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复习笔记:血液系统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复习笔记: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要点: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治疗病因1.铁的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年人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
2.铁需求增加而摄入量不足3.铁吸收不良临床表现1.症状常出现行为异常、乏力、心悸、耳鸣、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尤其显著。
部分患者(尤其儿童)可有嗜食泥土、生米等异食癖。
严重者可致黏膜组织变化和外胚叶营养障碍,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等。
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细菌性感染。
2.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1.血象典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MCV<80fl,MCHC<32%。
成熟红细胞苍白区扩大,大小不一。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中幼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
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较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边缘不整齐。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消失或显著减少。
3.铁代谢检查①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血清铁浓度常<8.9μmol/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常降至15%以下;②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12μg/L可作为缺铁依据。
由于血清铁蛋白浓度稳定,与体内贮铁量的相关性好,可用于早期诊断和人群铁缺乏症的筛检。
4.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缺铁时血红素合成障碍,FEP/Hb>4.5μg/gHb有诊断意义。
诊断诊断依据包括三个要素: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C<32%。
2.有缺铁的证据3.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铁剂治疗有效。
治疗1.病因治疗2.铁剂治疗(1)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
内科学考试血液系统总结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特点】①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②骨髓和外周血中以异常的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一般超过20%③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无效可在数月或数周内死亡。
【临床表现】两大类症状:①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贫血,发热,出血②白血病细胞增值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下端局部压痛,眼部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口腔与皮肤及睾丸病变。
【诊断】:血象(>10亿或小于1亿),骨髓象(原始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30%,Auer小体仅见于AML),细胞化学,其他生化(溶菌酶与尿酸粒系与单核升高,淋系降低)。
【治疗】:①对症支持②化疗:目的:达到完全缓解延长生存期;原则:早期联合,充分,间歇,阶段,个体化,分为两个阶段:诱导缓解治疗,缓解后治疗。
标准方案:①AML:3天蒽环类药物+7天阿糖胞苷②ALL:长春新碱+泼尼松。
【白血病分类】:急性淋巴细胞ALL,急性非淋巴细胞ANLL,慢性淋巴细胞CLL,慢性粒细胞CML【急性白血病分型】AL分ALL和AML两大类AML分8型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形态和组化染色无法辨认,依靠电镜MPO免疫学方法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B>90%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 30-89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早幼粒>30% 依靠形态和组化染色方法5、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B>30%;各阶段粒细胞在30-80%,各阶段>20%. M4Eo:E >or=5%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单核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均≥80%.7、急性红白血病(M6):红系≥50%;原始粒细胞≥30%.8、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原始细胞占巨核细胞≥30%.ALL分3型1、L1: 以小细胞为主(直径<12um)2、L2: 细胞大小不一3、L3: 以大细胞为主,浆内有明显空泡。
缺铁性贫血:【概念】由于体内缺乏可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铁而引起的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2023年内科血液系统知识点小总结
内科血液系统知识点小总结贫血的定义: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 /L ,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 L,孕妇Hb<100g/L 就有贫血。
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极重度<30g/L;重度30-59g/L;中度60-9 0g/L;轻度>90 g/L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大量增生的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肝疾病正常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来不及改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重点掌握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膜结构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内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红细胞被血清中抗体或补体所影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体内铁的分布①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主要)、肌红蛋白铁、转铁蛋白铁、乳铁蛋白等②贮存铁—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临床表现:(1)缺铁原发病表现如消化道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妇女月经过多等。
(2)贫血表现常见为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等;有苍白、心率增快。
(3)组织缺铁表现①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精神②体力、耐力下降;-----身体③易感染;-----免疫力④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智力⑤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嘴⑥毛发干枯、脱落;-----毛发⑦皮肤干燥、皱缩;-----皮肤⑧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反甲);-----指甲记组织缺铁有一个联想记忆方法,记成一个“不精致女孩子”,首先作为人,精神、身体、智力、免疫力都不行;作为精致女孩子:唇、头发丝、皮肤、指甲这些细节也不行。
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
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在医院的内科护理里,血液系统的知识可真是个大宝藏,听说过“血液是生命之源”这句话吧,简直说得没错。
血液就像一条大河,把氧气和养分送到身体每个角落,还带走废物,真是辛苦它了。
想想看,没有血液的流动,我们的身体就像没电的手机,啥也干不了。
说到血液系统,首先得聊聊红细胞,那小家伙们可是一队勇敢的战士,专门负责运输氧气,保持我们充沛的精力。
白细胞则是我们的护卫军,遇到细菌和病毒,它们立刻就像超级英雄出动,保护我们的健康。
记得有一次,朋友感冒了,白细胞那叫一个忙,简直是一场无形的战争。
然后是血小板,嘿,它们可是出色的修理工哦。
每当我们受伤,流血的时候,血小板就会像小蜜蜂一样飞速赶到,赶紧把伤口封住,防止大出血,真是够给力。
要是没有它们,咱们可能连个小划伤都得大费周章。
血液里的每个成分都有它的使命,缺一不可,真是神奇的合作团队。
再说说血液检测,嘿,像抽血这种事,很多人都觉得害怕,其实没啥大不了的。
医生通过化验单就能了解我们身体的各种情况,简直像看一本生活指南。
高低血糖、贫血、白细胞增多,甚至各种疾病的蛛丝马迹都能在那张单子上找到,真的是个小小的“侦探”。
有时候看到化验结果,心里还真会五味杂陈,有些人高兴得像中了彩票,有些人则愁得像吃了苦瓜。
不过,别担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医生会给出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恢复健康的。
说到护理,护士姐姐们简直是无私的天使。
她们像母亲一样细心,时刻关注患者的需求。
打针、换药、测体温,样样都是她们的拿手好戏。
那种轻声细语的安慰和贴心的照顾,真的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
尤其是看到那些病人,虽然痛苦,但在护士的陪伴下,脸上总会浮现出一丝微笑,真是让人感动。
而在护理血液系统的时候,营养也是个大问题。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血液的质量和饮食息息相关。
多吃些含铁丰富的食物,比如红肉、菠菜、豆类,能有效提高血红蛋白。
喝水也很重要,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血液才能流动得更顺畅。
偶尔来个水果沙拉,补充维生素,简直是一举多得。
【免费下载】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它有两种方式即:A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都在血管内。
启动因子为XII。
B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Ⅲ)来自组织。
启动因子为Ⅲ。
②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即: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Ⅱ)————凝血酶(Ⅱa)↓纤维蛋白原(Ⅰ)—— 纤维蛋白(Ⅰa)(溶胶状态) (聚合而成凝胶状态)在此过程中有血小板、Ca2-的参与(10)、抗凝系统1)抗凝物质(1)肝素:抗凝物质。
增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抑制凝血酶原的被激活。
(2)抗凝血酶Ⅲ:封闭因子II、VII、IX、X、XI、XII的活性中心发挥抗凝作用。
由肝脏产生(3)蛋白质C:可灭活因子Ⅴa、Ⅷa,降低Ⅹa的活性,还可以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2)纤溶系统(1)纤维蛋白溶解:将纤维蛋白降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2)纤溶系统的组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3)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激活物、组织激活物、激肽释放酶。
(4).纤溶抑制物:A抗纤溶酶为α-球蛋白,能与纤溶酶结合从而使之失活。
B激活物的抑制物如α2 -巨球蛋白,能抑制纤溶酶被激活的作用。
(5)它的过程为纤溶酶原激活和纤维蛋白降解。
(四)、血性:它包括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A:.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的种类(A、B两种凝集原)。
B.血型判断:a:制备标准的A型血清(含抗B凝集素)和B型血清(含抗B凝集素)。
b:用标准血清分别与被鉴定人的红细胞悬液相混合。
(2)Rh血型系统A.凝集原的种类和血型的判定它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有C、c、D、E、e 5种。
其中D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
红细胞表面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没有D抗原的称为Rh阴性。
B;Rh血型的特点:a:Rh抗体:人血液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
只有当Rh(-)血型者接受Rh(+)血液后,才能产生抗Rh抗体。
b: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IgG,分子量小,可透过胎盘。
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内科护理血液系统重点总结一、血液系统概述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由骨髓、造血干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血管和淋巴管组成。
骨髓是造血干细胞的发育和成熟的地方,血细胞在骨髓中生成后进入血液循环。
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血液系统的主要功能:血液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首先,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运输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到肺部和肾脏排出;其次,免疫防御,白细胞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和异常细胞;再次,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平衡;最后,参与凝血和纤溶过程,防止出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血液系统疾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等。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是由于红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导致氧运输能力下降。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疾病,由于白细胞异常增生产生过多的白血球,影响正常血细胞的生成。
淋巴瘤和骨髓瘤分别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发生的恶性疾病。
血栓和出血性疾病与血液凝固和纤溶机制的异常有关,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不止。
二、红细胞疾病贫血贫血的病因与分类: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失血等原因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的一种疾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贫血和病理性贫血,其中病理性贫血又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血液系统》笔记
第四篇血液系统第1章贫血1. 概念1) 不同人群的贫血指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
2) 贫血严重度分类(记忆方法:人分为3,6,9 等。
)~极重~30g/L~重度~60g/L~重度~90g/L~轻度~正常2. 贫血原因的分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a) 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质:骨髓增生障碍。
)b) 红细胞合成原料不足c)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缺铁性贫血。
d)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记忆方法:珠海。
)e) VB12、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贫血。
(记忆方法:12 岁,年幼。
)2)红细胞破坏过多a) 内源性 :A.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球。
B. 获得性红细胞膜异常:阵发性血红蛋白尿(PNH)。
C.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 磷酸酸脱氢酶。
D.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状细胞贫血。
b) 外源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造血微环境所致的异常第2节缺铁性贫血1. 铁的正常代谢途径:1) 人体吸收铁的部位是: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段。
2) 铁的贮存有两种方式: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2. 实验室检查(记忆方法:血清铁,铁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都降低;升高的是:总铁结合力和游离原卟啉。
)1) 血常规:a)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2) 骨髓象:a) 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最可靠的依据。
b)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均明显减少。
c) 骨髓小粒染铁消失。
3)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a) 血清铁降低,数值<500μg/L。
b) 总铁结合力是升高,数值>3600μg/L。
4)血清铁蛋白降低(首选的检查,缺铁性贫血先缺储存铁。
)a) <12μg/L 可作为缺铁的依据.b) 是缺铁性贫血最敏感的指标。
(铁蛋白:铁的储存形式。
)5)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题眼)(注:因为:铁+原扑啉=血红蛋白,现在铁少了,游离的原卟啉升高)5. 治疗1) 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a) 治疗后5~10 天,最先升高是网织红细胞。
最新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血液系统疾病概述一、基础知识;(一)、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动脉血:鲜红色。
HbO2静脉血:暗红色。
Hb空腹血浆:清澈透明餐后血浆:较混浊(3)粘滞性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
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
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血浆PH 7.35~7.45。
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
体内有酸碱对。
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红细胞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水血浆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1、红细胞(RBC)(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2)数量: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①:.悬浮稳定性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
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
测定方法:血沉(ESR)。
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一、基础知识;(一)、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动脉血:鲜红色。
HbO2静脉血:暗红色。
Hb空腹血浆:清澈透明餐后血浆:较混浊(3)粘滞性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
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
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血浆PH 7.35~7.45。
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
体内有酸碱对。
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红细胞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水血浆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1、红细胞(RBC)(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2)数量: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①:.悬浮稳定性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
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
测定方法:血沉(ESR)。
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1小时末,男性:0~15mm;女性:0~20mm。
第6版内科学笔记协和版之血液系统
§1 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RBC<4.5×1012/L及(或)HCT<0.42,女性Hb<110g/L,RBC<4.0×1012/L及(或)HCT<0.37就可诊断为贫血。
6.其他皮肤干燥,毛发枯干,创口愈合较慢。眼底苍白及视网膜出血偶见。
(三)诊断
包括了解贫血的程度、类型及查明贫血原因。病因诊断最为重要。
实验室检查目的是确定贫血程度和贫血类型: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是确定贫血的可靠指标。②外周血涂片检查可对贫血的性质、类型提供诊断线索。③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帮助了解红细胞的增生情况以及作为贫血疗效的早期指标。④骨髓检查
(一)分类
1.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分为①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②正常细胞性贫血如再障,急性失血贫血;③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2.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分为:①红细胞生成减少;②红细胞破坏过多;③失血性。
(二)临床表现
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①贫血的程度;②贫血的速度;③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④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⑤患者的年龄;⑥有无心、脑血管基础疾病。
(1)血管内溶血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起病比较急,常有全身症状,如腰背酸痛、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
(2)血管外溶血由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破坏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温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等。血管外溶血一般较轻,起病比较缓慢,可引起脾大,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多无血红蛋白尿。
内科学 血液系统疾病 总结 重点 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1.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身体造血系统的各种恶性瘤、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和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等。
在临床中,我们通常以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2.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症状,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
贫血的病因很复杂,通常分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普遍性贫血等。
3. 血栓与止血血栓和止血是指在发生损伤的情况下,身体能够快速形成血块来控制出血。
血栓包括静脉血栓、肺血栓和动脉血栓等。
常见的止血疾病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白血球体内的基因发生异常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骨髓中白血球数目明显增多,血细胞发育异常。
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5. 淋巴瘤淋巴瘤是指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恶性肿瘤。
临床上,淋巴瘤的表现包括肿块、淋巴结肿大、贫血、乏力、发热、夜间盗汗等,常常需要通过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和化疗等方式来治疗。
在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
在进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患病部位、病因和治疗方案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结合药物治疗、放疗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方式来消灭肿瘤细胞或改善病情。
放疗和手术则主要用于肿瘤定位或病灶切除。
同时,术后生活护理和长期的随访也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一些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进行调整。
最新内科学重难点知识整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重点病:缺铁性贫血、再障、溶贫总论、白血病贫血定义:贫血是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的一种病理状态。
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按贫血的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Hb>90g/L),中度(Hb 60~90g/L),重度(Hb 30~60g/L)和极重度(Hb<30g/L)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1. 皮肤黏膜表现: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弹性张力降低2. 呼吸循环系统:代偿性呼吸心率加快长期严重贫血引起高动力性心力衰竭肺动脉瓣区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中等强度3. 神经肌肉系统:严重贫血可头晕头痛、耳鸣、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4.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5. 泌尿生殖系统:多尿、低比重尿,严重可有轻度蛋白尿。
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改变、闭经,严重可性功能减退6. 低热(二)特异性表现1. 缺铁性贫血:反甲或匙状甲、舌炎、异食癖2. 恶性贫血:感觉异常、舌炎3. 溶血性贫血:黄疸、脾大(血管外溶血)严重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寒战高热、头痛、呕吐,继之血红蛋白尿、黄疸(血管内溶血)4. 急性出血或严重溶血发作:与体位有关的心率增快、低血压缺铁性贫血IDA因体内铁储备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
育龄和妊娠妇女发病率最高。
铁的吸收:Fe3+(肠腔)→Fe2+(肠细胞)→Fe2+(出细胞)→Fe3+(血浆)+运铁蛋白→Fe3+(幼红细胞)→Fe2+(血红素)/Fe3+(铁蛋白)铁的分布: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储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运铁蛋白临床表现:详见“贫血”临床表现1.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MCV<80fl,MCH<26pg,MCHC<32%),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或略↑2. 骨髓象:红系造血轻中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类型MCV(fl)MCHMCHC疾病大细胞性贫血>100>3232t)、慢性粒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
几乎所有的MDS患者都有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
约60%的MDS 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约有20%的MDS患者死于感染。
40%~60%的MDS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和骨髓象50%~70%的患者为全血细胞减少。
一系减少很少见,多为红细胞减少。
骨髓增生程度多在活跃以上,1/3~1/2达明显活跃以上,少部分呈增生减低。
外周血和骨髓常见的病态造血。
二、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 MDS患者的体外集落培养常出现集落“流产”,形成的集落少或不能形成集落。
粒一单核祖细胞培养常出现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
第六章白血病第一节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分类】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AL分为ALL及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两大类。
这两类再分成多种亚型。
AML共分8型如下: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
M4(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NEC 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
ALL共分3型如下: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μm)为主。
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药物治疗
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琥珀
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
①首选方法,宜选用二价铁;
②铁剂可致便秘;使大便颜色变黑,可掩盖消化道
出血而延误病情或引起误认为出血的担心
③用药指导:不宜空腹服用,餐后服用可减轻胃肠
道不良反应
静脉铁剂治疗药物:右旋糖酐铁、蔗糖铁
①胃肠道吸收障碍或经胃肠道不能吸收,或需要快速补铁时使用;
②首次用药需先使用试验剂量,1小时无过敏再给予足量治疗
③安全性监测:静脉铁剂需注意滴注速度要求:
100mg——15分钟;
200mg——30分钟;
300mg——1.5小时;
400mg——2.5小时;
500mg——3.5小时。
每次给药先缓慢滴注至少15分钟,密切观察,如无不良反应发生,可将剩余药量按上述滴速要求滴注完毕
15、翻倍、+1 铁剂相互作用
铁剂与药物减少吸
收
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断剂)、四环素、考来烯胺、碳
酸氢钠
促进吸
收
维生素C
铁剂与食物减少吸
收
牛奶、蛋类、钙剂、磷酸盐、草酸盐等、茶、咖啡促进吸
收
肉类、果糖、氨基酸、维生素C
记忆:吃维C,补酸果肉促铁
第二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因:缺乏维生素B12、叶酸。
血液系统知识点笔记
血液系统知识点笔记一、溶血性贫血●按溶血部位分类1.血管外溶血●遗球,温抗体型自免溶贫,海洋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MDS和巨幼贫(但溶血部位在骨髓)●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高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高),胆原升高2.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增加,外周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骨髓涂片检查显示,骨髓增生活跃,红系比例增高,以中幼和晚幼红为主,粒红比例可倒置●部分红细胞内含有核碎片,如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3.血管内溶血●PNH,冷抗体型自免溶贫,G6PD,血型不符输血●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HB血症,HB尿,含铁血黄素尿二、恶性淋巴瘤(男多于女)●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无痛性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跳跃式播散-越过邻近淋巴结向远处淋巴结转移;肺门、纵隔,回肠,胸腰椎压迫多见1.B细胞肿瘤包括淋巴滤泡,含浆细胞的瘤,名称里本来就含B的,毛细胞白血病CD10,19,20,79a●套细胞淋巴瘤●CD5,CD20,特异性CyclinD1●弥漫大B最常见2.T细胞肿瘤扭曲性淋巴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30、t(2,5),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霍奇金淋巴瘤(ABVD,MOPP)阿霉素(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甲氮咪胺饮酒后淋巴结疼痛为特有;无痛性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多发生在颈部和锁骨上;渐进式播散;压迫少见;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为起病症状,1/6周期性发热(Pel-Ebstein热)瘙痒可为唯一全身症状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大量的小B,缺乏诊断性R-S细胞,爆米花细胞●CD30偶见,CD15阴性,CD20阳性,CD10阳性●无EB●易向其他各型转化2.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D30,15阳性 CD20,45阴性 EB●结节硬化型(最常见-病理)●陷窝细胞,少量镜影●混合细胞型(最常见-内科)●少量镜影●富于淋巴细胞型●少量镜影●淋巴细胞减少型●大量镜影,多形性瘤细胞●100%EB,常伴HIV●分期1.病灶一个是1期颈部,腋部,腹股沟之一累及2.同侧2个是2期膈肌同侧的2个或多个(颈+腋/腹股沟+腹主动脉旁)3.两侧或脾是3期4.肝肺骨髓是4期5. 有以下症状之一为B组●发热>38℃●盗汗●半年(六个月)体重下降>10%●免疫学标记1.B细胞:CD10,19,20(持续表达于b细胞,美罗华作用靶点J)79a,Ig,PAX52.T细胞:CD23(持续表达与各阶段T细胞)478(表达于成熟T细胞)3.套细胞:CD54.髓系:CD13,33,117,MPO(过氧化物酶)5.NK:CD16,566.幼稚B、T: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淋巴滤泡(均富含B细胞)1.生发中心2.边缘区3.淋巴滤泡套细胞三、贫血概述●分类1.按RBC形态大的幼儿没得事干,坐小的慢的喜洋洋地铁,摔倒了,正在急性失血2.按HB浓度369轻中重极重3.按发病机制●RBC生成减少性●造血干组细胞异常再障,MDS●造血调节异常●骨髓基质细胞受损骨髓病性贫血●淋巴细胞功能亢进●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巨幼贫,缺铁贫,铁粒幼贫,铅中毒贫血●RBC破坏过多性海王GG遗P自脾●膜缺陷遗球,PNH●遗传性朱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RBC酶缺陷G6PD●RBC被血清抗体或补体影响自免溶贫●脾亢●失血性●红细胞自身缺陷和外部异常的检查1.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阳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酸化血清有血试验(Ham)阳性,糖水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膜上CD55和CD 59表达下降●PNH3.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蚕豆病4.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外周血片中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遗球四、再障vs三系减少疾病:PNH,MDS,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包括EVans综合征和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并不是自免溶贫,急性白血病(尤低增生性),巨细胞贫血●血象1.Ret<0.5%,且绝对值<15*10^92.Wbc<20*10^93.中性粒细胞<0.5*10^94.plt<20*10^9●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Ret<0.01,淋巴细胞增多2.一般无肝脾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50%或重度<25%,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造血组织均匀减少)4.除外PNH,Fancomi贫血,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治疗1.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全部AA●麦考酚吗乙酯,环磷酰胺,甲泼尼龙-重型AA2.造血生长因子●EPO,CSF3.雄激素-全部AA2-3月生效,常用:司坦唑醇,十一酸睾酮,丙酸睾酮,达那唑。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第一章贫血概述定义: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
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
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青少年偏食易缺铁。
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 /―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 / L,孕妇 Hb<100g/L。
【分类】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类型MCV (fl) MCHMCHC疾病大细胞性贫血〉100〉32321)、慢性粒一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
几乎所有的MDS患者都有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
约60%的MDS 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约有20%的MDS患者死于感染。
40%〜60% 的MDS患者有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和骨髓象50%〜70%的患者为全血细胞减少。
一系减少很少见,多为红细胞减少。
骨髓增生程度多在活跃以上,1/ 3〜1/2达明显活跃以上,少部分呈增生减低。
外周血和骨髓常见的病态造血。
二、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培养MDS患者的体外集落培养常出现集落“流产”,形成的集落少或不能形成集落。
粒一单核祖细胞培养常出现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
第六章白血病第一节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1)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分类】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AL分为ALL及ANLL (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两大类。
这两类再分成多种亚型。
AML共分 8型如下: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
M4(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NEC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
ALL共分3型如下: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W12um)为主。
L2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um)为主。
L3(Burkitt 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染色深。
【临床表现】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一)贫血。
(二)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
(三)出血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
M3易并发凝血异常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
二、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一)淋巴结和肝、脾大淋巴结肿大以ALL较多见。
(二)骨骼和关节常有胸骨下段局部压痛。
(三)眼部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常累及骨膜、以眼眶部位最常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四)口腔和皮肤AL 尤其是M4和M5,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可使牙龈增生、肿胀。
(五)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1鹿和1可发生在疾病的各个时期,但常发生在治疗后缓解期,引起CNSL以人11最常见,儿童尤甚,临床上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晕,重者有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六)睾丸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
另一侧虽无肿大。
但在活检时往往也发现有白血病细胞浸润。
睾丸白血病多见于ALL化疗缓解后的幼儿和青年。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超过10109/L以上。
约 50%的患者血小板低于60109 / L,晚期血小板往往极度减少。
二、骨髓象是诊断AL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
FAB协作组提出原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ANC)N30%为AL的诊断标准。
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的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 现象。
Auer 小体仅见于ANLL,有独立诊断意义。
三、细胞化学最有价值的是过氧化物酶(POX)和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
POX染色急粒的原始细胞为(+)〜(+++),急单为(- )一(+),急淋(-);NSE染色急单(+),能被NaF抑制,而急淋和急粒均为(-)。
糖原染色(PAS)有助于鉴别红白血病与巨幼细胞贫血,因为两者的幼红细胞均有巨幼样改变,但PAS反应常前者呈强阳性反应,后者呈阴性反应。
【治疗】(一)诱导缓解治疗目标是使患者迅速获得完全缓解(CR),所谓CR,即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二1、5109/卜血小板,100109 /1,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骨髓中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原单+幼单核细胞或原淋+幼淋巴细胞)W5%,无Auer小体,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无髓外白血病。
(二)ALL 的治疗诱导缓解治疗长春新碱(VCR)和泼尼松(P)组成的VP方案,是急淋诱导缓解的基本方案。
VCR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末梢神经炎和便秘。
VP加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DNR)组成DVP方案,再加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损害、胰腺炎、凝血因子及自蛋白合成减少和过敏反应。
环磷酰胺(CTX)所致的不良反应为出血性膀胱炎,常用美司钠预防 CTX所致的出血性膀胱炎。
CNSL的预防和治疗,可鞘内注射地塞米松、MTX (甲氨蝶呤)或(和)AraC ;国内采用HA方案诱导治疗 AML,高三尖杉酯碱(H)和AraRA (全反式维甲酸)。
第三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发生在早期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
病程发展较缓慢,主要涉及髓系,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脾大。
在受累的细胞系中,可找到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
5%的CML有BCRa)。
三、伊马替尼。
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根治性标准治疗。
第四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常以淋巴结肿大首先引起患者注意,淋巴结肿大占60%〜 80%、以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为主。
肿大的淋巴结无压痛,质地中等,可移动。
CT扫描可发现肺门、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50%〜70%的患者有轻至中度脾大,轻度肝大,但胸骨压痛少见。
约8%的患者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持续淋巴细胞增多。
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占50%以上,以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二、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治疗】一、化学治疗常用的药物为苯丁酸氮芥和氟达拉滨。
二、免疫治疗阿来组单抗。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七章淋巴瘤按组织病理学改变,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川口1)两大类。
【临床表现】一、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青年,儿童少见。
首发症状常是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占60%〜80%),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
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触诊有软骨样感觉。
30%〜40%的HL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为起病症状。
周期性发热(PelS细胞是HL骨髓浸润的依据。
【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者,应做淋巴结印片及病理切片或淋巴结穿刺物涂片检查。
疑皮肤淋巴瘤时可做皮肤活检及印片。
伴有血细胞数量异常、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或有骨骼病变时,可做骨髓活检和涂片寻找R—S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了解骨髓受累的情况。
HL临床分期方案分成1〜W期:1期病变仅限于2 个淋巴结区(I)或单个结外器官局部受累(I E).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二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11),或病变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横膈同侧1个以上淋巴结区(IIEKIII期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III)。
可伴脾累及(III s)、结外器官局限受累(IIIE),或脾与局限性结外器官受累(IIISEKW期l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到广泛性或播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
肝或骨髓受到累及均属W期。
每一个临床分期按全身症状的有无分为A、B二组。
无症状者为A,有症状者为B。
全身症状包括三个方面:①发热38℃以上,连续3天以上,且无感染原因;②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③盗汗。
【治疗】以化疗为主的化、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是淋巴瘤的基本治疗策略。
(一)霍奇金淋巴瘤病变在膈上采用斗篷式;膈下倒“Y” 字照射。
化疗方案MOPP方案。
CR后复发的病例再用MOPP方案, 59 %可获得第二次缓解。
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 ABVD方案。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CHOP方案。
第八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口巳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
以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
【临床表现】一、急性型半数以上发生于儿童。
(一)出血1、皮肤、粘膜出血表现为全身皮肤瘀点、紫瘢、瘀斑,严重者可有血泡及血肿形成。
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及舌出血常见,损伤及注射部位可渗血不止或形成大小不等的瘀斑。
2、内脏出血3、其他出血量过大或范围过于广泛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血压降低甚至失血性休克。
二、慢性型主要见于40岁以下的青年女性。
出血倾向多数较轻而局限,但易反复发生。
可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如瘀点、瘀斑及外伤后止血不易等,鼻出血、牙龈出血亦甚常见。
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一、血小板急性型血小板多在xx9/L以下,慢性型常在 50109 /L左右;血小板的功能一般正常。
二、骨髓象①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骨髓象中巨核细胞显著增加;②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急性型者尤为明显。
三、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及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80%以上的ITP患者PAIg及PAC3阳性。
四、血小板生存时间90%以上的患者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治疗】一、糖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为首选治疗,近期有效率约为80%。
作用机制①减少PAlg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②抑制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③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④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二、脾切除(一)适应证①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②糖皮质激素维持量需大于30mg/d;③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
(二)禁忌证①年龄小于2岁;②妊娠期;③因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脾切除治疗的有效率约为70%〜90%,无效者对糖皮质激素的需要量亦可减少。
三、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宜作为首选。
(一)适应证①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疗效不佳者;②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禁忌证;③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二)主要药物1、长春新碱为最常用者。
2、环磷酰胺。
3、硫唆嘌吟。
4、环抱素主要用于难治性ITP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