论文中重复使用一次调查、一个实验的数据等;将实质上基于同一实验或研究的论文,每次补充少量数据或资料后,多次发表方法、结论等相似或雷同的论文;合作者就同一调查、实验、结果等,发表数据、方法、结论等明显相似或雷同的论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则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则

《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查处学术不端行
为的原则
1. 坚持依法治理:依照科研活动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科研诚信的法律权益。

2. 坚守学术准则: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强调学术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对违反学术准则的行为进行惩戒和警示。

3. 公开透明原则:推进科研过程的公开透明化,建立学术成果的公示制度,加强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4. 重视调查取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取证工作,确保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全面准确的查处。

5. 打破学术圈子封闭性: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入外部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等,打破学术圈子的封闭性,促进学术观点的多元化和辩证性。

6. 加强教育宣传: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教育力度,提高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和警惕性,培养科研人员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意识。

7. 严厉处罚违规行为:对于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和单位,依法依规给予严厉处罚,形成有力的震慑效果。

8.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研项目审查和监督机制,强化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
提高科研诚信防控能力。

这些原则的贯彻执行,将有助于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维护科研活动的正常秩序和学术发展的可持续性。

1.科学技术部颁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1.科学技术部颁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其 职 责 和权 限 对 科 研 不 端 行 为 进 行 查 处 。
第 九条
项 目承 担 单位 负 责 对 本单 位
承 担 的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项 目实 施 中 发 生 的 科
研 不端行 为进行 调查 和处理 。
承 担 国 家 科 技 计 划 项 目的 科 研 机 构 、 高 等 学 校 应 当 建 立 科 研 诚 信 管 理 机 构 . 立 健 建 全 调 查 处 理 科 研 不 端 行 为 的 制 度 。 科 研 机 构 、 等 学 校 的 科 研 诚 信 制 度 建 设 , 为 国 高 作
权 限 和 科 研 不 端 行 为 的 情 节 轻 重 。 对 科 研 不 端 行 为 人 做 出 如 下 处 罚 :一 ) 告 ; ) ( 警 ( 通 报 批 评 ;三 ) 令 其 接 受 项 目 承 担 单 位 的 定 ( 责 期 审 查 ;四) 止 其 一 定 期 限 内 参 与 项 目承 ( 禁 担 单 位 承 担 或 组 织 的 科 研 活 动 ;五 ) 过 ; ( 记 ( ) 职 ; ) 职 ; ) 聘 、 退或开除 等。 六 降 ( 解 七 ( 解 八 辞 第 十 二条 项 目主 持 机 关 应 当 根 据 其
建 设 的 建 议 ; ) 技 部 交 办 的其 他 事 项 。 ( 科 六
家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的 申 请 者 、 荐 者 、 担 者 推 承 在 科 技 计 划 项 目申 请 、 估 评 审 、 查 、 目 评 检 项
执 行 、 收 等 过 程 中发 生 的 科 研 不 端 行 为 f 验 以
第八 条
项 目主持机 关负 责对其 推荐 、
主持 、 委托管理 的科技 计 划项 目实施 中发 受
生 的科研 不端 行 为进行调 查和处 理 。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与规范建议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与规范建议

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与规范建议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在科研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科研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着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道德标准。

以下将针对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详细探讨。

1. 数据造假数据造假是科研不端行为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指的是在科研过程中故意篡改、伪造研究数据,以获得不符合事实的研究结果。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科研诚信的严重背离,也会误导其他研究者的科研方向和决策,对学术界的信任产生重大影响。

2. 抄袭及剽窃抄袭与剽窃是科研领域中常见的不端行为之一。

抄袭是指将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观点等未经授权擅自复制并标榜为自己的行为;剽窃则是指未经允许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不标注出处。

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学术权益,违反了学术界对知识的共享和尊重原创的基本准则。

3. 多次发表多次发表指的是将同一研究成果以不同的形式或者细节分别发表,以追求更多的发表数和学术声誉。

虽然多次发表并非绝对不合规的行为,但是如果没有明确说明这种情况,就会误导读者和同行,对科研诚信产生负面影响。

4. 不当署名不当署名是指在科研合作中某些个体未能根据其实际贡献程度进行适当署名或剥夺他人应有的署名权利。

这种行为严重扭曲了合作科研的原则,也不符合道德和学术规范。

5. 研究欺诈研究欺诈是指在科研过程中故意隐瞒研究中的缺陷、数据来源以及存在的冲突利益等信息,违背了诚实、透明和公正的科研原则。

这种行为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准确性和不可信性,严重危及公众安全和社会利益。

二、规范建议面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社会和科研机构应采取一系列的规范措施和建议,以促进科研的诚信和发展。

1. 建立科研伦理委员会科研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可以帮助监督和审查科研过程中的不端行为。

该委员会应由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关伦理规范,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督,以及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惩戒。

2. 强化科研课程和培训科研机构应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伦理和诚信教育,使其充分了解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提高识别和解决不端行为的能力。

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规章制度)

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规章制度)

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规章制度)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学术活动中存在的违反学术道德、科研规范、考试纪律等不合规行为。

为了维护学术诚信,保障学校的学术环境,制定了以下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严肃学术纪律,促进科研诚信, 全体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应当遵守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学术研究、教学、考试中涉及造假、抄袭、剽窃、篡改数据、捏造实验结果、违反学术规范等行为或其他侵害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三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原则为公正、严肃、及时,做到“发现一例、查处一例、曝光一例”。

第四条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包括纪律处分、学术处分和法律处分。

具体处分措施根据不同情况严肃处理。

第五条学校设立学术道德与诚信委员会,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

第二章学术不端行为的分类和处分第六条学术不端行为分为严重违规和一般违规两类。

第七条严重违规行为及处分(一)造假行为:指在科研实验、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活动中以捏造、编造、篡改数据、结果等方式虚假填报、报告、发布信息的行为;处理措施:取消论文发表资格,责令停止相关项目研究,学术处分,纪律处分。

(二)抄袭行为:指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观点、文字的行为;处理措施:责令改正,取消论文发表资格,学术处分。

(三)剽窃行为:指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创造的学术成果、研究成果等行为;处理措施:责令改正,取消论文发表资格,学术处分。

(四)违规评审行为:指在学术评审中,以贿赂、索贿、提供虚假资料等方式干预评审结果的行为;处理措施:取消评审资格,学术处分,纪律处分。

第八条一般违规行为及处分(一)学术规范违反行为:指违反学术规范,如论文作者顺序的不当安排,未获得学术合作人员的同意等;处理措施:责令改正,警告。

(二)考试作弊行为:指在考试中抄袭、交头接耳、使用非法工具等作弊行为;处理措施:本次考试作弊者,该科目成绩以零分计,并给予警告。

xx学校 学术不端问题处理办法

xx学校 学术不端问题处理办法

xx学校学术不端问题处理办法概述学术不端行为是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违背,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学校的声誉。

为了维护学术诚信和建立健康的学术环境,xx学校制定了以下学术不端问题处理办法。

举报渠道学校设立了学术不端举报渠道,以保护举报人的权益和保密性。

任何人员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举报:- 学校网站上的在线举报系统- 举报邮箱- 举报信函邮寄至指定部门处理流程接收举报学校接收到学术不端举报后,将立即进行初步审查,确保举报内容与学术不端问题有关,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举报,学校将及时进行说明,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调查核实学校将组织专业的调查小组进行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核实。

调查小组将采取适当的调查手段和方法,收集证据材料,听取相关人员的陈述和辩护意见,并保护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判定与处理调查小组将对学术不端问题进行判定并提出处理建议。

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学校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警告或纪律处分- 撤销学术成果- 暂停或终止资助- 暂停或终止职务追究责任对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同时,学校还会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公开通报对于已经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法公开通报,以倡导学术诚信和警示全校师生。

公开通报的内容将包括违规行为的性质、处理结果以及相关人员的基本信息。

教育培训为了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学术伦理意识,学校将定期组织学术伦理教育培训,培养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意识,并提供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指导意见。

总结学术不端问题是对学术诚信的挑战,但我们坚信只有建立起公正、诚信的学术环境,才能实现真正的学术进步。

通过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学术不端问题处理办法,xx学校将保护学术诚信、维护学校声誉,推动学术的健康发展。

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9月14日经科学技术部第2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徐冠华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七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研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科学技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估评审、检查、项目执行、验收等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以下称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一)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二)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三)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四)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五)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六)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第四条科学技术部、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以下简称项目主持机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称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根据其职责和权限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查处。

第五条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应遵循合法、客观、公正的原则。

在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中,要正确把握科研不端行为与正当学术争论的界限。

第二章调查和处理机构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科学技术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举报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

鼓励举报人以实名举报。

第七条科学技术部负责查处影响重大的科研不端行为。

必要时,科学技术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进行查处。

科学技术部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以下称办公室),负责科研诚信建设的日常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一)接受、转送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二)协调项目主持机关和项目承担单位的调查处理工作;(三)向被处理人或实名举报人送达科学技术部的查处决定;(四)推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五)研究提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建议;(六)科技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科研诚信处罚规则

科研诚信处罚规则

科研诚信处罚规则1. 引言为了维护科研领域的诚信,确保研究质量和学术声誉,本规则明确了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所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都应严格遵守本规则。

2. 科研不端行为界定科研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行为:- 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虚构研究数据、结果;- 未经允许使用他人研究成果;- 捏造事实、提交虚假研究报告;- 阻挠、妨碍科研工作;- 其他违反科研诚信的行为。

3. 处罚措施根据科研不端行为的严重程度,采取以下处罚措施:3.1 轻微不端行为对于轻微不端行为,采取以下措施:- 给予警告;- 要求公开道歉;- 暂停科研资助;- 要求参与额外的科研伦理培训。

3.2 中度不端行为对于中度不端行为,采取以下措施:- 暂停科研项目;- 撤销已获得的科研资助;- 禁止申请新的科研资助;- 要求收回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 要求参加更深入的科研伦理培训。

3.3 严重不端行为对于严重不端行为,采取以下措施:- 永久取消科研项目;- 永久撤销科研资助;- 禁止从事科研工作;- 追究法律责任;- 公开通报批评。

4. 调查与处理流程4.1 举报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科研不端行为,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

4.2 调查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查明事实真相。

4.3 处理根据调查结果,依据本规则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4.4 申诉受到处罚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提出申诉,申诉程序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5. 附则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科研管理部门所有。

---以上就是科研诚信处罚规则的相关内容,请所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共同维护科研领域的诚信。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暂行办法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暂行办法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暂行办法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程序,维护科研活动的公正性和规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践,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全国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

第三条科研不端行为是指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审、获奖推荐等过程中有以下行为之一或多种所构成的行为:一、在研究经费使用、实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作假、篡改数据或信息等;二、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未经核实使用他人数据或信息;三、人为捏造数据或信息,虚报成果、不实申报项目;四、在评审过程中造假涂污、哄抬成绩;五、其他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四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制,制定具体实施规定,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健全制度,依法依规查处科研不端行为。

第五条当发生科研不端行为时,科研机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调查处理:一、接到举报或发现科研不端行为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责成有关单位和人员配合协助进行调查;二、经过事实查明,确认属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应当留有必要证据,并书面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三、经过研究,查明情况后,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对已经确认的科研不端行为应当进行深入调查,并进行立案处理;四、科研不端行为行为人有故意或重大失误的,应当追究行政、民事责任;五、涉及科技成果奖励的,应当依照有关奖励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六、有关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提出申诉或者提起行政、民事诉讼等法律途径予以维权。

第六条科研机构应当按照本暂行办法,定期公开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情况。

第七条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最终解释权归全国科研机构管理部门所有。

科学规范与科研不端行为的控制

科学规范与科研不端行为的控制

某博士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抄袭了其他学者的论文。 这一行为在论文提交给学术期刊后被发现,经过比对和 调查,证实了该博士生的抄袭行为。该博士生因此受到 了撤销论文、延迟毕业等处罚,并被要求参加学术诚信 课程和道歉。
案例三:某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一稿多投事件
总结词
一稿多投浪费了学术资源,增加了期刊审稿负担,并可 能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误解。
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 和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导致学科发 展受阻甚至停滞。
05
科学规范与科研不端行为 的控制措施
加强科学道德教育
培养科研工作者的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加强科研工作者对诚信原则的认识和 理解,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强调学术自律
鼓励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遵守学术规 范和道德准则。
重要性
科学规范是保证科研活动正常进行和高质量产出的基础,也是维护学术诚信 和公平竞争的重要保障。
科学规范的基本原则
诚实性
科研人员应保持真实、准确、完整 的数据记录,不伪造、不篡改、不 隐瞒数据。
透明性
科研人员应公开、公正、公平地分 享数据和研究成果,并接受同行监 督。
严谨性
科研人员应遵循严格的研究设计和 实验程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和可重复性。
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的具体表现包括:未 经本人同意或授权,在论文、专利、软件等 研究成果上署上他人的名字;故意隐瞒事实 ,使他人误以为自己是研究成果的贡献者; 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创意,并署上自己的
名字等。
04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与危 害
个人原因
急功近利
部分科研人员过于追求成果和名利,导致学 术道德观念淡薄,忽视学术规范和伦理准则 。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温州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的通知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温州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的通知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温州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23.08.22•【字号】温科发〔2023〕13号•【施行日期】2023.09.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信用正文温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温州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的通知温科发〔2023〕13号各县(市、区)、功能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现予印发《温州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8月22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科研诚信管理及内容第三章科研诚信归集及奖惩第四章附则温州市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规范科研领域诚信管理,提高我市科研管理相关责任主体的诚信意识与信用水平,营造诚实守信的科技创新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施意见》、《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浙江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浙江省科研诚信信息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科研活动是指为解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科学技术问题,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内容而设立的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以及市科技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科研诚信管理,是指对隶属本市管辖或参与本市组织的科研活动事项的相关责任主体信守承诺、履行义务、遵守科研行为准则的评价和奖惩。

参与主管部门科研活动的申报单位、承担单位,项目承担人员、参与人员,第三方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咨询评审专家等是科研诚信建设的责任主体。

第四条科研诚信管理依据科技计划、奖励、创新活动等科研活动相关管理制度与政策法规、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以及申报材料、合同或任务书、委托协议书、预算申报书、自查报告、科技伦理审查报告、审计报告、验收材料等正式报告及承诺实施全覆盖、全过程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制修订记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科研诚信建设,规范科研人员的学术行为,保持研究院良好的科研秩序和学风,保证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保障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声誉,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依据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科技部〔2016〕第 11 号令)、《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科发纪规字〔2007〕41 号)以及《中国科学院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暂行办法》(科发纪监审字〔2016〕30 号),结合研究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弘扬实事求是、严谨审慎的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

第三条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自觉防止各种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研究院工作人员、研究生、博士后、到研究院开展客座研究的人员,以及其他以研究院及下属各机构名义从事科研学术活动的人员。

第二章科研诚信规范第五条科研学术活动中应严格遵守的基本准则: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准则;2.遵守诚实原则,在数据资料采集分析等方面实事求是;3.秉持专业精神,执行相关的专业标准和规范,自觉承担对同行、对研究对象和对社会的责任;4.遵守公平原则,对竞争者和合作者做出的贡献给予合理认同和评价;5.尊重知识产权,保障对成果做出创造性贡献且能对有关部分负责的人员的署名权;6.遵守声明与回避原则,严谨自律,对不熟悉的专业问题谨言慎行,在可能发生利益冲突时有义务声明,必要时应当回避。

第六条研究选题与课题申请规范1.选择科学研究课题,应当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应当考虑研究的学术价值、创新性、可行性等因素;2.研究经费申请时,应当秉承客观和正当的原则,对公共经费和科研资助机构负责;3.应当保证申请材料中所有内容真实、准确,并明确区分自己的和他人的工作;未经本人明确表示同意,不得将他人列为课题组成员。

第七条研究资源使用规范1.在研究工作中应当投入必要的资源;不得将资源挪作他用,或用于被禁止的或不安全的研究;2.应当确保从事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避免因时间不足而影响研究工作质量;3.不应当拒绝或阻挠符合有关规定的人员使用相关实验仪器、设备、材料、药品和软件等。

第八条科研数据收集与使用规范1.应当努力使收集到的数据有意义。

应当选择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和数据采集规范,采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

2.应当保证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应当在有连续页码的实验记录本上记录研究过程和相关数据,不得涂改数据或撕掉记录本中的任何一页;严禁编造、改动原始数据,或有选择地记录数据以获得特定的结果。

3.使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数据,必须事先征得数据所有者的同意,并明确说明数据来源。

4.使用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必须获得受试者或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未经同意不能将数据用于约定用途之外的其他目的,或把数据转交、透露给其他机构或人员。

5.在使用数据、图像时,应当使其能够清晰、完整、准确地反映实物资源和研究过程的实际,符合描述规范,并使审稿人或其他科研人员能够检验其真实性。

第九条数据的保存与共享规范1.应当保存所有实验数据(包括未发表的数据)的记录。

2.应适当整理、保存所获得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备份、归档,防止数据的损毁、灭失或被篡改。

对于涉及个人隐私或其他应予保密的数据,应当采取特别的保存措施。

3.遵守研究院关于实验数据和材料保留的规定,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记录本或其他材料带离工作单位。

第十条科研伦理与实验对象安全规范1.进行涉及人类受试者或实验动物的研究,必须保证这样的研究是必需的、无可替代的,要按有关规定获得研究院医学或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并严格按照批准的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2.进行涉及人类受试者或实验动物的研究,必须由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操作,参与研究的学生必须在具有相关资质人员的监督下工作。

3.进行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应当获得受试者对下列事项的书面知情同意材料:①获取、处理、分析和使用试验数据的范围和方法;②不泄露受试者的个人隐私,不将试验资料用于协议规定范围之外的任何目的和用途;③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有权随时中止或放弃试验。

4.进行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只能选择符合相关要求的受试者,并严格履行与参与者之间的协议或约定。

不得采取强迫或欺骗手段使受试者参与。

在招募受试者时,不能有意或无意地对其进行诱导和误导。

5.在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中,应当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任何不必要的精神或肉体上的痛苦与伤害。

如果在试验开始前有理由确信会发生导致死亡或伤残等伤害,则不应当进行试验;如果在试验过程中有迹象表明可能会导致这样的伤害,则必须立即中止试验。

6.进行涉及实验动物的研究,应当关怀实验动物并考虑其利益和特殊性。

应适当的饲养并安置动物,必要时应使用镇静剂、止痛剂或麻醉剂,尽量减少和避免实验动物的痛苦和不适。

必要时,应当无痛苦地处死将要遭受剧烈或慢性痛苦,并且无法治愈的动物。

7.应当使用适当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去获得有效的结果,并尽量使用处于较低进化阶段的物种或采用计算机仿真等非动物模型替代技术。

对于涉及生物、化学、放射线等安全问题,以及克隆、纳米、转基因等带有不确定性的新技术的研究,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和我国已采纳的国际性准则和标准。

第十一条文献引用规范1.科研人员在论文或专著中,应当明确区分自己的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时,应当力求准确,并列入文后的“引用文献”或“参考文献”。

2.不应当在参考文献中列入没有参考、引用过,或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

3.应当尽可能使用直接引用,如果无法接触到原始文献,或原始文献使用的是自己不懂的语言,应当注明系转引并给出出处。

4.不应当故意忽略、隐匿他人已发表的重要文献或对自己的研究结论不利的证据;在引用他人文献时不应当有意歪曲或贬低他人的学术观点或研究发现。

5.引用他人未公开发表的新思想、新观点,包括在非正式交流中获得的资料,应征得相关人员的同意,并给予引注或说明。

6.不应当以盲目增加文献被引率等为目的,进行不适当的自我引用或与他人约定的相互引用。

第十二条成果署名规范1.只有符合作者或成果完成人身份要求者享有署名权。

应当避免不该署名者署名,或应该署名者没有署名等情况。

任何人不应当在其未参与实际研究工作的成果上署名。

2.署名者应当是对概念的构思、研究设计、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和解释等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或起草、修改了手稿中的重要内容,并能够对研究结果负责的人。

提供研究经费、实验条件、样本、标本或资料的人员,或仅提供了一般性管理、语言翻译和文献润色等辅助性劳动的人员,不应当署名为作者或成果完成人。

3.所有作者或成果完成人均应当事先审阅并同意发表任何有其署名的成果,并对其中自己所完成或参与的部分工作负责。

4.合作研究产生的作品或成果的署名顺序,一般应当由所有作者或成果完成人共同决定,通常应当按各自对成果所做贡献大小排序。

也可以按照学科的署名惯例或合作者之间的约定安排署名顺序。

5.对于不具有在成果上署名的资格、但对研究工作有所贡献或帮助的个人或组织,应当在发表物中说明他们的贡献和帮助并致谢。

6.不应当以增加自己发表作品、参与项目或获得奖励的数量为目的,与导师、同事、同学、学生等在各自所完成的作品或成果上互相署名。

7.在发表或公布成果时,不得冒署他人姓名,即为了提高作品或成果的发表、出版、获奖机会等目的,擅自将他人列为作者或成果完成人。

8.对于在研究中做出符合作者或成果完成人身份要求的贡献者,除本人要求或有保密需要者外,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其署名权。

第十三条投稿与发表规范1.研究成果应当首先经过同行评议的程序发表,或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其他形式的交流。

不应当为了追求研究发现的优先权或轰动效应,直接向新闻媒体或公众发布研究成果。

2.不应当将报告研究成果的同一篇手稿,或基于同样数据资料而只有微小差别的手稿同时投寄给 2 个或 2 个以上的出版单位发表(一稿多投);只有在收到前一次投稿的出版单位的拒稿通知或已超过其规定的审稿期限后,才可以转投其他出版单位。

3.如果欲将一份已投出的手稿转投另一个出版单位,必须向原接受投稿的出版单位正式申请撤回手稿,并在得到确认通知后才可以转投。

如果该手稿由多个作者共同完成,在决定转投前必须经所有作者达成一致。

4.一般不应当把已发表的作品再次投稿发表,或将多篇作品各取一部分,拼凑出“新”手稿后再次投稿发表(重复发表)。

如果约定再次发表或以另一种语言发表同一份手稿时,须事先得到有关出版单位的明确许可,并遵守其相关规定。

为扩大传播等目的再次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专著,应当在再次发表文献的显著位置说明原因,并注明文献原来的刊载处。

5.不应当为了增加发表物的数量或解决多个作者的排名等问题,故意违反研究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不惜降低论文质量,将一项研究拆分为若干可发表的更小单元发表。

6.凡接受资助的研究项目,在其最终成果发表时,应当以适当方式标注资助来源。

7.如果要大量引用他人的文字、数据,或复制他人已发表的图表,必须取得版权所有者的许可。

8.对于在论文中提及或在文内照片中可识别的人,应当取得其同意自己姓名或照片被使用的书面许可。

9.所有署名作者都符合作者身份要求,所有为此项研究做出贡献者都获得了适当的承认,所有作者一致同意手稿的最终发表稿。

10.如果出版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有要求,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应当负责据实提供相关研究的伦理审批许可、研究的原始数据及图像、每位作者在其中贡献的说明、研究资助情况和关于利益冲突方面的声明等。

11.作者在成果被学术出版单位接受或发表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应当客观、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工作。

第十四条同行评议规范1.只对自己有能力评议的对象进行评议。

如果自己对被评议对象或有关的研究方向不熟悉,应当如实告知评议组织机构,拒绝参加评议。

2.应当客观、公正地进行评议活动。

评议意见不应当受被评议者的性别、种族、出身、宗教、职称或职务、师承关系或社会关系等评议工作以外因素的影响。

3.应当尊重被评议人的尊严和学术自主性,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

在评议意见中不应当包含侮辱性、轻蔑贬低或者有失客观的评论内容。

4.应当提供具体、翔实的评议意见,说明自己所提出判断或结论的理由或证据。

5.不剽窃他人的学术思想或研究成果;不擅自复制或扩散被评议材料;不出于与同行评议程序无关的目的使用或与他人分享、讨论被评议对象的观点、数据和方法等。

6.对评议过程保密。

如果是匿名评议,不以任何方式泄露自己和他人的身份等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