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海尔厂长张瑞敏砸冰箱事件
海尔文化话剧(二)砸冰箱的故事
海尔文化小品(二)砸冰箱的故事★人物★张厂长韩处长质检处处长。
小高用户员工甲、员工乙、员工丙、员工丁讲述人在咱们海尔集团的发展史上呀,曾经发生过一件震惊中国企业界的大事。
美国的哈佛大学还把这个故事当成典型案例。
咱海尔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那么惊天动地?您别着急,听我慢慢给你讲。
话说1984年,海尔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利勃海尔冰箱生产线,当时的张瑞敏厂长带领全体员工实现了工厂扭亏,并开始盈利,生产的瑞雪牌冰箱简直是供不应求。
那时候你想买一台冰箱得凭票,不像现在,拿着钱到商店就可以买。
当时一张票黑市上就买到1000多块呀!那真叫一个牛!那时候咱厂的工人师傅们一个个脸上乐开了花,心里就别提有多么高兴了,整天唱着小曲来上班呀。
这个精彩的故事就在这时候发生了!话说1985年12月的一个上午……(隐去)★时间★1985年12月一天上午。
[一个客户正在和韩处长正吵着。
小高(生气地)好不容易托朋友找关系弄了一张冰箱票,又花了一千多块钱才买来这台新冰箱,箱体上居然有道划痕。
费了事,花了钱买回来的是次品!不行,说什么你们也得给我换一台!韩处长你这位小姐怎么说话呢?怎么能说我们的冰箱是次品呢?我们厂的冰箱可是世界顶呱呱的一流技术,质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小高符合国家标准为什么冰箱的箱体上还有划痕?韩处长哎呀,有道划痕有什么了不起?又不影响使用。
小高有划痕不美观,我心里不舒坦。
告诉你,这台冰箱我可是准备结婚用的。
韩处长(有些不耐烦地)什么美不美的,好用不就得了。
我们厂的冰箱可是抢手货,你能买到就很不错了。
好了好了,你没看我正在忙着吗,同志,我实话告诉你吧,你想换一台绝对不可能。
如果你不想要就退货,你不想要,别人还抢不到手呢!(说着要给小高办退货手续)小高我说同志,你这是什么态度?我说退货了吗?我是想换一台,你凭什么让我退货?你安的什么心?[为此而人争吵起来。
[张厂长上。
张厂长小韩,怎么回事?韩处长厂长,这个用户要换冰箱。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导读: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文/清如【人物名片】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作为海尔的掌舵者,张瑞敏始终坚持自我革命,进化不止,在管理思想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引领海尔这艘巨舰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一、质量为王1984年,第一波创业浪潮兴起,35岁的张瑞敏临危受命,接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这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烫手山芋”。
面对员工散漫、生产落后的问题,张瑞敏从头抓起,颁发13条规定,比如“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不准打架”等等。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家电商品供不应求,市面上以次充好的产品不胜枚举。
然而,张瑞敏却坚守产品质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砸冰箱”。
当时,有一位用户反映海尔的冰箱上有划痕,张瑞敏检查后发现还有76台冰箱有问题。
他立刻召开员工大会,让员工亲自砸毁这76台冰箱,震惊业界。
“企业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正是这种质量意识,让海尔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不仅于1988年斩获冰箱行业第一枚金牌,而且产品销量直线上涨。
“这就是所谓的质量溢价,通过质量观念传递,实现高收益。
”二、品牌价值经过初期的发展,张瑞敏开始调整思路,进行多元化兼并。
他一口气兼并了18家企业,进入到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等多个行业,初步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家电工业园。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民族企业在海外创业提供了机会。
张瑞敏抓住机遇,制定了“出国创牌,而非出口创汇”的战略,为用户提供价值。
这个时期,他大胆实施两个方针,一是在美国南卡建厂,二是购并意大利一家冰箱厂,引发争议。
很多人认为海尔这两个举措肯定会失败。
张瑞明却坚持到底,“去美国市场的策略,就是要与狼共舞,就算输了也能学到东西。
”事实证明,张瑞敏的决策是正确的。
七年间,海尔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形成集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让海尔的品牌价值深入人心。
质量意识培训
二、怎样认识质量、质量意识
1、产品质量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产品质量(Quality)指的是在商品经济范畴,企业依据特定
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 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生态回收等全程的必要的信 息披露。
质量概念可以分为三种:1.符合性的质量概念:以“符 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2.适用性的质量概念: 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3.广义质量概念: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狭义产品质量概念 指:有形制成品。广义产品质量概念指:硬件、服务、软 件、流程性材料等。
“三不”作战 不接收不良品 不制造不良品 不流出不良品
你交给我的产品有 问题,我不能接受
要求员工树 立强烈的质量 把关意识,熟 悉产品的 质量 标准和要求, 对于异常问题, 拒绝接受,并 及时上报。
我要认真操作, 认真检查,争
取做到产品 100%合格
要求员工树立产品谁生产,质量谁负责 的质量理念,透彻理解作业标准,严格遵守 作业规范,同时加强学习,提高技能水平。
错!品质随时随地可见,每一个产品都是作业员自己做 出来的,可以这么说,在外观检测方面,作业员比检验员 还有经验,还要懂得多。
3、这一点小问题,没关系的 错!比如说,做一个产品,上一道工序有一点小问题,没关系;
到我这,也出现一点小问题,也没关系;到下一道,又有一点小问题, 还是没关系;最后下来,这件产品存在着很多的小问题,这时已经不 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了。所以,小问题不容忽视。在日常工作当 中,一旦发生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我们都应当立即将其消除,绝不 忽略和拖延。 4、90%良品率意味着公司品质水平已经很高了
“
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任何品牌、名牌,要想获得大家的 青睐,最根本的还是靠质量。过硬的、稳定的质量,才是产品立 足的基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企业要以质量求发展,一个企业无论它的产品广告有多么漂亮, 包装有多么华丽,但是如果没有质量,那么这个企业的生命将会 是短暂的。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以产品质量取胜,以高 质量的产品树立起社会信誉。企业竞争优势最重 要的因素是质量,质量是争夺市场战略中最关键 的指标。谁能够用灵活快捷的方式提供用户满意 的产品或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产品质量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素质。
张瑞敏:砸冰箱砸出家电王国
张瑞敏:砸冰箱砸出家电王国作者:佚名来源:《高中生·快乐阅读》2009年第09期张瑞敏,一个喜欢哲学的企业家,一个读了不少书的学者,被问及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不断提高素质”。
1984年,张瑞敏来到一个亏损147万元、几乎一半人想调走的工厂——青岛电冰箱总厂。
当时。
一个顾客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
最后勉强拉走一台。
顾客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
多数人提出,既然不影响使用。
就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
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卖了这76台冰箱,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然后他宣布将这些冰箱全部砸掉,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很多职工在砸冰箱时都流下了眼泪。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
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
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
”1991年12月20日,青岛市委市政府指示。
将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整合在一起,组成琴岛海尔集团。
3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个国家质量金奖。
当时,有一个国际著名企业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从中国60多家企业中层层挑选,最后仅剩下广东某企业、上海某企业和青岛的琴岛海尔集团3家。
最后的决定是什么?一个说偶然其实也不偶然的事情发生了:考察专家在海尔的流水线旁发现了一个备用模具,便用手摸了一下,再举起看看,一尘不染。
下面的故事就不用说了,这只没有沾上灰的手拿起了签字笔。
张瑞敏说:“我们的产品第一次运到德国时,花了近一年时间。
最后一个质检项目是把冰箱吊起来。
像洗淋浴一样往其身上喷水,喷完之后再通电。
看会不会漏电。
后来我们通过了德国专家的认可,但在德国销售时,销售商仍不接受。
德国人说,不要说中国货。
就是日本的冰箱在德国都没有市场。
为什么呢?因为德国是一个老牌工业强国,德国人对自己的东西有自豪感,对别人的则特别挑剔。
海尔案例
砸冰箱的故事案例:砸掉 76 台不合格冰箱1985 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首席执行官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 76 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
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 76 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 76 台,明天就可以是 760 台、 7600 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结果,就是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 76 台不合格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海尔人已把它摆在了展览厅里,让每一个新员工参观时都牢牢记住它。
1999 年 9 月 28 日,张瑞敏在上海《财富》论坛上说:“这把大锤对海尔今天走向世界,是立了大功的!”可以说,这个举动在中国的企业改革中,等同于福特汽车流水线的改革。
企业管理的最大挑战,便是在事情出现不好的苗头时,就果断采取措施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
在次品依然紧缺时,海尔就看到了次品除了被淘汰,毫无出路!任何企业要走品牌战略的发展道路,质量就永远是生存之本。
所以海尔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而海尔的全面质量管理,推广的不是数理统计方法,而是提倡“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员工干出来的”,从转变员工的质量观念入手,实现品牌经营。
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
海尔张瑞敏
张瑞敏上班是和其他的职工们一起刷考勤卡的,唯一不同的是,他到公司的时间总比职工早一点;中午他和职工一起在食堂排队就餐,唯一不同的是,他到食堂的时间都比职工要晚一点。
18年来,他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但是没有安排一名自己的亲属。在外协加工业务上,他也没有给自己的亲属开过一个口子。妻子说,为这,亲戚朋友都让他给得罪遍了。
张瑞敏——寂寞的旗手
荣誉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一把锤子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海尔。在中国企业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张瑞敏。“一个人在茫茫沙漠中跋涉,终于遇到了绿洲。可是他不能听下看看绿洲,还是的继续跋涉——前边,仍然是茫茫沙漠。这个人就是现在的我,我感到残酷!”张瑞敏说。谁会想到如今的海尔舰队以前只是一副破烂摊子。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由当时担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总经理的张瑞敏出任厂长。当这位1.80的山东大汉踏进这家亏损147万元、连换三位厂长、几乎一半人想调走的集体企业时,印象最深的是满车间臭气熏天的大小便,以至于他上任后制定2的第一条规章制度就是“不准随地大小便”。也是1984年,张瑞敏第一次出国。在德国超市里,他看不到一种“中国制造”的商品。主人为了取悦这位年轻的中国商人,盛赞起中国的烟花来。他高兴不起来。就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残酷”的跋涉,这是怎样的一个艰难的历程?海尔的荣誉室里的那把锤子还在默默述说着答案。1985年,张瑞敏抡起这把锤子砸烂了76台质量有问题的冰箱。砸得员工直流泪。那时一太冰箱就抵一个职工几年的工资。但,这一砸砸出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砸出了“海尔牌”。
90年代,海尔冰箱成功出口德国市场,那天正好遇到德国的检测机构对德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海尔第一位。他们一共检测了5个项目, 每个项目最多就是两个加号,海尔得了八个,第二名得了七个。1997年2月,世界最大的家电博览会在德国科举行,海尔占了中国一半的展位。“引起轰动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我们在会上向12个国家的经销商颁发海尔产品专营证书。”张瑞敏说起当时的情景时不无兴奋,在照相时,我们坐在前排,几十外国经销商手拿专营证书,站在后面。连一位中央领导在海尔看到这幅照片是也感慨不已“不要看中国人在前面坐着,这样的坐着意味着真正的站起来!”
海尔砸冰箱的故事
海尔砸冰箱的故事海尔砸冰箱的故事范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海尔砸冰箱的故事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尔砸冰箱的故事篇1“世界上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事,只有做不了事的人。
如果你真的下决心去做一件事,那全世界都会给予你帮助。
如果你选择了一条路,别人肯定都会为你让路”,这是我观看首席执行官的真实感言。
首席执行官的这部影片我是第一次观看,以前仅是听说海尔公司有位神奇人物———张瑞敏,当时说实话没什么印象,只是当个故事来听,但通过这次影片的欣赏,真的是由内而外的感叹。
和对张瑞敏的由衷敬佩。
同时,对自己也是有新的要求。
纵观全片,最让人感叹的是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机会更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影片中的凌敏,最初作为一个集体制工厂的厂长,眼看把工厂经营得战战兢兢,终于发现了一条发展之路,而走这条路的代价就是要承受一百多万的贷款风险。
而他没有退缩,即使谈判的中间遇到外方供应商的重重难题,他们一直没有放弃,最终以合理的价格拿下了进口的生产线。
想想当时的中国国情,这该是一个多大的举动,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远见!凌敏做到了,也正是因为这条生产线,使这个工厂起死回生,走上了重生的路。
工厂发展越来越快,国内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升温,而凌敏并没有满足现状,他看上国外市场那块大蛋糕!放着国内市场大量需求不做,他硬是去啃那块难啃的骨头。
培养人才,开拓市场,建立国外办事处,甚至在国外建立分厂,一步一步走的那么自信!而他做的也是中国工厂现在仍旧需要努力地。
怎样让自己在市场站住脚跟,怎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没有胆识和自信是不行的。
影片中介绍了张瑞敏的创业历程。
他的成功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的。
是那么的扎实。
就像影片的一个片段:他在办公室,看楼下的工人。
说了句:“看到他们,我重来不敢停止脚步”。
他真的是非常敬业、负责任。
我想海尔公司之所以被现代消费者所认可和张瑞敏的做事态度是分不开的。
1985年海尔厂长张瑞敏砸冰箱事件
青岛海尔24年前砸冰箱所用大锤成为国家文物新华网山东频道2009年4月23日电 (记者吕福明) 从海尔集团获悉,1985年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用的大锤,近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国家文物,文物收藏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当时是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砸冰箱”的故事改变了这家不知名小厂的命运。
1985年12月的一天,时任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张瑞敏带领管理人员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的400多台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
张瑞敏随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开现场会,问大家怎么办?当时多数人提出,这些冰箱是外观划伤,并不影响使用,建议作为福利便宜点儿卖给内部职工。
而张瑞敏却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
放行这些有缺陷的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
”他宣布,把这些不合格的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砸冰箱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
在1988年的全国冰箱评比中,海尔冰箱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在海尔的发展中,质量始终是海尔品牌的根本。
如今,海尔冰箱已经成为世界冰箱行业中销量排名第一的品牌,海尔集团已经成长为世界第4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海尔已从“砸冰箱”发展为“砸仓库”,探索“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求发展。
今年第一季度,海尔集团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绩持续上升,其中“海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销售额比2008年第一季度上升26%。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相关人员表示,这把砸毁不合格冰箱的“海尔大锤”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活生生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里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抓质量的历史,为后来的企业、行业都树立了典范,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物。
解析海尔:悟道中小企业做品牌误区1984年张瑞敏接手海尔的时候,海尔是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当时的工资是张瑞敏回农村借来的,85年的时候,面对76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张瑞敏轮起的铁锤,从此海尔树立了做家电行业强势品牌目标,开始了狠抓质量的品质管理。
海尔小故事
海尔—中国企业质量管理典范1984年成立.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八十六类,一万三千多个規格的产品群.在全球有7个工业园,46家工厂,15个设计中心.营业额从亏损147万人民币,成长至2001年营业额602亿人民币.业绩增长1万多倍,并保持年80%的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品牌价值320亿人民币.产品已出口至世界一百六十多个国家或地區区,正式被写入哈佛案例的大陆企业.十六年來,平均年成長率80%,被美国「家电」杂志评为全球家電电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海尔的质量观是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海尔的质量以一把大锤砸出的…海尔1985年曾经以砸冰箱事件闻名全国。
1985年海尔生产的第一批冰箱不合格,张瑞敏就坚决把有毛病的76台冰箱拿出来,砸掉了。
通过这件事,使得海尔全员的质量意识大大地提高,在1988年12月就得全国同行业的第一块金牌。
拿到金牌之后,张瑞敏又给他的员工说,我们拿到的是一块全运会的金牌,下一步我们就要拿奥运会金牌。
所以海尔的员工就树立起严格地质量观。
所有的员工都知道,我们要拿奥运会金牌,我们要以质量使得我们的产品走向全球,质量创名牌。
下面就是海尔在抓品质问题的典型例子。
新購併的紅星洗衣机生产现场生了一件事:一位品管員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漏检,被罚五十元集团主办的报紙「海尔人」敏锐地意识到此事背后的意义,于是在头版发表文章写道:「…从她的身上反映品管体系上的问題—如何防止漏检的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体系上的漏洞使她的这一《偶然行为》变成了《必然》…」「海尔人」为此发动了一场大讨论。
企业品管办公室在见报的当天就召开了一场讨论会认为只罚工人是不对的,要有勇气在自己身上开刀,才能找到出路.主管徐学增自罚了三百人民币并写出书面检讨.同时,它制定了措施, 从管理体系上对洗衣机品管工作进行整改.全新的海尔观念,使原來紅星电器的員工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尤其是管理阶层,开始认识到管理的責任与差距,每個人都开始从自身找不足.海尔品质观念—1.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2.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做出來的海尔售后服务理念—(1)用戶永远是對的.(2)如果用户错了,请参照第一条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张瑞敏把海尔的一句话--「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
中国冰箱巨头之死
中国冰箱巨头之死在中国家电行业历史上,发生过两次震惊全国的砸冰箱事件。
第一次是1985年,时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在对库存冰箱进行检查时发现了76台缺陷冰箱,于是要求员工把这些问题冰箱全部砸掉,并亲自挥下了第一锤。
也正是这一锤,改变了海尔的命运。
而第二锤来自于新飞。
1990年,新飞创始人刘炳银效仿张瑞敏,将400多台不合格冰箱当众砸毁,并喊出了「谁砸新飞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的口号。
至此之后,新飞在短短几年内跻身中国冰箱行业第一梯队。
然而到了2017年,因为巨额亏损,新飞全面停产。
一年后,又以4.55亿元委身康佳。
这里是IC实验室和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广告博物馆合作的「胜负手」系列。
第二期胜负手的故事,我来聊聊曾经的冰箱大王,新飞的故事。
01雄鹰展翅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抡锤子砸冰箱这事儿无疑有点粗暴。
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在三十多年前,这样的举动可以说是极具魄力的。
要知道,那个年代冰箱的价值不比现在,还属于四大件之一。
一个冰箱厂的产能也非常有限,砸掉一批冰箱,那是实打实的损失。
并且在当年,工人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具有非常浓厚的感情。
刘炳银当着全厂员工砸冰箱的时候,不少工人都掉了眼泪。
但在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也正是这个行为,让新飞的名声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品牌对质量的追求。
新飞的第一个胜负手,并不是砸冰箱,而是迎来了让它腾飞的人——刘炳银。
1983年,当刘炳银临危受命,出任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厂长时,面对的是一个已累计亏损70多万,职工已经3个月领不到工资的烂摊子。
走马上任后,他首先带领职工开发了13种新产品,迅速将之前的欠款填平,还实现了微利。
刘炳银虽然只读到了小学四年级,当上厂长时也已过不惑之年,但极具想法和拼劲。
在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面对市场的浪潮,他很清楚如果没有拳头产品,满足于小富即安,自己的厂子早晚会被吞没。
在一次前往南方的市场调查中,刘炳银发现冰箱这个产品非常火爆。
【原创】探秘军人企业家之张瑞敏
www.bevery.hk【原创】探秘军人企业家之张瑞敏中国民营企业三大旗帜之一张瑞敏:狠了心的人在海尔的企业文化内刊上,刊有一幅黑白照片,那是一名海尔员工在挥大锤砸冰箱。
照片记录的就是我们熟知的“海尔砸冰箱”事件,时间为1985年夏天。
事件源于用户的一封来信,信中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库存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76台。
对于这76台冰箱怎么处理,当时负责处理的干部提出了两种意见:一是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有贡献的员工;二是作为“公关武器”,处理给经常来厂检查工作的工商局、电力局、自来水公司的人,让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为企业提供一些便利。
可张瑞敏却作出了一个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现场会,把76台冰箱全部砸掉。
张瑞敏当时要求所有的工人都来参观,然后要求谁做的这个冰箱,谁亲手把它砸了。
许多老工人都流泪了,因为那时候,工厂都开不出工资了。
张瑞敏到那个工厂时,开始的几个月,都是到农村生产大队去借钱,借到第四个月份,生产大队说什么也不肯再借了。
对张瑞敏砸冰箱的做法,当时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很大,认为在冰箱凭票供应的时代,张瑞敏没有抓住赚钱的好时机,即使76台不太好的冰箱处理给关系户做个人情,也比白白砸掉合算。
但张瑞敏执意要砸冰箱,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在企业处境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张瑞敏为什么一定要砸冰箱,他挥大锤砸掉的只是76台冰箱吗,他究竟想砸出些什么?“如果便宜处理给你们,就等于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张瑞敏的这句话已经作出了回答。
他是想通过砸冰箱的举动砸掉员工头脑中的思想桎梏,唤起员工的落实意识,包括对优等质量的落实和对岗位责任的落实。
他是要通过行动告诉员工:我们提倡什么,我们反对什么!有的人说这件事张瑞敏处理得太武断,其实,不如说是他军人风格的体现。
军人出身的张瑞敏保持了军人做事严谨的作风,军队的教育和“要做就做到最好”的理念对张瑞敏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
现代质量管理案例——海尔
张瑞敏经常讲,不管有多么好的设备,多么好的资产,都不可能增值,唯一可以增值的就是人。
如果把人的素质提高了,企业就可以增值。
【砸冰箱】76台冰箱换来诚信根基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所有的人都认为只要设备来了,生产肯定会很好,产品也会很好,1985年,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信里说厂里电冰箱的质量有问题。
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
当时跟干部商量如何处置,有人说,冰箱只是外部划伤,便宜点儿卖给工人。
那时候,一块钱能买十斤白菜,一斤多花生油,六两猪肉。
一台冰箱两千多元,是一个工人三年多的工资。
就算这样,冰箱依然供不应求,抢都抢不上,“纸糊的冰箱都有人买”。
张瑞敏却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要把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产冰箱的人亲自砸。
张瑞敏说:“过去大家没有质量意识,所以出了这起质量事故。
这是我的责任。
这次我的工资全部扣掉,一分不拿。
今后再出现质量问题就是你们的责任,谁出质量问题就扣谁的工资”,张瑞敏清楚,并不是把冰箱砸掉了质量马上就好了,但通过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产品都不能出厂。
1988年12月,海尔获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质量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军地位。
概括本节讲述了1984-1985年,由负责人张瑞敏倡导的一次海尔冰箱的质量管理改革,可以说是一次企业精益化的前驱做法。
事件之前以往,出厂电冰箱按产品质量划分为一到三等,以及外品,一共四类。
而且在当时,冰箱市场还未完全饱和,所以只要冰箱还能用,都是买的掉的。
就算遇到卖不掉的,也会厂商内部处理,比如分配给内部员工自用。
1985年4月,负责人张瑞敏收到了一关于海尔冰箱质量问题的投诉信。
于是张瑞敏去到了工厂,检查了厂库里全部共400多台冰箱,发现400多台中,有76台都不合格,这个比例大概是19%,可谓不容小觑。
分析原因虽然当时检查部的人员还是劝说道,要不就还是像以往那样,内部处理算了。
张瑞敏:“砸”出品牌管理经
1985年12月,在青岛冰箱总厂一个仓库里,当张瑞敏抡起铁锤,砸向质量不合格冰箱的那一瞬间,他肯定没有想到,二十四年后,他手中的铁锤,会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2009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外宣布,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时用过的铁锤,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国家文物,文物编号为:国博092号。
博物馆的相关人员表示,这把砸毁不合格冰箱的“海尔铁锤”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活生生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抓产品质量的历史,为后来的企业、行业树立起一个典范,所以,它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物。
“13条军规”1984年,34岁的张瑞敏被派到青岛市电冰箱总厂担任厂长。
虽然叫“电冰箱总厂”,但当时它不过是一个只有800多人的街道小厂,而且已经累计亏损了147万元。
147万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青岛市电冰箱总厂向来以难于管理而著称,此前短短一年时间里,先后有三位厂长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质量不好,卖不出去,认为这个厂子没有发展前途,而主动申请调动。
这才有了张瑞敏临危受命。
刚开始,张瑞敏积极下车间,与工人们一起生产劳动。
很快他就发现,工厂缺乏有效的管理,员工也缺乏质量意识。
虽然也颁布了一些管理制度,但很少有人认真执行。
厂里的一些男工甚至懒得去厕所,就在车间外的墙角处小解。
对此,张瑞敏很快就颁布了13条管理规定,其中就包括禁止随地大小便。
这13条规定的制定,拉开了青岛市电冰箱总厂现代化管理的序幕。
当时,国内同业纷纷从国外引进家电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青岛电冰箱总厂也不甘落后。
据当时任青岛市电冰箱总厂副厂长的杨绵绵回忆,张瑞敏到北京去申请引进项目的时候,坐火车没买到坐票,他就带着马扎上火车。
在北京时,张瑞敏经常在马路边买点花生米之类的零食充饥。
1984年年底,项目跑下来了,张瑞敏去了一趟制造业大国——西德。
张瑞敏在德国成功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约,引进电冰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在德国的一天晚上,恰好是当地的一个节日,天空中燃放着绚丽的焰火。
海尔的企业文化故事
海尔的企业文化故事海尔的企业文化故事1海尔砸冰箱当海尔还是一家小冰箱厂时,张瑞敏因为质量问题,砸了一批质量不合格的冰箱。
当时,整个家电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砸冰箱而不是返厂维修,显得那么不近乎人情,似乎也没有道理。
然而,冰箱确实砸了。
不但砸了,而且砸出了满城风雨,砸得沸沸扬扬,砸上了媒体,砸进了每个海尔人的心里,也砸出了消费者对海尔的信赖。
海尔吃“休克鱼”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的近10年间,海尔先后兼并了18 个企业,并且都扭亏为盈。
在这些兼并中,海尔兼并的对象都不是什么优质资产,但海尔看中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
海尔18 件兼并案中有14 个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 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4.2 亿元,成功地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做“鱼吃鱼”,或者是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小鱼吃大鱼。
而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慢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
什么叫“休克鱼”?海尔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
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大鱼吃小鱼”,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再是“快鱼吃慢鱼”,兼并重组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海尔的企业文化故事2海尔砸冰箱、吃“休克鱼”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却不了解,欢迎阅读下面的企业文化故事,一起走进海尔的企业文化。
当海尔还是一家小冰箱厂时,张瑞敏因为质量问题,砸了一批质量不合格的冰箱。
当时,整个家电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砸冰箱而不是返厂维修,显得那么不近乎人情,似乎也没有道理。
张瑞敏砸冰箱的新“启示”
张瑞敏砸冰箱的新“启⽰”
张瑞敏砸冰箱的新“启⽰”
我们业内⼈⼠都知道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砸冰箱的故事。
在当时,其本意是给本⼚员⼯⼀个⼤⼤的警⽰。
产品质量有问题,这次砸冰箱,下次就到了砸“饭碗”了。
在当前转⽅式、调结构、促提升的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质量”有问题,我们应该砸什么?显然,我们再拿产品“冰箱“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对此,笔者认为:
⼀要敢于砸烂我们头上戴的紧固我们思想解放的“⾦箍”,进⼀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式,确保思想上与时俱进;
⼆要敢于焚毁“紧箍咒”,敢于打破过时的条条框框,与先进的标准、规则、制度接轨,确保体制、机制与时俱进;
三要“皇帝的⼥⼉也愁嫁。
”没有市场就没有企业。
企业要⽣存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只有先了解“驸马”需要什么样的“公主”,再让皇后们按计划优⽣优育。
确保⽣出来的“公主们”在德、智、体、美、劳等⽅⾯都与时俱进。
可能的话,再来个中西资源整合,既能有效保护有限的中国资源,⼜能持续带来好收益,何乐⽽不为呢?。
海尔张瑞敏砸箱的故事
海尔张瑞敏砸*箱的故事
张瑞敏砸*箱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呢?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张瑞敏砸*箱的故事,欢迎阅读。
1985年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
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
当时一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
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箱。
”他宣布,这些*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箱时流下了眼泪。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出口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从今往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把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
《张瑞敏砸*箱》一事树立了对所以员工严格的品质意识,有不良就是不良品,没有等级之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没有不良,最终达到“零缺陷”“高标准”。
作为国内冷柜行业"单打冠*",星星集团在不断革新传统家电制造的同时,把目光瞄准了成长*极强的电子产业,以此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
海尔“砸冰箱”事件
85年海尔“砸冰箱”事件1984年以前,青岛电冰箱总厂主要生产单缸洗衣机,那时候是按照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对分类的。
原因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物品缺乏造成市场非常好,只要产品还能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送出厂门,而且绝对有市场,绝对卖得掉。
就是连等外品都能够销售得出去。
实在卖不了的产品,就分配给一些员工自用,或者送货上门半价卖掉。
1984年末张瑞敏到厂以后,他们班上班后反复给大家上质量课,学习日本质量管理知识,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应该说,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员工往往容易学会,但是,大家质量意识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因为,在员工的头脑里整天是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的,固有的产品质量观念很难改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
1985年4月,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的投诉信,投诉海尔冰箱的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到工厂仓库里去,把400多台冰箱,全部做了检查之后,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合格。
为此,恼火的张瑞敏很找到检查部问道,你们看看这批冰箱怎么处理他们说既然已经这样,就内部处理了算了。
因为以前出现这种情况都是这么办的,加之当时大多员工家里边都没有冰箱,即使有一些质量上的问题也不是不能用呀。
张瑞敏说,如果这样的话,就是说还允许以后再生产这样的不合格冰箱。
就这么办吧,你们检查部门搞一个劣质工作、劣质产品展览会。
于是,他们就搞了两个大展室,在展室里面摆放上那些劣质零部件和劣质的76台冰箱,通知全厂职工都来参观。
员工们参观完以后,张瑞敏把生产这些冰箱的责任者和中层领导留下,就问他们,你们看怎么办结果大多数人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都是说最后处理了算了。
但是,张瑞敏却坚持说:这些冰箱必须就地销毁。
他顺手拿了一把大锤,照着一只冰箱,咣咣就砸了过去,把这台冰箱砸的稀吧烂,然后把大锤交给了责任者,转眼之间,把76台冰箱全都销毁了。
当时,在场的人一个一个的都眼里流泪了。
虽然一台冰箱当时才800多元钱,但是,员工每个月的工资才40多块钱,一台冰箱是他们两年的工资呀。
“海尔铁锤”进国家博物馆
“海尔铁锤 ”进国家博物馆
汇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做工、质地都非常普通的“青岛当代文物”,一柄重16磅的生铁 锤。文物命名是:1985年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用的大锤。文物收藏编号为:国博收 藏092号。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评价了此次收藏“海尔大锤”的重要意义:“这把‘海尔大锤’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活生生 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里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抓质量的历史,为后来的企业、行业都树立了典范,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海尔24年前砸冰箱所用大锤成为国家文物张瑞敏,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颁奖词】无论在种种赞誉和表彰中,或是在种种质疑和非议中,他都一如既往。
以自己的创新与开拓树立了来自东方的产品品牌;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打造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缔造着融入世界的品牌传奇。
新华网山东频道2009年4月23日电 (记者吕福明) 从海尔集团获悉,1985年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用的大锤,近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国家文物,文物收藏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当时是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砸冰箱”的故事改变了这家不知名小厂的命运。
1985年12月的一天,时任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张瑞敏带领管理人员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的400多台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
张瑞敏随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开现场会,问大家怎么办?当时多数人提出,这些冰箱是外观划伤,并不影响使用,建议作为福利便宜点儿卖给内部职工。
而张瑞敏却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
放行这些有缺陷的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
”他宣布,把这些不合格的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砸冰箱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
在1988年的全国冰箱评比中,海尔冰箱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在海尔的发展中,质量始终是海尔品牌的根本。
如今,海尔冰箱已经成为世界冰箱行业中销量排名第一的品牌,海尔集团已经成长为世界第4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海尔已从“砸冰箱”发展为“砸仓库”,探索“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求发展。
今年第一季度,海尔集团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绩持续上升,其中“海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销售额比2008年第一季度上升26%。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相关人员表示,这把砸毁不合格冰箱的“海尔大锤”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活生生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里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抓质量的历史,为后来的企业、行业都树立了典范,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物。
藤田1968年,日本的藤田先生与美国油炸食品公司签订了销购300万把刀叉的合同。
交货日期渐近,藤田突然发现根本无法按期交货。
藤田在大学是学法律的,对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十分了解。
美国油炸食品公司的主管是犹太人,犹太人视信誉为至宝,如果不能准时交货,藤田将会信誉扫地。
经过反复思考,藤田包租了一架波音707飞机,将300万把刀叉空运到芝加哥。
他虽然在经济上亏损了,却保住了自己的声誉。
第二年,美国油炸食品公司再次找上门来,向藤田订购了600万把刀叉。
藤田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不断加快工作的速度。
但是,由于发生了意外,还是重蹈不能如期交货的覆辙。
藤田擦掉头上的汗水,再次租用波音707飞机,把刀叉空运到芝加哥。
两次交易,两次亏本。
但是,藤田的良好信誉却得到了商界的赞扬。
因此,藤田获得了美国麦当劳汉堡包的总销售权。
两次亏本所造成的损失与总销售权给藤田带来的盈利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英国人修的百年上海老桥,德国人修的百年青岛下水道诚信与负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汗颜!上海外白渡桥的百年重生外白渡桥是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008年4月,这座桥被整体拆移,运到船厂进行维修,上海人称之为“疗养”。
一年后,它将以原貌重现黄浦江畔。
但大家也许不知道,之所以决定对这座百年老桥进行“疗养”,这里面是有故事的。
2007年年底,外白渡桥刚刚度过自己的“百岁华诞”。
这时,上海市有关部门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的信件。
信中说:“外白渡桥的设计使用年限为一百年,现在已到期,请注意对该桥维修。
当时,上海正准备对外滩进行综合改造,收到这封来信后,有关部门立即决定对外白渡桥进行拆移维修。
其实,寄这封信的正是当年设计外白渡桥的英国某公司。
这座桥于1907年交付使用,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结构。
现在,一百年过去了,外白渡桥每天承载着三万多辆汽车的通过,我们甚至都忘记了这座桥其实已经垂垂老矣。
谁还会想到有人会对这座桥负责?但一家本可以游离于此事之外的外国公司,竟然记在了心上,并且专门发信件来提醒。
很多人知道后,对此进行了评论。
有的说:“原来外白渡桥一百年了,了不起啊,用这样简单的技术造起来的桥,竟然可以用上一百年!”还有的说:“一百年后的今天,造桥技术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可现在,有些桥竟然刚造好就轰然倒塌,看来这里面不是技术问题。
”是的,对于英国的这家公司来说,对自己设计建筑的大桥负责,那是分内之事,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
因为,这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良心问题,诚信问题。
从德国人百年前备用零件谈起很多人都听说过,青岛的下水道系统是全中国最好的。
今夏,全国28个省区连续遭暴雨袭击、很多城市遭水淹时,青岛能幸免于难,主要功劳要归结其发达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是德国人在100多年前的手笔。
1898年,德国人登陆青岛,想把当时只有两万人的渔村,建成“样板殖民地”他们在青岛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调集了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设计了青岛的城市规划,而先进的排水系统仅是当时城市规划的一部份。
那时德国人就已经把电线设在地下,这些设计在现在看来都非常先进,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下水道,当时是根据2、30万人口的小城市设计的。
全长80公里,有些地方甚至可以开车,管道落差非常大,竟有6级台阶。
德国造的下水道经百年沧桑,这次竟能让青岛避免了水淹的灾难。
朋友甚至提到一件事,让人唏嘘不已。
前两年,青岛市政府某部门发现德国人修建的下水道里有一个零件坏了,而在国内又找不到合适的零件替换。
于是市政府就跟德国大使馆联系,希望他们能提供可替换的零部件。
其结果是,德国大使馆不但找到了原来修下水道的公司,而且该公司拿出百多年前的图纸,告诉青岛市政府,在那个坏掉的零部件附近的什么位置上,往里挖一点儿,就可以找到当年存放的一包备用零件,其中就有他们需要的那个零件。
青岛市政府依言果真找到了那包备用零件,一安装,正合适。
听到这个故事,大家不由得感慨万千,对德国人的管理感到十分佩服。
首先是德国人产品保证质量,再就是能找到百多年的图纸,可见德国人做事的认真。
有朋友说得比较夸张,现在国内这类公司能将图纸保留5年就不错了。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
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欲速则不达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有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
他把蛹捡起来带回家,要看看蛹是怎样羽化为蝴蝶。
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
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
可是,这只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真谛。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必得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去。
人何尝不是如此呢,煎熬、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的过程。
急于成功的人,别忘了一句哲人的名言: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走得最远的人。
3一次,齐景公到东海游玩。
突然,一名驿使从都城飞马赶来,向景公报告说:“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这时,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到:“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前进,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齐景公在回城的过程中四次急得从马车上跳下来,最后是边走边哭,导致车子比预计的晚了将近一天才到都城,晏子已经去世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陈毅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响。
——泰戈尔《飞鸟集》苏武牧羊被逼臣服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惨遭流放最初,单于派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
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刑。
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一个露天的大地穴,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里与皮袄取暖。
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
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
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挖野鼠收集的野果充饥,冷了,就与羊取暖。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回国经历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长达十九年之久。
十几年来,当初下了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汉武帝也死了,汉武帝的儿子继任皇位,就是汉昭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