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第二课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第二课](https://img.taocdn.com/s3/m/a79b280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1.png)
《身体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身体的运动》是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2课。
教科书直接告诉学生“骨、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运动系统”,一是明确本课研究对象是人体的骨、关节、肌肉,二是告诉学生本课将从人体系统的角度认识我们的身体。
聚焦的话题有两个,一是骨、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完成运动的,二是我们怎样保护并促进它们的生长。
本课探索部分包括两个活动,一是学生经历举起哑铃的过程,观察、感受举哑铃过程中上肢不同部位的变化;二是制作运动模型,进一步了解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本课研讨部分的两个问题是基于探究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认知展开的。
拓展部分启发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工具的结构与功能与生物体相似,能进一步了解科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分析】本课开始则是继四年级“呼吸与消化”单元学习后,又一次站在人体系统、器官的角度认识人体,了解人体的工作机制。
教师可通过视频与学生互动,一起做有趣的“手抓舞”,激发学生探究人的身体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欲望。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体验和感受骨、关节和肌肉的协同工作,通过建模活动进一步加深理解,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科技可以改变生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2.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看、摸等不同的观察方法,感知人体运动的式的变化。
2.能通过自制的模型将自己观察、感知、思考的结果呈现出来。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与人体有相似的运动结构,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难点:了解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同工作完成肢体动作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质量为1kg的哑铃(或500ml的矿泉水代替),三根棉棒,两根橡皮筋,一卷双面胶等。
科学五上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科学五上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72793cc647d27284a735196.png)
本单元重点活动的说明和建议 —两种主要的教学形式
以阅读、交流 资料和讲解为 主要教学方法
以推测、模 拟实验验证 为主要教学 方法。
• 地表的地形 • 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地表变化
风化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 流水对地表的影响 • 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
活动说明和建议
以阅读、交流
资料和讲解为
---《1、地球表面的地形》 主要教学方法
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七、做个太阳能 热水器
• 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 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八、评价我们的 太阳能热水器
• 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
和记录。
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光和影
•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 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 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
二、阳光下
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 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
的影子
图。
1、本单元除第2课,其余为1课时。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1课时指导观察和进行观察;第2课时整理观测数据、交 流讨论发现规律。
2、本单元有些内容因要求在阳光下进行,可以和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的内容交叉进行教学。
3、把握单元整体的内容结构。1、2课为3、4课作铺垫,5、 6课为7、8课作铺垫。
4、教材对实验操作、观察的方法作了比较详细地介绍,要 培养学生阅读及按说明正确进行操作的能力,同时要明白实 验目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6af0276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3.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通用8篇)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总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二、教材与学生现状分析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五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学生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光与色彩”主要使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电和磁”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知道电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认识完整的电路组成;会组装一个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认识磁铁的性质;知道电能产生磁性;会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e28d4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4.png)
实践活动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践 活动,如观察、实验、调 查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
拓展阅读
教材提供了相关的拓展阅 读材料,有助于学生深入 了解科学知识,拓宽视野 。
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
好奇心强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 旺盛的年龄阶段,对科学 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认知能力有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 限,需要采用直观、形象 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 解科学知识。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评价方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综合素质。
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确保评价 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年级上 册科学教学计划和教案
汇报人: 202X-12-18
目 录
• 课程概述与目标 • 教材分析与学生特点 • 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 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 • 实践活动与拓展学习设计 •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总结
01 课程概述与目标
课程背景与意义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 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树立 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提高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领域 的内容,每个领域的内容都设计了相应的探究活动。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e000232f60ddccda38a0b7.png)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二)是第3课的基础,因此做好种子发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这两节课教材安排了学生经历“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的发芽实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交流实验信息”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次“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验、观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学生还要交流实验设计,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特别提示:教师自己需要先种些绿豆种子,待它们发芽后,要做第三课中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的实验(可以做两至三组,也可以保证每小组都有)。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这个实验的结果学生要在第三课课上观察,所以要提前做准备。
教科书说明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35f868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d.png)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解读一、科学教材概述【引言】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教材,内容涵盖了物质与能量、生物与环境、天体运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教材内容概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物质与能量、生物与环境、天体运动等多个模块。
其中,物质与能量模块主要介绍物质的性质、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等知识;生物与环境模块主要介绍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等内容;天体运动模块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变化等天体运动现象。
【教材编写理念】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结构设计】教材内容结构清晰,整体分为引言、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实验活动、综合练习、延伸拓展等部分,每一个环节都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二、深度解读【知识点解读】1. 物质与能量模块中,涉及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等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从而更好地认识物质世界。
2. 生物与环境模块中,主要介绍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天体运动模块中,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变化等天体运动现象。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宇宙的运动规律,增强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
【实践活动解读】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观察酒精的沸点”、“观察饲养不同种类的植物”、“观察月相的变化”等实践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培养能力】科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第一课《我们的身体》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第一课《我们的身体》](https://img.taocdn.com/s3/m/d96e050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d.png)
1.《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我们的身体》是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 1 课。
作为本章开篇的第一课,对本章起到了总起的作用,为章节的铺开打下基本的知识基础。
教科书主要分为“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部分。
首先将问题聚焦到“身体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现在我们的身体的健康状况又是怎样的呢?”,直接指出本节课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体质和影响体质的因素。
那么何为体质?在探索环节中学生将会通过活动来了解。
“探索”部分包括两个活动和一个活动结果讨论,其中活动一,要求学生通过几项指标的检测(身高、体重、视力、一分钟跳绳等)完成体质记录表,“体质”不单单只是由一项简单的指标来说明,而是多方面检测的结果来共同判定其状况。
在活动一后,引入讨论:你的身体体质健康情况在什么水平?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活动二属于问题讨论,在发现问题后,需要去寻找硬性问题的因素,也就是讨论: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最后在“研讨”部分,主要去寻找为了健康能够做出哪些努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后在拓展部分,主要讨论: 1、不良环境造成的影响;2、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能包括哪些方面,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关注自身还能意识到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以及除了身体健康外,心理健康等在人的生成过程里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学习了“我们自己”和“呼吸和消化” 两个单元,已经了解和学习过消化和呼吸对维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同时我国每年都会对小学生进行体质监测,所以学生对于体质健康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知道规律的作息、良好的环境以及积极的心理状况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表达的时间,同时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完成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4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4秋)](https://img.taocdn.com/s3/m/cb3bd3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8.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2024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
“光”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究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
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
“计量时间”单元,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
“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
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
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二、学情分析通过四年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光的反射-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光的反射-全国公开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4e89ea911ed9ad51f11df2b2.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吴家山第四小学姚文勇【教材分析】在本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了解了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点的基础上,本课继续引导学生研究光的其他特点之一:光具有反射的特点。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照亮目标”的体验活动,认识光具有反射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理解;第三部分是制作潜望镜。
学生在认识光的反射的同时,能够画出光的反射线路图、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以及动手制作潜望镜是教材明确的要求。
【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学生对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特性有初步了解,同时,对光具有反射的特性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甚至对折射也知道一些,但还不能用语言表达清楚,不能区分几者之间的不同。
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感受到,学生即使通过递增难度的“照亮目标”这样的体验活动,虽然能大致明白光的反射是怎么回事,但对光的传播路线还是不清晰的,还不具备画光的线路图的能力。
而该内容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课的开始感觉“坡度”太陡,缺少一个过度的阶段。
“肥皂水里的光线”这样一个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够将光线“显著”可视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关系直观化,为学生解决上述难题搭建了“台阶”,降低了难度。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大致思路如下:由简单易操作的活动“肥皂水里的光线”,让学生观察光线在肥皂水里的现象,引导他们认识光的反射及其规律,学习画光的线路图的基本方法;继而通过学生“照亮靶心”的挑战活动,进一步巩固;再通过列举、解释生活中光反射的事例,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断加深对光的反射的理解;最后通过学习自制潜望镜的延伸活动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教学目标】1. 光碰到镜面而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2、能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绘制光的传播线路图。
4、培养善于观察实验、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7a1f8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4.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科学是一门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学科,而科学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五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材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物质的组成》、《陆地生态系统》、《物质的变化》、《水生生态系统》、《生命及其特征》以及《空气和呼吸》。
本篇文章将对这六个单元进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讨论。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本单元主要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如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子、原子等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地告诉学生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以及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第二单元:陆地生态系统本单元主要介绍陆地生态系统的构成、相互作用、特点及环境保护等问题。
通过对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介绍,如草原、森林、沙漠等,让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同时,还提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鼓励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自然环境。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本单元主要介绍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征,以及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教材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的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融化等,通过简单的实验还让学生亲身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
同时,还介绍了物质的周期性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四单元:水生生态系统本单元主要介绍水生生态系统的构成、相互作用、特点等问题。
通过讲解不同的水域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海洋等,让学生了解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异同,并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意义。
第五单元:生命及其特征本单元主要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多样性、细胞和基因等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化生、生长、繁殖等生命现象。
同时,还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的贡献。
第六单元:空气和呼吸本单元主要介绍空气的组成、特性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介绍了人类的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c4c1530b4e767f5acfceca.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
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如食物关系等。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第二单元光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物体和光源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有时候反光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
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光强热量就大,光弱热量就低。
5、物体吸收太阳光和热的多少和物体材料的特性、接受光的位置、角度有关。
6、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类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获得更多的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就是一些成功的事例。
7、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工作过程及简单原理。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以及变化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包括: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
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教科版小学五年科学上教材分析报告
![教科版小学五年科学上教材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f8f228a3186bceb19e8bba2.png)
如何上好《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策略之四
正常高度 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策略的特征
起跑线 现有发展水平
策略之四
选择变量 潜在发展水平
多个变量 现有发展水平
猜想
识别与 控制变 量
最近 发展
想研究的问题
阳光
水份
植物
动物
空气
温度
…….
二、建立栖息地:
秋冬季的生物 动物的栖息地 建立栖息地 记录动物的特征 观察到哪些特征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生物的生活需要
希望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
核心概念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生物对 环境有一定的需求,环境对生物 的形态构造及生活习性也有一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本册内容的研究兴趣;培养能较长期地 坚持观察、记录的毅力;知道保护生物生活环境、爱护和 增进健康;懂得材料再次利用的意义。并用学到的科学道 理规范自己的行为,如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活环境,回收 有用材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热爱科学技术, 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3.地球表面及其 变化
地球表面及地球内 部的形态变化
科学五上册
2.光
光的传播特点光 光和热的关系
4.运动和力
运动和各种力的 关系
从活动要求上
对围绕研究课题制定计划、设计 实验方案、观察及实验操作、交流、 分析整理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较好地掌握对比实验的原则及方法、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能较长期地跟踪 观察和记录,能通过计算、测量、统计对 数据进行整理,推理、分析,找出其中的 逻辑关系,得出结论)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1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1](https://img.taocdn.com/s3/m/5097833faf45b307e971971b.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
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如食物关系等。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第二单元光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物体和光源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有时候反光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
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光强热量就大,光弱热量就低。
5、物体吸收太阳光和热的多少和物体材料的特性、接受光的位置、角度有关。
6、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类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获得更多的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就是一些成功的事例。
7、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工作过程及简单原理。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以及变化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包括: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
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五上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学五上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0eee17b7360b4c2f3f6406.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从本学期开始,学生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科学教科书也将展现一系列新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本册教科书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单元概述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
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他们还将学习使用图式(包括肢解图式和箭头关系图式等)。
此外,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更加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本单元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第二部分(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第三部分(第5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四部分(第6~8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28663d5de80d4d8d05a4fab.png)
1、种子发芽实验(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发芽实验(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一)》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课。
这是一节典型的假设验证课。
学生已有种植植物的经验,对于植物生长的所需要的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
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大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研究,所以本课就从绿豆发芽所需的条件开始研究,引导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定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做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学生接触的对比实验不多,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所以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对种子发芽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种子的结构和观察过发芽的种子,对“种子发芽实验”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种子发芽实验”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所以我将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但探究能力有限,缺少持续观察的耐心,所以我将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二)是第3课的基础,因此做好种子发芽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这两节课教材安排了学生经历“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的发芽实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交流实验信息”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次“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验、观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学生还要交流实验设计,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特别提示:教师自己需要先种些绿豆种子,待它们发芽后,要做第三课中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的实验(可以做两至三组,也可以保证每小组都有)。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这个实验的结果学生要在第三课课上观察,所以要提前做准备。
教科书说明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这是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在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时,都必须严格按照对比实验的要求来进行,(1)教科书通过卡通人物对话提示,“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问题!”“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哟!”接下来列举了改变水条件实验的例子。
“实验计划”中列的五条是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内容的五个方面。
教科书说明,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这三个条件适合进行实验研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设计实验。
如果有学生提出想对空气的条件进行研究,也应充分给予鼓励。
对话框中提出为什么要用两粒种子,在于提示学生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如果只用一粒种子,种子没有发芽,有可能不是实验条件所致,而是种子本身不能萌发。
用两粒种子就减少了这种可能性。
一个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强调的是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一个结论的得出必须有多个重复性的证据支撑才行。
因此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参与。
种子发芽实验中的水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水量必须控制。
这里是提示学生定时、定量地浇水。
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首先要请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用词汇描述它们。
然后配备实验装置,教科书上的图表达了配备实验装置的过程。
教科书通过卡通人物对话提示:“别忘了与对照组比较。
”“别忘了给种子编号。
”目的是提示实验的科学性,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
实验做好后就是一个观察的问题了,教科书中出示了一张实验记录表,目的是提示学生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录。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一)背景和目标这一课,学生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完整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
另外,学生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一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发现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有些种子不发芽可能是由于外界条件不具备,也有可能是由于种子本身的原因。
由于每个学生只研究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是别人研究的,所以对于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就需要倾听别人的汇报了。
另外,学生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
这个活动的设计将引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
(二)教科书说明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整理分析实验信息(收集实验信息并进行整理得出结论)教科书中先以研究“水”这个条件的小组为例。
“我们小组的实验中,实验组里的绿豆种子全部发芽了,对照组的绿豆种子都没有发芽。
”“这种实验现象说明什么呢?”种子发芽与水有关。
教科书又提示学生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
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教科书设计的几个问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实验结果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注意从同一类、多组数据中分析研究的这个条件是否影响了种子的发芽。
第二部分:交流实验信息教科书要求每种实验都要汇报,同时要求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
交流和倾听不仅是获取更多信息的一种方法,而且是相互质疑的一个过程。
这里是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实验得出的结果检查它的可靠性,弄清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如果发现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还要反思实验的过程或是对先前的预测进行质疑。
最后一定要在全班汇报和讨论的基础上,对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作出一个肯定的结论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第三部分:种植绿豆芽这个活动是一个探索植物生长需要条件的活动。
可以将移植绿豆芽放在课后,在这里教师一定要讲述移植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做这个事情。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以便研究下一个问题:绿豆芽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这时要向学生说明移植的步骤:准备好移植的材料:一个带有排水孔的花盆,花盆中要有土壤,还要一个勺、一些水。
把土壤填至花盆的1/3处,用工具把发芽的绿豆从种植盒(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
轻轻地疏松一下花盆里的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将花盆中的土加至离花盆口两三厘米处,轻轻地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
给花盆彻底浇水,直至水从排水孔流出来,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
告诉学生要注意浇水,还要把绿豆芽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
请学生预测一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背景和目标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种到土壤中的绿豆芽都长得一样好。
这就意味着学生又将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
另外,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这个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
然后分析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学生们经历的活动将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奠定基础。
因此,需要教师克服困难,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机会,并引导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下去。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教科书说明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教科书中的对话再次提醒我们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
先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第二部分: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个活动建议由老师来做,让学生来观察实验的结果。
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提前几天把这个实验准备好。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部分:讨论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科书中提问到:“这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希望学生明白,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教科书鼓励学生“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收集更多有关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信息。
第4课蚯蚓的选择(一)背景和目标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将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
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
(二)教科书说明教科书共3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蚯蚓与环境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
然后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另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第二部分: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